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学案教师版.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以、而”用法。

2、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3、了解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学习重难点:了解司马迁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体会司马迁在前人的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
,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笮..羑.里轩辕
..
..扶义俶傥
结合本文介绍《史记》的有关知识。

(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太史公自序》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本篇文章将针对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太史公自序》一文进行深度解析,并提供详细的教学计划,力求帮助教师制定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背景《太史公自序》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史记》的前言,内容包括作者的构思、创作经历、写作目的等。

其文笔优美、用词精炼,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该文还揭示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对于理解汉代历史、史学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均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的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学思想,理解《史记》的创作背景和价值。

2.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学素养,加深对汉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观念,引导学生探究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1. 导入让学生就“历史”一词进行思考,了解历史的概念、作用和价值,引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动力。

2. 学习分析《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文学特点和史学思想,从历史文学角度进行解析,介绍司马迁生平和史学事业的重要影响,以及《史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3. 反思引导学生针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创作方法进行思考和探讨,从史学研究方法、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学素养。

4. 总结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注重历史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讨论法: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引入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2. 实践法:通过阅读原文、文化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进行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史学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 问题导向法:带领学生产生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1. 口头回答:通过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自序部分,通过对太史公自序的阅读和学习,可以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作者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以及太史公的人生经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太史公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文本内容概述《太史公自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史记》的成书过程,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第二部分讲述了太史公的人生经历;第三部分阐述了太史公编写《史记》的目的和意义。

2.2 重点词汇和句式1) 词汇:隐忍、愤世嫉俗、浩荡、锋芒毕露等。

2) 句式:对仗句、排比句、设问句等。

2.3 文本解读1) 《史记》的成书过程及太史公的史学观念。

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史学的贡献。

3) 太史公编写《史记》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合作探讨3.1 分组讨论1) 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对后世的影响。

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对其史学创作的影响。

3.2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太史公的史学观念、治史态度及其人生经历对《史记》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课堂小结4.1 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太史公自序》的内容,总结太史公的史学观念、治史态度及其人生经历。

4.2 课后作业1) 熟读《太史公自序》,理解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

2) 结合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对史学的贡献。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太史公与《史记》1) 查阅资料,了解太史公的其他著作。

2) 分析《史记》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5.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1) 结合《太史公自序》及其他史料,分析太史公的性格特点。

2) 探讨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理解太史公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内容。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司马迁及其《史记》。

(2)引导学生关注《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太史公自序》,感知文本。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并背诵《太史公自序》。

(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的精神品质,进行拓展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太史公自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司马迁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认知水平。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的准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太史公的写作方法和叙事技巧3.理解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的主要思想和文化价值二、课前准备1.从资料中获得有关《史记》的背景知识(相关文献或网络搜索)2.阅读《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言学生们先和老师一起讨论史记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意义。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想,提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让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史记》的背景和历史地位以及内容特点。

步骤二:太史公自序1.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太史公自序,以此来引导学生建议阅读的方式和注意点。

2.老师简单说一下太史公的生平和成就。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对太史公的看法。

3.太史公在自序中谈到了他编纂《史记》时的初心和目的。

这对于理解《史记》的价值和功用非常重要。

在这里,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类似的著作和文献,帮助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方式和内容。

4.太史公在自序中还谈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叙事技巧。

老师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们一起去分析太史公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让学生要注意观察文章中的语言细节。

步骤三:讨论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太史公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巨著的原因、编纂《史记》的主要目的、叙事技巧以及太史公在史料收集方面的贡献。

最后,让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结论和想法。

步骤四:总结讲解在这一节课结束之后,让老师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太史公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教学评价在本课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践和讨论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同时,教师应注重在学生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加强对于史料的理解和判断本节课是一堂关于太史公和《史记》的历史课。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太史公是西汉末年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别号,他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学”。

《史记》是他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四个部分,共计130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开篇,也是司马迁自己撰写的序言。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太史公对史学研究的深沉思考和对历史真相的渴望。

