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dfeef86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c.png)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证伪、试错法、四段图式、三个世界认识论方法论实证主义来源 | 姚大志主编,《现代西方哲学》否证主义(falsificationism)主要指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哲学家波普尔(K. Popper)教授及其学生所进行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
他的否证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这种立场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其他更为普遍的人类事务当中。
波普尔在社会制度和社会理想方面做了不少思考。
他认为,没有理想的社会,只有不断改进和修正的社会;没有理想的制度,而只有不断纠正错误的制度。
这样的观念和他在知识理论上的主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波普尔的学生中有三个人比较有影响,他们是沃金斯(John Watkins)、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
沃金斯的著作《科学与怀疑论》有一定影响,但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影响更大。
拉卡托斯自称精致的否证主义者,一生的重要思想是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用以解说科学理论发展的合理性问题。
不过很多人更愿意把他当作历史主义者。
一否证的意义否证(falsification),人们也经常翻译为证伪。
从语词上看,证实和否证好像是一个相对的语词对子,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证实和否证在波普尔那里并非一个简单的配对的范畴。
第一,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是意义标准。
有意义才谈得上证实。
逻辑实证主义对于可证实性的强调远大于实际证实,比如他们认为意义就是证实方法。
波普尔则认为证实是无关意义的,他对究竟意义问题是怎么回事并没有兴趣。
第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非常重视逻辑。
特别是构造主义的物理主义的哲学家更重视逻辑,逻辑是他们研究科学知识的唯一任务,离开了逻辑他们就无事可做了。
波普尔认为,一万个天鹅是白的,这也证实不了“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判断,而一只黑天鹅却可以有效地反驳“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论断。
这是波普尔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不是波普尔爱好逻辑。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4cfd3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1.png)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它对科学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科学发展模式以及其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证伪主义是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它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主张科学理论只能暂时被证实,而不能被证明。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不断的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而不能通过证明来确立其真实性。
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只能通过对其进行反驳来验证,即证伪。
二、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归纳法来推导出来,然后通过实验证实其真实性。
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通过演绎法来推导出来,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主张,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与纠正的过程,而不是用归纳法来发现科学真理。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演绎法来推导科学理论,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这种研究模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更加符合科学研究的本质。
波普尔证伪主义还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其真实性。
而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只能通过不断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而不能通过证明来确立其真实性。
因此,波普尔证伪主义使得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变得更加相对和暂时。
波普尔证伪主义还对科学方法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并不能完全保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他主张,科学理论应该在不断的试错和纠正中逐步完善,而不能仅仅通过科学方法来确立其真实性。
四、结论波普尔证伪主义是一种对科学发展模式有着深刻影响的科学哲学理论。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即通过演绎法来推导科学理论,并通过试错和纠正来逐步完善。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4a6e0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1.png)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研究波普尔证伪主义是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想流派,它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被证明,只能被证伪。
这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在他的著作《科学研究的逻辑》中,他提出了一个“证伪主义”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科学研究中。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被视为暂时的、可被否定的假设。
这些理论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验证,只有在通过验证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
然而,即使是已经通过了验证和实验验证的理论也可能会被未来发现的新事实所推翻。
因此,波普尔认为,“证伪”比“证明”更加重要。
波普尔提出了一个“反射性”的方法来测试科学理论:首先提出一个假设或理论,然后试图找到一些事实或数据来反驳它。
如果找不到任何反例,则假设或理论可以保持有效。
如果找到了反例,则需要重新考虑和修改假设或理论。
波普尔认为,这种证伪主义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避免陷入“归纳谬误”的陷阱。
归纳谬误是一种错误的推理方法,它基于个别事实或例子,试图得出普遍结论。
波普尔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对科学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科学理论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和测试,并且必须持续地接受新的信息和数据。
这种方法使科学研究更加开放和透明,有助于促进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然而,波普尔证伪主义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方法过于悲观和消极,因为它似乎否定了任何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此外,一些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证伪可能会被用来支持错误或有问题的理论。
总之,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评估他们的假设和理论,并确保他们只接受经过验证和测试过的知识。
