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教案
第13课《野望》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疑难字句,读懂这首诗的大意。
2.结合课文插图,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反复诵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 通过分析、理解这首诗的思路和章法,了解五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歌布局谋篇的巧妙。
【教学重点、难点】1.诗人“相顾无相识”的孤寂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纠结的迷茫。
2.诗歌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怀的结构和章法,以及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诗的时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一个顶峰,群星璀璨,名家辈出,诗歌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达到极高的水平。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唐诗就是这个时代的名片。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初唐开始我们的唐诗之旅,来学习一首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的作品。
二、初步感知诗歌:1.阅读全诗,为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2.交流自己注音的字词:皋、薄、徙、倚、晖、犊、薇3.齐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三、把握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和景物1.这首诗的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词?【明确】望。
2.后面的那首《黄鹤楼》其实也是写望,那么《黄鹤楼》能不能叫“野望”?【明确】“野”是指野外、山野,野望就是在野外、山野之中眺望。
3.诗人是站在哪里望呢?【明确】东皋。
4.请一个同学读注释1(王绩简介)。
王绩这个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也就是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
他曾三仕三隐,做过官,后来在他的家乡东皋隐居。
那么,这首诗是写于他做官时期还是隐居时期呢?【明确】隐居期间。
5.这首诗写的具体时间是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傍晚。
薄暮、落晖。
6.哪两联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山、牧人、牛群、猎马(猎人)、禽。
7.齐读颔联、颈联,试着背诵。
8.欣赏课文插图(董其昌《山水图》):如果给这幅图画添加颜色,你会用哪些颜色?如果要加上人物,你会怎么安排?【明确】颜色要扣住薄暮、落晖、秋色;人物要把诗人放在靠水的地方,牧人和猎人要放在山路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特色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尝试仿写《野望》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景,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2)诗歌意境领悟:学生对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举例:分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风光,从而领悟诗歌意境。
(3)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氛围”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较弱。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驻足远望,心旷神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紧跟教学节奏。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认识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野望教学设计(5篇模版)

野望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野望教学设计野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野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野望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东皋:作者归隐之地。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背诵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创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朗读设备和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成就。
(2)教师朗读《野望》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3. 课堂互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小诗或一段散文。
(2)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完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如背诵《野望》和其他王之涣的诗作,或者寻找自己的“野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创意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拓展任务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翻译水平。
1.1.3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的内涵。
1.2.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野望》的艺术特色。
1.2.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王之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惜眼前生活的情感。
1.3.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野望》诗文内容。
2.1.2 掌握《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的意境理解。
2.2.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如诗句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所蕴含的节气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学生齐读《野望》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3.2.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4 诗歌欣赏3.4.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野望》的意境,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描绘。
3.4.2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3.5.2 学生表达对《野望》的喜爱和收获。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野望》。
4.2 结合诗句,描绘《野望》中的画面。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野望》(王维)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
(2)诗歌的意象分析。
(3)诗歌的情感理解。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体会。
(2)诗歌的审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野望》描绘的景象。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野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野望》。
2. 写一篇关于《野望》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读后感、诗歌鉴赏的质量。
3. 学习效果:对《野望》的理解、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野望》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野望》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野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
《野望》教案 【完整版】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野望》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注释及相关背景理解诗歌大意,领会诗歌主旨。
3、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有那么一刻:在某些人生的十字路口,举目无亲,无处依靠,提着行李箱,不知路在哪,明天的太阳,不知会在何地升起。若你曾有过这般体验,那个彷徨无措的自己,你也会在王绩的《野望》中遇到,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诗。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心情孤独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七、小结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诗人从一开始的徘徊不定到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显然他已经给出了自己关于明天的答案。那么同学们,你们还在彷徨无措吗
二、目标展示
三、朗读诗歌,听读正音
四、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读准字音后,下一步我们就要读出情感。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呢请结合诗意分析。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远望,徘源自不定不知该归依何处。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牛群返回,猎人骑马带着猎物归来。
相对不相识,(我)长啸高歌想着隐居不仕。
明确:诗人表达了内心彷徨不定、孤独,以及想要避世退隐的情感。
2、读出情感(全班读、个别读)
五、赏析诗句,再读品味
1、赏析写景手法
颔联、颈联:动静结合
颔联:运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2、再读,品味语言及意境特点
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教学设计1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了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首联叙事兼抒情,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颈联写秋野动景,尾联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彷徨。
这首诗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写景含情,摒弃了雕饰华靡之,发展了新形武,成为了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有一定的影响。
1.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熟悉五言律诗的体裁和基本章法。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他们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和基本章法。
2.阅读:分段教学,让学生逐段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结构。
3.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背景。
4.创作:让学生仿写五言律诗,让他们体验律诗的形式和章法,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总结:让学生总结五言律诗的特点和基本章法,回顾课堂研究内容,加深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在研究诗歌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同时研究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这是我们研究诗歌的基础。
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我们可以理解其内容,感受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研究重点在于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研究难点则在于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忆以往研究古诗的方法,研究本诗。
听读诗文,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译读诗句,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说读诗文,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最后,我们需要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是一篇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在研究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通过创新运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野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山水田园诗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野望》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情怀。这首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野望》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理解诗人是如何捕捉自然之美,并借此表达情感。
最后,及时总结和反馈。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野望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诗海泛舟》中的《野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王维的《野望》诗歌文本学习,理解并掌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举例:《野望》中的意象分析,如“秋色”和“落晖”代表着一种衰败和萧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2.教学难点
-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如《野望》中使用的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理解其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教案、教学设计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通过学习《野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总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4.情感体验,提升素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道德品质。
5.创作展示,激发创造力: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展示,如写作、绘画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6.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实地观察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问:“你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它在诗人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为学习《野望》做好情感铺垫。
3.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4.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2.强调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野望》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 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 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 ;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XXX;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 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 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2、创作背景: 《野望》: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王 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 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3、文体知识: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 非常严格而得名。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3.诗人在诗中显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 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板块五、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 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 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 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 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 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 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 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更合适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野望--教案

