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地质灾害,犹如自然界中隐藏的猛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发生,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前预警、减少损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一)传统监测技术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人工巡查和简易监测。

人工巡查是通过专业人员定期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实地查看,凭借经验和观察来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

这种方法虽然直观,但效率低下,而且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简易监测则是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裂缝计、雨量计等,对灾害体的变形和降雨量等参数进行监测。

这些简易设备成本较低,但监测精度和实时性相对较差。

(二)专业监测技术1、大地测量技术大地测量技术是通过测量地面点的位置和变形来监测地质灾害。

其中,水准测量和全站仪测量是常用的方法。

水准测量可以精确测量地面点的高程变化,而全站仪则能够同时测量角度和距离,从而获取更全面的点位信息。

然而,这些方法需要在监测区域建立大量的测量点,观测工作较为繁琐,而且难以实现实时监测。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NSS 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实现高精度的三维定位,实时获取监测点的位移信息。

通过对监测点位移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灾害体的变形趋势。

但 GNSS 信号容易受到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复杂环境下可能会出现信号丢失的情况。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影像,能够快速发现大面积的地质灾害隐患。

例如,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监测地表的微小变形,为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但遥感技术的分辨率有限,对于一些小规模的灾害体可能难以准确监测。

4、物探技术电法、磁法、地震法等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也有应用。

它们可以探测地下地质结构和岩土体的物理性质,为分析灾害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

然而,物探技术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多解性,需要结合其他监测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4.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4.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地下水(动态)监测
• 1、工作原理 • 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或间接测量滑坡体(主要是滑带)含水
率、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流量、流速和水温等参数随时 间的变化。 • 2、应用技术要求 • (1)设备的安装:分为测压管(有压管和无压管)安装和 钻孔中直接安装。在钻孔中直接安装时,传感器周围使用细 砂或其它透水材料充填;对于多深度监测,各深度部位之间 使用隔水材料隔离止水。 • (2)由于其传感器安装为隐蔽工程,除要求监测设备具有 较高的精度、较大的量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及耐腐 蚀性。 • (3)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水文年。
2、特点 (1)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 多个测点的空间座标; (2)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可以随 时比较分析; (3)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
3、常用仪器: 量测摄影机、半量测摄影机、非量测摄影机。
• 三、 相对位移监测
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地质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 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 等),从而定量表示变形的一种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裂 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软弱夹层、危岩体边界等部位 的监测。
•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 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 的灾害。
•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 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 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 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 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 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 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的一类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为了提前预警和有效应对这些灾害,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一系列新的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一、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大范围、高时效性和多光谱等特点,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不同波段的卫星影像,能够对大面积的地表进行观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光学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山体的裂缝、变形等迹象;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则能够通过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监测滑坡等灾害的缓慢移动过程。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分析地形、地质、植被等多种因素,对不同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无人机技术的兴起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

无人机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如高清相机、激光雷达等,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和地形数据。

在灾害发生后,无人机能够迅速抵达现场,对受灾区域进行详细的勘查,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与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相比,无人机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

它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环境中作业,不受交通和地形的限制。

同时,通过多架无人机协同工作,可以实现对较大区域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灾害的变化情况。

三、传感器网络的构建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地下水监测传感器等,可以被安装在灾害隐患点,实时采集相关数据。

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灾害体的动态监测。

传感器网络不仅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监测数据,还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预警。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中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地质灾害形式。

为了及时预警和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与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1.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震预警技术可以在地震发生前的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预警信息,提前通知人们地震即将到来。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震预警技术在泥石流灾害的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降雨监测系统也是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一部分,通过监测雨量、水位等数据,判断泥石流可能的发生。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表信息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泥石流灾害区域的变化情况。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泥石流发生的位置、范围和移动速度等信息,为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重要的支持。

3.地面监测技术地面监测技术包括地下水位、滑坡体的位移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等方法。

地下水位监测可以帮助判断土壤的饱和度,从而预测泥石流的发生。

滑坡体的位移监测可以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实时记录滑坡体的位移情况,及时发现滑坡体发生松动或变形的风险。

地面沉降监测则可以用来观测地表沉降变化,判断地下是否有泥石流的形成。

4.物理力学模型物理力学模型是使用物理实验室进行泥石流的试验,通过实验模拟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和具体参数,可以为实际灾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力学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的运动机理,对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更准确的建议。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1.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地质灾害监测的基础,通过人工观测、采样等手段,对泥石流发生区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