虽然这种方法并不完美,但它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d312aed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2.png)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科学哲学和证伪主义理论而闻名于世。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对经验主义和归纳主义的一种批判,强调科学理论应该是经验可以证伪的,而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则不能被称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有三个核心观点。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应该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得出可以否认或证伪的结果。
只有那些经过严格实验验证、并且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才可以被称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当是人们试图解答的问题的解释。
科学理论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提供一种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方式。
只有那些能够提供理论解释的假设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理论。
波普尔提出了“负责任的实证主义”原则,即科学理论应当包括观察的过程和检验的步骤。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者不应当仅仅依靠经验数据作为理论的验证,而是应当积极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以确定理论的可行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科学家区分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而非科学理论则不具备这种性质。
证伪主义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法论,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或证伪理论。
证伪主义也激励了科学研究者追求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
只有那些能够经过实验证实并取得成果的理论才能够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虽然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验结果并不能完全验证或证伪一个理论。
一些理论可能具有较高的初始可证伪性,而经过修正和调整后仍然可以适应新的实验观察结果。
一些人认为证伪主义不能完全解释科学研究的复杂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它强调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并且能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证伪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并激励了科学研究者不断追求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80d113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6.png)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Karl R.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科学哲学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个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科学观
念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进行浅论。
波普尔反对了那种试图证实理论的观点,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寻求证实,而是通
过不断反驳和证伪来逼近真理。
他认为,科学家应该提出假设,并试图用实证观察来检验
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只有当一个假设经受住了严格的实证验证后,才能作为真理得到确认。
这种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要求科学家保持批判的思维,不断质疑和挑战已有的理论,
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对科学伦理提出了一种要求,即科学家应该始终保持开放和批判
的态度。
他强调科学家应该欢迎对自己理论的质疑和批评,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修正
和改进。
只有在批判和争论的过程中,科学的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与此波普尔也警告了科
学家应避免陷入信仰体系或意识形态的陷阱,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科学立场。
他认为,科
学理论应该以严格的实证验证为基础,而不应该由信仰或主观偏见决定。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伦理给出了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科学的真理是
通过不断的反驳和证伪来逼近的,要求科学家保持批判的思维和开放的态度。
证伪主义也
提醒科学家要始终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科学立场,避免陷入信仰或主观偏见的陷阱。
只有坚
持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伦理,才能使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b6dae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3.png)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旨在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准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一个“证伪主义”的模式,即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反复的观测和实验证据,不断地被证伪和修正。
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应该通过被反驳的过程来不断进步,而不是通过被证实的过程来得到验证。
本文将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读。
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基于经验和实证的事实,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想象或经验外的东西。
科学理论应该是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只有在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后,理论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
与此相对应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可能被证伪的潜在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科学家应该不断致力于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
其次,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暂时地被接受为真理,因为总有可能存在新的证据或新的观察结果,来否定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这种暂时性和相对性使得科学理论具有一种进步性和发展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一种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被反驳的过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于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然后,波普尔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式来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理论被视为是一种推测或假设,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来检验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理。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视为被反驳了,并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替代。
