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区梗死及影像学表现
内、外分水岭脑梗死如何划分?看图就会了!
内、外分水岭脑梗死如何划分?看图就会了!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发生在具有特征性位置的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的缺血性病变。
分水岭梗死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已知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脑血管疾病有关。
图 1. 分水岭脑梗死血管供血区分布1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有争议)1)体循环低血压: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
通常表现为双侧分水岭脑梗死。
2)颈部/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国内研究表明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最常见原因,国外支持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
3)微栓子栓塞:皮质型分水岭梗死发生多与微栓子有关。
4)血液流变学异常。
5)栓子清除率下降:最近研究表明,脑血流动力学障碍(低灌注)和微栓子,两者协同导致了分水岭梗死的发生。
2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像表现1)分水岭脑梗死的 MRI 表现:梗死病灶在 T1WI 呈低信号,T2WI、FLAIR、DWI 上均呈高信号。
2)分水岭脑梗死的 CT 表现:梗死病灶在CT 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影,CT 平扫在缺血性脑梗死具有局限性;CTP 上表现为低灌注。
3大脑半球分水岭梗死的分型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经典分类为:皮质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脑分水岭梗死(图 2)。
图 2.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型、皮质下型、混合型皮质型脑分水岭梗死:可进一步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前 + 后型脑分水岭梗死(图 3)。
图 3.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前 + 后型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可进一步分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以及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图 4)。
图4.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皮质下下型临床上经常运用简化后的分型:内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IWSI)和外分水岭梗死(皮质型,CWSI)。
内分水岭梗死约占分水岭梗死约60%。
IWSI 的责任血管主要为豆纹-大脑中动脉、豆纹-大脑前动脉、大脑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脉络膜前动脉等;CWSI 的责任病灶主要分布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等处。
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像表现
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
脑分水岭梗塞概念:
脑分水岭梗塞(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 是 指发生在2条或3条脑动脉末梢交接区脑梗死,过去仅能通 过病理解剖诊断,自CT和MRI应用于临床后才有了临床诊 断。
大约占缺血性中风的10%。
脑分水岭梗塞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分水岭梗死的治疗:
•针对脑梗死的一般治疗与脑血栓相同。 •积极治疗引起血压降低的原发病如休克、严重脱水、低血压等尤为重要。 •对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者在做DSA或MRA或CTA前应维持适当的相 对高血压。 •病因治疗最为重要:
治疗休克 纠正低血压 治疗心脏病 介入或手术治疗脑动脉(包括颅内外动脉)狭窄,对预防再次发病 尤为重要。
脑分水岭区的部位及脑分水岭梗死的类型:
A
B
图A示 1: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3:大脑后动脉供血区。
图B示脑内分水岭区(箭头)。
脑分水岭区的部位及脑分水岭梗死的类型:
B 图A为脑分水岭梗死的CT影像。 图B为脑分水岭区的模式图。
A
各种类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MRI表现:
A
B
C
D
脑分水岭梗塞影像表现和一般脑梗死不同,脑内型(A)表现为串珠 样或融合成条状的高信号区; 皮层前型(B)、皮层后型(C)呈楔形,尖端向 侧脑室底朝向软脑膜面,不能用某一支动脉闭塞来解释。(D)为小脑分 水岭梗死。
读书报告-分水岭脑梗死及其影像学特点
脑分水岭梗死灶扩大(图G,H,I)。MRA示左颈内动脉起始处闭塞(图
K )。
典型病例(三)续
典型病例(四)皮层后型及脑内型分水岭梗塞:
女患, 74岁,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不规则服用降压药。 突发左
侧肢体活动不灵活1天入院,临床表现为脑腔隙综合征 (运动感觉障碍) ,
左侧肢体肌力3-4级。 MRA示右MCA M1段主干闭塞(箭头),右大脑后 动脉起始处高度狭窄(箭头)。