现场调查可以获取泥石流地质环境、地貌特征、坡面植被等相关信息,为灾害监测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2.地质钻探地质钻探是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钻孔获取地下岩土层结构、含水层位置、岩性特征等数据,有助于判断地下水位、岩土层中是否存在泥石流的形成风险。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巡查和简单的仪器测量,如水准仪、全站仪等。

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取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但存在监测范围有限、时效性差、精度低等问题。

近年来,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其中,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卫星遥感,可以大面积、快速地获取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

对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卫星遥感能够监测到灾害发生前后的地表变化,为灾害的预警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无人机可以快速到达灾害现场,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与传统的监测手段相比,无人机具有灵活、高效、成本低等优点。

它能够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作业,为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和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各种新型传感器的出现也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例如,位移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变化,应力传感器能够测量岩土体内部的应力状态,雨量传感器能够及时获取降雨量信息。

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了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挖掘,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可以提前预测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山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中,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作用或外界力量引起的,造成人类财产损失、生命伤亡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活动带上,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威力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手段、预警方法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一、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震监测、形变监测和气象监测等。

首先是遥感技术,它通过航空或卫星平台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检测地貌的变化,如山体滑坡、崩塌等,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提供地表温度、湿度等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助于预测灾害的潜在危险。

其次是地震监测。

地震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震监测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至关重要。

地震监测通过地震台网和震源研究等手段,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及时预警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地震涌泉等。

再次是形变监测。

形变监测包括测量地面高程、变形速度等相关数据,通过监测地壳运动情况,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概率和规模。

例如,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断层附近的地表进行定位和变形观测,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的变化,为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最后是气象监测。

气象因素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

因此,气象监测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尤为重要。

监测气象要素,如降雨量、风速等,尤其是短时强降雨和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变化,可以提前预警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人们采取应急措施提供时间。

二、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地质灾害预警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利用各种手段提前预测和预报灾害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是基于经验模型的预警方法。

通过历史灾害的统计资料和相关数据建立经验模型,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常见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可以通过对灾害发生条件的总结和总结,对潜在灾害区进行风险区划和预警。

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地壳运动、地表形态变化等造成的灾害性事件,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的发展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地震预警技术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现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预警技术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震震级等参数,提前几秒甚至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使得人们有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提醒人们寻找安全地带。

二、泥石流预警与监测技术泥石流是一种在陡坡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给山区居民的生活和农田的耕种带来了威胁。

泥石流预警与监测技术主要通过监测雨量、地表水位、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的变化,提前预警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居民和农民提前撤离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滑坡预警与监测技术滑坡是由于山体自重受力、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土体运动,给山区居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滑坡预警与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地表形变、地下水位、土体应力等指标的变化,提前预警滑坡的可能发生。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居民和交通设施,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

四、火山预警与监测技术火山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现象,喷发时会产生熔岩流、火山灰、毒气等对人类和环境构成威胁。

火山预警与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火山地震、气体排放、地表形变等指标的变化,提前预警火山可能喷发的时间和规模。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疏散人员、隔离灾区等相应的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种预警与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提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我们相信在将来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监测地质灾害,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新技术与应用研究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新技术与应用研究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新技术与应用研究探讨地质灾害是一种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一)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大范围、高时效、多波段的观测能力,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

它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通过对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识别出地表的变形、位移等异常情况,从而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早期预警。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监测山体滑坡的边界、规模和发展趋势,为灾害评估和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二)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具有灵活、便捷、成本低等优点,可以在复杂地形和危险区域进行低空飞行,获取高精度的影像数据。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无人机能够快速抵达受灾区域,实时获取灾害现场的图像和视频信息,为应急救援和灾害评估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热成像仪等,无人机还可以实现对地表地形、植被覆盖、温度分布等多方面的监测。

(三)InSAR 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手段。

它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雷达影像进行干涉处理,能够精确测量出地表的微小形变,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甚至毫米级。

InSAR 技术在监测缓慢的地面沉降、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并为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灾害预警新技术(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它们在地质灾害预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收集和整合大量的地质、气象、水文等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险程度进行预测。

