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最新教育文档
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阅读
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阅读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阅读厡诗: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早年心仪久,今日眼底收。
东边是吴越,南边有荆楚。
中间洞庭隔,天地水中浮。
亲戚朋友在,书信从未收。
年老且多病,飘零在孤舟。
北方战事紧,将士鲜血流。
登楼凭栏望,为国心中忧。
厡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天下有名楼,岳阳第一流。
长江天上来,波涛洞庭收。
大雁头顶过,带去心上愁。
远山知我意,衔月慰我忧。
楼高插云霄,你我仙界游。
邀约天上客,举杯饮美酒。
高天凉风起,酩酊大醉后。
起舞弄清影,翩跹借长袖。
品读:两首诗歌体裁相同,都是五言律诗。
内容相同,都是登岳阳楼。
都是登高望远,写景状物,咏物抒怀。
不同的,首先是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因此格调也迥异。
杜甫登楼远望,紧接着感叹自己的飘零悲苦,“亲朋无一字”,这是由于战争的动乱与破坏,使得“烽火连三月”,从而造成交通阻隔,而自己飘零在外,虽是思家心切,但很难得到亲朋和家乡的消息,真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难怪他要感叹“家书抵万金”了。
如果诗歌就是这样表达自己的个人遭遇和悲苦情怀,那思想意义和诗歌格调也就很一般,但诗圣就是不一般,最后一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让感情大振,格调高标,尽管自己“老病有孤舟”,病魔缠身,飘零在外,孤老一人,但他登楼凭栏远望,想到的再也不是自己,而是吐蕃入侵,北国边关,烽烟四起,将士御敌,流血牺牲,他丝毫也没有被眼前美景陶醉,却是心忧天下,且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横流。
而李白呢,他却是放得开得多,登楼观景,心中的那一点忧愁也被远飞的大雁带走了,远山张开大嘴,为他衔来一颗亮晃晃的明月,就像点着一盏天灯,照着他在高耸入云的楼上,与天上神仙举杯痛饮,带着醉意,在凉风中翩跹起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行杯:谓传杯饮酒。
6.回:回荡,摆动。
【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小编带来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登览岳阳楼,岳阳城风光一揽无遗,辽阔的洞庭湖如美人敞开美丽的胸怀大雁把忧愁的心情带走,青山衔着皎洁的月亮前来楼上的酒席高高与白云连接,怎么就在天上飞觞接杯,饮酒高歌醉后任凭凉风吹,正好借风舒展开舞女漂亮的裙袖,如莲花盛开赏析:这是一篇最具李白特色的诗之一,每个字都散发出茅台的味道,如果李白当时没有喝尽一船酒,是不可能写出如此洒脱的文字的,真是酒逢知自千杯少,情来诗章万篇多!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
李白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
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
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
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
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一二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
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遇赦东归,游岳阳时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
一般认为被赦免的李白,欢呼雀跃,心情轻快,所以才有抒发狂喜之情的《早发白帝城》以及本诗。
《早发白帝城》自然如此,可是本诗是否也如此呢?值得商榷。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此是极写岳阳楼高。
因为足够高,故整个岳阳城能一览无余。
而后诗人视线由远及近渐渐回收。
先看到江水向远方流走,接着视野豁然开阔,洞庭湖出现在眼前。
江水与洞庭湖无疑是相连的。
如果将渐行渐远的江水看作一枝花上细细的花枝,则洞庭湖便是这一枝花上膨大硕壮的那朵花。
是谓“川迥洞庭开”。
“迥”,读jiǒng,远。
在这两句里,我们应该注意“尽”和“迥”字。
诗人极目远眺,总有穷尽之时;江河蜿蜒而去,深入莽苍远方,则诗人想必对未来也有茫然之感吧?而江水的逼仄,更衬托出眼前洞庭湖的浩渺,则诗人的心情想必也因此变得稍微开朗一些了吧?这就有了下面两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这是写季节和时间的。
诗人登临岳阳楼,应是秋日傍晚。
大雁南飞,似将愁心带去;山高遮天,似衔好月而来。
“衔”是因为月在山后,其中一角为山所遮。
“来”是因为本来夜幕降临,山黑绰绰地看不见,直到月亮升起,将大山清晰地映照出来,好似一下子推送到诗人眼前。
此两句中的“愁”是呼应前面两句的。
证明“尽”和“迥”确实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烦忧。
未来不可期,现实很沉重。
虽然逃避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洞庭湖上,虽然洞庭湖如花朵般明艳,内心的愁苦却反而越积越多。
也不知立了多久,但闻秋雁声声,但见夜幕低垂,但见玉兔东升,但见群山毕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仿佛变得空明沉静,所以有了这两句。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都是写登岳阳楼,但感受却不同。
这是因为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自然诗境和风格不一样。
还是先看看两首诗的具体内容: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李白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接下来,我们作如下一些分析:《登岳阳楼》起句就与杜甫的人生相联系。
“昔”指他的青年时代,时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则是这样的情形:大历三年,住在成都的杜甫经历了长期的困顿艰辛后,体衰多病,已经进入了垂暮之年,因四川政局混乱,所以他沿长江出川,辗转来到湖南。
这年的冬季,漂泊中的诗人到了岳州,当时吐蕃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
杜甫历尽人生坎坷,才有幸登岳阳楼;过去充满宏大的人生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且处于多事之秋,他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登临岳阳楼,亲睹山色湖光,本是人生快事,可这并没有给杜甫带来多少喜悦,反而触发无尽的感伤。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极写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气象,杜甫用夸张的手法把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壮阔。
“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连年战乱,亲朋好友音信全无,一身是病。
这里借“孤舟”来表达无所依托之意。
这又加重了他自伤漂泊的感情。
不过,杜甫毕竟是杜甫,他没有停留在个人痛苦上,而是以国事为念。
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兵荒马乱的动荡情总值,不禁潸然泪下。
在诗人伤时忧世中,全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又转为宽阔,富于变化,既壮且悲,显示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同登岳阳楼两种风格别样情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_与杜甫_登岳阳楼_比较浅析
