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美学特质山水的美学特质研究哲学论文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王维的山水诗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然美的描绘
王维山水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展现出自然美的独特魅力。
王维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和生命。
艺术手法不够多样
王维山水诗中意象单一, 多以自然景观为主,缺 乏多样性。
艺术手法相对单调,缺 乏创新和突破,多采用 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
与其他山水诗人相比, 王维的山水诗在艺术手 法上显得较为保守,未 能充分展现出山水诗的 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
思想深度有限
王维山水诗以描绘自然美为主,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王维山水诗的 艺术手法
象征与隐喻
王维山水诗中常用自然景物象征隐喻,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象征与隐喻的手法,王维山水诗营造出深远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王维善于运用象征与隐喻,使诗歌语言含蓄而不做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象征与隐喻的艺术手法在王维山水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王维山水诗中往往表现出一种隐逸、淡泊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缺 乏深入的探讨。
王维山水诗的语言简洁明快,但有时过于直白,缺乏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挖 掘和思考。
王维山水诗往往以景生情,情感表达较为含蓄,有时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缺乏思想深度。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王维山水诗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人生哲理,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不仅在文学领域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绘画、园林等艺术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古代山水诗是中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化和变革,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气质。
古代山水诗源于唐朝,但其影响远远超越唐代,长期影响和演化至今。
这种诗歌形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他们将山水作为一种精神图像,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留存自己情感的方式。
在古代山水诗中,不仅有山水的骨骼和神韵,同时也融入了文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和智慧等元素。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水与情感的融合。
古代山水诗将山水与人情融合在一起,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
诗人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渲染、托物表情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情感表露多是经由溶于与山水相和谐的自然情境而呈现出的。
第二,表达自然与人的和谐。
古代山水诗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基调,以自然景色作为诗人和读者情感的情境。
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祥和、宁静之美、或险峻、遥远之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容。
它不但是对自然的赞叹,也揭示了人性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山水诗往往通过规避视觉的干扰,使读者在心灵空间中寻觅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
第三,山水诗的象征性。
古代山水诗起初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其真正的表现是具有抽象意义的象征象德的表述。
诗中的自然景物,是从诗人的感性中源发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它们是构成诗人在诗篇中艺术保持和传递情感的凭借和媒介。
第四,山水诗的意境和画面感。
古代山水诗的艺术特质在于它赋予了人们沉浸在自然环境中的立体感觉和不断拓展的空间感。
诗中的画面感清晰、协调、浑然一体,使人产生丽境眼前、身临其境的感受,打破了时空和环境的限制。
总之,古代山水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
其审美特征的演化,不仅表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种诗歌形式中所表述的山水哲学,虽然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它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和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仍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有:
一、融合性:诗歌融合山水情感与思想意象,体现出自然、思想、情
感的完美统一,使诗歌变得生动活泼。
二、唯美主义: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唯美意境,赋予其强烈的艺术美,可以激发读者的思维情感,使其充满向往和憧憬。
三、写实主义:诗歌描写的场景细致入微,将大自然的真实景观写得
栩栩如生;诗歌中充满着深厚的生活细节,把握住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使
读者能够有如置身其中的体验。
四、动态化:诗歌笔触活泼,百结融合,意象跳跃,表达了动态的生
活和自然景致,使读者充分感受大自然天成之美。
五、纯粹性:诗歌以简单而纯粹的语言呈现细致而绝美的山水景致,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髓。
古诗词中山水意象的审美分析
者豪情万丈,不禁想到蓬莱仙境, 想象奇特,但不失雄伟壮观,只有 登上泰山才会有如此感念,令读 者也顿时心驰神往而心胸开阔。
杜甫登泰山 :“岱 宗夫 如 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 昏 晓 。 荡 胸 生 层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 会 当 临 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 ”作 者 以写实的笔法,极写了泰山的广 阔无垠和峰峦的青苍无际;胜赞 泰山之美乃是聚集了大自然的神 气和秀美之气,让人沉浸于对自 然美的陶醉之中,作者登临山顶 如神仙一般浮于云端,那种感受, 完全脱解了世俗的烦扰,精神达 到极度自由和满足。
以水喻人事飘零,一去不返: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
