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主义教育的真谛及其当代价值

论自然主义教育的真谛及其当代价值
论自然主义教育的真谛及其当代价值

论自然主义教育的真谛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用“自然”去理解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教育本身的发展。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的价值和个体的发展也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然主义教育仍具时代价值,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新解读与借鉴有利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自然;教育;自然主义教育;

一、自然与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原意是指自身的样子。[1] 英国哲学家罗宾·柯林伍德曾指出:“自然”一词的本意“是本原,我们关于古希腊文献的更早期的记载中,它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行为的根源。但非常少见地且相对较晚地,它也富有第二种含义,即作为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它开始或多或少地与世界一词同义”。[2] 在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的含义更加泛化地被解释为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理所当然、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西方世界对自然的理解主要基于两层含义:一是指“外界大自然”;二是指“人的天性”(主要倾向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就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对“自然”还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1.第一层含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从“天”到“地”,由“神”到“人”,由“自然”到“人”的过程,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把一切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便开始从外界索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走向对立。

西方人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自古坚持着机械的或物理的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看作是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生存毫无顾忌地从自然中索取,战胜自然的欲望一再膨胀,近代的自然科学即诞生于此种情形。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的影响使得“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更无以复加。

我国的文献中对自然主要用“天”“地”“万物”来代替。老子从“自然”中、从“道”的范畴中发现人的存在,他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观念的建立,增加个体对自然的认识,培养个体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和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读《教育的真谛》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读《教育的真谛》心得体会 【--教师节祝福语】 陶行知的《教育的真谛》这本书,我着重看了“生活即教育”部分。读完后,总体感受仿佛打通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通道,开阔了教育视野,用“生活即教育”的眼光思考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景色”有所感悟。这“景色”有枯枝败叶,也有欣欣向荣;有萎缩,也有生长;有荒芜,更有精耕细作。 为了更好理解“生活即教育”,我在网上检索了“生活”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各角度解释,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做了上述“功课”之后,再综合我二十八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阅历,我对“生活即教育”学习的心得、感悟有以下二点: 学校教育立足当下,结合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教育。譬如,高一新生进校时,应开展《人生规划课程》和《高中生为何不宜谈恋爱》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清晰应追求的学习目标,应控制、调试和处理好的情感。也就是说,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困惑、迷茫、压力、情感冲突,挖掘这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的多元化、多样性上下功夫,让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变得有知有味,不至于厌烦学校生活而无所适从,进而成为“双差生”(所谓潜能生)。

用生活的多样性推动教育的多样性,全方面、立体解读生活,让学生敏感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进而激发生活情趣,激发学习热情,激活和开启学生自身因为种种原因关闭的部分。 让每个学生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断进取。塑造良好人格,锻炼健康体魄,树立正“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的发展可持续性就“有章可循”,不会迷茫、失去方向。 为什么要重视上述两点,是因为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的生活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教育不与当下生活接轨,与未来生活对接就难以完成无缝对接,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论自然美阅读答案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5.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 17.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6.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2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2分),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 质后,(2分)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意思对即可) 17.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 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自然的人化”是指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②“自然的人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③“自然的人化”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价值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价值 毫无疑问,在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儒家。自百家争鸣,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朝代更迭。而儒家就不能不提创始人孔子了。孔子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某些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后世,直到现在也是影响巨大。 他学习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人人浮夸,连最应沉稳、扎实的学术界也不能避免。论文造假、抄袭的丑闻不断曝光,并且都是知名人士,这在当代的影响不能不谓影响恶劣。如果当代人也具有孔子当年的学习态度,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可笑恶剧。本是为人师,为人表,却做出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当代社会的悲哀吗?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那些造假的人,连踏踏实实做学问都不能够,又何谈终身学习? 孔子特别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对于我们当前教育中的大班教学,统一学习有很好的借

