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白杨礼赞》ppt课件
《白杨礼赞》ppt课件(39页)

6、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明确:以亲切交谈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 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 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落叶 楠木
梅花
蜡烛 荷花
翠竹
热水瓶
太阳 鹰
孔雀
联想
▪ 和平年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 树还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 呢?为什么?一分钟口头作 文&
白杨礼赞
——茅盾
何为礼赞?
—— 表示崇敬和赞美&
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
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 象征这个表现方法的基本作用有二: 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 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 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 读者&
▪ 《白杨礼赞》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 《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 “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 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 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3 从句式上来看··· ··· 4 怎样理解“普通”和“不”“平
凡”矛?盾吗?
“普通”的是什么?“不”“平凡”的又是什 作么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农民
哨兵
精神
这种手法称为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PPT课件完整版(2024)

关键段落解读与赏析
首段
开篇即点明主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 凡。通过对比手法,突出白杨树的独 特之处。
抒情段落
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抒发对抗日军 民的崇敬之情,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感 。
描写段落
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从树干、树枝 、树叶等方面细致刻画白杨树的形象 ,展现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2024/1/29
助理解《白杨礼赞》中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02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
介绍茅盾的生平经历、文学观念、代表作品等,有助于理解《白杨礼赞
》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2024/1/29
0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阐述《白杨礼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以及茅盾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6
当代社会应用场景探讨
探讨《白杨礼赞》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在当代社 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等。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28
2024/1/29
17
价值观传递与引领作用
1 2
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赞美白杨树,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抗 日军民的崇敬,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坚韧不拔的斗志
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依然挺拔向上,象征着抗日 军民在艰苦斗争中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3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描绘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引导人们树立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子夜》
推荐理由——这是茅盾的一部长篇小说,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面貌,揭示了民族工业在帝 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困境,对于理解茅盾的文学观念和社会关怀有重要帮助。
《白杨礼赞》PPT课件(完整版)

8. 伟岸:魁梧;高大。
必考字词梳理
9. 傲然: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 10. 宛( wǎn )然:仿佛。 字形易错,注意部首。 11. 秀颀( qí ):美而高。颀,修长。 12. 鄙视:轻视;看不起。 13. 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
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 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一课一法
一法
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表现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运用象征手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精选含义丰富、能引起联想的事物,作为象征物。 ②细致准确地描摹象征物的特点,挖掘其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③抓住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 ④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象征物与被象征物联系起来。 ⑤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深化象征意义。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 理解衬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3 品味文章语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写作目标
1 学习使用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2 学会运用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品格素养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感受中华 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一课一法
一例
每当蜡烛燃烧时,烛泪一滴一滴落下来,活像一颗颗滚 动的珍珠。望着燃烧的蜡烛,望着那跳动的火焰,你是否注 意过它那晶莹、洁净、美玉一般的躯体?是否注意过它那橘 黄色的火苗?直到生命结束,火才熄灭。“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为我们奉献了它自己的一生,却不 求回报,毫无怨言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白杨礼赞》ppt课件

精读细研
白杨礼赞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 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 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 场铺垫,蓄势。
白杨礼赞
创作背景
白杨礼赞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 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 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 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 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合作探究
白杨礼赞
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 更加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 之情溢于言表。
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
白杨礼赞
一个事物是否具有象征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是否在历史
的长河中已经积淀有某些较固定的意义,如梅花凌霜傲
雪,莲花淡雅脱俗,牡丹富贵荣华等;另一方面是每个人
词语集释
白杨礼赞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 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 虬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魁梧高大。 秀颀:美而高。颀,高。这里也有笔直的意味。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潜滋暗长: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 恹恹欲睡:形容 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不折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第14课《白杨礼赞》课件(共43张PPT)

2019/5/15
何为礼赞?
—— 表示崇敬和赞美。
2019/5/15
自学指导
1、通读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是以怎 样的感情来抒写白杨树的?请你找出 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2019/5/15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 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 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 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 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感情由浅入深
2019/5/15
自学指导
2、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① 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
的形象。
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 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2019/5/15
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了什么样的
表现手法?
生雄
长壮 环伟 境大
对比
单 调
衬
托
铺 正衬 不平凡 反衬
垫
2019/5/15
互动交流三
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 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小结:象征手法的作用: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 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ppt课件

开头直接入题 , 表达主旨 , 总起全文。 第4段过渡,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 , 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 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 , 描写当中渗透着作者浓厚的情感。 第7、8段由写白杨树过渡到对其象征意义的提示 ,并直接点明象征意义 。 结尾段照应开头 , 再次点题 , 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品读赏析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拟人,语言生动形象,“力争上游”写出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 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拟人,语言生动形象,“努力”“不折不挠”“对抗” 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研读探究
分析中间段的作用 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既照应首段,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在内容上,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以 “极普通”衬托“不平凡”,也是为下文赞美白杨树、歌 颂北方军民预设的伏笔。
研读探究
读第5段,找出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力争上游
干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
词语解释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 恹: 旁逸斜出: 倔 强: 婆 娑: 纵横决荡:
秀 颀: 对 抗: 参 天: 鄙 视:
妙手偶得: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性情)刚强不屈。 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白杨礼赞》ppt课件

