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7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证候:高热不退,右下腹痛剧烈,压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清热解毒汤加减。

热毒重者加连翘、金银花、野菊花;腹泻便秘交替者加枳壳、厚朴、生大黄。

二)中医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前期应根据患者证候予以中医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手术风险。

2、手术后期应根据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予以中医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颈部肿瘤的症状和检查颈部出现单个或双侧半圆形肿块,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在出血时,肿块可能会迅速增大并伴随胀痛。

肿块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这种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这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状囊性腺瘤两种。

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

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腺瘤生长缓慢。

当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3.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凝证: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XXX,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之欧阳理创编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之欧阳理创编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乳腺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多以“乳岩”描述。

《诸病源候论》提到乳中积聚“结合如石”,“硬若石状”,以其状如岩石,后称乳岩。

乳腺癌病位在乳房,当七情伤及肝脾,且阴极而阳衰,导致气血失调,痰气凝结,阻于乳络,日久成核成岩;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气滞血瘀,阻于乳络,日久成岩。

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诊断: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

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

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

舌质红,苔少有龟裂。

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

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

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

舌淡或淡暗,苔白。

脉细数或弦细。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痰凝证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治法: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方药: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

郁金,柴胡,当归,生地,白芍,牛膝,桔叶,菟丝子,枸杞子,生山药,茯苓,夏枯草等。

2010乳岩诊疗方案

2010乳岩诊疗方案

2010年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乳岩【定义】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晚期溃烂或凸如泛莲,或凹如岩穴,直至死亡。

【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临床表现1.多发生45-60岁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生育者多见。

2.初起: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与,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橘皮样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破。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6.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二)检查方法1.X线检查: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表现可归纳为主要征象和次要征象两大类。

主要征象包括小于临床测量的肿块,局限致密浸润,毛刺和恶性钙化;次要征象包括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和漏斗征,血运增加,阳性导管征以及彗星尾征等。

2.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光点不均匀,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3.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细胞异型、细胞极性紊乱、肌上皮细胞消失、肿瘤性坏死、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主间质分离、组织反应。

(三)鉴别诊断1.乳癖好发于30~45岁女性。

月经前乳房疼痛、胀大明显,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常见双侧乳房发病。

2.乳核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乳房肿块形如丸卵,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病程进展缓慢。

3.乳痨好发于20~40岁女性,乳房肿块有1个或数个,初期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历代医家治疗乳岩医案

历代医家治疗乳岩医案

历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乳岩的医案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曾治疗过一位年仅19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因丈夫去世而哭泣,左乳房突然胀痛,迅速肿胀,数日后右乳房也胀痛并迅速肿胀。

叶天士诊断为“乳岩”,即乳腺癌,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用当归、芍药、甘草、陈皮、贝母、栝蒌等药进行调理气血、消肿止痛的治疗,同时外敷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等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不久后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明代名医张景岳治疗乳岩的医案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曾治疗过一位44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因家庭变故而情绪失控,导致左侧乳房疼痛肿胀,他诊断为“乳岩”。

他用柴胡、芍药、当归、陈皮、川芎、栝蒌等药进行调理气血、消肿止痛的治疗,同时外敷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等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并且乳房肿痛明显减轻。

现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
现代医学对于乳岩的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

乳岩乳腺癌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乳岩乳腺癌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乳岩乳腺癌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乳腺癌中医称之为“乳岩”,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凸如泛莲。

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其发病多因情志失畅、饮食失节、冲任不调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发病。

二、诊断(-)疾病诊断1、病史及体检询问肿物发生时问、疼痛、及与月经关系,有无乳头溢液,有否作过治疗,既往乳房是否等大,乳头是否内陷,肿块局部是否活检,及子宫或甲状腺功能性疾病,询问月经及婚育史,是否妊娠,哺乳期,家庭中恶性肿瘤病史,特别有否乳腺癌,体检中注意观察双侧乳房外形,乳头位置及分泌物,皮肤有否红、肿、结节及湿疹样变。

记录肿块部位,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情况,活动度,与皮肤、胸大肌、胸壁关系,挤压乳头有否溢液,数量,性质,管口部位,注意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绘图表示乳房肿块与腋窝肿大淋巴结。

2、辅助检查(1)、数字化铝靶、纤维乳管内视镜、CT、核磁共振。

(2)、彩色超声检奄。

(3)、乳头溢液细胞学捡查。

(4)、肿块穿刺活检或超声引导下肿物真空旋切术、冰冻切片及病理险查。

(二)、证候分型:1、肝郁痰凝:乳房部肿块肤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肋痛,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苔薄,脉弦。