鉴意义,应该尽可能的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尽可能的能够与每一位学生接触交流,尽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等不同的特点,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厌学。同时,这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在招生时,应该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或者是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要求调剂专业的要求,而不是强行的让学生去服从专业调配。此外,在大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时,也要慎重地考虑,不是跟着大家后面一窝蜂的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而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即使是决定工作后,也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工作,到底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当前什么工作最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去追求、奢望,当然这也要考虑的,但并味地追求,而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还有孔子之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话都是强调君子要言行一致,强调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影响别人、教育别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对于现阶段的老师自身的修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中小学,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学生的老师。如果老师教的内容自己都做不到,就会给学生一种无所谓或不重要的错觉。学生不重视,更不能百分之百的接受并学习他。当然对于高校教育也有很大的警示意味。高校应该是传递正能量的地方,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之后为社会、国家做贡献。可以想象如果高校里出现贪污腐败、作假弄虚

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根据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为了获取足够的资源而进行斗争,经过几十代乃至几百代的自然选择,那些产生适合于生存的变异的个体存留下来,那些不具有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自然选择使得生物不断朝着有利的方向进化。然而,人类对生物的干预却使这种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 人工选择原理,就是挑选具有品质的个体,从其中进行繁育,然后再挑选,它所起的作用是令人惊异的。甚至繁育学家们对他们自己所得到的结果也感到惊奇。他们能够影响没有受过训练的眼睛看不出来的那些差异。[1]人工选择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生物朝着更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方向进化,这种选择不可能总产生有利进化,当生物生存条件与人类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迟早会对生物造成不利影响。举个例子,骡子是人工培育的马和驴的杂交种,它拥有马的力量和驴的耐力,人们选择拉重车的时候骡子成了更好的选择。然而,很不幸,骡子多数生育能力极弱,很少能够培育下一代。换言之,骡子的出现虽然更好地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却对其自身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若是在自然选择下,骡子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因其不能适应环境,很快就会被淘汰。而人工选择却使骡子一直存留至今,它成了人类利益的“牺牲品”,丧失了使品种更优良的机会。 当然,人工选择并非对生物本身一无是处。相较于几十代乃至几百代培育周期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因技术、科技上的领先,大大缩短了生物的培育时间。同时,人工选择也会生物的优良性状,只是更偏向于符合人类利益的选择,但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对生物产生有利的进化。就好比花卉的培植,若是任由其自然成长,远不可能会有现如今这么多的品种。因为很多品种并不适合自然界残酷的环境,正是由于人类的精心培育,才能使它们完好的存活下来。 那么,我们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之间应该如何进行抉择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物能做到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甚至于直接影响一个生物种群的存灭与否。然而,就如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一样,生物的多样性也是有其临界点的,当人类对生物的干预超过了这个点时,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是使得世界更加绚丽多彩,还是会造成一个文明的毁灭?现在没有人会知道。人类始终只是自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在改造自然之前,我们先要做到的是顺应自然,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人工选择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伤害人类。我们需要更好的掌握它,也更多地了解生命科学,更多地应用生命科学,我想,这便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吧! 参考书目 [1]《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达尔文 2017.5.20 阮铮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读《现代教育哲学》有感 对问题的把握一般来说两个层面,即对问题事实的把握和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前者一般侧重于问题自身的来龙去脉,是对问题信息的“第一手”把握与认识。后者则是在掌握问题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能够反映一定性质特征的某一类思想或观点,实际上也就是问题的实质。对一个问题的把握当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问题实质的把握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面。 对教育问题也是如此。 把握教育问题,一方面要熟悉知晓教育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样貌或形式特征,另一方面要从这些教育现象中提炼出与之匹配的教育规律或教育思想。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评判,通过对教育问题或现象以具体分析的方式完成自身教育认识的一次次飞跃。 王坤庆教授的《现代教育哲学》中的关键词“教育哲学”就是我们把握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根或源,我们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规律总结即来源与此。所以,教育哲学是我们研究教育所必需的独特视角和价值定性的出发点。我们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 什么是教育哲学? 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所谓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一,教育哲学的源头是普通哲学。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