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水比喻友情长久:“请君试
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 白《金陵酒肆留别》)
以水喻愁更是诗中常见的意 象:“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唐李群玉 《雨夜呈长官》)“春去 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 秋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 限是侬愁。”(刘禹锡 《竹枝词》)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急 流。”(叶燮《客发苕溪》)“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虞美人》)愁绪如春水 汪洋恣肆、奔流倾泻,写尽了一个
Hale Waihona Puke 112文艺杂谈2010.02
学教育
险的精神象征;大山的永恒,也是 真理、真情、友谊永恒不屈的象 征 ;大 山 的 永 恒 更 是 情 真 意 切 、爱 情坚贞的象征。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王维(701年-761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诗人。
他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而成为唐代文学的精华之一、王维的山水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出对自然之美、人生之哲理和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追求。
首先,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笔法。
王维尤其擅长以一种淡泊、超脱的情调来表现山水景色。
他的诗歌用词简练,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自然的景色。
他善于通过探索景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示出景物本身的美丽和自然界的神秘。
例如,在《相思》一诗中,他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来描绘樱花的美丽,以及樱花的生命力和脆弱性。
这种细腻而凝重的描绘方式,使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山水的壮丽,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其次,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超越时空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王维善于运用山水景色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而是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一诗中,他以博物馆的展品为引子,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但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让人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感受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的享受。
最后,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王维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共生共荣的场景。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对于和平、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在《山居秋暝》一诗中,他以山居的宁静为背景,表达了远离尘嚣的愿望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展示了人们的柔情和充实,也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的追求。
总而言之,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体现在他独特的视角和笔法、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思考的表达,传递了对自然之美、人生之哲理和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追求。
古诗中的山水意境与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
古诗中的山水意境与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导言古代中国文人经常以山水为题材创作诗歌,通过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来展现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
古诗中传达出的山水意境不仅仅是描绘外在风景,更是融入了文人的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体验。
本文将探讨古诗中山水意境与中国文人审美观念之间的关系。
1. 古代中国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联系在古代,中国文人喜欢通过绘画和写诗来表达自己对山水景色的赞美与体悟。
山水画被视为艺术上最高尚、最精神的形式之一,它跟诗歌一样都追求着“气韵生动”和“笔墨才情”的完美结合。
古代中国文人从艺术角度来理解并描绘山水,这也影响到他们在诗歌中对山水意境进行表达。
2. 山水意境在古诗中的体现2.1 自然景色描绘古诗中对山水意境的表达多以自然景色和环境为依托,通过描绘天空、山峦、江河等元素来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文人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和形象语言,使诗句生动传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2 感悟哲理与情感抒发古诗中的山水意境不仅仅限于描绘外在景色,更重要的是借由山水来启示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文人通过赋予山水以情感色彩,借此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借助自然景色来表达对人生、命运与社会之关切。
2.3 追求超越凡俗之美中国文人普遍认为自然界所呈现的山水景色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对于超越尘世凡俗之美感知觉最具代表性的体验。
通过观察和参悟大自然中呈现出来的美学特质,中国文人试图追求修身养性、提高审美品位,并将这种精神价值观注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3. 古诗对中国文人审美观念的意义古诗中的山水意境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表达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包括对自然界秩序和和谐之重视、追求至善至美之境地的追求,并通过描绘山水来展示出文人们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等方面思考与体悟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一种道德伦理修养和心灵寄托的象征,而古诗则成为了记录这种审美观念和内化个体经验的载体。
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具有朦胧、含蓄美,语言清新的特点。