最后,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理论需要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被构建出明确的实验或观测来进行验证,而不能是模糊或不可观测的。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6dab34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c.png)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Karl R. 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证伪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对了解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重点探讨其基本观点、科学方法和对于科学发展的意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认识论的关键在于“证伪”而非“证实”。
他认为,科学理论无法通过一系列观察事实来被证实,只能通过被观察事实的反驳(也称为“证伪”)来被认为是真理。
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证伪的,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推翻,而不能被世界上的任何可能的观察事实证实。
证伪主义批判了旧的经验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可以被无限地证实。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否抵御反驳,而不是其被证实的次数。
他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天鹅问题”。
过去人们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因为被观察到的天鹅都是白色。
当观察到一只黑色的天鹅时,这个理论被证伪了。
波普尔认为,关键是要能够反驳错误的理论,而不是仅仅通过观察来证实理论。
证伪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对理论的不断反驳和替代。
波普尔认为,科学并非通过不断证实现有理论来发展,而是通过不断证伪旧理论并提出新理论来推动。
他提出了科学方法中的“猜测与反驳”原则,认为科学家应该通过提出假设并通过观察或实验证据来反驳这些假设,从而不断改进和发展新的理论。
证伪主义还对于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强大性提出了要求。
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越是具有可证伪性,越是能够通过反驳来不断改进,越是具有科学的价值。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范围和界限的,即通过实验或观察能够明确规定其适用的范围,而不能是一般性的、不加限制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无法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进行检验,因此无法成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
它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被反驳的重要性,提醒科学家们要保持理论的谦虚和改进的态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65eb264b73f242336c5f22.png)
划界标准
“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或与“形而上学”的划界。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应该是经验证伪原则:即一切知 识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 学的。 “可证伪”是指逻辑上的可被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 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理论。 他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2) 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4) 宗教神话;5)伪科学。
P1→TT→EE→P2
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反历史决定论 改良主义的“逐步的社会工程”
反历史决定论
他反对的历史决定论:1、肯定历史发展有内在规律;2、 肯定对社会的未来能做出语言。 依据:
首先,波普尔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为自然现象有 重复性;社会历史现象没有重复性;自然是简单的,非人为的 现象;社会是复杂的,人为的现象,人们可根据各自的自由意志 任意创造历史。) 其次,波普尔否认预言历史事件的可能性。
突现进化论的本体论
突现进化论 三个世界的理论
突现进化论
• 宇宙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突现进化的过程, 其具体的图景是:最初,在大恒星中出现 重原子核;而后在空间某处突然出现有机 分子;再后突然出现生命;而后又突然产 生意识;再后又突然出现人类的精神产品 如文学艺术作品和科学理论,技术产品等 等
三个世界的理论
• 问题就是矛盾或不一致。 • 首先是理论与观察不一致;其次是理论与理论不一致;再
次是理论内部不一致。
知识增长的理论
可证伪度 理论的进步性的标志 “确证”与“证实”
可证伪度
可证伪度就是理论可证伪的程度。 如何判断理论的可证伪度?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e794782cc58bd63086bd49.png)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科学开始于问题”
?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 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和联想来学习,而是通过试图解决问 题来学习。
? 他说:“因此,我乐意承认,象我自己那样的证伪主义 者更宁愿大胆的推测(即使它可能很快的成为假的), 来试图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不是去详细叙述一连串 无关的老生常谈。我宁愿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 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并在发现我们的 推测是假的时,我们对真理就会知道得更多,并将更接 近真理。”
?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观察,坚信“理论 先于观察”。
?1.“理论先于观察”
?波普尔坚持理论先于观察。其理由是: ?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
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兴趣和期望等 决定的。
?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 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指 导下进行。
可以教导哲学家们懂得科 学……仅是大胆的、思辨的猜 测所组成的。”
(三)“知识的增长”理论
?1.“可证伪度”
?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所 以都具有“可证伪性”。但是每一个理论 的 “可证伪度”是不一的。
?(1)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 度就愈高;
?( 2)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 伪度就愈高。
的无穷循环过程图式化为: P1-T T -EE-P2……
?在这里“P1”表示问题,“ T T”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 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 P2”表 示新的问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有 时他称之为“四段式”。
Hale Waihona Puke (五)科学发展的模式? 2.“试错法”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4c88a5d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b.png)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韩雪冰外国哲学专题研究 3364波普尔认为: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 科主义学的精神是批判, 也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 不断作出新发现, 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 无需经验的参与。
这就是说, 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 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 即被证伪。
因此, 他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 而应当是他所谓的“可证伪性”判据。
进而提出“可证实性”判据不仅不合理, 而且不可能, 因为他的工具即归纳法是无效的。
