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体验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2)学生尝试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试着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年级上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四年级上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 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 自己在庐山之中。
古 诗 散 译
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 如何? 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 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 簇,春光无限, 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 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 生出许多希望。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 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萧鼓追随是因为春社日将临, 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从今以后,我要随时乘着月光闲逛, 拄着手杖豪兴满怀的叩击农家朋友的柴 门。
题 西 林壁
滨江小学
黄秋慧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 25 公里,东西宽约 20 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诗

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诗

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诗1、《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关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兰溪棹歌》唐代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5、《游山西村》宋代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9、《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0、《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3、《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4、《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5、《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游山西村题西林壁对比

游山西村题西林壁对比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 身处在庐山之中。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 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谢谢大家!
山西村柳暗花明之美景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异:1、游的地点侧重不同:
2、表达人生哲理不同:

游的地点侧重不同
农家生活场景情趣和田园风光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之景
侧 远

高 近

பைடு நூலகம்不同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写作背景
苏轼于1084年被贬所改迁 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 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 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 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 游诗。《题西林壁》是游庐山后 的总结。
贬:降职 左迁
两首都是“游”
记诗。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同:1、两首都是“游” 记诗
银川市实验小学阅海第一校区
韩翠莹
1、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寻找一丝安慰阐
述哲理。
2、两首都是“游” 记诗。
《游山西村》写作背景
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 ,被投降派劾以罢官闲居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对照尔虞我诈的官场, 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 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 题中“山西村”,指三山 乡西边的村落。所以这首 诗是诗人处于人生失意时 的作品。
《游山西村》之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 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 穷。现在多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 希望。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横看:________________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二、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默写《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

,。

,。

二、填空1.此诗选自《》,作者,字,号。

(朝)著名诗人。

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

有《》《》等传世。

2.“,”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四上语文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上语文21课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的“古诗三首”包括《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下是对这三首诗的笔记:
《题西林壁》:
这是一首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古诗,诗中描绘了庐山的景象。

诗人苏轼以自己的视角描绘了庐山,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感悟。

《游山西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陆游在游览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同情。

诗中描绘了绿树环绕的村落、黄鹂啼鸣的树林和农人耕作的景象,充满了乡土气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于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同时,诗中也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以及对于友情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阅读这三首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了解背景:在阅读古诗前,需要对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图。

注重意象:古诗中往往使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需要注意通过意象来理解诗的含义。

品味语言:古诗的语言精炼、优美,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修辞和用词。

体会意境:古诗往往通过描绘景象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需要体会这种意境并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5古诗两首教学内容: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教学总目标:1、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苏轼)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清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相关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课件)(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古诗两首》诗意

《古诗两首》诗意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描写景物又富有哲理的古诗

描写景物又富有哲理的古诗

写景的哲理的诗句描写蕴含哲理的诗句一1、(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8、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9、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0、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1、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3、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写蕴含哲理的诗句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两首诗的文本、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辅导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背景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两首诗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诗,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述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学生的赏析文章能够体现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反馈1.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有了深入的理解。

2. 学生作业中,大部分能够背诵两首诗,并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赏析文章。

八、教学调整1. 对于课堂上反应较弱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诗文内容,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四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四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小四语文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学生版)

小四语文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学生版)

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引导语:《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各自告诉了我们关于人生的道理,这两首诗中心思想是什么?应该怎么赏析这两首诗呢?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
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两首古诗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理解起来似乎总有一些差距,特别是第一首古诗中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讲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在具体运用到作业的填空题时,似乎就有些含糊,连我自己都会判断不清.第二首诗歌对于孩子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引导孩子们理解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即将遭遇的各种困难时,都能够想起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迷局之中为自己指明方向.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悟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把心放在诗境和诗眼中去读,是本设计的特点.一是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具体产生背景,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中去理解诗歌;二是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游”字,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去玩味诗歌的味道.当然,在具体实施这个教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不得人为提升,抽象分析.要在诗的韵味中去阅读,去想象,去发现.
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
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两首古诗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理解起来似乎总有一些差距、特别是第一首古诗中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讲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在具体运用到作业的填空题时、似乎就有些含糊、连我自己都会判断不清.第二首诗歌对于孩子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引导孩子们理解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即将遭遇的各种困难时、都能够想起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能够在迷局之中为自己指明方向.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悟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把心放在诗境和诗眼中去读、是本设计的特点.一是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具体产生背景、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中去理解诗歌;二是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游”字、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去玩味诗歌的味道.当然、在具体实施这个教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不得人为提升、抽象分析.要在诗的韵味中去阅读、去想象、去发现.
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关于文化传承的古诗

关于文化传承的古诗

以下是一些关于文化传承的古诗:
1.《师说》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三尺童子耻不言,君大夫问之,则以上之对。

2.《题西林壁》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游山西村》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南园十三首·其五》作者: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5.《嘲鲁儒》作者: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案

课题:5、古诗两首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练习题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三、 1.《游山西村》一诗中,“,
”两句诗蕴含深刻哲理。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中,你体悟到什么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