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狂犬病的实验室诊断

狂犬病的实验室诊断
RT-PCR检测
以提取的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 反应(RT-PCR),扩增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 从而判断标本中是否存在狂犬病毒。
标本保存和运输要求
低温保存
标本应保存在-70℃以下的超低 温冰箱中,以确保病毒的活性 和稳定性。
避光保存
避免标本长时间暴露在光线下 ,以免影响病毒活性。
密封运输
02
预防和控制狂犬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包括加
强疫苗接种、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动物管理等措施。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维
03
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02
实验室诊断方法概述
实验室诊断目的和意义
确诊狂犬病感染
通过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准确检测狂犬病病毒的 存在,从而确诊狂犬病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实验室空气、表面和水源等也 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 环境中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4
血清学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理
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 通过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最后根据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断结果。
应用
ELISA法可用于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抗体等,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 可批量检测等优点。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免交叉污染,设置阴阳性对照,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等。
荧光抗体技术
原理
用荧光物标记抗体,与待测标 本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 形成带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以 判断结果。
应用
荧光抗体技术可用于狂犬病病 毒的快速诊断和病原学研究,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直 观快速等优点。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处理方案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处理方案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 前言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

近年 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

目前我省狂犬病疫情、 疫区有所扩大, 疫情形势十分严峻, 我市近几年也是有疫情发生, 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应急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2. 诊断标准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 分级标准根据狂犬病发生的病例数、流行的范围和趋势, 将狂犬病疫情划分为四级, 即:一般( IV 级)、 较大( III 级)、重大( II 级)和特别重大( I 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3.1 一般疫情 (IV 级 ):1 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 2-3 例,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 情。

3.2较大疫情(川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 镇 (乡、街道 )。

3.3重大疫情(H 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 例,但扩散至毗邻县 (市、区 )。

3.4 特别重大疫情 (I 级): 1 个月内,本市范围发生狂犬病疫情 势。

4. 应急措施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

4.1 报告4.1.1 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 ,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

4.1.2 报告: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内部报告”和“对 外报告”的要求进行疫情报告。

4.1.3 网络报告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病例调查登记表》等。

4.2.2 采样检测物品:酒精棉球、消毒棉签、灭菌玻璃瓶、一次性注射器、螺口试管、一次性 手套、止血4-5 例,或疫情波及 3 个及以上 6-10 例,或发病数虽未达到 1020 例以上,并有进一步扩散趋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 直报;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 络报告。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严家新研究员一、狂犬病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用途1. 狂犬病人存活期内的实验室诊断:目前尚无实验室方法可确认处于潜伏期的狂犬病人。

对可能感染狂犬病毒而尚未发病(即处于潜伏期)的人应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还要同时接种抗血清。

国外文献上比较可靠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超过6年。

狂犬病疫苗在暴露后接种越快越好,但只要是在发病前,接种疫苗都会有保护作用,补种疫苗可以说没有时间限制。

狂犬病人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

病人在发病后最初几天,检测狂犬病毒的抗原一般是敏感的,常可在其唾液、角膜印片、尿液或皮肤中检出病毒抗原。

检测抗原可用荧光抗体(FA)法检查。

但是,FA阳性标本在发病的后期更常见。

皮肤活组织检查最好从颈背部取含有末稍神经的带有毛囊的标本。

出现早期症状时检测抗原,仅有25-50%的患者为阳性;随着病情的进展阳性率也增加。

而脑脊液及血清中的病毒中和抗体常常趋向于在病后7—10天才出现。

但在国内护理条件下,狂犬病人发病后,很少能维持生命7天以上。

2. 动物和人狂犬病的死后诊断:可用抗原检测、病毒分离、病毒鉴定等方法进行死因确诊和病毒来源、演化分析。

3. 测定狂犬病毒的抗体:主要用于确定人或动物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否成功。

W H 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认为大于或等于0.5 IU/ml的抗体水平表示免疫接种成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前段时间国内因狂犬病疫苗假冒伪劣产品猖獗,而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又是性命攸关的事,疫苗接种者主动要求在疫苗接种后测抗体的越来越多,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只要疫苗的质量和供货渠道(包括保存条件)可靠,通常并不要求每个接种者都检测抗体。

