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摘要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法律,其中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介绍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污染控制、综合治理、加强监管和法律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内容。
1. 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调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预防为主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重点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当采取预防性措施,早期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才采取控制措施。
2. 污染控制环境保护法中还明确规定了污染控制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进行生产、经营等活动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同时,对于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区域和水体,应当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以恢复环境的良好状态。
3. 综合治理环境保护法强调综合治理的原则。
综合治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空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治理。
这意味着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不能仅仅从单个环境要素出发,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综合性的治理方案,以实现环境的整体改善。
4. 加强监管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加强监管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并依法进行处罚。
同时,环境保护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5. 法律责任追究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法律责任追究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具体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责任等。
这意味着如果单位和个人违法违规造成环境污染或损害,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
结论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污染控制、综合治理、加强监管和法律责任追究等方面。
环境法的体系、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体系、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第一节环境法的体系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和结构概念:指一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补充和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体系结构: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它的结构基础,还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规范性的环境标准以及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二、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定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我国环境法的基础,是我国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规定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宪法》第26条)。
2.规定了公民环境权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宪法》第51条)3.规定对自然资源和一些重要的环境要素的所有权保护。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宪法》第9条第1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第10条第1、2款和第9条第2款)▪“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 (《宪法》第10条第5款)▪此外,《宪法》第22条第2款对我国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第51条对公民行使个人权力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的原则规定,其中包括防止个人滥用权力造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等。
三、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以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立法依据的,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综合调整的综合性实体法。
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各国在污染控制领域展开广泛的国际 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对未来污染控制的展望
持续技术创新
未来污染控制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手段, 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污染控制的重视 程度,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
强化政策引导
政府应继续完善环保法规和政策,引导企业 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污染控制。
综合治理原则
总结词
综合治理原则是指在进行污染控制时,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综合治理各种污染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详细描述
综合治理原则要求在污染控制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等,采取针对性的治 理措施。例如,对于大气污染,可以采取控制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措施;对于水污染,可以采取污水处理、 生态修复等措施。
排污收费标准应高于治理成本,使企业承担污染治理的经济责任,推动其主动减少 排放。
排污收费资金应专项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的有 效利用。
04
污染控制的实践与技术
工业污染控制
工业污染控制是污染控制的重要组成 部分,主要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
工业污染控制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完 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加强执 法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 击。
03
土壤污染修复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理土壤污染问 题。
04
土壤污染修复还需要加强源头控制和预防措施,减少污染物进入土壤 的数量和速度。
05
未来污染控制的方向与挑战
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
01
02
03
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 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一、引言工业固体废物是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可能含有有毒、有害、难降解等物质,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和管理,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制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是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二、污染控制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减少废物产生量。
2. 安全可行的应用最佳可用技术措施进行废物处置。
3. 废物应尽量减少、转化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废物贮存和处置场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三、贮存场污染控制标准1. 场址选择与规划1.1 废物贮存场应远离居民区、地下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
1.2 废物贮存场的规划应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划要求,并保证安全的排放距离。
1.3 废物贮存场应设置防雨设施,以避免降雨引起的污染。
2. 场地设计与建设2.1 废物贮存场应设有防渗设施,防止废物渗漏入土壤和地下水。
2.2 废物贮存场应设置防尘措施,减少废物扬散空气中的灰尘污染。
2.3 废物贮存场应建设关键设施,如垃圾箱、收集池等,以便管理和处理废物。
3. 周边环境监测3.1 废物贮存场周边环境应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
3.2 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一旦超标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四、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1. 废物处置技术选择1.1 废物处置应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如焚烧、填埋、化学处理等。
1.2 废物处置技术应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同时考虑资源利用和经济性。
1.3 废物处置过程应设有监控设备,确保处置过程的安全和可控性。
2. 废物转化和利用2.1 废物应尽量减少、转化和利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2.2 废物转化和利用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以减少环境污染。
3. 废物处置环境风险评估3.1 废物处置前应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评估潜在危害和可能出现的污染情况。
3.2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合适的处置措施以降低环境风险。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性、预防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
