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36c8fe04431b90d6d85c762.png)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 (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 “使……饱” 。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作什么” 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 “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 “认为……安逸” “认为……快乐” 。
5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 ,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0bedf0b84ae45c3b358cbe.png)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0dc93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e.png)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 重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5fe65977232f60ddcca13b.png)
1、叶音说:“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
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2、对《庄子》一书的作注: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宁藩《庄子集释》。
3、居登临过:居:坐;相隔一段时间。
登:从低处走往高出;庄稼成熟。
临:从高处往低处看;对着范本进行模仿;人相聚而哭。
过:走过;过错。
4、益竭:益:水漫出来;增加;副词更加;;利益好处竭:枯竭。
5、坚利完备:坚:硬,结实利:快,锐利;利益完:完整,完善备:完备;防备6、晦朔时世期: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天色昏暗朔:阴历每月初一;北方时:季节;时候世:三十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一代;时代期:期限;一周年7、官吏爵:官:行政机关;五官,耳目口鼻心爵:古代酒器;爵位;通“雀“。
8、聪明功名:聪:耳力好明:亮,光明;眼力,视力功:工作,成绩成就名:名字;名义;名望。
9、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处于齐人辕固;《韩诗》处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10、著名的《诗经》注本:《毛诗正集》,《诗集传》朱熹,《诗毛氏传疏》陈奂。
11、遵俎征归涉降:遵:顺着道路走俎:往征:远行;征战;抽税归:女子出嫁;回家;赠送渉:登上降:从高往下来;投降。
12、交错:交:交叉;交往,交游错:镶嵌;磨石;通“措”安放,放置。
13、三玄:《老子》《庄子》《周易》14、古代声母系统:1、上古声母系统32个2、中古声母系统36个。
按发音部位分为:三、牙音、纯音、齿音、舌音、喉音又被叫做“宋人三十六字母”15、古韵三十部语音演变过程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先秦两汉唐宋时代元明清现代《诗经》广韵中原音韵北京语音16、通假:语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通用和假借。
古代汉语 大二下学期 必考
![古代汉语 大二下学期 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6bd9450fcc17552707220835.png)
四,综合分析:
1.《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毛亨传:贯,事也。
)!!!!!!(郑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汝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
我事汝三岁矣,会无教令思德来眷顾我。
又疾其不修政也。
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
)!!!!!!(陆德明:贯,古乱反。
徐音官,复,扶又反。
税,始锐反。
比,毗志反。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郑笺云:逝,往也。
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
乐土,有德之国。
)!!!!!!(陆德明:乐音洛,注下同。
土如字,他古反。
沈,徒古反。
诀,古穴反。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郑笺云:爰,曰也。
)!!!!!!(孔颖达:“硕鼠”至“得我所”。
)!!!!!!(陆德明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
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
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
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
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
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
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60f7f3eab9f3f90f77c61b33.png)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8482c21f705cc1754270972.png)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古代汉语学习资料一、《墨子-非攻》1、文章重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其桃李,�\���t非之,上�檎�者得�t�P之。
此何也?以��人自利也。
今,假�O�B�~“假如”。
非,非难、责备。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判�嗑涑R�活用法:解��原因。
�@�e是它的�g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a豚者,其不�x又甚入人�@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攘,�`取。
其不�x又甚(于)入人�@圃。
甚,超�^、�龠^v.。
愈,更加,程度加深。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诰牵�取人�R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a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这里当?重?讲。
�冢�牢亏:使动用法,使……亏。
苟:假如至杀不辜人也,�L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L,同��、拖。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第1��(共38��)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亩��u之,�B�~?而?�B接�����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f往,若,假�O�B�~;往,此��是推��下去,��是��?去?引申的用法。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Υ恕�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情, �\、实在。