因为除非接种者本身可能有免疫功能方面的异常,合格疫苗的抗体阳转率应为100%。

二、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的必要性典型的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典型,但也有约40%的狂犬病例属瘫痪型,其表现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所以实验室检测手段对狂犬病的确诊非常必要。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总则1.1背景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

近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

目前我县狂犬病疫情、疫点、疫区有所扩大,疫情形势十分严峻,特制定本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1.2目的为确保本县一旦发生狂犬病暴发疫情,能迅速查清疫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1.3工作原则狂犬病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处置”原则。

1.4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4-1997)、《狂犬病防治手册》、《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和《浙江省狂犬病监测方案》1.5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本县区域涉及狂犬病暴发、流行、控制与处理的各项工作。

2.分级判定I级(红色预警)):1个月内,有2个以上县(乡镇)发生狂犬病疫情20例以上,或发病水平超过过去5年同期平均水平2倍以上的;Ⅱ级(橙色预警)):1个月内,同一县(乡镇)内发生狂犬病10例及以上,或发病数虽未到20例,但扩散至毗邻县;Ⅲ级(黄色预警)):1个月内,1个县(乡镇)发生狂犬病3例及以上,或同一县内超过2个乡、镇发生疫情,病例数在10例以下的,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的。

Ⅳ级(蓝色预警)):1个月内,1个县(乡镇)发生狂犬病少于3例的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

3.应急响应县疾控中心根据狂犬病疫情提出预警报告,报请县卫生局研究决定,由县卫生局报请县政府研究决定,启动应急响应。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报请省卫生厅,统一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

应急响应的变更与终止程序与启动程序相同。

3.1分级响应3.1.1 Ⅰ级(红)的响应(1)由省卫生厅或省政府成立指挥部,统一负责狂犬病应急疫情控制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

狂犬病诊断标准

狂犬病诊断标准

狂犬病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抓伤史。

2.临床症状2.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剌痛或蚁走感。

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3.实验室检查3.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3.2存活一周以上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效价上升,曾接种过疫苗者其中和抗体效价需超过1:5000。

3.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

4.病例分类4.2确诊病例:具备加3.3的任一条.狂犬病知识热点问答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兽都可以感染,又称恐水病、疯狗病等。

狂犬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

该病主要是通过动物咬人时牙齿上带的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而受到感染。

狂犬病一旦发病,其进展速度很快,多数在3-5天,很少有超过10天的,病死率为100%。

被狂犬咬伤,就肯定要得狂犬病吗?答:不一定,有学者统计发现就是被真正的狂犬或其它疯动物咬伤,且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结果也只有30%-70%的人发病。

被狂犬咬伤后是否发病有很多影响因素:1.要看进入人体的狂犬病毒的数量多少,如果疯狗咬人时处于发病的早期阶段,它的唾液中所带的狂犬病毒就比处于发病后期时少;2.咬伤是否严重也影响被咬的人是否发病。

大面积深度咬伤就比伤口很小的浅表伤容易发病;3.多部位咬伤也比单一部分咬伤容易发病,且潜伏期较短。

4.被咬伤后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是防治狂犬病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及时对伤口进行了正确处理,和抗狂犬病暴露后治疗,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的危险。

5.通过粘膜感染发病较咬伤皮肤感染发病难,而且病例较多呈抑郁型狂犬病。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因其有恐水特征,故又名恐水症,它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1881年法国巴斯德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极小的生物,1903年Negri在狂犬病人尸脑部发现了包涵体,并命名为Negri小体,直至现在仍然是诊断狂犬病的标准之一。

病原学⏹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一年后,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

随后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功。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大小约75×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狂犬病毒是拉沙病毒属的典型种。

