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路径
重庆市情参考答案1-4_重庆市公务员考试
重庆市情参考答案1-4_重庆市公务员考试《重庆市情》作业(1)参考答案填空题1、(14—4—4)2、(巴-1997-八-重庆市-万县地区—涪陵地区-黔江地区—1997__6)3、(黄葛树—川茶花-)4、(设立重庆直辖市、建设三峡工程与库区移民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5、(三中心、两枢纽和一基地)多项选择1、(ACD)2(d) 3(ABD) 4(ACD) 5(ACD)简答题一、简述重庆的优势。
1.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具有政治上和体制上的明显优势。
2.重庆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龙尾”,具有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
3.重庆初步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具有通江达海、枢纽南北东西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优势。
4.重庆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较强的工业和综合经济基础优势。
5.重庆是三峡库区的主体,具有移民迁建、实行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优势。
6.重庆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具有全面开发的优势。
7.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显著的文化优势。
二、简述重庆面临的问题。
1.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增长基础仍较脆弱。
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3.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4.移民任务刚刚过半,世界级难题远未解完。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6.对外开放度较低,外向型经济规模不大。
(7)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简述重庆直辖的原因。
1.总的来说——从大的方面讲,重庆直辖是保证我国制定的21世纪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和实现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我国发展中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
从重庆自身因素看,这种选择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比较优势。
2.具体来说——具体来说,表现为:(1)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大移民是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最直接原因。
(2)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给予有效支撑和突破是重庆直辖的重要原因。
(3)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探索是重庆直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4)长江流域开发要求重庆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庆文化产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研究
发 展有 限公 司入选 第三 批 国家文化 产业 示范基 地 然而 . 由于 总量 弱 小 、 场 机 制不 完 善 , 市 自主 开 发创 新 能力 差 , 加 上经 营管理 人才 匮乏 、 资金 投入 不 足 , 目前 我市 文化 产
业 建设 仍处 于“ 坡上 坎 、 爬 任重 道远 ” 的阶段 我 市文化 产业 目前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有 :一是对 发展 文化 产业 的重 要性 、 紧迫 性认 识不 足 . 还存 在着 “ 忽视 、 轻 视、 近视 、 视 ” 偏 的思 想 障 碍 . 等 、 、 ” 思 想还 很 盛 “ 靠 要 的 行 :二是政 府 部 门缺乏 对文 化产 业 强有力 的宏 观管 理 和
重庆文化产业建设 的战略定位与发展 研 究
王 文峰
( 重庆 教 育 学院 经 济 贸 易 系 ,重 庆 4 0 6 ) 0 0 7
摘 要 : 着人 民群 众物 质 生 活水平 的提 高 , 何 加快 城 市 文化 建设 、 升 城 市文 化 内涵 、 随 如 提 满足 广 大人 民
群 众 日益 增 长 的 精 神 文 化 生 活 需 要 成 为 重 庆 建 设 长 江 上 游 及 西 部 地 区 中 心 城 市过 程 中 所 不 能 忽 视 的 一 个 重
不 平衡 现象 , 响 了全市 文 化产业 的 整体发 展 ; 是资 金 影 七
和 人 才 的 缺 乏 导 致 重 庆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后 劲 不 足 .市 场 竞
争 力不 强 。
2 重 庆 文 化 产 业 建 设 的优 势 与 战 略 定 位
会、 促进 产 业发 展 、 会 就 业 、 动 经 济增 长过 程 中发挥 社 拉
经济 发展 、社会 进步 的重 要作 用成 为 一个 亟待我 们认 真
重庆城市主题文化构建与战略选择
城市应有白 勺 . } 生 质 、功能和特征 的基础上 ,才能谈得 上主题 ,才能形成 主题 ,才能养育 、包含 、 烘托得住这个主题。因此 , 我们所说 的城市 主题 ,不是虚的 ,不是没有任何基础 的空中楼阁 ,而是有扎实基础的
特色 l 生主题 。
城市化 的建设过程 中,最科学的方法 就是从城市文化学的角度构建城 市 主题文化 。因为城市主题文化是 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形态。它首先
众所周 知 ,文化是城市 的灵魂 ,是城市综合竞争力 的重要体现 , 也是城市可持续 、科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同时 ,城市文化是文化软 实 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 ,是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 的最深层 、最 持久的力 量 。建设城市文化 ,就是要建设 有鲜 明的特色和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形 象 ,呈现 良好的 、、具有活力的城市文化创新是人们的最佳宜居 处所 ,并为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 任何 一个城市在建设发展 的过程 中,或多或少 部有 自己的文化 , 也就是说城 市文化只是把空泛的文化具体到 了城市活动的管理形态 当 中,它还不具备城市的特色占有 、 特 色垄断和特色整合。—个 城市在
要具备原创性 、特质性和系统性。城市 主题文化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 形成 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 空间形态 ,并 围绕这一主题 空间形态 来发展城市 、 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 1 城市构建主题文化 的现实意义 何谓城市主题文化?凡有特色 的城市 ,都孕育着一种特殊的文化 生命基 因,成为城市发展的灵 魂。这种基 因是 由凝聚着历史精神的文 脉 和独有 的 自 然特质 、文化特质 、经济特质所决定 的。这个城市所形 成 的历史精 神的文脉 和独有 的 自然特质 、文化 特质 、经济特质就 是 城 市的 主题文化 。城 市的主题 文化依存 于独特的 自然 特质 、文化 特 质 、经济特质的环境 。没有城市主题 文化 的城市 ,犹如没有灵魂的城 市 。而有 了城市 主题文化 ,城市建设将 更加有所遵循 ,城市形象会 更 具特 色。对外可 以彰显城市独特的品质 ; 对 内成为引领和支持城市经