分 水 岭 脑 梗 死 模 板
ACA大脑前动脉 MCA大脑中动脉 AchA脉络膜前动脉 LSA 豆纹动脉 BA基底动脉 PCA大脑后动脉 SCA小脑上动脉 AICA小脑前下动脉 PICA小脑后下动脉 AICA:ACA-MCA 2、皮质后型:MCA-PCA 3. 皮质上型/
CWI的分型与临床表现
新的分型归纳为大脑皮层分水岭区、脑内分水岭区和小脑分水岭区 。 1. 皮层分水岭区:位于ACA和MCA以及MCA和PCA的皮层支交界区,分为 皮层前型和皮层后型分水岭梗死。 单存的皮层前型分水岭梗死很少见,大多与脑内分水岭梗死并存。 2. 脑内分水岭区:位于ACA、MCA和PCA与Heubner返动脉、豆纹动脉以及 络膜前动脉(AchA)供血阿交界区,分为融合型和局灶型。 3. 小脑分水岭梗死:基本同传统幕下性分水岭梗死。
Moyamoya病导致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
患者,男,56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口齿不清加重12h”入院,高血 压10年,吸烟数十年,20支/天。 2006.04.15 头颅MRI 右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
2006.04.24 病情反复并加重,复查头颅MRI
脑分水岭梗死及其影 像学表现
左胼周动脉 左侧中央动脉 左侧楔叶前动 脉 右胼缘动脉
分水岭脑梗死和CT模板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 的睡眠时 间,避免 熬夜和过 度劳累
心理平衡: 保持积极 乐观的心 态,避免 过度压力 和焦虑情 绪
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降低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分水岭脑梗死的先兆或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 机。
遵循医嘱:在就医后,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不要自行停药或 改变治疗方案。
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CT模板在分水岭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01
局限性:仅适用于分水岭脑梗死诊断,不能用于其他类型脑梗死的诊断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03
介绍CT模板在分水岭脑梗死诊断中的具体应用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注意事项:治疗 期间需要注意观 察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注意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
●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避免出现漏服或过量 使用的情况。
● 副作用处理: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痛等,患者需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 进行处理。 分水岭脑梗死和CT模板
04
分析CT模板在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06
介绍未来CT模板在分水岭脑梗死诊断中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 吐、偏瘫等,以区分分水岭脑梗死与其他疾病
小脑型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
析 。结果
( 1 ) 小脑 区域性梗死 和小脑 型分 水岭梗 死组 在年龄 、 性 别、 高 血压 、 糖尿病 、 高 脂血症 、 吸
烟及 心房纤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2 ) 两组小脑梗死 最常见 的临床表 现是眩晕 。小 脑型分水 岭 梗死组 与小脑 区域性梗死组 相 比, 前者短 暂的意识丧 失较 多见 ( 2 5 % 1 3 5 . 2 %, = 6 . 1 6 7 , P= 0 . 0 1 3 ) , 无体 征者较多见 ( 5 6 % v s . 4 %, x =2 0 . 2 1 2 , P=0 . 0 0 0 ) , 后者 恶心 呕 吐症状 多见 ( 1 9 % 孤5 2 %, =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a n d i ma g e f e a t u r e s o f e e r e b e l l a r wa t e r s h e d i n f a r c i t o n L / Q i u - j u ’ , L l S h u — y u a n , Z H A O R e n — l i a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y , Q i n g d a o C h e n g y a n g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 Q i n g d a o 2 6 6 1 0 9 , C h i n a
c e r e b e l l a r i n f a r c t i o n . A l l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e d d e t e c t i o n s o f b r a i n m gn a e t i c r e s o n nc a e i ma g i n g( MR I )a n d c o mp u t e d t o m o g r a p h i c ng a i o g r a p h y ( C T A)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c e r e b r a l a r t e r i e s , 1 6 c a s e s w e r e
分水岭梗死
分水岭梗死
?