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 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 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 主旨。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 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 明态度作铺垫。 因此,不多余。
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 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 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 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 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 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
礼
赞美——树
由 树
象
赞
崇敬——人
到 人
征
生长环境美 不 平 外部形态美 凡 内在精神美
黄绿错综、坦荡如砥、 无边无垠
干、枝、叶、皮
力争上游、坚强挺 立、 靠紧团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 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 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lick here to add text captions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 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 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 分裂的局面。1940年5月,茅盾受朱德同志 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 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 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便写下了此文。
整体感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请分析本文的线索。
《白杨礼赞》ppt课件

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形式的颂歌,或者叫作散文诗;其语言句式是散文的, 但是结构模式是诗歌式的复沓结构,文章的篇幅不长,主旨却很鲜明,线索清晰, 又不失起伏,能够产生撼动人心的效果。塑造了虽然“普通”却极“不平凡”的 白杨树形象,赞美了抗战军民的坚强意志精神。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雄壮”“伟大”(景美)
问题探究——走进“不平凡”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 凡,辽阔坦荡、气象雄 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 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 的典型环境。
景美
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 平凡,笔直的干,笔 直的枝,干、枝、叶 都“一律向上”“绝 无旁枝”“紧紧靠 拢”。
形美
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 平凡,力争上游,伟 岸,正直,朴质,严 肃,挺拔,坚强不屈
②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
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 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 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喷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缘波,一—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苦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 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 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 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 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 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
茅盾
(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 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
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
《白杨礼赞》PPT课件

创作时间:《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也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
创作地点:延安。
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
主题思想
《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的歌颂。
05
CHAPTER
艺术手法鉴赏及影响
以白杨树为象征,通过描绘其生长环境、普遍性和外形特点,赞美了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描绘白杨树的过程中,茅盾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议论,使得文章既有生动的形象描绘,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抒情与议论的结合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北方农民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松树
柳树柔美多姿,象征着优美、温柔和依恋。在古代诗词中,柳树常被用来表达离情别绪和思念之情。
柳树
梅花在寒冬中独自开放,象征着坚强、高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也是气节和坚韧不拔的象征。
梅花
竹子挺拔修长,象征着高雅、清高和虚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还被赋予了谦虚谨慎、坚韧不拔的象征意义。
细腻的心理描绘
作为茅盾的代表作之一,《白杨礼赞》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确立了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该作品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许多作家对农民形象和斗争精神的关注和表现。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白杨礼赞》教学课件 (共75张PPT)

文
问题解说
“礼赞”是怀着敬意赞美的意思。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
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
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
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
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
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字词测评
1.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字音。
第14课 白杨礼赞
白 杨茅 礼盾 赞
导入 新课
红色象征革命; 太阳象征中国共产党; 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 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 慈母手中线象征伟大的 母爱…… 那么,白杨树象征什么?
作者 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 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 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 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 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剧本《清明前后》,短篇小说《林家铺 子》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 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 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 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 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 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 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 精神。(递进复句)深化并揭示出
全文主旨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 文揭示其象征义做铺垫。
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
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 5.为
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 什么
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篇末 写楠
《白杨礼赞》ppt课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 上的感情;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 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 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发扬中华民族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 的精神。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 如此类的形容词……
“涌”字说明感情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 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主旨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 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 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解题
“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礼赞”的意 思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 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字音
开垦(
)
主宰(
)
倦怠(
)
倔强(
) 婆娑(
) 虬枝(
)
宛然(
)
秀颀( )
鄙视(
)
坦荡如砥(
) 潜滋暗长( ) 恹恹欲睡(
)
旁逸斜出(
) 不折不挠( ) 外壳(
)
锤炼( )
无垠( )
晕圈(
【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 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 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 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 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 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 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4《白杨礼赞》课件(共40张PPT)

11、第七段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 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 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2、第七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 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 含蓄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 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 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 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 “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 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 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了白杨 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 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朴 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 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知识积累 象征
1.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也被称为“托义于物”或 “借此言彼”,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 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
4.象征这个表现方法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 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 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白杨礼赞》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 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 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 的文学教育效果。
得到的灵感或作品。
坦荡如砥tǎn dàng rú dǐ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潜滋暗长qián zī àn zhǎng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 恹恹欲睡yān yān yù shuì形容 精神萎靡、昏昏欲
2024版《白杨礼赞》PPT优秀课件

