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の言语行动における内外意识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作者:李福贵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日本人的内外意识较为强烈,这是他们的特征,同时也属于日本文化论中相对于突出的观点。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活动等都能够反映出“内”“外”民族心理意识,日常生活中,内外意识反应的非常明显,而正是这种内外意识的存在,在运用日语进行对话的时候,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视点判别听话人的相关情况,采取适当的语言对话方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的就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人;内外意识;语言表达;影响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着独特的承载力,其承载了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映射出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彰显出相应的民族思想或者是个人的思维,日语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物[1]。
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日语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受到了本国民族强烈的内外意识影响,正是源自于这种内外意识的存在,使得日语的表达也能凸显出极为明显的内外意识性。
学习日本的语言还应该结合地理和历史等加以分析,这是促使日本民族内外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积极的结合着日本文化强化认知,清楚认识到使用敬语的方式,构建起更为和谐的沟通关系。
一、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基本概述在历史轨迹上能够看出日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因为日本位于中国东边的海上,因此被称作东瀛。
作为一个孤岛上的国家,日本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曾经较为落后的科技和交通彻底的打破了他们的外交关系,除此之外,日本也一直推崇着“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和尚鉴真将外交工作加以落实,才使得日本真正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日本拥有着极为强烈的群体意识,他们也倡导群体独立性,这源自于他们较为单一的民族结构,在语言上极易实现统一,这样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凝聚力,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内外意识。
二、日本人内外意识产生的根源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同时结合着日本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能够看出文化方面产生的隔断[2]。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作者:杨静张卫娣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7期杨静张卫娣(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摘要】语言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工具,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传达情感、表达思想离不开的手段,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通常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渗透了日本人的日常言语生活。
日本人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都深受内外意识的影响,同时也是内外意识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内外意识;敬语;暧昧表达;人称代词;授受表达我们常听到日本人在交谈时,用到“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うちの学校”(我们学校)、“うちの人”(自己人)等表达方式,其实“内”与“外”这一相对的概念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直接支配和规范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言语行为以及行为模式。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人重要的思维方式,指挥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它是分析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只有深入了解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日语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1 内外意识的表现日本人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是以水稻耕作为基础,以村落或地区为单位的共同体式生活,较少与共同体以外接触。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他们对“うちの人”(通常是家人及关系亲密者)表现亲近,而对“外人”则表现疏远。
日本人的谈话距离一般远于中国人的谈话距离,和日本人接触时我们会发现,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为了显示亲密而逐渐向对方靠近,对方会显得不安,并不断小心翼翼向后退,从而保持一定的谈话距离,这也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表现,想走近日本人的“内”部范围是很难的。
日本人在“節分”即立春这一天,有“豆撒き”(撒豆子)的习俗,他们用木棒击打着锅盆等,随着击打的节奏往地上撒着豆子,一边撒口中一边喊着“福は内、鬼は外”(福进来,鬼出去)。
这一迎福驱邪的习俗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内”、“外”的意识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范畴,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徐香君【摘要】由于中日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母语的干扰,日语授受动词一直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象下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单从语法角度学习,即使认识了日语的授受动词,也未必能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自如。
