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字母顺序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在地球上的分布、组织和行为,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2. 文明(Civilization):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中,通过发展生产力、建立政治制度、发展科学技术、创造艺术和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3. 文化(Culture):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4. 土地利用(Land Use):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包括农业、工业、道路建设、城市化等各种活动。

5.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以及城市规模、功能和影响的扩大。

6. 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的空间模式、城市区域的区分、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7. 社会空间(Social Space):社会空间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定含义和功能的地理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娱乐空间等等。

8. 地方(Place):地方是指具有独特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的一定空间范围,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人文环境。

9. 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依存程度加深的过程,导致世界各地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

10.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可以用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以上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对于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

(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8、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发展与演化等问题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城市的地理位置、区域划分、城市内部结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几个城市地理学中常用的名词的解释。

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向城市集中过程。

它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土地扩张、城市建设和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的变化。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 都市圈:都市圈是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有着密集经济和人口活动的城市群。

都市圈区域通常由中心城市和其周边的卫星城市、乡镇组成,形成一种城市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关系。

3. 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结构是指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的方式。

一般来说,城市内部结构包括中心区、郊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及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

4.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管理,使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划手段。

它包括城市绿地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城市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

区位理论认为,城市的区位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区位选择和区位优势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提升。

6.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城市集合体,包括城市的数量、类型、大小、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城市体系反映了城市在区域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城市体系的研究来了解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区域经济的地域结构。

7. 城市网络:城市网络是指城市之间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城市网络在全球化背景下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城市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城市的全球竞争力。

城市地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术语速记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术语速记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术语速记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术语速记对于地理学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学习人文地理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专业的术语,掌握这些术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文地理学术语,并提供简洁的速记方法。

1.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探究了人类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塑造和改变环境。

2. 社会空间(Social Space)社会空间指的是人群活动的场所,它是一种人文地理学中的概念,用来描述人群在社会关系中的空间组织。

3.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塑造,它是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观察和研究文化景观,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 都市化(Urbanization)都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也是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都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城市和人类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5.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研究的是地理位置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的原因及其模式。

区位理论对于解释和预测地区发展和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6. 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不同文化是如何塑造地理环境并受地理环境影响的。

7. 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是城市的发展、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城市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8. 扩散(Diffusion)扩散是指某种现象、理念或文化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扩散可以通过人口流动、交通网络和传媒等方式实现。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2*10)1、关于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p22、城市地域包括什么。

P213、4、5 中心地理论是谁提出的、基于什么原则提出的、k值(六边形)p204—2106、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区p557、城市化类型p69—718、城市规模结构p163—1659、城市职能p14110、空间扩散类型p199二、名词解释(4道或者5道题)1、城市群p272、城市职能p1443、集聚经济p484、空间相互作用p1915、郊区化p73三、简答题(10*4)1、城市土地特点p252—2532、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之间的区别p1443、区位商的计算p1344、霍尔关于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的主要阶段p76四、论述题(二选一,以第一题为主)1、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分析其产业结构和职能特征。

杭州产业结构分析从产值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供给方面:资金投入、商品供应状况、技术因素需求方面:消费需求三产业所占比重:第一产业比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波动较小。

第二产业在21世纪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都在上升。

一直居于上者的第二产业逐步被第三产业取代,但是两者的比重还是很大。

(随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一现象和资产投入和商品供应状况、技术杭州的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杭州究竟应发展哪些产业?培育发展“特色潜力行业”。

我以为重点应为三大产业:旅游产业(含会展等)、IT产业和文化产业(含动漫等)。

这三大产业前景无限且互相联系渗透,又无污染最适合杭州的人文环境。

把“服务业优先”战略定为完善杭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确认要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杭州的“首位经济”。

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十大行业与杭州城市气质相符,代表了未来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杭州城市再次向前进发的新引擎。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

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6.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7.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

2交通贸易城镇。

3、专门化职能城镇。

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

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 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都市带:大都市带(Megalopolis)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形成的大区域或地域板块。

世界上的大都市带,往往是国家或洲际大陆、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起到中枢的支配作用。

●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集聚经济: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所称的“集聚经济效益”,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指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向外部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由许多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一些服务性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

集聚经济效益则是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性;通过生产活动在空间距离上的彼此接近,实现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等方面的集中运行,从而获得效益。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究—城市中的区域③从点面结合研究—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城市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和城市地理环境等与城市相关的地理现象。

在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对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城市环境与资源的利用等问题。

二、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研究城市的空间形状和组织结构。

城市形态可以通过街道、建筑物、绿地和水体等要素的分布和组合来描述。

常见的城市形态类型有点状城市、线状城市、辐射状城市、网状城市、圆状城市等。

城市形态与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城市形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发展和地理条件。

三、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布。

城市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指的是城市内各个层次之间的空间分布,包括地下空间、地面空间和高层空间等;水平结构则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分布,如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城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内部组织和功能配置,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城市生命周期城市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起始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城市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实际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了解城市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五、城市系统城市系统是指由多个城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城市系统的研究关注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以及城市网络、城市间人才流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等问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城市地域通常认为,广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市街地化的地域.城市地域以外的地域就是乡村地域。

