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的局部解剖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腹部
![局部解剖学-腹部](https://img.taocdn.com/s3/m/c38fd5727fd5360cba1adb37.png)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局部解剖学]腹部
![[局部解剖学]腹部](https://img.taocdn.com/s3/m/e97cd04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9.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输尿管: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管道, 作用是输送尿液
尿道:连接膀胱和体外的管道, 作用是排出尿液
生殖系统
卵巢:女性生殖器官,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 输卵管:连接卵巢和子宫的管道,输送卵子 子宫:女性内生殖器官,孕育胎儿的场所 阴道:女性外生殖器官,性交和分娩的通道
05
腹部血管和淋巴系 统
局部解剖学腹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腹壁结构 腹部血管和淋巴系统 腹部手术与操作技巧
腹部概述 腹部脏器 腹部损伤与疾病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腹部概述
腹部的定义与分区
腹部的定义:腹 部是人体的重要 部位之一,包括 消化系统、泌尿 系统、生殖系统
等多个器官
腹部的分区:腹 部按照不同的分 区方式可以分为 多种类型,如按 照脏器分区、按 照腹部表面标志
06
腹部损伤与疾病
腹部损伤的分类与处理原则
开放性损伤:脏器外溢,伤口出血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 的闭阐合述性观损点伤。: 脏 器 损 伤 , 无 伤 口 腹 部 损 伤 的 处 理 原 则 腹部损伤的处理原则
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 的阐述观点。 止痛:使用止痛药物减轻疼痛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 的阐述观点。 抗感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 的阐述观点。 手术治疗:根据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 的阐述观点。
腹部局部解剖
![腹部局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1e1c24174431b90d6c85c708.png)
2、十二指肠:
3、肝
(1)肝门与肝蒂 第一肝门:横沟。 第二肝门:肝后缘腔静脉沟上缘处,有3条肝V。 第三肝门:腔静脉沟下段处,有副肝右V。 肝蒂内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 从前到后为肝管,肝固有动脉支,门静脉。 肝蒂内主要结构分叉或汇合点高低的排列关系: 从上到下为肝管汇合点、门静脉分叉点、肝固 有动脉分叉点。
(6)淋巴回流:淋巴管由内向外汇集到胃周淋巴结, 共4组,均回流到腹腔淋巴结。 1)胃左(上)淋巴结 2)胃右淋巴结、幽门上淋巴结 3)胃网膜左淋巴结(胰脾淋巴结)、脾淋巴结 4)胃网膜右(胃下)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
(7)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抑 制胃运动和分泌,迷走神经 促进胃运动和分泌。 迷走前(左)干的胃前支: 沿途发出 4-—6个胃体前支 1—3支终末支 (胃窦前神经或“鸦爪” 支) 迷走后(右)干的胃后支: 沿途发出 4-—6个胃体后支 2—4支终末支 (胃窦后神经或“鸦爪”
1、浅动脉:
脐以上:肋间动脉 的分支 脐以下:股动脉的 分支。 1)腹壁浅A 2)旋髂浅A 2、浅静脉:
脐以上:胸腹壁V
脐以下:腹壁浅V
旋髂浅V
3、皮神经:T7-12及髂腹下神经的皮支 (1)外侧皮支 (2)前皮支
(三)深筋膜
分四层。前三层位于3块阔肌的浅面,向前移行 为腱膜。第四层在腹横肌深面,称为腹横筋膜。
左前方:肝固有动脉 右前方:胆总管 后方:门静脉。
3、网膜孔:
前壁——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壁——下腔静脉及其腹膜 上壁——肝尾叶 下壁——十二指肠上部
4、网膜囊:
前壁——小网膜、胃、胃结肠韧带 上壁——肝、膈 后壁——胰及其腹膜 下壁——横结肠及其系膜 左侧毗邻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二)系膜
1、小肠系膜 2、横结肠系膜 3、乙状结肠系膜 4、阑尾系膜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9731537f2f60ddccda38a0b9.png)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结肠下间隙
右结肠旁沟
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右沟上下流通,左沟不畅, 右窦封闭,左窦入盆。
膈结肠韧带
胆囊静脉cystic vein
肠系膜上静脉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属支
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
胃右静脉right gastric vein
脾静脉 splenic vein 肠系膜下静脉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交通(门脉高压)
(二)血管与淋巴
1. 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 (4)胃网膜左动脉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
2. 胃的静脉: 幽门前静脉
