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生效日期:2014年6月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并符合卫生学标准。

手术相关科室及人员应严格执行卫计委《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二、医务人员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守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按要求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控制手术间人数,减少人员走动。

三、手术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认真执行外科洗手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及时更换。

四、进入手术室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五、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应在手术当天进行,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或剪毛方法,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六、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七、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等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八、手术者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操作尽量轻柔,减少组织损伤,严格止血、缝合严密、不留死腔。

禁止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禁止使用。

九、积极治疗手术病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基础疾病;有效改善手术病人的营养状况,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血糖在合理水平;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糖皮质激素;全麻诱导前病人应用含漱液漱口减菌,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十、连台手术时,应严格执行我院《连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十一、与手术病人有关的医护人员如存在感染性疾病或皮肤有破损时,应暂时停止相关医疗活动。

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十二、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不少于3天。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目的: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做好消毒隔离,提高手术技能,做好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特制定本制度。

范围:外科、手术室定义:手术后在手术操作部位(区域)所发生的感染称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手术前准备1.1 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充分的术前检查,排除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潜在危险因素。

1.2 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日数。

1.3 择期手术前,尽可能先治疗全身或其他部位的感染,直到感染控制。

1.4 肢体、肢端、会阴、肛门,以及皮肤皱褶、瘢痕区域,术前均应予消毒液局部浸泡或浸浴2 次/天,共2~3 天。

胃肠道手术者,应予肠道准备,如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1.5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原则上,应剔除手术部位的毛发;邻近手术部位的毛发影响手术时,可予剔除,否则不需剔除。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器;避免使用刀片或一次性剃须刀刮除毛发。

1.6 急诊伴有术区污染或感染的手术,术前尽可能予术区清洗和消毒。

创面或感染手术,术前亦应予充分的换药、浸浴和消毒,直至创面清洁或局部感染获得有效的控制。

1.7 严格遵循不同类别的手术安排在不同等级手术间的规定。

1.8 选用适宜的皮肤消毒剂。

1.9 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外作环状消毒2~3 次,严格遵守各类手术消毒与铺手术巾(单)范围的规范,且消毒范围须涵盖可能产生的新切口或引流管位置。

2.手术操作与无菌技术2.1 皮肤切开前,须再次行切口部位消毒。

2.2 切开皮肤后,需换用生理盐水纱布蘸血和压迫止血,以及保护组织。

2.3 术中应将未关闭但尚未操作的组织、器官以无菌温生理盐水纱布保护;如系创面,可间断以无菌温生理盐水滴洗。

2.4 切开胸腹腔等器官/腔隙,特别是疑其有污染,甚至感染时,必须以无菌温生理盐水纱布保护周围组织。

手术切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切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切口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形式,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预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特订本措施:1.手术前措施(1)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日。

住院前做好相关疾病必要的治疗,再住院等待手术。

择期手术前,如果存在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应尽可能待此感染治愈后再行择期手术。

(2)手术前一天晚上,建议病人应用肥皂洗澡或淋浴。

如果需要去处毛发,应于手术当日采用剪毛或用脱毛剂去除毛发,不应采用剃毛方法。

(3)严格手术区的皮肤消毒,消毒区域应足够大以备延长切口或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

(4)除了手术区和需要麻醉用药和麻醉维持的区域外,病人所有部位均应覆盖无菌手术巾。

(5)手术室环境要求①手术室地面、墙面、仪器表面有血或其他体液污染物时,在下次手术前用认可的医院消毒剂清洁受影响的区域。

②在污染的或污秽切口手术后不要实施特殊的清洁切口手术,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

③用认可的医院消毒剂在每天最后的手术后或晚上对地板、物表进行消毒。

(6)手术室人员准备①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按照规定更换鞋、衣、裤、帽、外科口罩;②直接参与手术的所有人员必须穿无菌手术衣,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③有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外科人员,应尽量避免手术,待疾病治愈后恢复工作;2.术中措施①手术时应该保持手术无菌区的无菌状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②在放置血管内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导管,或在配制和给予静脉药物时必须坚持无菌原则;③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皮下组织各层。

