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c76bade4856a561252d36f5c.png)
(五)基本评价 1、积极作用 (1)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废除了《谷物 法》。 (2)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带 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不足之处 (1)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如以资本和劳 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为前提,不能解 释国际贸易的全部。
(2)不能解释当今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和世 界贸易的基本格局。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占主导。 形式: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 工。 ②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③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出口大国。 现在的出口量是2001年的6倍,而进口量也飞速增长, 变成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于中国经济的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单个企 业角度看,日益扩大的市场意味着中国内需重要性的 日益增强。
2、结论 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两国 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 产品并相互进行交换,这样双方均能从中 获利。
3、举例分析
分工前 小麦 (天/吨) 200 英 国 100 法 国 生铁 (天/吨) 100
200
英国应专业化生 产生铁,法国生 产小麦。
分工前每单位产品两国投入 的劳动量
分工后两种产品的总产量
葡萄酒
英 0
毛呢
220/100=2.2
葡
170/80=2.125
0
分析: 分工后多了0.2个单位的毛呢和0.125个单位的酒。
交换后
葡萄酒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567b1d44be1e650e52ea9978.png)
阶段
历史背景
分工特点
萌芽阶段 (16-18世纪 中叶)
形成阶段 (18世纪60 年代-19世纪 60年代)
地理大发现,资本主 宗主国:手工业品 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殖民地: 原料 殖民政策。
爆发了第一次工业 革命,大机器代替了 手工业, 英国最先完 成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开始 确立。英放弃重商 主义政策,实行自 由贸易政策。 以英国为 中心,其工 业品销往世 界各地,殖 民地成为其 原料供应地。
谷物法终于在1846年被废除。
该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上的: 1. 假设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2.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 两国间流动,而且两国国内充分就业;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 形式; 4. 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无运输 成本和保险费用,不存在技术进步; 5.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6. 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 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应。他认为,英 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还要大量进 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占的优势比在 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所以英国应专门发展 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 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为此,李嘉图在废除“谷物法”的论战 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 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 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 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利益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 当一国生产某 种商品的成本比别的国家低, 该商品具有绝对 利益的优势, 就可以生产、出口; 反之, 就不 要生产, 而要进口。在这个原则基础上, 各国 进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交换产品, 对贸易各方 都有利。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4699050da8114431b90dd8a8.png)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而世界市场 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场所。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美国
中国
小麦(Wheat) 100
25
布 (Cloth)
50
40
在上表中,贸易能否发生?能!但非绝对成本论所能解释。 实际上,该理论被证明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一个特例。
二、比较成本论(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模式分析(课本上例题,P67)
两国 单一要素投入 两种商品 单位: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量(人·年)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品。
C.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从专业化生产及贸易中获益,贸易是 一非零和游戏。因此,自由贸易应该给予鼓励。
局限性:只能解释当今贸易中很少一部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没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 势,若据此理论,则贸易无法发生。如下例)。
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108c518581b6bd97f19eaf1.png)
例如:中国应该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 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 较高的产品。
广义赫俄模型还包括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 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使两国的所 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 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 应量和需求模式如何。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背景:赫俄模型创立后,逐渐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 接受。在其后的20年中,一直为西方经济学家所 推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 昂惕夫利用“投入一产出” 分析法对该理论进行 检验,其检验结果与要素禀赋论的判断完全相反, 从而使要素禀赋论受到挑战。 意义:“里昂惕夫之谜” 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 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 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它是西方国际贸 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Hale Waihona Puke 自然条件所起到的作用逐步削弱.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 制约国际分工的发展 人口分布与人口素质 生产规模和劳动规模 国际市场规模
四、 资本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上,跨国分工将生产环节 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并通过内部交易把各国生产 活动联系在一起,各国分工也就体现了跨国公司 垂直一体化的内部分工
劳动数 100人 90人 190人 220人
220人
3.理论的意义: 指出了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所在——在自由 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 比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更具有普遍意义 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静态分析方法
第二章国际分工
![第二章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c75e0adab9f3f90f76c61b68.png)
4、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上,发达国际获得了较大利润和
利益,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5、国际分工已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案例分析 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大战之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 对此阶段的国际分工关系,罗萨,卢森堡以德国为例做了生动的描述: “德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 要,其数额且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断销到欧洲邻近诸国, 而且远达南美洲与澳洲。皮革制品由德国输往法国 、英国和奥 匈;……麦酒,人工蓝靛、氨基苯及其他柏油制颜料、药品、纤维 胶、金属品、煤气、焰罩、棉制品和毛织品、以及衣服、铁轨,几 乎行销到全所有经商的国家。 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每一步都依赖其 他国家的产品。如我们吃俄国谷物制成的面包,匈牙利、丹麦及俄 国家禽的肉类;我们消费的米,是从东印度及北美运来的烟草是从 荷领东印度群岛及巴西运来的;我们还从西非获得可可豆;从印度 获得胡椒;从美国获得猪油;从中国买到叶;从意大利、西班牙、 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荷领东印度群岛买到咖啡……”
