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合集下载

论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受到了国家法律保护,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本文将从立法、、司法实践等多个方面剖析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一、立法保障我国《劳动法》第会议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协议。

未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协议,或者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协议无法确定劳动报酬、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农民工因各种原因未能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被雇主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如《劳动合同法》、《农民工维权条例》、《关于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若干规定》等,都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严格履行合同,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安全和合法权益。

这些法律的立法趋势符合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初步帮助了农民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支持我国领导多次出台有利于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如“最严格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攻坚战行动计划”、“工资保证金制度”等。

此外,针对农民工出行、子女教育、社保等问题,领导也不断完善措施,力求让农民工享有公平的权益和利益。

三、司法实践司法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地法院和检察机关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惩罚;其次是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尤其是对于文化程度低、知晓法律少的农民工更要给予法律援助。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司法审判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完善司法体系,加强司法监督,以期打造公正、公平的司法环境。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还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法不够完善,第三方平台劳动合同等合法性不被明确规定,导致农民工维权难度大。

二是落实程度不够,一些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普遍存在。

三是司法实践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债务人通过法律程序拖欠工资问题等。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仍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在现代社会,劳动者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性法律。

这部法律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方面,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同时,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年休假、婚丧假、探亲假、产假等期间依法享受休假权利。

工资方面,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并且,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对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法给予了特殊保护。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

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条款。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动法中,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一项重要的职责。

通过确保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劳动条件和权益,劳动法旨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就业环境,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法律措施。

一、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性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供应者,在就业过程中需要得到一定的保护。

为了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公平的待遇和条件,劳动法确立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首先,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获得合理的工资报酬、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等。

这些基本权利是确保劳动者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基石,使劳动者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

其次,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福利待遇、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等。

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方式,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待遇和保障。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合同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雇主滥用权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具体措施劳动法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措施:1. 《劳动合同法》:该法律规定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合同关系,包括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

它确保了劳动者权益的合法性和保障。

2. 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工资报酬,防止雇主低价雇佣劳动者。

3. 工时和休假制度: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确保劳动者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有合理的平衡。

4. 安全和健康保护:劳动法规定了雇主必须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以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伤害和疾病的危害。

5. 福利和社会保险:劳动法规定了雇主应提供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以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保障。

三、加强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建议在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效果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800字

如何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800字

《如何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具有劳动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了解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过程中,了解劳动法律法规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法律法规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工资计算、工作时间和休息等方面的规定都是劳动法律法规中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劳动权益意识加强劳动权益意识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前提。

劳动者应该自觉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手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依据,只有建立健全的劳动合同,才能够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法律援助加强法律援助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力措施。

劳动者如果发生劳动权益纠纷,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法律援助则可以帮助劳动者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权益纠纷。

五、建立健全的劳动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的劳动监督制度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

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才能够有效地监督用人单位是否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总结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每个人应该关注的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权益意识,建立健全的劳动合同,加强法律援助和建立健全的劳动监督制度,才能够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劳动者权益的全面保护,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作者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着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

我认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仅仅是法律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够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够享受到他们应有的权益。

关于劳动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

关于劳动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

关于劳动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
劳动权益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并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下面是一些关于劳动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
规定:
1. 《劳动法》
- 《劳动法》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律,对劳动者的权
益保护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报酬、工时制度、工伤保险、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权益保护措施。

2. 《劳动合同法》
- 《劳动合同法》是在《劳动法》基础上制定的具体实施法律,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及解除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进一步保
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劳动报酬保障
-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保障是劳动权益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当按时、足额地支付工资的原则,
并对拖欠工资、未足额支付工资等行为进行了禁止和处罚。

4. 工时制度
- 为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理休息,法律对工时制度进行
了限制和规范。

《劳动法》规定了常规工作时间、加班时间和休假
时间的安排,同时禁止超时工作和非法加班。

5. 工伤保险制度
- 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因工作原因
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时的医疗保障和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雇主和劳动者都有义务参加工伤保险。

总之,劳动权益保护是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相
关法律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并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以上列举的法律规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劳动权益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法基本权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

劳动法基本权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

劳动法基本权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劳动法基本权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劳动法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旨在确保劳动者在工作环境中享有合理的待遇和保障。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劳动法基本权益的定义与分类劳动法基本权益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享有的法律保护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有权获得与其劳动成果相适应的合理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加班费、福利待遇等。