在中国诗歌史上,山水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美学意蕴而大放光彩。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上承谢灵运自发钟情山水之风,下起陆放翁亲近山水、以山水为故人之气。
其诗语言清新,俊逸空灵,且处处渗透着禅机,因此又被称为“诗佛”。
王维的诗歌历经百世而不衰,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蕴,值得后人探索、学习。
细品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发现其诗在美学上有些共性之处,具体有三:一、“潜藏着超自然的幻想性”王维的山水诗直观上是描写真实的自然景物,山水草木,其实在这其中也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期望和幻想。
他所迷恋的那大自然的幽深一隅和他所选择的静态自然物,是这种“幻想性”的外壳和载体。
他所渴望和追求的那种超脱人世动荡、纷争的自由而和谐的人生,则是这种“幻想性”的内蕴。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有别于李白的游仙诗中的那种传统浪漫主义,是用真实存在的自然物讴歌一个理想的世界。
王维的诗,如果不仅仅逗留于诗人对自然万物艺术形象的外部观赏,而是深入细致诗歌的内蕴,那么,我们可以辨认出,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里,实质存有着一个充满著了真挚和和睦的“理想王国”。
在这个“理想王国”,一切争斗和冲突都可以消融于人与自然轻松之中。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可以友好相处:“田夫荷锄至,相逢语依依”,“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而且山水、草木、禽鸟之间,自然万物同人之间,也存有着一种各安其乐、互不相扰,甚至亲密憧憬、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
这里没蹂躏花木的暴雨飓风,没危害弱小的凶鹫猛禽。
它就是一个由同理处在平淡、平缓状态中的红莲、水鸟、青松、明月、溪涧、白云和活动于其间的真实凡人所形成的真实世界,然而却又就是一片瓦解了尘世纷争的“大悲净土”。
正像日本学者井口孝和所说:王维Acura自然的诗,“与其说是指向物象的焦点,不如说从现实的世界飞出来,指向彼岸的世界”。
古诗中的山水意蕴及其与人生哲理的关系
古诗中的山水意蕴及其与人生哲理的关系1. 引言1.1 概述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对于山水的描写常常被视为古诗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山水意蕴被广泛认为包含了大自然中的奇妙美感,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探讨古诗中山水意蕴及其与人生哲理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分析和论证,揭示出山水意象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研究主旨,并介绍了文章结构。
接下来将首先探讨古诗中山水意蕴,包括山水描写的美感、自然景色与人物描写的结合以及对情感和思考的启示等方面。
第三部分将具体剖析古诗中山水与人生哲理之间的关联,包括山水与无常变化之理、山水与人生禅思之联系以及山水与内心平静之境界等内容。
随后,在第四部分我们会挑选几首经典古诗,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探讨其中山水意蕴并道出的人生哲理。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古诗中山水意蕴与人生哲理之间的关系,并归纳其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启示,并展望古诗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古诗中山水意蕴与人生哲理之间关系,以期揭示出大自然山水景观所带来的美感和内涵,并探讨古诗对于人们情感和思考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智慧。
同时,也希望引起读者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认识到中国古代智慧与美学审美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内容,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并理解古代文人墨客们对山水景致描绘及其中所言之哲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借鉴和启发。
2. 古诗中的山水意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古诗中,山水描写常常被用来表现美感、表达情感以及探索人生哲理。
这些古诗通过对山水的细致描绘,抓住了大自然中的某种气息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山水描写的美感、自然景色与人物描写的结合以及对于情感和思考的启示。
中国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山水诗的美学内涵摘要: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
山水诗既是对自然山水美的艺术提炼,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果,因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山水诗;源流;审美;美感;意蕴千山竞秀,万壑争荣,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祖国山水的灵秀俊美,处处触发诗人的灵感,激荡诗人的情怀,使许多清丽的佳句从诗人的笔底流泻而出。
“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在龚自珍的笔下,黄山的山水风物就是美丽的画,优美的诗。
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指诗人游览山水名胜后有感而发,从而留下的诗句词章。
山水诗,不仅是诗人心灵的火花,智慧的结晶,也是对自然山水美的精华的艺术提炼,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
一、中国山水诗源流中国最早认识山水审美价值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庄子和孔子。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他继承了老子“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大自然的山水包含着美的内容和美的法则。
他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最美的,最合乎法则的,因此,他要求人们的一切行动,都要顺乎自然,返朴归真。
“山林与,皋垠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庄子所向往的乃自然山水之美,他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向往‘旧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了·让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美的发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扩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对于人的自然美的意识的形成和觉醒,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认识和发现自然山水之美的。