本文从日语授受动词的物移方向的角度来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以更加准确把握日语授受动词在语言交流中的运用。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年(卷),期】2011(000)047【总页数】2【关键词】日语授受动词内外意识物移方向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形成了独特的岛国文化,其中以内外意识为甚。
至于日本式的内外,《社会学事典》定义是:“在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内部外部,以及家庭成员所属集团为标准的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的类别,而‘内’与‘外’正是描绘这种内外对比的通用语。
”在日语中能够充分体现这种内外意识的非授受动词莫属。
从授受动词来看就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第二人称的“你、你们”,第三人称的“他、他们”,且其内外关系根据说话者的视角变化互相牵引着变化,如“内”可以是我、我俩、我所属的集体(小到我家、大到我国)等,相对应的“外”就是你、你俩、你所属的集体(小到你家、大到你国)等。
所以,对内外意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日语授受动词中说话者、授予者及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授受动词的运用。
所谓授受是指给予与接受,因此日语授受表现也叫“受給表現”。
现代汉语无论谁给谁物品都用动词“给”来表示,而日语则复杂得多。
因为日语授受动词的运用,既要考虑“给予者”和“接受者”,又要考虑两者的“尊卑关系”。
小泉保(2005)将日语的授受动词做了如下分类。
日语授受动词的用法取决于授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表达一旦成立,即意味着两者关系和授受方向的成立。
哪怕语言表层结构没有出现授受双方,其深层内外关系却因表层结构中授受动词的出现而历历在目。
这都应归功于日语授受动词本身所具备的规则性。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我们 常听到 日本人在交谈时 . 用 到“ 弓与 会社” ( 我们公司 ) 、 “ 弓 岛 学校” ( 我们学校) 、 “ 弓 人” ( 自己人 ) 等表 达方式 , 其 实“ 内” 与 “ 外” 这一相对 的概念是 日本文化中的一个 重要 特性 . 它直接支配和规 范了 E l 本人 的思维方式 . 言语行为以及行为模式 内外意识作为 日本 人重要的思维方式 . 指 挥着 日本人 的 日常行为 . 它是分 析 日本人 的民 族精神 、 社会结构 以及 历史文化 的重要切 人 口. 只有 深人了解 了 日 本 人的内外 意识才能灵活准确 的运用 日语与 日本人进行交 流 语可以明确地反 映出话题 中的人 物 .以及说话人 和听话人之 间的关 系。 根据关系的不同 , 所采用的敬语形式及 尊敬程度也不相 同。 敬语的 使用原则 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 以身份 . 地位 . 年龄等为参考依 据的上下 关系 , 另一 种则是 以亲疏远近为参考依据的 内外关系 。 判断同一交际对象是属 于“ 内” 还是属 于“ 外” . 是 随着 交际的场合 及时间等条件不断变化的 . 并 非一成不变 的。 比如对于 自己的上 司, 在 公司 内要用敬语 . 而当有有外人介 入 . 比如果 和其他公 司的人提到 自 己的上司就要不需 要用敬语 因为在前一种情况 中 . 和上司之 间的上 下关系决定 了必须采用敬语 . 而后一种情况 。 相 对于其他公司 的人 . 上 司与 自 己都是同一集团内部的 . 是 自己人 , 因此便不需要使用敬语 。 如 果熟悉 了日语 中的敬语表达 . 就会发 现 日本 人对对方是尊敬意识并不 只是 由社会 中的上下关系决定的 . 更 多时候 是采取一种“ 远而敬之 ” 的 态度 . 也就是说 由于把对方视 为“ 外” 人. 所 以在交际过程 中采用敬语 与对方方保持一定心理距离 可以说在这种彬彬有 礼的背后隐藏 着的 是一 中排外心理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摘要: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将“内”与“外”明确区分开来,这种内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心理活动,语言表达和行为模式等各方面。
因此,充分理解日本人这种独具特色的内外意识文化,探讨其带来的各种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内外意识究竟给日本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本篇文章从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原因两方面分析日本内外意识形成的原因。
并将从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暧昧表达两部分出发,为大家简单剖析内外意识对日本人造成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内外意识影响敬语表达集团意识跨文化交际在日本经常会谈到一个话题“内外意识”。
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能够在日本文化论中得到充分显现。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明确区分“内外”,内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到心理、语言表达、行动方式等方面。
在和日本人交流时,有必要考虑“内”和“外”两个领域。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合作的深入,两国人民的交流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充分理解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外意识的形成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文化上产生隔绝。
也正是因为文化的隔绝,日本人常常将“内”和“外”区分开来,从而形成日本独特的内外意识。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日本人内外意识形成的具体原因。
1.地理环境日本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的东部,面临着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以及围绕其周围的约7000个附属岛屿构成,周围被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以及太平洋包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封闭的岛国。
因此,与外部世界交流甚少,长时间的自给自足,决定了其自身文化的后发性。
日本同时也是山地国,岛与岛之间(甚至岛的内部)被山与河隔开,形成了许多互不往来的群落,从而导致文化上的隔绝。
2.历史原因直到明治维新为止,日本列岛几乎没有与其他国民发生大规模战争或被入侵过。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包含了日本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的形成和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本文将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分析其文化根源、特点和影响。
日本文化中的内外意识主要体现在日本人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上。