对清洁污染、污染和污秽伤口,最好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④术中按照手术原则操作,尽量避免损伤组织或形成血肿;注意缝合切口时要避免遗留死腔;⑤如果外科医生认为外科部位严重污染(Ⅲ级和Ⅳ级)时,可延期缝合皮肤或敞开切口待二期缝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对策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对策

1、提高患者术前和术后护理水平。

术前实施充分的精神护理和护理,确保患者术前身体状况良好。

术后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术后及时休息、营养支持、伤口清洁、伤口护理、观察等,防止感染。

2、强化手术室消毒洁净。

手术室要定期进行消毒,洁净程度要求较高,确保手术室空气清新、洁净,避免细菌的污染。

3、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的进入。

手术室只有接受了体温检查、洗消消毒以及穿戴防护服等措施的人员才允许进入,以防止细菌的污染。

4、做好手术操作的护理。

要严格按照手术操作流程和护理程序进行,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和质量,使患者无感染的可能。

5、按照规定更换手术用品。

手术用品要严格按照规定更换,确保每次手术用的器械洁净,防止细菌的污染,避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的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的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

毒和灭菌处理。
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
02 确保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手
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增加。
建立医疗器械和设备清洁消毒记录制度
03
记录清洗消毒过程和结果,以便追溯和管理。
04 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制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和权限。
预防措施执行不力
部分医疗机构存在预防措施执行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感染监测和报告不足
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不完善,存在漏报、瞒报现象。
医护人员培训不足
医护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提出未来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加强预防措施的执行和监管
完善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
建立更加完善的预防措施执行和监管机制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临床微生 物实验室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和沟通, 共同应对感染事件。
05 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的关系
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质量控制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可以确保外科手术部 位感染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为监督管理提供明确的评 估指标。
监督管理促进质量控制提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措施的质量控制与监督
管理

2023-12-30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概述 • 质量控制 • 监督管理 • 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的关系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降低手术 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和 患者安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流程优化
合理安排患者接送、手术准备、手术进行和术后处理等各个环节的 流程和时间,减少人员流动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环境管理
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整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对室 内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环境符合卫生要求。
03
手术团队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
外科医生手卫生及穿戴要求
手卫生
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手 部清洁和消毒,确保双手无菌。采用 洗手液和水彻底清洗双手及前臂,或 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鼓励患者摄入高蛋白食物 ,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 复。
维生素与矿物质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 质,如维生素C、锌等, 有助于伤口愈合。
定期随访评估患者恢复情况
随访计划
制定术后随访计划,明确随访时间和内容。
恢复情况评估
通过体检、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评 估患者的恢复情况。
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指导和建 议,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验证
问题分析
对监测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
制定整改措施
根据问题性质和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 成时限。
跟踪验证
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并取得 预期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监督职责
手术护士需监督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确保医生和其他手术人员遵守无菌技术 原则。同时,需注意观察手术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并协助处理。
麻醉师在感染控制中作用
麻醉操作规范
麻醉师在手术前需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计划,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在麻醉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技 术原则,确保麻醉相关设备和用品的无菌状态。

手术室如何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室如何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室如何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随着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治疗成为了外科患者根治的最主要治疗手段。

因此,手术室也成为了外科医生的主战场。

手术室属于医院感染高风险科室,应加强管理。

那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在手术室需要落实哪些防控措施呢?一人员管理1.规范着装:进入手术间的所有人员均应按流程更换手术室专用刷手服、工作鞋,佩戴工作帽和系带式医用外科口罩,建议佩戴一次性工作圆帽,若为布质花帽应每天更换清洗。

临时外出时需更换外出鞋和外出衣,禁止着刷手服至非手术科室工作。

2.控制人员数量: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间人员数量,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观摩人员应获得手术室负责人准许后安排专人引导进入。

术中所有人员尽量减少进出手术间次数,保持手术间门处于关闭状态。

3.禁止佩戴首饰:更衣前应摘除耳环、戒指、手镯等饰物,修剪指甲,禁止佩戴假指甲。

4.加强医疗器械商管理:非必须不设器械商为跟台人员,确需跟台时应提前进行相关感染防控知识培训,且对其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