他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这里,孔子以山水的优美和壮美,喻指君子仁人的品格,如巍巍之高山,气宇轩昂,岿然不动;如浩荡之流水,生生不息,长久永恒。
论苏轼山水诗的美学特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2] 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7. [3] 洪 毅 然《美 感 的实 质》:《美 学 辩 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18. [4] 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5] 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 [6] 苏 轼《赤壁赋》. [7] 刘 勰《文心雕龙》. [8] 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一、以画为诗 首先,“诗中有画”是苏轼山水 诗的审美追求。马克思说 “色彩的 感觉是一般美感中的最大众化的形 式。”[1] 中国画虽然“水墨一盏”,却 能运用浓淡的多种色调来表现丰富 的画面层次感。“黑黍黄粱初熟后, 朱柑绿橘半甜时”(《与毛令、方尉 游西菩提寺二首》 其二);“一年好 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 刘景文》);“深红浅紫从中发,雪白 鹅 黄 也 斗 开”(《次 荆 公 韵 四 绝》);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杂 栏梨花》)。大自然 的赤、橙、 黄、绿等各种颜色苏轼皆能入诗,由 此可见其诗之画实在比画家笔下的 山水味道丰富多了。 在苏轼的笔下,清晨 “江边日 出红雾散,倚窗画阁青氛氲”(《犍 为王氏书楼》),日暮 “山近朔风吹 积雪,天寒落日淡孤村”(《楼观》); 晴则 “山为翠浪涌,水作 玉虹流” (《郁孤台》);雨如 “黑云翻墨未遮 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在我们的美感 直觉中,现实世界经常是作为有限 的具体的感性形象呈现着”[2],客观 事物的美,就是事物的 “充实而有
诗词的美学特质山水的美学特质研究哲学论文
诗词的美学特质山水的美学特质研究哲学论文摘要:我国的山水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中华民族的美学特征,它形神结合重神韵,物我交融重情意,知悟兼顾重感悟。
从其开始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等时期,随着它的发展,中国自然美意识也逐渐形成。
描绘自然山水,传达生命自我内在的精神意蕴,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美学思想蕴含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关键词: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生命力;美学特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中国鲜明的民族特色,即要求神形兼备,又强调意境之美。
基本精神是追求形神结合更重神韵,物我交融更重情意,知悟兼顾更重感悟。
在自然美艺术的创作中,追求化工天成,清新淡远之美。
一、山水形象山水形象作为描绘的对象开始于我国的古代,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
所谓“山水”指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山川河流森林自然景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山水形象作为描绘的对象开始于我国的古代,我国的山水画自隋、唐时期开始形成独立的画科,唐宋以后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成为绘画的主流,它的地位、成就和影响是任何画种不可比拟的。
由于山水画家的门派不同,在历史上创作出各种风格和特色的作品。
又由于画法不同,它们的具体名称也不同。
比如有青绿山水派、金碧山水派和浅降山水派等等。
早期的山水形象,是作为背景出现在画面上的,人物未从画中分离,作者的目的不是表现山水,而是表现人物。
到魏晋南北朝时,山水形象由背景变为主体;隋唐时期,开始独立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山水形象是以描绘大自然山水景色为主体,并且有一系列传统表现技法。
二、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和逐渐写实的山水1、逐渐写实的山水中国文人墨客喜欢山水、草木、花鸟的美,看到自然美,赞美歌颂祖国家乡,也特别爱好大自然中蕴含的审美精神,抒发美好情感。
在古代出现了很多的著名的山水家,东晋的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
以他为代表的人们为山水画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对待描绘对象的态度上,主张写生,即真实的表现对象物体。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特质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特质顿德华(丽水学院 幼儿师范学院,浙江 松阳 323400)摘 要:谢灵运钟情自然山水,他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并认为美在山水,乐在山水,这不仅增添了他山水诗的诗意色彩,而且彰显了山水诗的审美特质。
文章从美形引人、美情感人、美理服人三个方面探索其山水诗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山水诗;美形引人;美情感人;美理服人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044-03一目所见:美形引人谢灵运创作了大量描写永嘉、会稽一带自然风景的山水诗,《诗品》评价其诗是“名章迥句,处处间起。
”我们品读谢灵运的山水诗,确有满口生香之感。
美形引人的审美特质是指谢灵运山水诗生动逼真再现了自然山水的声、光、形等物理属性,并且展现的自然属性 不仅给人感官上的直觉快感,而且还直接引人自觉欣赏山水。
美形引人的审美特质可用中国诗学理论中的“兴”对其概括。
所谓“兴”,就是指诗歌可让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兴”的最初含义指诗人对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生命状态或自然节律的感动和兴发。
自然山水本身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谓美形引人,为诗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
由于自然山水是感发诗人诗情画意的重要动因之一,所以刘勰在《文心・原道》中说:“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又说“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认为山水自然、山林原野是启发文思的宝库。
谢灵运似乎早就认清了“物色之动”与“心亦摇焉”之间的密切关系,当他在面对自然山水时,自然山水的审美形式引发他的文思,也让他获得了“欣赏”的审美快感,“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晤”的诗意表达是最好的体现;《入彭蠡湖口诗》中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是他描写山水的清幽妩媚、气蕴生动;《游南亭诗》中的“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更是色泽鲜明、形态逼真的写出了雨后傍晚景象,类似于“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法。
论中国山水诗的审美价值
论中国山水诗的审美价值摘要:中国山水诗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凝练而成的,并伴随中国山水画等其它艺术形式的成熟而成熟。