日本人对内在自我的重视体现在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关注和尊重。
他们认为日本人内心世界的体验、情感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被保护和呵护。
日本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也体现了一种内外分明的界限感。
他们强调外在世界的规则、秩序和礼仪,希望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维护内在的自我和尊严。
日本文化中的内外意识根植于日本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驯化。
在古代日本,自然界对日本人的生活和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贯穿着整个文化。
这也使得日本人更加关注自己内在的情感和观念,同时通过外在的礼仪和规则来与自然互动。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是一种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尊重和理解。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也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内外意识是制约和规范的重要来源。
它使得日本人更加注重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和保护自己。
这种内外意识也影响了日本人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使得日本社会更加注重规矩和礼仪,并在社会关系中保持着一种秩序和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日本人对内外意识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新一代的日本人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后,对内外意识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改变。
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对待外部世界。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呈现出一种融合和多样化的趋势。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授受动词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很多日语学习者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以至于难以正确应用此类动词。
不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将会给在日企工作和与日本人交往中带来困难。
因此,本文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主要研究对象,意在从“内外意识”即授受动词方向特征的角度上,通过举例分析此类句型的使用要点,解释说明这一语言现象。
一、引言很多日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及进入日企工作之后都认为授受动词的使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能熟练、正确运用。
而且日语具有省略主语这一特征。
对话中不使用授受动词,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的立场与关系是无法表达的。
授受动词不仅能表达给予和得到,还能从措辞中表现出说话者与听话者以及叙述事件中涉事者间的亲疏关系和内外关系。
此外,授受动词还有能够表达利益关系、恩惠关系的功能。
这是日语语法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
本文意在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例,举例说明授受动词的特性和日企文化内外意识的关系,从而为日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对授受动词和日企文化的理解与掌握。
二、授受动词「もらう」的基本句型和用法《大家的日语》(2010)中对授受表现的定义是:表现施与受的语法关系。
因此,授受关系中必然涉及施与受双方。
即,授受表现中应存在能够体现施受双方的人称或团体。
而完成施受动作的动词即为授受动词。
授受动词可分为实义动词:「くれる」(「くださる」)、「あげる」(「やる」「さしあげる」)、「もらう」(「いただく」);以及辅助动词「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てあげる」(「てやる」「てさしあげる」)、「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
由于较之「くれる」和「あげる」,「もらう」的辅助动词更难掌握,所以本文以「もらう」及其谦语形式「いただ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用法和含义,通过误用数据分析误用的原因和这个句型在日企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我们常听到日本人在交谈时,用到“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うちの学校”(我们学校)、“うちの人”(自己人)等表达方式,其实“内”与“外”这一相对的概念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直接支配和规范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言语行为以及行为模式。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人重要的思维方式,指挥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它是分析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只有深入了解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日语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1内外意识的表现日本人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是以水稻耕作为基础,以村落或地区为单位的共同体式生活,较少与共同体以外接触。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他们对“うちの人”(通常是家人及关系亲密者)表现亲近,而对“外人”则表现疏远。
日本人的谈话距离一般远于中国人的谈话距离,和日本人接触时我们会发现,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为了显示亲密而逐渐向对方靠近,对方会显得不安,并不断小心翼翼向后退,从而保持一定的谈话距离,这也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表现,想走近日本人的“内”部范围是很难的。
日本人在“節分”即立春这一天,有“豆撒き”(撒豆子)的习俗,他们用木棒击打着锅盆等,随着击打的节奏往地上撒着豆子,一边撒口中一边喊着“福は内、鬼は外”(福进来,鬼出去)。
这一迎福驱邪的习俗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内”、“外”的意识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范畴,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