颈联: 诗人兴致勃勃, 幻想联翩, 恍如置 身仙境。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 仿佛在天上 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 夸张 地 形 容 高 耸 入 云 的 状 态 。这 似 乎 是 醉 眼 朦 胧 中的幻景。诚然, 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尾联: 楼高风急, 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 风四起, 诗人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
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 正面描写楼高, 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
8 3 w w w .z y js .n e t 2006.20 总第 60 期 职业技术
VOCATIONAL
TECHNOLOGY 职 业
技术
理论研究
对高师声乐课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湖北 车小红
声乐是一种纯粹的以人体生理器官为依托的 艺 术 形 式 。 它 包 耀华教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三边合 力 论 ”》一
84
职业技术 2006.20 总第 60 期 w w w .z y js .n e t
苍凉、老病飘泊的 伤 怀 ; 对 于 离 散 亲 朋 的 眷 念; 对于国难民苦的忧虑, 对于无以报国的 自悼, 全都涌上心头。杜甫时年 57 岁, 举家 住一小舟, 四 处 飘 泊 , 又 恰 值 身 体 更 是— —— 右 臂 偏 枯 , 耳 聋 齿 落 、风 痹 、糖 尿 病 及 慢 性 肺病发作加重。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 情就要爆发出来了 , 但 只 说 出 一 句 :“ 戎 马 关山北, 凭轩涕 泗 流 ”。 诗 人 站 在 楼 上 遥 望 万里关山, 天下到处动荡不安, 兵荒马乱, 战火纷飞。因而倚定阑干, 北望长安, 不禁 涕泗滂沱, 声泪俱下。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 家前途联系在一起, 更是雄浑沉郁, 意境深 远, 余韵无穷。可见,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 它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此 蕴含着一份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 所以显 得阔大深远。他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 伏、反复咏叹、百 转 千 回 。 因 而 往 往 感 情 要 爆发了, 却又折回去, 在心中回流, 像有一 座感情的闸门阻档住, 感情爆发的强势在 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而感情的抒发, 也 就 显 得 深 沉 抑 郁 。深 沉 的 忧 思 、波 浪 起 伏 的 感情表达方式, 最 后 都 通 过 语 言 、形 象 描 写 和节奏韵律, 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 构 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此与李白的 洒 脱 飘 逸 、清 雄 奔 放 形 成 了 鲜 明 对 比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与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与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诗是公元759年(肃宗乾元二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原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诗意: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鉴赏: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作,全诗共十三句,流传甚广。
该诗主要描写了作者登上岳阳楼,俯瞰美景,感叹万物之美的情景。
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夏日登岳阳楼臨湖下,看雲海日長烟霞徐來送客楚山孤峰
迥自落日余辉山色空蒙雨露草木深情霜雪欲待乘長江去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诗中的“雲海“、“烟霞“、“湖“、“山“、“草木“、“霜雪“等自然景观的描写,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诗中的“送客楚山孤峰“、“欲待乘長江去“等句子,更是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旅途的热爱。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与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与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诗是公元759年(肃宗乾元二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原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诗意: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鉴赏: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同登岳阳楼,两种风格别样情——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比较浅析
明, 势在必然 。
李 白 与夏十二登岳 阳楼 》 《
口, 仿佛是君 山衔米了团圆美好之月。 明
淡 。“ 雁引愁心去” 《 ,艾苑英 华》 “ 作 雁别秘
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 阳楼 。
吴楚东南坼 , 乾坤 H夜浮 。 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 舟。
楼, 却一是想象奇特一则 注重现实 , 对比鲜 的色 彩 、 喜悦的情绪洋溢笔端 。 可见愁绪枳
史之乱前 ,与其说 他曾看到 开元 盛世 的 志 。 李白登 楼赋诗 , 留下 了这首脍灸人 口的 调何等舒展流 畅, 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 ! 繁荣景象 ,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 到衰败危 篇 章 , 使岳 阳楼更添一层迷人 的色彩 。
叽四伏的矛盾更加显露。 到晚年 , 尤 蒲镇割 首联 ,诗人 描写岳阳楼 四周 的宏丽 景
作 了真实的捕绘 。由此 , 李白的《 与夏十二 景物有情 有意 , 同享 欢乐和喜 悦 : 你看 , 厢
西风凉风起 , 人舞袖 回。 吹
— —
登岳阳楼》 与杜 甫的《 登岳 阳楼》两位诗人 儿高 飞, , 带走 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 ; 出『 月 I _ 同登岳阳楼 , 却一写喜悦一写 愁 ; 同登岳 阳
济,赋予 了诗 人昂扬 的精 神面貌 和宏大 想乘机扩张 自己的势力 ,终 被肃宗派兵消 逸 , 诙谐风趣 。
建功立业理想 ,结合他 独特 的生活经 历 灭 。 白因此获罪 , 李 被系浔阳( 今江西九江 ) 颈联 : 人兴致勃勃 , 诗 幻想联翩 , 恍如黉 阳个性特点 ,从楚辞 和汉魏南北朝 的乐 府 狱 ,不久又被流放夜 郎 ( 在贵州桐梓一 身fJ 。 今 l 在岳 阳楼 上住宿 、 , I 境 饮酒 仿佛在天上 毛 中吸收 了营养 ,融合 了 自己纵横驰骋 带 ) 乾元二年 ( 歌 。 公元 7 9 ) 白在流浪途 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 5年 李 夸 拘 l丰富想象 和豪放不羁 的强烈感情 ,形 成 中幸遇大赦 , 以东归 , 得 时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9岁。 这年夏 地形 容高耸人云的状态 。 这似乎是醉眼朦肪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行杯:谓传杯饮酒。
6.回:回荡,摆动。
【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及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及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前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