从感染动物或病人中发现的狂犬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称固定毒。

⏹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学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为5个血清型:⏹1血清Ⅰ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2血清Ⅱ型:拉哥斯蝙蝠病毒,从非洲分离到,包括6个亚型;⏹3血清Ⅲ型:马可拉原型株,在非洲分离出,包括5个亚型;⏹4血清Ⅳ型:杜文海格原型株,首先从南非分离到,以后从南非和中欧的蝙蝠中分离到,含有8个亚型;⏹5血清Ⅴ型: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犬仍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它传染源还有猫、狼、狐、獾、熊、臭鼬、蝙蝠等动物。

近年来对世界上54个国家和地区狂犬病报告的综合分析表明,因犬所致的狂犬病占57%,野生动物所致占33%,因蝙蝠所致占10%。

⏹国内由狂犬传播者约占80%一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狐、狗獾等温血动物。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区域主要宿主⏹亚洲狗,猫,猫鼬,⏹非洲狗,豺,猫鼬,狐狸⏹拉丁美洲狗,蝙蝠⏹北美洲臭鼬,浣熊,狐狸,蝙蝠⏹加勒比海地区猫鼬⏹西欧狐狸,蝙蝠⏹东欧狐狸,狗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解读课件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解读课件

疫苗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常见问题
如接种后仍发生狂犬病暴露,或出现过敏反应等。
处理方法
如发生再次暴露,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加强针接种;如出现过敏反应,应 立即就医,遵医嘱进行抗过敏治疗。
05
规范实施与监督
规范实施方案
确定目标
规范实施的目标是确保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降低狂犬病的发生 风险。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动物咬伤或抓伤
狂犬病病毒可通过动物咬伤或抓伤人类皮肤或粘膜而传播,这是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唾液污染伤口
狂犬病病毒可在唾液中保持活性,当人类皮肤或粘膜有伤口或破 损时,若接触到被狂犬病病毒污染的唾液,可能被感染。
其他传播方式
狂犬病病毒还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如通过污染的器械、使用污 染的血液制品以及母婴传播等。
制定实施细则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包括诊 断标准、处置流程、疫苗接种方案等。
培训与宣传
开展对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他们对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监督与评估
01
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机制,对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规范
01
卫生部关于印发《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的通知
02
农业部关于印发《犬产地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方案(2021版)》的
通知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出入境动物检疫采样管理办法》的通
03 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3
尽管有治疗手段,但预防是更为重要的控制措 施。
暴露预防处置工作的重要性
暴露预防处置工作是防止狂犬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

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

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

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狂犬病诊断标准(WS281-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狂犬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狂犬病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狂犬病街毒street virus自然状态下从感染动物或患者中发现的狂犬病病毒。

2.2 狂犬病实验室固定毒 fixed virus狂犬病街毒株经过动物或细胞系列传代适应特定宿主后,其致病性减弱。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未愈合伤口的感染史。

3.2临床表现3.2.1狂躁型狂躁型是我国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有: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以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

逐渐发生全身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2.2麻痹型麻痹型在我国较为少见。

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

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然后里放射状向四周蔓延。

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哑狂犬病”。

3.3实验室检查3.3.1 直接荧光抗体法(dFA)(见A.1)或ELISA(见A.2)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原阳性,或用RT-PCR(见A.3)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

3.3.2细胞培养方法(见A.4)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病毒。

3.3.3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FA)(见A.1)或ELISA (见A.2)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见A.3)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见A.4)分离到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实验室诊断:重庆狂犬抗体检测指南

狂犬病实验室诊断:重庆狂犬抗体检测指南

狂犬病实验室诊断一、狂犬病实验室诊断病人发病后(死亡前)可采集其唾液(间隔3-6小时,至少采集3份)、脑脊液、血清及颈后带毛囊的小块皮肤;病人死后最好采集其脑组织标本(小脑和脑干)进行实验室检测。