“内”、“外”这两个词本身是物理空间的概念,但是在日本人的世界里变成了反映人际关系的心理空间。
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行为态度及规范。
这种“内”“外”有别的交际意识不仅体现在日本人是行为习惯上,还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言语表达上。
日本人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谈时,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首先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交谈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的问题,还要分清交谈中出现的第三人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
对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理解及言语表现形式的分析
对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理解及言语表现形式的分析作者:栗园园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32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它表现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其文化而存在,而与此同时文化意识的表达又必须依附于语言形式而存在。
探究一个国家及民族的特性,尤其是其民族心理意识时,必须结合其民族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
本文浅析了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产生根源、成因及其影响,并以日语中敬语为例浅谈内外意识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体现。
关键词内外意识语言表现敬语表达集团主义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70Understanding of Japan Inner and Outer Consciousnessand Speech Manifestation AnalysisLI Yuanyuan(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Abstract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It shows the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Any languag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it.And at the same time,The express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must be attached to the form of language.We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if we wan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a country and its people. This paper takes the Japanese honorific expressions as the center?to spy on the Inner and Outer consciousness of Japanese nationality.Key words Inner and Outer Consciousness; speech manifestation; honorific expression; group ism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因此,若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该国的语言。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社会向来保持着强烈的“内”与“外”意识,也就是对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划分和区分。
这种意识是源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在历史和现实中保持了对自己和其他国家、文化、宗教、族群的区分。
在日本语言中,对“内”的描述词汇和对“外”的词汇也非常丰富。
首先,日本人对“内”的意识非常重视。
这是因为日本社会是一个非常社交化的社会,其中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
这些群体可以是家庭、公司、学校、宗教、房屋等,每个群体都有自己对内部的规定。
日本人非常注重与这些群体的关系,他们会经常陪伴他们的家人和同事,参加各种团体和社交活动,并坚持与他们保持联系。
对于日本人来说,“内”的概念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群体或社区,也包括了他们身体和心灵的私人空间。
他们会尽力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使它们不受外部的影响。
例如,日本家庭通常会在家门口放一个“障子门”(noren),表示家庭的私人空间和门前有人的意思。
在工作中,日本人也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内部”,不希望别人干扰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
此外,“外”的意识在日本社会同样非常重要。
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日本人常常在媒体上关注国外的文化和新闻,但却容易对它们进行比较和挑战。
在日本人的眼中,外国文化和行为不符合他们的习惯或者价值观念,他们会表达强烈的不满或者批评。
对于日本人来说,保护自己的“内”和与外面的群体和文化的相互分离非常重要。
他们坚信自己的传统和思想是独一无二的,对外部的影响进行筛选和保护也是必要的。
因此,日本社会中缺少了一些国际性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全球化或者国际间的交流也缺乏较为积极的态度和意愿。
总的来说,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交方面,日本人注重群体、家庭和个人的相互关系,而在文化和国际方面,他们则更强调对自己传统和价值观的保护和坚守。
日语称呼言语行为中的集团内外意识探究
和工 作交 流 中 , 社交 称 呼 、 亲 属称 呼及 亲属 称谓 的 扩 展使 用方 面都 体现 着 日本文 化浓 烈 的集 团意识 。
一
会语 言 学领 域 的重 要话 题 之 一 , 上 世纪 6 0 年 代
B r o w n& G i l m a n ( 1 9 6 0 ) 把“ 权势 ” 和“ 对 等 ”( p o w e r
( 1 9 6 7 ) , K u r o k a w a( 1 9 7 2 ) ,I s h i k a w a , e t a l( 1 9 8 1 ) , L o v e d a y( 1 9 8 6 ) ,M a t s u m o t o( 1 9 8 8 )对 日本 文化 中
圭亨。0 功、 弓会社 屯、 组皴 屯、 内部c : 小 集 团 、 <, )屯存 在 L、 互 、 l 二 兢 合 L南 _ j。互 0 、 c 二 派 同对立 老 < r ) 加 之守 。 二 中c 二、 一 组缄 、 会社、 企柴 / f 夕l J 于 力 存在寸 为力 南为匕 、 - 3 、 日本 型社 会 特 徵 0 乏 圭L 士 …” [ 2 ] 5 6 日本 人 的集 团意 识 以及 与 之关 联