分水岭梗死(Watershed Infarct):分水岭是一地质学上的名词,指的是两条供水水系间的供水相对缺乏区域。
医学上指的是两条或两条以上脑血管供血系统的交叉区域,由于这一区域的供血单一,侧支循环不丰富,因此,一但某一供血系统发生病变,其该区易发生脑梗死,这种梗死称为分水岭梗死。
分水岭梗死分为皮层型和皮质下型,在CT和MRI上,其影像学改变因其梗死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
1、皮层型: 若为大脑前、中或中、后间的梗死,影像学表现为基底朝外,尖朝脑室的楔形低密度灶;若大脑前、中、后的分水岭区梗死,其表现为C形分布的低密度区。
2、皮层下型:表现为条束状低密度灶。
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因梗死的部位而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大脑中、后动脉间的皮层型梗死,可有感觉、体像、结构性运用及观念性运用障碍,如累及角回,可出现命名障碍。
另外如累及颞叶,可出现精神、记忆(包括空间和时间记忆障碍)等。
总之,发生分水岭梗死后的不同表现是因损害了相应的功能区,临床上常根据这些表现来推断其梗死的血管。
脑分水岭区脑梗死CT、MRI诊断与临床表现(附21例报告)
脑分水岭区脑梗死CT、MRI诊断与临床表现(附21例报告)作者:税永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CT与MRI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21例脑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CT、MRI及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单侧病灶13例,双侧病灶8例,皮质前型5例,皮质后型7例,皮质下型9例;临床表现因梗塞部位不同而不同。
结论分水岭区脑梗死具有典型的CT及MRI表现,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可以及时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关键词] 脑分水岭;脑梗死;CT;MRI;MRA;低血压;脑血管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67-01脑分水岭区脑梗死(CWI)是指发生在脑组织内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的局限性缺血造成的脑梗死,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1]。
脑分水岭区脑梗死因梗死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近年来,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对CWI的诊断、病变范围的确定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21例CWI患者的CT、MRI表现及其临床表现,探讨CT、MRI检查在CWI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
年龄48-78岁,平均66.2岁。
既往史:高血压18例,高血脂15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11例,TIA发作7例,风心病2例。
9例于发病前因降压药应用不当有血压过度下降及血压明显波动;2例发病前行风心病换瓣手术。
21例患者经给予扩容、改善脑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治疗,2-4周后治愈14例,明显好转或好转5例,无效1例,死亡1例。
1.2 检查方法本组21例均行颅脑螺旋CT检查及MRI检查,13例行MRA。
2 结果梗塞灶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则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8例MRA提示颈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狭窄。
本组单侧病灶13例,双侧病灶8例,均为幕上型脑分水岭区脑梗死,根据Bogows-slavsky[2]所确定的分型标准分为3型:皮质前型5例,病灶位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的交界区或边缘带即额、顶叶交界区;CT及MRI主要表现为楔形病灶,尖端指向侧脑室前角,基底朝向脑膜凸面;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偏瘫5例,智能障碍4例,失语2例,大小便障碍1例,中枢性面舌瘫1例。
临床脑梗死内、外分水岭血管供血分布、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影像表现、典型病例诊断及总结
临床脑梗死内、外分水岭血管供血分布、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影像表现、典型病例诊断及总结分水岭梗死是发生在具有特征性位置的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的缺血性病变。
分水岭梗死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已知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脑血管疾病有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1)体循环低血压: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影响,表现为双侧分水岭脑梗死。
2)颈部/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最常见原因,支持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
3)微栓子栓塞:皮质型分水岭梗死发生多与微栓子有关。
4)血液流变学异常。
5)栓子清除率下降:最近研究表明,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微栓子,两者协同导致分水岭梗死的发生。
分水岭脑梗死影像表现1)分水岭脑梗死MRI 表现:梗死病灶在 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DWI 上均呈高信号。
2)分水岭脑梗死CT表现:梗死病灶在CT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影,CT平扫在缺血性脑梗死具有局限性;CTP上表现为低灌注。
大脑半球分水岭梗死分型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经典分类为:皮质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脑分水岭梗死(图 2)。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型、皮质下型、混合型皮质型脑分水岭梗死:可进一步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前 + 后型脑分水岭梗死(图 3)。
