秦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内容提要: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秦汉到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不断推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内各族人民交往频繁。
随着民族关系变化出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接近。
第二,在政治权力分化的同时,各族人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第三,汉族的中心地位虽然日益巩固,但少数民族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削弱和分裂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则是必然结局。
因此,本文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各民族关系发生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现实的需要的。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展开的。
1907年,英国学者T.L。
霍布斯鲍姆(T.L. Hobsbawm)著《中国和欧洲各民族关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and European Nations)[1]在《中国史》第2卷第1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2]霍布斯鲍姆指出,由于中国古代各民族与欧洲各民族的关系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这段时期内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所以他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民族大融合”(theGreatSocialConsensusEastand)。
[3]霍布斯鲍姆还认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与世界各大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北方汉民族和西方民族以及东方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北方游牧部落联盟内部不同集团利益所造成的”。
[4]霍布斯鲍姆把汉匈战争作为中国各大民族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
二、秦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关键时刻,不仅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中国不同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也出现了许多族群间的交融和融合。
一、秦汉时期初期的民族融合在秦汉时期初期,中国面临着许多战争和社会变革,这也使得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受到了限制。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和楚族的文化和制度广泛传播,但其他地区的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王朝,如秦朝和汉朝。
秦朝时期,全国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从而促进了全国人民的统一。
汉朝时期,允许各部族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不再强制“同化”,这也为各地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中期的民族融合到了秦汉时期中期,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逐渐加强。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和制度逐渐开始向南方和西部地区扩散,这也导致了华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王朝,如西域的大月氏王朝、匈奴的赵氏王朝等等。
这些王朝与中央王朝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向外辐射着独一无二的文化色彩。
这些少数民族王朝的兴盛,不仅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秦汉时期后期的民族融合到了秦汉时期后期,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一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模式。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和制度逐渐向东海之滨和南方地区转移,也推动了华夏文化与闽、粤、蛮等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文化名人,如司马迁、班固、东方朔等等。
这些文化名人不仅为中原地区推广了汉族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在其他地区广泛传播着各自所在民族的文化,促进了各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关键时期。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青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秦汉民族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明帝时)
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国,切断了西域和 东汉的交通。东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 力强盛,政治趋于稳定。公元73年,东汉政府兵分四路,开 始反击北匈奴。汉明帝命窦固率大军屯驻伊吾卢,并遣班超 出使西域。 班超是班彪的儿子,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率领 三十六名亲兵进入西域,先至鄯善(即楼兰),而北匈奴的 使者也刚好到来,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 率部众夜袭将他们全部杀死,使得鄯善王臣服于汉。接着降 服于阗等国。从此天山南路各国都服从于汉,而天山北路方 面还是为北匈奴所影响。直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 命令窦宪攻击北匈奴,得到极大的成功,使班超的经营西域 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公 元91年,重臵西域都护。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三十一年,西域与内地关系进一步加强。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
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被拘禁了十多年。 他历经种种困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 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 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 奴,到达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 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 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 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带 着一百多人,前后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了解了西 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 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汉武帝时)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套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初中历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A. 实施汉化政策B. 派兵北击匈奴C. 建立刺史制度D. 颁布“推恩令”【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穿汉服、与汉联姻,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B、C、D排除。
2.“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大化改新D. 彼得一世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故选B。
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主要因果关系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鲜卑族的封建化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答案】C【解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孝文帝改革。
为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4.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A. 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B.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C. 迁都洛阳D. 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D【解析】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完整版pt
7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完整版pt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8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联成一体
D使中原的交往空间进一步拓展
完整版pt
19
7、图 5 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 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
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完整版pt
20
8、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 涉及长安民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3、西南夷 两汉:汉武帝时,派唐蒙经略西域,并先后在西 南夷地区设郡。两汉在西南夷地区,既任命郡太 守、县令,又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邑长。
完整版pt
11
4、西域各族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沟通与西域的联系 路线:
A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D 出塞自有幽怨在,北地茫茫夜夜心
完整版pt
18
6、下列有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尽快将西域各族纳入
西汉版图
B 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西域之行称为“凿空” C 第二次西域之行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 族人民的爱戴。 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 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 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 史意义如何?