这首诗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注释】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稚、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翻译】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鉴赏】首先看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
李白此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的。
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
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
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即使不断遭受打击,在他身上更多洋溢的也还是盛唐那种乐观向上的情怀。
其次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方法。
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
两种风格两样情怀──李白与杜甫同登《岳阳楼》之比较
两种风格两样情怀──李白与杜甫同登《岳阳楼》之比较肖旭/文李白和杜甫都登临过岳阳楼,因生活在不同时期,再加上二人不同的创作道路,虽是同一题材但却产生了“两种风格别样情”的必然结果。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品读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
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及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及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及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前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
这首诗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注释】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稚、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翻译】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鉴赏】首先看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
李白此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的。
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
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
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即使不断遭受打击,在他身上更多洋溢的也还是盛唐那种乐观向上的情怀。
其次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最新教育文档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最新教育文档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
“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
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
为便于比较,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旁及其他,解析归纳,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①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
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
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概,神完气足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恢宏雄大。
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削出两个丰满而非扁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与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与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诗是公元759年(肃宗乾元二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原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诗意: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鉴赏: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王自荣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文本从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的角度,通过对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认为李白是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杜甫是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然后揭示出李白雄奇俊逸的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总页数】2页(P134-135)
【作者】王自荣
【作者单位】云南省禄丰县第一中学,云南,禄平县,651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心为主,自由自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文本解读
2.异曲同话岳阳楼——《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
3.同登岳阳楼,两种风格别样情——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比较浅析
4.同登岳阳楼,两种风格别样情——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比较浅析
5.悲情的杜甫,大写的杜甫——品读杜甫《登岳阳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翻译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解释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创作背景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文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
“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
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
为便于比较,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旁及其他,解析归纳,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
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①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
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
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概,神完气足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恢宏雄大。
