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第19章 镇痛药
合集下载
药理学第十九章 镇痛药
4
A
12
1
O
5
B
10 9
C
15
14 8
D17 16N源自CH3HO 6 714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首关效应灭活多,生物利用
度低,临床上常用注射给药;
约有 1/3 的吗啡与血浆蛋白结合;少分布
CNS,过胎盘屏障。 另一部分为吗啡 -6- 单葡萄糖醛酸苷,活 性强于吗啡
肾排泄,乳汁分泌
15
肝脏代谢,部分与经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活,
4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受体的发现: 1962年,率先提出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在 第三脑室周围灰质 1973年,证实脑内存在阿片受体 1994年,阿片受体分子克隆成功
6
阿片受体的分布
边缘系统、蓝斑核————与情绪及精神
活动有关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 周围灰质————————与疼痛有关
生理状态下,仅有20%--30% 的阿片受体被内阿片肽激动, 产生生理性镇痛机制
29
图:痛觉的产生及传导
刺激
痛 痛 感 感
痛觉传 入神经 元
P物质 P物质受体 内阿片肽
痛觉传 入神经 元
中间 神经 元
31
阿片受体
镇痛作用机制
3 . 镇痛作用的产生
吗啡激动阿片受体 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 (SP、Ach、NA、DA等) 突触后膜电位超极化 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 产生镇痛效应
呼吸中枢兴奋;
δ-R:镇痛、平滑肌收缩。
8
内源性阿片肽
内阿片肽:
脑啡肽: 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 内啡肽: β-内啡肽 强啡肽:
在机体内发挥着调控痛觉感受的作用和对
A
12
1
O
5
B
10 9
C
15
14 8
D17 16N源自CH3HO 6 714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首关效应灭活多,生物利用
度低,临床上常用注射给药;
约有 1/3 的吗啡与血浆蛋白结合;少分布
CNS,过胎盘屏障。 另一部分为吗啡 -6- 单葡萄糖醛酸苷,活 性强于吗啡
肾排泄,乳汁分泌
15
肝脏代谢,部分与经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活,
4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受体的发现: 1962年,率先提出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在 第三脑室周围灰质 1973年,证实脑内存在阿片受体 1994年,阿片受体分子克隆成功
6
阿片受体的分布
边缘系统、蓝斑核————与情绪及精神
活动有关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 周围灰质————————与疼痛有关
生理状态下,仅有20%--30% 的阿片受体被内阿片肽激动, 产生生理性镇痛机制
29
图:痛觉的产生及传导
刺激
痛 痛 感 感
痛觉传 入神经 元
P物质 P物质受体 内阿片肽
痛觉传 入神经 元
中间 神经 元
31
阿片受体
镇痛作用机制
3 . 镇痛作用的产生
吗啡激动阿片受体 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 (SP、Ach、NA、DA等) 突触后膜电位超极化 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 产生镇痛效应
呼吸中枢兴奋;
δ-R:镇痛、平滑肌收缩。
8
内源性阿片肽
内阿片肽:
脑啡肽: 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 内啡肽: β-内啡肽 强啡肽:
在机体内发挥着调控痛觉感受的作用和对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痛药(药理学课件)
三、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 平滑肌 ❖ 中度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减少推进性蠕动,因持续时间短不易引起便 秘也无止泻作用。较少引起尿潴留。 ❖ 可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但比吗啡弱。 ❖ 大剂量时可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治疗量无效 ❖ 不对抗催产素对子宫平滑肌的兴奋作用,故不延长产程。
2.耐受性、成瘾性
连续应用吗啡可出现明显的耐受性(3-5天)最终成瘾,一旦停药则出现戒断症状。 戒断表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
失等。 甚至造成社会危害。 停药6-10h出现戒断症状,36-48h最严重,5天大部分症状消失。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心源性哮喘 左心衰竭引起急性肺水肿致呼吸困难,可在强心苷、氨茶碱及吸氧
的同时,静注吗啡。 机制:
❖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 镇静作用,消除恐惧不安,减轻心脏负荷; ❖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缓解呼吸困难。 * 伴休克、昏迷、痰液过多、严重肺部疾患者禁用,支气管哮喘者禁 用。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3、止泻: 用于各型腹泻以减轻症状。 ❖ * 常用阿片酊、复方樟脑酊; ❖ * 对细菌性痢疾,应合用抗生素。