谨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可持续性是环境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
时保护和维护自然资源,以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促使决策者考虑到长期影响和后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行动。
预防原则是在环境管理中重要的原则之一。
它强调预防环境污染的
发生,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或消除污染源。
预防原则的实施涉及
到源头控制、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各种措施。
污染者负担原则是环境管理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污
染的责任应由造成污染的个人或组织承担。
这意味着那些对环境造成
破坏或污染的人需要负起责任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修复。
谨慎原则是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谨慎原则要求在面对缺乏完
整科学证据的环境问题时,预先采取预防性措施来降低与这些问题相
关的风险。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即使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应该采取
行动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根据这一原则,公众应
该有参与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的机会。
这种参与可以通过公众听证会、公众咨询和信息公开等方式实现,以确保决策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公
众满意度。
总结来说,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性原则、预防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谨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这些原则在环境管理决策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预防污染、保护环境和促进公众参与。
水污染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1、给水处理的方法 (1)去除水中的悬浮杂质 生活饮用水主要是去除悬浮物问题,工业用水,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 方法有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混凝:在混凝剂的离解和水解产物作用下,使水中的胶 体杂质和细小悬浮物脱稳并聚结成可以与水分离的絮凝体 的过程。 凝聚: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的过程 絮凝:脱稳的胶体颗粒相互聚集成大的矾花的过程 混凝过程涉及:水中胶体的性质、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胶 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2)变革水中的溶解杂质 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后进行的。包括减少原来 溶解杂质的含量、调整原有物质间的数量关系、 掺入新的物质成分。主要是工业水,处理方法有 软化、除盐、控制结构和腐蚀。 (3)降低水的温度 工业用水中,冷却水约占70℅,所以采用循环 系统可以节约大量用水,利用冷却设备降低水温 是循环系统的主要措施。 当以地面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处理方法主 要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以地下水为生活 饮用水水源时,采用消毒处理
(3)除铁、初锰 当溶解于地下水中的铁锰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 卫生标准时,需采用除铁锰措施。最广泛的方法 是氧化法和接触氧化法。使溶解性二价铁和锰分 别转变成三价铁和四价锰并产生沉淀。 (4)软化 处理对象主要是钙镁例子。软化方法有离子交 换法和药剂软化法。离子交换法是水中的钙镁离 子与阳离子交换剂上的离子互相交换达到去除的 目的。药剂法是在水中投入药剂(石灰)将钙镁 离子转变为沉淀而去除。
三级处理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 污染物,如磷、氮及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病原体等。废水的三级处理是在二 级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化学法(化学氧化、 化学沉淀等)、物理化学法(吸附、离子交换、 膜分离技术等)以除去某些特定污染物的一种 “深度处理”方法。显然,废水的三级处理耗资 巨大,但能充分利用水资源。
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水污染问题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重要环保挑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的扩张,水污染的严重性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水环境的健康,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来控制和减少水污染的影响。
一、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是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水体的污染。
预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各个领域。
在工业领域,重点在于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例如,通过实施废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被有效去除或者降低,从而减少对水环境的损害。
在农业领域,要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其对水体的流失和污染。
在城市生活中,要加强垃圾分类和定期清理河道,避免垃圾和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减少水污染。
二、治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水污染控制需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治标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直接对水污染进行治理,治本则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以减少水体的污染。
治标的方法包括:建设废水处理厂对废水进行处理,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以及建造拦截设施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清除污染物,改善水环境。
治本的方法包括:加强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和政策,推动企业和农户转产清洁生产方式,并加强公众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这些措施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问题,达到治本的目的。
三、产业结构优化与改变产业结构优化与改变是水污染控制的另一重要原则。
不同行业和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水污染的程度。
过度依赖高污染产业会导致水污染问题的加剧,而转向低污染产业则可以减少污染对水环境的威胁。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已发展的制造业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
然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这就需要这些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向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的产业。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第一,预防为主原则。
环境保护法明确强调,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意味着,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应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通过科学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前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减少环境风险。
第二,限度为标准原则。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该在一定的限度内。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中,要坚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处理废弃物、排放污水和废气,确保环境质量不受严重损害,并且要在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公众参与原则。
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保护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听取和尊重公众的意见。
这意味着公众有权利参与环境决策,并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信息和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
这样可以增加环境保护的公正性和公众的参与感,促进社会的环保共治。
第四,源头控制原则。
环境保护法提出,应通过源头控制和减量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这需要各类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物的减排措施,优先考虑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第五,责任追究原则。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对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意味着,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个人,都要承担对环境的保护责任,对违法行为要进行严肃的处罚和追责,为环境保护事件的发生设立强有力的法律壁垒。
第六,公开透明原则。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信息应当公开透明。
这就要求政府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应主动公开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包括环评报告、环境监测数据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政府和企业的监督和问责。
总之,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保护环境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
新环保法的法律基本原则是什么?
