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献学: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分类、鉴定、整理、利用和保护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文献的内在规律和价值,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2. 古籍版本学:古籍版本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古代书籍的各种版本及其差异、源流、价值等问题,旨在确定古籍的真伪、年代、作者和内容等信息。

3. 校勘学:校勘学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文本的错误和遗漏,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和史料,进行文字修正和补充,以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和意义。

4. 编纂学:编纂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编排和出版文献资料的方法和原则,包括选题策划、素材搜集、体例设计、编辑加工、审稿出版等环节。

5. 档案学:档案学是研究档案的性质、分类、管理和利用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填空题1.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书籍、手稿、碑刻、档案、电子文献2. 古籍版本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鉴定版本、研究版本源流、评价版本价值3.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4. 编纂学的核心问题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选题策划、体例设计5. 档案学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内容?A. 文献的产生和发展B. 文献的分类和鉴定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D. 文献的整理和利用答案: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2. 下列哪一项不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A. 稿本B. 刻本C. 抄本D. 印刷本答案:C. 抄本(抄本也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3. 下列哪种校勘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来发现和纠正错误?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答案:A. 对校法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素材搜集B. 内容创新C. 体例设计D. 审稿出版答案:B. 内容创新5. 下列哪一项不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答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书籍B. 手稿C. 碑刻D. 档案E. 电子文献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是校勘学的基本方法?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E. 归纳法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选题策划B. 素材搜集C. 体例设计D. 编辑加工E. 审稿出版答案:A、B、C、D、E4. 下列哪些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鉴定和评价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E. 创作和发表档案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内容?A. 鉴定版本B. 研究版本源流C. 评价版本价值D. 比较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E. 分析版本的装帧艺术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献学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与实际应用无关。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涉及到对各种类型的文献的
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档案、电子文献等各种形式的文献。

首先,文献学关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这包括对各种类型的文
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文献目录、索引和数据库,便于人
们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文献学也研究如何鉴别和鉴定文献的真伪、真实性和可信度,以确保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

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和
编目,可以使文献资源更加有序和易于管理。

文献学研究不同的分
类体系和编目规则,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文献分类
和编目。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
分析,可以了解到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揭示文献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探讨
文献与社会、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关系。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保护和保存。

由于文献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献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合理的保护和保存,
以防止文献的丢失和损坏。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保存技术和方法,包
括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护和保存中的应用。

总之,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文献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利用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文献学

文献学
文献学
学科
01 词源
03 学科分支
目录
02 研究内容 04 辨析
05 代表人物
07 就业方向
目录
06 价值意义
基本信息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 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 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价值意义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开展文献学研究,对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都 有重要的价值。例如,通过对文献类型的研究,可以更科学地对文献群加以划分,从而提高文献管理水平;通过 对文献流的研究,便于科学地建设和发展图书馆馆藏和开展整体化的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文献收集水平;通过专 科文献学的研究,有益于对各学科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古典文献学应该算是文学类或是中文类,抑或汉语言文 学。它包括的东西很多。它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古典文学文献整理研究 的理论和方法。
事实上,在20世纪上半叶documentation和bibliography是两个并存而通用的概念。1938年国际文献联合 会(FID)将documentation定义为:对人类各活动领域的文献的收集、分类和传播。此后,西方文献学家在此基 础上有所发展,如S.C.布拉德福在《文献学(文献工作)》一书中认为文献学 (文献工作)是搜集、分类和迅 速提供所有形式的精神活动记录的技艺。而J.H.谢拉在《行动中的文献学》一书中则认为文献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于发展新的分析、组织与检索方法,以充分利用各种记录下来的知识。这些显然都是从文献处理的角度说明文 献学和文献工作。该词的内涵已扩展为对文献的获取、组织、存储、检索和传播等,而广义的理解已近乎情报学。 在中国,该词多被译作“文献工作”。迄今为止,“文献学”在国际上尚无一个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定义。

避讳名词解释文献学

避讳名词解释文献学

避讳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和分析各种类型的文献和文化资料的学科。

它研究文献的起源、发展、保存、分类、传播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电子文献等不同形式的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载体。