2、冲任失调:乳房结块坚硬;经事紊乱,素有经前乳房胀痛。

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

舌淡,苔薄,脉弦细。

3、正虚毒炽: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

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4、气血两亏:多见于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白光)白,头晕目弦,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时流渗液,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5、脾虚胃弱:手术或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

2012乳岩诊疗方案

2012乳岩诊疗方案

2012年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乳岩【定义】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晚期溃烂或凸如泛莲,或凹如岩穴,直至死亡。

【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临床表现1.多发生45-60岁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生育者多见。

2.初起: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与,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橘皮样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破。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6.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二)检查方法1.X线检查: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表现可归纳为主要征象和次要征象两大类。

主要征象包括小于临床测量的肿块,局限致密浸润,毛刺和恶性钙化;次要征象包括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和漏斗征,血运增加,阳性导管征以及彗星尾征等。

2.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光点不均匀,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3.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细胞异型、细胞极性紊乱、肌上皮细胞消失、肿瘤性坏死、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主间质分离、组织反应。

(三)鉴别诊断1.乳癖好发于30~45岁女性。

月经前乳房疼痛、胀大明显,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常见双侧乳房发病。

2.乳核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乳房肿块形如丸卵,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病程进展缓慢。

3.乳痨好发于20~40岁女性,乳房肿块有1个或数个,初期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乳腺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多以“乳岩"描述。

《诸病源候论》提到乳中积聚“结合如石",“硬若石状”,以其状如岩石,后称乳岩。

乳腺癌病位在乳房,当七情伤及肝脾,且阴极而阳衰,导致气血失调,痰气凝结,阻于乳络,日久成核成岩;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气滞血瘀,阻于乳络,日久成岩。

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诊断: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

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

舌质红,苔少有龟裂。

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

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脉弦数或滑数.4、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

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舌淡或淡暗,苔白。

脉细数或弦细。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痰凝证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治法: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方药: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郁金,柴胡,当归,生地,白芍,牛膝,桔叶,菟丝子,枸杞子,生山药,茯苓,夏枯草等。

中医“乳岩”乳腺癌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

中医“乳岩”乳腺癌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

中医“乳岩”乳腺癌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乳腺癌的典型体征有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乳头、乳晕异常,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当体检或洗澡时发现这些症象时,应及时检查、治疗。

本病属中医“乳岩”范畴,多为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痰浊阻滞所为,在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

1.肝郁痰凝型: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房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舌淡,苔薄白,脉弦。

当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治,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药取柴胡、赤芍、郁金、青皮、制香附、茯苓、白术、枳壳、厚朴、瓜蒌、浙贝母、山慈姑、红豆杉、猪苓、红景天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牛黄蛇胆川贝散,每次1袋,每日2次冲饮;蛇胆陈皮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开郁舒肝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

2.痰瘀互结型: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坚硬,乳房刺痛,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弦。

月经色暗或有淤块,舌底脉络增粗,苔腻。

当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药取柴胡、赤芍、当归、丹参、莪术、益母草、郁金、青皮、全瓜蒌、浙贝母、山慈姑、桃仁、红豆杉、薏苡仁、半枝莲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合消炎散结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三七片(每次3片,每日3次)合二母丸(每日3次,每次10克)口服。

3.冲任失调型: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多伴有月经不调,面色晦暗,黄褐斑,多次流产史或大龄未育,服用内分泌药物治疗者。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当以滋补肝肾,调摄冲任为治,方用二仙汤加味,药取仙茅、仙灵脾、肉苁蓉、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莪术、王不留行、郁金、知母、黄柏、青皮、红豆杉、猪苓、红景天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二仙膏,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冲饮;参茸蛤蚧保肾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青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仙灵脾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2009乳岩诊疗方案

2009乳岩诊疗方案

2009年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乳岩【定义】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晚期溃烂或凸如泛莲,或凹如岩穴,直至死亡。

【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临床表现1.多发生45-60岁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生育者多见。

2.初起: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与,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橘皮样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破。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6.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二)检查方法1.X线检查: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表现可归纳为主要征象和次要征象两大类。

主要征象包括小于临床测量的肿块,局限致密浸润,毛刺和恶性钙化;次要征象包括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和漏斗征,血运增加,阳性导管征以及彗星尾征等。

2.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光点不均匀,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3.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细胞异型、细胞极性紊乱、肌上皮细胞消失、肿瘤性坏死、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主间质分离、组织反应。

(三)鉴别诊断1.乳癖好发于30~45岁女性。

月经前乳房疼痛、胀大明显,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常见双侧乳房发病。

2.乳核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乳房肿块形如丸卵,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病程进展缓慢。

3.乳痨好发于20~40岁女性,乳房肿块有1个或数个,初期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乳岩(乳腺癌)老中医效方与偏方古铜钱用法...