数字重庆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数字重庆建设最佳实践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字重庆建设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推动重庆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
数字重庆建设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核心,涵盖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管理、数据应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数字重庆建设的最佳实践案例。
一、智能交通管理二、数字化城市智慧化管理数字重庆建设还倡导数字化城市智慧化管理,通过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了城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在应急管理方面,通过建设城市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了城市紧急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处置,提高了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在环境监测方面,通过智慧环保监控系统,实现了城市环境质量实时监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数字经济发展数字重庆建设推动了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和创新团队。
如重庆建设了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集聚了一大批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和人才,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四、数字化服务普惠城市民生数字重庆建设还致力于提升城市民生服务水平,构建数字化服务体系,让市民享受更加智慧化、便捷化的城市服务。
在医疗卫生方面,重庆推行了互联网医院、电子健康档案等服务,方便市民进行远程就医和健康管理。
在教育领域,开发了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服务,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
数字化服务的普惠城市民生,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五、数字文化传承创新数字重庆建设促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和创新。
通过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文化展示平台等,实现了城市文物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展示。
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和项目。
重庆文化建设:机遇 挑战 目标 任务
3%的学 生认为西 方时 尚代表着 文化潮 博 士 点和博 士生 导师 的数量 ,在 西部 还处 于二 作品 ;8
0 5 流水平 。在 文学 艺术方 面 , 国家 级 的艺术 人才 流 ;近 9 %的学生不知道父母 的生 日;7 的学
心 、服 务 大 局 ,面 向基 层 、服 务 群众 , 理 论 西 部地 区的重要 增长 极 、长江上游 地 区的经 济
和 思想道德 建设 扎实推进 ,舆 论 引导能力不 断 中心 、城 乡统 筹发展 的直辖 市 ,在西部 地 区率 增强 ,文学 艺术 日益繁 荣 ,文化 体制 改革深入 先实 现全 面建设 小康社 会 的重要 战略措施 ,必 推进 ,公共文 化投 入持续 增加 ,文化 设施和服 将给重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极好的机 务 网络 日趋完 善 ,文化事业 和文化 产业 协调发 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 的提高, 民群众文化 消 人
好机 遇和有 利条 件 ,必须要 抓好这 些机 遇 ,用 好这 些条件 。 在 看 到 良好机 遇和 有利条 件 的同时 ,我们
略 机 遇 期 。 国际 国 内大 环 境 有 利 于 文 化 大 发 更要 站在新起 点 ,瞄准 新 目标 ,清 醒认 识到重 展 。当今 时代 ,文 化 与经 济 相 互 促 进 、相 互 庆 文 化建 设存在 的差距 和 问题 。
庆础 , 各种 有 利 条件 正在 聚 合 , 加 快 文 化 建 措 施 ,扎 实 推进 我 市文 化 建 设 。
重庆文化建设 面临的机 遇与挑战 今 后一个 时期 ,是 重庆文化 发展 的重要 战
设 ,寻 找新 的突破 口,抢 占文化 发展制 高 点 已 是 蓄势待 发 。这些 都是我们 加强 文化建 设 的 良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旅游和文化发展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7.25•【字号】渝文旅规〔2019〕12号•【施行日期】2019.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文化旅游委,两江新区社发局、万盛经开区文广新局,委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机构改革方案》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机构改革涉及政府规章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渝府发〔2018〕46号),根据《重庆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90号)规定,经市文化旅游委2019年第11次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我委对2014年颁布实施的《关于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进行了修订完善,现将《关于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遵照执行。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2019年7月25日关于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原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引导全市各地合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要素保障的基本思路,鼓励以特色文化为基础的创新创造,促进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开发,逐步形成我市区县有品牌、镇(乡)街有特色,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任务(一)发展特色文化内容生产。
重点打造《印象武隆》、《天上黄水》、《巫山神女》、《烽烟三国》、《梦幻桃园》、《钓鱼城》、《朝天门》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演出品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作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歌舞、戏剧、杂技、图书音像、动漫游戏、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健康向上的原创娱乐产品和新兴娱乐方式。