东方哲学史还是西方哲学史,其自始至终都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也是伴随着哲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一门教育领域的基础学科,教育哲学因具有高度的教育思想性、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和对教育科学的指导性而与普通哲学有着比其他教育要素更为紧密和天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许多先哲大家的哲学思想就是其教育哲学思想。如我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一书,在表达其哲学观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另一个儒家代表人孟子在哲学观与教育观上与孔子同出一辙,他将孔子建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化,哲学上的“人性论”与教育上的“性善论”相结合而规定的“明人伦”教育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紧密性。在西方,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建立了一套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而教育哲学思想在这个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而使他成为教育思想史上理性主义教育观的始祖。纳托尔普曾评价柏拉图说:“在柏拉图,哲学与教育学是完全一致的。”由此看来,教育哲学脱胎于普通哲学,是普通哲学的应用哲学与实践哲学。它以相对确定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为基础,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从而对教育实践提供系统完备的可进行操作的思路或方法。 二,教育哲学在教育理论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王坤庆教授认为,从总体上来讲,科学的发展丰富着哲学,哲学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着科学,指导科学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哲学以其理论的高度性对科学起着指导作用。同样地,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教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人是最美的自然美对于美,是人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在朱熹《春日》中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自然的追求。在《诗经·周南·关雎》中也曾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对美人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古句吧。 也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历史,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整容这样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一些缺陷。现在我们会不时的听到人造美女的报道,但是惊人的美容费用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即使能承受高昂的美容费用,美容者也难以承受内心的压力。当夜静更深的时候,想到自己身上这里是人造的,那里是人造的,心情会感到很沉重的,因为人的潜意识是追求自然美的。 一、事件 最近听到超女王贝因为整容而将自己的年轻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手术台上的报道,我们为此无不感到惋惜。即便是有很大的风险,依然有人愿意去冒风险,究其原因: 1、认为美丽我作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美容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既然能够通过医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2、变漂亮让我更有自信 3、漂亮让我有更多的资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美的标准 大家都在说美,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美呢?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i.审美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说明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它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它的功能:(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给于它以统一、秩序 (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节、制导,是情感从盲从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志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对美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之中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美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古代社会以“小脚”为美、唐代以胖为美一样,各个时代的美、丑标准都是相对的;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美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东方人眼中的丑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美。美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眼睛、双眼皮”是一种美,但“丹凤眼”又何尝没有它独特的韵

读论自然

读论自然 正如爱默生在《论自然》中第一章“自然“里写到的那样,“人不仅要远离社会,还需远离书房,方可进入孤独的境界”。远离人,远离社会,直面自然,比如星空,它能让你体验孤独。 《自然》一章从自然、物质、美、语言、知识、理念、精神和未来等八个方面阐述了大自然的丰富意蕴和作者自身的独特见解。在爱默生看来,自然都是人的精神化身,欢乐的自然呈现着欢乐,而忧伤的自然则呈现着哀愁。他主张修身养性,认为只有在孤身独处时人的各种内在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爱默生又提到“自然既外界外界各种事物给予的完整的印象”,表明作者视整个世界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浪漫主义自然观。他主张人应当回到原始的物质状态中去,单纯地观察世界。接下来又是一段精彩的话:“我站在空地上,头沐浴在和熙的空气里,仰望着无垠的太空,小我的一切都消失了,我变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本身不复存在,;我洞察一切;上帝的精气神在我周身循环,我变成了上帝的一部分”。这一段描述实际上也体现了作者的超验主义观念。何为超验主义?所谓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自然界是精神的象征物,精神渗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物质是精神的象征。 在我看来爱默生的自然观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是反生态的。自然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自然是人类的工具和对象,人类所欣赏的美不过是人类自身的美德在自然界中的影子。自然在爱默生眼里固然是可亲可爱的、值得赞美的,但爱默生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体现出对自然地政府欲望。爱默生认为,宇宙是大自然与人的灵魂的结合,人通过灵魂与自然和谐一致。只有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人的灵魂才可以真正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他相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以及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会使人们以焕然一新的目光来解读自然的文本。”自然之对人心灵的影响,从时间上看是最先,从重要性上看是最大。”尽管自然是上帝的另一面,是绝对真理的物化形式,但是自然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荡涤世人心中的尘埃,使人向自己的神性回归。爱默生眼中的自然,是一种理性的自然,一种带有说教性的自然,一种被抽象、被升华了的自然。爱默生的自然观是透过自然来为社会服务,而不是长时间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爱默生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开垦和征服,更多地看到了自然的实用价值如果我们从爱默生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不难理解上述的自然观。在他看来,“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而存在,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尊、自信、自助。”尽管这番话在今天看来颇带有些唯心主义色彩,但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爱默生著作这本书时的时代背景,就不难发现原因了。爱默生(1803-1882)的一生几乎横亘了整个十九世纪的美国,而这一时期也是美国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变动最为猛烈的一个时期之一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美国社会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而爱默生以及梭罗等超验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正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否定与抵制。他主张的个人发展是对非人格化过程的针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理论也为资产阶级狭隘的个人主义找到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论自然》作为爱默生的处女作,虽然在思想体系上还未成熟,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伟大的哲学作品。即使在今天仍能使我们受益匪浅。人的精神能够超越物质世界和自然,同时在自然中人又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只是自然地一部分,热爱自然,更要热爱我们赖以存在的精神世界。