新环保法的法律基本原则是什么?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保法所遵循、确认和体现并贯穿于整个环保法之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政策,是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准则,是环保法本质的集中体现。
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条的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具体表现在:(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又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反之,环境污染了,资源破坏了,人体健康损害了,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地制约。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确立这样的原则,是由环境污染与危害的特性决定的:环境污染一旦发生,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不少环境要素遭到破坏后,要恢复正常极为困难,有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所以要以预防为主;环境污染引起的某些疾病,潜伏期长,不易被发现,发病以后难以根治;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后,治理和恢复的代价很高;要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光着眼于对新污染的“防”尚不够,还要对已有的污染与破坏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进行积极治理。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上个世纪60年代末,人们认识到,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必须从全局和整体上加以考虑,治本的首要办法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很多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布局一旦错了,铸成了事实,要想纠正就很不容易。
现有还有一种现象,工业布局中搞地方保护,损人利己,如各地将污染工业安排在自己的下游或者主导风之外,只管自己的发展,不管别人、别的地区的死活(市交接边界、省边界),酿成跨地区污染纠纷,逃避监管,增加了处理难度。
环境法的四个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四个基本原则环境法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法律体系,其制定和实施基于四个基本原则。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个基本原则,并说明其在环境法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原则预防原则是环境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强调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前就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
预防原则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方面。
例如,在进行新建项目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此外,环境规划也要遵循预防原则,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预防原则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环境风险,保护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污染控制原则污染控制原则是环境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它强调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减少排放和释放的污染物。
污染控制原则主要体现在环境标准的制定和监测方面。
环境标准是污染控制的基础,通过设定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的限值,对污染源进行管理和监督。
监测则是为了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污染控制原则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三、资源合理利用原则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是环境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合理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合理利用原则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等方面。
例如,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在土地利用方面,要合理规划土地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能源利用也要遵循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资源合理利用原则的实施可以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它强调公众在环境决策和管理中的参与权利和责任。
公众参与原则主要体现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环境教育等方面。
例如,在环境决策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开信息,征求公众意见,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
同时,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保护的原则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的原则基本原则环境保护的原则基本原则一、引言环境保护是全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明确环境保护的原则基本原则。
二、污染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产生环境污染。
详细内容如下:a) 加强源头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产业污染的综合治理。
b)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污染物排放。
c) 鼓励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d) 制定严格的环境监管政策和标准,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综合治理:实施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各种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
详细内容如下:a) 加强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各地区之间的环境保护工作。
b) 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综合治理大气、水、土壤等多种环境污染。
c) 坚持分类管理,将不同类型的污染源进行分类管理和治理。
3.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推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详细内容如下:a) 提倡节约型社会建设,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b) 鼓励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
c)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4.全民参与原则: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详细内容如下:a)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b) 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透明度。
c)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组织或活动,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三、生态保护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详细内容如下:a) 加强生态修复和重建工作,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b) 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
c) 鼓励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促进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2.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和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自然生存环境。
详细内容如下:a)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禁止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
b)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
如何对洁净室内的环境控制
XXXX
如何对洁净室内的环境控制?