重庆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重庆城 市文化 建设 的 问题 与对 策
回余昌
内容摘要 : 重庆作为我国最年 轻的直辖市 , 要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 中心 、 西部教 育高地, 必须 有与之相适
应 的城市文化建设。因此, 对重庆城市文化建设进 行研 究, 找准重庆城 市文化建设存在 的问题, 提 出促进重庆城 市文化建设 的对策, 对切实推进重庆城 市文化建设 , 提升重庆魅力和形 象, 具有很 强的现 实意义。
一
西部教 育高地 ” 等方 面的教 育 , 唱
响城市 主旋律 ,以此来 引领城市 社会思潮 ,最大 限度地形 成社会 思想共识 ,激励市 民为之 奋斗 和 拼搏 。 在实施过程 中 , 既要将这些
下功夫 , 在 弘扬 正气上 下功夫 , 使 和 自觉行 动。 五是从 教育抓 起 ,加 强市 民
关键 词 : 城 市文 化 建 设 问题 对 策
城市文化 是城市 的精髓 和灵
魂, 是激 发城市 活力的源泉 , 是一
时更新和 升级 产业结 构和核 心技
术, 增 强 了企业 的国际竞 争力 , 促
受市场 经济利益 最大化 和西
方享乐 、 开放、 自由思潮 的影 响 ,
个城市持续 、 协调、 全面发 展的重 要 内容和精 神动力 。它具有地 域 性、 历 史性 、 人文性 和产业性 等特
生活 , 在享受 中迷失 了 自我 , 不知 道为什 么而生活 ,为什 么要这样 生活 , 应该 怎样 生活等 , 缺 乏明确
的奋斗 目标和理 想信念 ,缺乏引
领 他 们 思 想 与 行 为 的核 心 价 值 观。 年轻人是 国家的未来 , 民族 的 希望 ,更是一座 城市 建设 发展 的
模 工作 ,无 疑是加强 重庆文化 建
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作者:张伟进来源:《新西部》2023年第10期城市已成為我国人口主要的集聚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直接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人口持续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地区集中,达到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发展文旅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在重庆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中,渝中区以“小地域”发展“大旅游”,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区、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可为其他省(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强,既取决于经济动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和旅游引力,文化、旅游与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根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这既是对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经验的高度总结,也为新时代新征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动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力量,也是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重庆渝中区为例,总结其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探析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区、文化大区、文化强区的发展路径,对研究文旅融合发展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渝中区文旅融合发展概述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发祥地,有三千余年建城史。
重庆既是世界最大的山水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特色鲜明。
据统计,全市旅游资源单体达4042个,涉及8主类、39亚类、110个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江河湖泊、温泉康养、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主题娱乐、都市风情、邮轮游船等多种类型。
重庆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
重庆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支撑。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重庆一直致力于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为此,重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首先,重庆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之一是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重庆市政府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不断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在城市规划中,重庆将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不断提升文化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重庆还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文化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其次,重庆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之二是加强文化创新和传承。
重庆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注重推动文化创新,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重庆市政府加大对文化创新和传承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开展创新性的文化活动和项目,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
同时,重庆还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展览展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重庆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之三是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