直接免疫荧光法是狂犬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人和动物脑组织中的病毒抗原。

临床病例活体组织标本(如颈后部皮肤毛囊)亦可进行DFA检测。

直接快速免疫组化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亦可特异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

病毒核酸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以逆转录PCR法检测体液(唾液、血清等)和脑组织等标本,但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脑组织及唾液等病毒含量高的样本还可进行病毒分离。

细胞培养分离所需时间(1-2天)远少于小鼠颅内接种分离法所需时间(10-21天),且前者的生物安全风险远小于后者。

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发病早期几乎没有中和抗体产生,到发病晚期(通常在临床症状出现后7-8天),病毒在脑内大量增殖后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

通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的中和抗体,可作为狂犬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标准检测方法包括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和小鼠脑内中和试验(MNT)。

由于RFFIT法无需使用小鼠,所用时间短(24小时),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RFFIT方法也是我国现行药典规定的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之一。

此外,常用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还有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T)。

用ELISA法测定的抗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抗体滴度与用病毒中和试验测定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约80%符合率),但相应试剂盒尚未普及。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中和抗体,监测暴露前抗体背景及暴露后疫苗注射的免疫效果。

WHO狂犬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中和抗体水平等于或高于0.5IU/ml时,接种者才具备了有效的保护能力;如果发现中和抗体水平低于0.5IU/ml,应进行加强免疫,至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为止。

狂犬病诊断标准-重庆狂犬抗体检测分析

狂犬病诊断标准-重庆狂犬抗体检测分析

狂犬病诊断标准一、狂犬病诊断标准(一)原国家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狂犬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证据。

1、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临床表现,明确的动物致伤史+典型的麻痹型狂犬病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下列任一项,即可确诊:(1)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或用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

(2)细胞培养方法:从患者唾液或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狂犬病病毒。

(3)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出狂犬病病毒。

(二)WHO的狂犬病定义临床病例:病例具有急性神经性综合征(如脑炎),主要表现为机能亢奋(如狂躁型狂犬病)或者麻痹综合征(如麻痹型狂犬病),如果没有重症监护支持,病人通常会在首发症状出现后7-11天内进行性发展为昏迷和死亡,常见死因为呼吸循环衰竭。

符合下列实验室标准中的1种或几种即可确诊。

(1)存在病毒抗原。

(2)细胞培养方法或实验动物接种中分离到病毒。

(3)未接种疫苗者的脑脊液或血清中存在病毒特异性抗体。

(4)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活体或尸检样本(如脑活检样本、皮肤、唾液、浓缩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三)WHO的狂犬病病例分类疑似病例:符合临床病例定义的病例。

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有与疑似狂犬病动物接触的可靠病史。

确诊病例:实验室确认的疑似病例或可能病例。

在缺少动物暴露史或临床疑似脑炎症状的情况下,如果实验室诊断检测明确,仍可进行确定性诊断。

对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患者在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情况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

无论临床类型如何,当脑干、海马、下丘脑、深层和皮层下白质以及深层和皮质灰质的核磁共振T2成像出现模糊、微弱的异常高信号时,均提示可能为狂犬病。

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嗜神经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简称OIE)将其分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及其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流行特点人和多种动物对本病都有易感性。

在自然界中,犬科和猫科中的很多动物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带毒者的贮存宿主,无症状和顿挫型感染动物可长期通过唾液排毒,并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损伤处接触病畜的唾液亦可感染。

2.2临床特征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但潜伏期变动范围很大。

特征为狂躁不安、意识紊乱、致死率几乎为100%。

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

2.2.1 犬:其狂暴型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⑴前驱期或沉郁期:此期约为半天到两天。

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时望空捕咬;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

⑵兴奋期或狂暴期:此期约2-4天。

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畜,狂暴发作往往和沉郁交替出现。

病犬疲劳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惶恐表情,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出现一次新的发作。

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

随病势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动物显著消瘦,吠声嘶哑,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麻痹,流涎和夹尾等。