国的政 策 , 直到 1 8 5 3年 迫 于 美 国 的 强烈 要 求 , 幕 府 才 被迫 打 开 国 门 , 1 8 6 8年 , 持续了 2 6 0年 的 江 户 幕 府倒台, 日本 开始 推行 明治维新 , 学 习和 吸 收西方 文 明、 技术 。长期 以来生 活 在与外 界 隔绝 、 闭关 自守 环
的交 际心理 、 思维方式 都与其历史 文化密切相关 。 日本 曾经是 以农业 为基 础 , 在狭 小 土 地 上 耕 作 的 社 会, 在 劳作过 程 中 , 相 互配 合 、 协 作 非 常重 要 。 自 1 7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1. 引言1.1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概念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概念。
在日本文化中,“内”通常指的是对内部人际关系、家庭、传统价值观念的关注和重视,这种内向的意识在日本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与之相反,“外”则代表着外部世界、外国文化、国际关系等对日本人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对于日本人来说,如何平衡和处理好“内”与“外”意识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只有在不断调整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本人才能够更好地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核心价值观,同时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发展。
.1.2 研究背景在日本历史上,传统文化一直对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产生着重要影响。
诸如禅宗、武士道和茶道等传统思想和学说,塑造了日本人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中,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现代价值观和外部文化逐渐渗入日本社会。
研究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全球化对不同文化之间互动的影响。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探讨日本人的内外关系如何平衡,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对“内”与“外”意识的影响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内敛、谦逊和礼仪,这反映在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上。
在日本传统文化里,个人往往被要求保持谦逊和低调,不张扬个人特质,以求整体和谐。
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人更加重视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更注重团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个体之间的竞争。
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很注重礼仪和规范,这在日本人的社交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人遵循着严格的礼仪,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空间,注重言行举止,这些都表现出了日本人内在的文化传统对外在行为的影响。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话题。
在日本文化和社会中,人们对于内在和外在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这种内外意识不仅贯穿于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中,还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深层内涵。
我们需要了解日本人对于“内”与“外”的理解。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通常被描述为“uchi”(内)和“soto”(外)。
这两个词并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上的内外,更多的是指个人与团体、亲疏关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人的价值体系中,内在通常被认为是私密、亲近、熟悉的,而外在则是公共、陌生、不熟悉的。
这种内外之别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言行、社交礼仪、家庭观念、甚至政治和商业活动中。
在家庭和社交关系中,内外意识在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亲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日本人通常表现得亲切、温和、体贴,展现出内在的“uchi”特征;而对于陌生人、上司、客户,日本人则更多地表现出外在的“soto”特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
这种内外关系的分明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得以体现,父母通常教导孩子要学会在“uchi”和“soto”之间做到分寸和自律,这也成为了日本人性格中的一种显著特征。
在日本的企业和组织中,内外意识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组织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秩序,使得员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角色,同时也要能够在内外之间自如切换。
在企业文化中,内向的“uchi”通常代表着团队的凝聚力、信任和忠诚,而外向的“soto”则意味着与外部客户、合作伙伴的交往和合作。
这种内外关系的分明不仅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发展。
在日本人的心理和情感中,内外意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人通常表现出一种自我克制和情感控制的倾向,他们在面对外部世界和他人时常常保持着一种冷静、稳重的态度,不轻易展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具有独特的“内”与“外”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社会行为中。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内”与“外”形成了一种文化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社交规范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就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影响和表现方式。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体现在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行为中。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人内在的品质和修养,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内在的修养。