山水诗描写对象——自然美的特点,决定其审美意识的客观性,因而相比其他文学种类,其表现手法更复杂、更精练,因而也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山水诗善于塑造意象来状山水之形,昭山水之貌,并运用对比的技巧来呈现山水的整体画面,将中国独特的文人气质融入山水形象之外的精神气韵,进而由自然生命之神韵,净化到对人文生态景观产生认知的心灵活动,创造出最纯粹的美的感官享受。
对于传统“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观来说,山水诗的兴起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发展,给国人的思想和审美意识带来了一片新的栖息地,它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山水诗审美价值山水诗是用诗的语言合成的人文意象,是色彩纷呈、画面斑斓的语言艺术,它传递给欣赏者的是美感的画面,艺术的品味,无尽的遐想。
中国山水诗由于所处的独特文化氛围和历史气象,自然散发出无与伦比的美的气息,诚如中国美学史所言:“我国古代山水诗或山水画中,鲜明的体现了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的审美意识,包含着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美的理解,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分析而做出理论的概括。
但山水诗或山水画本身却不是关于自然美的理论。
”本文就中国山水诗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做出探讨,而不是对其反映的自然美的探究。
一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历程1、中国山水诗的界定尽管自《文心雕龙》便有[庆老告退,而山水有滋]之说,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山水诗的界定仍然存在边缘模糊的处理。
丁成泉《中国山水诗史》有:山水诗,顾名思义,是歌咏山川景物的诗,是以山河湖海、风露花草、鸟兽虫鱼等大自然的事物为题材,描绘出他们的生活形象,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美,表现作者审美情趣的诗歌。
而那些仅仅以自然景物为比兴的材料,作为言志抒情媒介的,不能列入山水诗的范畴。
又曰:山水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诗歌,它表现的就是山川景观,不一定是诗人主观情志的渲染,虽然山水诗也不排斥抒情言志,但山水诗的主观情志不占据作品的中心位置,其表达方式也以隐蔽为好,否则它就失去山水诗的特殊品格,不成其为山水诗了。
中国古代汉诗描写山水的意境与审美观研究
中国古代汉诗描写山水的意境与审美观研究中国古代汉诗描写山水的意境与审美观研究中国古代汉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描写山水的诗歌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古人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对山水的敬畏之情。
在中国古代,山水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在汉诗中,描写山水的意境与审美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山水的意境在汉诗中,描写山水的意境是非常重要的。
山水是一种自然景观,具有壮美、恢弘、雄浑、清幽等特点。
古人通过描写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达到抒发情感、陶冶性情的目的。
1、壮美的山水壮美的山水是汉诗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如中有“山陵峻岭,丘垄罗列,陵谷浸润,风物长宜放眼量”之句,形象地描绘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景象。
这种描写方式表现了作者豪放不羁、奔放自由的性格特点。
2、恢弘的山水恢弘的山水也是汉诗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如杜甫的《登高》中有“临风而立,见者有心;百川皆东到,浩浩汤汤洋流似此奔”之句,表现了作者对壮阔山水景象的赞叹和敬畏。
这种描写方式表现了作者豁达开朗、心胸宽广的性格特点。
3、清幽的山水清幽的山水也是汉诗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切感受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种描写方式表现了作者内敛沉静、清雅高远的性格特点。
二、山水的审美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
在汉诗中,描写山水的审美观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
1、自然美自然美是中国古代审美观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汉诗中,作者通过描写山水来表达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如有“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色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2、人文美人文美是中国古代审美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诗中,作者通过描写山水来表达对人文景观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如“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之句,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和历史传统的敬仰和赞叹。
唐宋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与美学思想
唐宋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与美学思想唐宋时期,中国诗歌达到了辉煌的巅峰,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大都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诗人对美的追求。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和精神追求,展现出了唐宋诗歌中独特的美学思想。
本文将从山水、季节、花鸟和动物四个方面探讨唐宋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与美学思想。
首先是山水。
中华文化历来赋予山水以极高的含义,视之为神圣与灵性的象征。
唐宋诗歌中充溢着对山水的赞美和描绘。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山水景色入手,独具一格地表达了诗人对冷幽秋景的感受。
他通过将山水与人类的情感进行巧妙的联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其次是季节。
中国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和特点。
唐宋诗人以季节为线索,用诗歌表达对季节美感的追求。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描绘秋日的大好河山为背景,抒发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绚丽色彩和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季节美感的推崇与赞美。
第三是花鸟。
因为花鸟是自然界最美丽的生物之一,唐宋诗人非常喜欢以花鸟为题材进行创作。
他们通过描绘花鸟的形态、色彩和气息,抒发对美的追求。