4、麻醉前给药、复合麻醉用药 ❖ 常用缓解疼痛和焦虑情绪 ❖ 大剂量吗啡静脉输注曾一度用于复合全麻以施行心脏手术。近年 来已被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取代。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其他中枢作用 抑制下丘脑释GnRH,CRF,降低血浆ACTH, LH,FSH等的浓度 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 抑制脊髓多突触传导,但兴奋单突触传导,因而脊髓反射,肌张力可增强。
60第十九章镇痛药药理学课件
第三节 吗啡及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morphine
发展-Timeline
从阿片中 提取分离 得到纯品 确定分子式为 Morphine C17H19NO3
阐明化 学结构
证明绝对构型
1803
1847
1927 1952 1968 全合成成功
来源:
吗啡--morphine
▪ 阿片类生物碱:
是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
药理作用
3.心血管系统---似吗啡 (1)体位性低血压; (2)脑血管扩张。
临床应用:
1.剧痛:如术后、创伤、晚期癌痛等; 代替
2.心源性哮喘;
吗啡
3.麻醉前给药:消除患老者人手、术呼前吸紧功张、恐惧情绪, 能不全者禁用
减少麻醉药用量; 度冷丁
4.人工冬眠 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
▪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眩晕、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等。大 剂量可明显抑制呼吸。偶可致震颤、肌肉痉挛、 反射亢进甚至惊厥。久用可成瘾
▪ 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哮喘
药理作用
3.心血管系统 A.血管扩张--体位性低血压 B.呼吸抑制CO2浓度升高,脑血管扩张--颅内压↑
4.免疫系统 A.短暂的IL-1、IL-2、TNF-α 、TNF-β和IL-10增加,
随后出现持久下降。 B.抑制NK细胞活性、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巨噬细胞吞
噬功能。 C.抑制HIV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
▪ 镇痛药:能选择性地抑制痛觉,缓解消除疼痛
的一类药物。 ①镇痛药的及时应用不但能消除病人的痛苦感 觉,还可改善、防止可能产生的生理功能紊乱。 ②疼痛的部位和特点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诊断不明前不能滥用镇痛药。
镇痛药分类
药理学PPT课件 镇痛药
【临床应用】 1. 疼痛:强 仅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剧痛,如严重创伤、 烧伤、术后和晚期恶性肿瘤疼痛等; 对心梗引起的剧痛也可用; 对胆绞痛和肾绞痛需加用解痉药; 对神经压迫性疼痛疗效较差。
2. 心源性哮喘 迅速缓解气促和窒息感,减轻肺水肿。 机制: ⑴ 扩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⑵ 镇静作用,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⑶ 抑制呼吸,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 感性,使呼吸由浅快变深慢。 3. 止泻 阿片酊、复方樟脑酊—单纯性腹泻
提高肛门括约肌张力及加之中枢抑制,减少 便意→便秘。
⑵ 胆道平滑肌 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上腹部 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胆绞痛合用阿托品。 (3) 其他平滑肌 降低子宫兴奋性,产程延长。 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排尿困难。 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或加重哮喘。
3.心血管系统 ⑴扩张血管→体位性低血压(与促组胺释放有仍为“精神 药物”范围。
大剂量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增加心脏作功 量。
剂量增大能引起烦躁、幻觉、恶梦、血压升 高、心率增快、思维障碍和发音困难等 。
用于慢性疼痛,对剧痛不如吗啡
第五节 其他镇痛药
曲马朵(Tramadol)
μ受体弱激动药,NA、5-HT再摄取抑制药 镇痛类似喷他佐辛,镇咳为可待因的一半, 呼吸抑制较弱,无明显心血管、胃肠道作用 适用于中、重度疼痛。
3. 急性中毒: 昏迷、针尖样瞳孔、深度呼吸 抑制、血压下降、死于呼吸麻痹。
【禁忌证】 分娩止痛、哺乳期妇女止痛 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患者 颅内压增高患者 肝肾功能严重减退者 新生儿和婴儿
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
作用与吗啡相似,但强度较弱。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左右。 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左右。 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和剧烈干咳。
《药理学》镇痛药 ppt课件
临床应用
1. 镇痛
各种剧痛,几乎完全替代吗啡 新生儿对其抑制呼吸极为敏感
2. 心源性哮喘
3. 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
不良反应
-与吗啡相似
-久用也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但 较吗啡轻,产生也较慢
阿片受体激动药
美沙酮 methadone
-镇痛效价强度与吗啡相当 -镇咳、呼吸抑制与吗啡相似 -欣快作用不如吗啡 -成瘾性较慢,程度较轻 -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剧痛,也用于吗啡和海洛因的脱毒治疗
第十九章
Analgesics
镇 痛 药
疼 痛
是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按疼痛性质分为2类
- 锐痛:感觉清晰、定位明确、速发速退 - 钝痛:定位模糊、缓发缓退、内脏反应