图 3.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前 + 后型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可进一步分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以及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图 4)。
图 4.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皮质下下型临床上运用简化后分型:内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IWSI)和外分水岭梗死(皮质型,CWSI)。
内分水岭梗死约占分水岭梗死约 60%。
IWSI 责任血管主要为豆纹-大脑中动脉、豆纹-大脑前动脉、大脑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脉络膜前动脉等;CWSI 的责任病灶主要分布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等处。
分水岭区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分水岭区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分水岭区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分水岭区脑梗死如何诊断鉴别,分水岭区脑梗死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分水岭区脑梗死常见检查:常见检查:颅脑MRI检查、颅脑CT检查、心电图、心脏血管超声检查、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测量、血脂检查*一、检查血流变学检查:可以有高血脂,血细胞比容增高,血糖增高等异常。
1.脑CT扫描脑CT扫描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表现为位于大脑主要动脉的边缘交界区,呈楔形,宽边向外,尖角向内的低密度灶,其CT征象与一般脑梗死相同。
(1)前分水岭脑梗死:梗死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边缘带,相当于额中回,呈楔状,尖端朝向侧脑室,底朝向皮质面、前后中央回上部,呈带状前后走行。
临床表现为偏瘫(以下肢为著),偏侧痛觉减退,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及智能障碍等。
(2)后分水岭脑梗死:梗死发生于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边缘带,常位于颞顶枕交界区,呈楔状,尖朝向脑室。
临床表现为偏盲或象限盲,皮质型感觉障碍,轻偏瘫,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等。
(3)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的边缘带,主要位于基底核及侧脑室旁,可连成一条线状或间断的梗死灶。
临床表现为偏瘫,非皮质型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可有语言障碍等。
(4)基底核分水岭脑梗死:脑MRI检查优于脑CT扫描。
2.脑MRI检查显示病灶较脑CT扫描清晰,可部分代替脑血管造影。
尤其对于后颅窝病变,明显优于脑CT扫描,并且MRI 可以在轴面、冠面与矢状面显示病灶,易于更准确地判断其位置与形状,如再通过脑分水岭梗死Willis环的三维MR血流成像,在观察脑梗死同时,对那些不典型的不是位于重要分水岭区内的脑分水岭梗死的诊断更有意义。
3.对于脑的大动脉狭窄、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畸形等,应进行血管方面的检查。
如多普勒超声(TCD)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脑分水岭梗死57例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分析
脑分水岭梗死57例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
了解并掌握CWI的病因、机理及临床表现,将有助于对CWI 的诊断和防治。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602例脑梗死患者,选择其中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CWI的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
57例患者中男33例,女24例,年龄41~87岁,平均57.3岁。
1.2起病特点与致病因素本组病例均为急性起病,于发病3h~7d入院。
安静时起病31例,活动时起病9例,睡眠中发病1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3例,冠心病病史18例,糖尿病病史10例,风心病(合并房颤)5例,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升高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8例。
纤维蛋白原升高12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者9例;有嗜烟或酒者21例。
发病时血压较前水平明显降低者25例(占43.9%)。
入院后均行颈动脉B超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狭窄24例,其中颈内动脉狭窄21例(单侧18例,双侧3例)。
1.3临床表现精神性格改变8例,偏瘫36例,偏身感觉障碍22例,偏盲13例,失语20例(运动性失语8例,经皮层运动性失语7例,经皮层感觉性失语3例,命名性失语2例),癫痫发作5例,体像障碍4例,共济失调2例。
1.4CT与MRI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在入院24~72h内行头颅CT和MRI检查。
其中48例为单侧病灶,9例为双侧病灶,2个部位以上梗死灶者29例(占50.9%)。
梗死灶的CT图像为低密度影。
MRI则表现为: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
梗死部位:额顶叶交界区16例,顶枕叶交界区20例,颞、顶、枕叶交界区7例,侧脑室前角外侧4例,侧脑室体旁及基底节区6例,壳核外侧区2例,小脑边缘带2例。
1.5治疗及转归经抗血小板聚集、有心脏病(如房颤)的患者予抗凝、有纤维蛋白原增高且起病1周内者予降纤、活血化瘀、抗氧自由基、营养脑细胞、监控血压并适度补液等治疗,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基本痊愈29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11例。