⑶麻痹期:约1-2天。

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狂犬病的诊断标准

狂犬病的诊断标准

狂犬病的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狂犬病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通过荧光免疫或ELISA技术对唾液、脑脊液、血液等样本进行检测,若结果呈阳性,则提示存在狂犬病病毒抗原。

2.患者病史中有明确接触或暴露于患病动物或病例史。

患者需详细回忆近期接触的动物情况,包括宠物、野生动物、鸟类等,若接触过患病动物或与患病动物有过接触史,则有可能感染狂犬病。

3.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狂犬病患者通常表现为恐水、怕风、畏光、咽肌痉挛等症状,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出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和体征,则应高度怀疑为狂犬病。

4.狂犬病病毒分离培养阳性或动物接种试验阳性。

通过将患者样本进行分离培养或动物接种试验,若结果呈阳性,则可以确诊为狂犬病。

二、诊断依据1.狂犬病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通过检测唾液、脑脊液、血液等样本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若结果呈阳性,则可以诊断为狂犬病。

2.患者病史中有明确接触或暴露于患病动物或病例史。

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接触的动物情况,包括宠物、野生动物、鸟类等,若接触过患病动物或与患病动物有过接触史,则有可能感染狂犬病。

3.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患者出现恐水、怕风、畏光、咽肌痉挛等症状,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出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和体征,则应高度怀疑为狂犬病。

以上即为狂犬病的诊断标准及诊断依据,医生可根据以上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公众也需要提高警惕,注意与动物的接触方式和自身防护措施。

诊断狂犬六个标准

诊断狂犬六个标准

诊断狂犬六个标准
不满1个月的幼犬患狂犬病可能性不高;10天左右依然健康的狗狗患狂犬病可能性不高;突然发病的狗狗患狂犬病的可能性不高;临床症状持续缓解的狗狗患狂犬病可能性不高;不符合狂犬病症状的狗狗患狂犬病可能性不高;行为没有异常的狗狗患狂犬病可能性不高。

1、年龄
狂犬病毒在狗狗身上的潜伏期比较短,并且这种病毒并不会垂直传播,即不具有遗传性,因此,刚生下来的小狗或出生不足1个月的幼年狗狗几乎不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就算被咬伤也无需惊慌。

2、健康状态
感染狂犬病毒的狗狗通常会在10天以内发病,因此,如果想判断该狗狗是否患有狂犬病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使用〃十日观察法’即观察该狗狗是否有在10天内表现出狂犬病症状,没有即很大概率未患狂犬病。

3、病情状况
狂犬病发作具有阶段性,而发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即使狗狗在10天内出现了不良反应,但该反应为突然发作,或明显不符合狂犬病发作症状,就不能说明狗狗患有狂犬病。

4、临床症状
患有狂犬病的狗狗一旦发病,死亡率近乎100虬因此,如果狗狗在出现类似狂犬病
症状后的2~3天内,病情没有继续恶化甚至明显好转,就基本可以确定
该狗没有患上狂犬病,这时主人应该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方案。

5、符合症状
狂犬病发作症状与犬瘟、犬细小等可能引起狗狗死亡的急性传染病皆不相同。

因此,如果狗狗没有出现2种或以上符合狂犬病发作症状的症状如叫声异常、舌头干燥、舔舐尿液、干呕、异食癖、狂躁不安等,就不是患有狂犬病。

6、行为改变
患有狂犬病的狗狗如果没有出现上述五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出现了类似上述五种情况中的一种情况,但症状较为轻微,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如原本温顺的狗狗突然变得狂躁不安,就不是患有狂犬病。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要点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要点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要点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犬病的病原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方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犬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