2、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 (2)国际分工的产生 (3)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4)国际分工在现代的发展
思考
事实上,现在的1/5土地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 平原和各地是我们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澳德萨是我们 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 羊群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白银提供 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给我们提供黄金;中国为我 们种茶;西印度把咖啡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 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 们从英联邦和其它各国获得棉花。 问题:描述的是哪个国家?这是处于国际分工的哪个阶 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6be848e819e8b8f67c1cb977.png)
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关于分工的概念:⏹劳动分工:组织生产的一种方法,让每个劳动力专门从事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
劳动专业化能导致更高的总产出。
⏹三次社会大分工⏹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主要事件:(1)地理大发现(2)殖民地开拓主要特点:宗主国生产工业品与殖民地生产农业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主要事件:第一次科技革命主要特点:工业国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品与农业国仍用封建时代工具生产粮食和工业原料之间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标志:⏹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双重依赖性:一是经济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
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
⏹在现有分工格局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此时的商品交易所开始依照商品大类品种实施专业化经营,并引入期货交易。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b9de3233169a4517723a3ce.png)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二)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经济 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三)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3)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 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发达国 家的经济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了。同时,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开始得到发展,各个发达国 家在某些部门的发展上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四、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和广 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政府的政策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四)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五)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 展的重要条件
2、案例分析
一、绝对优势理论
实例分析
分工前
产品 小麦 劳动天数 法国 英国 总计 100 200 300 产量 1 1 2 劳动天数 200 100 300 生铁 产量 1 1 2
分工后
产品 国别 法国 英国 总计 劳动天数 300 0 300 小麦 产量 3 0 3 劳动天数 0 300 300 生铁 产量 0 3 3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74c4d42fcfc789eb172dc8cf.png)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 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 场的基础。 三次社会大分工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 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 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 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不事生产而专门从 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前资本主义: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 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 11世纪开始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国 际分工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5-16世纪上中 期“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资 本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这时西欧殖民主义 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殖民 地进行掠夺,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 初得分工形式。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 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 工工具的时代。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标 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 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 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比较成本理论
国 家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英国 葡萄牙 酒产量 (单位) 1 1 2 2.125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人/年) (单位) 120 80 200 170 1 1 2 2.2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190 220
合计
英国
2.125
1
170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8cbf8aa4f524ccbff12184af.png)
(二)主要内容 原理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 是绝对成本。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 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 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 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 利。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的衡量
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 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 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 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 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 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 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
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 发展实况不一致。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一)产生背景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83)是英国著 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 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 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 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 论。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 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 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ef58271168884868762d6f0.png)
2.含义: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转化学说
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也 就是说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而事实上,由 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很 现实。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就是资 本密集型的。因此,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 资本密集型的美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贸易壁垒限制学说
H-O模型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但实际上,贸易壁垒多多 少少是存在的。最常用的手段是关税。关税会使市场发 生扭曲,从而使国际贸易格局偏离要素禀赋理论。如经 济学家鲍德温从美国的关税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 谜”。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在于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行 业,因而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人为地增加了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中的比重。如果美国实行自由贸 易政策,进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高于1947年 的实际比重。