用实际行动感悟教学的真谛

用实际行动感悟教学的真谛 当你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感受现在的好时代赋予孩子们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时,你是否会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做点什么? 当你漫步于樱花烂漫的校园,感受大自然对于万物的馈赠时,你是否会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能为学校的发展做点什么? 当人们羡慕你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敬仰你的学识,赞颂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你是否会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点什么?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是新时代赋予教书育人的内涵已经与以往不同,我们不再是过去的教书匠了,面对这样好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家长寄予我们的期望,我们怎能忍心辜负他们?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第一、要潜心工作,讲奉献,比干劲,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孩子们快乐地度过每一个45分钟。我想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幸福。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面对初三即将毕业的学生,怎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态,课上用一些时间在学习方法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告诉他们虽然化学知识点多,但相互之间并非孤立的,是有相互联系的,并且有好多的化学知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告诉学生一定要把书本的基本概念学透、学活,这样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让学生制定他们的近期目标,有的学生定下次单元素养测评要达到A级,有的学生定要追赶某同学等,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立国之本,而教育教学是重中之重,在我调入本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之际,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上,就要做到为学生服务,给学生关心,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妥善处理学生的意见和矛盾。在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就要把以教师为主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自我管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思考的自由,选课的自由。在处理管理干部与学生的关系上,要突出管理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提高自我概念、人际交往技能、个人品质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约束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机比教师的职能更具力量;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同等重要;认识教育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认识教育应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身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学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上要多些微笑;遇事要有耐心;以情

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用爱激励学生,用爱温暖学生,用爱鞭策学生。俗话说得好“像父亲一样严厉,像母亲一样温柔,像朋友一样亲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扮演好了这三种角色,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以诚感人、以诚育人,彻底打破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敬而远之”尴尬局面,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强化和落实。

论自然美

论自然美 自然美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的美,是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自然领域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那自然美到底有哪些特性呢? 第一、自然美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自然事物的产生是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产生并变化发展的。人类虽然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但都是必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规律。因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自然美也是具有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特征的。例如,夏季的荷花有它的美,冬天的梅花也有它独自的风韵,都互相不一样,我们也无法随意去改变。所以自然美虽然是客观生活中一切的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种种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变化为转移,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对它加以改变和否定,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第二、自然美的形式美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就拿它和社会美来说,一种社会现象美不美,我们总是首先要考虑它的内容,如果是对我们有利,且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事物,就认为是美的。而自然美的内容或是形式都不确定,往往更看重它的形。人们往往并不在乎它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它的外形,色彩、线条满足我们的审美观,就会认为它是美的。

第三、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自然事物或是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美丑判断。 第四、自然美具有多样性。自然美是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发现不同的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去欣赏,又会发现不同的美。例如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诗人眼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了。“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自流。”这里的月亮清冷幽清,“玉界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生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这里的月亮晶莹灿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里的月亮哀伤凄凉。可是这些月亮都是美的,只是在不同的诗人眼里,它美的意义不同了。但就是因为自然美的这种多样性使得我们的山水河川可以更加的美丽多姿,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那我们就从崇高理论来看看自然美。 崇高,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 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

