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改革教程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5讲 梭伦改革教程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第45讲梭伦改革选修模块模块概述本模块内容可分为中外古代改革和近代改革。
从考查线索看,古代改革主要包括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可从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等角度来把握;近代改革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要全面理解每场改革,把握各国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
从改革影响看,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旧的生产关系,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进程的步伐;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的落后状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古代重大改革回眸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梭伦改革1.历史背景: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2)可能性,经济上,工商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政治上,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2.主要措施,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政治措施,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社会习俗,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发展了雅典经济,增强了城邦实力 3.改革特点:(1)“革命性”:体现为触及土地占有关系和打破贵族专权;(2)“中庸式”: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第8课 张居正改革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
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有哪些?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2.归纳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3.正确认识张居正改革的作用。
一、背景1.时代的呼唤。
明朝中期以来,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主要表现为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和社会矛盾尖锐。
其中,外患主要表现在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的倭寇猖獗,葡萄牙侵占澳门。
2.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大权在握,推行新法。
二、内容1.整顿吏治。
(1)措施。
①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②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
③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
(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2.加强边防。
(1)内容。
①“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作用。
①大大提高整体抗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
②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清丈田地。
(1)原因:明中期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
(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
(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4.“一条鞭法”。
(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
(3)作用。
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简化手续,限制地主和官吏舞弊。
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稳定了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结果:失败1.表现: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
高中历史1第2单元第8课 张居正改革
第8课、张居正改革(练习)1、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C、密切了满蒙关系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2、《中国侨网》在“话说改革家张居正”中写到:“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事实上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 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有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3、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4、《明史张居正》载“又为……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
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达到这效果是因为张居正采取了()A、严肃纲纪B、设立驿站制度C、创设颁行考成法D、控制内阁5、“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6、下列符合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情况的有() ①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②在试行后向全国推行③在推行过程中克服了重重阻力④一条鞭法成效显著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张居正的下列改革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①考成法②内修守备③清查田亩④一条鞭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右图为根据明代时期名相张居正的历史事实改编古装政治题材大戏《张居正》剧照。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共24张ppt)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农 民积极性;
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南北差距,为隋唐统 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潮流。
任务1-3:阅读教材P22-23,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P52 的知识,和阅读历史 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 √ √
G
时间轴
古代 商鞅 孝文帝王安石 张居正 戊戌 变法 改革 变法 改革 变法
近代
清末 民国 新政 改革
当代
完成
社会主义 成就
革命
曲折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制度
建 促 挽危机
封汉 建化
学 披 探转 西 新 民变 法 衣 主制
度
曲完 折善 探制 索度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任务1-1:阅读教材P22和历史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任务1-4:阅读教材P23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 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张居正改革 (明朝)
政治腐败、国库亏空、 土地兼并严重
整肃吏治、裁剪开支
清丈土地、改革税 制
财政收入增加; 封建统治危机缓和。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 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言政治腐败 聿, 管监察的不行纠劾…… ——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 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2021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1-2a
真题典例1.[2022·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斗的特点,就是一个接受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无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退革命。
这次改革是依据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把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冲突,照旧存在,并且连续在进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斗对俄国来说是“无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退革命”。
答案(1)英国、法国。
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进展;肯定程度上缓和社会冲突,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退: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俄国改革的背景,从俄国与工业化强国英法的国力差距的角度作答。