乳岩(乳腺癌)老中医效方与偏方古铜钱用法...

乳岩(乳腺癌)老中医效方与偏方古铜钱用法...
乳岩(乳腺癌)老中医效方与偏方古铜钱用法。

(一)内服乳岩方:夏枯草蒲公英漏芦橘叶雄鼠屎菊花贝母紫花地丁山慈菇连翘白芷瓜蒌仁炙甘草广橘皮茜草乳香没药金银花,水煎服。

并服开元钱十余枚。

PS:开元钱,系唐玄宗时所铸“开元通宝”之治钱,乃古文钱中药效较佳之品。

开元钱气味辛平,有毒。

祖上传言,可治乳岩。

每当傍晚月上东山之时,坐于门前,捣碎与胡桃同嚼,缓缓咽下,每次一枚。

古代本草中常有记载,治翳障、明目、生产横逆、心腹痛及五淋等证。

但服法多烧红醋淬后入煎剂,嚼服者鲜有记载。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同胡桃嚼即碎,相制也。


(二)外用酸浆水(点豆腐水):煮熬成膏外敷。

--笔记备忘《张子琳经验》。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 )乳腺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多以”乳岩”描述。

《诸病源候论》提到乳中积聚”结合如石”, ”硬若石状”, 以其状如岩石, 后称乳岩。

乳腺癌病位在乳房, 当七情伤及肝脾, 且阴极而阳衰, 导致气血失调, 痰气凝结, 阻于乳络, 日久成核成岩; 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 气滞血瘀, 阻于乳络, 日久成岩。

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诊断: 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版)》, 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 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 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滞痰凝证: 乳房肿块胀痛, 两胁作胀, 心烦易怒。

或口苦咽干, 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 乳房肿块胀痛, 两胁作胀, 头晕目眩。

或月经失调, 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 目涩, 口干。

舌质红, 苔少有龟裂。

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 乳房肿块迅速增大, 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 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 食少纳差等。

或发热, 心烦, 口干, 便秘。

舌质暗红, 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 疲倦乏力, 精神不振, 恶心, 食欲不振, 失眠多梦, 口干少津, 二便失调, 白细胞下降等。

舌淡, 苔薄白。

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 乏力、口干苦、喜饮, 纳差, 乏力, 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 少苔或薄苔。

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 肿瘤增长迅速, 神疲乏力, 纳差消瘦, 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 多为刺痛或胀痛, 痛有定处; 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 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

舌淡或淡暗, 苔白。

脉细数或弦细。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痰凝证治法: 舒肝理气, 化痰散结。

方药: 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治法: 调理冲任, 滋补肝肾。

中医外科诊疗规范—乳岩

中医外科诊疗规范—乳岩

四乳岩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诊断]1 多发生45—60岁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生育者多见。

2 初起: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橘皮样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破。

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

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3 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 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4 X线检查: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表现可归纳为主要征象和次要征象两大类。

主要征象包括小于临床测量的肿块,局限致密浸润毛刺和恶性钙化;次要征象包括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和漏斗征,血运增加,阳性导管征以及彗星尾征等。

5 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光点不均匀,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6 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细胞异型、细胞极性紊乱、肌上皮细胞消失、肿瘤性坏死、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主间质分离、组织反应。

[辨证论治]1 肝郁痰凝症候: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

舌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例方: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2 冲任失调症候:经事紊乱,素有经前期乳房胀痛。

或婚后未育或有多次流产史。

乳房结块坚硬,或术后病人伴对侧乳房多枚片块质软。

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例方: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3 正虚毒炽症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食量少,心悸失眠。

舌质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例方:八珍汤加减。

4 气血两亏症候:多见于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日久不愈。

乳癌病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乳癌病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乳癌病(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样本乳腺癌(Breast cancer)一般是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

目前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男性较少见。

发病年龄多在35岁-60岁,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发病率逐年升高。

属于中医学的“乳岩病”范畴一、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大多数发生在45-60岁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曾生育者多见。