肯定�Z�飧痹~。
情、�\,音近通用。
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B�~,因此。
其言,指攻��之言��。
以,�B�~。
夫奚�f,究竟怎麽解��。
奚,疑��代�~作�钫Z。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bb2ea3da45177232f60a2eb.png)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eb064f3227916888586d756.png)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一、默写老子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4、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荀子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韩非子6、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最新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最新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6435a94028915f804dc2cf.png)
名词解释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5c63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d.png)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3254ace28ea81c758f578b8.png)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
![古代汉语2复习纲要.doc](https://img.taocdn.com/s3/m/d3b5d82708a1284ac9504347.png)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
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
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
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3。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 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d8fd08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b.png)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一、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古代汉语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和演变2.古代汉语的发展阶段-俗字和文言字-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的特点和演变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语法特点1.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演变-古音和今音的对比2.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介词和连词的使用-"主谓宾"句式的运用-语序和修辞手法的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写作风格1.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古代的常用词汇和文人雅致的词汇-汉字的意义演变和多义现象2.古代汉语的写作风格-古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和骈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四、古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作用1.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化-汉字的象形性和文化意义-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的传承2.古代汉语在社会中的作用-古代文人和官僚的言谈方式-古代汉语在社交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五、古代汉语的研究现状和挖掘价值1.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对古代汉语的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2.古代汉语的挖掘价值和保护工作-古籍的整理和修复工作-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和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应用场景1.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阅读古代文献的技巧和方法-演绎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义2.古代汉语的应用场景-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阐释-古籍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以上是一个古代汉语的复习提纲,通过对古代汉语的起源、音韵体系、语法特点、词汇和写作风格、文化背景和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献,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学术研究和工作应用提供帮助。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f2c0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7.png)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第一章词语
一、菜米
1、菜:指种植的农作物,指作为蔬菜的植物:牛肉大葱,西红柿罗卜,包菜。
2、米:指稻米,是一种粮食作物,以稻谷为食用。
二、羊马牛犊
1、羊:指山羊,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良好的毛质,常用于制作服饰和毛皮等。
2、马:指马类,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骑乘和运输。
3、牛:指家畜牛,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肉类和牛奶等。
4、犊:指幼畜,是犊牛的幼体,以吃草、奶等为特征。
第二章字
一、尖韵
1、尖韵:是指声调高抑低的一种韵母,有四种尖韵,分别为:上声(ēi)、去声(ǖ)、入声(ou)和入声(i)。
二、类音
1、类音:指由单韵尾组成,共有13个字,即
b,p,m,f,d,t,n,l,g,k,h,zh,ch 和 sh。
二、双韵
1、双韵:是指由两个音节组成,共有十五个字,分别为:
ang,eng,ing,ong,uang,ueng,ong,ua,uo,ie,ve,er,an,en,in。