第(2)问,结合材料二评价俄国改革的信息和所学学问,从俄国改革历史影响的乐观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作答。
2.[2021·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核心概念和学科方法,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2. 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和社会变迁,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古代中国历史: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的历史概述,包括夏、商、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2. 现代中国历史:从近代史到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包括清朝末年的改革与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发展、中共建立和中国的发展等;3. 世界现代史:从欧洲的工业革命到现代世界的发展,包括殖民主义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等;4. 文化与思想史:介绍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文化传统和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教、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等。
教师将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项目等。
评价将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学生的研究态度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五、参考教材本课程参考教材包括:1. 《中国历史教程》(高中版)2. 《世界历史教程》(高中版)3. 《文化与思想史导论》(高中版)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和提高。
本教学大纲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2课改革措施
汇报人: 2023-11-26
目录
• 引言 • 商鞅变法 • 孝文帝改革 • 王安石变法 • 戊戌变法 • 结论与反思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历史背景
介绍本课所涉及的历史时期的背 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变化和趋势。
时代背景
阐述本课所涉及的历史时期所处 的时代背景,如国际关系、战争 、贸易等。
合理的改革方案与计划 成功的改革需要有一个全面、合 理和可行的改革方案和计划,以 确保改革的目标和步骤清晰明确 。
社会与政治的支持 改革的成功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 和政治支持,以确保改革的实施 和接受度。
THANKS
感谢观看
础。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 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
制度的形成。
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 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
崛起。
商鞅变法为秦国后来的统一中 国提供了政治、经济、军事等
方面的准备。
03
孝文帝改革
背景及原因北魏ຫໍສະໝຸດ 权的建立与初期发展北魏政权在初期通过军事征服和联合其他部落对抗南朝,实现了政权的建立与 扩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导 致政权出现动摇。
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魏初期实行的部族制度使得各部落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由于政治腐败、税 收繁重等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 革措施。
主要内容和措施
政治改革
取消部族制度,实行三长制,即 以邻近的20家为1邻,5邻为1里 ,5里为1党,以党首为三长。这 一制度改革使得地方管理更加有
,提高生产效率。
方田均税法
通过重新丈量土地,平均分配 赋税,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
精品课程总体构成
精品课程总体构成一、课程介绍1.课程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起一百七八十万年前的元谋猿人生活时期,下迄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清朝,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其间,除了原始社会1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外,进入阶级社会后也约有5000年。
早在一百七八十万年前,中国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生存繁衍。
关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考古学家把它划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期,民族学家将其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两个时期,古人类学家则将其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
另外,按照社会组织形式,又可以将其分为原始人群(包括血缘家庭)、氏族社会两个阶段。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大约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露出了文明的曙光。
原始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我国奴隶社会的上限大约自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下限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止,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朝代和时期,约一千六七百年的时间。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但夏文化的考古发现目前尚少,主要是依据周秦两汉时的古籍中的有关资料。
从商朝开始,中国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商朝是奴隶制发展时期。
西周是奴隶制鼎盛时期。
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封建生产关系孕育成长起来。
按照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定于战国,即公元前476年。
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四个时期:战国、秦、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和成长时期。
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下来。
秦汉时期,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封建社会成长起来。
首先,封建等级制在生产关系领域成长起来。
其次,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成长起来。
第三,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时期。
中教法(总)
语文教学论期末复习题1、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西方的教育家是谁?(p7)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创始人是谁?前苏联,维果茨基3、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经历的发展阶段?(p14)①国文教授法时期(1903—1919)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3年,语文课单独设科,标志: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②国文教学法时期(1919—1949)(鼎盛时期)1919年,陶行知提出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教授法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教学法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扩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③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49—1966)这一时期我国教学法的研究主要原因是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较大。
语文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开拓。
④中学语文教学法(1978—90年代中期)(第二个鼎盛时期)1978年教育部委托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科语文教学法教材《中学语文教学法》。
⑤语文教育学时期(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开始强调素质教育,认为“教育法”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
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4、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法专著的发轫之作有哪些?(1)《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
(p14)(2)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p22)(3)《学记》,朱熹《读书法》,程端礼《程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唐彪《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等。
(p33)5、我国古代作为蒙学读物中影响最大的有哪些?作用是什么?(p2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