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削出两个丰满而非扁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
②如此看来,则全诗应是浑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了。
我们以为不然。
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旋即放舟东下江夏,《早发白帝城》
可参证。
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他还奢望朝廷起用,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幻想的破灭,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况且,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自屈原“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肃肃凉风生”、陈子昂“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直到欧阳修《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说现实羁绊。
这是自然与人的合一、对应,同为万物,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所以自然与人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
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也有人走进大自然,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忘掉自身,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
”③因此,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
纵观李白诗歌,以诗证人,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杜诗却不同。
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
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却只是淡淡的。
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思念、关爱,于是,我们感觉到了景的广袤、他的博大,他始终是愁的,因
他愁,于是万物都愁,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于是万物皆是黍离之悲,皆是自然的人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
这话未必全对。
回顾李、杜时代,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哲学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此时,安史之乱已告结束,但边塞又重点烽火,内战外争,国家离乱,百姓羸弱,“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就必从社会中来,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
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进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
李诗有悲愁,杜诗也有悲愁,悲愁本是人的本性,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
有志难伸,无门报国,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
庄子出世,屈原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顺则进,逆则退,正是人性使然。
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抱本守一,愈挫愈奋,不回头,不旁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人性使然。
李白从小就种下了“桑弧蓬矢,射乎四方“的情愫,二十五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并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
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曾作《大鹏赋》自况:“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
”长安三年遇挫后,仍矢志不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上李邕》)直至《临路歌》仍高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一生都想入世,都想伸展拳脚,于是他漫游、任侠、隐居待诏、进长安、投永王,终其一生,适如庄子《逍遥游》的大鹏“有待”。
他始终立于大地而仰望苍天。
杜甫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之孙,早年也漫游各地,为应举从政作准备,开元二十三年归洛,应试不第,复漫游。
为求仕困居长安近十年,终入蜀,再出蜀,大历三年登岳阳楼。
他先后写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无不以诗教“温柔敦厚”为纲,“发乎情,止乎礼义”。
即如《登岳阳楼》一样,诗人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小我大而化之为大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把个体的小宇宙拓展为整体的大宇宙,何等胸怀,何等气量!年老,多病,感时,思归,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主题。
“有待”是杜甫一生入世思想、行为的核心。
他始终立于大地俯视大地。
登高而赋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李、杜这两首诗是题岳阳楼、写洞庭水的名篇,其实写洞庭的诗作最迟该起于屈原的《湘夫人》。
而岳阳楼旧址本来是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中
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建之,到宋朝庆历五年滕子京重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当是自古至今诗文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神品,庆历六年九月前的可在范文中找到归宿、找到积淀,之后的可在其中找到影像、找到衣钵,即登岳阳楼必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必引发“悲”“喜”之情、“进”“退”之思,又必被物点染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
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
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④李白诗正是以才气、抒气胜,因而诗作如一片神行,随手写去,自然飘逸,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因而内容丰满,气象雄浑,诗风雄奇俊逸;杜甫则因多作近体诗,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且又把自叹身世与忧国伤时一并打入诗中,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注释
①转引自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332页。
②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331页。
③尼采:《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王岳川编,周国平等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页。
④转引自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年,第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