第三章句子
一、从句
1、从句:指句子中起修饰语的从属语句,有主句和从句之分,主句由主语、宾语、谓语、补语等组成,从句可以充当它们的取代物。
二、并列句
1、并列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句子,有逗号、分号、连词等做连接符。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282adb84254b35eefd3435.png)
有关实词与虚词的区分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主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学习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比如代词与副词,或归入实词或虚词再如“男”、“女”、“大型”等,有些语法书将它们称为区别词而不是形容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不能作谓语。
因为汉语的形容词一般都是能够作谓语的。
有些却将它们称作特殊的形容词,因为它们在作定语时与其他形容词没有区别。
语文学时期与语言学时期的差异——语言研究可以分语文学阶段与语言学阶段。
具体时间以1898年的《马氏文通》出版为界。
作者马建忠。
古代的语文学家以及注释家解释虚词时一般都是随文释义,也就是说,碰到一个词就根据文意解释一个。
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同一个虚词有时会弄出几十个义项或意思。
比如:(1)种瓜而得瓜。
(2)种瓜而得豆。
两个“而”其实功能相同,但是在语文学家眼中却差异很大,解释也各各不一。
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輔助代詞古今汉语代词的差异1.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辅助性的代词“者”和“所”。
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2.古代汉语的代词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
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古代汉语不但有“我”、而且还有“吾、余、朕、台、予”。
再如,现代汉语的近指代词“这”,古代还有“此、是、斯、兹”等。
3.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
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彼”、“夫”来承担的。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a6960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f.png)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解词——一、礼记P210(第一册)丘未之逮也(逮:赶上)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务归:出嫁,这里指夫家)礼仪以为纪(纪:纲纪,准则)二、孟子P286(第一册)许子以斧头甑爨(以: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工具,用)或劳心,或劳力(或:代词,有人)五谷不登(登:成熟)禽兽逼人(逼:威胁)树艺五谷(艺:种植)辅之翼之(翼:保护)孔子没(没:通“殁”,死)门人治任将归(任:担子,指行李)三、孟子P371(第二册)众闻则非难(非:非难,责备)至杀不辜人也(辜:罪)情不知其不义也(情:诚,实在)四、老子P374(第二册)长短相形(形:表现,展现)凿户牖以为室(户:房门牖:窗户) 小国寡民(寡:用如动词,使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全是,以...为甘、美、安、乐)五、庄子P378(第二册)志怪者也(志:记载)我决起而飞(决:迅速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而徵一国者(徵:信,这里做取信讲)魏王贻我大瓠之重(贻:送给)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六、荀子P400(第二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凭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七、吕氏春秋P405(第二册)闻而审(而:假设连词,如果)凡闻言必熟论(熟:深透)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草莽:民间)得失之节也(节:关键)有读史记者曰(史记:记载历史的书)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乙亥:干支纪日法)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类:像经:界,界限)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循着,顺着)八、韩非子P409(第二册)五蠹(蠹:蛀虫)夫离法者罪(离:通“罹”,触犯) 工文学者非所用(工:擅长,精通)其父窃羊,而谒之吏(谒:禀告)报而罪之(报:判决)三战三北(北:败走)拔城者受爵禄(拔:攻陷)其言谈者必轨于法(轨:用如动词,遵循)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衅: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以疑当世之法(疑:惑乱)修治苦窳yǔ之器(苦:粗劣)而侔农夫之利(侔:通“牟”,谋取)九、诗经P472(第二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二下))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二下))](https://img.taocdn.com/s3/m/388a04234b35eefdc8d33364.png)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
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 、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
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
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
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
3)“是” 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为+ 宾”,如:“余为伯倏。
”5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
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如:夫战,勇气也。
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f0d4df7f1922791688e8f7.png)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
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
※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
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二、文学常识1、姓氏名号“姓”是家族的标志,“氏”指家族中的某一支,“姓”“氏”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一。