疼
痛
- 带来痛苦
- 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 - 是患病时机体自我保护 - 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 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滥用药物止痛,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和 治疗
菲类:吗啡/可待因 镇痛、镇咳
异喹啉类:罂粟碱 松弛平滑肌
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
morphine
Morpheus - - 梦神
体内过程
- 口服首过消除明显,常注射给药
- 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少量通过血脑屏障 - 大部分经肝脏代谢,主要代谢物生物活 性比吗啡强 - 主要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阿片酊
-细菌感染,+抗菌药
不良反应
-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 排尿困难、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 -耐受性 / 依赖性 / 戒断症状
耐受性和成瘾性机制
反复连续用药
负反馈
戒断症状 内外源均无
内阿片肽释放 外源性需求
药理学课件镇痛药
吗啡: 镇静和欣快,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恐惧情绪 降低中枢对CO2敏感性--- 呼吸由浅快变深慢 扩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对心源性哮喘伴休克昏迷和严重肺功能不全者禁 用;支气管哮喘禁用。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扩血管,降低前后负荷
肺水肿 肺换气功能↓
呼吸困难
吗啡
CO2潴留
降低呼吸中枢 对CO2敏感性
HO
吗啡药动学
O N CH3
HO
口服首过效应明显,F=25%。常皮下注射
给药。
难过BBB,可通过胎盘屏障。
肝代谢,吗啡-6-葡萄糖苷酸的活性较吗啡 强。t1/2=2~3h。
肾排泄,也可由乳汁和胆汁排泄。
作用 机 制
阿片受体
分布广泛,与情绪和精神活动有关的边缘系统和 蓝斑核,阿片受体密度最高;与痛觉的整合和感受 有关的丘脑内侧、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 体密度高。
(5)其他: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
针尖样瞳孔(中毒表现)
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
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 的释放
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
药理作用
外周作用
2. 平滑肌
1) 便秘 胃窦张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 小肠静息张力增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 中枢抑制 —— 便意迟钝
根据作用机制: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可待因;度冷丁、美沙酮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喷他佐辛(镇痛新) 三、其他镇痛药 纳洛酮
阿片、阿片受体与生理镇痛作用
阿片(opium)是希腊文“浆汁”的意思,又称鸦片, 来源于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未成
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有20多种生物碱。如吗啡、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扩血管,降低前后负荷
肺水肿 肺换气功能↓
呼吸困难
吗啡
CO2潴留
降低呼吸中枢 对CO2敏感性
HO
吗啡药动学
O N CH3
HO
口服首过效应明显,F=25%。常皮下注射
给药。
难过BBB,可通过胎盘屏障。
肝代谢,吗啡-6-葡萄糖苷酸的活性较吗啡 强。t1/2=2~3h。
肾排泄,也可由乳汁和胆汁排泄。
作用 机 制
阿片受体
分布广泛,与情绪和精神活动有关的边缘系统和 蓝斑核,阿片受体密度最高;与痛觉的整合和感受 有关的丘脑内侧、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 体密度高。
(5)其他:
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缩瞳
针尖样瞳孔(中毒表现)
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 恶心、呕吐
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 的释放
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
药理作用
外周作用
2. 平滑肌
1) 便秘 胃窦张力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 小肠静息张力增加 —— 推进性蠕动减慢 中枢抑制 —— 便意迟钝
根据作用机制: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可待因;度冷丁、美沙酮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喷他佐辛(镇痛新) 三、其他镇痛药 纳洛酮
阿片、阿片受体与生理镇痛作用
阿片(opium)是希腊文“浆汁”的意思,又称鸦片, 来源于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未成
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有20多种生物碱。如吗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2