分水岭脑梗死和CT模板
否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对诊断分水岭脑梗死具有重要意
义。
鉴别诊断
其他类型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进行鉴别,如腔隙 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等。需要根据患者的症 状、影像学检查和病史进行鉴别。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脓肿、血肿等占位性病变也可能引起类似分水 岭脑梗死的临床表现,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方案。
03 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症状表现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视野缺损等症
状,以及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眩晕、共济失调等伴随症状。
02
影像学检查
CT或MRI扫描显示脑部特定区域的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有助于确诊分
水岭脑梗死。
03
病史和体格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是
03
针对认知障碍,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
维等方面的训练。
患者教育
疾病知识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等 方面的知识。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因素。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症状
分水岭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视野缺损 等症状,但具体症状取决于梗死
部位。
体征
可能出现偏瘫、肌力下降、病理征 阳性等体征。
并发症
可并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 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02 分水岭脑梗死的CT表现
临床分水岭梗死发病机制、病因、影像表现、大脑半球分水岭梗死分型、案例分析及区分内、外分水岭要点总结
临床分水岭梗死发病机制、病因、影像表现、大脑半球分水岭梗死分型、案例分析及区分内、外分水岭要点总结分水岭梗死是发生在具有特征性位置的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的缺血性病变。
分水岭梗死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已知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脑血管疾病有关。
图1. 分水岭脑梗死血管供血区分布病因与发病机制1)体循环低血压: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
通常表现为双侧分水岭脑梗死。
2)颈部/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最常见原因,国外支持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
3)微栓子栓塞:皮质型分水岭梗死发生多与微栓子有关。
4)血液流变学异常。
5)栓子清除率下降:最近研究表明,脑血流动力学障碍(低灌注)和微栓子,两者协同导致了分水岭梗死的发生。
影像表现1)分水岭脑梗死的MRI 表现:梗死病灶在T1WI 呈低信号,T2WI、FLAIR、DWI 上均呈高信号。
2)分水岭脑梗死的CT 表现:梗死病灶在CT 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影,CT 平扫在缺血性脑梗死具有局限性;CTP 上表现为低灌注。
大脑半球分水岭梗死分型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经典分类为:皮质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脑分水岭梗死(图2)。
图2.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型、皮质下型、混合型皮质型脑分水岭梗死:可进一步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前+ 后型脑分水岭梗死(图3)。
图3.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前+ 后型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可进一步分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以及皮质下下型脑分水岭梗死(图4)。
图4.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皮质下下型临床上经常运用简化后的分型:内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IWSI)和外分水岭梗死(皮质型,CWSI)。
内分水岭梗死约占分水岭梗死约60%。
IWSI 的责任血管主要为豆纹-大脑中动脉、豆纹-大脑前动脉、大脑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脉络膜前动脉等;CWSI 的责任病灶主要分布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等处。
分水岭脑梗死48例脑血管造影和临床特点分析
[] 1 李兆爱 , 王桂 . 分水岭脑梗 死 9 8例 临床 分析. 中国现代 医生,
20 ,5 4 :5— 6 0 74 ( )3 3 .
[] 4 张淑琴 , 张小红, 高紫红 , 4 等.6例 分水岭 脑梗 死的 病 因分 析
Wii环结 构异 常或 发育 不 良共 l ls l 8例 , 3 . % 。根据 血 管造 占 75 影, 本组分水岭脑梗死分 为 : 皮层前 型共 8例 , 皮层后 型共 1 0例 ,
分水岭脑 梗 死。其 中男 3 1例 , 1 女 7例 , 龄 4 年 2~8 1岁 , 均 平
(3 5± . ) 6 . 6 7 岁。合并疾病 : 高血 压患者 1 , 7例 冠心病患 者 8例 , 糖尿病患者 7例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患者 6例 。以上患者 中活动 状态发病 l , 6例 安静状 态发病 3 2例 。 12 临床表 现 . 本组患 者 中 , 现为肢 体无 力患 者共 2 表 4例 , 不 完全感觉性失语 患者 7例 , 运动性失语 患者共 1 3例 , 眩晕 障碍 患
自拟 利水 通 经化 肝 饮 治 疗 肝 硬 化 腹 水 临床 观 察
易晓 文
合 浦县 中医院( 西 广