洁净室内之污染路来源,经测试分析结果,作业人员占约80%。
实验数据显示,作业人员进出洁净室时尘埃有显著增加,有人动作时,洁净度马上劣化,可见洁净度劣化之原因人是主要因素。
洁净室的污染源可分为外污染及内污染源。
外污染源主要包括空调送风、间隙渗入、建筑物、工作服、风管材料以及一般性气体如N2、O2、Air、给水、溶剂等;而内污染源则包括制程设备、工作人员、工具、加工制程、隔间材料、工作桌、包装材料等。
对硅芯片而言,微尘粒子之附着将造成集成电路线路的变形或短路,使芯片失去运作功能,因此微污染源的控制已成为洁净室管理的重要环节。
表一为自然环境所测得的尘埃浓度,可为设计参考,而在微污染控制,其基本原则有四:
1.外部尘埃侵入之防止
洁净室适当之正压保持(>0.5mmAq),做好施工工程之不漏气,人员设备、原材料搬入洁净室前先做好清洁擦拭等防尘动作,空气过滤器适当的管理和设置。
2.室内发尘之防止
隔间板、地板等洁净室材料的适当选用、制程设备的发尘抑制、生产自动化及人员不聚集、动作放松、洁净衣的管理、使用洁净室专用器等。
3.室内发尘之不积留
墙壁体应光滑无死角、洁净室需定期保养和清扫、制程设备四周应留有空间。
4.发生尘埃之排除
换气次数应足够,适当的空间布置以及污染源接排气和空调的气流速度须适当。
人、物入室的管理问题、实际的作业条件和工程管理关联之问题、室内之空调及清扫关系之问题,这些问题将于下节详述。
表1自然界微尘粒子数
XXXX。
生态优先共建美丽中国的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共建美丽中国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了实现共建美丽中国的目标,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优先地位,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污染防治原则环境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污染防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源头控制和依法治理。
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3. 资源合理利用原则资源是有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追求高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4. 生态修复原则生态修复是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恢复的能力和效益。
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水体治理等措施,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 绿色发展原则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益。
绿色发展既关乎经济增长,也关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6. 公众参与原则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我们要加强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
通过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和加强环境治理的透明度,推动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生态优先共建美丽中国的基本原则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需要秉持生态优先、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和公众参与的原则,共同努力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而奋斗。
只有真正做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家园。
了解环境法中的污染防治
了解环境法中的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是环境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保护人类和自然环境免受污染物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环境法中的污染防治原则、管理措施和法规,以及对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污染防治原则1. 预防原则:污染防治应该从源头上予以防止,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2. 控制原则: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控制和治理,以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3. 协调原则:污染防治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避免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4. 综合利益原则:在污染防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人类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二、污染防治管理措施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进行限制和控制,确保污染物排放不会超过环境质量标准。
3. 管理区划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区域,根据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4. 管理许可制度:对涉及环境污染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许可,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5. 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向公众公开,增强社会监督力度。
三、污染防治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基本的法律,规定了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2. 《大气污染防治法》: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大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排放限值的控制。
3. 《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保护水资源,规定了水质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要求。
4.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旨在减少和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规范了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行为。
四、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快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对于保护人民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环境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原则
3、贯彻
• 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 •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 措施 • 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⑴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全面考 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 –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 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 要正确处理 • –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 • –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 • –产业结构调整与解决结构性污染、 •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 • 从源头就控制可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⑸加强环境监测 通过环境监测,掌 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 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 据。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 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
• 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 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 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 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 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 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 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正 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