野望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野望》。
详细内容:本文描绘了作者在战乱年代,流离失所的生活背景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个人前途的无奈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凉,同时也透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民族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战乱年代的生活环境,引出课文《野望》。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5分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阐释课文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例题解析,完成课后练习题。
6. 课堂讨论(5分钟)7. 板书设计(课堂进行中)板书重点词语、句子和结构,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答案:作者在战乱年代,流离失所,对国家、民族命运深感忧虑,个人前途无奈,从而表现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同时,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透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请分析课文中的意境,描绘出一幅作者心中的画面。
答案:在夕阳的余晖下,作者站在山头上,遥望着远方的战火,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苦难。
周围是苍凉的景色,草木凋零,鸟兽惊慌。
作者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同时也渴望着和平的生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野望》,使学生了解了战乱年代的生活环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自然景象,并尝试用现代语言描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短的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比喻、对仗等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2.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
3.语言能力:加强学生对古诗文词汇、句式的理解,提高古诗文阅读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
4.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唐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认识诗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研究诗中的意象:秋天的原野、傍晚的景象、归来的牧人和猎户。
4.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
5.鉴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唐诗的音韵、节奏和意境。
6.仿写练习:以《野望》为蓝本,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短诗。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野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古诗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来分析诗歌,如捕捉关键词、理解上下文等。
-举例:通过分析“野望”这个标题,学生能够预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4)仿写练习中的创作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短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野望》

教案名称:《野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王绩的《野望》,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野望》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自然景色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王绩的生平和《野望》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自然景色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自然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自然中游赏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自然景色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野望》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使至塞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知1.教师介绍五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为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诗歌打下基础。
2.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五首唐诗,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停顿,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二、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读五首唐诗,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首唐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的熏陶。
三、课堂练1.教师让学生默写五首唐诗,检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教师让学生朗读五首唐诗,检验学生的朗诵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五首唐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的熏陶。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的朗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能力。
诗人登上黄鹤楼,远眺江山,感慨万千。
他看到了汉江的壮阔,听到了钟声的悠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熏陶。
他想到了自己的离别和归来,也想到了古人的辉煌和荣耀。
这座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
2.名句赏析。
1)“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交流点拨】这是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感慨。
黄鹤楼曾经是许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但如今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光,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楼。
诗人通过黄鹤楼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2)“XXX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交流点拨】这两句诗是对江山美景的描绘。
江水蜿蜒曲折,穿过芳草甸,月光照耀下,花林中的景象仿佛下起了雪花,美不胜收。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追忆,对江山美景的赞美和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展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讲解和练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情感的物象,而意境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们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野望》这首诗。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看王维是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看法。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感悟: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何从具体的意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古典诗歌语言高度精炼,一词多义,学生需要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诗人情感的内隐性:王维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内敛,学生需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
2.等;
3.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史地位的理解,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野望》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面对命运的选择与抗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冷漠的现象。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社会背景。
2. 教材内容《野望》以讲述男主人公幸甫一生的成长与坎坷命运为主线,描绘了他从一个具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到最后堕落的过程。
课文以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地展示了社会的荒谬和残酷。
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野望》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体会他通过追逐自己的野望而走向堕落的过程;•分析文中的语言运用和描写手法,加深对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的理解。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主旨分析:通过探讨《野望》的主题和主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文本解读: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掌握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分析《野望》的主题和主旨,领会其中的深刻寓意。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课文导读: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野望》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文本解读: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
•主旨分析:引导学生探讨《野望》的主题和主旨,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
•写作训练: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拓展对鲁迅先生的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相交流观点与思考。
•分组演讲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自己对于《野望》的理解与感悟。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以回答以下问题:1.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哪一位?2.你能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和思想吗?1.引导学生朗读《野望》的课文,以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第13课《野望》教案

-在词语解析中,强调“野望”一词在诗中的双层意义,既指实际的远望,又暗含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2.教学难点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模仿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分析和讨论。
4.诗歌意境: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和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诗人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野望》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诗人的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需要通过对比、联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会。
-诗歌意境的感悟: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但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描绘、情感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举例解释:
-在节奏和韵律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平仄、对仗等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对比现代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差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歌中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
《野望》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及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在你的印象当中是什么样呢?秋在古往今来的文人笔下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面貌。
还记得描写秋色之美的诗句有哪些吗?二、教学新课——《野望》(一)介绍文体作者,朗读诗歌1.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了解作者3.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思考探究: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提问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
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把握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3、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
山西河津)之时。
三、了解律诗
(1)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
【关于律诗】
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
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四、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1、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五、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明确】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3、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明确】“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明确】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
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教学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布置作业】
将此诗中写景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小散文。
(在写作业之前,同学们先讨论交流一下改写的想法,互相启发一下思路,这样写起来会更容易些。
)
【板书设计】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