重庆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重庆市政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技术,推动本地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重庆还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推动重庆成为一个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最后,重庆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之四是加强文化服务和管理。
重庆市政府加大对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投入,提升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重庆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设施,提升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舒适度,让市民和游客能够更好地享受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
重庆时事政治手册及省情汇总
重庆时事政治手册及省情汇总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最新版)时事政治手册目录第一部分重庆市市情精选版第二部分时政精选版第三部分时政真题第四部分时政模拟题第一部分市情精选版第一节市情概况一.基本概述1.抗日战争时期,XXX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陪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西南大区驻地和中央直辖市,1997年6月18日成立直辖市。
2.重庆拥有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XXX、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
3.重庆,简称渝,别称山城、渝都、桥都,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航运、文化、教育、科技中心。
4.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
5.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随后成为XXX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而当时西南大区驻地亦设在重庆。
6.1954年7月,西南大区、北碚市并入重庆,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从直辖市降为省级市,重庆并入四川。
7.2010年6月18日,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其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
8.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重庆荣获第十。
[11]同年,重庆荣获十大幸福之城和十大休闲之城。
入围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等。
9.2014年5月2日,撤销铜梁县和璧山县,设立铜梁区和璧山区。
10.1983年3月3日,永川地域八个县并入重庆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
11.1992年,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2.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将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成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
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
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3次成为直辖市13.气候:重庆市的主要气候特点能够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着,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
深入挖掘打造“三线建设”文化_加快建设重庆市文化高地
深入挖掘打造“三线建设”文化加快建设重庆市文化高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生产力。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不可磨灭的一页,“三线建设”文化是新中国重大建设时期形成的一种典型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时代性、教育性、启迪性。
全国“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在西南地区,核心区在重庆,位于綦江区丛林镇的晋林厂就是全国“三线建设”一个缩影。
厂区内有目前最为庞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三线建设”旧址、抗战时期最为神秘的飞机制造厂(海孔洞)等历史文化资源。
凭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深入挖掘和打造晋林厂“三线建设”文化,弘扬“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敢打硬拼,历险磨难、信念愈坚,饱尝艰辛、斗志更强,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的爱国创业精神,必将对全区人民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影响,提升綦江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知名度,加快构筑重庆文化高地进程。
一、“三线建设”文化的产生“三线建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国防布局的一次大调整,经济能力的一次大调度,巩固了国防,理顺了工业发展的布局,缩小了中国沿海与内地的差别。
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为解决经济发展和防备侵略战争,党中央提出了一、二、三线的战略部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国家把以军工为主的一些基础产业牵往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和西北地区,这些军工企业后来也成为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脊梁骨。
以丛林镇晋林厂为典型代表,许多科技人才满怀豪情壮志,告别大城市,告别亲人,投身到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中来。
他们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爱国奉献、不怕牺牲,有的“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把一生都献给了”三线建设”,为国防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三线建设”文化意义重大、适逢其时(一)“三线建设”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一笔物质与精神财富。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1 0 0年 7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u a f h n qn olg fE u ain o r l o g igC l eo d c t n oC e o
Vo . No4 1 23 .