•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能源和原 材料,淘汰有毒有害材料,减少废物(废渣、 废水、废气)和有害物质的产生量;通过综合 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 –对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旨在降低产品全生命周 期,即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 和环境的有害影响。
2、意义
• (1)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 •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 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 必须遵循 • 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⑶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 –以人为本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一、预防原则: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以预防为主,通过制定和执行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等措施,防止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破坏。
预防原则体现了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强调在事态暴露之前就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从而避免环境损害事故的发生。
二、综合平衡原则:环境保护法要求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实现综合平衡。
环境保护不应仅仅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而应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即使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制约,也要坚持环境保护的立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环境保护法要求承担环境污染责任的主体来治理污染。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他们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环保义务,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
四、以人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强调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所以环境保护法要求保护人类免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这体现在制定环境标准、管理污染物排放和监测环境质量等方面。
五、谅解原则:环境保护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互相谅解和协商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通常不受国界限制,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来解决。
各国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六、公众参与原则:环境保护法要求公众参与环境决策,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公众是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和直接受影响者,应该有权利参与环境决策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关切,并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
七、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保护法要求环境污染者承担清理和修复环境的责任和费用。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他们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进行环境修复和补偿。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预防、综合平衡、谁污染谁治理、以人为本、谅解、公众参与和污染者负担。
这些原则对于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起到指导性作用,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了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作业场所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作业场所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1.1 操作控制操作控制的目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
工作场所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化学品的危害及导致危害的制造过程,有的工作场所可能不只一种危害,所以好的控制方法必须是针对具体的加工过程而设计的。
1.1.1 替代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一点并不是总能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
例如,大家都知道苯是致癌物,为了找到它的替代物,人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今天人类已用非致癌性的甲苯替代喷漆和除漆中用的苯,用脂肪族烃替代胶水或粘合剂中的苯。
替代有害化学品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使用水基涂料或水基粘合剂替代有机溶剂基的涂料或粘合剂;使用水基洗涤剂替代溶剂基洗涤剂;使用三氯甲烷替代三氯乙烯作脱脂剂;制油漆的颜料铅氧化物用锌氧化物或钛氧化物替代,用高闪点化学品替代低闪点化学品等。
替代物较被替代物安全,但其本身并不一定是绝对安全的,使用过程中仍需加倍小心。
例如用甲苯替代苯,并不是因为甲苯无害,而是因为甲苯不是致癌物。
浓度高的甲苯会伤害肝脏,致人昏眩或昏迷,要求在通风橱中使用。
再如用纤维物质替代致癌的石棉。
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人造矿物纤维列入可能致癌物,因此某些纤维物质不一定是石棉的优良替代品。
1.1.2 变更工艺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
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
很典型的例子是在化工行业中,以往从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
通过变更工艺,彻底消除了汞害。
通过变更工艺预防与控制化学品危害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全⾯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者是对⽴统⼀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维护⽣态平衡,促进⽣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反之,环境污染了,资源破坏了,⼈体健康损害了,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地制约。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确⽴这样的原则,是由环境污染与危害的特性决定的:环境污染⼀旦发⽣,⼀般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不少环境要素遭到破坏后,要恢复正常极为困难,有的甚⾄是不可恢复的,所以要以预防为主;环境污染引起的⼀些疾病,潜伏期长,不易被发现,发病以后难以根治;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后,治理和恢复的代价很⾼;要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的程度,光着眼于对新污染的“防”尚不够,还要对已有的污染与破坏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进⾏积极治理。
(3)全⾯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们认识到,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必须从全局和整体上加以考虑,治本的⾸要办法是“全⾯规划,合理布局”。
很多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布局⼀旦错了,铸成了事实,要想纠正就很不容易。
现有还有⼀种现象,⼯业布局中搞地⽅保护,损⼈利⼰,如各地将污染⼯业安排在⾃⼰的下游或者主导风之外,只管⾃⼰的发展,不管别⼈、别的地区的死活(市交接边界、省边界),酿成跨地区污染纠纷,逃避监管,增加了处理难度。
《环境保护法》第⼗⼆条关于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综合平衡的规定、第⼗三条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第⼗七条、第⼗⼋条关于⾃然保护区等的管理、第⼆⼗⼆条、第⼆⼗三条关于城市规划和城乡建设的规定等条款的内容,都体现了这⼀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12
36
可以通过检测生物降解过程中 ATP 含量的变化来评价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性。
2020/5/12
37
﹡反应瓶(2L)中加入: ——受试有机物 ——接种物(污水厂活性污泥) ——营养液(N、P、K、Ca、
2020/5/12
11
理论上讲,几乎所有有机物都能被微生 物降解(筛选驯化特定微生物;营养; 长时间)。
但废水处理实际条件限制,要实现完全 降解是困难的。
2020/5/12
12
按降解的难易程度分类:
(1)易生物降解的; (2)可生物降解的; (3)难生物降解的(不可生物降解
的)。
2020/5/12
13
(三)生物降解性鉴定方法
1、好氧生物降解性
2020/5/12
14
鉴定方法是什么?
