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2.教学要求:
a.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b.小组内进行有效沟通,达成共识;
c.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a.判断题: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b.填空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c.应用题: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实际化学现象。
2.学生回答:铁丝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教师引导:在这个化学反应中,铁丝和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a.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
b.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等;
c.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
d.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教学方法:
作业提交时间:
1.书面作业:课后第三天。
2.实践作业:课后一周。
3.预习作业:下次课前。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作业成果,共同进步。
2.教学要求:
a.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教师及时反馈,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概念和性质,如分子、原子、化学方程式等;
b.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培养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倡导绿色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水平、想像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课前预习】1.分子有那些性质?2.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情境导入】二、自主探究:知识点3: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比较1、分子【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51~52页并思考下列问题: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个说法对吗?2.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氢气+氧气;(3)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就“不见了”。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成了。
⑴分子的概念: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⑵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很多聚集成金属汞。
【交流讨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原子各是怎样变化的?2.分子、原子的概念3.比较分子、原子的相同点区别及联系2、原子:⑴原子的概念:。
⑵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定义特征区别联系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知识归纳】1.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自我测评【课堂练习】课本P53~54 第2、4、5题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中,准确的是()A.分子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2.已知“o”、“●”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 3.1.2 分子原子【引入】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三种微粒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分子和原子【展示图片】大量氢气分子组成了氢气这种物质,大量水分子组成水这种物质,大量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大量的铜原子,组成了金属铜,大量的铁原子组成了金属铁,大量碳原子组成了金刚石【分析】由以上的图片我们能了解到,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或者原子组成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由这些微粒组成的物质,看不到这些微粒,这是因为这些微粒特别特别的小,小到我们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看不到,科学家们是通过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的。
那分子和原子到底有多小呢?我们如果把一滴水放大的地球那么大,一个水分子仅相当于一个乒乓球那么大,一个氢原子的直径大约1.48*10-10次方,如果把氢原子与直径为1cm的小球相比,就相当于一个苹果与一个地球相比,分子和原子很小,那是不是没有质量呢?【学生】不是,有质量【教师】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次方kg,1滴的水中有1.7*10的21次方个水分子,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1亿个人,来数一滴水里面的分子,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要数3万年,从上面的数据我们知道分子和原子,都非常非常小,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那么它们应该有微利具有的特性,就都能不停的运动和微粒间有间隙【板书】二、分子1、有微粒的基本性质体积很小,质量很小不断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教师】现在我们用微观的方法来复习下我们学过的水的电解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在结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66页的分解图【教师】大家根据这张图,能看出什么?【展示】将水分子模型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将氧气分子拆开成氧气原子【学生】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板书】2、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析】我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大家说说,水分子的性质和氢气分子,氧气分子的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氧气能助燃,氢气能燃烧,水能灭火【分析】大量的水分子构成了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水,大量的氧气分子构成了氧气,在氧气和水中都有氧原子,而氧气能助燃,水能灭火,说明有助燃性质的是氧气还是氧原子呢?【学生】氧气【教师】氧气是由什么构成的,是不是氧气分子,所以助燃性质是氧气分子的性质,那么水灭火的性质是什么的性质,是水分子还是氧原子【学生】水分子【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一种微粒【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一种微粒【分析】水电解是一个什么变化,物理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化学变化,因为生产了新的物质【教师】现在大家分析下,在上述的变化过程中,什么东西是保持不变的,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学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变化,由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变的是原子,反应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也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新的原子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准确描述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学会正确书写分子的化学式,并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时将进一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新课内容:
2.概念理解: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容易混淆概念,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3.实践操作: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分子与原子的作用:分析分子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如化学反应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2.讨论主题:围绕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性质和作用等方面,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展示微观世界的图像和视频,以及实际问题的引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结合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如分子的运动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等。
3.讲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的构成、分子的分裂与原子的分裂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2.学生通过讨论,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的消化、药物的作用等。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本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案例以“分子的基本性质”为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子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分子的运动等。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美丽的花园图片,提问:“为什么花园中的花朵色彩斑斓?”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花园中的花朵色彩是由于花瓣中的分子不同,分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知识层次分析【学习目标】1.能说出分子和原子概念。
2.能找出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3.会用微观粒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会用微观粒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组概念。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
二、学生认知层次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我感知我明确:【实验探究】A组:固态碘使土豆变蓝。
B组:碘溶液使土豆变蓝。
C组:碘蒸气使土豆变蓝同种物质状态改变,但化学性质不变引入新课。
环节二:我学习我探究:(一)自主学习请阅读课本P50-P51,完成以下填空。
1.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关系: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
如一个氧分子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_____可以分为_____,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_____。
2.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分类从微观角度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_____发生了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分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混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二)合作学习探究一: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探究分子的概念播放电解水的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感知分子的变化情况,继而得出分子的概念。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5.概念巩固(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如:什么是化学键?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鼓励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6.课堂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教材:《化学教程》第二册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
教学步骤
1.引入(5分钟)
–向学生复习上节课讲授的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扩展
•可以使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拓展,让学生亲身参与分子和原子的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科素养。
参考资料
•《化学教程》第二册
•《化学实验教程》
•《化学知识手册》
2.概念解释(10分钟)
–在黑板上写下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逐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如原子核、电子云等。
3.示意图解(10分钟)
–使用投影仪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示意图,并分析其中的关系和结构。
–强调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4.实物展示(15分钟)
–分发分子模型和原子模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拼装模型来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解题能力。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
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
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
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的构成。
/ 8 【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
【课前准备】 1.课前作业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及联系,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及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变化情况。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望,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1、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2、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讨论] 你对分子的认识。