• 现有资料表明:脑内主要存在3类阿片受体:即 μ、κ、δ。
• 阿片受体-阿片肽组成机体的抗痛系统。 阿片肽 : 甲硫氨酸脑啡肽、亮氨酸脑啡肽
β-内啡肽、强啡肽A、B… 吗啡是完全的μ受体激动药。
2020/11/12
第一节 吗啡及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Morphine)
[来源] 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 。
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4、其它: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2020/11/12
【临床应用】
1 . 镇痛 • 用于各种原因的疼痛;
• 因易成瘾,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急性锐痛 ,如严重创伤、烧伤、手术后 伤口痛、骨折、晚 期肿瘤等。
• 对心机梗塞性心前区剧痛(血压正常者)也有效 。特点:作用强、中枢性镇痛作用。
抢救:人工呼吸、给氧、
给纳洛酮-阿片受体拮抗药。
2020/11/12
可待因(Codeine)
• 作用与吗啡相似,但强度较弱。 •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左右。 • 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左右。 • 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和剧烈干咳。
2020/11/12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pethidine,度冷丁dolantin)
发生,撤除刺激立即消失。
慢痛(钝痛)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发生较慢,
持续时间较长。
疼痛除了使患者感受痛苦外,常伴有情绪、 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剧痛常引起失眠或 其它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引起休克。
2020/11/12
阿片受体
• 阿片受体分布广泛,且不均匀。在脑内: ①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密度较 高---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感受和整合有关。 ②边缘系统及蓝斑核密度最高---与情绪、精 神活动有关。 ③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④延脑的孤束核与咳嗽反射有关。 ⑤脑干极后区与恶心呕吐有关。 ⑥迷走神经背核、肠肌也有阿片受体存在。
⑶催吐: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2020/11/12
(4)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 失,从而产生镇咳作用。
(5)其它: • 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中毒时瞳孔
缩小,针尖样为其中毒特征。 • 促进抗利尿激素、催乳素、促生长激素释放 • 抑制黄体生成素释放
2020/11/12
2、心 血 管 系 统
⑴ 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机制: 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和扩张 外周血管等作用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 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2020/11/12
3、平 滑 肌
⑴ 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 推进性蠕动 便秘 ⑵ 收缩胆道括约肌胆绞痛 (3) 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哮喘 (4) 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尿潴留。 (5) 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
菲类:吗啡、可待因 异喹啉类:罂粟碱
2020/11/12
【体内过程】
1. 吸收:口服易吸收,首过消除大,生物利用度低 。皮下、肌内注射吸收好。1/3与血浆蛋白结合。
2. 分布:肾、肺、肝脾和肌肉等部位。可透过胎盘 ,到达胎儿体内。小量进入血脑屏障。
3. 代谢:肝脏。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4. 排泄:大部分肾排泄,少量乳汁和胆汁。
3.止泻 阿片酊- 单纯性腹泻。
2020/11/12
【不良反应】
1.治疗量: 产生恶心、呕吐、便秘等。
2.耐受性及成瘾性 可耐受正常量25倍不引起中毒 。一旦成瘾,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 、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 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3.用量过大,急性中毒: 表现昏迷、瞳孔缩小、呼 吸抑制、BP下降、体温下降、少尿,死于呼吸 麻痹。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020/11/12
【药理作用】
1. CNS 系 统
⑴ 镇痛、镇静、欣快感: •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 灰质的阿片受体 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改善疼痛 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 并可伴有 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钝痛>锐痛)。