3. 胃的淋巴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幽门上、下淋巴结 (4)脾淋巴结 (5)贲门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外口---腹股沟管皮下环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斜疝
2.海氏三角
Hesselbach triangle
胃的位置与毗邻、胃周围的韧带及胃的动脉供 应
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肝蒂 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腹部的局部解剖
![腹部的局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39e7847cc281e53a5902ff1d.png)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七、空肠与回肠
(一)形态结构与位 置
精品课件
肠系膜
肠系膜特点 肠系膜根位置 左右肠系膜窦位置及交通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血管与淋巴 肠系膜上动脉 空、回肠动脉 (三)神经
精品课件
八、盲肠与阑尾
(一)盲肠 cecum
结肠带 回盲瓣 回盲部
精品课件
1.形态与位置 根部体表投影 Mcburney点及Lanz点 阑尾常见的位置
腹膜后方。
精品课件
腹膜后隙内容: 腹膜后隙
有胰、十二指肠大 部、肾、肾上腺、 输尿管腹部、大血 管淋巴结和神经等。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腹部解剖
腹膜腔、腹膜与腹腔器官的关系
精品课件
腹的分部区
上横线——过肋弓最低点的连线 下横线——过髂结节的连线 垂直线——过腹股沟韧带中点
(半月线、锁骨中线)
九分区:
右季肋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右外侧区 脐 区 左外侧区 右腹股沟区 腹下区 左腹股沟区
精品 • 耻骨结节 • 髂嵴 •脐
2.血管 阑尾动脉 阑尾系膜 阑尾静脉
3.神经
精品课件
九、结肠
(一)各部位置与毗邻 升结肠 右结肠旁沟 横结肠 降结肠 左结肠旁沟 乙状结肠
精品课件
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静脉
精品课件
腹膜后隙
内容:一、概述
二、肾
三、输尿管
四、血管、神
经
精品课件
概述
腹膜后隙位置: 腹后壁
腹外斜肌
内侧脚
精品课件
外侧脚
腹内斜肌
精品课件
腹横肌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七、空肠与回肠
(一)形态结构与位 置
精品课件
肠系膜
肠系膜特点 肠系膜根位置 左右肠系膜窦位置及交通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血管与淋巴 肠系膜上动脉 空、回肠动脉 (三)神经
精品课件
八、盲肠与阑尾
(一)盲肠 cecum
结肠带 回盲瓣 回盲部
精品课件
1.形态与位置 根部体表投影 Mcburney点及Lanz点 阑尾常见的位置
腹膜后方。
精品课件
腹膜后隙内容: 腹膜后隙
有胰、十二指肠大 部、肾、肾上腺、 输尿管腹部、大血 管淋巴结和神经等。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腹部解剖
腹膜腔、腹膜与腹腔器官的关系
精品课件
腹的分部区
上横线——过肋弓最低点的连线 下横线——过髂结节的连线 垂直线——过腹股沟韧带中点
(半月线、锁骨中线)
九分区:
右季肋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右外侧区 脐 区 左外侧区 右腹股沟区 腹下区 左腹股沟区
精品 • 耻骨结节 • 髂嵴 •脐
2.血管 阑尾动脉 阑尾系膜 阑尾静脉
3.神经
精品课件
九、结肠
(一)各部位置与毗邻 升结肠 右结肠旁沟 横结肠 降结肠 左结肠旁沟 乙状结肠
精品课件
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静脉
精品课件
腹膜后隙
内容:一、概述
二、肾
三、输尿管
四、血管、神
经
精品课件
概述
腹膜后隙位置: 腹后壁
腹外斜肌
内侧脚
精品课件
外侧脚
腹内斜肌
精品课件
腹横肌
精品课件
腹部的局部解剖课件
![腹部的局部解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c56f8caf1ffc4fff47ace1.png)
8
腹膜腔、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腔的概念: 腹、盆腔脏器与腹膜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外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部的局部解剖
9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腹部的局部解剖
10
腹壁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 局部结构
腹部的局部解剖
11
皮肤
特点:
前外侧皮肤薄而有弹性, 皮下组织松弛,
约1横指处—大腿阔筋膜相 愈着。 浅、深两层之间还有丰富的 淋巴管和小血管:腹壁浅动 脉、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静 脉、旋髂浅静脉,以及脐周 静脉网。
腹部的局部解剖
13
浅筋膜深层
中线 — 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 方约一横指处—大腿阔 筋膜
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 间—向下—会阴浅筋膜 和阴茎浅筋膜(腹部浅 筋膜的深面与会阴浅隙 相通)。
肠系膜下静脉
腹部的局部解剖
42
胃的淋巴引流
胃左、右淋巴结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幽门上、下淋巴结 脾淋巴结
腹部的局部解剖
43
胃的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腹部的局部解剖
44
胰腺和十二指肠
腹部的局部解剖
45
十二指肠 duodenum
胰腺 pancreas
腹部的局部解剖
脾 spleen
46
腹部的局部解剖
35
位置
胃
毗邻
网膜、韧带
血管
淋巴回流
神经
腹部的局部解剖