下面是一份太史公自序的教案,供教师参考:教学目标:1.了解太史公是谁,以及他的重要著作《史记》的特点和意义。

2.分析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思想观点和写作风格。

3.提高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史学理论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太史公作为一位史学家的影响和贡献。

教学难点:1.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写作风格和哲学思考。

2.分析太史公自序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和意义。

2.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促进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景仰伟大历史家和史学家太史公的名字,激发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太史公和他的著作有了解吗?《史记》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有哪些影响?第二步:讲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1.讲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目的:为什么太史公要写自序?他想通过自序表达什么?2.解读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太史公对历史研究的态度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理解太史公对史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步:分组讨论太史公自序的意义和影响1.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太史公自序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组内讨论的结果。

第四步:总结和归纳1.由学生代表总结和归纳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

第五步: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章节,进一步了解太史公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太史公自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介绍《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写作意图、内容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特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3.掌握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内容:《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内容: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特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影片、讨论等形式。

五、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先猜测《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

Step 2:讲解(30分钟)1.讲解《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介绍文字记载的进程以及史学的发展和演变。

2.深入分析《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3.介绍《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特点和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Step 3:影片欣赏(15分钟)1.播放相关影片,用图文并茂地展示《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和特点。

2.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了解《太史公自序》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Step 4:讨论(15分钟)1.让学生自由讨论《太史公自序》的特点,收集各个角度的意见。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太史公自序》所呈现的历史图景,探究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Step 5:总结(10分钟)1.听学生谈论心得,互相交流观点和感受。

2.老师讲述总结,强调《太史公自序》的启示和对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影响。

六、教学要点1.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2.掌握《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特点和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3.掌握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方法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提问与回答: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堂内容。

2. 讨论与交流:检查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全面理解程度。

高中语文1太史公自序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学案

高中语文1太史公自序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学案

太史公自序班级:学生某某:得分: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3.梳理文言词句,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自学检测: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失之毫厘,差之千里B.罔罗天下放失旧闻C.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D.以拾遗补艺解析A项“豪”通“毫”;B项“罔”通“网”,“失”通“佚”;C项“拂”通“弼”。

答案 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司马氏去周适.晋而子迁适.使反B.泽流罔.极罔.疏则兽失C.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每与臣论.此事D.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解析A项分别为“到,去”,“恰逢”;B项分别为“无,没有”“网”;C项分别为“著述”“谈论”;D项均为“死”。

答案 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以达王事而已矣A.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B.以.其地为河内郡C.垂空文以.断礼义 D.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A项介词,凭借;B项介词,把;D项连词。

答案 C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不得与从事..B.整齐..其世传C.故发愤..行道,以奉主上..且卒 D.忠信解析A项指“参与其事”;B项指“整理,归纳”;C项指“愤懑”。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坑.赵长平军 B.学者到今则.之C.诸侯之相王.D.父不父.则无道解析B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欲以何明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解析A项和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D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

《太史公自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太史公自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指导阅读《太史公自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开篇第一课)教学设想:江苏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共有8个专题。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旨在了解司马迁;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旨在了解《史记》的体例;第三专题“不虚美不隐恶”,旨在了解作者写史的态度;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旨在了解作者的人格思想;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旨在了解其刻画人物的艺术;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第七专题“正史鼻祖文章大宗”,旨在了解《史记》的影响;第八专题“研究《史记”,旨在指导研究性活动。

关于选修课如何上,是不是把选修的教材当着必修课文来教,这是老师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不过确实有教师把选修教材当着必修的来教,这样的话,事实上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上课的效果肯定不好。

其实选修本来是根据学生的喜好,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实际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比如我们扬州地区,是一刀切,高二必修五学完,便是统一使用《〈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写作》,对学生来说,并非兴趣选修了,要统一考试的。

本人以为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教学中宜了解有关常识,通晓大意,基本理解内容,能够有所思考探讨。

