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
戏剧理论 中国戏剧史课件
![戏剧理论 中国戏剧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d5ddb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f.png)
其他经典中国戏剧作品分析
总结词
涵盖了元曲、明清传奇等不同时期的经 典作品,展示了中国戏剧的丰富多样和 演变发展。
VS
详细描述
针对不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探讨,展示了中国戏剧的独特魅 力和文化价值。
05
当代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挑 战
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多元化发展
当代中国戏剧逐渐呈现出多元化 的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戏剧作 品不断涌现,包括传统戏曲、话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对西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主义戏 剧理论的基础。
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戏剧理论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 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涵 盖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多种
风格。
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 洞察和丰富的社会内涵,通过复 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来展现人性
的善恶与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剧种和 流派,如昆曲、京剧等,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艺术达到了 高峰。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与特色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京剧
作为中国最大的戏曲剧 种,京剧以其表演艺术 的高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而著称。其表演注重唱 、念、做、打,融合了 多种艺术形式,如歌舞 、音乐、舞蹈等。
戏剧理论 & 中国戏剧史 课 件
目 录
• 戏剧理论概述 • 中国戏剧史概述 • 重要戏剧理论家及其观点 • 中国经典戏剧作品分析 • 当代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挑战 • 戏剧理论与中国戏剧史的相互影响
01
戏剧理论概述
戏剧的定义与特性
戏剧的定义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文学、 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为目的 。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15中国戏剧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f7c5e5e6edb6f1aff001f9f.png)
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083425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e.png)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戏剧史进行简要概述。
历史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在此之后,中国戏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
著名的元曲和明清时期的京剧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戏剧类型
中国戏剧包含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特点。
-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精致的戏曲服饰和独特的化妆技巧。
- 评剧: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抒发情感和夸张表演风格而闻名。
- 黄梅戏: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以其婉转悲凉的唱腔和优美的舞蹈而受到欢迎。
-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饱满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影响和传承
中国戏剧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中国戏剧技巧和艺术形式被传承到现代剧场和电影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论
中国戏剧以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中国戏剧史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戏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与古剧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与古剧](https://img.taocdn.com/s3/m/643e6cd2998fcc22bcd10d51.png)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古剧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二、仪式(蜡祭、巫觋、傩仪——傀儡)三、俳优(科诨、优戏、杂剧)四、唱叙艺术(民间说唱)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演艺史1、上古歌舞狩猎舞、战争舞例如:《尚书·舜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图7)《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2、先秦歌舞《大武》(P21.)《九歌》於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诗经·周颂·武》《九歌》闻一多把《楚辞·九歌》说成是“雏形的歌舞剧”。
《九歌古歌舞剧悬解》3、秦汉百戏与角抵戏临沂汉墓帛画角抵图《东海黄公》人虎相斗汉代画像拓片《东海黄公》:晋葛洪《西京杂记》有记载,演秦朝末年东海郡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打杀的故事。
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
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4、南北朝隋唐歌舞(1)钵头《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有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
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
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2)大(代)面代面出于北齐。
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
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杜佑《通典》今净称“大面”,其以粉墨丹黄涂于面以代刻木,而有是称耶?然戏中亦间用假面。
——焦循《剧说》(3)踏谣娘《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
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
中国戏剧史第八讲
![中国戏剧史第八讲](https://img.taocdn.com/s3/m/3bc5aa8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8.png)
第八讲宋元南戏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种与金元杂剧迥然不同的戏剧样式——南戏,在宋代中期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
一般学者认为,戏文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换言之,宋代戏文是成熟的戏剧形态,亦即王国维所说的真戏剧。
第一节南戏的名称及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南戏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传奇、鹘伶声嗽。