36
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
胃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 右侧。
胃的位置
腹部的局部解剖
37
胃的毗邻
“胃床”:由胃后壁隔网 膜囊与胰、左肾、左肾 上腺、膈脚、脾、横结 肠及其系膜共同构成。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afbf41f524ccbff021849a.png)
向上延伸至膈。
2402.1/脾7/1 结肠韧带:脾前端 a
36
八、肝门静脉
1.的组成:通常由肠系膜上静脉 与脾静脉汇合而成,......。 2.位置与毗邻:胰颈后方→十二 指肠上部的深面→肝十二指肠韧 带→ 肝门→ 左、右支→ 肝。 3.属支与收集范围 4.特点:始、末端均为毛细血
管,缺乏静脉瓣。 5.与腔静脉间的吻合 :主要是三 处……。
2021/7/1
腹股沟镰
a
11
一、层次结构
(四)腹横筋膜 贴于腹横肌、腹直肌鞘后层和弓状线以下腹直肌的深 面。上部较弱,近腹股沟韧带和腹直肌外侧缘处较致 密。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呈漏斗状向 外突出—腹股沟管深环。
4
2021/7/1
a
12
一、层次结构
(五)腹膜外组织 向后和向下分别与腹膜后隙、盆部的腹膜外隙相续。
2021/7/1
a
37
结肠下区
2021/7/1
a
38
一、空 肠 和 回 肠
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将大网膜翻 向上,鉴别大肠与小肠。 1.位置形态 2.肠系膜:双层腹膜组成, 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 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 其着处为系膜根。 系膜根从第L2→右骶髂关 节前方。
横结肠系膜
沟平面。
2021/7/1
L1
a
9
(三)肌层 1.腹直肌:前中线两侧的腹 直肌鞘内。腱划。 2.腹外斜肌:腹股沟韧、腔 隙韧带、耻骨梳韧带、腹 股沟管浅环。
一、层次结构
腹 外 斜 肌
腹 直 肌
腱划
2021/7/1
浅环
a
10
一、层次结构
3.腹内斜肌:起自腹股沟韧 带外侧1/2或2/3、髂嵴及胸腰筋 膜……。 4.腹横肌:起自7~12肋软骨 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及腹 股沟韧带外侧1/3。……。 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的下缘呈弓状,跨过精索的上 内侧,在腹直肌外侧缘二者呈 腱性融合称~。
腹部1(局部解剖)
![腹部1(局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0e05c916e53a580216fcfeb5.png)
3.肌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股沟浅环 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股沟镰(联合腱)
腹直肌鞘
4.腹横筋膜
位于腹横肌和腹 直肌鞘的深面
为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5.腹膜外 筋膜(腹膜 外脂肪)
为腹横 筋膜与壁腹 膜之间的疏 松结缔组织
下腹部较 厚,形成腹膜 外间隙
6.壁腹膜
在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 脐正中襞(内有脐尿管遗迹) 脐内侧襞(内有脐动脉索) 脐外侧襞(内有腹壁下动脉)
内容:
腹股沟管 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分,为一筋膜肌肉裂隙。 组成: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起始部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内口-腹股沟管深环 外口-腹股沟管浅环
内容:男:精索
女:子宫圆韧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
第17~11对肋间神经 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静脉:
胸腹壁静脉 腹壁浅静脉 腹壁上静脉 腹壁下静脉
胸腹壁静 脉
腹壁浅静脉
三、腹膜与腹膜腔
1.腹膜与 腹膜腔的概念
2.腹膜与 脏器的关系
3.腹膜腔的分部
①大腹膜腔 ②小腹膜腔(网膜囊)
境界: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 胃结肠韧带
后壁: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的腹膜
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为腹壁薄弱区,缺乏肌纤维
境界:
外-腹壁下动脉 内-腹直肌外缘 下-腹股沟韧带 前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 后面:正对腹股沟内侧窝
腹股沟直疝 腹腔内容物-海氏三角-浅环-皮下
局部解剖学:腹部1
![局部解剖学:腹部1](https://img.taocdn.com/s3/m/f2cb17b24afe04a1b071dee3.png)
①腹横筋膜
贴于腹横肌 深面,在腹股 沟管深环处呈 漏斗状突出, 延续为精索内 筋膜。
②腹膜下筋膜
为一疏松结缔 组织层,在腹股 沟区此层含脂肪 较多。输精管、 腹壁下动脉等均 行于此层内。
③腹膜壁层是腹前壁 的最内层。源自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皱襞及隐窝
腹膜皱襞: 脐正中襞
5条 脐内侧襞 脐外侧襞
(腹壁下动脉襞)
Above the arcuate line Below the arcuate line
(二)腹前壁的血管、神经
脐以上的浅静 脉经汇入腋静脉, 脐以下的浅静脉 汇入大隐静脉。 脐区的浅静脉还 与附脐静脉相吻 合。
浅淋巴管:
脐以上的浅 淋巴管注入腋淋 巴结,脐以下浅 淋巴管注入腹股 沟浅淋巴结。
皮神经: ①第7~12胸神经
前支 ②第1腰神经
二、深层结构
(一)肌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1.腹直肌 abdominal rectus m.