[提问] 分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呢?[引入] 请同学们回顾电解水实验并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一)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讨论] 水是如何变成氢气和氧气的?[播放动画] 水分子分解过程[分析] 水的分解过程,学生互相交流。
[归纳] 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成原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二)原子的性质[播放动画] 氧化汞分解(宏观),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提问] 氧化汞是如何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呢?[学生活动] 利用氧化汞分子模型(自制)模拟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
[播放动画] 氧化汞分解(微观),学生对比各组的模拟过程,教师并评价。
[归纳]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原子和分子具有相似的性质。
[讨论] 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用体温表测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
(三)化学变化的实质[讨论] 结合氧化汞分解动画讨论化学变化之所以生成新物质的原因。
[讲述]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而原子是原来的原子,只是这些原子按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成其他分子或其他物质。
[归纳] 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原子与分子的比较[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看PPT图片,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
4、测标
独立完成导学案达标训练部分
学生公布答案、纠正
小组内互教互学解决一些错题,
小组长汇总小组内互学仍不能拔剩下不能解决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中考解读P27-28
前置作业:中考解读P28页基础知识
二、自学。
独立完成学导案预备知识部分,并对答案
3、导学
思考讨论:看PPT动态图,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水在微观上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2、从微观上看水蒸发和水分解有什么不同?
3、你能描述在微观上水是怎样变成氢气和氧气的吗?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吗?原子的种类、个数改变了吗?
【小结】完成导学案的填空部分
课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钟筱晴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总2课时第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模型、练习题的收集、课件
学生
预习并完成前置作业:中考解读P27页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2、能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解释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
小组互改
学生自己红笔核对答案
思考讨论
小组代表
上台展示
归纳
小组代表回答
完成练习
红笔改正,小组内互教互学解决一些错题,
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完成选做题
测标
独立思考,回答
测标
课后作业
明确教学任务,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互教、互学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如烹饪、制作饮料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是什么?”,“分子是如何运动的?”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通过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科学在解释和改变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如烟雾、香气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运动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指导。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课题研究。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针对这一学情,我设计了一个以“分子的运动”为主题的教学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行为,从而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案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分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状态,并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的运动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概念。
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提问】分子有那些基本性质?【抽生回答】(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导入】分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二、探究新知【提问并讲解】1.水蒸发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
)既然如此,水的化学性质是当然就没有改变。
2. 品红溶于水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品红分子和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
)既然如此,水和品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各自保持不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提问并讲解】1.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
)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过氧化氢分子。
)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水分子、氧分子。
)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
)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2.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
)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氢分子、氯分子。
)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氯化氢分子。
)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
)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
袁,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组袁德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与分子的联系与区别
3、能从微观认识化学变化实质
4、能从微观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
1、由水蒸发与电解水的区别,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结构图的比较的,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
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微观分子的分解过程,形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主要讲述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还很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原子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
2.难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模型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实验器材、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原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同时,向学生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加深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关系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原子的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1)
课时设计一、分子由原子构成【展示】各种微粒模型【思考】判断这些物质是有分子构成还是由原子构成【讲述】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单独一个表示原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黏在一起的是分子。
【小结】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固态的非金属单质。
【小组讨论】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讲解】氢分子比氢原子大,但是氧原子比氢分子大。
如何描述物质和构成它的分子呢?以水(H2O)为例:水是由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强调种类)1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强调个数和种类)活动探究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展示】冰融化为水、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粒图。
【讲解】发生物理变化时,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的分子。
三、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讲述】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气分子保持,氮气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保持。
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总结】1、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成新的分子,聚集成新物质,有的原子直接聚集成物质。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在分,原子不可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思考拓展】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观看】观看动图。
【思考】思考化学变化中粒子的变化。
归纳总结【组织讨论】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总结】表格展示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练习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1.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2.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的定义、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2 分子的定义、分子可分为原子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模型,初步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物质由、等微观粒子构成2.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 1个氢分子的质量约为3.3×1027kg——分子的质量很小B.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分子本身发生改变【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那分子到底是什么呢?【板书】一、分子的定义【播放视频】水蒸发的微观过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和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
2. 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提问】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50-51有关内容,从图中看出氧化汞分解时,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气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生成声称氯化氢分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时由图示可见原子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并没有改变,从而得出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如何从分子的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小组讨论,后展示。
【教师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归纳】1.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由同种分子构成则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由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则是混合物。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C.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D.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3.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大小和质量不同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5.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A. 氧化汞制氧气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D. 碘升华为碘蒸汽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D. 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8. 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C. 品红扩散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9. 距地球15~35km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臭氧是一种单质B. 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C. 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D. 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10.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概念。
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分子有那些基本性质?