比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近寒食行二首》:“门户箫鼓动地来,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已是花间垂泪人。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花海为主题,通过对花鸟的描写,以及与修道和爱情的联系,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是动物。
唐宋诗人善于观察动物的行为和习性,用诗歌表达对动物世界的独特感受。
比如白居易的《鹅》:“白毛浮綠水,红掌拨清波。
背向远涂走,蛇行响彻空。
”诗人通过对鹅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鹅的形象和行为特点,并以此彰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唐宋诗歌中自然景观的描绘与美学思想的表达丰富多样,以山水、季节、花鸟和动物为线索,展示了中国诗歌中独特的审美情趣。
2021年浅析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宋代山水画的艺术意境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宋代山水画的艺术意境论文从 ___发展来看,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
从画风而言,北宋的山水画坛,名家众多,主要有关同、李成、范宽等,画风各异。
主要表现为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和范宽的雄杰。
南宋主要的画家有马远,他的画给人一种含蓄之美。
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在构图风格上截然不同,北宋是全景式的构图,而南宋创造了一种新奇的构图方式,弃浑雄之大,取轻巧之小,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的审美要求,画境幽远、淡泊、给人一种清新、空旷之意境,遐想无限。
但从整体上看,宋代山水画在差异中又有统一,在个性中又见共性,他们代表了宋代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北宋是以中原画派和院体山水画为主流,在艺术语言上,北宋山水画经常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山峦重迭,或树木繁杂,或者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满错综,或一望无际。
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
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深厚的内容感,给予我们以丰满而不确定的___。
[1]宗白华先生在《 ___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指出:“意境”是化实景为虚景,是艺术形象或情景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
“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心与物、情与理的结合;“境”,则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2]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宋代山画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创作原则,也是鉴赏原则。
心与物的统一。
“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表现为审美主体,也就是人;“物”是审美的对象,是客体。
石涛在《画语录》中主张心与物的高度统一,这里的统一就是“神遇迹化”。
他说:“山川脱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是而迹化也,所以归于涤也”。
[3]所谓“山川与予神是而迹化也”指的就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也就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引言古代山水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山水诗以自然山水景色为表现对象,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本文将以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化为主题,对其进行探讨。
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1. 山水融合的审美古代山水诗注重山与水的结合,将山作为表现主题,以水作为点缀。
诗人常以山为静态,水为动态的表现手法。
山的高大壮丽、水的流动变幻共同构成了山水诗的特色之一。
同时,山水诗也强调山水与人的融合,将人物置于山水之中,以凸显山水对人物情感精神的影响。
2.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古代山水诗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感,还将其与人文情怀相结合。
诗人常以山水为背景,表达对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山水之美,诗人传递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诗歌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
3. 以写景为主的描写手法古代山水诗的描写手法注重以写景为主,在写景过程中凸显对景物的观察和感受。
诗人通过鲜明的形象描绘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时,山水诗还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
4. 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古代山水诗既注重对景物的感性表达,又注重思辨与探索。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感知和思考,展示出深刻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性思考。
山水诗的修辞手法多样,既有唯美的形象描绘,也有严谨的辞章推敲,使诗歌既有情感的张力,又有理性的内涵。
古代山水诗的演化宋代山水诗的发展宋代是古代山水诗发展的高峰时期,诗人们在宋代山水诗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以苏轼为代表的词人,注重感性的表达,倾向于描绘自然景观的美感。
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诗人,则更注重理性的思考与抒发个人情感。
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互补而又融合,使宋代山水诗达到了极致。
元代山水诗的变革元代是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
元代山水诗在保留了苏黄风格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想象和抒发情感的元素。
诗人常以意境、意象和意境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独特的山水诗。
浅论中国古诗中的山水美
浅论中国古诗中的山水美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我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
然而,我们民族审美趣味所崇尚的“自然”,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艺术创作要有感而发,而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二是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然感兴、“直致所得”,而不要苦吟雕润;三是美学型态上偏嗜自然清真乃至自然平淡,反对堆金积玉、一味求奇。