Jl 2 1 uy,0 0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 的路径选择
如 大众娱 乐业 、 广播 电视业 、 刊 出版业 、 报 文化 演 艺 业等。 文化 产业 是 城 市发 展 的新 兴 经 济业 态 . 2 是 1
世纪 的“ 阳产业 ”从 2 朝 。 0世 纪 5 0年代开 始 。 人类 进 入 以文化经 济一体 化为重 要特征 的第 三代生产 力时 代, 文化 的经 济属 性 和 经 济 功 能 、 产业 功 能逐 渐 显
源 , 造 文 化产 业发 展 企 业 集 群 ; 托 高 校 、 打 依 内联 外 引 , 聚 文化 产 业 发 展 的 专 门 性人 才 ; 善 设 备 、 高 水 平 , 极 集 改 提 积 运 用高 科 技 发展 文化 产 业是 大 力 发 展 重庆 文化 产 业 的路 径 选择 。
关 键 词 : 庆 ; 化 产 业 ; 展 ; 径选 择 重 文 发 路 中图 分类 号 : 1 Gl 4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9 (0 0 0 - 0 8 0 10 — 30 2 1 )4 0 7 — 4
近 10 0 0余个 , 大专 院校 近 5 7所 , 成为 重庆文 化产业
发展 的巨大文 化资源 3文化 资源丰 富 源 远 流长 的历 史 文 化 和风 格 .
拉 动经济 的高速增 长 , 促进 城市 的快 速发展 , 增加城
市 的综合 实力
一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3.18•【字号】渝府发〔2022〕23号•【施行日期】2022.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2年3月18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2022年3月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发展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第一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第二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第四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一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二节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第三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五章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巩固壮大主流媒体阵地第二节持续推动精品建设和品牌建设第三节构建广电及网络视听技术体系和安全体系第六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第一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第二节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第三节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第四节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第五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七章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第一节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二节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第三节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第四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第八章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第一节传承弘扬巴蜀文化第二节加快发展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第三节着力开展文化旅游走廊市场推广第四节建立和完善共建机制第九章构建“一区两群”旅游发展格局第一节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第二节加快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第三节加快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第十章实施旅游精品工程第一节全面提升都市旅游第二节着力打造长江三峡旅游第三节加快推进民俗生态旅游第四节做大做强温泉旅游第五节做优做靓红色旅游第六节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第七节加快发展康养及休闲度假旅游第十一章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第一节提升和完善旅游要素体系第二节提升和完善旅游交通体系第三节提升和完善旅游集散体系第四节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第十二章推进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第一节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第二节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节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第四节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第十三章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第一节加快文化和旅游科技应用与研发第二节加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第三节健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生态第十四章加强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第一节加快提升国际影响力第二节深化文旅区域合作第三节加强文旅品牌营销与城市形象推广第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第一节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第二节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第三节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重庆实际,编制本规划。
构建宜居重庆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范本模板】
构建宜居重庆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文章基于宜居城市评价的科学内涵,结合重庆当前的实际,阐述了建设“宜居重庆"的必要性。
运用SWOT战略分析重庆“宜居城市”建设内外部的优势和挑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重庆建设为全国宜居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宜居重,SWOT分析,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职能向服务性的转变,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城市的主人翁就对城市生活各个层面的环境与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衣、食、住、行等涉及生活质量方面的许多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房价偏高、城市犯罪等.2007年5月3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宜居城市标准有六条,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
按照这一标准,宜居城市应当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它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处于西部经济重镇的重庆,借助于直辖市的政策优势,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重庆有着1419万的城镇人口,443。
6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GDP为5096。
66亿元。