中国当代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那真是教育,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这是最勤奋也是最懒惰,最聪明也是最愚笨的做法。我们都对应试教育很反感,都想改变它。但是仔细想想,教育就是教死知识的,必然以考试为目的和手段。教育与应试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有教教教在前,就必然有考考考于后,二者如影随形,互为因果。教育必为应试,应试才是教育,才能促进教育。死教别人一些死知识不考又有什么办法来显示自己促进别人?如果没有定论,怎么会有考试?如果学习是通向求知为了探索为了实践,鼓励百家争鸣,那又如何要得了那么多的考试?已知的东西才要考,管人的人才要考别人,无能的人才要考别人!中国的考试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的学生,将一种思维方式变为唯一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考试极为害人。和缺乏个性特色的学生相比,大概中国的教师更加缺乏特色个性,对自己所讲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学懂学好。无问状态下成长的学生就更是如此,并没有吃透书本精神,学习的知识看似懂了其实未必真正懂得,知其然都不一定达到,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不问不思死记硬背,最多只能达到知识层次,知道老师知道的那些而已! ◎以上种种中国教育弊端之所以能够延续,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育的真正目的到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共识,没有共识自然谈不上改善的计划与行动,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应该是第二位的东西,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使培养出的人能够强化社会秩序、社会道德与社会和谐。例如国家在制定达到小康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蓝图时,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对国民素质提出具体的目标,可以说没有人这个核心的目标参数,其它目标不仅难以达成,即便是勉强达成了其社会环境也不会比今天好多少。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实力、发展与未来完全由这个国家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决定与制约,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角度彻底审视与反省当代中国的教育与教育体制,使信仰、人文人道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早日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当务之急,任何的犹豫、迟缓与抵触只会使人们向往的素质教育难以出现在华夏大地并从根本上制约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 ◎近年的高考、中考,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折射出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重视。 在高考指挥棒的舞动下,我国的现行教育中的各种隐忧逐渐显露:与科举相似的高考制度,造出大量目光短视的大学生;高考机制优中择优,精英教育的宗旨,淘汰大量成绩中等的学生,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高考机制中狭窄单一的高考范围制约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轻视体育导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不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于高考而衍生了其他事物:高收费教育产生;由此又伤害了部分家长供子女读书的积极性;过度竞争引起对分数的畸形重视,畸形的教育理念由此产生,诚信观念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高考内容须大力改革,应增加德育、体育等各项素质的测评,以培养高素质的普通民众为终极目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全民素质。 ◎素质教育的提法没有错,但是错在缺乏可操作的载体,而且没有具体内涵,特别是因为和它对立的应试教育没有外延。结果人们随意曲解,狭隘地认为不考试、少学基础知识就是素质教育;甚至认为只要反传统就好,大有“文革”中破除一切,砸烂一切之势,甚至有过之

论自然法的精神

进入21世纪,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中国也开始了新的历程,努力探讨和学习西方法及其内在精神,成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西方法及其内在精神对于我国法制现代化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而蕴涵于其中的自然法精神则是西方法精神的内在支柱,是西方法治精神的主体,探讨自然法精神将是研究西方法精神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自然法精神,来剖析其中的精粹,解析其内在的观念,以对我国法治起到若干启示作用。 一、自然法的概念 (一)自然法——渊源于西方法的一个概念 就起源而论,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自然法的学说,这是一个无庸质疑的事实,而到了近代方才有了关于自然法中“自然权利”之说。法和文明是分不开的。西方法是植根于西方文明的法。西方文明在母体阶段,并无“西方”之限定。也没有“西方”与“前西方”之分。西方法的起点应该是古希腊法。自然法的开端同西方法并行不悖,同样起始于古希腊。对于自然法意义上的界定,本文主要指古典自然法以及之前的自然法的研究,由于它对于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巨大,便仅限于此。 (二)自然法的内涵 自然法(Law of Natural),就一般意义来说,它是指在人为制定的法之外永久存在、普遍是适用的法,也即人类共同维护的一整套权利或正义。 二、自然法的主体精神 法国的孟德斯鸠以其《论法的精神》一书文明于世。孟氏说:“我不是探讨各种法的本身,而是其精神;并且,这种精神存在于法与不同事物可能有的各种关系之中,……。”靳内。达维德在追述二十世纪之前比较法的发展历史时,特别提到:“孟德斯鸠曾致力于通过比较,深入理解法律的本质,……。”这种研究方法很值得借鉴 自然法的精神源远流长,对于法精神的研究将经久不衰。 (一)古代自然法的精神 古代自然法包括了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法和古罗马时期的自然法,这是按照自然法的发展历程来区分的。显然古希腊自然法和古罗马自然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具有对自然理性的永恒正义的追求,“正义”是当时自然法精神的最主要观念。 (1)古希腊自然法的精神 古希腊人源于自然法的最基本的信念就是正义。古希腊人的法律观念与分配问题有内在的联系。不管他们的分配观有多么的不同,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即让每个人各有其所。这种正义观就是希腊法的精神。苏格拉底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是正义的表现,也是强者的意志。正义论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想国》就是从正义问题开始的。柏拉图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 (2)古罗马自然法的精神 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在古罗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重要的代表是西塞罗。正如美国学者萨拜因所说:“在政治思想史上西塞罗的真正重要性在