其中南戏的称谓最为流行。
戏文的称谓出现较早,而且伶人往往自称所演为“戏文”,故钱南扬先生主张应以“戏文”为妥,有道理。
但“南戏”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用法,“戏文”说法又太泛,姑仍用“南戏”这一名称。
南戏产生的时间古人有三种说法:1、北宋宣和间(1119-1125),2、南渡之际(1127),3、南宋光宗朝(1190-1194)。
当代学者认为,这可能正说明了南戏的形成时间:北宋末到南宋中叶。
兴起地域:温州说,福建说。
总之为东南沿海。
这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
相对于汴京杂剧、临安杂剧来说,南戏明显是一种农村、民间戏剧。
它首先在东南沿海农村生长,后来才进入杭州,并扩散到各地。
向四周的传播:1、杭州。
文献有载。
2、文献与文物,江西景德镇和鄱阳曾出土南戏戏俑。
3、有广东潮州出土的明宣德本《刘希必金钗记》可证。
问题:南戏与杂剧哪个产生早?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曲杂剧。
第二节南戏的剧本体制及表演特征早期脚色:生(外)、旦(贴)、净、末(或称副末)、丑。
其中生与丑是宋杂剧、元杂剧没有的。
生可大体与元杂剧中的末相对应,而丑的出现最值得注意,它的出现,是南戏的特色之一。
剧本体制:1、结构宏大,情节复杂,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2、独特的开场形式:剧本最前端有“题目”,介绍剧情梗概(当是副末念的,钱南扬先生认为题目可能是写在“招子”上);再由末上场念一首词,也是总结剧情,这是后来传奇副末开场的前身。
3、早期南戏不分出,以人物上下场为一个自然演出单位(全部演员下场,再重新上场)宣德本《金钗记》开始有“出”的标记。
中国戏剧史引言
![中国戏剧史引言](https://img.taocdn.com/s3/m/6f53f03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3.png)
引言:中国戏剧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戏剧艺术的重要源头。
从古至今,中国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篇将带领您走进中国戏剧的历史长河,探寻其发展的脉络与辉煌的成就。
一、源起与初创(远古-唐代)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和乐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歌舞、表演为主要元素的戏曲雏形。
唐代时期,戏曲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参军戏”等具有戏剧性特征的表演形式。
二、发展与成熟(宋-元)宋元时期,戏曲得以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杂剧”、“南戏”等更为复杂的表演形式,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
同时,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戏曲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三、辉煌与繁荣(明-清)明清时期,中国戏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
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兴起,标志着戏曲艺术的巅峰。
这些剧种在表演技巧、唱腔、服饰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戏曲剧本的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经典剧目。
四、传承与创新(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中国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中国戏剧开始与世界接轨;另一方面,如何保持传统特色与民族性,成为摆在戏剧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剧家和经典作品,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结语:中国戏剧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心血。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戏剧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发展,让这朵世界戏剧艺术之花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戏剧历史知识:「元曲」到「昆曲」——宋元戏剧传承的演变
![戏剧历史知识:「元曲」到「昆曲」——宋元戏剧传承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0d0741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6.png)
戏剧历史知识:「元曲」到「昆曲」——宋元戏剧传承的演变宋元时期是中国戏剧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戏剧从唱词本《太和正音谱》发端,到元曲、元杂剧、昆曲等剧种蓬勃发展,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元戏剧传承的演变,重点介绍元曲、元杂剧和昆曲三种戏剧形式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曲是指在元代(1279-1368年)所创作、演出的一种歌舞剧。
它起源于唐诗、宋词和南北曲的融合与发展。
元曲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说音乐、舞蹈、词曲融合等。
元曲的发展继承了各朝各代剧种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曲分为三大类:散曲、杂剧和西皮。
其中以散曲最为著名。
散曲是以唱腔为主,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侧重了唱腔、曲调、音韵,是元曲中的主要分支。
散曲有爱情、神话、历史、现实等多种主题,富有现代气息,因此在明清两代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二、元杂剧的特点与演变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剧种,与元曲齐名,它是元代早期的一种混杂戏曲,起源于宋代。
元杂剧在音乐、舞蹈、表演、音韵和制度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像是民间戏曲与宫廷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元杂剧具有多个角色、多个背景、多个表演等特点。
它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引起观众共鸣的能力,因此成为元代最流行的戏曲种类,广受欢迎。
在画面、音乐、道具和水平方面,都呈现出当时的特点和文化风貌。
三、昆曲的特点与传承昆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经典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唐宋元时期长袖、箜篌、弦子等各种音乐、舞蹈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昆曲的浑厚、深沉、宏伟而又细腻,旋律优美婉转动人,极富艺术表现力。
昆曲在表演形式、剧本构思、角色塑造和配乐等方面,有着创新和独特之处。
它的剧目内容以历史和现实题材为主,描绘了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丰富多彩,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政治文化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中国戏剧史》试题
![《中国戏剧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516758b6294dd88d1d26b23.png)
《中国戏剧史》试题《中国戏剧史》一、填空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_____和________。
2(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____、_______观点。
3(隋唐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______、______和《拨头》。
4(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____、____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5(《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____和____。
6(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琵琶记》和“四大南戏”,包括____、______、《白兔记》和《杀狗记》。
7(元杂剧创作中,白朴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作品是_____。