药理作用: 1.镇痛镇静。(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7-1/10) 2.抑制呼吸,作用强度与吗啡相似。 3.兴奋CTZ,引起恶心、呕吐。 4.扩张血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5.没有便秘,也无止泻作用。 6.不对抗催产素对妊娠末期子宫的 作用,不延长产程。
2020/11/12
哌替啶
临床应用: ①镇痛。替代吗啡用于各种
剧痛(创伤、术后、癌症) 绞痛(与解痉药合用) 分娩痛(产前2~4h不用) ②心源性哮喘和肺水肿。 ③麻醉前给药。镇静、诱导麻醉 ④人工冬眠。(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2020/11/12哌替啶不良反应
1 耐受性及成瘾性比吗啡弱 2 剂量过大引起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中毒时 纳洛酮不能对抗惊厥作用,需合用巴比妥类药
P155
Analgesics
2020/11/12
概述
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 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 的情绪甚或心血管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 它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提醒 机体避开或处理伤害,也是临床许多 疾病的常见症状.
2020/11/12
疼痛分两类:
快痛(剧痛) 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刺激时立即
• 内脏绞痛合用解痉药阿托品。
2020/11/12
2.心源性哮喘: 心源性哮喘系急性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水 肿,需综合治疗,除强心、利尿、给氧外,静注吗 啡可产生良好效果。
原因: ①扩张血管,↓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②镇静作用,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③抑制呼吸,↓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
呼吸由浅快变深慢。
2020/11/12
[
镇 痛 机 制
]
(1)疼痛产生:痛刺激→感觉N末梢→释放P物质→与N上受体 结合→传入中枢(疼痛)
• 内源性抗痛系统
释放
(+)
• 脑啡肽N元 阿片肽 阿片受体→阻断痛觉传导
2020/11/12
⑵ 抑制呼吸: 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 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 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 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 现有资料表明:脑内主要存在3类阿片受体:即 μ、κ、δ。
• 阿片受体-阿片肽组成机体的抗痛系统。 阿片肽 : 甲硫氨酸脑啡肽、亮氨酸脑啡肽
β-内啡肽、强啡肽A、B… 吗啡是完全的μ受体激动药。
2020/11/12
第一节 吗啡及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Morphine)
[来源] 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 。
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4、其它: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2020/11/12
【临床应用】
1 . 镇痛 • 用于各种原因的疼痛;
• 因易成瘾,一般仅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急性锐痛 ,如严重创伤、烧伤、手术后 伤口痛、骨折、晚 期肿瘤等。
• 对心机梗塞性心前区剧痛(血压正常者)也有效 。特点:作用强、中枢性镇痛作用。
抢救:人工呼吸、给氧、
给纳洛酮-阿片受体拮抗药。
2020/11/12
可待因(Codeine)
• 作用与吗啡相似,但强度较弱。 •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左右。 • 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左右。 • 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和剧烈干咳。
2020/11/12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pethidine,度冷丁dolantin)
发生,撤除刺激立即消失。
慢痛(钝痛)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发生较慢,
持续时间较长。
疼痛除了使患者感受痛苦外,常伴有情绪、 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剧痛常引起失眠或 其它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引起休克。
2020/11/12
阿片受体
• 阿片受体分布广泛,且不均匀。在脑内: ①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密度较 高---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感受和整合有关。 ②边缘系统及蓝斑核密度最高---与情绪、精 神活动有关。 ③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④延脑的孤束核与咳嗽反射有关。 ⑤脑干极后区与恶心呕吐有关。 ⑥迷走神经背核、肠肌也有阿片受体存在。
⑶催吐: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2020/11/12
(4)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 失,从而产生镇咳作用。
(5)其它: • 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中毒时瞳孔