同时,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以确保劳动者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2. 劳动时间保障:劳动者享有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

法律规定了工作时间的界定,并对加班、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工作和休息平衡。

3. 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有权享受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

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安全设施和保护措施,并对危险作业进行限制和监管,以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 社会保险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险权益,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

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保险责任和权益,以降低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造成的风险和负担。

二、劳动法基本权益的重要性劳动法基本权益的保障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 保护劳动力: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力得以真正发挥其价值。

通过保障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 维护社会稳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劳动关系中,才能减少社会矛盾和劳资冲突,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 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保护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和社会保险,劳动法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保障权益,可以减少劳动力流失,维护社会的可持续稳定。

三、劳动法基本权益保障的实施方法为了实现劳动法基本权益的保障,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方法:1. 完善法律体系:劳动法应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开题报告

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开题报告

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开题报告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劳动者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新中国初步建立自主经济体系,直到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无论是过去在边疆、农村、国营工厂,还是如今在遍布各地的企业、工地,普通劳动者总是手足胼胝、挥洒血汗,一点一滴为国家和社会积累起巨大的物质财富。

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奉献者、牺牲者,是亿万农民的利益牺牲为国家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原始资本;近些年来中国傲人的巨额外汇储备,更是离不开“世界工厂”里无数打工者夜以继日的劳累付出。

面对普通劳动者写下的历史,我们应有感恩之心,更要有感愧之意。

历史同时烛照出现实的进步与不足。

社保、医保等制度的日趋完善为今日的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但普通劳动者在工资收入、法律保护方面的权益仍存在许多空白,这其中有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因素,也不能排除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

甚至有时候,维护普通劳动者权益的声音还被另一种声浪所动摇,比如劳动合同法推出之时遭遇的“不合时宜”、“会毁了中国经济”的激烈批评;又比如金融危机来袭,政府推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开始受到责难。

比这样的议论更令人担忧的是,普通劳动者自我维权渠道不畅、表达无力,社会甚至很少能听到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发出的声音。

历史又启示着可能的未来。

建设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的行动目标,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让普通劳动者充分享有权益。

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看,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正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关键期。

抓住财力提高、法治进步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劳动者权益保护,正是现实需要我们作出的回答,否则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当下的稳定,更是未来的繁荣。

必须站在历史高度维护劳动者权益!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上态度坚决,措施有力。

中华全国总工会最近反对取消最低工资标准的表态就深得民心,这显然是一种对劳动者、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2、研究方法劳动者的权利能否得到充分落实,要看用工单位对待劳动者的态度,有没有把劳动者放到与劳动一样重要的位置。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劳动合同法》:第7、10、11、14、82条,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一个月内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一个月可以要求两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关系是最受关注的一点,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那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一、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7、10、11、14、82条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一个月内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一个月可以要求两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二、劳动者可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4条劳动法仅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一种情形劳动者可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用人单位在老职工工作近十年,劳动合同到期后,即将其解雇,以规避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致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该待遇。

劳动法规定了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四种情形:(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四)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解读劳动法中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权益

解读劳动法中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权益

解读劳动法中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权益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其中劳动保护和劳动权益是其核心内容。

劳动保护旨在建立和完善劳动保护制度,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劳动权益则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的各种权益。

本文将对劳动法中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权益进行解读。

一.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

1. 工作环境与职业安全根据劳动法,雇主有义务提供安全、无害的工作环境,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伤害和职业病的侵害。

这包括提供安全的工作设施和设备,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控制,提供必要的职业卫生和安全培训等。

2. 工时与休假制度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带薪年假、婚假、丧假、产假等各类休假权益。

3. 工资与福利保障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支付和福利保障。

雇主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和保险费用。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加班费、节假日加班工资倍率等经济权益。

二. 劳动权益劳动权益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的各项权益,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

1. 平等就业权益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雇主不得因种族、性别、年龄、残疾等原因歧视劳动者,在对待招聘、晋升、培训和解雇等环节都应平等对待。

2. 合同权益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权益的重要依据。

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

双方应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并有权要求对方履行合同。

3. 社会保险权益劳动法强调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雇主应当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确保劳动者在退休、生病、丧失工作能力等情况下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4. 举报与申诉权益劳动者享有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和申诉工资、福利等问题的权利。