【 关键词 】 肝硬 化 ; 腹水 ; 中西 医结合疗 法
肝硬 化腹水 患者因尿少 , 腹胀 而出现食 欲下 降 、 恶液 质 , 而 从 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单纯应用利尿药的不 良反应 大 , 导 易
发性狭 窄共 3例 。从 以上可以看出 , 内动脉严重 狭窄或者 闭塞 颈 较 为常 见 ; 其次是大脑 中动 脉 、 椎动脉 等。本组病 例有 3 . % 的 75 患者 1 ( 8 Wii环结 构异 常或发育 不 良, 8 4 ) ls l 提示 Wis 和侧枝 l环 l
分水岭梗死(1)
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诊断
3.对高血压、有明确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脑 分水岭梗死患者,特别是对有单侧皮质下型脑 分水岭梗死的患者应行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 明确是否有脑大动脉的狭窄或闭塞。B型超声 可用于检查颈动脉有无狭窄、闭塞、颈动脉的 硬化斑块、溃疡等,但对颅内动脉检查受限。 MRA和CTA已广泛用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筛查, 方便、无创伤,但精确度稍差,常过度估计血 管的狭窄。脑血管造影(DSA)仍是确定脑血管 病变的金标准,但属有创伤检查并且费用昂贵。
好转出院。
A
B
C
出院后3天病情再次加重,右面舌中枢性瘫痪,右肢体瘫痪加
重,不能持筷子,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好转。5月14日第三次发病,
头晕,视物模糊,右侧同向偏盲,未做MRI检查,门诊静点抗血小
板和改善循环药物2周,视力部分恢复。05年6月4日第四次复发头
晕、右侧肢体瘫痪加重,复查头MRI可见有新发左脑内型脑分水岭
脑分水岭梗死病因与发病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也可引起脑分水 岭梗死
RCVS也可引起脑梗死,特别容易发生脑分水 岭梗死,其发病率不详,认为其机制是狭窄血 管远端严重的低灌注所致
注: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是以一种以多处脑动脉收缩、
通常需要数天到数周才能缓解为特征的综合征,以突发剧烈头痛 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很容易与“偏 头痛”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混淆
梗死形态部位:发生于PCA与MCA皮质支的边 缘带,常位于颞顶枕交界区,病灶也呈楔状, 尖朝向脑室
临床表现:偏盲或象限盲,皮质型感觉障碍, 不完全性感觉性失语,轻偏瘫少见
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
梗死形态部位:梗死发生于ACA、MCA和PC A与深穿支的边缘带,梗死灶主要位于侧脑室 体部外上方,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位置比基 底节层面高,呈串珠样或融合成条状病灶,也 可呈前后走行的线状梗死病灶
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
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价值。
方式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36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忆性分析。
结果单侧25例,双侧11例。
CT平扫呈白质内低密度影,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
CT分型:皮质前型10例,皮质后型11例,皮质下型12例,小脑型3例。
DSA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小2例,闭塞1例,双侧颈内动脉狭小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小3例,闭塞1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小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小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小1例。
结论脑分水岭梗死的CT和MRI表现有其特点性,MRI对准确判定梗死的位置与形状优于CT、DSA为判定颈内动脉狭小或闭塞提供靠得住依据。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运算机;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脑内相邻大动脉供血交壤区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所致的梗死,多由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引发,临床常呈卒中样发病,病症与体征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异。
笔者搜集经CT、MRI与DSA检查的36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式一样资料男20例,女16例,年龄38~77岁,平均岁。
睡眠与安静时发病27例,活动时发病9例。
既往高血压因降压药应用不妥致使血压过度下降11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5例,心房纤颤5例,外伤、手术致血容量下降者3例。
临床表现经历力下降、明白得力、计算力、定向力消退12例,8例失语(运动性失语5例,感觉性失语3例),幻觉2例,8例失语(运动性失语5例,感觉性失语3例,)幻觉2例,偏瘫4例,偏身感觉障碍5例,偏盲3例,癫发作2例。
36例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8例做CT增强扫描;19例行MRI 检查,5例同时行增强MRI;为确信有无颈内动脉及脑内大动脉狭小或闭塞,12例行DSA检查。
2 结果CT与MRI表现 36例均行颅脑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
一文揭开分水岭脑梗死的「真面目」
一文揭开分水岭脑梗死的「真面目」临床工作中,应该及早明确分水岭脑梗死病因,为后续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分水岭脑梗死(border zone infarcts, BZI)是发生在两个主要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特殊部位的缺血性病灶。
这种梗死类型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
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远端血管供血区灌注减少所致缺血性损害。