(考虑有机物和好氧微生物在一起时
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0/5/12
15
四种变化—— (1)有机物数量(浓度)的减少; (2)氧的消耗; (3)降解产物数量增加; (4)微生物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
2020/5/12
IO
IB
32(可) 140(可)
13(难) 122(可)
33(可) 137(可)
44(可) 164(可)
37(可) 175(可)
56(易) 115(可)
28(难) 124(可)
47(易) 185(可)
71(易) 205(易)
5(难) 129(可)
4(难) 127(可)
IA 72(可) 25(难) 72(可) 54(可) 56(可) 54(可) 24(难) 18(难) 82(可) 6(难) 6(难)
2020/5/12
IO
IB
IA
IW
58(易) 231(易) 410(易) 250(易)
46(易) 229(易) 203(易) 163(易)
47(易) 237(易) 157(易) 148(易) 31(可) 160(可) 123(可) 106(可) 44(可) 226(易) 83(可) 114(可) 36(可) 233(易) 224(易) 170(可) 89(易) 228(易) 410(易) 258(易)
2020/5/12
10
按降解程度分类:
(1)初级降解——原结构发生部分变 化,变成较简单的有机物(中间产物) 如:脂肪的酸化。
(2)环境可接受的降解——降解产物 对环境已无害,如:长链卤化有机物 断链。 溴代十二烷
(3)完全降解——降解产物无机化: 好氧条件下CO2、H2O…;厌氧条件 下CO2、CH4…
Mg、Fe、痕量元素) ——通入空气
2020/5/12
38
﹡另做一内源反应瓶,一空白反应瓶 ﹡恒温下培养 ﹡定时取样测定ATP含量
2020/5/12
39
(5)综合测试评估法
﹡鉴定途径、测试条件各不相同,所 得结果之间的可比性不强,有时甚 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2020/5/12
40
﹡选择三个评估因子:
﹡反应瓶(2L)中加入:
——受试有机物
——接种物(污水厂活性污泥)
——营养液(N、P、K、Ca、Mg、 Fe、痕量元素)
——通入经碱液吸收去除CO2后的空
气2020/5/12
31
﹡另做一内源反应瓶,一空白反应瓶 ﹡恒温下培养 ﹡定时测定CO2气体产量
2020/5/12
32
(4)微生物数量或活性
●三磷酸腺苷(ATP)测试法
2020/5/12
43
﹡评价标准:
评价 指数
易降解
IO > 45
IB > 200
IA > 150
IW > 140
可降解
难降解
30~45 <30 100~200 <100 50~150 <50 60~140 <60
2020/5/12
44
综合评估法的评价结果
有机物 葡萄糖 正丁醇
正丙醇 异丙醇 丙三醇 乙酸 草酸 乙二胺 苯酚 对氯苯酚 对溴苯酚
2005 1414.2 554.8(39%) 859.4(61%)
2006
2020/5/12
8
工业废水COD排放比例虽然下降,从 1995年的72.7%到2005年的 39% ,总量仍然很大。
2020/5/12
9
(二)生物降解性
定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某一有 机物改变其原来的物理、化学性质, 在结构上引起变化所能达到的程度。
2020/5/12
5
全国COD排放总量(万吨)
年份 总量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1995 2233.2 1997 1757 1998 1499 1999 1389 2000 1445
1622.9(72.7%) 610.3(27.3%) 1073 (61.1%) 684 (38.9%) 806 (53.8%) 693 (46.2%) 692 (49.8%) 697 (50.2%) 704.5 (48.8%) 740.5(51.2%)
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以工业废水处理为例
2020/5/12
1
环境工程专业
按照教育部1998年目录---环境工程(081001)包括:环境工