所以本人以指导阅读的方式来处理选修教材。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可以说是《〈史记〉选读》的导引,只选了《太史公自序》一篇文章,另将在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的《报任安书》列为存目。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自叙其家世生平及《史记》创作的文章,内容丰富,含义深刻。

这里采用的是节选,内容本身很难懂,好在全文都配有译文。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在学习过《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产生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等。

4、适当积累文言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流畅朗读第1部分,对照译文,基本弄懂,初步探讨过程:一、导入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史记〉选读》的学习。

史记-太史公自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史记-太史公自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课题:太史公自序(2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重难点】
1、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和条件。

2、怎样看待司马迁和壶遂的对话。

【学习流程】
模块一、情境引读
(一)文学常识
(借助工具书并结合以前的知识储备,向大家介绍)
自序:
(二)基础知识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
一、重点字词:
甫靳徇稷蒯聩缧绁喟然股肱
靡唯
二、文言基础知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弗敢阙
2、其指数千
3、失之豪厘
4、故长于风
5、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无泽为汉市长古:;今:
2、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今:
3、迁俯首流涕曰古:;今:
4、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古:;今:
5、先人有言古:;今:
6、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古:;今:
7、余所谓述故事古:;今:
8、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今:(三)找出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其在卫者,相中山
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3、诸侯之相王,王。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时代背景。

理解并掌握《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内容和精神内涵。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培养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2.1 司马迁简介讲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对历史学的贡献。

强调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意义和价值。

2.2 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和成就。

分析汉武帝时期对司马迁的影响。

第三章:《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3.1 自序的背景和目的讲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动机。

强调自序在整部《史记》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3.2 自序的主要内容概述讲解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强调自序中表达的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太史公自序》的精神内涵4.1 太史公自序中的历史观念讲解司马迁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强调司马迁的历史观念对后世的启示。

4.2 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讲解司马迁在自序中表达的道德观念。

强调司马迁的道德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理解5.1 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强调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和方法。

5.2 《太史公自序》文言文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文言文原文。

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文言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太史公自序》的文言文原文。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多媒体教学工具。

6.2 课堂活动安排进行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和汉武帝时期。

分组讨论《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太史公、自序等。

(3)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太史公的史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念。

(2)领会自序中表现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直、坚韧的人生态度。

(3)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珍惜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太史公的人物形象,领会其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史公自序》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太史公与其他历史人物的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太史公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太史公自序》,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太史公、自序等。

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太史公的形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太史公自序》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太史公的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

3.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太史公自序教案实用版

太史公自序教案实用版

《太史公自序》教案实用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历史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1. 司马迁的生平和成就。

2. 《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司马迁的史学观念。

2. 《太史公自序》的历史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太史公自序》的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司马迁的生平和史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了解其生平和成就。

2. 简介《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在中国史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太史公自序》的重要段落。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史公自序》中的史学观念。

1. 《太史公自序》中的史学观念。

2. 重要段落的背诵。

【教学难点】1. 史学观念的理解。

2. 重要段落的记忆。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太史公自序》的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太史公自序》的解读和分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太史公自序》的文本,深入探讨其中的史学观念。

2. 组织学生进行重要段落的背诵,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

第三章: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史公自序》写成的时代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史学观念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太史公自序》写成的时代背景。

2. 时代背景对司马迁史学观念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时代背景的理解。

2. 时代背景与史学观念关系的把握。

1. 教师讲义:关于《太史公自序》写成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2. 参考资料:关于司马迁史学观念形成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太史公自序》写成的时代背景,了解其历史特点。

2. 分析时代背景对司马迁史学观念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时代背景与史学观念的密切关系。

第四章:比较研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其他史家的自序,并与《太史公自序》进行比较。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案:《太史公自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分析《太史公自序》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4.学会运用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写作。

二、教学内容:1.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的简要介绍;2.主要内容和思想的阐述;3.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4.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写作。

