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诗歌表现手法归类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1. 感官表现手法
- 视觉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描绘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如“山明水秀”。
- 听觉描写:用声音或语言描绘场景,如“潺潺流水”。
- 嗅觉描写:用气味描绘场景,如“花香四溢”。
- 味觉描写:用口味描绘场景或情感,如“苦涩的回忆”。
2. 比喻手法
- 直接比喻:把两种事物直接相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 暗喻:通过暗示来比喻,如“夜幕降临,城市穿上一件黑色的外套”。
- 拟人手法: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如“寒风呼啸”。
- 夸张手法:夸张描写,如“我心灵手巧,一把菜刀劈开五座山”。
3. 象征手法
- 物与义的象征:把物品或事物转化为某种意义,如“红色代表
革命”。
- 概念与义的象征:把抽象概念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世界上最
遥远的距离是没有相遇”。
- 动作与义的象征:把动作或行为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一件衣
服掉在地上,它将永远不再属于那个人”。
4. 排比手法
- 连续使用同一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语气,如“你给我一
滴水,我给你一片海。
”
5. 赋予生命或意识手法
- 把物品、自然景象、抽象概念等赋予生命或人类的思维感情,如“春天在等待,它用万物换取时间”。
- 通过赋予色彩,来凸显情感或个性,如“他的笑容是阳光般温
暖的黄色”。
以上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常常会将不同的表现手法融
合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化。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多要求考⽣分析其中的表现⼿法、修辞⼿法以及作者情感等,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诗歌鉴赏描写⾓度 ⾓度可以分为感官⾓度和⽅位⾓度两种。
感官⾓度主要指触觉(吹⾯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苦为谁甜?) ⽅位⾓度只要是指远(远看⼭有⾊),近(潮平路带沙),⾼(⾼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眠) ⾼中语⽂诗歌鉴赏修辞⼿法 1.⽐喻(明喻、暗喻、借喻。
) 例1:“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将皓⽉银辉下的⼭⽐做银盘⾥的青螺,⾊调淡雅,⼭⽔浑然⼀体。
例2:“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绘出了三⽉时⽉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写出了兰溪⽔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光的明洁。
2.⽐拟 把物当作⼈来描写叫拟⼈,或把⼈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拟有促使读者产⽣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形象、⽣动的作⽤。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
例1:“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 这⾸诗⽤拟⼈的⼿法,让杨柳化⾝为美⼈出现,栩栩如⽣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诗歌以拟⼈化的⼿法,写出了夜⾬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滴太⽩酒,⼗⾥草⽊⾹。
”把酒⾹拟成花⾹。
⼈拟物“⽂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拟成花。
3.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对句⼦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东流复向西。
芳树⽆⼈花⾃落,春⼭⼀路鸟空啼。
【新课标】高考语文诗歌表现手法归纳1
• 细节描写及作用
1.运用细节描写,能够使诗歌走出平庸,平中见奇, 有点铁成金之妙。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有的诗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传达出别样 的神韵,引起读者不尽的想象。如苏轼《江城子·十 年生死两茫茫》:“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有些怀古讽谕诗中诗人常常借助细节来寄托对历史 兴亡的感慨,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和强烈不满。这样的 细节在诗歌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杜牧的《过 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六、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 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 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 象。 例一:《燕歌行》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 鲜明,揭露深刻。 例二:《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 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 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
• •
•
•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 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 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 使。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 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 [宋]杨万里 •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 “涌”二字的妙处。(4分)
原创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 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 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 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二、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 衬诗人飘零之哀,“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 “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悲凉秋景 衬离情之凄苦。
反衬
例2:《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例1:《燕歌行》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 揭露深刻。
例2:《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 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 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例1: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
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 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例2: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1、以物烘托人。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
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 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 氛。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共四大类.其知识系统如下:一、结构思路类:谋篇布局上:起承转合层层深入首尾安排上: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中转过渡上:铺垫、照应、承上启下先后顺序上: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抑后扬、先咏古后议论抒情二、语意层次关系类:1、古今关系:借古讽今、借古自况、论古抒怀、引古用典2、主次关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对比、衬托(正衬、反衬)3、虚实关系:虚实相生、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化无形为有形。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比如《雨霖铃》上篇重点写不愿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比如姜夔的《暗香》,其中既有眼前景、又有回忆的景,虚实结合,写出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远方友人的怀念。
4、情景关系: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拓展关系:联想、想象、象征6、动静关系: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三、表达方式类:1、叙事方式: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直接叙事:“直陈其事”即“赋”的手法:如《氓》的开头,《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间接叙事:写景中,暗示事件情节发展如《商山早行》(晚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2、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抒胸臆:《相见欢》(南唐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声声慢》(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叙事见情—-《蝶恋花》(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整理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经常消失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表现手法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假如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受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一般状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常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行志向。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分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心情,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心情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纳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谈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方、通感、比拟、夸张、对偶、用典、化用、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以声衬静、化静态为动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诗歌鉴赏时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表现手法这一方面,更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 寂衬 以乐景衬哀情)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 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 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 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 动写静,以动衬静)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 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浪漫色彩的 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是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 推理、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 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情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一“巴山夜雨”化实为虚,将当前的孤寂、 郁闷化为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四、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 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 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 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 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 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 然天真相结合. 4.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 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三语文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注意:虚实对比和反衬不同。对 比的两个事物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 次,作用在于使两个方面都鲜明;衬 托是用乙衬甲,使甲更鲜明,可以明 显的分出衬托与被衬托之物,有主次 之分。
2、虚实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中心。如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 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 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1、移情于人,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身。 想的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人。
2、移情于物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小结答题技巧 1、明晰答题思路。 在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时,不仅仅要知道表现
。在
手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
(这种表现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 应注意在辨识表现手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
表现手法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
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 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
2、把握表达效果。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反衬:用相反事物衬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又如: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夕阳又带蝉。
2、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高中版)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高中版)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
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
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
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
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高考诗词鉴赏: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高考诗词鉴赏: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0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而使用的手法)之“术语”清单(一)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等(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三)描写手法1.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3)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明暗对比,富有层次感。
(4)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2.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正面(侧面)描写、直接(间接)描写、细节描写、细描与白描等。
(四)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助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来间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景结情等。
(五)结构手法:开篇点题、先总后分、先景后情、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过渡)、首尾照应(照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唱)、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等。
(六)其它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衬托(反衬、正衬)、对比、用典、抑扬、联想、想象、象征、设悬念、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以小见大、即事感怀等。
附教材中诗歌表现手法复习1.《芣苢》采采芣(fú)苢(yǐ),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重章叠唱,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断变化的,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2.《短歌行》(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
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
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二.描写角度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三.修辞手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人拟成花。
3.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8.对比: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顶真: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