根据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

前言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

狂犬病

狂犬病

狂犬病分型
• 兴奋型(典型)最常见,整个病程平均4日 ,一般不超过6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 • 瘫痪型偶见,前驱期同样表现发热、头痛 、全身不适及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继之 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上行性脊髓 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 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 (1)狂犬恐怖症:这些病人常是有狂犬病 知识或是看见过狂犬病病人发作的人。这 种人对狂犬病十分恐怖,有咬伤部位的疼 痛感面产生精神恐怖症状。但这种病人无 有低烧,也没有遇水咽喉肌肉真正的痉挛 ,没有恐水现象。 • (2)脑膜炎、脑炎,常易与狂犬病前驱的 症状相混,与犬 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症状不同。
敏感:地鼠、臭鼬、浣熊、猫鼬、蝙蝠、猫鼬、豚 鼠、兔和其他啮齿类。 中度敏感:狗、牛、马、绵羊和灵长类。 低度敏感:负鼠。
谢谢
•谢谢各位老师!! 谢谢各位老师!! 谢谢各位老师
狂犬病的基本概述
• 以后病毒又沿周围神经向末梢传播,最后到达许多组织器 官,如唾液腺、味蕾、角膜、肌肉、皮肤等,由于头、面、 颈、手等部位神经比较丰富,病毒易于繁殖,再加上离中 枢神经较近,故这些部位被咬伤后发病者较多,潜伏期也 较短;伤势越严重,也越容易发病。病毒在中枢神经中主 要侵犯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等。这些神 经核主要支配吞咽肌和呼吸肌,受到狂犬病病毒侵犯后, 就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饮水时,听到流水声,受到音响、 吹风和亮光等刺激时,即可使吞咽肌和呼吸肌发生痉 挛,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难。
狂犬病的治疗与预防(西医)
• 1、将患者隔离于暗室中,避免声音、光、风等刺 激 • 2、医护人员宜戴口罩和胶皮手套,以防止鼻和口 腔粘膜及皮肤细小破损处被患者唾液所污染 • 3、注意维持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其他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对症处 理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技术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技术

生物安全级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Biological Safety Level, BSL ) (Protection, P ) BSL-1:实验人员在实验程序方面受过特殊训练,由受 过微生物学或相关科学一般训练的科学工作者监督实验。 BSL-2:实验人员均接受过病源处理方面的特殊培训, 并由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指导。 BSL-3: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的和可能使人致死的 病源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由对该病源工作有经验的、 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监督。 BSL-4:实验室成员应在处理特别危险的传染源方面受 过特殊和全面的训练,应了解标准和特殊操作中一级和 二级遏制的作用、遏制设备、实验室设计性能。实验由 在有关病源方面受过训练、并有工作经验的、有资格的 科学工作者监督。
荧光标记抗 狂犬病毒抗体
狂犬病毒抗原
荧光抗体实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
FAT的技术要求:
—— 由于狂犬病毒多分布在动物脑海马回及脑干处, 因此合适的取样部位对抗原的检测很重要。 —— 脑样品印片必须用丙酮固定 5-10 分钟,因为丙酮 可去除细胞膜表面的脂类,以便抗体到达细胞内与狂 犬病毒结合。 ——脑样品必须保存在含50%甘油的生理盐水中,印片 染色前需用生理盐水洗涤数次。 ——荧光标记抗体需最大限度降低非特异性反应,因 此制备特异性、高效价的抗体是FAT的关键。
2) 唾液腺的获取
为取出颌下腺,在复盖于下颌骨间 的皮肤上作一切割,将皮肤往外侧翻, 两侧的颌下腺位于颌骨后部边缘表面。 在下颌下淋巴结的后面(这二种不要相 混淆)。
4. 标本的快速收集技术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于或不可能尸解以便 打开颅骨取脑, 为减少这些困难已经设计出简 便的技术,即用塑料管插入颅骨采集一小块脑 组织体。 第一种技术是用吸管通过枕骨孔插入并往 前推至一眼睛部位,则吸管中的脑组织内含有 部分脑干,小脑,海马回和皮质。 第二种技术为将吸管通过眼窝后壁(用套管 穿孔)并推至枕部,脑组织内含有部分皮质、 海马回、小脑。

