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民歌(第一节中国民歌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音乐篇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居第二位的。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来成就一个人。
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要比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更为久远。其发端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56个民族,除了历史久远,众多的体裁则是中国音乐的另一特色。每个民族都有别具一个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分作五个类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如民间歌舞、曲艺、戏曲、民族器乐等)的基础。它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理想和愿望。民间歌舞的音乐主要来自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民间歌舞的原形就是民歌,进一步加上表演就成了歌舞,比如凤阳花鼓、陕北秧歌等。再进一步发展,可能就演化成了戏曲的初期形态,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评剧、黄梅戏、二人台等,;许多民族的民间器乐曲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第二章中国民歌
第一节民歌的发展
一、民歌的定义
民歌,人民之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社会时间中口头创造的歌曲。一般通过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果。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和语言音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均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民歌,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民间演唱艺术。民歌是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民歌在世界上以其表现丰富、特色鲜明而著称。民歌是大地的呼吸,是江河的奶水,是生命的跃动,在中国民间音乐当中,民歌的个性是最为真挚的,倾听民歌,能感受到一个民族最真实、最底层的呼喊,倾听民歌,人的鼻尖会发酸,眼窝会掉泪。
渊博的欧洲人认为,在遥远的太古,中国人已经运用音响学的方法,制定了至今犹存的乐制,发现了do\rei\mi\sol\la五个音的音阶,这是以do 为开头,用五度相生法得出来的。根据这种五音音阶作成的曲调不计其数,而西方所用的七声音阶,也是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制定的。中国的民间音乐,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中国民歌涉及的范围之大,地域之广,种类之多,堪称无人能比。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30万首,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从民歌当中,吸取过精神营养。
“民歌”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晚,据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才有,在过去只是被称为“歌”、“谣”、“辞”、“声”、“曲”、“调”、“令”或“风”。其特点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不借助记谱法或其它手段;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我国民歌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有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也有流利畅达的小调。
《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远播万里的中国民歌,最早把这首民歌用文字和曲谱记录下来的,是著名作曲家马可,在20世纪40年代,马可把这首传说是陕北佳
县黄河老船夫李思命所作的信天游命名为《船夫曲》。这首作品当年曾经给了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以灵感的民歌。严格地说,它不是典型的劳动号子,虽然是劳动时演唱的歌曲,但劳动者是黄河岸边的“摆渡”,有客人上得船来,他便撑船去对岸。这种劳动比较个人化,节奏性也不强,有些随心所欲,劳动气氛也比较缓和,更不需要由一人领唱而众人和唱来统一劳动节奏。
黄河船夫曲 1=G 4
4 陕北民歌
你 晓 得 天 下 黄 河 几 十 几 道 湾 哎? 几 十 几 道 我 晓 得 天 下 黄 河 九 十 九 道 湾 哎, 九 十 九 道
湾 上 几 十 几 条 船 哎? 几 十 几 条 船 上 湾 上 九 十 九 条 船 哎。 九 十 九 条 船 上
几 十 几 根 杆 哎? 几 十 几 个那 艄公 呀哈 来把 船来 扳?
九 十 九 根 杆 哎, 九 十 九 个那 艄公 呀哈 来把 船来 扳。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延革的文化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它又代表中国整个生产方式变革的一个过程。
远古时期,诗、歌、舞是密切结合在一起,歌融于舞、诗之中,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春秋战国时期诗、歌、舞的逐步分化,歌逐渐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时,由孔子编辑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它汇集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流行于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其地域涉及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省份,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爱国、爱情等多个方面。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它是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在对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并根据楚国的民歌曲调创作歌词的歌词集。这些充满了爱国情感、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汉武帝时期,音乐管理机构“乐府”设立,这是一个汇集各类音乐及歌手的音乐教育部门,除了依曲填词,创作、改写曲调,编配器乐之外,还广泛开展了民间音乐及歌曲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些作品被统称“乐府诗”,简称“乐府”。汉魂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相和歌”是一种艺术歌曲。早期的“相和歌”是无伴奏民间歌谣,随着发展逐渐又加入了帮腔,即“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再进一步发展,丝竹乐器加入并成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形成了“丝竹更相和”的相和歌形式。此时,长篇叙事歌曲也相继产生,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叙事歌曲,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它标志着这一时期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在历史上这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南方的《吴歌》与《西曲》融合,形成了“清商乐”。《吴歌》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民间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