一、归纳主义的起源及发展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 从培根到罗素, 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 长期以来统治着西方科学哲学界。
弗兰西斯·培根,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批判经院哲学过程中, 依据自然科学, 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因为他认为经验具有确实性和丰富性。
他反对经院哲学的演绎法: 它既不能给人们提供真理, 也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因此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
自从培根以后, 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受到很多科学家的青睐。
后来,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 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意义的标准: 经验证实的原则, 并把它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
后来,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之后, 经验主义开始走向怀疑主义。
现代经验论者则借助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
二、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反驳波普尔认为归纳推理从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 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从逻辑的观点来看, 我们从单称陈述中推论出全称陈述, 显然是不能得到证明的, 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任何结论, 结果可能总是假的。
浅谈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
![浅谈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ebd03d0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b.png)
浅谈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波普尔证伪主义是经济学方法论中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观点。
它由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强调科学研究应该以证伪为目标,通过推翻假设来不断进步,而不是寻求证实。
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只有在经过验证并未被证伪的情况下,才能暂时被认为是可靠的。
在经济学领域,波普尔证伪主义主张,经济理论应该使用推论推导出一系列明确的可测量的假设,并利用观察或实验数据来验证假设的准确性。
波普尔强调,理论应该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能够对未来的经济现象作出准确的预测,这样才能被视为科学理论。
根据波普尔的观点,经济学在理论上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构建经济理论的起点是明确的假设和前提条件。
这些假设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并且能够用观察或实验数据来验证。
波普尔认为,理论的假设应该具有明确的界定,以便能够检验其准确性。
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
理论要能够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测,并且这些预测应该是可以进行观察或实验验证的。
只有经济理论具备了良好的预测能力,才能得到科学的认可。
经济理论的验证应该是持续的和不断进行的。
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只有在不断被验证的过程中经受了严格的检验,才能被认为是科学可靠的。
经济理论应该通过不断与实证数据相比较来检验其准确性,并进行修正和改进。
波普尔证伪主义强调,经济学应该在理论和经验之间保持开放的态度。
经济学家应该接受可能推翻现有理论的新证据,并准备就此修改或放弃自己的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只有在持开放的态度下接纳新的证据和观点,才能推动经济学的不断发展。
尽管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经济学领域的引入并不是没有争议的,但它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波普尔证伪主义鼓励经济学家在理论建构中更加慎重,注重理论的验证和预测能力,并关注实证的重要性。
通过引入波普尔证伪主义,经济学可以更加科学地研究经济现象,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政策建议。
波普尔及其证伪主义思想
![波普尔及其证伪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e38eba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a.png)
波普尔及其证伪主义思想波普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对基于经验主义的归纳法进行了系统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成为科学哲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对此后科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波普尔是一名坚定的实证论者,他毕生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知识如何增长的方法。
以下简述波普尔证伪主义的背景、思想,并做简单评价。
1.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背景1.1 归纳法在波普尔提出证伪思想之前,基于经验主义的观察-归纳法一直是在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
归纳法的原理是“从特殊陈述中引出一般规律”,即通过重复的观察,证明某种理论的有效性(verification)。
例如,如果观察到1000只羊是白色的,则根据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得出“羊是白色的”这一规律。
1.2 休谟怀疑论要讨论波普尔就不能不提到休谟,虽然两位哲学家所处的时代相差两个世纪。
波普尔认为休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理智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其著作中曾反复提到休谟的怀疑论,并将归纳法的问题称为“休谟问题”,他对休谟的思想加以有保留的肯定和大胆的开拓,自称是在休谟的怀疑论上挖到了宝藏。
休谟对归纳法在18世纪对归纳法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归纳法存在两个问题:逻辑问题和心理学问题。
逻辑问题为,从经验(experience)过的[重复]事例退出没有经验过的其他事例[instances](结论),这种推理我们证明过么?休谟认为不能,不管重复多少次。
休谟的心理学问题为,然而,为什么所有能推理的人都期望并相信他们未曾经历过的事例同经历过的事例相一致呢?休谟认为是出于习俗或习惯,没有这种习惯人类无法生存。
由此,休谟成为一个怀疑主义者。
1.3 实在论波普之所以没有流于唯心主义和怀疑论,在于其对实在论的信仰。
实在论,按照康德的说法,即认为存在先验有效的因果原则。
与此相对应,唯心主义的最典型最简单的论断是,世界只不过是我的梦想。
波普认为唯心主义和实在论一样,都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
因此波普支持实在论的论述更多是形而上学的。
波普尔的伪证主义和我对科学的理解
![波普尔的伪证主义和我对科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39b4633b0717fd5360cdcfd.png)
xx的伪证主义和我对科学的理解地理信息系统2班曾威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
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
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
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
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
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
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三、划界标准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
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
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
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
