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赞美方式不同探寻跨文化交际失误的文化因素
【摘要】文章以赞美语导入,深入分析了跨文化交际失误的文化因素。并简要谈谈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的原则和培养的能力。
【关键词】赞美方式跨文化交际失误文化因素
赞美语是一种十分普通的语言现象,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在表达打招呼、致谢、邀请、祝贺、开始或结束谈话、摆脱某一尴尬局面等言语行为中,处处可见称赞语的妙用。称赞与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用语,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
言语行为必须遵守语用规则,所谓语用规则,指的是一种文化规约,即将语言同社会情况、人际关系联系起来时所应遵守的规则。不同的社会、语言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言语行为、语用规则,而不同的语用规则也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心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公开地对某个或某件事做出积极的评论,表达赞赏、羡慕、钦佩之情。称赞不仅反射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其普遍存在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称赞语的运用以及对这种言语行为的理解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一种文化中普遍认可或认为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得不到承认,甚至被摒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被认为是落后、不可接受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清醒地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恰到好处地使用称赞语,才能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避免语用失误,从而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这里从英汉语言赞美语差异角度,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原因分析——英汉文化差异
称赞语是一种文化现象,称赞语及其应答的差异可以透视出不同文化的思想。不同的民族居于不同的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等。
第一、理念和价值体系。
西方人尊重个人独立、自由、尊严和平等,追求个性,强调个人身份和个人作用。
中国文化则不然,其文化礼貌的核心是:“自谦尊人。”在中国文化中作为创造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必要方式,避免给他人一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的印象。同时中国文化还注重群体而非个人,崇尚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独立。所以在称赞对象上多为他人,很少称赞自己及家
里人;在称赞应答上也多以拒绝为主。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将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作为这一精神的概括,被赋予积极意义。在汉语中,“个人主义”的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个人主义”便自然地成为与“集体主义”相对的贬义词。由此可见,意义是文化氛围的产物,语言符号具有既定的文化内涵。
第二、历史的原因。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没有传统的贵族平民之分,因而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这一价值观体现在从政府机构到社会关系直至家庭的各个方面。美国人认为,人人都有成功的权利,人与人之间应以名字相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小孩也被当做成人一样看待,儿子给父亲倒茶,父亲也要说“谢谢”。在社交活动中,称赞的运用也脱离不了这种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国家,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人们的心灵已经根深蒂固,不仅上下级之间有差距,而且亲疏有别。
第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而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语言,所以思维、语言和文化构成了一个关系微妙的圈。人类思维具有共性,同时有兼有个性,这种个性反映在语言和文化上,形成不同民族语言形式的差异和整体文化差异。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究竟有哪些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被描述为“整体的”“辩证的”“主观的”和“模糊的”,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则是“具体的”“分析的”“客观的”和“精确的”。
从语言思维的角度看,东西方民族思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利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二、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人一般看不懂,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直接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爱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的爱情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比如中国代表团去西方国家。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间就标新立异。我们中国人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然而西方人则会感到奇怪,你们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
四、中国人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直观性。比如中国人在生活中喜欢暗示,或者借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墨痕断处
是江流,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一样。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分歧。而这种分歧起源于各自不同的创世过程,并由此导致了不同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西方的一神论和东方的多神论,即一元论与多元论的区别。
从英汉称赞语的差异中可以看出:由于不同民族所处文化背景及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方面的不同,也就导致人们说话方式和习惯不尽相同。这种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文化见交际的困难性。中国与美国在文化和语言运用上的差异,致使学习使用英语的中国人和学习使用汉语的英美人遇到了不少难题。要想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或汉语,应重视文化,了解文化差异。正如语言教育家拉多所说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理想渠道应该是使双方都能够对对方的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充分认识对方的行为价值观,使具有不同文化的人能顺利交际、和睦相处。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要注意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强烈的民族主义,也就是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任何外来文化的标准;二是盲目地模仿外国文化,结果失去自己的文化和自身的价值。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交际故障,人们至少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要能感觉到进行中的交际不完全成功。二是能发现交际故障之所在并指导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冬.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唐雪凝对外汉语语用的多维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
[3]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4]王德春.对外汉语论丛[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5]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6]王巍.英汉礼貌语言的文化特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卷第三期.
[7]王霞.英汉称赞语对比极其文化探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许艳艳.中美称赞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文化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