文献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献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文献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了解文献和书籍的历史背景,以及文献对于人类知识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文献的保存与分类:研究如何有效地保存、管理和分类各种类型的文献,使其更易于访问和利用。

第三,文献的传播与使用:研究文献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和使用,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信息。

第四,文献的评价和价值判断:研究如何评价文献的质量和价值,以及如何进行知识的验证和鉴别。

文献学在学术界和图书馆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掌握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为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

同时,文献学也为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提供了管理和组织文献的方法和技术。

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关注文献的产生、流传、保存和利用等方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献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对文献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1. 文献(Literature)文献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书籍、手稿、文章、论文、报告、档案等各种文字资料。

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文化,是研究的重要基础。

文献可以分为口头传统的和书面传统的两类,又可以根据内容分为学术文献、非学术文献等。

2. 文献的分类(Classification)文献的分类是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类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文献的载体类型(如书籍、文章、手稿等)、内容(如文学、历史、科学等)、学科领域(如哲学、社会学、数学等)等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研究者可以更加方便地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3. 文献的索引(Index)文献的索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提取和编制索引的过程。

索引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的文献目录,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源。

常见的索引方式包括作者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有效的文献索引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提供更好的信息检索服务。

4. 文献的标引(Abstracting)文献的标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标引通常包括对文献的主题、关键词、作者、出版信息等进行分析和提取。

标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文献的内容,帮助读者对文献进行初步了解,并帮助文献的分类和索引工作。

标引是文献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献利用效果的关键。

5. 文献的引证(Citation)文献的引证是指在学术论文或其他文献中引用其他文献的过程。

引证可以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也可以用来表明自己工作的基础。

引证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常见的引证方法包括现代语言协会(MLA)、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等。

正确的引证可以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同时也方便读者查找被引文献。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一、什么是文献学文献学,是图书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利用及管理等问题。

它不仅关注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还深入研究文献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等方面。

通过研究文献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效率。

二、文献分类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形式,我们可以将文献分为以下几类:1.专著:指由一位或多位作者合著或编写的书籍,通常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系统研究。

2.学术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以其权威性、及时性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3.会议论文集:指由学术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者出版发行的文集,收录与会者的研究成果。

4.报刊文章:指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的短文或长文,涉及各类社会问题。

5.学位论文:指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一般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6.工业文献:指反映特定行业或领域研究和发展动态的技术报告、标准规范、专利文献等。

7.官方出版物:指政府机关、各级行政部门及事业机构出版的各类文件、公报、年鉴等。

8.电子文献:指以电子形式存储和传播的各类文献资源,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等。

三、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指根据自身信息需求,在各种信息资源中查找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信息资源,满足信息需求。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学术数据库、互联网搜索引擎等。

四、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著录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同时也要对引用的文献进行详细的著录。

常用的引用标注方式有美国心理学会(APA)、现代语言协会(MLA)、芝加哥手册(CMS)等,不同学科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引用要求,需要根据指定的引用规范进行书写。

五、文献评价文献评价,是指对文献的质量、可信度、权威性等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文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高质量的文献资源,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及其性质、特点、传承、保存、整理、利用等问题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与文献学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文献:文献是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创造的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各类记载性资料。

文献可以分为原始文献和再版文献,原始文献是指首次发表或创作的资料,再版文献则是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再版、再整理或再编撰的资料。

2. 文献的性质:文献的性质包括文献的形态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形态特点指文献的具体物理形态,如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自然属性指文献记录了人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文化创造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社会属性指文献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定性和社会意义。

3. 文献的分类:文献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科技文献、人文文献、社会科学文献等;按照载体形式可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按照出版标志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等。

4. 文献的传承:文献的传承指将文献的原始内容、形态特点和性质传递给后人。

文献的传承可以通过印刷、复制、翻译、编纂等形式进行。

传承文献需要重视文献的保存与保护,以及文献的传播和传承机制的建设。

5. 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是指将文献整理、分类、存放、保护等工作。

保存与整理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文献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进行。

6. 文献的利用: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学术研究、教学、文化创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利用文献的内容和信息。