程,环境监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 分)和农业环境保护(部分)。
环境科学(0714)包括:环境科学, 环境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生态学。
2020/5/12
2
IW 80(可) 51(难) 80(可) 84(可) 86(可) 73(可) 55(难) 77(可)
112(可) 42(难) 41(难)
2020/5/12
46
2、厌氧生物降解性
degradation Organics
microorganism synthesis
CO2, CH4, H2O, ...+ Energy
或 CODB/ COD=1.72(BOD5/COD)
2020/5/12
24
﹡可见,按照McKinney的假设,当 有机物可全部为微生物所利用(即 CODB ≈ COD) 时,BOD5/COD约为0.58左右
2020/5/12
25
﹡令:CODNB为COD中的不可生物降解部分, 则:COD = CODB + CODNB
BOD5/COD>0.45 时为易生物降解; BOD5/COD>0.30 时为可生物降解; BOD5/COD<0.30 时为较难生物降解; BOD5/COD<0.20 时为不宜生物降解。
2020/5/12
21
﹡ McKinney: 对一般有机物,生物氧化时, ——用于呼吸产生能量的约1/3, ——合成细胞物质的约占2/3, ——而内源呼吸全部完成时,残留物约为细 胞物质的20%。因此, BODu≈(1/3)CODB + (2/3)×0.8CODB = 0.87 CODB
29
﹡降所解以性,的可评用价BO指D标5/C:OD值作为有机物生物
BOD5/COD>0.45时为易生物降解; BOD5/COD>0.30 时为可生物降解; BOD5/COD<0.30 时为较难生物降解; BOD5/COD<0.20时为不宜生物降解。
2020/5/12
30
(3)降解产物数量增加
●二氧化碳生成量测试法
35(可) 114(可) 39(难) 60(可) 76(易) 219(易) 240(易) 186(易) 46(易) 175(可) 149(可) 125(可) 38(可) 162(可) 42(难) 77(可)
45
(续)
有机物 对硝基苯酚 邻硝基苯酚 对氨基苯酚 邻甲酚 邻二酚 苯胺 间苯二胺 邻苯二甲酸 城市污水 H酸废母液 吐氏酸废母液
new cells dregs
2020/5/12
47
美国环保局标准测试法
﹡反应瓶(500mL)中加入: ——受试有机物 ——接种物(污水厂厌氧污泥) ——营养液(N、P、K、Ca、Mg、
Fe、痕量元素) ﹡恒温(35~37℃)下培养 ﹡定时测定气体产量
2020/5/12
48
二、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
2020/5/12
工厂污染——工程治理
49
1、工艺改革——清洁生产 2、有用资源回收 3、物理化学处理 4、生物化学处理 5、深度处理
2020/5/12
50
1、清洁生产与污染预防 ①污染控制的两种模式: ——终端治理(End-of-pipe Control)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 是生物体 内一种特定的高能磷酸盐化合物。
2020/5/12
33
ATP在水解时,三个磷酸基(Pi)可分别断裂, 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单磷酸腺苷(AMP) 和腺苷 (A),并放出大量的自由能:
-Pi
-Pi
-Pi
ATP → ADP → AMP → A
2020/5/12
22
BODu≈(1/3)CODB + (2/3)×0.8CODB = 0.87 CODB
式中:
CODB为化学需氧量中的可生物降解部分。 (可看成能量)
2020/5/12
23
∵BOD5≈(2/3)BODu ∴BOD5 =(2/3)×0.87CODB
= 0.58CODB 因而 BOD5/COD = 0.58 CODB/ COD
16
(1)有机物数量(浓度)的减少
●振荡培养试验法
﹡反应瓶中加入:
——受试有机物
——接种物(生活污水沉淀上清液,活
性污泥))
2020/5/1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