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 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 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 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 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 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 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 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 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知识结构: 匈奴 西域各族 西南夷 百越
秦
西 汉
北击 匈奴 和亲 战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设 汉武帝时设 设西域都护 郡 南海等九郡
东 汉
战争 杂居
班超经营西 域
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小型国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秦末秦汉时,少数民族的国家就逐渐灰飞烟灭,结束了多头政治的混乱时代。
汉朝建立了帝国制,将少数民族和汉族当成一体,国中统一地施行礼制、官僚道德和语言等一系列政治改革,将少数民族完全并入到汉朝统一的机构体系之中。
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的分裂状态,统治阶级出现变化,政治权力和文化与汉族的差异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国家。
此外,一些新的宗教等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以融合传统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使少数民族自成一体。
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贵族以及革命民族之间的力量竞争。
通过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关系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不断发展和加强,国家的文化差异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历史氛围,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确立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而中国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汉族,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展现出来的独特文化和历史演变,构成了丰富多彩、具有各种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
一、概述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就已经分布于全国各地,并且与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自那时起,少数民族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然而,在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中,少数民族所处的地位和命运一直备受关注。
二、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中国被称为自古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包括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彝族、苗族、瑶族、布依族和侗族等56个民族,同时,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南等地。
三、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1.秦汉时期秦朝的初期统一,将大量的少数民族纳入了中国,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建立了新的地方官府和崇拜体系。
在秦汉时期,汉族不断地向外扩张,一度将大地的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纳入了中国版图,同时还将周围的少数民族也纳入了当中。
2.魏晋时期魏晋南北分裂时期,南北地区都各自存在着不少的少数民族。
南方的蛮夷地区被汉人受到控制,而北方的鲜卑、匈奴,则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此时,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便变得更加突出了。
3.唐宋时期在唐代,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形式。
为了维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唐玄宗时期还专门设立了西北南诏等民族部落疆域,维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和谐。
宋朝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时期,而少数民族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民族文化。
4.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在东汉政权的控制之下。
明清政府通过向少数民族移民政策的灵活调整,使得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
而在清代中后期,少数民族则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而与汉族之间的差异也拉大了发展的距离。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摘要】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西南夷的分布和特点、秦汉时期对西南夷的统治和开发、西南夷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揭示了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
研究发现,西南夷社会在秦汉时期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同时其经济活动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认为,通过对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有助于揭示西南夷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展望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西南夷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力,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关键词】西南夷、秦汉时期、社会状况、开发、分布特点、统治、组织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交流、影响、认识、中原文化、未来研究、历史、研究背景、问题意义、研究目的、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群体,他们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西南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虽然在《史记》等史书中有关于西南夷的记载,但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中,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逐渐得到深入。
西南夷社会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着复杂的交流和影响关系。
了解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历史中地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视角。
对于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完善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意义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和开发情况,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和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研究,探讨其分布、特点、统治和开发状况,以及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发展史
【西北少数民族】◆匈奴274.秦汉时期与中央政府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
275.匈奴战国时期建立了奴隶制政权。
276.匈奴的首领名叫“单于”。
27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是匈奴族。
278.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是西汉国力衰弱,政府无力与匈奴作战。
279.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
280.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的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
281.由汉初的“和亲”到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政策的转变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力强盛。
282.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族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28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指的是昭君出塞,远嫁匈奴。
◆鲜卑284.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285.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突厥286.隋唐时期与中央政府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突厥。
287.唐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288.唐朝时灭西突厥,设立都督府;灭东突厥,设立都护府。
◆回纥28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90.8世纪回纥归附唐朝,改名回鹘。
◆蒙古29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292.中国古代杰出的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主要功绩是于12世纪统一蒙古草原。
293.明朝时期蒙古分裂。
294.清康熙皇帝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叛乱.295.1771年蒙古族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冲破沙俄阻挠重返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妥善安置。
◆回族296.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
297.回族是由外来民族和我国少数民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的民族,是汉,蒙,畏兀儿与波斯人,阿拉伯人融合而成的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满族298.满族的祖先是唐朝的靺鞨人。
299.唐朝时靺鞨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
300.唐朝时在黑水靺鞨设立黑水都督府,立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301.五代时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
秦汉时代的历史特征
秦汉 ( 西汉、新朝、东汉 ) 时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
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
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
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
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
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
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统一政体: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政体,使中国各民族统一成一个共同的国家。
2、强制汉化:秦始皇强制实行汉语,使汉语成为国家的官方语言,以统一国家的文化。
3、建立墙:秦始皇建立了长城,以防止外来民族的入侵,保护中国的边界。
4、实行贴租制:秦始皇实行贴租制度,让少数民族在中央政府的监督下,支付贴租以维持国家的统一。
5、实行文化统一:秦始皇实行文化统一政策,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统一,以维持国家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医学(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华佗——麻沸散 五禽戏 太学 《五经》 郡国学校
(五)教育(汉武帝)
三、宗教 一、佛教 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传入 被统治者利用 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 来源 影响
四、哲学 东汉 王充 《论衡》--唯物论 五、史学 司马迁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六、文学 1、汉赋 --特点 名家 2、乐府—特点 名篇 七、艺术 1、马育——古代足球 蹴鞠 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东汉与朝鲜 2、汉与日本 十、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
东汉 1、匈奴南北分裂 2、南匈奴同汉族融合 2、东汉大败北匈奴 73年—窦固 89年—窦宪
二 张骞、班超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地理范围 2、张骞通西域 目的 夹击匈奴 经过 前138年 ;前119年 3、意义 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九章
秦汉文化
民族关系
一、文化发展的原因
政治
经济
二、科技
(一) 造纸术 1、文字发展史 2、造纸术 西汉发明 东汉改进 3世纪后开始传播
(二) 巨大的数学成就
1、春秋—九九乘法表 2、西汉—勾股定理特例 3、汉朝--《九章算术》
1、浑天仪 2、地动仪
(三)天文学(东汉-张衡)
(二)西域都护的设置和 “丝绸之路”
1、西域都护 (前60年) 2、“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1、73年,班超出使西域 2、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安敦王派使臣来中国
三、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
1、越族的生活 2、秦对越族地区的管辖 3、史禄开凿灵渠 4、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民族关系总论
一、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二、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都 属于中华民族关系史的范围。 三、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 重要贡献。 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具有侵 略和反侵略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 进步与反动之分。
意义
通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 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 的生活。 奠定了西汉对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 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 起来,“丝绸之路”开通。
第8章 秦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
(一)匈奴与秦的战争 1. 蒙古高原 游牧生活 2、战国时期强大 侵扰秦赵燕 3、秦统一后对匈奴采取的措施 A 夺回河套 B 河套设县,“移民实边” C 大修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西汉: 1、汉高祖 :“白登之围” 2、汉武帝:反击匈奴 条件—粮 财 马 兵 三次大战(前119年) 新莽 对匈奴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