向下在腹股沟下方约一横指处,紧附于股部的深筋膜,在耻骨结节之间,越 过耻骨联合向下至会阴,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延续。
Skin
Superficial fasica Camper’s fascia
Scarpa’s fascia
浅
Muscles of anterior
abdominal
筋
wall
腹直肌 鞘后层
腹直肌鞘前 层包被整个腹 直肌。
腹直肌鞘 前层
腹直肌鞘后 层在脐下4~5cm 处缺如,而形成 一凸向上方的弓 形线称弓状线。
弓状线
弓状线以 下,三层阔肌 的腱膜全部转 到腹直肌的前 面构成腹直肌 鞘前层。
弓状线以 下的腹直肌 后面直接与 腹横筋膜相 贴。
局部解剖学课件:腹部精选图片
![局部解剖学课件:腹部精选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bcc2d84ff705cc17552709c6.png)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7以下胸神经
腹 股 沟 管四壁、两口、内容物
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结肠上区
胃床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韧带
胃胰襞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动脉
胃的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肝的位置与毗邻
肝的韧带与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
膈下间隙(7个)及相关结构
腹 部 (一) 体 表 标 志( 骨性)
(一) 体 表 标 志( 肌性)
腹
前 外
旁正中切口
侧
肋缘下斜切口
壁
下腹正中切口
手
麦氏切口
术
常
用
切
口
上腹正中切口
经腹直肌切口
经腹直肌外 侧切口
腹壁浅层血管神经
腹直肌与腹直肌鞘
腹外斜肌及腱膜形成结构
腹内斜腹膜形成的皱襞 脐下腹前壁内面的腹膜皱襞及凹窝 (p88)
第一、二、三肝门和肝蒂
肝段
1.上面
右后上段Ⅶ
右后下段Ⅵ
右前上段Ⅷ
左外上段Ⅱ
右前下段Ⅴ
左内叶Ⅳ
左外下段Ⅲ
2.下面
右前下段Ⅴ
左内叶Ⅳ
右后下段Ⅵ
左外下段Ⅲ
尾状叶 (段Ⅰ)
右后上段Ⅶ
Ⅰ
左外上段Ⅱ
肝外胆道及胆总管分段
胆囊三角
肠系膜根及左、右肠系膜窦及左右结肠旁沟
空、回肠动脉--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所有文字)
空、回肠动脉弓
盲肠,阑尾及动脉
化脓性阑尾炎导致肝脓肿途径 (所有文字)
结肠及血管(所有文字及箭头)
腹腔间隙及交通
腹部的局部解剖
![腹部的局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f39a038fc1c708a1294a4451.png)
编辑ppt
8
皮肤
特点:
前外侧皮肤薄而有弹性, 皮下组织松弛, 两层组织易分离。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第7肋间神经前支
脐平面
第10肋间神经前支
髂前上棘平面 第12肋间神经前支
腹股沟平面 第1腰神经前支
编辑ppt
9
腹壁下A
浅筋膜
脐平面以下: 浅层(脂肪层)Camper筋膜
(向下—大腿脂肪层)。 深层(膜性层)Scarpa筋膜
编辑ppt
25
编辑ppt
26
(二)血管与淋巴
肠系膜上动脉 空、回肠动脉 (三)神经
编辑ppt
27
八、盲肠与阑尾
(一)盲肠 cecum
结肠体表投影 Mcburney点及Lanz点 阑尾常见的位置
2.血管 阑尾动脉 阑尾系膜 阑尾静脉
3.神经
编辑ppt
17
腹膜外筋膜
编辑ppt
18
壁腹膜
编辑ppt
19
壁腹膜
编辑ppt
凹间韧带
20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髂腹下N
髂腹股沟N
生殖股N 生殖支
精索
编辑ppt
21
腹腔 脏器
编辑ppt
22
编辑ppt
23
七、空肠与回肠
(一)形态结构与位置
编辑ppt
24
肠系膜
肠系膜特点 肠系膜根位置 左右肠系膜窦位置及交通
编辑ppt
33
腹膜后隙内容:
腹膜后隙有胰、 十二指肠大部、肾、 肾上腺、输尿管腹 部、大血管淋巴结 和神经等。
编辑ppt
34
编辑ppt
35
(在中线处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方
腹部局部解剖
![腹部局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b15d0aa89e3143323968938f.png)
膀胱③上(腹窝股沟管)腹环
腹股沟=内内环侧=窝深环
腹股④沟精外索侧内窝筋膜
(21)浅深血管、神经、淋巴
浅动动脉脉 上肋半部间动肋脉间(/下下A5分对支) 下肋半部下动腹脉壁(浅1/对旋髂)浅A
浅静脉 上腰腔静动脉脉(4对下)腔静脉 肝腹门静壁脉上动脉腔静脉
浅淋巴 脐腹以壁上下动脉腋淋巴结 脐旋以髂下深动腹脉股沟浅淋巴结
腹腔脏器在腹前壁的投影
右季肋区 右半肝大部 胆囊 结肠右曲 部分右肾
右腰区 升结肠 回肠袢 右肾下部
右腹股沟区 盲肠 阑尾 回肠末端
腹上区
右半肝小部 左半肝大部 十二指肠 胰大部 肾、肾上腺 部分胃
脐区
横结肠 十二指肠 空、回肠 大网膜 输尿管
腹下区
回肠袢 充盈的膀胱 妊娠子宫 乙状结肠 输尿管
左季肋区 左半肝小部 部分胃 胰、脾 结肠左曲 部分左肾
腹部局解
regional dissection of abdomen
解剖学教研室
一、腹部概述 二、腹前外侧壁 三、腹膜与腹膜腔 四、上腹部脏器 五、中下腹部脏器
境界 上界 下界
腹壁 腹前外侧壁、腹后壁 腹壁的主要功能 ①维持腹式呼吸 ②调节腹内压 ③运动脊柱 ④保护腹内脏器
腹腔 固有腹腔、盆腔
腹 部 分 区
皮神静经脉 节与段同性名分布动脉伴行
淋巴 上部 脊髓节段 中部
肋间淋巴结 体腰表淋水巴平结
T6
下部 剑髂突外平淋面巴结
T8神经 肋间神剑突经—(脐下连5对线中)点平面
T10 肋下神经(1脐对平)面
T12
髂腹下脐—神耻经骨联合中点平面
L1
髂腹耻股骨沟联神合经上方一横掌区域
1.腹股沟管 2.腹股沟区与腹股沟疝
x线局部解剖学-腹部(119页)
![x线局部解剖学-腹部(119页)](https://img.taocdn.com/s3/m/d2edcc0b0b4e767f5acfcebb.png)
门静脉