不同国家要素禀赋不同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也称 要素丰裕度
不同产品要素投入的比例不同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 比例。
各国应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 集型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 型商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理论简评 进步性: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波 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国际贸易与技 术变化》。
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 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 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 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 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贸易也就结束了。 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模仿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 美国经济学家胡拂鲍尔(G.C.Hufbauer)用图形形象地表 示了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如下图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74fefd5c1c708a1284a442e.png)
3、形成时期 、 世纪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 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纪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产业革命 1、亚、非、拉国家形成畸形的片面的单一 、 经济,形成两种依赖: 经济,形成两种依赖:经济生活依赖于 少数商品; 少数商品;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 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2、国际分工中心多元化 、 3、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日趋加强 、
第 四节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
两个概念: 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是指生产的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增加, 是指生产的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NI)及其 、国民收入( 及其 人均单位量来衡量。 人均单位量来衡量。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是指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投入的结构变 化和一般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包括经济结构、社 化和一般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包括经济结构、 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在内的经济进步。 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在内的经济进步。
◆形成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 际分工新体系。 际分工新体系。
4、深化时期(二次世界大战后) 、深化时期(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三次工业革命 1、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
2、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 、 3、在分工类型上,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 、在分工类型上, 渡 4、产业内部分工加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 、产业内部分工加强, 国际分工逐步形成 5、国际分工领域扩大,从一般商品生产扩展 、国际分工领域扩大, 到服务领域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02566b584868762caaed59f.png)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60 年代);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 段(19世纪中叶——二战);
4.国际分工的发展迅速,并 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居主导地位。 其次,战后发达国家之间除了工业部门的 分工,还发展了工业内部的分工。 第三,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也有了变化。 第四,战后参加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日 益广泛,国际分工呈现多样化趋势。 第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二)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 或产业内部分为两种:
1.产业间国际分工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三)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来 划分,可将国际分工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三、影响国际贸易区与分布和地理方向 四、发达国家成了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角色 五、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 分配 六、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末端 七、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章国际分工
![第二章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b562d252ad02de80d4d8402f.png)
第二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国经济向世界范围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是国际分工发展规模的主要标志,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有力地推动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国国民经济的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国家出现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
国际分工也是一个经济范畴,从另一意义上讲,国际分工就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国内部分工的延伸和继续。
从世界经济格局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经济上都是与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既有联系也有分工。
所以,一个国家与外界发生经济贸易往来,实际上就意味着参加了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 世纪到18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社会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在这样的基础上,也只存在邻国之间的极不发达的国际分工,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为国际分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16、17世纪,随着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过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
在这个时期里,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对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各族人民进行了超经济的剥削和掠夺,它们在这些地区开矿山、建立甘蔗、烟草等农作物种植园,把生产出来的金银和农作物运回本国,从而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a79f6fdc4a7302768f99393f.png)
萌芽阶段
事件:地理大发现 时间:16C——18C中叶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三角贸易
形成阶段
事件:第一次产业革命 时间:18C中叶——19C中叶 代表产业:纺织业 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 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要求: 1、字数1500~2000字 2、题目自拟,请于题目下方写清姓名与班级 3、电子档打印,不允许手写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当代的国际分工
2、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
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以高新 技术、金融、信息
外国人对美国产品印象关键词: 高质量 可信赖 带有自豪感 设计感 引领潮流趋势
外国人对日本产品印象关键词: 设计感 前沿 新鲜 高质量 可信赖
外国人对中国产品印象关键词: 海量生产 价格低 安全水平低 不可信赖 普通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类型 ——按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
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
原材料
发展→发达 发展←发达
工业品
这是一种合理的国际分工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国家还要参与这种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则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
第二章——国际分工
![第二章——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c1f4d9fe910ef12d2af9e772.png)