日本人强调内在修养的同时也讲究外在的表现,例如注重外貌和仪表的整洁、态度的谦和礼貌的表现。
这种对内外的注重,使得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展示出一种自律、谦逊的外在形象,而在私人领域则呈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内在品质。
这种“内外交错”的文化观念,使得日本人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注重自我内心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也体现在沟通方式和人际关系上。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注重团队合作和默契沟通,追求“含蓄、内敛”的沟通方式。
在日本的职场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是通过委婉的语言和微妙的表情来传达信息,更注重于对他人的体贴和尊重。
日本人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的和谐。
在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中,日本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谦和、温文尔雅的外在形象,但内心深处却可能产生一些复杂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内外不一致”的表现方式,使得日本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内心与外在的矛盾和冲突。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受到“内”与“外”意识的影响。
在饮食习惯上,日本人追求外表精致、内在养生的饮食理念,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的品尝,同时在饭桌礼仪上也讲究外在的规矩和仪态。
在居家生活中,日本人注重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同时在室内摆设和装饰上也注重吉祥和美好的内在寓意。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常常通过参加庙会、茶道、花道等活动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修养,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表达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一、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说话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的问题,还要分清谈话中出现的第三者是圈内人还圈外人。
对待圈内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意识,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圈外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
这种谦逊客气和彬彬有礼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心理上的距离感,是一种冷漠的态度,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有一位多年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曾感叹道:“无论你说的日语多么流利、地道,无论你的工作能力多么出色,你永远都会被日本人当作“外人”来看,你永远都不会被日本人划入他们的那个圈子里,你永远都不可能真正融入日本人的社会。
”对于这样的感慨,许多人都有同感。
不仅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和研究者对日本人的这种内外意识极强的突出表现深有体会,就连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日本真是一个内外有别的民族。
”二、从两方面分析考察日本人的内外意识1、“ウチ”和“ソト”及其语言文化特征。
在日语里,很少用你、我(你们、我们)这样他们认为是很生硬的代词来做口语表达,而往往是用一些内外之分的言辞,以及用敬语词汇或者授受关系句式来区分你我。
在表达意识上,日本人把集团内和集团外严格区分开来。
比如,像“ウチの大学”、“ウチの会社”、“ウチの子”、“ウチの人”这样的日本独特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晩御飯はウチで食べます”中的“ウチ”是“家”的意思,其他的“ウチ”是“家”的意义上的引申。
日本人将有血缘关系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当作“ウチ”,日本人的“ウチ”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住的地方,自己的工作单位,朋友圈子,熟悉的生活环境。
它代表着家人、朋友、信息、知识的共有,精神上的放松等,是属于自己领域的自由境地。
中国人是关系网,日本人则是用圆圈出来的“ウチ”范围的圈子,一圈套一圈,由里向外,越靠里关系越密切。
日本人の内外意识と言语表现
要旨日本社会で、内外意識は所々に見られる。
その意識は日本人の行動を左右している。
この内外意識は日本語人の行動様式を影響するとともに、日本語の表現も影響する。
日本語で、発達な敬語、不明確な日本語表現など、日本語の内外意識が生き生きに表現されるのである。
筆者は日本語を勉強して以来、その内外意識を深い興味を持っている。
ここで、内外意識と敬語、不明確表現、日本人の思いやり、特別な文の内外意識表現、内外意識の歴史原因などから小論を展開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う。
キーワード:内外意識;日本語の表現;敬語;不明確表現摘要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内外意识,内外意识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日本人的行为。
这种内外意识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行为模式,还体现在外在语言表达上。
在日语中,发达的敬语,不明确的日语表达,无不生动的体现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笔者自学习日语以来就对内外意识这一现象对日语的影响很感兴趣。
在此,想从内外意识与日语敬语表达,与日语的不明确表达,和为对方着想以及个别词的内外意识表现。
内外意识的历史原因等方面做一些简单考察。
关键词:内外意识;语言表达;敬语;不明确的日语表达日本人の内外意識と言語表現1.はじめにご周知のように、強い内外意識を持つことが、日本人の顕著な民族性格の一つである。
彼らたちは「内」の人に思いやりをしたり、お互いに助けあうのに対し、「外」の人を無視したり、遠慮するのである。
また、このような性格が日本人に独特的なものの考え方を形成させ、日本社会にも計り知れない影響を与えたと言えるであろう。
なお、言語は文化の投影であり、文化のインデックスである。
人間は特定の文化背景の中で養成されたものの考えを言語によって表現するのである。
言いかえしてみれば、人間にはどんな思考様式があっても、それに当てはまる言語表現があるに決まっている。
その内外意識も日本語の言語表現と切っても切り離せない関係が存在するのである。