下腔静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2)十二指肠降部 在在第1~3腰 椎右侧,长约 7~8cm 。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小乳头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2.盆腔的腹膜陷凹
男性:膀胱直肠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
子宫直肠陷凹
(五)腹膜间隙
1. 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2. 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肠系膜根: 长 约 15cm , 从第二腰椎左侧
至右骶髂关节前
方。
(三)韧带
为腹膜反折处形成的腹膜皱襞,多数
为双层。韧带对脏器起固定作用。
(四)皱襞、隐窝和陷凹 在腹膜皱襞
之间形成的凹陷 称隐窝,较大的
隐窝称陷凹。
1. 腹后壁的腹膜皱襞和隐窝
十二指肠上、下襞
十二指肠上、下隐窝
盲肠后隐窝
肝肾隐窝
人体解剖学
腹 部
腹前外侧壁
内容: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腹股沟区
一、浅层结构
皮肤 : 薄而富有弹性,伸展性和移动 性都相当大,故临床常选择为游离皮
瓣的供皮区。
二、深层结构
(一)肌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脐平面以下: 浅层(脂肪层)Camper筋膜 (向下—大腿脂肪层)。 深层(膜性层)Scarpa筋膜 (在中线处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方 约1横指处—大腿阔筋膜相 愈着。 浅、深两层之间还有丰富的 淋巴管和小血管:腹壁浅动 脉、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静 脉、旋髂浅静脉,以及脐周 静脉网。
脾 spleen
肝固有动脉
肝总动脉 胃左动脉 胰十二指肠 上后动脉 脾动脉 splenic artery
胃十二指 肠动脉
胰十二指肠 上前动脉
胃右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总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后动脉
胃短动脉 胃左动脉
脾动脉
腹腔干
胰背动脉 左支(胰 下动脉) 右支
胰支
胰十二指肠 上后动脉
胰十二指肠 上前动脉
腹主动脉
十二指肠
肠系膜上动脉
复习题
填空:十二指肠分四部
( ( 曲( (
)、( )、( )、( )
)、 ),三个弯 )、
十二指肠分四部(十二指肠上
部 )、(十二指肠降部 )、(十二
指肠水平部 )、(十二指肠升 部 ),三个弯曲(十二指肠上曲 )、
(十二指肠下曲 )、(十二指肠空
肠曲 )
十二指肠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
肝
右后下段(Ⅵ)
Glisson系统
肝裂:
在Glisson系 统或肝门静脉 系统腐蚀铸型 中,肝的叶间 和段间存在的 缺少Glisson 系统分布的裂 隙。
胰 腺 的 毗 邻
网膜孔
胰管是胰的主要排泄管。胰管自胰尾部沿胰的 长轴右行,横贯胰的全长。胰管沿途汇集各小 叶的导管(约100个左右),这些导管几乎呈 垂直方向汇入胰管,引流胰的大部分胰液。约 在胰头颈交界处胰管弯向下后方,然后在胆总 管的左侧与胆总管汇合,最后斜行穿入十二指 肠壁,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在胰头上部,一般较短小,走行于胰管 的上前方,主要引流胰头上前部的胰液。副胰 管的左端多与胰管汇合,右端多直接开口于十 二指肠小乳头。小乳头位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 上方(稍偏内侧)约2cm处。胰管末端发生梗 阻时,胰液可转经副胰管进入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球部
十二指肠球部
十二指肠小乳头 Oddi氏括约肌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纵襞
十二指肠大乳头
横结肠系膜根 Treitz韧带
十二指肠空 肠曲左缘
十二指肠空肠曲恰在胰的下方,其左缘与横结肠 系膜根之间有一腹膜皱襞,称十二指肠上襞,或十二 指肠空肠襞。手术时以此确认空肠起始部。
十 二 指 肠 上 动 脉 综 合 征 Wilkie 综 合 征
腹股沟管 腹股沟三角 ☆ 睾丸下降与斜疝的关系
腹直肌鞘
※ 弓状线
白线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腹 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 后层腹横肌腱膜。
腹白线和脐环
※ 弓状线
腹股沟管
位置: 长度:4—5cm 四壁和两口: 内容: 斜疝:
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 围成: 此区层次: 直疝:
三、睾丸下降与斜疝 及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关系
Ⅵ型:主胰管在胰头部呈一 圆圈形,副胰管连通于圆圈 形上方尾侧的主胰管,而钩 突小胰管连通于圆圈上。
V型:有一较细的副胰管 在胰头下部与主胰管相连 通,经主胰管浅面斜向右 上方,开口于小乳头。
Ⅳ型:副胰管较细,与主胰管 相连通,开口于小乳头。钩突 小胰管相连通于副胰管。 I型:胰管与胆总管汇 II型:无副胰管。胰 Ⅲ型:副胰管粗大,贯通整个胰 合开口于大乳头,有较 头上部有一小胰管与 腺,开口于小乳头,而主胰管细 细的副胰管连通于主胰 主胰管相连通。 短,并与副胰管不相通,与胆总 管,开口于小乳头。 管共同开口于大乳头。
是胰的左端狭细的部分,其末端钝 尖,伸向左上,抵达脾门后下方。 因胰尾部紧靠脾门,在脾肾韧带的 两层腹膜之中,脾切除时需防止损 伤胰尾,以免发生胰瘘
胰尾部有4~6支小静脉注入 脾静脉,门静脉高压症时,这 些小静脉变粗,其管壁变薄, 在行脾肾静脉吻合术时,为游 离出足够长度的脾静脉(一般 需3~4cm),须仔细分离、 结扎、切断这些小静脉支。若 处理不当,可因出血或撕裂脾 静脉而增加手术的困难。
问答题:为什么胰头部或十二指肠
壶腹癌根治术需同时切除胰头、十
二指肠及一段胆总管?