5.禁止参与手术: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皮肤疖痈等感染性疾病医护人员不应参与手术。

二手卫生1.台下人员:巡回护士、麻醉师等台下人员应严格执行“三前四后”,即接触患者前、取用无菌物品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血液与体液后、脱手套后。

2.台上人员:洗手护士、手术医生等台上人员上台前严格按照外科手消毒流程实施消毒,确保外科手消毒依从性和正确率均为100%。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调取刷手区监控督导检查参与手术人员外科手消毒情况,将外科手消毒纳入科室日常质控。

三严格无菌操作1.岗前培训:所有进入手术室工作人员包括外科医生、进修人员、实习生等均应进行相关感染防控知识、无菌观念、外科手消毒及无菌操作等理论和技能培训与考核。

2.严格执行:所有手术跟台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正确穿戴无菌手术衣、戴无菌外科手套(提倡无接触式戴手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实用文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会对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造成损伤,当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手术部位会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是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而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和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是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的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的切口。

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或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的切口。

感染切口是指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或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的切口。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是指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病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和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是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局部;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保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与完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方法及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

二、择期手术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三、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在切皮前0.5h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有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于150Oml术中应追加一剂。

四、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五、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减少人员数量及流动。

六、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手术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七、手术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八、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

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九、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十、术后换药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十一、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评估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实行)》[S].2010。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 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 抗菌药物。
精品课件
SSI发生的过程
早期容易清除
细菌大量繁殖引起 炎症
细菌污染
定植
感染
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尚未 大量繁殖,但不易迅速清除。
一般3小时内不定植,8小时后定植,10小时-
2、3天感染。
污染发展到感染的时间取决于三种因素:细菌 毒力、细菌数量及机体抵抗力。
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 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手术切口深部和浅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 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
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 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记在精品皮课件 肤软组织感染中
手术时间长短与用药对SSI的影响
精品课件
不应参加手术人员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 患感冒、流感等呼吸 道疾病,以及携带或 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 务人员,在未治愈前 不应当参加手术。 Nhomakorabea精品课件
外科手消毒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 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精品课件
重视术前患者抵抗力
水电解质不平衡、营 养不良、低蛋白血症、 贫血及机体潜在的感 染病灶,均可增加术 后感染的机会,术前 应予积极纠正,使患 者处于最佳状态。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 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 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 体专业要求。冲洗手术 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 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 等液体。
精品课件
确保引流充分
可放可不放的引流尽量 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 的不用开放式引流,不 起作用的引流物应尽早 去除。长时间放置引流 物并不是持续应用抗菌 药物的指征(个别情况 除外,如脑室引流)。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1.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政策和指南:医疗机构应该制定和更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政策,包括手术部位消毒和穿刺部位准备的具体步骤,以及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和报告机制。

2.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该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手术操作的正确流程和规范,消毒和无菌技术,个人卫生习惯等。

3.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

术前应该进行合理的阴部和肠道消毒,患者应该洗澡并更换干净的手术服,手术器械等应该经过有效的灭菌和消毒处理。

4.手术部位消毒:在手术部位消毒前,应该首先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皮肤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包括酒精、碘酒、氯己定等。

消毒应该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液体的接触时间和浓度都应该符合标准要求。

5.外科手术感染预防药物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采用预防性抗生素等药物来预防感染发生。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该由医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指南来决定,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6.缝合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缝合,避免因缝合不当导致感染发生。

7.术后护理和监测:手术后,患者应该得到适当的休息和护理,并进行定期的术后复查。

患者是否有寒战、发热、红肿、疼痛等情况应该及时记录和监测,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8.管理综合措施: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处理机制,医务人员应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帽子、口罩等。

另外,还应该定期开展手卫生培训和消毒监测,确保医务人员的卫生习惯和操作规范。

总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感染控制政策、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教育、正确执行术前准备和手术操作流程,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

可编写可更正《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伤害,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必然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胃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峻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连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峻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依照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状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干净切口、干净 - 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干净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干净 - 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地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迂腐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 / 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也许皮下组织的感染,并吻合以下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也许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拥有感染的症状也许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难过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状况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经过处的略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医务人员应当重视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0.5%碘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好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求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

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