而重庆又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越性,随着314战略的部署以及“五个重庆”的提出,把重庆打造成为一个全国宜居城市势不可挡。
有助于全面提升重庆市城市环境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更适宜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环境.一、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
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先进区县建设的通知-渝府[2001]284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先进区县建设的通知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先进区县建设的通知(渝府[2001]284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创建文化先进区县活动,是举全社会之力兴办文化事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战略性举措。
直辖以来,我市的创建文化先进区县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区县8个、市级文化先进区县6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弘扬和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快我市文化先进区县及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特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创建文化先进区县工作的领导创建文化先进区县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创建力度,把此项工作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大事来抓,做到思想发动到位、目标责任到位、设施建设到位、领导工作到位,大力度、全方位、整体性地推进我市创建文化先进区县的工作。
(一)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按照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规定和要求,综合设置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稳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在区县乡机构改革中,各区县(自治县、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设置乡镇和街道文化服务机构,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政策业务水平,确保基层文化服务工作有部门管理,有专人负责和落实。
(二)狠抓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建设是创建文化先进区县工作的重点。
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应在“十五”期间完成国家“八五计划”中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任务,边远山区、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两馆”合建。
2020年重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及答案
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1. 重庆以前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现在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模式。
√A 快速型B 有效型C 集约化D 精细化正确答案:D2. 重庆将“一圈两翼”的“一圈”范围细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是为了拓展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A 优化资源配置B 加强经济发展C 促进产业发展D 功能拓展区正确答案:A3. 我们要留给后代良好的生态系统,开发一定要考虑资源的()能力√A 开发B 整合C 承载D 配置正确答案:C4.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用于建设土地占总面积的比重,我们称为( ) √A 开发比重B 开发强度C 开发比例D 开发大小正确答案:B5. 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是我市发展的()特征所决定的。
√A 阶段性B 地域性C 功能性D 开发性正确答案:A6. 自然资源和()的重要区域以及珍稀动物和植物基因的资源保护地带,都属于禁止开发区。
√A 绿色资源B 生态资源C 文化资源D 优化资源正确答案:C7. 五大功能区域划分之后,()和城市发展新区是未来人口转移的主力中心√A 都市功能核心区B 都市功能拓展区C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正确答案:B8. 渝东北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要走一个快速的发展道路,要以()作为基础,跨越工业发展等传统的发展模式√A 渔牧业B 矿资源C 生态农业D 林木业正确答案:C9. 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地理位置,包括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处于内环以外的区域,以及(),渝北区和巴南区的全域。
√A 大足区B 永川区C 北碚区D 万盛区正确答案:C10.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我们称之为()。
√A 智慧城B 工业城C 生态城D 卫星城正确答案:C11. 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科学划分,是立足重庆“直辖体制、省域面积,城乡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市情,在坚持深化、细化“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县(),确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决策。
重庆统战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形成 的特殊文化形态。它来源于重庆长期的统一战线工作
创 建统战文化 研究基地 ,将 统战文化 实践上升为 统 面 ,重庆可 以进 一步作大胆 的探索和尝试 。加强重庆 统
实践 ,是毛泽东 、周恩来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重庆 战理 论 ,是加 强重庆统战文化 建设 的有效途 径。在这 方
对 重 庆文化 的大发 展大 繁荣 、重庆 统 战工作 继 续走 在 统战 文化 建设 的一个 重要方面 。重 庆丰富 的统 战文化实
全 国前列 ,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意 义 。如何 建设 重庆特 色 践 ,也 亟需理论研 究和总结 。统一 战线具有极 为丰富 的 统战文化 ?其 战略性思路和可行性 方法路径非 常值得探 文化 内涵 ,但从文 化视角对统一 战线进行研究 还需深入
重庆是抗 E民族统一战线 的前 哨地 ,是 中国民主党 这些 路径 涉及创建 统战文化研究基 地 、依托 重庆统战文 t
派的主要发祥地 ,是 中国政治协 商一词的得名地 ,也是 化支撑体 系 、打造 一流统战文化 品牌 、实施重庆 统战文 唯一全 国性统 战教 育基地所在地 。重庆有着特殊 的统战 化精品文艺创作战略等方 面。 文化 历史地位 、丰富的统战文化资 源和深厚 的统 战文化 凝 聚 了统 一 战线 的理论 精华 和 实践 智慧 ,彰显 了统 一 二 、创 建统 战文 化研 究 基地 。深化 统 战文 化 理论 充 分发挥统战 文化在统战工作 中的独特作用 ,必须 积淀 ,为重庆建设统战文化 提供 了有 力支撑 。统 战文化 研 究 战线 的价值 取 向 和精神 内核 。加强 重庆 统 战文 化建 设 要有统 战理论支撑 。加强统战文化 理论研究是加 强重庆
重庆地区三线建设遗产文化再生路径初探-以816地下核工程改造为例