读《教育的真谛》有感其三

读《教育的真谛》有感其三 读《教育的真谛》有感其三就在昨天我才对“教学做合一”有了粗浅的认识和了解,今天继续阅读《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也打开了我在这一方面的认知。教学三年,我一直都自认为勤勤恳恳,专研教材,紧跟课标,但是我却从没认认真真静下心来想过,我为什么要教,学生为什么要学,这样的教法对不对?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学生所需要的吗?今天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丝头绪。教科书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是最为关键的工具,它承载着我们所要教授的知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工具。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老先生告诉我们,一本真正的教科书应该是有生命的,应该是鲜活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做着这样的教育,先生先死,学生学死,只有教学做合一,教育才能有教育的作用。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已做为中心。做当然不是盲目的去做,而是要体现行动、思想以及伴随着新价值的产生。只有一面行动,一面思考,才会产生新的价值,这样的做才是有意义的。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但是“读、讲、听、看”都有一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所以,对于我们手持教科书的老师来说,要运用我们的书,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以思想上的震动,让他们能够以掌握这些知识为基础,从而去产生属于自身的新的价值。只有老师自身了解并教学做合一,践行这一思想,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能”的学生。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关于教育的真谛,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对教育的真谛,千百年来,人们有过各种说法。这些说法,对于人们认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比喻,是人们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把抽象的道理通过形象的事物表述出来。抽象的、不可见的道理,通过比喻,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最近阅读,看到一个十分想象的比喻,表述了教育的真谛。这是潘光旦先生的一段话,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潘先生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其一、学校犹水。水乃鱼之生存所必须。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鱼一离开水,意味着死亡。它一旦到了水里,便摇头又摆尾,安闲又自得,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充满了活力。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专门的场所。没有学校,便没有现代教育。如果潘先生只说到这一层,还不算他的睿智。潘先生的睿智在于,他说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学校是师生自由探索,自主追求的地方。因为鱼儿在海里是自由自在的,它们有着充分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正是海洋的无限宽广、无边 ·

无际、无阻无碍,才为鱼的畅游创造了条件。“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校本是师生学习、探讨的地方,而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不是束缚师生思想的地方。大学自不必说,象上个世纪初的北京大学,为师生们所创造的自由的空气,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中国大学教育史的一个范例,一个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时代。其实,岂只是大学,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师生们的肩上,如果没有太多的担子;他们的头脑,如果没有太多的束缚。少一点条条,少一点框框,多一点自由,多一点激励。多给他们以激情,多给他们以创造的勇气。那样的学校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是“鱼儿”所需要的真正的“水”,真正的“活水”。其二、水中教游泳。学校是水,不光学生是鱼,老师也是鱼,大家都是鱼。区别只在于,一是大鱼,一是小鱼。大鱼教小鱼,自然就只能在水中教,不可能在岸上教。潘先生不愧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他深谙教育之机理。他告诉我们,要教好学生,老师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探索之路。尤其在当前信息社会即将来临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告诉学生怎样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迷失自我,迷失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是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校园中,教师 ·

论自然美 阅读答案

论自然美阅读答案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16.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18.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 本阅读试题来源:2015年南通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16.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17.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论自然