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核心区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4、世界六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5.英格兰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5、城市首位律一国最大城市人口和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即S=P1/P2P1――最大城市人口数P2――第二位城市人口数6、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 P2、P3、…、P11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S表示11城市指数。

7、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为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8、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

10、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只能用与之有空间关系的其他地理区域来说明.地理位置是自然条件的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1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12、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第一种答案)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第二种答案)13、再城市化通过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更新,实现城市产业化,人口发展和复兴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空间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空间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空间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与变化规律以及城市与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城市社会空间:指城市中由人类社会所建构的空间,包括城市的建筑、街道、广场、公园、住宅区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各种不同用途和功能的地理空间组成的结构,包括中心城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城市发展与变化规律:研究城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过程中,城市内部各个地区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与环境: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与社会:城市作为社会组织的空间载体,研究城市中人口、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现象和关系。

城市与经济: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研究城市经济的组织形式、产业结构、就业、交通与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与文化:城市作为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心,研究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和城市文化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西南大学版城市地理考试重点

西南大学版城市地理考试重点

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08规划班整理第一章:城市地理学概念: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其核心内容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

性质:从人类居住的意义上看,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

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职能、内部结构与乡村聚落不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二战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章:城市的定义: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的基本要素:以非农经济活动为主、非农人口为主土地利用以非农为主人口密度较大市政及公用设施不同于乡村职能特殊,是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中国的城市定义标准:A、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B、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的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而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

卫星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母城(市区、市中心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城市群:城市群或集团式城市主要指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个数较多,而且相距较近,有时城市与城市之建筑相互联结成片,形成大的城市带。

6个巨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波士华):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美国五大湖沿岸巨大城市带:密尔沃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日本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区千叶—东京—川崎—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冈山—广岛—北九州—福冈英格兰巨大城市带:利物浦—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伯明翰—考文垂—北安普墩—伦敦欧洲西北部巨大城市带: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布鲁塞尔—鲁尔城市群(埃森、杜伊斯堡、科隆等)第三章: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也可以看成是城市地域的扩散)、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农业经济活动向非农经济活动转化以及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的一种过程。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郊区城市化: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迁移的过程,含使大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

再城市化:国家城市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人们到城市中心居住,实现人口增长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中心县+外围县大都市带(megalopolis):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1.1 空间互相作用和空间扩散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10.1.1 城市首位律这个规律是由马克.杰斐逊提出发现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0ver urbanization)。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alphebetic order)B (1)C (1)D (4)F (5)G (5)H (6)J (6)K (8)L (8)M (9)N (9)Q (9)R (9)S (10)W (11)X (11)Z (12)B边际等级货物:A级中心地提供自第n级以下的所有货物,但随货物级别的逐渐降低,其门槛范围相应也逐渐缩小,以致在A级中心地市场区以外有可能留下对某货物未充分满足的需求空间,从而导致一系列新的货物提供点的出现。

导致一系列新的较低级的B级中心地出现的第n-i级货物,即为边际等级货物。

B级中心地与A级中心地一样,除提供n-i级货物外,还提供n-(i+1)级直至第1级的货物。

照此类推,如果n-j级是另一项边际等级货物,它将由第三级中心地C提供,C级中心地还将提供第n-j级以下的所有货物。

C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

市:商品交易的场所。

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2)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

城市-区域:一个自足的、综合的经济实体,常被称功能性城市区域(FUR)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城市化: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通过区分城市中劳动雇佣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来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指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是城市的总纲,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城市乘数效应: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

城市等级体系:每一个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结节点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一般地说,这与结节点的人口规模成正比。

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重新区位扩散: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城镇体系规划: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

城乡一体化: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城市相对位置: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不一定有直接影响。

城址:城市所在的地点。

不仅影响城市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

CBD: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随着商贸和商务活动在城市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满足大规模商贸商务活动的需求,在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地区,由一系列公司总部以及为其服务的金融、保险、证券、法律和会计等专业商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

城市土地: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城市地理位置;包括相对位置和城址。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

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

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人通过感应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这些信息,从而获得进行决策的行为意象。

人通过对环境的感应进而指导人的行为。

D(大)都市区: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都市圈:在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与其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邻接城镇组成,是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指一个或多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连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

大都市圈:由以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和周边城市、地区所共同组成的更大地域、经济结构,其内部包含若干个“日常都市圈”。

“大都市圈”一般对应着一个较为综合的城市经济区。

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等级扩散: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地面沉降:又被称为地面下沉、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F非基本活动(N):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可分为: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和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发动型工业:所谓发动型工业就是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

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则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

这种发动型工业应该是产品增长率特别高,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特别密切,产品有全国性或世界性市场,产品增殖效果好,市场对该产品需求的弹性高,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G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

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概念规划:城市或区域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是将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发展模式紧密结合的战略框架,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宏观解答。

感应:是指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

H环境:是指一个人以外的所有能影响感应的部分。

环境可分成四部分,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人类活动的部分)、绝对客观环境。

J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的没有城市化的人口。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