例如,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地质灾害,如同自然界中隐藏的猛兽,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一旦发生,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提前预警、降低损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当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遥感技术成为了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能够对大范围的地质区域进行宏观监测。

它可以获取地表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不稳定区域。

比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体的变形和裂缝。

其次,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在监测点安装 GPS 接收器,能够精确地测量出监测点的位移变化。

哪怕是微小的位移,也能被及时捕捉到。

这种高精度的测量,为评估地质体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另外,地质雷达技术也是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它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判断地下的地质结构和异常情况。

对于地下空洞、滑坡体的厚度等,都能进行有效的探测。

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

例如,位移传感器、倾斜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地质体的物理参数变化,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

然而,尽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现有的监测技术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但在一些复杂的地质环境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比如,在多雨、多雾的地区,遥感图像的清晰度可能会降低;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可能会出现误差。

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也存在困难。

许多地质灾害发生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给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而且,监测设备长期暴露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受到损坏,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换,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监测的连续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地质灾害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一)传统监测技术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面测量、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等。

地面测量通常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对地质灾害体的表面位移、高程变化等进行定期观测。

位移监测则通过在灾害体上安装位移计、测缝计等设备,实时获取位移数据。

地下水监测则是通过钻孔监测地下水位、水压等参数的变化。

(二)新型监测技术1、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大范围、快速地获取地质灾害体的形态、分布等信息。

通过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对比,可以发现灾害体的微小变化,为灾害的早期识别和监测提供依据。

2、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搭载高清相机、激光雷达等设备,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和地形数据。

它能够灵活地在复杂地形中飞行,对灾害体进行近距离、多角度的观测,弥补了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的不足。

3、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通信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连接起来,实现对地质灾害体的实时、连续监测。

传感器可以感知位移、应力、加速度等物理量,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远程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

二、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一)基于经验的预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和专家经验,建立灾害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预警。

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往往受到经验的局限性和数据的不完整性影响。

(二)基于物理模型的预警方法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的物理模型,模拟灾害体的变形破坏过程,预测灾害的发生。

物理模型通常考虑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地下水的作用、地震等因素,但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参数和复杂的计算,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基于数据驱动的预警方法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建立预警模型。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预测能力,但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和合理的算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在过去,地质灾害监测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通过人工巡查和肉眼观察来发现潜在的灾害迹象。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人工巡查的范围有限,难以覆盖广大的山区和复杂的地形。

其次,人的观察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和早期的灾害迹象可能难以察觉。

另外,一些传统的监测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虽然能够提供较为精确的测量数据,但它们的安装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而且监测的频率较低,难以实时获取灾害的动态变化信息。

二、现代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创新。

1、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宏观的视角。

通过卫星图像,可以大面积地监测地表的变形和地貌的变化。

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能够捕捉到微小的地形变化,为早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具有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可以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无人机可以深入到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监测,获取详细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信息。

同时,通过多次飞行对比,可以监测到灾害体的细微变化。

3、传感器技术各类新型传感器的出现,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能够实时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关键参数。

这些传感器可以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为灾害的预警和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4、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各种监测设备连接成一个网络,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多个监测点的同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5、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大量的监测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存储和管理,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使用技巧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使用技巧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使用技巧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利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来降低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使用技巧,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

首先,我们来谈谈地震监测技术。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破坏力巨大,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

为了及时掌握地震信息,科学家利用了多种地震监测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地震仪。

地震仪的原理是通过检测地震波的传播来测定地震的发生时间、位置和强度,进而提供必要的预警信息。

在使用地震仪时,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避免干扰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此外,定期检查地震仪的运行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确保其正常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山体滑坡监测技术。

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居住和交通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及时发现山体滑坡的迹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山体滑坡监测技术。

例如,地面位移监测技术可以通过安装测量仪器来实时监测山体位移情况。

此外,无人机技术在山体滑坡监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无人机采集的高清影像和三维模型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山体滑坡的风险程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了地震和山体滑坡,洪水和泥石流也是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

在洪水监测中,水文监测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文监测技术通过安装水位计、雨量计和流量计等仪器,实时监测水位、雨量和流量的变化情况,帮助我们了解洪水的形成、发展和趋势。

在泥石流监测中,雷达遥感技术是一项常用的技术。

雷达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探测泥石流的雷达信号来确定泥石流的轨迹和规模,从而及时预警并采取防范措施。