国际分工
影响因素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国际分工学说介评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指世界上各国(地区) 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 。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 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 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 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 展了起来。 展了起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历史上,英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历史上,英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成为“世界工厂”而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中心地位。继英国之后, 成为“世界工厂”而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中心地位。继英国之后, §1. 社会生产力 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 展,因而与英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第二次 。 因而与英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 世界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上 取得独立, 生产力的增长是一切分工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产力的增长是一切分工发展的前提条件。 取得独立, 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们在国际分工 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改善。 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改善。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2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c5400250ad02de80d4d8400e.png)
(三)按国家经济性质划分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随着新兴工业比经济体的出现,国际分工又产 生了新的类型: 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分工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按参与方式划分
混合型分工。混合型分工是指一国既参与垂直分 工又参与水平分工。这种情况一般较多发生在发 达国家。例如,发达国家既参与同其他发达国家 之间的水平分工,又参与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 直分工。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垂直分工不断扩大,水平分工不断加深; 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第三节 的影响
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对国际分工
一、科技革命对国际分工的推动作用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世界工厂与为这一工厂提供原 料的初级产品生产的分工。英、法、德--亚、非、 拉。 第二次技术革命。重工业与原材料产业的分工、 先进制造业与一般加工制造业的分工是工业化国家 与殖民地经济之间分工的基本形式。“工业欧美、 原材料亚非拉”的国际分工体系进一步强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一体化的新阶段。生产一 体化的特点是生产过程分工的深化。
二、信息革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信息产品领域的国际分工呈特殊性
信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可以是分离的。 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信息技术生命周期很短。
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国际分工中挑战与机遇并 存
经济信息化从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两方面影响国 际分工
第四节
跨国公司发展对国际分工变 化的促进作用
•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与特点; • 二、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 三、跨国公司近年发展的新特点和主要 经营方式; • 四、跨国公司发展对国际分工变化的促 进作用
第二章_国际分工ok
![第二章_国际分工ok](https://img.taocdn.com/s3/m/d6cfcd6427d3240c8447efb9.png)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带来国际贸易 商品结构的如下变化: 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初 级产品 2.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3.跨国公司的发展,使中间性机械产品的 比重提高 4.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整体利益:世界范围内资源合理配置, 充分享受分工利益,福利增加,提高国 际社会生产力。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殖民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 的分工造成的不平等利益分配;二战后 有所改观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国同殖民地等 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这种分工形式决定了当时 国际贸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国这两类国家间进 行。 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从出口制成 品、进口原料为主变为工业部门生产专业化协作 为主了,即从垂直型分工变为水平型分工。国际 贸易的地理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变为以发达 国家间的贸易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 家间的贸易变为次要。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 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 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 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 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1.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 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 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 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 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
人口、 三、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 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 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二) 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 影响国际分工 (三) 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 商品市场的规模 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 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 密度;交换距离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656025c16137ee06eff91873.png)
国际分工的作用(补充)
1、国际分工可以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 2、国际分工有可能使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 门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3、国际分工意味着资源有可能在流动中接近最有 效的配置; 4、国际分工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参与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垂直型 水平型 混合型
世界上最大的客机开始总装
2004年5月7日,在法国西南部 城市图卢兹空中客车公司总部, 法国总理拉法兰在空中客车 A380总装庆祝仪式上发表讲话。 当天,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客 A380开始总装。该公司称,空 客A380将于2005年首飞,2006 年投入运营。
中国为A380制造运输船
南京金陵造船厂正在建造一艘 用于A380部件运输的滚装船, 2011年2月底为该船举行了命 名仪式,该船于4月交付。 空中客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空中 客车公司总裁博龙说:“世界 各地的供应商积极参与了A380 的研制,中国也为此做出了令 人瞩目的贡献。中国参与A380 项目,为空中客车与中国的工 业合作开启了新篇章。”
3、2005年6月2日,欧盟空中客车公司就“大规模非法补贴”协调 无效的情况下,分别向WTO提起的诉讼。由此可见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B、空中客车公司垄断了世界飞机制造市场 C、WTO和各国公司竞争 D、WTO是能解决金融争端的国际组织。
4 、影响空中客车公司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自然条件 C、国际生产关系性质 D、上层建筑 E、跨国公司的出现
40年前,为了打破美国垄断世界航空制造业的市场格局,欧洲四 国(德、法、西班牙和英国)联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Airbus)。 2003年空中客车在全球的交付量首次超过竞争对手,跃居成为世界头 号民机制造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工后的结果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分工前 分工后
1个毛呢 1个酒 1个毛呢 1个酒
2.2毛呢 2.125酒
分工后的利益
交换标准:1毛呢换1个酒; 英国和葡萄牙都有了1个毛呢和1个酒,英 国比以前还有了0.2个单位的毛呢;葡萄牙 也有了剩余0.125酒; 这种分工的缺点有哪些?
