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范围:大致相当于昔日上海法租界1914年的扩展部分(所谓法新租界)。

占地面积共775公顷,占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27平方千米)的29%,

拥有近2000幢历史建筑,约占全市历史建筑的40%。

涉及徐汇、卢湾、静安、长宁四个区,

东界: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太仓路-黄陂南路—合肥路-重庆南路;

南界:建国中路-建国西路-嘉善路-肇嘉浜路;

西界:天平路-广元路-华山路-江苏路;

北界:昭化东路-镇宁路-延安西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

特点:以花园住宅著称

复兴路、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道路为放射状与方格网相叠加的形式,

有利于建筑布置、交通疏散和确定方位,又使城市空间和景观富有趣味,街道尺度

宜人,道路沿线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比例适当,一般不超过1:1。

复兴路、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绿化覆盖率高,环境优美,90%以上的道路两侧种

植有浓荫避空的法国梧桐树,大量的花园住宅与里弄住宅保留着良好的庭院绿化,其中包括丁香花园、蕊园等精致生动的上海名园。

一、衡复现状——优点

由于衡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基本就等同于原本法新租界的范围,主要为高级住宅区,故其中主要的建筑类型为风格各异、质量较好、环境优美的花园住宅,兼有相当数量和艺术价值的公寓建筑、新式里弄以及许多有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公共建筑,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其中花园住宅汇集了西班牙、英国、法国、挪威、德国等传统以及西方现代手法的多种风格, 造型优美、布置灵活、庭院幽深, 是中心城花园住宅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由于保留的历史建筑较多,整个区域内风格较为统一突出。

公共建筑涉及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科研、宗教等领域, 气势宏大、精致美观、环境舒展幽雅。这个地区对于公共空间的处理也较有特色,既有欧洲注重街道、建筑立面的特点,但也有符合上海人生活习惯的里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衡复地区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空间肌理。肌理,放在城市规划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已成为一种序列”的空间秩序。20世纪30至40年代是本风貌保护区空间肌理逐步完善的时期,从道路网格上来看,60年问该地区的骨架结构未有大变动,而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大发展使建筑的密度、类型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个区域主要形成了四种秩序:街区A——花园住宅空间肌理;街区B——里弄空间肌理;街区C——混合空间肌理;街区D——“大体量”空间肌理。其中前两者主要为历史建筑所形成的,而后两张主要是由于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介入所形成的。本风貌区的巷弄空间基本为“总弄一支弄一房屋前后弄堂”垂直布局的鱼骨状结构,低多层建筑和低密度的空间分布较为广泛,安全静谧,特点突出。

二、衡复现状——缺点

虽然在该区域内的历史建筑原本多为高档住宅,相对保护较好,但毕竟建造年代久远,虽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大修、中修,但大部分建筑出现结构性损坏。

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当下的居民来说,这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匮乏,甚至超负荷使用和结构性破坏;再加上年久失修、多户合住或多次改变建筑用途、新老建筑混杂、违章搭建等种种因素,对这些建筑进行整体性的修复改建十分具有必要性。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从建筑格局上来看.建筑密度也成倍增加,同时原有的建筑也一直再被超负荷使用。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于历史建筑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老房子买卖吸引了一批房产中介进驻风貌区,一些易主的老房子改造后与相邻地块的破败形成反差的情况也很常见。

三、衡复保护与改造

风貌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物质性要素有形要素和非物质要素无形要素两大类, 其中物质性要素包括建筑、空间、肌理、环境要素, 是保护规划重点研究的对象, 非物质要素包括重要的历史场所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有形要素按照面积和形状可分为“面”—区域、“点”—建筑、“线”—道路等三个层次。

风貌区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图,其中核心保护范围是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空间格局保存完好, 风貌特征明显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在本风貌区内约占总面积的47%;建设控制范围,规划控制要求为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应在高度、体、色彩、空间布局等方面与风貌相和谐。

风貌保护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2.原真性原则3.可持续原则4.分类保护原则。其中分类控制是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

在上海确立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制度之后,衡复地区的保护也做了不少工作。

近年来,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中出现的亮点多是由政府牵头的纪念或展示类的文化旅游性项目, 或者是配合市场力量实现的中高端时尚场所。使得这些地方如同它的前身一样成为该地区的高档场所。

但同时,为普通居民所服务的保护性改造由于投入大获利较少,因此商家不愿意投入,造成应该由政府牵头的,面对主体居民和工作人群的具有引导或触媒作用的行动和计划十分缺乏。从现实角度, 政府管理部门也高度关心行动计划,亟待长远考虑和近期可操作性、并有成果显现度的合理行动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及时引导风貌区向合理方向演变。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的保护对于城市肌理的关注度不够,不是只留下单幢历史建筑,就是盲目改造,使城市的肌理呈现雷同无特色的情况。

四、案例:徐汇区的探索,以武康路为例

自2007 年初至2009 年底, 作为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保护规划编制的试点, 也作为徐汇区政府迎世博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汇区对武康路沿线进行了修详层面的保护规划,并依据保护规划实施了保护整治工程。

武康路是位于上海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西端的一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该路最初辟筑于19世纪末,是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内历史最久远的城市道路之一。街道形式及

沿线建筑于20世纪30年代基本定型。道路全长117 m,两侧有10个街坊,共有83个地块与街道直接相连,包含建筑物138栋,总建筑面积13.8万m ², 在这一范围内有130余户居民和30多家单位。

武康路试点工作第一个阶段是编制保护规划,重点在于沟通各方意见,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了政府牵头的近期整治实施内容( 项目清单)。

第二个阶段的保护整治工程是根据规划提出的近期实施项目和规划设计要求, 采用总规划师责任制。通过各个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模式确保整治实施与规划合理衔接确保整治实施各个进展环节遵守规划提出的设计要求。

在武康路的保护改建中,不同于以商业引导开发的模式,而是政府牵头,大力推动对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这类关系到普通居民的项目,与人们生活环境改善直接相关。对于细节也比较重视,注意到了对于街道的改造,优化弄堂口部空间和历史建筑的外围墙,从美学角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武康路的保护还包含了文化方面的探索,在保护整治工程完成之际,同步推出一本学术性专著《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意图在文化层面进一步阐明规划理念——过去和未来通过今天在城市快速转型时期进行的合理干预, 实现有机的转变( 演变)。

武康路规划和整治实施试点集聚了来自市区政府多个相关管理部门的长时间参与,整合多方力量力图做到衔接初步工程实施和日后管理,这才使得其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

在武康路成功的基础上,在2011至2013年这三年中,徐汇区对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其他属于徐汇区的部分也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编制保护规划,为这些地区的保护工程的实施做准备。希望通过这次系统性的工作, 基本确立上海风貌保护道路规划编制方法和规划成果模式。

保护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关注点:

( 1) 延续和深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2 ) 物质形态和功能内涵两方面积极保护和发展;( 3 ) 整合相关部门的意见, 使规划成果真正成为协同管理平台;( 4 )注重整体结构)整个区域在空间结构功能结构两方面的完整性以及结构层次的完整性;( 5 ) 针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重点问题,以街道人行空间为重心的公共空间体系; 明确历史建筑如何具体保护(建筑层面的控制规定); 对影响风貌的各类环境要素提出明确规划要求;( 6 ) 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结合, 尝试城市设计导则对改建新建项目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