表1 分水岭脑梗死的分类轴位T2WI示I-BZI(红色)和C-BZI(蓝色)分布区域。
外分水岭脑梗死(C-BZI)▎C-BZI的影像学特点位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供应的皮层分界区,通常呈“楔形”或“卵圆形”。
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交界区▎C-BZI的发生机制以往研究发现在前分水岭或额叶皮质边界区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
然而,当前更多研究并未发现这种异常。
在整个脑/颈动脉血管可以完全正常或者轻至中度狭窄,而无血流动力学障碍。
孤立性皮层C-BZI可能由栓塞所致,而较少由低灌注引起。
由心脏或主干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来的微栓子易优先进入皮质分水岭区,这一区域较其他部分灌注低、微栓子清除能力有限。
许多C-BZI患者会同时存在很多小的皮层梗死,这些发现支持了栓塞机制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假设。
▎C-BZI预后尽管C-BZI患者入院时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其预后较I-BZI患者好。
外分水岭靠近皮层表面,这些区域由穿支动脉起源,它有更好的机会通过软脑膜或硬脑膜吻合动脉建立侧支循环。
然而,如果C-BZI合并了I-BZI,则更多地提示了血流动力学障碍,这种情况预后不好。
内分水岭脑梗死(I-BZI)•I-BZI的影像学特点:病灶≥3个,直径≥3mm,于侧脑室旁、放射冠或半卵圆呈线样分布。
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可分为融合性和局灶性病灶。
部分梗死灶范围大,呈雪茄烟状,排列成类似“串珠状”,平行且邻近于侧脑室。
•I-BZI的发生机制:I-BZI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低灌注所致。
分水岭区脑梗死的影像诊断
皮质下外 型梗死
皮质下下 型梗死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
ACA-MCA
中央前后回上1/4
大脑外侧面主要动脉分水岭区示意图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
大脑内侧面主要动脉分水岭区示意图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
ACA-MCA MCA-PCA
大脑外侧面主要动脉分水岭区示意图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
皮质前型: 占16.5%,ACA与MCA皮层支分水岭区梗塞,单独皮质前型分
2、皮质下后型: 脉络膜前动脉、豆纹动脉
及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的 交界区。 病变位于内囊后肢附近。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身感 觉与运动障碍。
皮质下型脑分水岭区梗死
3、皮质下上型: 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豆纹
动脉之间的分水岭梗塞。 位于侧脑室体旁的放射冠
脑组织。 表现为轻偏瘫及构音障碍。
皮质下型脑分水岭区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相区别。 脑内型CWI病灶比腔隙性大,一般>1.5cm,且位置靠
上层。在脑内存在有2个或2个以上圆形梗死灶,沿脑 内分水岭区域(侧脑室外上方)形成串珠状的梗死则提示 脑内型CWI,可与半卵圆中心梗死相鉴别。
辅助检查
MRI WSI病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并能明确显 示梗死部位和形状。
皮质下型脑分水岭区梗死
5、皮质下下型:前后脉络膜动脉交界区,位于下丘脑、 大脑脚前部,靠近第三脑室。表现为精神抑郁,少数有 轻偏瘫及构音障碍。
皮质下型脑分水岭区梗死
DWI
串珠样(逐渐连线)高信号 皮质下上型
T2
圆点样(未连线)高信号 皮质下上型
小脑脑干分水岭区梗死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BA 基底动脉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病史,部分患者有 TIA发作史。起病时血压常偏低。
分水岭脑梗死和CT模板
2022/10/18
索条状linear pattern
F,67岁,突发右侧肢体 瘫12H。
ICA disease are related to hemodynamic impairment applies specifically to the CSO.
2022/10/18
Stroke. 1997;28:354–357
内分水岭梗死是症状性颈内动脉疾患严重狭 窄的标志。
Stroke.2000;31:631-636
2022/10/18
Stroke 2000;31:631-636.
2022/10/18
Stroke 2000;31:631-636.
2022/10/18
2022/10/18 Stroke 2000;31:631-636.
DWI 探测急性缺血早期缺血损伤相关水分子自身扩散的改变,ADC、B1000等。 Neurology 70 January 1,
模板在该研究中用来区分皮层梗死(包括流域或 特征:常急性起病,多数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较轻,一般无意识障碍,常有刻板、频繁、相对短暂TIA,常逐渐加重;
Commo➢n etiologies
介入或手术治疗脑动脉(包括颅内外动脉)狭窄
分水岭梗死) 、IBI 和 PAI 。 血液动力学的异常更多影响的是前分水岭区。
严重的血液动力学的异常可同时影响CWS 和IWS,但绝对不会单独出现CWS。
. J Nucl Med. 1997;38:1556–1562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ACA
•皮质前型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
•横断面脑动脉供血区
•皮质前、后型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
•冠状面脑动脉供血区
•皮质前、后型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梗死
•ACA额叶梗死
•豆状核梗死
•横断面脑动脉供血区模板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病例2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病例分析
n 病例3:老年男性,因继发性癫痫入院,高血压病史,未 正规降压治疗。否认明确卒中样病史。神经科查体无阳性 体征。CT存在明显改变:右侧侧脑室前、后角片状,侧脑 室外白质条带状低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 诊断:脑梗死 问题:如何具体分析梗死亚型?可能病因和发病机制?治 疗细节?