练习:根据表格内容选项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的逐步增强;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4,区域性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 7,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 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六、国际分工的类型
二战前国际分工的特点
亚、非、拉美国家的片面的单一经济,对 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扩大到一组发达国家;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五、二战后国际分工的背景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2,发达国家的“工厂外迁”; 3,殖民体系的瓦解; 4,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合作; 5,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6,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加强。
【案例一】 商用客机的产生
目前,在世界商用客机的产生上有势均力敌的两大竞争对手。 目前,在世界商用客机的产生上有势均力敌的两大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 波音” 另一个则是欧洲的“空中客车” 的“波音”,另一个则是欧洲的“空中客车”,两大飞机制造公司相互竞 争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抛开其竞争、销售、市场争夺手段, 争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抛开其竞争、销售、市场争夺手段, 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波音”虽来自美国的西雅图, 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波音”虽来自美国的西雅图,“空中客 来自法国的图卢兹,但并不意味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法国生产, 车”来自法国的图卢兹,但并不意味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法国生产,或者说 是独立生产的。就美国“波音”飞机而言中有450多万个零部件,分别由 多万个零部件, 是独立生产的。就美国“波音”飞机而言中有 多万个零部件 分别由6 个国家, 家大企业, 家中小企业共同协作生产的, 个国家,1100家大企业,15000家中小企业共同协作生产的,西雅图只是 家大企业 家中小企业共同协作生产的 其最后的总装厂。而法国“空中客车”是由德国MBB公司与其它欧洲国 其最后的总装厂。而法国“空中客车”是由德国 公司与其它欧洲国 家联合生产的。其中,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机尾, 家联合生产的。其中,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机尾,荷兰和比利时提 供生产机翼的一部分部件和仪表,法国生产驾驶舱。 供生产机翼的一部分部件和仪表,法国生产驾驶舱。这些零件则须全部运 到法国的图卢兹总装,总装完成后,飞机试飞到汉堡安装座位, 到法国的图卢兹总装,总装完成后,飞机试飞到汉堡安装座位,进行机内 装饰,最后交付航空公司使用。 装饰,最后交付航空公司使用。 以上两家公司的生产中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以上两家公司的生产中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采取了生 产的分工与协作这种生产国际化形式。 产的分工与协作这种生产国际化形式。 案例思考题: 案例思考题: 两家飞行公司为何不在一个国家内部独立完成其全部生产过程, 两家飞行公司为何不在一个国家内部独立完成其全部生产过程,而进行 了这种生产安排呢?由此进行的国际间生产分工有什么意义, 了这种生产安排呢?由此进行的国际间生产分工有什么意义,它又是如何 出现的呢? 出现的呢?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 理位置和国土面积。“靠山吃山,靠水吃 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 枳”。 自然条件的作用在下降。
因素(2)社会生产力
它是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 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 广度和深度; 4,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 容; 5,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因素(3)人口与生产规模
人口: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1,人口的总量与市场; 2,人口的密度; 3,人口的增长速度; 4,人口的素质与文化程度; 5,年龄的结构;
其他因素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1,垂直型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例:殖民地 2,水平型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3,混合型分工:把二者混合起来的分工。
七、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生产力 3,人口与生产规模 4,资本国际化 5,生产关系 6,经济贸易政策
因素(1)自然条件
比较成本说的背景
英国《土地法》的颁发,使地租猛增,粮 价上涨,对地主贵族有利,而对产业资产 阶级不利:生产成本,工人的工资等。 李嘉图的理论代表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比较成本说的内容
代表人物:李嘉图 观点:比较成本说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每 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 较大或风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使生产总量增加,这样 对各国都有利。他的观点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 轻”。
例1
两个人都能做鞋和帽子,一个人都比另一 个人强,不过制帽只强1/5或20%,而制鞋 则强1/3或33%,那么这两个人该怎么分工 呢? 分工的原则;先求成本比,哪个有优势, 就生产哪个? 强的人做鞋,另一个人做帽。