缩小,针尖样为其中毒特征。 • 促进抗利尿激素、催乳素、促生长激素释放 • 抑制黄体生成素释放
2020/11/12
2、心 血 管 系 统
⑴ 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机制: 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和扩张 外周血管等作用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 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的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2020/11/12
3、平 滑 肌
⑴ 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 推进性蠕动 便秘 ⑵ 收缩胆道括约肌胆绞痛 (3) 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哮喘 (4) 提高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尿潴留。 (5) 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收缩作用
菲类:吗啡、可待因 异喹啉类:罂粟碱
2020/11/12
【体内过程】
1. 吸收:口服易吸收,首过消除大,生物利用度低 。皮下、肌内注射吸收好。1/3与血浆蛋白结合。
2. 分布:肾、肺、肝脾和肌肉等部位。可透过胎盘 ,到达胎儿体内。小量进入血脑屏障。
3. 代谢:肝脏。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4. 排泄:大部分肾排泄,少量乳汁和胆汁。
3.止泻 阿片酊- 单纯性腹泻。
2020/11/12
【不良反应】
1.治疗量: 产生恶心、呕吐、便秘等。
2.耐受性及成瘾性 可耐受正常量25倍不引起中毒 。一旦成瘾,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 、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 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3.用量过大,急性中毒: 表现昏迷、瞳孔缩小、呼 吸抑制、BP下降、体温下降、少尿,死于呼吸 麻痹。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020/11/12
【药理作用】
1. CNS 系 统
⑴ 镇痛、镇静、欣快感: •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 灰质的阿片受体 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改善疼痛 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 并可伴有 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钝痛>锐痛)。
药理作用: 1.镇痛镇静。(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7-1/10) 2.抑制呼吸,作用强度与吗啡相似。 3.兴奋CTZ,引起恶心、呕吐。 4.扩张血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5.没有便秘,也无止泻作用。 6.不对抗催产素对妊娠末期子宫的 作用,不延长产程。
2020/11/12
哌替啶
临床应用: ①镇痛。替代吗啡用于各种
剧痛(创伤、术后、癌症) 绞痛(与解痉药合用) 分娩痛(产前2~4h不用) ②心源性哮喘和肺水肿。 ③麻醉前给药。镇静、诱导麻醉 ④人工冬眠。(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2020/11/12哌替啶不良反应
1 耐受性及成瘾性比吗啡弱 2 剂量过大引起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中毒时 纳洛酮不能对抗惊厥作用,需合用巴比妥类药
P155
Analgesics
2020/11/12
概述
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 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 的情绪甚或心血管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 它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提醒 机体避开或处理伤害,也是临床许多 疾病的常见症状.
2020/11/12
疼痛分两类:
快痛(剧痛) 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刺激时立即
• 内脏绞痛合用解痉药阿托品。
2020/11/12
2.心源性哮喘: 心源性哮喘系急性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水 肿,需综合治疗,除强心、利尿、给氧外,静注吗 啡可产生良好效果。
原因: ①扩张血管,↓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②镇静作用,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③抑制呼吸,↓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
呼吸由浅快变深慢。
2020/11/12
[
镇 痛 机 制
]
(1)疼痛产生:痛刺激→感觉N末梢→释放P物质→与N上受体 结合→传入中枢(疼痛)
• 内源性抗痛系统
释放
(+)
• 脑啡肽N元 阿片肽 阿片受体→阻断痛觉传导
2020/11/12
⑵ 抑制呼吸: 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 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 气量降低;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 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