最后,我们谈谈风险评估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风险评估技术可以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潜在破坏程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估技术包括多样化的方法,如概率分析、统计模型和GIS技术等。

例如,在地震风险评估中,科学家可以通过收集历史地震数据、构建震害模型和地震动力学模拟,来评估地震对区域的潜在破坏程度,并提供相应的防震建议。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的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的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的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或地质作用引发的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在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工作中,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全球性的监测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实施流程1. 确定监测区域:地质灾害遥感监测需要明确监测的范围和区域。

根据历史灾害发生的情况、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有较高灾害风险的区域。

2. 获取遥感数据:通过卫星遥感、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高分辨率、多光谱或全谱的遥感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包含了地表覆盖、地形高程、植被分布等信息,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3. 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预处理是遥感监测的重要环节。

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步骤,以消除图像中的噪声和光照影响,提高图像的可用性。

4. 地质灾害识别与提取: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灾害的识别与提取,采用目视解译或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方式,将灾害信息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方法有目标特征分析、变化检测等。

5. 灾害监测与分析:通过遥感监测手段,不断观察和记录地质灾害的演变过程,及时掌握灾害的发展态势。

同时,结合其他相关地质数据,进行灾害分析和评估,为风险防范和救援决策提供支持。

6. 灾后评估与监测报告: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不仅可以在平时进行,还可以在灾后对损失进行评估。

通过对灾后遥感图像的对比分析,评估灾害的损失程度,并形成监测报告,为相关部门制定灾后补救和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二、注意事项1. 数据质量:在进行遥感监测时,遥感图像的质量对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因此,需注意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质量、时序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源。

2. 数据处理:在进行图像预处理和地质灾害的识别与提取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方法,以提高遥感图像的信息提取效果。

同时,要重视对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参数选择和计算精度控制。

3. 地质灾害类型: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对遥感技术的要求和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一种现象,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及时、准确地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对常见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传统监测方法1、大地测量法大地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面点的位置和高程变化来监测地质灾害的方法。

常用的大地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和GPS 接收机等。

通过定期对监测点进行测量,可以获取监测点的位移、沉降等信息。

大地测量法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监测数据;缺点是监测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

2、裂缝监测法裂缝监测法是通过对地质灾害体表面裂缝的宽度、长度和深度等参数的监测来判断地质灾害的发展情况。

常用的裂缝监测仪器包括裂缝计、钢尺等。

裂缝监测法简单直观,成本较低,但只能监测裂缝的变化,对于地质灾害体内部的变形难以监测。

3、地下水监测法地下水监测法是通过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流量、水质等参数的变化来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

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与地质灾害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地下水位的突然上升或下降可能预示着滑坡的发生。

地下水监测法可以采用人工观测或自动监测设备,如水位计、流量计等。

其优点是能够反映地质灾害的潜在因素,但对于地下水复杂的地区,监测结果的解释可能较为困难。

二、现代监测技术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遥感技术包括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

光学遥感可以通过获取地表的影像来监测地质灾害的宏观形态和变化,而雷达遥感则能够穿透云层,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对地表进行高精度的测量。

遥感技术的优点是监测范围广,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监测数据;缺点是分辨率有限,对于小尺度的地质灾害监测精度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新型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新型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新型监测技术地质灾害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新型监测技术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一、新型监测技术的类型(一)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的地质区域进行宏观监测。

它通过获取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信息,能够识别出地表的微小变化,如地形的起伏、植被的覆盖情况等。

对于那些人迹罕至、难以到达的地区,卫星遥感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通过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对比,可以发现山体的缓慢变形,为早期的灾害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二)无人机监测技术无人机具有灵活、便捷、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

它可以在复杂的地形中快速飞行,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无人机能够近距离拍摄受灾区域,清晰地展现出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地形变化。

而且,通过搭载不同的传感器,如热成像仪、激光雷达等,还能获取更多维度的信息。

(三)地面传感器监测技术地面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地下水监测传感器等。

位移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地面或山体的位移变化,一旦位移超过设定的阈值,就会发出警报。

应力传感器则用于监测岩土体内部的应力变化,有助于分析地质体的稳定性。

地下水监测传感器能够实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升降情况,因为地下水位的变化常常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四)InSAR 监测技术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利用雷达波的相位差来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