由于胰头部与十二指肠紧密相邻,血液 供应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构 成的动脉环,淋巴引流也密切相关,均 汇入沿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排列的淋 巴结,加上胆总管与胰头部、十二指肠 降部的密切关系,所以胰头部或十二指 肠壶腹癌根治术需同时切除胰头、十二 指肠及一段胆总管。
肝及肝内管道解剖
位置与毗邻: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体表投影:
第一点: 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处; 第二点: 右腋中线与第十肋下1、5cm 相交处;
第三点: 左第六肋软骨距正中线处左 侧5cm; 其中,二、三点连线是临床触诊 肝下缘的部位,约在剑突下2-3 厘米
肝的韧带
“胃床”:由胃后壁隔网 膜囊与胰、左肾、左肾 上腺、膈脚、脾、横结 肠及其系膜共同构成。
网膜 • 大网膜 • 小网膜 韧带 • 胃结肠韧带 • 肝胃韧带 • 胃脾韧带 • 胃膈韧带 • 胃胰韧带 • 胃胰襞
网膜和韧带
胃的血管
胃短A 胆囊A 胃左A 肝固有A 脾A 肝总A
胃右A
胃十二指肠A
胃网膜 左A 右A
腹 部
概 述
腹前外侧壁
结肠上区 结肠下区
腹膜后隙
第一节 概 述
境 界 腹部分区
表面解剖
腹膜腔、腹膜与腹腔器官的关系
腹部的境界
• 上界
• 下界 • 两侧
腹部的分区
上横线——过肋弓最低点的连线 下横线——过髂结节的连线 垂直线——过腹股沟韧带中点 (半月线、锁骨中线)
九分区:
右季肋区
右外侧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胚胎3个月 7个月 出生时 睾丸位于腹后壁→下降→髂窝→腹股沟管深环→→→阴囊
睾丸鞘膜——腹膜形成的腹膜鞘突包绕睾丸 “ 隐睾症 ” —— 下降途中
皮浅深 肌 腹 肤筋筋 层 横 膜膜 筋 膜壁 腹 膜 鞘 韧 精 带 精 索 皮肉索 肤膜外提 内 筋睾 筋腹 睾 阴 膜肌 膜膜 丸 囊 鞘 鞘 壁 精索被膜 突 膜
位于第1腰椎体平面。 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为邻。后面有腹 主动脉、左肾上腺、左肾及脾静脉。 胰体上缘紧靠腹腔干、腹腔神经丛,因 此,胰腺炎时极易波及神经丛,而出现 腰部剧痛。如果胰腺癌病人有腰部剧痛, 可提示癌瘤已侵及腹腔神经丛。
胰体上缘有脾动、静脉走行,脾静 脉有时甚至埋在胰上缘的沟内。脾 动脉发出数条胰支进入胰内,胰内 又有多条小静脉直接汇入脾静脉。 由于脾静脉及其属支与胰腺紧密相 连,不易分离时,行胰体尾切除术 时需将脾一并切除。
填空:胰头的后面与
( (
)、( )毗邻 。
)及
胰头的后面与(
下腔静脉 )、( 右
肾静脉 )及( 胆总管 )毗邻 。
胰和十二指肠有共同的动
脉血供主要来自
(
( (
)、
)和 ).
胰和十二指肠有共同的动脉血供
主要来自( 胰十二指肠上前动 脉 )、(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 ) 和(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
脾静脉
•胃短静脉、胃后静脉 • 胃左、右静脉 • 胃网膜左、右静脉
肠系膜上 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胃的淋巴引流
胃左、右淋巴结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幽门上、下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胃的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胰腺和十二指肠
脾 spleen
十二指肠 duodenum
胰腺 pancreas
下腔静脉 腹腔干 腹主动脉
腹壁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 局部结构
皮
特点:
肤
前外侧皮肤薄而有弹性, 皮下组织松弛, 两层组织易分离。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脐平面 髂前上棘平面 腹股沟平面 第7肋间神经前支 第10肋间神经前支 第12肋间神经前支 第1腰神经前支
浅 筋 膜
腹壁下A
浅筋膜深层
中线 — 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 方约一横指处—大腿阔 筋膜
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 间—向下—会阴浅筋膜 和阴茎浅筋膜(腹部浅 筋膜的深面与会阴浅隙 相通)。
肌 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直肌腱膜腹 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位于胰头的左侧,是胰头与胰体 之间狭窄的部分,长约2~2.5cm 胰颈部的背面有一凹沟,沟内有 肠系膜上静脉经过。该静脉向上 走行不久即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 脉主干。
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干下部在胰 颈背面经过时,没有胰腺小静脉汇 入,因此,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分离胰颈背面与肠系膜上静脉时, 可从胰的上、下缘沿肠系膜上静脉 与胰颈之间进行钝性分离。