“名”和“字”分家一直到新中国之前,“名”是正式场合下才使用的,“字”是朋友之间日常称呼的,因为古人觉得直接称名字不太礼貌,称呼“字”就比较礼貌,也显得亲密一点。
“名”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自己起的,也可以是朋友赠与的,而且一般有文化的人才会取“字”。
至于“号”,自己可以起,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等;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这些人觉得直接称呼“字”依然不礼貌、不够恭敬。
有号的人不仅是文化,而且往往社会地位不低。
不仅男性有,杰出的女性也会有,比如李清照就有号“易安居士”。
2、古代职官:P5153、古代政区地理:P5244、古代天文历法:P5325、字典辞书:P5466、古书注解:P6737、古代汉语修辞:P8768、古代语音知识、诗律:P1052 1082三、解释字词(古今异义?)1、《报任安书》古今异义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再:古义:两次今义:第二次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今义:牛马走路。
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情意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古义:两个词,夫为语气词。
今义:对已婚女人的称呼。
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非常”。
下流多谤议。
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1.下游2.行为不符合道德准则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心意,情意。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古义:正义和真理今义: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恨私心有所不尽恨:古义:遗憾今义:怨,仇视私心:古义:自己的志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古义:言论今义:与“书面语”相对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立身于世今义:1.建立2.直立,竖立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陷身今义:陷入不良境地2、《知实》古今异义夫子:指孔子。
邦:国,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论者:指为孔子辩护的人。
市人:指一般人3、《留侯论》古今异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四、通假字《关雎》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服:通“伏”。
《静女》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匪:通“非”。
《氓》于:通“吁”。
说:通“脱”,解脱。
《七月》重:通“種”。
蚤:通“早”。
霜:通“爽”。
《采薇》啓:通“跽”,跪。
路:通“辂”,古代一种大车。
腓:通“庇”,隐蔽,指以车身做掩护。
服:通“箙”,盛箭的器具。
棘:通“亟”,紧急。
《十月之交》崒:通“猝”,忽然。
抑:通“噫”,感叹词。
徹:通“撤”,拆毁。
匪:通“非”。
里:通“悝”,忧伤。
徹:通“辙”,轨道。
《报仁安书》罢:通“疲”。
卒卒:同“猝猝”,匆匆忙忙的样子。
薄:同“迫”。
忼慨:即“慷慨”。
乡:通“向”。
卬:通“昂”。
信:通“伸”:趣,同“趋”。
彊:同“强”。
卬:即“仰”,仰攻。
当时李陵军被围困谷地。
螘,同“蚁”。
鬀:同“剃”,把头发剃光,即髡刑。
枪:同“抢”。
西伯:即周文王,为西方诸侯之长。
伯也:伯通“霸”。
五伯:即“五霸”。
耎:“软”的古字。
湛:同“沉”。
失:读为“佚”。
《知实》与:同“欤”。
涂:通“途”。
厉:同“砺”。
磨。
时:通“伺”。
窥伺,伺机。
反:同“返”。
说(shuì税):游说。
闵:同“悯”。
这里是忧虑、关心的意思。
毉(yī):同“医”。
治廪(lǐn凛):修理谷仓。
浚(jùn俊)井:淘井。
豫:通“预”。
预先。
畔:通“叛”。
与:同“欤”。
《神灭论》“已”通“以”,作用与而略同“怳”通“恍”,恍然《许行》舍,旧注“止”,只。
有,通“又”。
振,通“赈”,救济。
贾,“价”的古字,价格。
伯:通“佰”。
百倍。
《秋水》辩:通“辨”。
分辨。
虚:通“墟”,指所居之地。
比:通“庇”,寄,依附。
《齐桓晋文之事》以,同“已”,作止讲。
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说:同“悦”,高兴。
枝:枝同“肢”。
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
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
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有:同“又”。
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
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
涂:通“途”。
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
“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罔,同“网”,用作动词。
畜:同“蓄”,养活,抚育。
妻子;妻子儿女。
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
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已:通咦yí,叹词,表示惊讶,放在全文意义上是告诫: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拿现代哲学观点来解译就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逍遥游》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怒:通“努”,奋力飞举。
垂天:天边。
垂,通“陲”,边际。
邪(yé):通“耶”,疑问词。
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反:通“返”,返回,下同。
知,通“智”,下同。
辩:通“辨”,区别。
而:通“能”,能力。
辩:通“辨”,辨明。
旬有(xún yòu)五日:十五天。
旬,十天。
有,通“又”。
辩:通“变”,变化。
与“正”相对。
“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藐(miǎo):通“邈”,遥远。
狂:借用为“诳”,谎言。
文章:纹理色彩。
文,通“纹”。
全句是指为纹理色彩对盲人毫无意义。
时:通“是”,这。
女:通“汝”,你。
旁礴万物以为一:混同天地万物为纯一。
旁礴,通“磅礴”,混同,无所不包容。
龟,通“皲”,皮肤冻裂,下同。
絖(kuàng):通“纩”,絮衣服的丝绵。
拥,通“臃”。
涂:通“途”,道路上。
敖:通“遨”,遨游。
跳梁:跳跃腾挪。
成语“跳梁小丑”的出处。
梁,通“踉”,跳跃。
罔(wǎng):通“网”,罗网。
《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们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萧:古通“肃”。
这里借指宫廷。
《子路从而后》芸:通耘,除草。
《生民》弗:“祓(fú)”的借字。
祓是除不祥,祓无子就是除去无子的不祥,也就是求有子。
介:同“愒(qì)”,息。
这句是说祭毕休息。
寘(zhì):即“置”,搁。
实:与“寔”同,作“是”解。
以:同“已”。
种:同“肿”,肥盛。
蹂(róu):通“揉”,揉搓。
-教育精选- 烝:同“蒸”。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