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
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科学始于问题、理论出自灵感、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五、科学知识增长的理论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猜测,而最终无一幸免地要被证伪。
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来说明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科学还有进步可言吗?如果有,那么进步的标志是什么?科学进步和发展的模式又是什么?对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度”作为衡量理论进步的标准。
六、科学的发展的模式波普尔认为,人类知识增长表现为科学的进步,这是一个新的理论不断替代旧理论的过程,而不单单表现为知识内容在数量上的累加。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d26870aad51f01dc381f111.png)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基本内容是什么?以及对他的评价?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第一、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
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
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
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
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来代替“ 归纳法"更是另一回事。
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
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
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
比如:“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
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
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
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
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
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
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
比如,水星运动。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和科学世界观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和科学世界观](https://img.taocdn.com/s3/m/e33fde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f.png)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和科学世界观在科学哲学领域,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以他的可证伪性原则而闻名。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被证伪来证明其科学性,而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则不是科学的。
这一观点对于科学世界观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首先要求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能够在实践中被观察到,并有可能被实证事实所驳斥。
如果一个理论无论发生什么都能找到解释,那么它就无法被证伪,因而也无法被称为科学理论。
可证伪性的要求保证了科学理论能够在实验中被验证和推翻。
然而,波普尔也认识到科学理论的证伪是一种概率性的过程。
即使一个理论在多次验证中得到支持,也不能绝对肯定其正确性。
因为未来的实证事实可能会推翻当前的理论,或者发现新的证据可能会提出对当前理论的质疑。
因此,科学的进展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对于科学世界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世界观强调以证据为基础的推理和实证观察的重要性。
科学家通过收集实证事实,并用数据的方式来描述和解释这些事实。
科学世界观强调了对理论的不断修正和发展,以使其与实际观察结果保持一致。
科学世界观通过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对于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过程提供了指导。
证伪过程使科学家能够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以确保其与实际观察结果相符合。
这种追求真理的过程既有充满挑战性的一面,也有充满创造性的一面。
科学家必须勇于接受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同时也要尝试提出新的解释和假设,以推动科学的进步。
可证伪性的概念也对科学方法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是由归纳推理得出的。
然而,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突出了演绎推理在科学中的重要性。
科学家通过将理论与观察结果相比较,从而得出对理论的证伪或支持。
基于这一观点,科学方法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演绎推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推理。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也与科学社区中的合作和评审机制紧密相关。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e883266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2.png)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的科学哲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证伪主义、开放社会理论和三世界论。
其中,证伪主义是其最著名的理论,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强调科学理论在证实之前,必须首先具有被证伪的可能性。
即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才能被视为具有科学意义。
相反,如果一个理论不能被证伪,那么它就不是科学性理论,只能是一种信仰或者迷信。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寻找错误。
科学家应该首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尽一切可能去证伪它。
如果这个假设经不起证伪,科学家就应该放弃它,并提出一个新的假设进行检验。
这种不断证伪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理,还可以不断地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领域引起了轰动。
它与传统的归纳主义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纳主义强调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来总结规律,但波普尔认为这种方法存在困难和不稳定性,因为通过有限数量的实验和观察来总结规律往往没有意义。
相反,科学研究应该通过试图证伪假设来寻求真理。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被称为“反对证明主义”。
证明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得出。
但波普尔认为这种观点过于乐观,因为不可能有足够的实验和观察来证实一个理论,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事实上,证伪主义并不是完美的理论,它存在着一些缺陷。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证伪主义是一种不断否定的方法,它不能告诉我们怎样找到正确的答案。
再者,证伪主义也无法解释某些科学领域,如纯数学和逻辑学,因为在这些领域中,存在着一些真理性命题,它们无需证实也是正确的。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寻找错误,而不是归纳总结规律。
虽然证伪主义存在一些缺陷,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理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理性的方法和思路。