文献的利用可以通过阅读、引用、引证、分析等方法进行。

7. 版本学:版本学是研究文献流传过程中不同版本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版本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比较、校勘、考订等方式,揭示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还原文献的原貌,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

8. 纪录学:纪录学是研究信息管理和文献档案事业的学科。

纪录学主要包括信息记录、检索、组织、展示、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文献信息。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1. 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采集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2.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从严格意义上说,版本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3. 辑佚中国古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亡佚了,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

4. 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5.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它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的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6. 句读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做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

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7. 四分法四部分类法,,继承发展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

这便是四部类分法的创始于开端,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部者,实本与此。

8. 类序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各家目录书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称小类之序为“小序”,也有不区别大类之序和小类之序而合称为“小序”的,姑且统称为“类序”。

9.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10. 影印本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 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

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

“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 ),即大篆或籀书。

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 ,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

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西汉刘歆编撰。

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对我国目录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即以此为蓝本。

刘歆承其父刘向遗业,整理编辑宫廷藏书,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分类编目,再加上总序“辑略”,成《七略》。

将数术和方技作为七略中的两略,并且数术略以天文、历谱为主,方技略以医经、经方为主,将涉及迷信的占卜、神仙之类放在最后。

在科学并不昌明的时代,作者作这样的安排,说明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

原书在唐代时已失传,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等都有辑本。

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之一。

晋荀勖《中经新簿》始按甲乙丙丁四部类分群书,甲部著录六艺小学类。

乙部著录诸子兵书术数类,丙部著录史籍及其它记载,丁部著录诗赋图赞。

晋李充《四部书目》以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书·经籍志》始确定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次序,部下分类,类下分目。

隋唐以后的图书分类多用此法。

参见“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十三经儒家十三种典籍的合称。

十三经概念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其发展演变过程是:汉代把《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名“五经”;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榖梁》四种,名“九经”;唐文宗开成间刻石于国子学,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称“十二经”;到宋代,复增《孟子》,合称“十三经”。

其总字数为147560,是集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大成的总集文献学一门与考古学、文字学、训诂学、史料学、目录学、档案学、方志学、版本学、古币学、校雠学等交叉的学科,是综合以上学科的一门学问。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古典文献的学科。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分支。

如有关中国古典的文献学、外国古典的文献学等。

也有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问题的某一国、某一地区的文献学;研究某一专题的文献学等。

对文献学的掌握和运用,可使文献更有效地服务于科学研究永乐大典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明成祖命解缙等儒臣文士共二千人编辑。

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成于六年。

全书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包括目录凡例),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

这部类书,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与装潢之精美,在当时世界文化之林里,也是无与伦比的。

该书先后抄录了正副两部,正本已烧毁,副本曾散失了一部分,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两次被帝国主义强盗焚毁劫掠,目前存于国内外的仅有三百余册.十七史商榷书名。

清王鸣盛撰,100卷。

现通行版本为商务印书馆1959年本。

现存最早版本为广雅书局本。

本书为考订十七史之作。

十七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考订内容包括:文字校勘,考证典章制度,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评论史书的优劣得失。

本书以考订为主,同时兼有议论。

它校勘了我国正史中的大部分史书,补正了其中的讹误,考订了重要史实,且又与舆地、职官、典章制度的考订见长,对研究正史很有参考价值。

与《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并称清代三大史考名著廿二史考异史论。

清钱大昕著。

一百卷。

乾隆四十七年(1782)写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开始校刻,嘉庆元年(1796)全书告成。

所考二十二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及《明史》。

又从《后汉书》中分出司马彪的八志,列为《续汉书》、因而总目标为二十三史。

主要内容是对各史进行文字校勘、典制考释及名物训诂等,重点是考释年代、官制、地理沿革和辽、金国语、蒙古世系等。

对宋、辽、金、元四史考订尤为专深,是当时史学的重要著作。

有光绪二十年(1894)广雅书局本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共36卷。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别对历代“正史”加以评述和考订。