重庆地区三线建设遗产文化再生路径初探-以816地下核工程改造为例发布时间:2022-03-18T08:02:02.185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0期作者:刘彦龙12 张慧玲12[导读] 新一轮的城市竞争是软实力的竞争,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刘彦龙12 张慧玲121.重庆工商大学商业策划与服务设计研究所2.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摘要:新一轮的城市竞争是软实力的竞争,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将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与西南地区软实力提升结合起来,将其提高到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是提高西南地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城市建设中三线建设遗址"再生"就是通过"文化更新"这个途径演变成一种符号化的资本,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既保留了历史遗址自身的价值又能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
本文拟以816地下核工程改造路径为例进行分析,探究重庆地区三线建设遗产文化再生路径。
关键字:三线建设; “816”地下核;文化再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实施了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属于当代工业遗产类型之一。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段重要的历史,广大三线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的大山深处,许多企业经过关、停、并、转后,留下的场址、厂房、设备与设施以及生活区建筑等。
一、重庆地区三线建设遗产发展历程及现状重庆因其靠山隐蔽的地理面貌,实力较强的工业基础,加之拥有丰富的能源条件,因此成为全国重点建设三线企业的核心地域之一。
(一)发展历程重庆周边兴建了一批兵器、核工业、船舶、冶金、化工、机械、仪器仪表等国防企事业单位及民用企业,如长安机器厂,62、54两个研究所和四川仪表总厂,816核工业厂等。
所建项目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同时具有一定的规模,构成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极大的促进了重庆地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重庆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路径摘要:本文从重庆建设文化强市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分析国外知名工业制造业城市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路径和重庆本身的特点,认为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可从打造文化软硬件基础实力—即人的意识与文化载体,提升文化生产力—即文化产业与文化需求,构建文化竞争力—即独有的人文精神、文化品牌出发,努力建设实现西部文化高地和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强市;文化软硬件基础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这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血脉,是这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重庆具备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体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传统工业制造业城市加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升与中国内陆重要中心城市、最年轻的直辖市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构建西部文化高地和长江上游文化中心,是重庆“十三五”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从建设文化强市的现实意义、战略路径分析和战略路径实施等方面,就重庆建设文化强市作如下思考。
一、建设文化强市在当前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文化强市是重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验证了他的预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以其强大的反作用力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从欧洲发达的工业、制造业城市的兴衰过程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传统工业城市的衰落和城市竞争力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振兴传统工业城市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所在。
所以,在作为老牌工业基地的重庆加快转型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出文化对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把文化建设贯穿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文化与城市的精神文明、经济产业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旅游等融合,着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地方特色文化魅力,创造拼搏奉献、开拓创新的人文环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新、高效、廉洁、服务、法制”五型从政文化等,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二)建设文化强市是提升重庆城市文明的迫切需要。
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达,不仅仅表现在物质财富方面,更体现在城市的文明方面。
而城市的文明是由一个城市中“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凝聚形成,每一个独立的人汇集形成了城市,而个体的行为举止、素质素养,最终凝聚成一个城市的素质,即城市文明的体现。
在物质财富不断发展的今天,市民的素质素养却成为了拖延社会进步的枷锁,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急切需要通过建设文化强市,而形成文明的引导,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
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早已形成共识,城市的发展好与坏、快与慢,换个角度而言取决于这个城市中汇聚的高素质高素养的人才多少,“人才强市”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在当前处于西部人才洼地的重庆,急切的需要通过建设文化强市来培养自身的人才,引进外来的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三)建设文化强市是带动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随着中国西部经济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重庆人民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之相应的,重庆人民的文化消费和需求也愈发变得旺盛,这其中蕴藏着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需求力量,特别是在“新常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更是形成了“一举多得”的利好,不仅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内需拉动经济,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产业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逐步将形成带动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路径分析。
(一)成熟模式分析。
纵观世界上知名的工业文明城市在转型发展中所实施的文化战略,基本形成为四种战略路径,一是以伦敦为代表的以艺术发展带动文化消费为基础建设休闲娱乐型文化城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巩固伦敦作为世界之城的角色,吸引重要的国际活动和寻求全球性的文化伙伴;增进作为一个多元化和创造性的城市市民在文化认同方面的自豪感;开拓伦敦公共场所,使之应该成为人人参与并对城市文化更新做出贡献的场所;保证城市的文化生活使所有伦敦人都能够参与并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文化精英的领地;发展旅游战略,使其成为伦敦吸引旅游者的主要特征;在教育领域推动创造性,确保在伦敦成长的年轻人有机会发展他们的创意技能和活力;将创意工业(文化产业)作为催生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手段。