胰头前面有横结肠系膜根越过。胰头后 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及胆总管等。 正常情况下,胰头部与上述组织之间隔 有疏松结缔组织,当胰头部有炎症或癌 瘤时,上述组织可能受累,故对胰头癌 欲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应重点检查 胰头肿物侵及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肠系 膜上静脉的情况。
位于第2腰椎的右侧,是胰最宽大 的部分。胰头的上、右、下三面被 十二指肠所环绕,因此胰头部肿瘤 可压迫十二指肠而引起梗阻,X线 检查时,可见到十二指肠窗开大或 变形。 胰头的下份有向左侧突出的钩突, 其一部分位于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 方。此处有数条(2-5条)小静脉 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侧壁,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时要仔细处理,以 免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
壁层
脏层 鞘膜腔
皮浅深肌 腹 肤筋筋层 横 膜膜 筋 壁 膜 腹 膜 精 精 索 皮肉 索 肤膜 外 提 内 筋睾 筋 阴 膜肌 膜 囊 精索被膜 壁
脾 spleen
肝固有动脉
肝总动脉 胃左动脉 胰十二指肠 上后动脉 脾动脉 splenic artery
胃十二指 肠动脉
胰十二指肠 上前动脉
胃右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总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后动脉
胃短动脉 胃左动脉
脾动脉
腹腔干
胰背动脉 左支(胰 下动脉) 右支
胰支
胰十二指肠 上后动脉
胰十二指肠 上前动脉
腹主动脉
十二指肠
肠系膜上动脉
复习题
填空:十二指肠分四部
( ( 曲( (
)、( )、( )、( )
)、 ),三个弯 )、
十二指肠分四部(十二指肠上
部 )、(十二指肠降部 )、(十二
指肠水平部 )、(十二指肠升 部 ),三个弯曲(十二指肠上曲 )、
(十二指肠下曲 )、(十二指肠空
肠曲 )
十二指肠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
肝
右后下段(Ⅵ)
Glisson系统
肝裂:
在Glisson系 统或肝门静脉 系统腐蚀铸型 中,肝的叶间 和段间存在的 缺少Glisson 系统分布的裂 隙。
胰 腺 的 毗 邻
网膜孔
胰管是胰的主要排泄管。胰管自胰尾部沿胰的 长轴右行,横贯胰的全长。胰管沿途汇集各小 叶的导管(约100个左右),这些导管几乎呈 垂直方向汇入胰管,引流胰的大部分胰液。约 在胰头颈交界处胰管弯向下后方,然后在胆总 管的左侧与胆总管汇合,最后斜行穿入十二指 肠壁,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在胰头上部,一般较短小,走行于胰管 的上前方,主要引流胰头上前部的胰液。副胰 管的左端多与胰管汇合,右端多直接开口于十 二指肠小乳头。小乳头位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 上方(稍偏内侧)约2cm处。胰管末端发生梗 阻时,胰液可转经副胰管进入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球部
十二指肠球部
十二指肠小乳头 Oddi氏括约肌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纵襞
十二指肠大乳头
横结肠系膜根 Treitz韧带
十二指肠空 肠曲左缘
十二指肠空肠曲恰在胰的下方,其左缘与横结肠 系膜根之间有一腹膜皱襞,称十二指肠上襞,或十二 指肠空肠襞。手术时以此确认空肠起始部。
十 二 指 肠 上 动 脉 综 合 征 Wilkie 综 合 征
腹股沟管 腹股沟三角 ☆ 睾丸下降与斜疝的关系
腹直肌鞘
※ 弓状线
白线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腹 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 后层腹横肌腱膜。
腹白线和脐环
※ 弓状线
腹股沟管
位置: 长度:4—5cm 四壁和两口: 内容: 斜疝:
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 围成: 此区层次: 直疝:
三、睾丸下降与斜疝 及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关系
Ⅵ型:主胰管在胰头部呈一 圆圈形,副胰管连通于圆圈 形上方尾侧的主胰管,而钩 突小胰管连通于圆圈上。
V型:有一较细的副胰管 在胰头下部与主胰管相连 通,经主胰管浅面斜向右 上方,开口于小乳头。
Ⅳ型:副胰管较细,与主胰管 相连通,开口于小乳头。钩突 小胰管相连通于副胰管。 I型:胰管与胆总管汇 II型:无副胰管。胰 Ⅲ型:副胰管粗大,贯通整个胰 合开口于大乳头,有较 头上部有一小胰管与 腺,开口于小乳头,而主胰管细 细的副胰管连通于主胰 主胰管相连通。 短,并与副胰管不相通,与胆总 管,开口于小乳头。 管共同开口于大乳头。
是胰的左端狭细的部分,其末端钝 尖,伸向左上,抵达脾门后下方。 因胰尾部紧靠脾门,在脾肾韧带的 两层腹膜之中,脾切除时需防止损 伤胰尾,以免发生胰瘘
胰尾部有4~6支小静脉注入 脾静脉,门静脉高压症时,这 些小静脉变粗,其管壁变薄, 在行脾肾静脉吻合术时,为游 离出足够长度的脾静脉(一般 需3~4cm),须仔细分离、 结扎、切断这些小静脉支。若 处理不当,可因出血或撕裂脾 静脉而增加手术的困难。
问答题:为什么胰头部或十二指肠
壶腹癌根治术需同时切除胰头、十
二指肠及一段胆总管?