(2)初期: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

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移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可出现发热或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6)钼钯X线乳房摄片、液晶热图像检查、乳头血性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肝郁痰凝证主症: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房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脉弦。

次症:喜太息,痛经行经可缓解,月经失调(推迟或提前超过7天),舌淡,苔薄白。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10g,赤芍15g,当归10g,郁金15g,青皮10g,制香附9g,云茯苓15g,白术10g,合欢皮15g,栝蒌15g,浙贝15g,山慈姑15g。

2.痰瘀互结证主症:乳房肿块坚硬,乳房刺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次症:乳房局部皮肤血络怒张,面色晦暗不泽或黧黑,痛经行经不能缓解,月经色暗或有瘀块,舌底脉络增粗,苔腻。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

乳岩中医诊疗案(2012年版)乳腺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多以“乳岩”描述。

《诸病源候论》提到乳中积聚“结合如”,“硬若状”,以其状如岩,后称乳岩。

乳腺癌病位在乳房,当七情伤及肝脾,且阴极而阳衰,导致气血失调,痰气凝结,阻于乳络,日久成核成岩;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气滞血瘀,阻于乳络,日久成岩。

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诊断: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

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

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

舌质红,苔少有龟裂。

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

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

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

舌淡或淡暗,苔白。

脉细数或弦细。

二、中医治疗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痰凝证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昆布、柴、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治法: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药: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

郁金,柴,当归,生地,白芍,牛膝,桔叶,菟丝子,枸杞子,生山药,茯苓,夏枯草等。

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秘要治乳腺癌(乳岩)良方

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秘要治乳腺癌(乳岩)良方

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秘要治乳腺癌(乳岩)良方
治乳腺癌(乳岩)良方
一、辩证施治
1、肝气郁结型:乳房肿块,作胀隐痛,口苦咽干,胸闷不舒,两胁胀痛,抑郁易怒,苔薄白,舌质红,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6克,白芍12克,制香附9克,川芎6克,青陈皮各6克,枳壳9克,生甘草3克,八月札9克,象贝母9克,瓜蒌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2、痰毒蕴结型:乳房肿块,坚硬疼痛或翻花溃烂恶臭,伴有发热,脉弦数,舌质暗红。

治法:清热解毒,消瘀散结。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2克,野菊花15克,紫草根30克,七叶一枝花30克,芙蓉叶30克,漏芦30克,土茯苓30克,猫爪草30克,炙山甲9克,露蜂房30克,山慈姑9克,象贝母9克。

3、脾肾亏损型:乳房局部结块,质硬固定,纳呆口干,消瘦乏力,腰酸腿软,低热盗汗,面色少华,苔薄白,质淡,脉濡软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河车大造丸(《医方集解》)加减。

紫河车12克,熟地12克,天麦冬各12克,太子参12克,鹿角片12克,补骨脂12克,煅牡蛎30克(先煎),云茯苓12克,杜仲12克,淮牛膝12克,杞子12克,炙龟板9克。

二、简易疗法
1、野艾片:每次2~4片,每日3次,口服。

2、紫草素片:每次2~4片(每片25毫克),每日3次,口服。

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治疗常规乳岩

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治疗常规乳岩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概念】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晚期溃烂或凸如泛莲,或凹如岩穴,直至死亡,所以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手术切除范围较大,腋窝清扫并发症较多,所以手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手术适应症】TNM分期I、II期及部分III期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局部晚期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降期降级再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①乳腺癌根治术②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③乳腺癌保乳手术④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医药干预治疗常规】1.辨证施治(1)肝郁气滞证候:乳房肿块坚硬如石,边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

舌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瓜蒌1个、当归15g、甘草15g、没药0.3g、乳香3g、白芍15g、当归6g、白芥子9g、柴胡3g、炙甘草6g、全蝎3个、白术9g、茯苓9g、郁金6g、香附9g、天葵草9g(2)脾虚痰湿证候:乳房肿块坚硬如石,边界不清,神疲乏力,时有水肿,饮食不香,大便微溏,舌苔白腻,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滑或弦细治法:健脾益气,胜湿化痰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9g、白术9g、茯苓9g、扁豆9g、陈皮9g、山药15g 、薏苡仁15g 莲子仁9g、桔梗9g、甘草6g(3)正虚毒炽(局部晚期)证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食量少,心悸失眠。