狂犬病暴露规范处置及规范化门诊建设

狂犬病暴露规范处置及规范化门诊建设

伤口边缘进针; 避免伤口进针; 深度超过伤口; 避免注入血管; 边注射边退针; 避免多次重复;
勿过量使用;
01
过敏试验和过敏反应;
02
稀释2~3倍(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
03
尽量全部侵润注射;
04
与首针疫苗同时进行(疫苗接种在后);
05
不得与疫苗
彻底冲洗
用流动的清水、20%肥皂水或含有清洁剂的水强力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
消毒处理
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
冲洗和消毒后伤口处理
1.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尽量不要缝合,也不应包扎。 2.伤口较大或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时,确需缝合的,在做完清创消毒后,应先用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数小时后(不低于2小时)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除。 3.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它感染。
PART ONE
暴露后免疫
3.1关键技术 3.2技术难点 3.3案例分析
人对狂犬病毒没有自然免疫力,无隐性感染者。
人被疯动物咬伤抓伤后狂犬病的发生率为30-70%,如能正确处理伤口、使用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发生率可降到1%以下。
人对狂犬病毒的易感性
一旦感染 (被动物致伤)
一旦与外周神经结合
不易被酚或来苏尔溶液杀灭;
对干燥、反复冻融有一定抵抗力。
狂犬病病毒的理化特性
PART THREE
狂犬病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3.1关键技术 3.2技术难点 3.3案例分析
狂犬病致病机理
被动物咬伤而感染病毒
通过肌肉周围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
通过神经进入分泌腺体: 在唾液中排出病毒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要点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要点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要点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多以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为表现,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人的狂犬病99%由犬咬伤传播,加强犬的管理、给犬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防控狂犬病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策略。

及时、规范的暴露后预防(PEP)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策略。

2018年4月,WHO发布了2018年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基于狂犬病相关研究的最新证据,更新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程序。

一、狂犬病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

二、发病机理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嗜神经性。

病毒最初进入伤口时,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外周神经系统。

病毒沿轴突上行到背根神经节后,在其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人狂犬病潜伏期通常1~3个月,可短至数天,极少超过1年。

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

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

三、狂犬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一)临床表现1.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多数为1~3个月, 1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

2.前驱期:一般为2~10d,通常有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

3.急性神经症状期:一般持续1~3d,分为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病例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

麻痹型病例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等。

4.麻痹期:一般持续6~18h。

5.死亡:病例麻痹期后很快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二)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并符合狂躁型或麻痹型狂犬病临床症状者,即可诊断为临床病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内容简介: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烦躁不安、痉挛者轮流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药物等。

有脑水肿给脱水剂。

防止呼吸肌痉挛导致窒息,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给氧。

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内容预览:A2 伤口处理
立即用20%的肥皂水或清水彻底清洗所有伤口和搔伤处,反复冲洗至少20min,再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

如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手、颈等处,皮试阴性后可在创伤处做高效免疫血清浸润注射。

伤口在数日内暂不缝合。

也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A3 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所应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为狂犬病固定毒(aG)适应株,接种于原代地鼠肾单层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灭活后经浓缩3——5倍,再加氢氧化铝制成。

A3.1 接种对象
凡被狂犬病或其他疯动物咬伤、抓伤时,应及时注射本疫苗。

A3.2 用法
A3.2.1 一般咬伤者于0(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疫苗1安瓿(液体疫苗2mL,冻干疫苗1mL或2mL),儿童用量相同。

严重咬伤者,除按上述方法注射疫苗并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于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合用抗狂犬病血清(伤口处理已述)。

凡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者必须在全程疫苗注射完毕后再注射2——3针加强针,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75或10、20、90天加强。

A3.2.2 在三角肌注射。

A4 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的应用
A4.1 凡已知确系狂犬或其他患狂犬病动物舔咬者必需在注射疫苗的同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特异性免疫球旦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