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黔中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黔中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

发表时间:2012-09-17T11:08:34.047Z 来源:《学术研究》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郑朝彬

[导读] 黔中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多元一体的黔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黔中民间文化是我们重要的历史使命。

郑朝彬

摘要:黔中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多元一体的黔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黔中民间文化是我们重要的历史使命。文章首先介绍了黔中民间文化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并论述了保护和传承黔中民间文化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安顺民间文化传统知识现代性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8-0029-03

引言

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民间文化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黔中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多种多样、缤纷绚烂的服饰文化,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布依族服饰、苗族服饰、仡佬族服饰以及屯堡服饰等等;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如苗族的跳花节,布依族的“六月六”,仡佬族的拜树节,以及尝新节、牛王节、春节等等;还有有蜡染文化、民间文艺、民间工艺以及民间体育等等。

一、黔中民间文化的特征

黔中民间文化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自发性。从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讲,自发性体现在其创作的任性而作、随处可作的特点上。从作品的写作目的来看,民间文化大多是一种无名无姓的人们在其生活过程中制作的,因此,它时常是在自我娱乐、自我消遣的轻松前提下随口道来、随手作来的;并在流传过程中,率性而作、随心而改,不必顾虑人们是否接受、作品内容是否成熟、是否有吸引力等等。(二)传承性。传承性首先体现为一种言传身教。其次体现在口口相传。在民间文化作品的散播和接受过程中,“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传承是其重要特点。诸如民歌、传说、谚语、戏曲、评书等等民间文化作品,都需要实地表演、亲身展示或者付诸行动等,这些艺术形式散播于村坊市井、街头巷尾,也出现在庭院房中、流传在欣赏者自己的口里、手上。如黔中地区各民族的山歌,其传承性就主要表现为“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传承。(三)通俗化和程式化。喜闻乐见的形式秉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形式,往往在长期的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便于民众接受的程式化的审美形式。(四)实用性和娱乐性。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和源流在民间,民间文化是千百年来民众靠劳动智慧创造的精神财富。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中国民间文化历经千年流传,特点鲜明,生命力旺盛,这已经被五千年的文明所证实,在充满理性色彩的精英文化产生之前,民间文化已经存在。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吸收其他各种文化资源,表现出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呈现出独特的存在价值。民间文化就像永不移动的河床,依然承载着中华文明,畅游世界文化长河,时光如水,岁月流淌。由于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很多民间文化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一些久远的音乐,舞蹈,民间工艺,技艺技能等淹没在浩瀚的历史洪流里,从而成为民间文化遗产。

二、保护黔中民间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先生说过,“保护民间文化就是保护文化根脉”,“绝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这样在我们的指缝中消失”。 “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主要元素,提高他们的经济、学术地位,才能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这次调查发现演唱阶州唱书的艺人岁数已经很大了,要想让这门艺术传承下来,就应该对现有的艺人进行挖掘采访,从表演、音乐唱腔、民俗风情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记录,这样才能完整地将这一民间艺术从他们‘口中’‘手中’‘脑中’‘抢’出来。”黔中各民族的民间歌者舞者、各民族的服装师、刺绣高手、编织能手、丹青妙手和各种行当的工艺大师们,是怎样用他们充满灵气的创造性和灵巧的双手,把黔中民间文化的美丽和神奇,黔中大地高天的诗情画意,一一展现在成千上万慕名来黔的旅人面前。每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的智慧结晶,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知识体系、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皆离不开具体的传人来进行薪火相传。它既离不开大众,更离不开一个民间文化精英阶层,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民间文化精英,是指各民族那些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了特殊技能和传统知识的民间知识精英阶层。从一个民族的价值论而言,它与基于现代学校教育而形成的民族知识分子相比,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固然需要大批现代学校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们,但不要忘了,我们同样也需要一批批的民间文化精英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间精神传统和文化瑰宝,长葆我们这块红土地上那泥土、田园、森林和人情的本真魅力。对以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动力的黔中地区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中国,各地都非常重视主流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的系统教育,这毋庸置疑,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则相当薄弱。我国学校的单一文化教育制度和模式导致了各民族多元文化和本土知识体系传承的困难乃至中断。再加上主流文化和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逐渐造成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宗教信仰、地理生态、植物动物知识等所知道的越来越少,有的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这就导致了民族个性和特色的不断丧失,同时也动摇了产生民间文化精英的根基和土壤。由于很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濒临危境,民间文化精英日益减少,加速了各民族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突出特色的趋势。仅以云南而论,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某个民族“最后的歌手”、“最后的舞者”、“最后的祭司”、“最后的铜匠、银匠”、“最后的皮匠”、“最后的造纸者”、“最后的草医传人”等等。中青年已不穿或压根儿不再有传统民族服装,甚至有些老年人也跟随时尚穿上西装,所以民族传统服饰有可能在 10 年左右消失;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且是民族特征之一的语言,有可能在 30 年内消失。这种“最后的民间文化精英”的现实,反映出一个危机,即一个五彩缤纷,凝聚着各族祖先代代相传的智慧和创造性、民俗丰富性、艺术审美性等的多元文化世界,有可能不断趋同于某种主流文化。

三、黔中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

1、在决策层面上要摆脱重经济发展而轻文化保护的社会发展模式

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做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可见,在一定历史时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