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波普尔与证伪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1f41218a8114431b90dd8fe.png)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
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
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
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
(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
(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
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
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
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
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
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
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
(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
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并非必然地),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
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
波普尔科学哲学:证伪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科学哲学:证伪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8cd4684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2.png)
• 挑战: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哲学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包括: •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挑战:波普尔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无法解决科学理论的选择和评价问题,因此提出了证伪主义 理论。 • 对科学哲学史上其他观点的挑战:波普尔批判了科学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如实证主义、归纳主义等,强调科 学理论的批判性和可证伪性。
•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波普尔提出了“问题→猜想→批判→问题”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强调科学理论的发展 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进行批判和修正的过程。
• 科学理论的选择标准: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是评价其科学性的标准,即一个理论的可证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越强,其科学性越高。
• 科学方法论的原则:波普尔提出了“批判性原则”和“证伪原则”,强调科学理论的批判性和可证伪性,认为 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证伪和修正的过程。
• 科学家可能过分关注理论的证伪,而 忽视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影响科学的发 展。 • 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的适用性受到限 制,对于一些无法证伪的科学理论,科 学家可能难以进行正确的理论选择和评 价,影响科学的发展。
波普尔科学哲学的启示及其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 启示:波普尔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包括: • 科学家应该始终保持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寻求证伪和修正。 • 科学理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进行批判和修正的过程。 • 科学研究和创新过程中,科学家应该进行正确的理论选择和评价,促进科学的发展。
证伪主义的哲学
![证伪主义的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c239e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9.png)
证伪主义的哲学浅析波普尔与证伪主义;1、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是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证伪思想的创;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1.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所谓历史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存在着一条决定;波普尔对于历史主义的批判与他对科学哲学中的证实原;2.理性的批判精神;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虽然在“知识的基础是什;浅析波普尔与证伪主义1、证伪主义的概念波普尔是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证伪思想的创始人。
证伪思想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并在批判归纳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及现代科学革命的震撼和启迪下提出来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
个别的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也证实不了一个全称判断。
例如,即使我们观察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也不足以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一个全称判断。
因为我们的观察不可能穷尽所有天鹅。
然而,只要我们发现了一只黑天鹅,我们便可以立即证伪这一判断。
因此,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我们才能够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
换而言之,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试金石,其真实原因不在于经验能够证实理论,而在于经验能够证伪理论。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1.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所谓历史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存在着一条决定社会发展的铁则,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努力可以加速或延缓其实现,但却不能创造或取消它。
根据历史主义的信念,社会成员被分成两部分:历史规律的推动者和阻拦者。
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这两部分人的斗争史。
斗争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推动者随着历史规律的实现而成为社会的主人,阻拦者则如同挡车螳螂一般地被历史车轮所碾碎。
波普尔对于历史主义的批判与他对科学哲学中的证实原则一脉相承。
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的认识总是可以证伪的,同样,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也服从证伪原则。
卡尔·波普尔及其证伪理论的本质是反对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
![卡尔·波普尔及其证伪理论的本质是反对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c84b29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6.png)
卡尔·波普尔及其证伪理论的本质是反对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1994年)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波普尔是20世纪批判极权主义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这一科学空前发展世纪之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
卡尔·波普尔创立的证伪理论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
