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科学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以下从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行为的转变,来探索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转变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学生操作有效教学合作学习【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01-0030-03

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但是,长期以来,学生被看成是没有独立性、主体性的存在,处于从属和依赖地位。为了追求高分数,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教学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教科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落后的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这样的理念是能够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新课程标准》也实施了好几年了。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绝大多数教师能满腔热血地参与新课程实施;课改意识已经进入课堂了,数学课堂已经有明显的变化;教师有了应用意识,教师能够密

切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有了过程意识;教师有了主体意识。但实际《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操作行为仍可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我们现在的班级规模太大,那里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确实难于展开;在很多学校里,教师教学目标还是脱离不了考试分数,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考试和分数展开,学生的学习只重视复制教师的思维,模仿教师的解题程序,埋没了个人的想法与创意,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窄胡同。面对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坚持并促进以下几方面的转变,才能更好的实施新课程,确实地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转变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以静态教案为本位,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应注重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了,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也不是全部否定教师教的作用,而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应该考虑下面三个方面。

(一)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上海某中学的一位毕业生分配到和平饭店当电工。他发现,地下室控制室的12层楼房间空调器的温度,和实际温度有差异。原因在于:连接控制室和12楼的三根导线不一样长,因而电阻不同。那么如何测出这三导线的电阻呢?事实上,没有一个万用电表能够测出地下室和12楼之间电线的电阻。于是这位电工想到了数学。用x、y、z表示三根导线,其电阻分别为x、y、z。电工在12楼将x,y两根导线连起来,在地下室可以测出其电阻为x+y=a.余下的类推。得到联立方程,(1)、x+y=a;(2)、y+z=b;(3)、z+x=c.解这三个方程就可以得到x,y,z。这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情境。解上面的联立方程并不难。但是,构造这一联立方程却需要良好的数学意识。从测量电阻想到联立方程,三个未知数,需要构造三个方程。这个例子具有深刻的数学价值。

(二)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同时他们也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来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当然教师不是完全的放手,而是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的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例如:在教学“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中,教师不告诉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四个人一组,你们能通过自己所带的长方体教具,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说你们所摆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是什么?并试着把它画出来。思考图形由立体到平面,再有平面到立体这一变化过程。”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三)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就是说,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讲究学法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科学的

学习方法,包括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如遗忘规律等),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高效状态。数学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师还须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作具体指导。如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数学复习等。这些指导工作,教师往往利用学期开始的第一课或平时课内课外作渗透,介绍。譬如在指导学生做好,用好数学笔记时,解释“从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原理与技巧;“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罗庚多次提到的治学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出现了“书越读越厚”。在数学复习时,要求学生注意错题记录,试卷归类等学习资料的积累;等等。只有这样教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才有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人生中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宝物。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传统的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讲受新知识时,都是教师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