它具有高精度、大范围、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能力。

可以监测到毫米级的地表形变,对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监测技术的优势(一)提高监测精度新型监测技术相比传统方法,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数据。

例如,高精度的位移传感器可以精确到毫米级别,InSAR 技术能够探测到极其微小的地表形变,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早地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扩大监测范围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监测,不再局限于局部的观测点。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研究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一种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变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传统的监测方法,如人工巡查、简易测量等,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监测需求。

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可以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表信息。

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能够分辨出不同地物的特征,从而帮助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例如,在滑坡监测中,可以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山体的形态变化、植被覆盖情况等,及时发现可能发生滑坡的迹象。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则能够精确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对于监测缓慢移动的地质灾害体,如地面沉降,具有很高的精度。

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导航系统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关键的监测点上安装 GPS 或北斗接收机,可以实时获取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长期观测和分析,能够准确掌握地质灾害体的运动趋势。

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GPS 和北斗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等优点,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地下水水位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各种物理参数。

这些传感器将监测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到监测中心,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测。

例如,在泥石流沟中安装雨量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可以在降雨达到一定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为人员疏散争取宝贵的时间。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GIS 可以将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

地质灾害的识别与监测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的识别与监测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的识别与监测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经济都具有危害性的,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损失,而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识别和监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灾害识别技术地质灾害的识别技术是预防和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用不同的识别技术。

1.滑坡识别技术滑坡是由于地表或土体内存水才能沿着陡坡或断层面向下移动的现象。

滑坡识别技术包括现场勘查、遥感技术和地质雷达等。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影像来识别滑坡区域,同时也可以借助地形地貌图像、真实色彩图像和遥感图像综合分析来识别。

2.泥石流识别技术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由于山坡高度和坡度大、土石松散、降雨量大等因素而形成。

泥石流的识别技术包括现场勘查、遥感技术和地形分析等。

地形分析可以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 技术,该技术可以提供地貌、坡度等信息,帮助识别泥石流隐患。

3.地面塌陷识别技术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水涌出或是地下水洗刷土壤等因素,导致地面发生塌陷的现象。

地面塌陷的识别技术包括现场调查、遥感技术和地形分析等。

地形分析可以利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提取出具有塌陷隐患的地段,减少现场调查和探测成本。

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及时监测和预测的手段之一。

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需要不同的监测技术。

1.滑坡监测技术滑坡的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多普勒雷达干涉技术等。

多普勒雷达干涉技术可以解析滑坡运动时的几何变化,并监测滑坡的运动速度和形态等信息。

2.泥石流监测技术泥石流的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水位监测等。

水位监测可以监测到洪水的流量和涌水位置,及时疏散人员和资产。

3.地面塌陷监测技术地面塌陷的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综合地下水位监测等。

综合地下水位监测技术是基于地下水位变化来提高地面塌陷的预警效果,有效地提高预测准确性。

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技术手段

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技术手段

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技术手段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形式之一,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预防地质灾害,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航空器等遥感平台进行地球表面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勘测师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和植被信息,识别出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勘测师能够快速获取灾害发生的区域和程度,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地形测量技术地形测量技术是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使用测量仪器和相应的软件,勘测师可以对地表地形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和记录。

这些测量数据可用于识别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并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地形测量技术的应用为勘测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地质灾害监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地震监测技术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对于勘测师而言,地震监测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地震监测仪器和网络,勘测师可以实时获取地震波数据和相关信息。

通过对地震事件的监测和分析,勘测师可以判断地震活动的频率、强度和分布规律,进而推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震监测技术的运用使勘测师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

4. 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地下水位监测技术成为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通过采用水位计等仪器,勘测师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根据监测数据,勘测师能够判断地下水的蓄满程度,进而推测可能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

地下水位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勘测师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数字地质建模技术数字地质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对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化探仪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基于化探仪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基于化探仪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为了提前预警和监测地质灾害,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基于化探仪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这项技术利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及化探仪器,对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提供地质灾害预警及预测信息,为灾害防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支持。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基础是地球物理学,它主要依靠测量和解释物质和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规律。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研究人员常常使用地震学、重力学、磁力学和电磁学等地球物理方法。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可以通过探测地下的物理参数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其中,基于化探仪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是一种电磁测量技术。