而且,这种追求、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其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深入影响到艺术中的结果,是民族心理在艺术审美中的反映,也是艺术传统、特别是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在文坛上取得高度成就、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这一艺术实践的结晶。
通过对自然美的内涵及其成因的考察,我们发现,除了讲求有感而发这方面的内涵以外,自然美的其它所有内容都与山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宋人龚相有一首题名为《学诗诗》的论诗诗,其中有二句云:“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依自然”,前一句是批评人工雕琢补衲的,而后一句则直接以高山流水来形象地展示自然美的内涵。
崇尚自然与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自然美的崇尚与追求,应该追溯到先秦道家身上。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把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解释为“自然”。
庄子更是进一步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对于这种自然无为的境界,庄子还在《齐物论》中对“天籁”进行了颇为形象的描述,指出它“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否定了任何人力的推动,充分肯定了它的自生、自发、自然。
老庄的这一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对后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自然”一词在老庄思想中,还主要是一种带有抽象意义的哲学范畴。
这一自然而然、不假人工雕饰的状态,尽管庄子以生动、具体的寓言进行了说明,但仍然带有某种玄虚、神秘的成分。
然而,后代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阐释者们则尽量把老庄的自然之道具体化到外在自然界上,特别是具体化到自然的山山水水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的美学特质山水的美学特质研究哲学论文摘要:我国的山水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中华民族的美学特征,它形神结合重神韵,物我交融重情意,知悟兼顾重感悟。
从其开始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等时期,随着它的发展,中国自然美意识也逐渐形成。
描绘自然山水,传达生命自我内在的精神意蕴,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美学思想蕴含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关键词: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生命力;美学特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中国鲜明的民族特色,即要求神形兼备,又强调意境之美。
基本精神是追求形神结合更重神韵,物我交融更重情意,知悟兼顾更重感悟。
在自然美艺术的创作中,追求化工天成,清新淡远之美。
一、山水形象山水形象作为描绘的对象开始于我国的古代,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
所谓“山水”指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山川河流森林自然景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山水形象作为描绘的对象开始于我国的古代,我国的山水画自隋、唐时期开始形成独立的画科,唐宋以后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成为绘画的主流,它的地位、成就和影响是任何画种不可比拟的。
由于山水画家的门派不同,在历史上创作出各种风格和特色的作品。
又由于画法不同,它们的具体名称也不同。
比如有青绿山水派、金碧山水派和浅降山水派等等。
早期的山水形象,是作为背景出现在画面上的,人物未从画中分离,作者的目的不是表现山水,而是表现人物。
到魏晋南北朝时,山水形象由背景变为主体;隋唐时期,开始独立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山水形象是以描绘大自然山水景色为主体,并且有一系列传统表现技法。
二、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和逐渐写实的山水1、逐渐写实的山水中国文人墨客喜欢山水、草木、花鸟的美,看到自然美,赞美歌颂祖国家乡,也特别爱好大自然中蕴含的审美精神,抒发美好情感。
在古代出现了很多的著名的山水家,东晋的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
以他为代表的人们为山水画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对待描绘对象的态度上,主张写生,即真实的表现对象物体。
他认为人最难、次山水、再次狗马。
“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
”就是说,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表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画出飞红鸿而目送神驰的会心,就需极深的文化艺术功力。
从顾恺之的山水来看,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山水的基本表现技法。
人物和山体的空间关系还安排的很不协调,山川、野兽、森林、花鸟结合的很完整,表现得比较真实。
尽管这种表现还停滞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是作者为真实表现对象所做出的努力和初步获得的成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伴随着发展理论体系和自然审美意识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代表人物有宗炳,他酷爱自然风景,壮游名山大川,《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他提出畅神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形象这些自然美的欣赏,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使人的精神为之一畅。
宗炳认为“山水以形媚道”。
“万趣”应于目而会于心。
若能用笔巧妙地表现出来,“目亦同应,心亦俱合。
”畅神说丰富了中国的理论体系,畅神所尊重的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欣赏者从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
古代人们的自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具有民族的特色。
这种观点提出标志着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这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是具有开山意义的。