所论上起《史记》、《汉书》,下讫《元史》、《明史》,包括24种纪传史。

当时由于《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正式列入“正史”,故仍以“廿二史”名之。

它大致论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有关各史的编纂体例和编纂方法;考论诸史的史料来源和史实正误;评论史事及人物。

书中有宣扬“天意”、“气运”的天命观,诬蔑农民起义为“盗贼”、“流贼”等观点,是应该批判的考信录清崔述辩证古书古史真伪的著作。

共36卷。

分为《上古考信录》、《唐虞考信录》、《夏商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洙泗余录》、《孟子事实录》、《续说附录》等部分。

凡所举列,均予以详细考证与分析,且不拘泥于先儒观点。

如《上古考信录》考察“三皇五帝”时,指出:《纬书》、《十纪》、《史记》诸书讲的“天皇” 、“地皇” 、“人皇” 俱系虚妄无据。

而以五行配五帝乃阴阳家语,不可视为事实。

《唐虞考信录》指出:“历数在躬” 一语非圣人所言,因圣人不会置人事于不顾而以“历数” 为据。

并由此出发推论说,《论语》讲“天之历数” 与《皋陶谟》讲“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天何言哉” 之类,皆指人事。

《丰镐考信录》指出: 伯夷、叔齐无扣马谏武王伐纣及同饿死首阳之事,故《论语》中只讲“饿于首阳” ,不讲死于首阳。

进而认为,战国时百家争鸣,杨墨横议,非尧舜而薄汤武者不一二数,“毁尧则托诸许由,毁禹则托诸子高,毁孔子则托诸老聃,毁武王则托诸伯夷。

” 是以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之说。

诸如此类的考察与分析皆入理入微,甚有创见。

该书收在《崔东壁遗书》内二十四史二十五史指二十四史加《新元史》。

是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加入的,遂有二十五史之称。

二十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共十三史,为《旧唐书·经籍志》所载。

宋人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合称《十七史》;明嘉靖时又加入宋、辽、金、元四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时《明史》编成后,将《旧唐书》、《旧五代史》连同《明史》一并加入,合称《二十四史》罗振玉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后迁居淮安。

曾任学部参事。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并图谋复辟清朝,后又参预制造伪满洲国。

曾搜集、整理甲骨、铜器、简牍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有影响者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

对联书有《集殷虚文字楹帖》王国维近代著名学者。

字静安, 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末秀才。

师事罗振玉。

曾任南通、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译及清华研究院教授。

长期从事古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证文献史料,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研究整理;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治学严谨,造诣很高,对我国学术界有较深影响。

生平著作共六十二种,收入《王国维遗书》。

某些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二重证据法考证史料的互证法之一。

将出于不同观察和来源的史料相互验证(主要包括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以考证历史真相的方法。

清末逐渐发现的地下新材料,有殷契甲骨文、流沙坠简、敦煌写本等古代文物,使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成为可能。

王国维创设二重证据法证史,他认为“据(地下史料)以补证纸上之史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他研究古籍和古史,以实物史料为标准,肯定文献史料的真实,否定其虚伪缘饰。

王国维首创应用甲骨文、金文与文献互证,研究解释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法。

撰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依据卜辞世次更正史籍的错误。

根据敦煌遗书中的唐写本考证唐史,据石碑补证高昌、回鹘史实。

甲骨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作占卜的文字。

亦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等。

以这种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称甲骨学。

它最早在河南安阳北小屯村之殷墟出土,药店作“龙骨”收购,到1899年,它的文字价值才被某些古董家发现。

1904年,孙诒让著成《契文字例》,始作考释。

迄至目前,所发现的甲骨单字约为4500个,能认识的约为1200个。

《甲骨文编》是现今较完备的甲骨文字典。

1976年,在陕西周原等地也发现了西周早期的甲骨文1.7万多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有190多片。

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汉字的本源和商周社会历史具有重大意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书名。

近人王国维撰。

一卷。

罗振玉曾撰《殷虚书契考释》,于甲骨卜辞中发现王亥一名。

是书据《山海经》、《竹书纪年》考定王亥乃殷之先公,与《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辞·天问》之该、《吕览》之王冰、《史记·殷本纪》之振,实为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