例2
国别 毛呢 酒
英国
100
120
葡萄牙
90
80
分析过程
1,求成本比;90/100=0.9 80/120=0.67 2,分析:就是说葡萄牙虽然两种产品都 比英国强,但是在酒的生产上更有优势。 3,结果:葡萄牙应该生产酒,而英国生 产毛呢。
复习题
1,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简述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二、国际分工的利益
1,使各国优势互补,促进了生产水平和 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 2,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3,使竞争更激烈,它是企业发展的外在 动力。 4,促进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配 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时期:16—18世纪中叶,欧洲城市的 发展和殖民统治,有了初步的分工; 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英国的科技革命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 作坊;特点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战;特点
每吨小麦的成本 中国 2人/年 美国 1人/年 每万米布的成本 2人/年 3人/年
美国小麦的绝对成本低于中国; 美国小麦的相对成本低于中国;
赫——俄学说(模型)
代表作《域际与国际贸易》,曾获得1977年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 观点: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 产生的原因,不同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原材料的 价格差异,进而造成产品的价格区别,才产生 国际贸易,国家就是按照要素的丰裕程度来进 行分工的。 继承者把产业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 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等。
第二章 国际分工
本章主要内容: 1,国际分工的概念 2,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3,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4,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5,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 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 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 工。 它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的经济学家,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 他对赫——俄学说确信无疑,于是为验证 该理论对战后的美国经济进行研究,结果 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 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学说不 符。
案例分析
1996年的情人节,恰好是与关键的新罕布什州 初选2月20号的前一周。共和党候选人帕特里 克 •布坎在苗圃为妻子买了一打玫瑰,并且即 兴发表演讲,谴责美国日益增长的鲜花进口使 美国鲜花种植者收入减少,利益受损,他承诺 如果当上州长,将采取限制进口的一系列措施--按照国际分工理论解释他的说法正确否?是否 对该州有利?
【பைடு நூலகம்例二】 波洛尼亚之神
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亚有700余年手工业生产瓷砖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亚有 余年手工业生产瓷砖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余年手工业生产瓷砖的历史 该地区开始瓷砖生产的重建。开始,瓷砖制造商必须进口原材料和加工机器。 该地区开始瓷砖生产的重建。开始,瓷砖制造商必须进口原材料和加工机器。 该地区没有白黏土资源,因此不得不从英国进口。由于没有制砖设备制造业, 该地区没有白黏土资源,因此不得不从英国进口。由于没有制砖设备制造业, 因此要从德国、美国和法国进口烧砖窑。 因此要从德国、美国和法国进口烧砖窑。压制和抛光瓷砖的压砖机也必须从 海外进口。进口机器的外汇自然是出口手工瓷砖换来。然后, 海外进口。进口机器的外汇自然是出口手工瓷砖换来。然后,意大利人很快 就掌握了进口设备的调整和使用。到了1970年,该地区自己开始生产供出口 就掌握了进口设备的调整和使用。到了 年 的砖窑和压砖机。 的砖窑和压砖机。此时当地的制砖设备制造商们为销售自己的设备又开展了 激烈的竞争,不断降低自己的成本。一些服务性行业如模具商、 激烈的竞争,不断降低自己的成本。一些服务性行业如模具商、包装材料和 运输服务、专咨询公司向工厂提供设计、物流、商务广告及财务顾问。 运输服务、专咨询公司向工厂提供设计、物流、商务广告及财务顾问。当地 成立的制陶产业协会提供了大批量采购、国际市场调查的服务。 成立的制陶产业协会提供了大批量采购、国际市场调查的服务。当地大学提 供了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 供了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 一种快速单火制砖工艺被开发出来,可节省人工60%,缩短工期 一种快速单火制砖工艺被开发出来,可节省人工 ,缩短工期95%。设备 。 比原来更轻更小,大大地降低了制砖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 比原来更轻更小,大大地降低了制砖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现在意 大利的波洛尼亚地区砖生产业已成为该行业的世界领先者,占全球生产30% 大利的波洛尼亚地区砖生产业已成为该行业的世界领先者,占全球生产 的份额和全球出口量60%的份额。意大利每年仅从这一产业出口中就可以得 的份额。 的份额和全球出口量 的份额 到贸易顺差10亿美元 亿美元。 到贸易顺差 亿美元。 案例思考题: 案例思考题: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业调整中从意大利人那里应学到些什么?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业调整中从意大利人那里应学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