舌质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方药:八珍汤加减。

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露蜂房等当归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15g、人参3g、白术10g、茯苓8g、炙甘草5g。

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露蜂房等。

(4)气血两亏(晚期或手术后)证候: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日久不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ZY/T001.2-94)[1] 。

(1)大多数发生在45~60岁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曾生育者多见。

(2)初期: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

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6)钼靶X线乳房摄片、液晶热图像检查、乳头血性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 (2011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

(1)症状: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乳房无痛性、质硬肿块或乳头单孔血性溢液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偶伴有乳房疼痛。

(2)体征:部分早期乳腺癌临床触诊阴性;乳房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差,可与皮肤或胸壁粘连固定;单孔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可见酒窝征,橘皮征,皮肤卫星结节;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约1/3的患者初诊时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触及转移的淋巴结。

(3)辅助检查
①乳腺钼靶摄影:乳房内局限性肿块、成簇微小钙化、局限致密浸润、乳腺
结构扭曲、两侧乳腺结构不对称等;皮肤增厚或回缩、乳头及乳晕异常、瘤周水肿、异常增粗的血管等。

②乳腺彩超:乳腺内低回声结节或肿物,往往回声不均匀,肿物的前后径往往大于横径,轮廓不规则。

多普勒超声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物的血供情况,但良、恶性的表现重叠范围大。

③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乳腺癌分期评估,确定同侧乳腺肿瘤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多灶或多中心性肿瘤。

初诊时可用于筛查对侧乳腺肿瘤。

同时,有助于评估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范围、治疗缓解状况,以及是否可以进行保乳治疗。

④组织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乳腺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是通过综合分析临床各种信息及病理形态得出的最后诊断。

乳腺癌解剖学分期(AJCC第八版)
T原发肿瘤 N区域淋巴结 M远处转移 解剖学分期 Tis N0 M0 0
T1 N0 M0 IA
T0 N1mi M0 IB
T1 N1mi M0 IB
T0 N1 M0 ⅡA
T1 N1 M0 ⅡA
T2 N0 M0 ⅡA
T2 N1 M0 ⅡB
T3 N0 M0 ⅡB
T3 N1 M0 ⅢA
(二)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3](陈志强 、谭志健主编,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1.术前
(1)肝郁痰凝证
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房胀痛,乳房肿块皮色不变,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脉弦。

喜太息,痛经行经后可缓解,舌淡。

(2)痰瘀互结证
乳房肿块坚硬,乳房刺痛、痛处固定,舌质紫黯,脉涩或弦滑。

痛经行经不能缓解,月经色黯或有瘀块,舌下脉络青紫粗胀或暗瘀,苔腻。

(3)冲任失调证
乳房疼痛无定时,月经失调(推迟或提前超过7天),舌淡紫,苔薄,脉细。

面色晦黯,黄褐斑,腰膝酸软,耳鸣,多次流产史。

2. 术后
(1)脾胃不和证
食欲不振,脘痞腹胀,恶心欲呕或呕吐,舌胖大,边有齿痕。

嗳气频作,面色淡白或萎黄,神疲懒言,精神萎靡,大便溏薄或排便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气血两虚证
神疲懒言,声低气短,面白无华或萎黄,舌淡,脉细弱无力。

自汗,口唇、眼睑、爪甲色淡白,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延期或闭经,苔薄白。

(3)气阴两虚证
神疲懒言,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少苔。

声低气短,自汗,盗汗,虚烦失眠,潮热,颧红,脉细弱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进行手术方式学则进行手术治疗。

1.乳腺手术
(1)乳房切除手术:适应证为AJCC分期中0、Ⅰ、Ⅱ期及部分Ⅲ期且
无手术禁忌的患者。

(2)保留乳房手术:适用于患者有保乳意愿,乳腺肿瘤可以完整切除,
达到阴性切缘,并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术后进行放疗。

2.腋窝手术
(1)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于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无明确转移的
患者,可以做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

(2)腋窝淋巴结清扫:应切除背阔肌前缘至胸小肌外侧缘(LevelⅠ)、
胸小肌外侧缘至胸小肌内侧缘(Level Ⅱ)的所有淋巴结。

清扫腋窝淋巴结
要求在10个以上。

3.即刻(Ⅰ期)乳房修复与重建手术
若患者有乳房修复或重建的需求,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乳腺癌根治性
手术加即刻(Ⅰ期)乳房修复与重建或延迟(Ⅱ期)重建。

(二)辨证论治
1.术前(内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