该技术利用地壳内部岩石或矿床的电性特征,对地下的地质结构进行探测。

化探仪器在地下埋设电极,通过给予其脉冲电流或交流电源,通过测定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来获取地下岩体的电性参数,从而判断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

在使用化探仪器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时,需要对设备进行精确的校准和数据处理。

首先,根据监测目标和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

然后,通过地下电极电流注入,测量地下物质的电阻率及其空间分布。

数据处理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测得的电阻率进行切片和平滑处理,将数据转化为连续的地下电性剖面。

第二步是通过解释、拟合等方法,将地下电性剖面转化为地下岩体结构及地下水体分布图。

最终,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地下岩体结构和地下水体性质的分析,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基于化探仪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快速发现地下岩体的裂缝、断层等地质结构,为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的形成提供依据。

通过建立地质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地下岩体变化,可以提前预警并减轻潜在地质灾害的危害。

此外,化探仪器的监测结果还可以提供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利用建议,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尽管基于化探仪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晏鄂川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 前言2滑坡常规监测技术3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4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尸■、亠前言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尸■、亠前言地质灾害的危害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尸■、亠前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

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

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尸■、亠前言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尸■、亠前言监测预警工程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及后续执行)。

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 前言2滑坡常规监测技术3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4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滑坡常规监测技术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

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1)位移监测(2)应力应变监测3)地下水动态监测(4)地表水动态监测(5)地声监测(6)放射元素监测(7)环境因素监测(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主要有简易监测(皮尺、钢尺等)、仪器仪表监测(绝对位移监测、一、简易监测(手动测试)1、主要方法(1)在裂缝或滑面两侧(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用钢尺等直接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沉等变形;(2)在裂缝、滑带以及建筑物上设置骑缝式标志,如贴水泥砂浆片、(3)在平斜硐及采空区顶板设置重锤,量测硐顶的相对位移和沉降。

2、特点(1)简便易行,投入快,成本低,便于群测群防;(2)操作简单,直观性强;(3)精度稍差,观测时劳动强度大。

二、绝对位移监测有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一)大地形变监测1、主要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等。

2、特点(1)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2)技术成熟、精度高;(3)易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影响;(4)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3、常用监测仪器一般采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4、观测点的布设墩标。

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埋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区(基岩);观测点分为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和变形观测点,标型均为变形)观和测监点测主网要通布过置的在滑滑坡坡体主地轴面观拉测伸断、面压线(或利用主勘探线的过渡地段。

(二)GPS测量法1、特点(1)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2)观测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可进行全天侯监测;(3)可同时进行平面位移与垂直位移监测;(4)可长期连续监测,不会漏掉重大的变形信息;(5)自从动数化据。

采集、数据处理到分析、管理的全过程易(6)需如要果大监量测的点G数PS量多、且要全部进行长期自动化监备、微机等安装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监测房内,安全难以得2、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的三维位移监测。

(三)近景摄影测量法1、工作原理同时对滑坡区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象对,利用立体坐标通常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仪量测象片上各观测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方法。

在相对精求。

即适合于危岩体临空陡壁裂缝变化或滑坡地表位移2、特点多个测点的空间座标;(1)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时比较分析;(2)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可以随(3)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

3、常用仪器:量测摄影机、半量测摄影机、非量测摄影机。

三、相对位移监测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地质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等),从而定量表示变形的一种监测方法。

主要用于对裂的监测。

按所采用的仪表可分为机械式传动仪表观测法(简称机测法)和电子仪表观测法(简称电测法)两类。

(一)机测法游标卡尺(包括数显卡尺)、收敛计等仪表人工到实地直是在斜坡变形部位埋设测座,采用百分表、千分表、接观测的一种方法。

特点:(1)原理、结构简单,安装测试简便,投入快;(2)成本相对较低;(3)观测成果资料直观、可靠度高。

(二)电测法电测法往往采用二次仪表观测,即将传感器(探头)埋设于崩滑灾害体变形部位,使用能将传感器电信号转换成人们所感知(或熟识)信息的电子仪表(如频率计之类)观测。

特点:(1)仪表灵敏度高、精度高;(2)监测采样速度快,可自动巡回检测,远距离传输;(3)观测的成果资料不及机测可靠度高。

电测位移计一定要具备防风、防雨、防腐蚀、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性能,以保障仪器仪表的长期稳定性及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度。