三、禅境山水实现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美学之境1、知山乐水,天人合一圆觉之境在山水诗中和山水画中,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唐代王维是一位罕见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在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曾经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表现自然萧瑟冷寞超尘绝世,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
由于出生在信奉佛教的家庭里,他一出生家里人就给他取了一个与佛教结缘的名字,把佛教著名居士维摩诘三字拆开,以“维”为名,以“摩诘”为字。
他富有独创性的水墨山水奠定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不朽地位,同时他也是我国最早的禅画家,王维对佛教禅宗有过较深的研究,是他最早将禅宗的意境说,融进山水画的创作,运用禅宗澄心观照的审美方法,将禅的意境、画境、诗境融为一体,使绘画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人们喜欢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自然美,山水画缘起也由于其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是知山、乐水大田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
以山为乐和水为知、以空为悟和远为觉精神的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是一种精神,也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这在中国山水中找到更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2、禅宗物我同化,心物合一审美之境王维所描写的物体,常常不受时空的限制,得心应手,意到便成,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被称为文人画宗师。
因仕途受挫,无心仕进,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禅宗既有入世,又有出世的超然人生态度,这给王维很大的精神安慰,同时这种态度也影响他的创作。
禅宗的“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在他的山水画中,也得到充分地体现。
他的雪景、栈道、捕鱼、村庄、雪景等景物,都充满淡泊高远的境界。
历史上对王维的禅画评价很高,明代的董其昌从文艺流派和风格上来探讨王维的成就,确立他为禅宗南宗画派的创始人,独具慧眼看到王维对禅宗的贡献。
王维诗境与禅境交汇,中国山水的大象和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体现对禅宗物我同化,心物合一境界的追求。
其思想产生了一些追求禅境者。
唐代张璨得王维的真传,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随意纵横,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有时创作到得意处,忘乎所以,干脆以掌抹色,挥涂起来。
唐代画家王洽,继承张璨画法,并发展为泼墨法,将墨色泼于绢素之上,随其浓淡形态用手抹之,有时醉酒以后,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墨气横生,洒脱淋漓。
宋代梁楷的减笔泼墨画。
元代黄公望注重观察写生得其自然,多用干笔淡墨着重低饭瘩澹有时浅降着色这些是他的个人风格;平淡简远,意境幽深的风貌,体现他的美学追求;η蠡面的简括崇尚写意,层恋迭翠如歌行长篇,远山疏麓旭,愈简愈深永S捎谒侧重借景抒情,也就更讲求笔墨趣味,对自然物的形式美的感受力和表现Χ几为精细,对自然风光的美,显得特别敏感,借笔墨寄寓人生理想表现主观精神境界是他重要的美的境界C鞔徐渭的意趣自然的大写意画,清代八大山人、石涛、0迩诺然家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他们强调的“不似之似”的创作理论,体现了对物我同化,心物合一境界的追求6欧洲直17世纪荷兰画派的兴起,风景画才第一次作为独立的艺术出现。
欧洲的风景画在表现技巧上与中国的山水画有很大差别。
被歌德赞美的鲁本斯“高于自然”的风景画却常常表现出过多的人工雕琢之气不够自然;威尼斯画派在神话故事中出现的风景虽具有诗意但幻想的成分居多。
西方风景画讲究光和色的调和,中国山水追求意境美,用借喻等方法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四、山水蕴含生命内在精神的美学特征1、形神结合重神韵山水之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于山水画中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的灵魂,表达了文人对大自然的自我感情和表现出的个性,对大自然风景的生动刻画中贯穿着理性思辨的过程和展开,这些精神内涵渗透在形象的刻画上和意境的熔铸中。
王弼在《老子指略》中曾经说过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一些精神的,无形的,虚无的东西,总是借助于一定物质的,有形的,实的东西来表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融合。
2、物我交融重情意人们对大自然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通过诗人将自然美熔铸成艺术美———是景与情的融合。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马远。
他作画简洁往往在纸上画一角,所以人称“马一角”。
他的山水画水墨苍劲,不作层层渲染,但是注重浓淡层次的变化,所以远近分明。
例如:《寒江独钓》描绘了一只孤舟,在辽阔的江面上,有一个老人在独自垂钓。
这给人以不尽的遐想,是意境深远的佳作。
如果山水画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象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解图,那么画风景就会缺乏兴趣、情趣,没有画意,也就不能感动人,失去了山水的传神、表达情感、传意的作用。
因此,山水画这一反映以自然美为对象的艺术,不仅讲究“神形兼备”,而且要求“思与境偕”,要求创造出特写的艺术境界,其中的韵味,意境、意蕴和情趣的讲究,都更深入地接触到文艺创作的美学规律。
3、知悟兼顾重感悟中国的山水自始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纯客观自然景物的再现,具有重情意,重神韵、重领悟、重天然的美学特征,继承了庄子哲学中的清淡玄学风气,无以自化、清静自正。
那些画家及士大夫们以虚无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去体会自然和表现自然,知悟兼顾的同时注重感悟。
在他们看来,山水的美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它体现“道”。
山水是以其外形,而体现“道”的,山水与“道”是相结合的。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在实践中,对艺术意境的发展,对艺术家们玄远的美感、艺术观、感悟,对美学中意境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独特的贡献,使其在世界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五、结论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意识的核心,是体验自然美中的得趣、畅神等一些自然美意识,同时也是外物与自我的统一,形似与气韵的结合,应目与会心的相承,天然与人工的融汇,形成情景交融,含而不露,天然浑成的韵味,这些成为我国自然审美的基本格调。
自然审美意识是在我国多样的、秀美的山川景物之中不断发展的,正是在这些山水不断发展中,展现出美学特质,看到古代的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表明我国山水具有常盛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无限生命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