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郭娜[摘要]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劳动者,继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国家先后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来极力保护弱势一方的权益,可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首先由于制度上的缺失及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的不完善,使劳动者维权困难;其次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及利益关系的驱动,使现实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不合法、不合理现象比比皆是,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再次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远远超过需求,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就业难度不断在加大,加之近年来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十分突出,劳动者权益被侵犯的问题已经尖锐化,劳动者权益瘘被侵犯却难以维护的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如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值得思考并研究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降低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甚至诱发犯罪,所以当前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关键词]劳动者合法权益权利侵害劳动关系[目录]一、我国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概述及劳动关系特点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三、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除了国有企业,国内出息了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使中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发展的背后是劳动者的辛勤劳作,长久以来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一直被忽视。

在当今社会,劳动者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财富。

虽然政府先后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在具体操作和执行中,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尤其在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远远超过需求,供求矛盾难以协调,不少用人单位利用其有利地位,将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置于九霄云外,谋求自身不正当利益,力图用最低的成本榨取劳动者的更多的价值,严重侵害和践踏了劳动者的尊严和合法权益。

法律制度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的规定

法律制度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的规定

法律制度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的规定引言: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劳动关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的详细阐述,说明法律制度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和保障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保障措施。

法律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必要的合同条款包括工资、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等内容。

劳动合同还应规定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二、工资支付和福利保障工资支付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拖欠。

此外,法律还规定用人单位需要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福利保障,包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三、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的规定法律对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

国家规定了每周工作时间和法定休假,同时为加班工作和法定节假日加班提供了明确的劳动补偿制度。

这些规定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四、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为了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法律要求用人单位落实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

包括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教育劳动者安全生产知识、设立安全责任机构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降低了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的风险,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五、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法律制度还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产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劳动法院等途径解决纠纷。

这些机制的建立使劳动者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效解决劳动纠纷。

结论:以上五个方面是法律制度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主要措施。

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和保障、工资支付和福利保障、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的规定、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以及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法律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

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围绕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法律法规。

一、劳动合同法作为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合同法旨在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该法,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载明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要素。

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了通知、协商、补偿等程序,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劳动保障监察法劳动保障监察法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根据该法,有关部门可以进行劳动保障监察,定期检查用人单位是否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支付、工时安排等方面。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监察部门可以采取执法措施,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权威的法律程序。

该法确定了劳动争议可通过调解、仲裁等途径解决,并明确规定了仲裁机构的组成和程序。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申请,以便获得公正的裁决,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

该法规定了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支付等具体内容,确保劳动者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同时,社会保险法也对用人单位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五、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规定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并进行定期调整。

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

最低工资规定的出台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减少了劳动者遭受工资低于生存水平的情况。

劳动合同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的一份法律文件,它承载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在劳动合同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法律法规的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重点介绍劳动合同中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律之一。

该法律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内容。

并且劳动合同双方应当平等自愿地达成协议,并且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劳动合同签订与解除劳动合同签订与解除的程序与规定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环节。

1. 劳动合同的签订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在劳动关系建立时签订,即员工入职时签署。

此外,劳动合同还应当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

2.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况和程序。

比如,劳动合同双方可以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存在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劳动者可以提前解除合同并获得赔偿等。

三、工资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是其权益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法律法规对工资的保障有诸多规定。

1. 最低工资我国法律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即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该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2. 工资支付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并且无任何未经劳动者同意扣除劳动者工资的行为。

3. 工资变动用人单位在调整劳动者工资时,应当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且不得擅自减少劳动者的工资。

四、工时与休假劳动者的工时和休假是劳动合同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权益的保障内容之一。

1. 工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的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旨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享有合理的待遇和保护。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支付、工时制度和劳动保险等方面介绍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重要法律文件,规范了劳动关系和双方的权益责任。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劳动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资待遇等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确保劳动者的权益不被侵害。

二、工资支付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是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护。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工资应当按月支付,并确保支付金额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如未按时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维权。

三、工时制度合理的工时制度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超过法定工时标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加班时间应当给予相应的加班工资或休假。

此外,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并满足劳动者的工作、休息和休假需求,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妥善保护。

四、劳动保险劳动保险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发生意外伤害或职业病时,可以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保障其合法权益。

劳动保险的实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劳动者因工作原因所受的损害。

综上所述,劳动法通过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工时制度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在工作中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并及时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权益。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劳动法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确保劳动者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和尊重。

