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08级针推七年制

姓名:夏平

学号:200803020134

谈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古代人文文化是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影响了中华名族几千年,中医作为最早出现分工的职业,已经延传了五千多年,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吸取了当时的科学知识、哲学思想甚至宗教文学的精髓。在古代哲学思想家中阴阳、道、儒、墨、名、法、道德六家都对中医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阴阳家、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影响处于显著地位。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哲学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的问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内经》大约成书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经济贸易相对繁荣,文化发达,百家争鸣,出现了不少思想家。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融合了古代的科技知识、古代哲学思想以及宗教门派的思想。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促成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吸取了各个领域的特点发展而来,为几千年来的中华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1.阴阳家思想的影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最早提出阴阳五行学说的是战国的邹衍,至西汉的董仲舒和淮南王刘安等人得以完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也”。这里提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以及其相生规律,以解释和概括了宇宙的形形色色和自然界的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面,阴阳的的对立互根、相互消长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便是讲阴阳的变化的哲理。中医借阴阳学说描述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阴阳不平衡,《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的就是阴阳要相互协调,人才有精气神,才不会生病。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五种基本元素相互制约、相互滋生,体现了事物间的整体联系和协调关系,五行中凡有升发、柔和的特性属木,有容纳、长养特性的属土,具有炎热上炎特性的属火;具有淸肃、收杀特性的属金;具有寒冷、滋润特性的属水。中医取类比像,将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结合起来借以说明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特性和功能特点。

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医思维模式即整体观念。用以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一般来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在一起说明问题,如《内经•灵枢》说:“言阴与阳,和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十八风,尽有阴阳”。阴阳五行学说始终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以及中医的诊治法则阴阳家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经•素问》中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同呼!”阴阳家重视先兆征象和顺应四时规律,《内经•素问》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万物之门。”说的就是人体阴阳变化应适应阴阳的规律,生命才会旺盛。

2.道家思想的影响

关于“道”的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华千多年。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把道看成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必须去顺应的自然规律,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辩证唯物观,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提出了“反”这个哲学词,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反者道为之动”。老子的思想得到了后代诸家学派的继承,后代思想家尹文等人认为老子的“道”即是“气”,从而提出了“精气说”。“精气说”中提出气的精微部分即为精气,老子曾提出“道之万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说的就是道中有精微物质,这个精微物质真实而有效。它是精气说的萌芽。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天地合自然界的基本物质,精气形成生命,生命的消亡也是由于精气的耗散。原始的精气可分为阴阳二气,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精气的阴阳化身运动变化的结果。

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气学说便由此而来,中医理论借经气学说来说明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医理论体系认为人体的构成是秉承天地阴阳交感的先天之精而来,如《内经》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也”。《内经•素问》说:“夫精也,身体之本也”。说的是精气构成生命,带来智慧。“精气”是“气”的精华部分,由气生化而来,气的生化主要表现在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相互转化,从而人体就会不断地更新变化,新陈代谢。

在中医的养生法则也是从老子的“道法自然”中演化而来,《内经•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老子的无为、不争思想提炼出情欲寡浅,调摄精神蓄养精气,来预防疾病养生思想。

在中医的治疗法则中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产物,如《内经•素问》中说:“不足则补,有余则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等都是老子的《道德经》“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等思想的产物。

3.儒学的影响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儒家沿袭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四书、五经被后世作为道德的典范,孔子首次提出“致中和”的思想,“中和”即是中正、平和之义,即是“过犹不及”之义,在《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万物育焉。”由此说,孔子说的“中和”即是天地之间万物得以合适发展的规律。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始终,中医理论体系中把“不偏、不易”借为阴阳的平衡,借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就是阴阳的偏衰偏胜,《内经•素问》“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借以说明阴阳各司其职,互根互用。相互制约以达平衡。《内经•素问》上说:“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说的就是阴阳的平衡适中,人才不会生病。中医理论中“阴盛”或”“阳盛”相当于“太过”,“阴虚”“阳虚”相当于“不及”,“太过”、“不及”都会使人生病,“无过无不及”即是“阴平阳秘”《素问•三部九候论》说:“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实者泄之,虚者补之”。中医理论体系中不仅把“中庸”的中正、不偏不易思想贯穿其中,从中庸思想提出来的“中正、平和”之意以阐明人的七情六欲太过而致病的机理。中庸告诉人要保持中正平和,失去平和人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中医借此说明人的情绪上的失和也是致病的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