二是以曼切斯特为代表的以创意为基础建设创新型文化城市,采取了以下措施:文化之都建设—持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保护文化投入者的利益;文化与学习—确立文化在学习、提高教育水平中的角色地位;文化大同——鼓励市民参与文化活动;文化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文化营销——协调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三是以巴塞罗那为代表的以文化产业为基础建设知识型文化城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化巴塞罗那作为一个文化内容生产“工厂”的能力;使文化成为社会凝聚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使巴塞罗那融入数字化文化潮流;动态保存文化遗产;充实非凡的大都市文化空间;发挥巴塞罗那作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与推广平台的作用。
四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以保存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建设文化多元性的文艺复兴城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培养欣赏与从事文化艺术的强大群体;培养艺术公司;培育本地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进军国际文化舞台;发展展文化艺术的“文艺复兴”经济。
而分析上述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均涉及了以下措施:强调了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强调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经济贡献;强调大众的参与,认为大众才是文化城市的主人;呼吁保存和发展民族艺术,开发创意产业,强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复兴民族文化传统;在发展中强调文化的育人、提升城市素质的功能。
这也对重庆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重庆特点分析。
反观重庆的相关特点,重庆完全具备建设西部文化高地和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基础资源。
一是重庆历史文化悠久。
从巴国古都到抗战陪都,再到三峡大移民,重庆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笔笔浓墨重彩的笔迹,升华而形成了传唱至今的典故,凝练出了重庆建设文化强市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二是重庆城市特点突出,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和传播体,在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中具备重要的作用,而巴山渝水的风情享誉全国,一方面重庆有山有水,城市错落有致,山水城市特色突出,另一方面重庆旅游资源丰富,大足石刻、丰都鬼城、大小三峡、天坑地缝等等数不胜数,为建设文化强市带来了最好的“硬件”。
三是重庆具备良好的物资财富基础。
不得不考虑,建设文化强市是以个“烧钱”的事情,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创意文化,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好在重庆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硬实力不断增强,为加快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是重庆拥有良好的政治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和创新中心、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一系列的名称都代表了重庆拥有的良好政治资源,为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政策保障。
五是重庆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
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形成了城市精神,人的交流形成了文化传播,人的消费带动了文化产业,而重庆拥有3000万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路径实施。
借鉴国外知名城市建设文化强市的路径,结合自身特点,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可从打造文化软硬基础实力—即人的意识与文化载体,提升文化生产力—即文化产业与文化需求,构建文化竞争力—即独有的人文精神、文化品牌出发,努力实现西部文化高地和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目标。
(一)打造重庆文化强市的软硬件基础实力重庆建设文化强市,首先要以文化的主体“人”为根本,从软件,即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硬件,即文化基础设施出发,加强软硬件建设,以增强基础实力。
1、人人参与,经济、文化同发展。
建设文化强市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以民间自发形成,政府侧面引导,而是需要自上而下,一是由政府牵头研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借鉴全球成功城市或地区的做法,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形成文化强市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特别应注意上下互动,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发挥市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营造“市民是城市文化的主人,人人参与、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建立由党委领导,党政协力的有力格局,将文化强市建设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普遍提高公民思想文化素质。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贯穿于文化强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市民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当中。
面向市民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明是非、守规则、重礼仪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是推动市民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建设,深入推进礼仪普及、行为养成、优质服务等文明行动,并开展好先进模范塑造和宣传工作,以点及面,普遍提高公民思想文化素质。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档案馆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
在城市危旧房改造和开发建设中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创造条件积极开放历史文化设施,培养民众文化素养;三是打造具有鲜明重庆特点的历史文化设施,形成城市名片,重点开发好红岩联线品牌、三峡文化遗产品牌等;四是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互联网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工程,要采取公共的、商业化的等多种方式尽快的完善互联网网络基础线网布设,以及逐步实现免费公共无线网络覆盖,为线上文化的传播、线上商业的发展等打好基础。
4、加强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的构成包含主城和区县,文化的普及应覆盖全面,特别是重庆具备大城市大农村的显著特点,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区县文化事业发展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