三、教学步骤:Step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并提出问题:史书对研究和了解历史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进行历史研究?分组讨论,学生展示他们对太史公的了解;教师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的背景;解释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Step3: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太史公自序》,然后全班讨论自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学生总结自序的核心思想,然后进行个人发言;Step4: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20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史记》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太史公自序》对中国历史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史记》的地位和作用。

Step5: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写作(25分钟)老师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如《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分享研究进展和成果;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和组织研究报告,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写作指导。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要点;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并了解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继续研究自己选择的历史文献,并撰写一个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选择其他与《太史公自序》相关的史书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针对《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和其对中国史书写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讨论。

通过学习这篇文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史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还可以培养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引言: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巅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篇幅宏大的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巨著。

全书通篇叙述了我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如《太公自序》就是史记的一篇自序,在当时记录中所留下的印记和描述带给了我们非常深远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史记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

了解传统经书《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理解《太公自序》的意义,掌握《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特点。

能力目标:将《太公自序》与《史记》结合,逐步锻炼学生应对古典文献、古汉语的阅读、解读和书写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道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哪些重大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讲解及阅读教师可依次讲解《史记》的特点、《太公自序》的意义、司马迁分写《史记》的人生经历等,并将《太公自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阅读。

然后,教师再全文逐段讲解、解析(例如“履先人之志”、“复以书传之”等等),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进入古典文献的阅读、解读和书写的状态。

三、推广及答疑为了加深学生对《太公自序》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推广活动,如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太公字画比赛,或奖励学生制作太公自序小广告等。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答疑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将学生对《太公自序》的理解程度带入到更高的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 阅读《史记选读》中史记的其他文章,理解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特点和功用。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并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知识。

(3)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资料,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分析。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太史公其人及其作品《史记》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节选)2. 教学重点:(1)太史公自序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历史、文化知识。

(3)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太史公(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2)介绍《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太史公自序》,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气势。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和人物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讲解太史公自序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技巧。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关于《太史公自序》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

(2)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太史公自序》节选。

2. 参考资料:有关太史公及其作品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等。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教师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教师

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前预习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共3 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肩负使命写《史记》司马迁20岁时,南游江、淮。

据《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自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很多历史故事,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任太史令后,除日常职司以外,他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以实现父亲的遗愿。

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式着手写作《史记》。

本文记叙了作者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著《史记》的始末,表明修史乃是家族传统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了自己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