论述劳动者权益保障原则

论述劳动者权益保障原则

论述劳动者权益保障原则劳动者权益保障原则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和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能够获得公平的待遇和保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基础。

平等原则要求在劳动关系中,雇主和劳动者应当平等对待,不得歧视任何劳动者。

这意味着不论劳动者的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背景,都应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和权益保障。

二、权益优先原则权益优先原则强调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应当放在首位。

在劳动关系中,雇主应当尊重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权、劳动条件等各项权益,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公平的待遇和保护。

三、法定原则法定原则是指劳动者权益保障应以法律为基础。

国家和社会通过制定劳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确保劳动者能够享受到法律保护。

劳动者可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雇主也有责任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四、综合保护原则综合保护原则是指劳动者权益保障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综合保护劳动者权益。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劳动法律体系,加强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建立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加强劳动者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等。

综合保护原则能够全面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五、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在劳动关系中实现公正和公平。

这包括公正的劳动合同签订和执行,公正的工资支付,公正的劳动纠纷处理等。

公正原则的实施能够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公正对待,避免劳动者受到不公平待遇和不正当对待。

六、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是指劳动者权益保障应重视事前预防和事前教育。

这包括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加强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预防劳动纠纷的发生。

预防为主原则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七、依法维权原则依法维权原则是指劳动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施行以来,对作为社会主体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进一步的维护,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本文在通过《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地保护。

关键词:劳动法;劳动者权益;意义;有待完善《劳动合同法》明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由于在劳动双方关系中劳动者处于明显不利地位,所以法律必须更加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因此,《劳动合同法》强化了对劳动者保护力度,细化了对劳动者保护的具体内容,强调建立劳动关系的根本要求是订立书面合同,加大了用人单位在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上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一、以下我将就几个具体方面介绍一下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意义。

(一)确定劳动行为规范,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的行为规则或者行为模式,规定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应该这样行为或者不应该那样行为。

从劳动法的历史来看,劳动者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长期斗争是劳动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及时获得足额报酬方面、同工同酬以及要求劳动补偿等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具有积极地作用。

劳动法以宪法中关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内容为基础,将宪法的内容进一步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制定具体的双方当事人都可以遵循的行为准则。

使调整劳动双方关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当然有权利就有义务,当事人享有了一定的权力也就要履行一定的义务,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讲,劳动者与用人者相比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要在劳动法上对其予以某些偏重性保护。

(二)保证劳动者同工同酬的合法权益同工同酬是指劳动者在同等或同样的环境中付出相近的劳动应当按照劳动协议无差别的被给予相同报酬的权利。

劳动报酬在维持和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用人单位必须承担的主要义务。

劳动权益保护案例法律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权益保护案例法律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权益保护案例法律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合法权益的保障是确保劳动者获得公正待遇和合理工作条件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通过案例法律分析,探讨劳动权益保护案例法律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拖欠工资案例法律维护劳动者权益在劳动关系中,拖欠工资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法律对于此类情况有明确的规定,并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

例如,根据《劳动法》第十五条和第四十四条的规定,雇主必须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否则将面临一定的法律责任。

诉讼案例中,李明是一名普通工人,在某公司工作。

然而,李明连续三个月未收到公司发放的工资,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家庭支出。

在法律援助的支持下,李明提起了劳动仲裁案件,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

经过仲裁,法院判决公司支付李明拖欠的工资,并对公司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法律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应得的工资报酬,进而维护其生活质量和就业权益。

二、辞退劳动者案例法律维护劳动者权益在劳动关系中,辞退劳动者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法律规定了雇主对劳动者进行辞退的条件和程序,并设立了合理补偿机制,以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例如,在某公司,张晓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但由于个人触犯公司政策,公司决定对其进行解雇。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雇主对于辞退时需提前告知,并根据法律规定支付相应的补偿。

在张晓的案例中,公司未能事先通知他辞退事宜,也没有提供合理的赔偿。

张晓选择走法律途径,通过劳动仲裁等手段。

最终,法院对公司的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并判决公司支付赔偿金给张晓。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为劳动者提供了辞退时的权益保护,确保雇主在解雇员工时必须遵循合法程序,并支付相应的补偿。

三、工伤保险案例法律维护劳动者权益工伤保险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方面之一。

法律规定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和相关的权益保护措施,以弥补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时的损失。