本稿では、筆者はまさに日本語の具体的な言語表現を分析し、日本人が言語表現を通じて、どのようにして、自分の内外意識を表現できているのか、をあきらかにしたいのである。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作者:李群群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4期摘要:日本人有着很强的“内”“外”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语言当中。
文章讨论了日本人“内”“外”产生的原因、“内”“外”的含义,以及在日本人的言语行动中所体现的“内”“外”意识。
关键词:敬语;“内”;“外”;思维方式在我们学习敬语时,有这样的注意点:列如日本人在家庭内部应该讲“私のお父さんは今年45歳になります。
”,但是对外人讲的时候就必须改为“父は今年45歳になります”。
在公司内部应该讲“課長さんはまだ出張からお帰りになりません”,而向公司以外的人讲的候时就必须改成“課長はまだ出張から帰りません”。
对于初学敬语的人来说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使用敬语,但从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来看,就可以轻松接受。
一、日本人“内”“外”意识产生的原因在日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内”“外”意识,其起源有二:一是源于古代日本人对生活场所的认识。
古代日本人把生活场所明确区分为“内(うち)”和“外(そと)”。
“(うち)”是指夫妻、亲子等共同生活的场所,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圆形内部,包括自己以及夫妻、父母、孩子等。
如果把这个圆扩大一点儿,还包括“村全体”(有时指全团体),再扩大一点儿,甚至包括全国。
另一起源是日本传统的“いえ”(家)制度。
所谓“いえ”制度,即指:“超越世代而存在,经营一定家业的广义上的企业体,它给予其成员以恩惠和俸禄,同时要求他为家效劳。
”日本的“いえ”是一个超越成员的生死而存在、经营家业和家产的经营体和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团体。
该团体内部的人为“うち”,是自己人,是熟悉、了解、亲睦和不分彼此的对象,而“そと”则是疏远、对立、敬而远之的对象。
二、“内”与“外”的含义(一)日本人的“内”“内”在《大辞泉》中有以下的几个意思:1.ある一定の区域·範囲の中。
2.自分が属しているものを言う。
3.建物としての家。
语言行动和意识看国外语言文化.docx
语言行动和意识看国外语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中传递着语言文化。
日本的语言行动和语言意识反映出日本人独特的语言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日语学习者。
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言葉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的文化であり、文化的視点を離れて言葉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葉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
」[1](语言的产生来源于社会文化,脱离了文化谈语言不是真实的语言。
)日本语言学家芳贺绥把日本人的语言行动和语言意识概括为如下8个特点:「語らぬ」(不赘言的)、「わからせぬ」(不说服,不强加于人的)、「いたわる」(关怀,善解人意的)、「ひかえる」(谦逊的,内敛的)、「修める」(修身的)、「ささやかな」(注重细节的)、「流れる」(世事无常的)、「任せる」(顺其自然的)。
[2]这种语言行动和语言意识对日本人的含蓄表达、省略、敬语的产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已有文献主要是对日语语言意识的某一特征进行论述,或从暧昧的角度、或从日本人的心理角度、或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日本人和日语的特征。
对语言行动和语言意识的产生原因,如何反映日本人的心理特征等问题尚未进行系统论述,本文将展开剖析。
一、从含蓄表达看“以和为贵”含蓄的表达是指说话者不说明白,模糊、委婉地表达想说的意思,重视言外之意,尽量避免直截了当。
如日本人在路上遇到熟人,会有以下对话。
「どちらまで?」「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あ―そうですか、いってらっしゃい。
」(去哪里啊?去那边。
是吗?您走好。
)日本人认为我要去哪里和你无关,而在欧美人看来这是很失礼的,侵犯人的隐私权。
回答也很暧昧、适可而止。
说话的人又回答了一句“是吗”?好像明白了什么。
类似对话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即使没有信息交流,作为对话也有存在意义,这种含蓄的表达是日语的一个典型特征。
中国人听到这样的对话多少会有一点不舒服,会认为对方有意隐瞒,从而产生不悦。
李:昨日どこへいきました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內外意識专业代码:作者姓名:学号:单位:指导教师:年月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要旨言語の勉強は幾分文化に関連する。
言語の発達と使いは文化を表すだろう。
日本の文化を理解できると日本語の習いに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
内外意識は日本の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
それは日本の社会と生活に深く関係がある。
拙論はまず日本の住宅の構造と集団意識を分析し、さらに内外意識が理解できる・次に、それと言語のかかわりを検討する。
主に敬語や人称変化や授受関係のことである。
最後、異文化との比較を通して内外意識を正しく把握する。
拙論では簡単に内外意識について述べる。
それで、日本を深く理解し、日本語の勉強にも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
キーワード:言語文化内外意識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因为语言的发展与应用时文化的一种表现。
了解日本文化对日语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很强烈。
这一意识贯穿于日本的社会和生活中,本论文通过对日式住宅构造特色与集团意识的分析加深内外意识的理解。
然后观察其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主要包括日语的敬语、人称变化、授受关系。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外意识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与外文化的比较进一步确定内外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本论文只是粗浅地概述了日本内外意识。
借此加深对日本的了解,也能够对日语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言文化内外意识目录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内外意識 (1)1.はじめに (1)2.内と外の生活表現 (1)2.1家屋の特色について (2)2.2集団意識について (2)3. 内と外の言語表現 (3)3.1敬語について (3)3.2人称変化について (5)3.3授受関係について (6)4.日本文化と異文化について (7)5.終わりに (8)参考文献 (9)謝辞 (10)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内外意識1.はじめに言語は単純な文字ではなく、文化の一部分である。