•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上型•皮质下前•皮质下后•皮质下上•皮质下外•皮质下下 •梗死 •梗死 •梗死 •型梗死 •型梗死 •型梗死 •型梗死 •型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
•ACA-MCA
•中央前后回上1/4
•大脑外侧面主要动脉分水岭区示意图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皮质型脑分水岭区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病因
•卵圆孔未闭
心 梗
房 颤
•
•
•颈动脉粥样硬化
•常见栓子来源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病因
•缺失
•细小
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变异:若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mm 或缺如,则易发生CWI 。
脑分水岭梗死mr诊断
临床和影像分型
•脑分水岭 •梗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thophysiology of Border Zone Infarcts • Border zone infarcts involve the junction of the distal fields of two nonanastomosing arterial systems . The conventional theory implicates hemodynamic compromise produced by repeated episodes of hypotens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severe arterial stenosis or occlusion. The lower perfusion pressure found within the border zone areas in this setting confers an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ischemia, which can lead to infarction. This causal role of severe arterial hypotension has been well described and confirmed by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animals . The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yncope(晕厥), hypotension, and episodic fluctuating(情感波动) or progressive weakness of the hands are also supportive of this theory of hemodynamic failure . Radiologic studies als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border zone infarcts distal to internal carotid
infarcts constitute approximately 10% of all cerebral infarcts . Various theor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ir pathogenesis. It is believed that repeated episodes of severe systemic hypotension are the most frequent cause . Susceptibility of border zones to ischemia was proved in an autopsy study of patients with border zone infarcts . Various neuropathologic studies have shown neuronal necrosis from hypotension in these regions and have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ferential distribution of border zone infarcts .
•
Watersheds or border zones are areas that lie at the junction of two different drainage areas. The vascular supply of the cerebral parenchyma can be envisioned in a similar manner, with defined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arterial systems. Cerebral infarcts in border zones were first discussed in 1883 and were defined as ischemic lesions in an area between two neighboring vascular territories . These territories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in two broad categories as (a) external (cortical) or (b) internal (subcortical) border zones. Border zone
the territories suppliior cerebral
arteries.
•
The internal or subcortical border zones are located at the junctions of the anterior, middle, and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ies with the Heubner, lenticulostriate, and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territories. Internal border zone infarcts thus may be designated as infarcts of the lenticulostriate–middle cerebral artery, lenticulostriate–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Heubner–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terior choroidal–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anterior choroidal–
Color overlays on axial T2-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of normal cerebrum show probable locations of external (blue) and internal (red) border zone infarcts.
for patient management and disease prognosis
•
The external or cortical border zones are located at the junctions of the anterior, middle, and posterior cerebral
•
Cortica watershed strokes (CWS), or outer brain infarcts, are located between the cortical territories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and
•
The appearances of border zone infarcts depicted by standard imaging modalities are well described. Advanced imaging techniques can help identify areas of misery perfusion associated with these infarcts. Misery perfusion(低灌注) represents a chronic failure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associated with
Infarctions of the cortex and adjacent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located at the border zone of ACA/MCA and MCA/PCA
Internal border zone infarctions Infarctions of the deep white matter of the centrum semiovale and corona radiata at the border zone between lenticulostriate perforators and the deep penetrating cortical branches of the MCA or at the border zone of deep white matter branches of the MCA and the ACA.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 Internal watershed strokes (IWS), or subcortical brain infarcts, are located in the white matter,along and slightly above the lateral ventricle,between the deep and the superficial arterial systems of the MCA, or between the superficial systems of the MCA and ACA.
分水岭区梗死
Watershed Infarcts Watershed infarcts occur at the border zones between major cerebral arterial territories as a result of hypoperfusion. There are two patterns of border zone infarcts: Cortical border zone infarctions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ies . Infarcts of the lenticulostriate–middle cereb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