劳动法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

劳动法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

劳动法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平衡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出台了劳动法。

劳动法作为一项法律措施,旨在促进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下文将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工时和休假、工资和福利、职业安全与健康等方面探讨劳动法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具体法律措施。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建立公平、公正的劳动关系。

在劳动法中,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劳动法要求雇主在用人过程中不歧视劳动者,不因种族、性别、宗教等因素对待劳动者不公。

2. 自由原则:劳动法保障劳动者享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并禁止雇主强制劳动者从事非法、不合理的劳动。

3. 保护原则:劳动法要求雇主提供合理的工作环境和安全设施,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4. 公平原则:劳动法规定雇主应当按照合理的标准和程序对待劳动者,不得违法扣减工资、克扣福利等。

以上原则是劳动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为后续的法律措施提供了指导。

二、工时和休假的法律措施工时和休假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方面。

为了防止劳动者遭受超负荷工作的伤害,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措施:1. 工时限制:根据劳动法,雇主不得要求劳动者超过一定的工作时间。

例如,许多国家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超出部分应按照法定比例提供加班工资。

2. 休假规定: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带薪年假,具体天数由国家法律规定。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婚假、产假、病假等特定假期。

通过制定工时和休假的法律规定,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工资和福利的法律措施工资和福利是体现劳动者价值的重要方面。

为了保障劳动者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各国采取了下列法律措施:1. 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以防止不公平的低薪问题。

2. 加班工资:当劳动者超出正常工作时间时,雇主应按照法律要求支付加班工资,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合理回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劳动力的市场供给相对剩余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太健全等原因,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在现实中经常受到侵害,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相继颁布之后,劳动者的权益有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仍有诸多问题存在,本文主要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及《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三个方面对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劳动者;弱势地位;劳动法;劳动者权益保障;立法缺陷目录一、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分析 (1)(一)劳动力资源的相对过剩 (1)(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对立性 (1)(三)劳动者自身的局限性 (2)(四)劳动保障法制尚不够完善 (2)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表现 (3)(一)工资拖欠、克扣现象仍很严重 (3)(二)部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相对空白 (3)(三)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存在 (4)(四)劳动者缺乏必需的职业技能 (4)(五)劳动侵权救济制度尚不够完善 (4)三、劳动法是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书 (5)四、当前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6)(一)少数企业仍然无视《劳动合同法》 (6)(二)劳动监察力量明显不足,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6)(三)劳动争议案件激增,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不堪负重 (7)(四)国际金融危机给劳动者保护带来巨大冲击 (7)五、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陷 (7)(一)劳动法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 (7)(二)现行《劳动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够 (8)(三)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不完善 (9)(四)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没有规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9)六、完善劳动法以增进劳动者权益保障之我见 (10)(一)建立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 (10)(二)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10)(三)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11)(四)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11)(五)完善司法救济程序,健全法律援助制度 (11)(六)加大执法监督和惩治力度 (12)七、结语 (12)参考文献 (1)一、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分析根据庇奥尔(M.J.Piore,1970)的二元劳动力市场(the Dual Labor Market)理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

第一市场是技能劳动者市场, 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 求职者往往受过良好教育、出身于富裕家庭; 第二市场往往是非技能劳动者市场, 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 求职者往往是穷人、年轻人、移民、妇女等。

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劳动者,主要就是在第二市场中的从业人员。

这类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状况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一)劳动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失业人员的数量也与日剧增。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不但原有的低层次劳动者过剩,具有较高学历的劳动者也面临较严重的失业威胁。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属有限,甚至在局部会有所萎缩。

这对于劳动者来说,失业不仅使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由于收入下降而质量下降,而且还会连家庭的稳定性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这种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庞大的劳动力买方市场,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对立性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投资设厂、开展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利润最大化制约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否则,经营便失去了意义。

同样,劳动者之所以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劳动报酬。

对于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工资是其维持自身及家人生存的主要来源,工资福利的最大化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行为目标。

人工成本的增加对企业而言就是利润的损失,反之亦然。

这就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自觉地出现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倾向。

(三)劳动者自身的局限性劳动者本身的局限性也是他们陷于弱势而难以自拔的重要原因。

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知识结构单一。

这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体力劳动,加上目前生产力的发展使简单体力劳动岗位的不断减少,导致了简单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其次,缺乏必要的自我救济能力。