由于胰头部与十二指肠紧密相邻,血液 供应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构 成的动脉环,淋巴引流也密切相关,均 汇入沿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排列的淋 巴结,加上胆总管与胰头部、十二指肠 降部的密切关系,所以胰头部或十二指 肠壶腹癌根治术需同时切除胰头、十二 指肠及一段胆总管。
肝及肝内管道解剖
位置与毗邻: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体表投影:
第一点: 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处; 第二点: 右腋中线与第十肋下1、5cm 相交处;
第三点: 左第六肋软骨距正中线处左 侧5cm; 其中,二、三点连线是临床触诊 肝下缘的部位,约在剑突下2-3 厘米
肝的韧带
“胃床”:由胃后壁隔网 膜囊与胰、左肾、左肾 上腺、膈脚、脾、横结 肠及其系膜共同构成。
网膜 • 大网膜 • 小网膜 韧带 • 胃结肠韧带 • 肝胃韧带 • 胃脾韧带 • 胃膈韧带 • 胃胰韧带 • 胃胰襞
网膜和韧带
胃的血管
胃短A 胆囊A 胃左A 肝固有A 脾A 肝总A
胃右A
胃十二指肠A
胃网膜 左A 右A
腹 部
概 述
腹前外侧壁
结肠上区 结肠下区
腹膜后隙
第一节 概 述
境 界 腹部分区
表面解剖
腹膜腔、腹膜与腹腔器官的关系
腹部的境界
• 上界
• 下界 • 两侧
腹部的分区
上横线——过肋弓最低点的连线 下横线——过髂结节的连线 垂直线——过腹股沟韧带中点 (半月线、锁骨中线)
九分区:
右季肋区
右外侧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胚胎3个月 7个月 出生时 睾丸位于腹后壁→下降→髂窝→腹股沟管深环→→→阴囊
睾丸鞘膜——腹膜形成的腹膜鞘突包绕睾丸 “ 隐睾症 ” —— 下降途中
皮浅深 肌 腹 肤筋筋 层 横 膜膜 筋 膜壁 腹 膜 鞘 韧 精 带 精 索 皮肉索 肤膜外提 内 筋睾 筋腹 睾 阴 膜肌 膜膜 丸 囊 鞘 鞘 壁 精索被膜 突 膜
位于第1腰椎体平面。 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为邻。后面有腹 主动脉、左肾上腺、左肾及脾静脉。 胰体上缘紧靠腹腔干、腹腔神经丛,因 此,胰腺炎时极易波及神经丛,而出现 腰部剧痛。如果胰腺癌病人有腰部剧痛, 可提示癌瘤已侵及腹腔神经丛。
胰体上缘有脾动、静脉走行,脾静 脉有时甚至埋在胰上缘的沟内。脾 动脉发出数条胰支进入胰内,胰内 又有多条小静脉直接汇入脾静脉。 由于脾静脉及其属支与胰腺紧密相 连,不易分离时,行胰体尾切除术 时需将脾一并切除。
填空:胰头的后面与
( (
)、( )毗邻 。
)及
胰头的后面与(
下腔静脉 )、( 右
肾静脉 )及( 胆总管 )毗邻 。
胰和十二指肠有共同的动
脉血供主要来自
(
( (
)、
)和 ).
胰和十二指肠有共同的动脉血供
主要来自( 胰十二指肠上前动 脉 )、(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 ) 和(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
脾静脉
•胃短静脉、胃后静脉 • 胃左、右静脉 • 胃网膜左、右静脉
肠系膜上 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胃的淋巴引流
胃左、右淋巴结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幽门上、下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胃的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胰腺和十二指肠
脾 spleen
十二指肠 duodenum
胰腺 pancreas
下腔静脉 腹腔干 腹主动脉
腹壁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 局部结构
皮
特点:
肤
前外侧皮肤薄而有弹性, 皮下组织松弛, 两层组织易分离。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脐平面 髂前上棘平面 腹股沟平面 第7肋间神经前支 第10肋间神经前支 第12肋间神经前支 第1腰神经前支
浅 筋 膜
腹壁下A
浅筋膜深层
中线 — 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 方约一横指处—大腿阔 筋膜
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 间—向下—会阴浅筋膜 和阴茎浅筋膜(腹部浅 筋膜的深面与会阴浅隙 相通)。
肌 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直肌腱膜腹 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位于胰头的左侧,是胰头与胰体 之间狭窄的部分,长约2~2.5cm 胰颈部的背面有一凹沟,沟内有 肠系膜上静脉经过。该静脉向上 走行不久即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 脉主干。
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干下部在胰 颈背面经过时,没有胰腺小静脉汇 入,因此,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分离胰颈背面与肠系膜上静脉时, 可从胰的上、下缘沿肠系膜上静脉 与胰颈之间进行钝性分离。
胰头前面有横结肠系膜根越过。胰头后 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及胆总管等。 正常情况下,胰头部与上述组织之间隔 有疏松结缔组织,当胰头部有炎症或癌 瘤时,上述组织可能受累,故对胰头癌 欲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应重点检查 胰头肿物侵及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肠系 膜上静脉的情况。
位于第2腰椎的右侧,是胰最宽大 的部分。胰头的上、右、下三面被 十二指肠所环绕,因此胰头部肿瘤 可压迫十二指肠而引起梗阻,X线 检查时,可见到十二指肠窗开大或 变形。 胰头的下份有向左侧突出的钩突, 其一部分位于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 方。此处有数条(2-5条)小静脉 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侧壁,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时要仔细处理,以 免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
壁层
脏层 鞘膜腔
皮浅深肌 腹 肤筋筋层 横 膜膜 筋 壁 膜 腹 膜 精 精 索 皮肉 索 肤膜 外 提 内 筋睾 筋 阴 膜肌 膜 囊 精索被膜 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