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果产业链发展策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果产业链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第一大国,但由于水果产业链整体效能不高及部分薄弱环节的存在,使我国水果产业存在果品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果农增收困难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水果产业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中国水果产业链;对策
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第一大国,是世界果树起源最早,种类最多的原产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早地放开了水果市场价格与经营渠道,水果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6年果园面积10042.3千公顷,产量95992247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8%【1】。但近年来水果产业也出现了果品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果农增收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我国水果产业链整体效能不高与部分环节的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水果产业链的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水果产业的总体情况
1.1 中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家对水果实行了放开价格、多渠道经营的政策,使中国果品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水果产量和面积一直稳居世界首位,2006年我国水果收获面积达到1012.3万hm2,产量达到17239.9万吨,水果收获面积占世界水果收获面积的19.69%。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均居世界之首,分别约占世界1/ 3和1/2,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约占1/10【2】。
1.2 中国并不是水果强国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我国水果产品出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加入WTO 后,我国水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额由2001年的7.90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5亿美元,年均出口增幅达25.7%,而且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出口贸易关系【3】。我国是水果产业出口呈现这样的趋势:
1.2.1 我国水果进出口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快,据国家海关统计【4】,2004年我国进口水果约106.19万吨,比1998年的65万吨增加了63.37%; 进口金额5.86亿美元,占全年农产品进口总(280.3亿美元) 的2.09%。2004年,我国水果出口量已达313万吨,占当年水果总产量(15243万吨) 的2.05%, 比2000年(135万吨) 增长了131.85%; 出口额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额
( 233.9亿美元)的7.04%。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逆差,但水果贸易却出现顺差,差额达10.6亿美元。无论从水果贸易总量还是从具体水果产品贸易看,我国水果进出口数量和金额都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2.2 鲜果出口比重下降,加工水果出口比重上升
长期以来,我国水果出口以鲜果贸易为主。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水果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1993年我国水果出口贸易中鲜果出口比重占46%,到2000年已下降到33%。在加工水果出口中,以前是以水果罐头、果干及蜜饯出口为主,如1993年我国水果罐头出口占整个加工水果出口比重的38%,其他加工水果(主要为果干及蜜饯类)占57%,果汁仅占5%; 而到了2000年, 水果罐头、其他加工水果和果汁出口比重已分别占水果加工品出口总量的37%、35%和28%。从水果出口趋势来看,果汁出口比重还会进一步增加,水果罐头比重有可能保持稳定,而其他加工水果出口比重则可能会下降。但就目前来说,中国水果总产量世界第一,但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而世界水果平均加工量是总产量的20%以上,所以,我国发展加工水果贸易的市场空间很大【4】。
1.2.3 进出口贸易市场呈多元化趋势
长期以来,兴许是考虑运输成本的因素,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但近年来, 亚洲所占贸易份额逐年下降,水果贸易区域开始向北美和南美转移。我国水果类产品对亚洲的出口份额已从1995年75%降至1997年的65.7%,从亚洲的进口份额从1995年的64.3%下降到1997年的48.9%; 而对北美洲的出口份额则从1995年的6.4%提高到1997年的13.4%【5】。
但水果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水果出口量均在总产量的1% 左右仅占世界水果贸易量的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果品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另外我国水果产业的市场价格很是低下,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四至七成。
总之,中国是水果大国, 但并不是水果强国。
二、我国水果产业的采后流通、销售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果流通体系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集贸市场为依托的中国市场网络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数量为599家, 其中专业市场482 家,占80%。这样一个水果流通体系,相对于中国的663个城市和近2400个市、县级行政区划来说,显然在数量上并不多【6】。
我国水果的销售大多数靠个体户。水果贩运大户一般委托产地收购,收时往往报个价格, 提出果径要求,而且一般都是收好水果,再租用社会闲散车辆,运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批发市场。这样水果运销大户便把果农生产的水果从收购到运输到批发,从产地到销地都联系了起来。近年来,由于铁路经营机制不灵活,越来越不适应水果这种鲜活产品的销售,水果运输越来越以汽车运输为主了。批发市场内的交易,目前还是以自由交易为主,运销大户将卡车开进批发市场内,主要批发给超市、个体果贩。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再到超市或果贩处购买。也有部分消费者直接在批发市场内以批发价购买水果。水果的成交价,也就在批发市场的交易中通过协商决定,价格时刻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图1为中国水果的流通渠道的示意图。
图1 中国水果流通渠道示意图
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企业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2%-5%,他们的农产品生鲜供应链已经形成一种成熟的模式: 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 船)——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而长期以来, 中国重视水果采前栽培、病虫害的防治,却忽视采后。而水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 如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 却恰恰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国内这方面技术较落后,完成此类商品化处理的水果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左右, 贮藏比例也不足20%, 致使水果在采收、分级、包装、运输、贮藏、批发、零售整个采后流通过程中的腐烂损失相当严重,每年约有25%的产品因腐烂变质不能利用, 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白白消耗掉了。据有关部门保守的估计,果蔬采后的腐烂损耗,几乎可以满足2 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国外水果经过采后贮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3.8,而中国还处于1∶1.8的水平。此外,中国水果在质量控制、营销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80年代以来,中国曾经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比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果品加工生产线,但果品加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分配不合理,引进设备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水平低,果品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大量果品加工废弃物未得到综合利用,企业成本高,效益差,经不起市场的竞争。
可见,目前我国水果供应链整体运行绩效较差,各环节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消费对生产的指导严重滞后。首先,品种结构与质量标准不明确。适合加工的品种少,且不成规模;生产的水果外观整齐度差,着色不好,风味淡,农药残留量超标等,优质果率不到总产量的30%,高档果率不足5%,有20%的劣质果没有市场。其次,交易的不确定性使物资供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困难,食品的安全难以保障。第三,供应链繁长且各环节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第四,中国的水果产业总体还停留在低效、小规模的运作水平上。这也让农业的现代化与效率的提高受到了很大限制。
三、对我国水果产业链发展策略分析
3.1 提高产品采后附加值
实践证明, 每处理1kg 优质水果可以增值0.4 元。有关专家指出, 要提高水果采后附加值, 就要在果品商品化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分级——提高水果的档次; 消除病虫害——减少流通领域中的腐烂损失; 上色、打蜡——提高果品竞争能力, 同时可杀菌并防止水分蒸发;贮藏、加工——提高果品价值, 增加延伸效益;包装、挂牌——提高商品性能, 扩大知名度; 顺畅市场流通领域。这样, 中国果品产业才能发展。
3.2 理顺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应依据当地的区域比较优势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筛选适宜本地发展的特色水果产业;支持科技推广与农民培训工作;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实现果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提升果品附加值;组织工商、质检、农药监督管理、果品检测等相关职能部门发挥监督、
管理与服务功能;改善专门生产基地的农业基础条件等。通过这些措施保障产前供应合理、生产指导到位、流通销售顺畅增值,提升农民收益,满足市场需求,达到供需双赢效果。3.3 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水果供应链中的作用
我国单户分散种植的经营体制在现存的各种模式中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各环节无缝对接困难,合同签署率低、履约成本高、违约概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效应。而解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