劳动者往往没有相应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和自我保护自我救济的意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考虑救济的经济成本问题。

第三,劳动者虽然群体庞大,但力量分散。

他们都是分散的个体,难与组织结构严密复杂、经济实力雄厚的用人单位相抗衡。

在劳动关系中,没有力量联合的劳动者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劳动保障法制尚不够完善在我国,劳动者在法律地位上与用人单位是平等的,劳动者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得到的保障是毋庸置疑的。

但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与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平等并不是可以直接画等号的。

虽然目前我国的劳动立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基本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但是应当承认,劳动立法在许多方面尚存在不完善之处。

劳动法规数量众多,但是立法层次不高,大多属于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同时操作性不强,无权威性解释,且内容上彼此矛盾冲突的也不在少数。

对此,法律专业人士了解和掌握尚有难度,何况普通劳动者,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某些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

我国当前在劳动争议处理领域实行的是先裁后审,两审终审制度。

如果走完全的司法程序,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足轻重,但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难以承受,导致很多权益受到侵害的劳动者一方面“畏诉”,另一方面不得不接受雇主提出的苛刻的和解条件。

另一方面,劳动监察作为政府介入劳动关系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的行政执法手段,又因为工作人员数量与精力所限,对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查处,尚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明确指出:“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但是在我国当前,基于笔者在上文中所阐述的种种原因,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往往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工资拖欠、克扣现象仍很严重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他们所得的劳动报酬往往与其所作的贡献不相当,而且随时存在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拖欠、克扣,甚至拒发的危险。

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劳动者获取合法劳动报酬的权益,而且拖欠民工工资又可能导致群体性聚众滋事,使经济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治安化、治安问题政治化。

近几年来,每逢年关,便会有许多涉及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讨要工资的消息充斥全国各种媒体。

(二)部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相对空白获得物质帮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之一,社会保险制度是实现物质帮助权的重要保证。

但从现实情况看,虽然政府制订了多种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努力将很大一部分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险的体系中,但仍有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网络之外,基本没有社会保险。

他们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就很难或者不能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或补偿。

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必要的社会救助,使这部分劳动者陷于弱势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三)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存在休息权是劳动者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我国宪法和劳动法都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超时工作的现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其休息权很难得到落实。

随着经济生活节奏加快,企业生存的守则就是“优胜劣汰”,很多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不得不从“自身”做起,牺牲职工的休息时间来增强企业的实力。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使劳动者不得不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劳动法中对加班工资作出了具体的发放规定,但这些规定又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被真正实施。

(四)劳动者缺乏必需的职业技能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也表现出明显的分割性, 很大一部分劳动者在第二市场(注:庇奥尔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中所指的第二市场)就业,他们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正是由于劳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单一贫乏,使他们不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岗位。

与此同时,这部分劳动者从事的很多职业岗位恰恰又是具高危险性的,需要专门的安全卫生防护知识和措施,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的贫乏,没有必要的防护技能,又对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五)劳动侵权救济制度尚不够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实际地位却不平等,劳动者处于被动不利的弱势地位。

劳动者为了保有已经得到的工作岗位,往往不得不迁就和忍受用人单位苛刻的、不公平的、不合法的做法,又不敢向有关部门揭发企业的非法行为,更不敢与企业对抗,致使自身的合法权益长期受到侵害。

另一方面,当劳动者因其合法权益受损寻求救济时,又常常会因为某些客观条件,致使无法获得救助。

这些客观原因,或是关于劳动案件处理中会遇到的专业性知识,这是绝大多数劳动者所不具备的;或是一定的经济实力,使其可通过委托代理人的方式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但劳动者在经济上往往又是匮乏的;或是可以得到外力援助,虽然目前已经有部分机构(比如工会、司法部门等)对劳动者的维权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但这也仅是很少的一部分。

劳动者侵权救济能力的缺失,使其陷于孤立无助的弱势,而另一方面又刺激用人单位方铤而走险,不惜通过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方式换取高额利润。

三、劳动法是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书我国《劳动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劳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立法的这一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在各项劳动立法中都有充分体现,例如,十年来颁布的最重要的劳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就是一部加大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案。

它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以及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方式,从稳定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等角度出发,要求雇主更多考虑劳动者的利益,从试用期、竞业限制、违约金、劳动报酬、劳动合同的撤销、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赔偿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