(合称“三百千千”)6、汉代的“五经”和“四书”包括哪些?(p22)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7、你认为我国古代阅读教学有哪些经验?(p25)《礼记•中庸》的五段教程?(p207)经验:(1)熟读,精思,博览。
汉代的刑罚改革
汉代的刑罚改⾰(⼀)汉初刑罚改⾰的主要内容学界⼀般认为汉⽂帝改制有两项内容,⼀是废除收孥相坐律令,⼆是废除⾁刑并相应规定劳役刑的刑期。
关于废除收孥相坐律令,法学界已研究的⼗分充分了,因此不在做详细陈述。
[1]⽽关于废除⾁刑的内容则还有些争议,故在此梳理⼀下。
1传统的观点:认为替代⾁刑的仅为笞刑此观点以杨鸿烈、张晋藩、郑秦[2]、郭成伟[3]、王仲修[4]为代表。
杨鸿烈通过《前汉书·刑法志》中记载的汉⽂帝⼗三年的改⾰经过,得出改⾰的内容是:以“髡钳城旦舂”代“黥”,“笞三百”代“劓”,“笞五百”代“斩趾”。
[5]张晋藩认为,汉⽂帝改⾰的内容是⽤徒刑、笞刑和死刑以代替黥、劓和斩左右趾三种⾁刑:将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6]即五年劳役;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则改为弃市(死刑)。
[7]2认为代替了⾁刑的是笞刑和有期劳役刑的复合刑张建国认为,汉⽂帝对⾁刑的改⾰应当是: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即由黥为城旦变为髡钳城旦。
当劓者,籍笞三百,即在髡钳城旦舂之外加笞三百。
当斩左趾者,籍笞五百,即髡钳为城旦舂之外加笞五百。
当斩右趾者,弃市。
”[8]曾宪义认为,汉⽂帝适应形势的需要,于公元前167年下诏废⾁刑,进⾏刑制改⾰。
⽂帝在诏令中称“刑⾄断肢体,刻肌肤,终⾝不息”,这是为政者的“不德”造成的,表⽰⽤其他刑罚⼿段来代替⾁刑。
之后,丞相张苍、御史⼤⼤冯敬提出了具体的改⾰⼊案:把黥(脸上刻墨并服⽆期刑)改为髡钳城旦(有期刑附加头发剃光、脖⼦上套铁圈),把劓(割⿐⼦并服⽆期刑)改为笞三百(有期刑附加打三百板⼦),把斩左⽌(斩去左脚并服⽆期刑)改为笞五百(有期刑附加打五百板⼦),把斩右⽌(斩去右脚并服⽆期刑)改为弃市(死刑)。
[9]⽽阎晓军则在此基础上进⼀步的总结归纳出,⽂帝刑制改⾰以后,笞刑取代了⾁刑,劳役由⽆期变为有期,因此,刑罚体系中除死刑外,主要刑罚即是有期劳役附加不同数⽬的笞刑,笞刑也由汉初的⾮“正刑”、⼀种轻微罪错的教戒⼿段成为⼀种主要的刑罚⽅式。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一、引言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变革及其特点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过程;3.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律制度;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法制史的定义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2.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法律的阶级性和普遍性法律的强制性和灵活性法律的传承性和变革性4.中国古代主要法律制度官制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宗教法律制度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应用;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4.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古代法律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实施过程。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2.期末考试:通过笔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3.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论文,综合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共计8周。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第1周: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第2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夏商西周时期)3.第3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4.第4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秦汉时期)5.第5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6.第6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隋唐时期)7.第7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宋元明清时期)8.第8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律制度七、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法制史教程》2.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献选读》等3.多媒体课件:包括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自主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4.在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体系与教材改革刍议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体系与教材改革刍议作者:沈红宇来源:《教育观察·上旬》2013年第08期[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环境中,古代汉语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实现教学目的的合理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目的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编写合适的教材。
当前的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体系和教材主要有王本的“三结合”体系,洪本以通论为纲的通论、文选(常用词)二维体系和蒋本通论和文选并重的二维体系。
这几种教材和各种教材的内容体系,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应重视教材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构建与目的高度一致、弹性和针对性辩证统一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程体系;教材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2-0008-05[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课题“地方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沈红宇(197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史、方言与音韵。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语言类必修主干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门课程,它自成结构体系,是大学教育中的微观体系,与“根据学校制定的培养目的而设计的课程整体”这一宏观“课程体系”[1]不同,但宏观课程体系需要微观课程体系的支撑和实现。
所以,探讨一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有着宏观体系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教学目的、内容体系与教材的关系一门课程的开设,须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然后有为之服务、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体系,而教材则是实现教学目的、构建内容体系,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
“学习古代汉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2],这是由不同时期的教学目的和与之适应的内容体系所决定的。
解放初期,我国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相继开设了古代汉语课程,但其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有的是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3]。
改革文学
第十讲改革文学下次课需要阅读的文本:《受戒》、《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一、改革文学1.概念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在批判反思历史的同时,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现实的文学书写。
它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1)揭示原有生产关系的弊端,强调改革的必要性;2)展示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斗争;3)剖析改革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国民性中的落后文化元素(《陈奂生上城》);4)表现改革开放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腊月正月》、《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5)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生活方式的瓦解。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新星》、铁凝《哦,香雪》、贾平凹《小月前本》、《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农村改革三部曲)、《浮躁》、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高晓声《陈奂生上城》等。
2.分类1)城市改革:蒋子龙、张洁、柯云路;2)农村改革:贾平凹、路遥、高晓声。
3.评价积极方面1)现实针对性。
通过对改革文学的历史性阅读,我们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