一、通假字1.无.忘吾所论著矣同“毋”,译为“不要”2.指.数千同“旨”,译为“要旨”3.失之豪.厘同“毫”,译为“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形容细小”4.堕.先人所言同“隳”,译为“毁”5.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同“缵”,译为“继承”6.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弼”,译为“辅助”7.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同“倜傥”,译为“卓越洒脱,不拘于俗”8.故长于风.同“讽”,译为“讽喻”9.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同“网”,译为“网罗”“失”同“佚”,译为“散失”10.而子迁适使反.同“返”,译为“回来”11.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同“现”,译为“再现”二、古今异义1.无泽为汉市长..古义:掌握市场的官长今义:行政长官2.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3.不得与从事..古义:跟从侍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故发愤..且卒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5.先人..有言古义:父亲今义:祖先6.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古义:到今义:连词,表另提一件事7.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古义:褒贬评定今义:对错8.余所谓述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9.以为天下仪表..古义:标准今义:人的外表10.夫《诗》《书》隐约..者古义:隐奥来说辞简约今义:不清楚11.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义:遗业今义:已经衰退的;等级或质量低的12.整齐..其传世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三、一词多义1.适⎩⎪⎨⎪⎧①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动词,到……去②而子迁适.使反 副词,恰好、正好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副词,刚刚、刚才2.封⎩⎪⎨⎪⎧①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名词,封禅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动词,封赏③籍吏民,封.府库 动词,封闭3.论⎩⎪⎨⎪⎧①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动词,阐释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动词,论述③每与臣论.此事 动词,议论④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动词,诉说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动词,议定4.次⎩⎪⎨⎪⎧①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动词,编排、整理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动词,驻扎 5.以⎩⎪⎨⎪⎧①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②作《师说》以.贻之 连词,来③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介词,把④是故《礼》以.节人 介词,用来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序:整顿秩序、掌管、主管②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_做……丞相 ③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坑:坑杀、活埋 ④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封王 ⑤《礼》经纪..人伦 经纪:规范⑥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对史事科分条列,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 (2)名词意动用法 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以……为准则 2.动词活用 (1)使动用法 存.亡国,继.绝世 存:恢复,使……存有 继:使……延续 (2)为动用法 忠臣死.义之士 死:为……而死 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善:善事恶:邪恶贤:贤能之人②其实皆以为善.善:善事③《春秋》采善.贬恶.善:好人恶:恶人(2)形容词作动词①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善:奖恶:惩②上明.三王之道明:阐明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程伯林甫其后也(“……也”表判断)②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喜为五大夫,卒,皆葬(于)高门(省略介词)②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之)为天下仪表(省略宾语)3.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子所论,欲以何明(正常语序:欲以明何)(2)状语后置句见父于河洛之间(正常语序:于河洛之间见父)(3)定语后置句此孝之大者(正常语序:此大孝)(4)固定句式①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译为“为什么……呢?”表疑问)②《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所以”译为“……的原因”,表原因)③是故《礼》以节人(“是故”译为“所以”,表结果)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明确: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颛顼(zhuan xu) 卬(dng)峰(yi)篡(cuan)弑唐虞(y。

)徇(xtm)朝歌鄱(P6)阳湖后稷(ji)绍(shao)沅(yuan)邛(qiong)窄(z4)雄(chou)蒯(kudi)^(kui)汶(wen)爰(yuan)及牝(pin)牡(mil)太史公自序【学习口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1、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难点】梳理文言词句,探讨对司马迁的“义” “口寸” “名”。

【预习导航】1、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百家讲坛》之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2、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正音。

2、研读1-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的家世谱系。

【预习导航】1、了解作者2、读准字音俟(si )缥绯:(lei xie) 封禅(shan) 於戏(wQ hu) 三十辐(fu)一•毂(gu) 会稽(kuai jT) 司马靳(jin) 麦(you)里厥(juQ有国语壅(yong) 室金匮(kui) 股肱(gugong ) 3、梳理思路: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问题探究】探究活动一: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一、(1一3)自叙家世谱系。

二、(4—6)叙述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三、(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四、(11)叙述自己忍辱与《史记》。

五、(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探究活动二:研读1—3自然段1、自由诵读1—3段,梳理字词句2、重点字词检测命南正重以可天司:掌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 .至于夏商:至,至上于,介词,引出对象。

♦♦去周适晋:去,离开;适,至h♦♦晋中军随会奔秦逃亡使错将伐蜀,遂拔将:领兵拔:攻占• •因而守之:古义“顺势乂” ;今义因果连词。

• • • •相中山:名作动,作相。

以传剑论显:显扬。

昌为秦主铁官主管 .王卬於殷使……做王无泽为汉市长:古义管理市场的官吏;今义地方一级行政负责人。

♦♦太史公既掌天官掌管.不治民治理 .3、探讨文本根据作者的自叙家世谱系的内容把他列成一个谱系图,并进一步明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吕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课堂小结】1、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

2、各小组表现。

【课后作业】整理出本部分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4—6自然段积累字词2、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和其父的临终嘱托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预习导航】1、自由诵读4—6段,梳理字词句耕牧河山之阳河山之阳: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 • • •讲业齐、鲁之都讲业:研讨学问• •于是迁仕为郎中出来做官,名词作动词 .不得与从事与:参加。

故发愤且卒且:将要 .而了迁适使反适:恰逢♦♦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无:通“毋”,不要。