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波普尔以人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准绝不是有“意义”上的划界标准。
相反,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这些命题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
他甚至认为许多被证伪理论称作“伪科学”的理论——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本身就有深刻的洞察力,而且这些理论学说有可能是正确的,只是不具有可证伪性,无法在经验上予以检测。
在波普尔的词典里,“科学”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更不是“正确”或“真理”的同义词。
科学知识也不是人类唯一有意义的智性事业。
波普尔再三强调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他更是否定了将科学等同于真理的科学迷信。
初涉科学的人喜欢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当作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唯一标准,这是根本违背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的原则和初衷。
与世间流行的误解恰恰相反,证伪理论始祖卡尔·波普尔实际上是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的最强烈的批判者,卡尔·波普尔及其证伪理论的本则是反对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
50年代后,卡尔·波普尔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
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在多个学科得到新的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普尔著作
• 《研究的逻辑》(1934) • 《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 • 《历史决定论的贫乏》(1957)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 • 《猜测与反驳》(1963) • 《客观知识》(1972)
反归纳主义与经验证伪原则
反归纳主义 经验证伪原则 划界标准 形而上学实在论
反归纳主义
1)过去重复既不能证明未来必然重复,也不能保证今后 或然重复; 2)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 一个有限数,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 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
经验证伪原则
• 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 只能被经验证伪。
• 依据: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 因而任何科学陈述都必然是普遍陈述或全 称陈述,但经验所观察到的仅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事物, 经验所能证实的只是个别陈述或者单称陈 述;
• 问题就是矛盾或不一致。 • 首先是理论与观察不一致;其次是理论与理论不一致;再
次是理论内部不一致。
知识增长的理论
可证伪度 理论的进步性的标志 “确证”与“证实”
可证伪度
可证伪度就是理论可证伪的程度。 如何判断理论的可证伪度?
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越普遍,它的可证伪度 就愈高。 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 就越高。
第一,提倡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第二,提倡批判的精神。 第三,提倡“否定”或“革命”的精神。
科学发展的四段式
1)科学开始于问题; 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 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 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 题。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突现进化论的本体论
突现进化论 三个世界的理论
突现进化论
• 宇宙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突现进化的过程, 其具体的图景是:最初,在大恒星中出现 重原子核;而后在空间某处突然出现有机 分子;再后突然出现生命;而后又突然产 生意识;再后又突然出现人类的精神产品 如文学艺术作品和科学理论,技术产品等 等
三个世界的理论
波普尔认为可以吧上述宇宙进化到多层次性分为三大基本 层次:1)物理世界层次;2)精神世界层次;3)客观知 识世界层次。 三个世界同等实在而且相互作用。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接受塔尔斯基的真理符合论,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对于客观世界,人们不能反映它,但却可以猜测它。 科学理论的逼真度:
VS(a)=ST(a)-SF(a)
科学的最大逼真度仅仅是一个遥远而不可能达到的理想。
科学发展的模式
科学发展的四段式 试错法(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恰好是一步) 从错误中学习(波普尔提倡的三种科学精 神)
经验虽不能通过证实个别命题而证实科学 的普遍性理论,但却能通过证伪个别命题 而证伪科学的普遍理论。
划界标准
“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或与“形而上学”的划界。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应该是经验证伪原则:即一切知 识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 学的。 “可证伪”是指逻辑上的可被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 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理论。 他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2) 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4) 宗教神话;5)伪科学。
P1→TT→EE→P2
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反历史决定论 改良主义的“逐步的社会工程”
反历史决定论
他反对的历史决定论:1、肯定历史发展有内在规律;2、 肯定对社会的未来能做出语言。 依据:
首先,波普尔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为自然现象有 重复性;社会历史现象没有重复性;自然是简单的,非人为的 现象;社会是复杂的,人为的现象,人们可根据各自的自由意志 任意创造历史。) 其次,波普尔否认预言历史事件的可能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 学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
波普尔生平简介 反归纳主义与经验证伪原则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知识增长论 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科学发展的模式 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突现进化的本体论
波普尔生平简介
•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 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 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 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 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 (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 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 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 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 活跃于知识界。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理论先于观察 科学开始于问题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理论先于观察
• 经验事实无限复杂,只能选择其中的有限 部分观察,如果什么都想观察,其结果是 什么都观察不到。而选择,则必须以理论、 观点为指导。
科学开始于问题
• 从知识的来源看,理论先于观察;从科学的发展看,则是 科学开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 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