CHAPTER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时代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
文学流派作者茅盾是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族命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者生平与创作历程作者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创作历程茅盾的创作生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体裁。
其中,《子夜》、《蚀》三部曲等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白杨礼赞》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茅盾正在重庆从事文化工作。
他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作品意义《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了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文章热情洋溢,文笔婉曲,语言质朴,是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精神食粮。
CHAPTER整体结构与写作特点清晰的结构脉络文章以白杨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独特的写作手法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抗日军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白杨树以深刻的象征意义。
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文章开头直接点题,对白杨树进行了初步描绘,为后文的深入赞美奠定了基础。
开头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文章中间部分通过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白杨树的坚韧、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文章结尾部分再次强调白杨树的精神和意义,与开头相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
030201关键段落深入解读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比喻:作者将白杨树比作“树中的伟丈夫”,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的雄伟气势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白杨礼赞》优秀PPT课件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 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 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 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 节课我们将跟随茅盾的脚步,去了解西北高 原极易见的一种树——白杨树,看看作者是 怎样描写白杨树的,白杨树在作者笔下具有 怎样的气质和象征意义。
合作探究
第五部分(9)
篇末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作者写楠木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 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 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 和完整。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 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 情,歌颂顽强的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 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合作探究
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1)极普遍,不被人重视; (2)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 不倒; (3)正直,坚强不屈,朴质。
合作探究
第8段有什么作用?
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 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 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 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背景链接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 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 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 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 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参 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 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 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 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 了。《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白杨礼赞》ppt课件

创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1941年抗日 战争相持阶段,茅盾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 离延安至重庆。当时,延安是敌后抗日战争的红 色中心,根据地在百团大战后遭遇敌人疯狂反扑、 扫荡,处境艰难。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 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 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 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大家看看这首诗写了一种什么植物?对,就是白杨树。大家看 他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白,白的那样朴素;绿,绿的那样富 有生机,催人奋进。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第一次看到白杨树时, 就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散文《白杨礼 赞》。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 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茅盾一生 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 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四)品味白杨树“象征意义不平凡”
1、有感情朗诵第7、8段作者是如何写白杨内在品质“不平凡”的? 第7段欲扬先抑,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两词相对比,更突出
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四个“难道”反问句式 ,层层递进、气势恢弘,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揭示
了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 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 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
不矛盾。“普通”即“平凡 ”,“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 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 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 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拓展
寂寞红柳
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 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 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 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 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 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 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 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 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 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 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 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 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 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 红柳。
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
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以高昂的语 调赞美白杨树。起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的
作用。
走进文本
请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 不平凡,接下来并不 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 了白杨树的 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四自然段起 承上启下 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 的 外形 和 性格,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 段把白杨树和 北方农民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 第九段以斥责 楠木赞美白杨树结尾。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内在气质
研读语段:二段
文章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 其目的是什么?
坦荡如砥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雄壮、伟大(正面衬托)
倦怠、单调(反面铺垫)
温故知新
环境描写的作用(常用)
1、交待了____。(表现了____。) 2、烘托了____心情。 3、渲染了____气氛。 4、表现了(衬托了)人物___性格。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研读语段:七八段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农民
哨兵
精神意志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品质
研读语段:七八段
文章第七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那么第八段是不是多余呢?
不是。第8段用抒情性议论的笔调,以 “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
点明全文的主题。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
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 象征手法 ,抓住白杨树 的 外形特征 ,借白杨树的 不平凡 形象, 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
的 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 朴质坚强 、
力求上进 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
崇敬和赞颂 的感情。
品味语言
1、从第二段中找出你认为运用精 准的动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 托物言志的文字。
的简单重复,正是有这段抒情议论的点染,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研读语段:五段
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 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 特征是什么?
总的形象
力争上游 笔直,绝无旁枝 正直 向上,紧紧靠拢 团结 片片向上 进取 光滑淡青色 质朴
干
外 部 形 态
枝 叶 皮
外在形象
努力向上 倔强挺立
白杨礼赞
茅盾
预习检测
1.给红色字注音
婆娑( ) 秀颀( )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楠木( 虬枝( 开垦( 毡子( 主宰( 倦怠(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2.解释词语1、坦荡如砥: 2、妙手偶得: 3、伟岸: 4、秀颀: 5、婆娑: 6、主宰: 7、无边无垠:
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 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 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 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 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 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 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 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 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 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研读语段:一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起线索作用; 抒发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
开头段的作 用有哪些?
本文开头段
的作用是什么?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研读语段:七段
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赞美白杨 树?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怎么知
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2、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
3、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
不断加深的。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作者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 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 当
3.根据解释填词语
1、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2、树枝从树干旁边斜伸出来。(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5、视力所及的范围。( 6、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 ) ) ) ) )
认识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 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创作 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 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 》三 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 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 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 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写黄土高原的目的:
交代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雄壮、伟大” 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写高原的单调、令
人“恹恹欲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作铺垫;
渲染了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挺立、坚强
挺拔的美姿。
研读语段:九段
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 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
揣摩题目
揣摩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 把握作者感情。 “礼赞”是崇敬地赞美的意思。
“白杨礼赞”是倒装的动宾短语。
走进文本
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 树的语句,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 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请你分析本文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 引出红柳 为表现她的美好品质、崇高精神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