终于立身终于:最终落在• •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爰及:推及♦♦则学者至今则之则之:以之为准则。

史记放绝史记:史书的通称。

•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死义:为义而死。

• •汝其念哉!其:语气词,表示祈使。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悉:详细。

论:编辑。

次:按次序编列,排♦♦♦•列。

阙:遗漏。

缩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缩:缀集。

石室金匮:都是国家收藏图书、档案之处。

♦♦♦♦♦句式:此孝之大者定语后置句2、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问题生成:【问题探究】探究活动一: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日后起了什么作用?年轻时的经历主要是三件事:一是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诵古文;二是二十岁始,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壮游;三是奉使巡视西南地区。

司马迁少年时的学习经历为他H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岁的第一次壮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培育了他的历史观。

奉使巡视汉朝新开辟的西南地区,是司马迁深感荣耀与自豪的一件事,在这次出使过程中,司马迁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 后来也写入了《史记》,这就是《西南夷列传》。

探究活动二:司马谈的临终嘱托说了哪三层意思?一是写史是祖传的事业,修史是孝亲。

二是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三是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这些说明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课堂小结】1、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

2、各小组表现。

【课后作业】梳理本节课所学段落的文言知识点。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7—10段,积累字词。

2、探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

【预习导航】1、重点字词检测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了卒:死。

.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绍:继承。

正:辨正。

继:接续。

♦♦♦本《诗》、《书》、《礼》、《乐》之际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小子何敢让焉让:谦让。

昔孔了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为何。

宾语前置。

• •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害:嫉害。

壅:堵塞。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用:被采纳。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是非:褒贬,评定。

仪表:准则,标• • • •准。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贬:贬抑。

退:指责。

讨:声♦• •讨。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恶恶:奖善惩恶。

贤贤贱不肖:尊崇贤能,鄙视不肖。

故R于风:风:“讽”,讽喻。

《乐》乐所以立所以:……原因。

•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拨:拨正。

反:通“返”,使……[q归。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要旨。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察:考察。

已:语气词。

• ♦守经事而不知其耳,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宜:适当的方法。

权:权变,变通的方法。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通:通晓。

蒙:蒙受。

♦♦夫君不君则氾犯:被冒犯。

垂空文以断礼义垂:流传 .火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灭:埋没。

堕:通“堕〃,毁坏。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故事:历史旧事。

整齐:整理,归♦♦• •纳。

句式: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定语后置句。

2、孔子为什么著《春秋》?问题生成:【问题探究】探究活动一:孔子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探究活动二: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探究活动三:壶遂认为孔了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O探究活动四: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就象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拓展延伸】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刘询外甥平通侯杨怖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 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总结概括】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课后作业】梳理本节课所学段落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研读第11-13段,积累字词。

2、归纳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探究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原因。

【预习导航】1、重点字词句检测于是论次其文论次:按次序编排论述乃喟然而叹曰身毁不用矣用:被任用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才欲遂其志之思也遂:通,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抵:大多。

发愤:抒发愤懑。

周道废道:王道。

秦拨去古文拨:废弃。

古文:古代典籍。

萧何次律令次:按次序编写。

则文质彬彬稍进文质彬彬:文质兼备的儒生。

《诗》《书》往往间出往往:处处;间:间或偶尔公孙弘以儒显以:凭借。

显:显贵。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靡:没有。

毕:全部至于周,复典之典:掌管罔罗天下放英旧鬲罔罗:搜集、整理。

失:佚,散失原始察终原:推究礼乐损益损:减少。

益:增加股肱之臣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厥协《六经》异传厥协:协同整齐百家杂语整齐:整治归纳俟后世圣人君子俟:等待。

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历:经。

讫:终了,完毕。

2、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

问题生成:【问题探究】探究活动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 .家族赋予的使命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探究活动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依据:壶遂的话(第9小节)“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职守,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司马迁的话(第10小节)(略)历史条件(第12小节)“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