【抽生回答】(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导入】分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提问并讲解】1.水蒸发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
)既然如此,水的化学性质是当然就没有改变。
2.品红溶于水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品红分子和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
)既然如此,水和品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各自保持不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提问并讲解】1.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
)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过氧化氢分子。
)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水分子、氧分子。
)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
)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过
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
)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氢分子、氯分子。
)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氯化氢分子。
)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
)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
【提问】由以上可知,如果物质的分子不变,化学性质就能保持不变。
分子变了,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
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分子下定义呢?请同学们看教材50页第二段。
【抽生回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抽象概念直观化】酒精能燃烧,如果取其一半,能否燃烧?(生答:能。
)取其一半的一半,能否燃烧?(生答:仍能燃烧。
)可见构成酒精分子不变,其化学性质就不变。
【提问】分子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请找一找。
【抽生回答】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最小”。
【过渡】为什么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保持其‘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呢?听了下面的故事你也许会豁然开朗。
【小故事】伽利略的父亲曾带伽俐略去朋友家作客,当时天上正飘着鹅毛大雪。
小伽俐略一边走一边玩,非常高兴。
忽然,他停住了脚步,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问:“爸爸,雨水没有颜色,雪花为什么是洁白的呢?”雨水和雪花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他们颜色不同,状态不同,可见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在常见的物质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氧气(O2)由氧分子构成,臭氧(O3)由臭氧分子构成,氢气(H2)由氢分子构成,氮气(N2)由氮分子构成,水(H2O)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H2O2)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二氧化碳(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氨气(NH3)由氨分子构成。
【讨论】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现在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纯净物”、“混合物”。
【抽生汇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只含一种分子是纯净物,如果含有多种分子,则是混合物。
【提问】我们对分子已经有了一定了解,那么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找答案。
【抽生回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讲解】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3-5第一个模型;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3-5第二个模型。
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的,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3-5第三个模型;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3-5第四个模型。
【过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要变,分子会怎样变?又变成什么呢?
【勾画并阅读】50页最后一段第一行。
【强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讲解】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讲解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
2.氧化汞受热时分解生成汞和氧气,讲解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
【提问】通过刚才的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变化?(生答:发生了改变。
)原子的种类是否发生改变?(生答:没有发生改变。
)那我们怎样给原子下定义?请同学们看教材50页最后一段。
【抽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怎样理解概念中的“最小”?
【讲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不可能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生成。
【提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最小子粒”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抽生回答】化学变化中。
【讲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这就好比排座位时每
个同学是不可分的“最小微粒”,不能说你的脑袋坐这个位置,你的屁股坐那个位置。
每个同学好比一个原子,排座位好比化学变化。
如果不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这好比人从生理结构上又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等几个部分。
【强调】原子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化学变化”、“最小”。
【提问】分子和原子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抽生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讨论】分子由原子构成,那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
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讨论】P51“讨论”栏目: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抽生回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中,氢分子和氯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原子和氯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讲解】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和非金属固体,如镁(Mg)、铝(Al) 、铁(Fe)、铜(Cu)、汞(Hg);稀有气体:氦气( He)、氖气(Ne) 、氩气(Ar);固态非金属:磷(P)、硫(S)、碳(C)、硅(Si)等。
【归纳】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间隔。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性质不同。
三、达标检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分子大,原子小。
()
②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
③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
④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2.试列举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和大多数气体(除稀有气体)等,如:H2O、H2、O2、 O3、N2、NH3、CO2、SO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和非金属固体,如:Mg、Fe、Cu、Hg、Ne、Ar、P、S、C、Si
四、总结: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五、作业:课本习题: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