文化が異なり、言語も同じではなく、使い方も違うに違いない。
「言語はその言語を保持する集団の世界観、価値体系を映し出す鏡である。
したがって、特定の言語に特定の表現の限られる意味を探るにその特定の言語を使用している集団の世界観、価値体系を可能な限り掘り下げて見る必要がある」と荒木博之①が述べている。
上述のとおり、言語の勉強するとともにその文化を軽視しべきではない。
したがって、日本語を勉強するために、日本文化を理解する必要がある。
ここでは、日本における内外意識二つ簡単に述べたい。
「社会学事典」によると、日本において、自我を中心とした内面と外面、家族や所属集団を基準とした内集団と外集団への態度の対比をとらえる通用語である。
これは内と外のことである。
それによって日本人の行動様式が掲示される。
また、よく言われる建前と本音、義理と人情、甘えと遠慮、尊敬と謙譲などが内と外の一部分であろう、それらは表であれば、ウチ、ソトは本体である。
日本人は自我を中心として世界を内容と外部にわけておき、人間関係はまるで円のようなものである。
それから、日本の家屋の特色、集団意識、敬語、人称名詞の使用、授受関係が濃い文化を含まれる。
去れらを分析し、さらにウチ、ソトを把握できるだろう。
しかし、日本語の使いに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
2.内と外の生活表現内外意識は意識だけではなく、環境にも影響を与える。
日本の住宅は内外意識を表しだす。
また、社会集団にも内外意識がある。
ここで説明しよう。
2.1家屋の特色について和式的な家屋は内外意識の空間上の体現である。
玄関とふますは家屋の特徴である。
ここでそれについて簡単に説明したい。
日本の家屋は外から内まで見れば、まず正門で、次は玄関に至る。
中間地帯は庭である。
玄関を過ぎてから室内に入る。
玄関はいわば門の奥の門のようである。
どうして正門の中で門を設けるだろうか。
それに、面白いことは正門の上に主人の名を書いてある。
ほかの国々ではそれが見えないだろう。
これは他人に自分を紹介し、方々に知らたいみたいである。
しかし、また外人が内部に入ることを拒絶する。
玄関の存在みたいである。
日本人は話し方が曖昧なのが知られている。
表面はを和らぐらしく、本体は厳しい。
日常の挨拶たとえである。
「今度遊びに来てください」といわれるとき、ただの挨拶で、別の意味がない。
日本人は心の門があり、玄関のようである。
人によって本音を言う。
もう一つの特徴はふすまのことである。
2.2集団意識について内外意識の直接の表現は集団意識である。
集団意識は内意識と考えられる。
集団は内意識の産物であろう。
実は家も内意識の産物である。
さらに小さくすると一人にも内意識がある。
ここで集団意識を検討したい。
日本の集団意識は古代から始められる。
古代、日本人は村を中心として生活していた。
その時、集団が形成された。
青年を経てされが発達し、論理と意識になった。
かつて家制度が発達していた。
家制度とは、1989年に制定された民法において採用された家族制度であり、親族関係のある者のうち更に狭い範囲の者を、戸主と家族として一つの家に属させ、戸主に家の統率権限を与えていた制度である。
家は、戸主と家族から構成される。
戸主は家の統率者であり、家族は家を構成する者のうち戸主でない者をいう。
いま、その制度が廃止されたが、その中の文化精神が残っている。
今の会社はその時期の家と似ていて、社長は戸主、社員は家族に相当する。
会社はメンバーの生死を越え、財産を営む社会団体、または生活団体である。
日本の企業発展からみれば、明治時代から大小の会社はほとんど家族的な経営様式であって、メンバーが全身的に仕事に投入することを要求され、全員を一家にし、凝集力が強くて外を排斥する団体である。
団体の内部はうちの人である。
自分だけでなく、家のためという考えを持って団結になるのは容易になる。
内外意識は深く日本人の心に埋まれていた。
日本人は仕事に真面目なのが知られる。
いったん一家の会社に入ると勝手に他の会社に移転しない。
条件はいまのよりよくても自分の会社に離れない。
日本人は会社を自分の家をとしてそのために一生懸命がんばる。
それは年功序列制に係るかもしれない。
内外意識との関係があまり大きくないようである。
ここで説明しない。
集団意識といえば、内と外の言葉遣いも違う。
内外意識は集団内部の上下関係より先に考えられるのだ。
集団に内部の人は話す時上下関係を注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しかし、集団外の人に話す時上下関係を考慮しないで内外関係を注意しべきだ。
それは敬語の使用に関係がある。
この後詳しく説明しよう。
3. 内と外の言語表現日本語を勉強するとき内外意識と言語の関係を知る必要がある。
内外意識の言語表がんは主に敬語や人称や授受関係などとの関係がある。
ここで検討しよう。
3.1敬語について敬語は、言葉で表現する主体(書き手、話してなど)と客体(読み手、聞き手)やその話題中の対象となる人との上下関係、話題中の人物同士の上下関係などを言葉の内に表現するために用いられる語法。
ここでいう上下関係とは年齢や地位といった社会的な関係に固定されたものではなく、相手が商売上の客であったり見知らぬひとであったり場合にも使われ、場面によって変化する。
親しさ・疎遠さとも関係している。
また、暗に相手を見下したりするために用いられることもある。
話者の他者への敬意の有無・程度をそのまま反映しているとは限らないが、言葉とは敬語に限ず話者の本意を表しているとは限らぬものである。
古代、人間は自然を尐しだけ知っており、理解できない自然現象に怖くなった。
言語にも影響を与える。
理解できない自然の前で、言語は人間の幸福と災難に関係がある。
災難を避けるため、某の言葉が禁止されるあるいは婉曲の表すほうが使われる。
祈るためにできるだけ美しい言葉が使用されるから敬語ができる。
起源から見れば、日本人は熟知ではないものに敬意を生じる。
いわゆる内は親切で外は敬畏するのである。
たとえば、知らず人に道を聞く時、言葉の使いは勝手にしてはいけない。
例1.a.郵便局はどこ。
b.すみませんが、郵便局はどこでしょうか。
b.は知らず人に話すのである。
aは知人に話すのである。
例2.わたくしは太郎のことを知っているはとは、花子さんのことは存じ上げておりません。
「知っている」は普通体である。
「存じ上げておりません」は高い敬意を表す。
そこで、太郎は知事で、花子はあまり知らないのを説明する。
したがって、親しい人に敬語を使う必要がなく、敬語を使うべきである。
また、内外意識は集団内部の上下関係より先に考えられるべきだ。
ここで説明しよう。
例3.aは前田bは受付cは社員a.あのう、横山社長はおいででしょうか。
b.いらっしゃいませ。
すみませんが、どちらさまでしょうか。
a.前田です。
b.前田様ですね。
お約束でしょうか。
a.はい、三時に。
b.承知いたしました。
尐々お待ちになってください。
ただいま核にしたしますので。
b秘書課ですか、うけつけですが、社長が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前田さまが見えていますが。
c社長が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が。
お約束の方ですね。
それでは、三階までおいでくださるようにいってください。
b.(はい、わかりました)おまたせしました。
横山社長が三階まで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ので、エレベーターで三階までおいでかださい。
普通は聞き手はうちの人に対して謙譲語が使われ、外人に対しては尊敬語が使われる。
客は外人だから尊敬語が言われる。
社長に扱う態度が変化的である。
社員にとって社長は上司であるから、敬語が使われる。
しかし、お客の前で社長はうちの人になるから謙譲語が使われる。
以上のとおり、敬語の使いは内外関係と反比例の関係が見える。
3.2人称変化についてここの人称変化はおもに普通体で、尊敬語で、謙譲語の三つある。
つまり人称の敬意の使用である。
対外は尊敬語を使い、自分のことあるいは内部のことは謙譲語を使うのである。
また親族の人称に関係がある。
ここで説明しよう。
まず、第一人称をみよう。
わたくし、わたし、あたくし、あたし、小生、こちら、など。
「わたくし」は正式の場面でよく使われ、あまり親しい人に使われない。
「わたし」は親しく感じを与え、「あたくし」は「わたくし」から変わるもので、「あたし」は「わたし」から変わるもので、二つは女性がおおく使用され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