“农村改革三部曲”——“浮躁:2)历史纵深感。
有些作品试图从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上揭示改革的必要性: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3)文化的深度。
张炜《古船》4)人性的深度。
《陈奂生上城》消极方面1)雷同化。
A.改革者形象的雷同:硬汉形象:精通业务、思想解放、敢作敢为——乔光朴、李向南弄潮儿形象:不愿一心务农,思想开放活络——门门、王才、金狗B.背景雷同:改革者大多在“十七年“或”文革“期间受到迫害。
C.爱情模式类同: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女人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因为爱情而支持男人的改革事业,男人则把爱情视为自己改革事业的一部分。
乔光朴和童贞、刘钊与吕莎、门门和小月2)理想化3)清官主义、人治思想李向南——李青天、武耕新4)美学层次不高过度关注社会意义二、蒋子龙1.代表性作品《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
2021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8课张居正改革1.以下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表达,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锋利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锋利,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张居正为了使改革能顺利推行,首先进展了吏治改革,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根本着眼点是( )A.尊主权B.课吏职C.信赏罚D.一号令解析:在封建专制皇权的政体下,要想做到“一号令〞,就必须打出皇帝的旗号,借助皇权的威力,以此来整顿吏治。
答案:A3.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方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开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开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答案:D4.张居正改革针对的社会主要问题包括( )①边防废弛、边患严重②政治腐败、吏治混乱③赋役紊乱、财政危机④矛盾锋利、内外交困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张居正改革的背景,结合张居正改革的社会背景分析判断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C5.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有( )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张居正死后遭保守派反扑,法令被废,改革毁于一旦。
但至明末,朝廷终于想起这位当年的“救时宰相〞,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①②③④表述均合题意,应选A项。
答案:A6.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
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时间:曹魏时期。
(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1)组织结构: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2)职能: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职能机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4)政事堂①设立: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②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1.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1)唐朝前期:租庸调制①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 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王安石变法
1.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 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 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 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 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 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 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 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
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 创造了有利条件。
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
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
税、徭役和兵役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税和徭役;恢复和
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 制,直属州郡,负责 长制 清理户口、征收租赋、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
的掌握,有利于中 央集权的巩固
征发徭役和兵役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概况 时期
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措施
内容
影响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 奖励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 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 军功 除“世卿世禄制” 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 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 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 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 控制 受重大损失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 改革 同室居住。强制推行 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 旧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国的集权统治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冯太后主 制定了俸禄制度, 整顿 持,重点建立 官吏俸禄由国家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吏治 各种新制度 筹集和发放 迁都 公元495年正式 洛阳 迁都洛阳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 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后期孝文帝主 持,重点推行
汉化措施
易服装、说汉话、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 移风 改汉姓、通婚姻、 先进文化,促进了鲜 易俗 改籍贯、行汉制、 卑贵族的封建化,巩 崇儒学 固了北魏统治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改革评价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 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措施
内容 建立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影响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 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 源得到保证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 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加强
集权
普遍推行县制 制订秦律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2.变法内容
措施
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 地主经济的发展
以农 求富
重农抑商、奖励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
耕织 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 统一度量衡 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 作用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深化拓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 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 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 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 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 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2.改革内容
概况容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
作用
抑制了土地兼并;
前期冯 太后主 持,重 点建立 各种新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