四、地面倾斜监测法1、工作原理主要用于监测崩滑体地面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

将移动式倾斜仪定期巡回放置于固定专用测点的盘座上,按预定的几个方向各自180°往复测量,为判断测点三维合成位移变形方向及趋势提供直接信息。

2、适用范围① 主要用于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切层滑坡等;② 对于顺层滑动不宜采用。

深部位移监测一、钻孔测斜法钻孔测斜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内目标深度岩(土)体横向位移矢量的一种原位测试监测手段。

测斜仪类型包括:滑动电阻式、滑动电阻片式、钢弦式、伺服加速度计式和电解式。

目前以伺服加速度计式应用较广。

垂向滑动式钻孔测斜仪工作原理示意图深部位移监测仪器设备根据安装方式和使用特点,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

根据组成探头传感器的个数,可分为单轴式和双轴式。

若按仪器测量方向不同,则可分为垂向测斜仪(测量水平位移)、水平测斜仪(测量垂向位移)和斜向测斜仪(测量斜面的法向位移)。

目前,在岩土工程原位监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垂向测斜仪。

适用条件由于钻孔倾斜仪安装施工成本大,为一次性隐蔽工程,且量程有限,适用于崩滑体蠕滑和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一般不用该方法。

深部位移监测应用技术要求(1)头测分斜为管固和定接式头和:伸测缩斜式管,材固料定有式铝接合头金适和PVC塑料两种;(沉降)较小的岩(土)体,伸缩式接头适用于轴向位移测斜管。

(2)滑测坡斜等管位与移孔变壁形间相填对料较:大注者浆,和可填用沙砂。

充当填土处质理((或一堆边积填砂,一边注水,以保证填砂密实)。

(3)测扭。

(4)过测3斜仪本身固有精度:伺7服.5加mm速/3度0式m。

测斜仪,在孔斜(5)型测,量以间0•距5m:最目为前常主见要。

有0.28m、0.5m、1m 三种常见基准确确定其范围,应使用较小的间距;对于孔深较大且目量,可加大测试间距为2倍(或4倍)基距。

深部位移监测二、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岩土体单向或三向位移变化的一种原位测试手段,利用钻孔位移计定期逐段测量钻孔的三向位移信息,从而获得岩体内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以水平孔多点位移计最为常用。

应力监测一、岩土体压力计(压力盒)主要有振弦式、液压式和电阻应变计式,以振弦式最为常见。

应用技术要求(1)压力盒的量程:压力盒的量程有限,选择量程时,应充分估算预承压大小,同时应考虑滑坡体整体应力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埋设部位的应力状态影响;根据经验,量程应选为估算预承压的两倍或更高。

(2)压力盒的安装:压力盒的安装属一次性隐蔽工程,安装质量的好坏同其运行寿命和测量精度密切相关。

首先确认压力盒的承压面,其次要保证安装部位平整并与应力方向垂直;特殊环境下,须考虑压力盒具有耐腐蚀能力。

二、锚索(杆)测力计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应变式等类型,以振弦式应用较广。

应用技术要求(1)测力计的安装:严格保证锚垫板的厚度(刚度)和尺寸(保证测力部分完全承压于锚垫板上),锚索测力计承压面与孔轴线垂直,误差应v 5°并严格对中;小量程测力计本身和其附件应具有一定的偏载适应能力。

(2)量程的选择:锚固工程施工时,锚索(杆)的锁定预应力值一般均小于预应力设计值,故测力计的量程与锚索(杆)的应力设计值保持一致即可。

(3)温度干扰: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监测运行期环境温度变化,应进行定量的温度校正予以消除。

1、工作原理在滑坡体治理过程中,埋入式应变计主要用于测试混凝土结构内部应变信息。

当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力产生应变时,应变计会随之产生应变变形,从而可测得混凝土结构应变信息。

2、仪器设备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式和光纤式传感器。

3、应用技术要求(1)应变计的尺寸:应变计的长度和直径之比要满足一定条件,通常L/R 采用15〜25范围。

(2)应变计的安装:应变计的轴向要对准拟测变形方向。

地下水(动态)监测1、工作原理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或间接测量滑坡体(主要是滑带)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流量、流速和水温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2、应用技术要求(1)设备的安装:分为测压管(有压管和无压管)安装和钻孔中直接安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