论自然 为了能孤身独处,人需要远离社会,远离居室。当我读书写作时,即使没有人陪伴我,我也不会觉得孤单。如果有人感到孤单寂寞,就让他看看天上的星星吧。这些从天国传来的光芒会将他所触摸到的世界分离开来。有人可能会认为,天体中的空气之所以是透明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看到这些永恒存在的壮观。从城市的街道上抬头望去,它们是多么伟大啊!如果这些星星一千年只出现一个晚上的话,那么人们将会怎样地信仰它们,崇拜它们,为了子孙后代将会怎样保持这上帝之城显示的记忆啊!不过,这些美丽的天使每天晚上都会出现,用它们劝告人的微笑照耀整个宇宙。 这些星星总是出现,但因为遥不可及,所以它们会在人们的心中唤醒一种崇敬之情。不过,当人们的心灵向自然万物敞开大门时,它们总会留给人一种亲情般的感觉。大自然从不以普通的面貌呈现。聪明的人是不会相要探寻她所有的完美,去穷尽她的秘密而失去他的好奇心。对一颗明智的心灵来说,大自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玩具。花朵、动物、山群都反映出他最美时刻的智慧,如同它们曾娱悦了那纯朴天真的童年。 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谈论自然时,完美的心中就有一种独特而诗意般的感觉,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自然万物会留给人们一种完整统一的印象。正是这印象区分了伐木工斧头下的木材与诗人弊端下的树木。我今天早上看到的那片迷人的风景显然是由二

三十块农场构成的。米勒拥有这块田地,洛克拥有那块,曼宁则拥有那远处的树林。但谁也无法拥有这片风景。这是地平线上的一块财产,这块财产只属于能把这所有的部分看成整体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诗人。这片风景是这些农场中最好的一部分,但他们的地契上没有注明他们拥有这片风景的产权。 其实,没几个成年人能懂自然。绝大多数人看不到太阳,至少,他们只看到了非常肤浅的东西。太阳只照亮了成年人的眼睛,却照亮了小孩的眼睛和心灵。热爱自然的人,他的外在感受与内心感觉能够相互谐调,能把他婴孩时的纯真心灵一直保持到成年时期。与天地之间的交流成为他每日精神粮食的一部分。哪怕现实生活中充满悲痛,但只要站在大自然面前,他就会感到一阵狂喜流遍全身。大自然如是说,他是我的创造物,尽管有不相干的悲痛,但跟我在一起,他会高兴的。不只是太阳或夏天,每一个小时每一个变化都呼应着并掌握着人们心灵的不同状态。大自然是一个舞台,既适合上演喜剧也适合上演悲剧。当人身心处于健康状态时,空气就是一剂令人不可思议的兴奋剂。在空地上,在雪坑边,在晨曦中,在乌云下,心中不必想会出现什么好运气,我就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兴奋,兴奋得以至于有些恐惧。在树林里也是如此,一个人抛掉岁月就如同蛇脱掉旧皮,无论在生命的哪一阶段都能拥有一颗童心。在树林中,人永远是年轻的。高尚和圣洁在上帝的这片种植园中盛行着,这里一年四季都身着节日的彩装,宾客们就是在这里往上一千年也不会感到厌倦。在树林

MyUnderstandingoftheTrueMeaningofEducation我对教育真谛的理

MyUnderstandingoftheTrueMeaningofEducation我 对教育真谛的理解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Meaning of Educ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lmost everyone wants to be educated. However, many people hold an erroneous:view towards education. They think, probably most parents do, that through education, they will, or their children will; turn out to be either prominent scholars or rich merchants. TO them, education Suggests merely fame or riches. The aim of education, in my understanding, is set upon deeper and more important mental accomplishments andmoral culture. When we study at school or at the university, we are certainly aiming at a profound learning of various subjects, for that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things and a fundamental indispensable for building up our future career. Equally important is the moral education which we must receive`either at school or at the university, for building*toUr character. On the other hand, education does not simply mean “going to school.”We cann ot consider ourselves well-educated and superior just because we are the fortunate ones who can go somewhere to study, thus looking down upon those who cannot get such golden chances as ours.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known that that a doctor is different from a blacksmith is not because the former has receiv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atter has not. To conclude my essay, I would like to quote an old saying “Learn whatever it may be, whenever you can,and you will, “and this, I think, is the true mean ing of edu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