纪君祥的杂剧________是著名的悲剧作品。
8(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
9(《牡丹亭》全名,又简称《还魂记》,故事取材于话本小说。
10(孟称舜的戏曲创作理论归纳起来有三点:一、二发于其情、三。
11(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和的爱情故事。
12(皮簧指和,它们原本是形成于不同地区的两种戏曲声腔。
13(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
14(藏戏,藏语称,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剧种。
15(当时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以三爱为笔名,在,,,,年《新小说》第二号发表一文,驳斥了视戏曲为贱业的传统观念。
16.“戏曲”一词在古代并没有被普遍使用,而常宽泛使用“____”、“____、”“剧戏”、“词曲”等术语。
17.院本是金朝所流行的一种______。
“院本”指行院艺人的______。
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18.南戏是公元______在南方______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e15f3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14.png)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的“颂”和“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这是戏剧的萌芽期。
2. 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在春秋战国到汉代,戏剧逐渐从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3. 汉魏到中唐: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
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
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4. 中唐以后: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5. 宋金: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6. 元代:元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7. 明清: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到了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京剧逐渐形成。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精修整理版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精修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acb5d480eb6294dd886cc3.png)
1教学进度:第一章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教学内容:第一节、晚清的戏曲改良(1)文人(梁启超等人)的戏改理论和实践(2)艺人(汪笑侬等人)的舞台改革(3)新兴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晚清戏曲改良的意义:传统戏曲的发展、促成话剧的诞生教学目的:了解晚清戏曲改良的意义。
2教学进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教学内容:第二节早期话剧的诞生1、上海的学生演剧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比较:传统—中间环节—新形式日本:歌舞伎—新派剧—新剧中国:戏曲—文明戏—话剧3、国内早期话剧的正式形成第三节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比较:题材—风格—形式进化团派:社会生活、讽刺喜剧、结合传统形式春柳派:家庭伦理、悲剧、较多外来形式教学目的: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总体特色3教学进度: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第三节、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3、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提问:商业化是不是文明戏没落的主要原因?如何看待商业戏剧?(1)与社会生活的关系(2)与传统戏曲的关系第二章“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2)西方戏剧的引进(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讨论题题:中国现代话剧兴起之初,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道路?讨论4教学进度: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探索中的演剧形式1、民众戏剧社和“爱美的戏剧”运动《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与民众戏剧社的成立(汪优游)“爱美的戏剧”口号提出和北京、上海的爱美剧运动(陈大悲)2、戏剧协社和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洪深与《少奶奶的扇子》演出的成功北京艺专戏剧系(余上沅、熊佛西)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第一次话剧高潮教学目的:20年代末现代话剧的状况。
中国戏剧史第三讲
![中国戏剧史第三讲](https://img.taocdn.com/s3/m/7cdad50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d.png)
第三讲先秦汉魏戏剧第一节先秦的优与优戏一、古优的性质和来源优既是一种职业名称,又指一种滑稽表演。
不过,这种表演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戏剧。
把“优”称为戏剧演员,在我国由来已久。
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科学。
“优”的职业,与“倡”、“俳”相通。
《说文》:“优,倡也。
”段注:“倡者乐也,谓作妓者,即所谓俳优也。
”作为一种职业,优是国君的近臣,有家奴性质。
冯沅君先生提出,中国古优与欧洲中世纪的Fou(法文,相当于英文中的fool,指古代宫廷中或贵族之家的弄臣、小丑)极相似。
插图:唐代侏儒弄臣壁画,中国戏曲图鉴古优源于巫王国维说:“巫觋之兴,虽在上皇之世,然俳优则远在其后。
”冯沅君说:“古优的远祖,导师、瞽、医、史先路的不是别人,就是巫。
”周贻白也说:俳优来源于“降神的巫觋”。
台湾学者唐文标也说:“‘巫觋’的技艺方面专才,在社会转变,由原型的部落到集权帝国中,无可奈何地下降为古代的‘俳优’。
”从陈梦家先生对倡的来历的考证看优源于巫。
从戏剧角色“丑”的来源看优源于巫。
从“巫娼”看倡优与巫的关系。
二、先秦的优与优戏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优有楚国的优孟、晋国的优施、齐景公时期的优施、战国赵襄子时期的优莫、秦始皇秦二世时期的优旃等数人。
在先秦的优戏中,“优孟衣冠”的故事最具有戏剧因素。
此事见于《史记·滑(gu)稽列传》,写春秋时楚国一位叫“孟”(也可能是排行老大)的优人,穿戴着已故去的相国孙叔敖的衣冠(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举动,使孙的遗族得到封赠的故事。
先秦古优与侏儒、籧篨、戚施的关系。
《诗经·邶风·新台》《传》:“籧篨,不能俯者。
戚施,不能仰者。
”可能是残疾人,籧篨或是一种竹篾编的傀儡。
三优戏的表演特点及其影响前人谈到优的时候常时用这么几个概念:优戏、优语、优谏、优笑。
从“优”与“戏”的本质联系以及优在戏剧史上的重大影响看,优戏是最为重要的。
先秦优戏中对后世戏剧产生重大影响的只有优孟衣冠一事。
中国戏剧史课件 251页PPT文档
![中国戏剧史课件 251页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bbcf5d8a0116c175f0e48be.png)
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
声歇。
吴用章传》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
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 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 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 “戏曲”概念。
古梵剧(公元后)
纪后)
中国古典戏曲(十世
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不同的戏曲发展形式。
北方由宋杂剧演化为金院本(行院的脚本)和元杂剧。明 清两代杂剧发展变化并走向消亡。
明清时,南戏演化为传奇。
清代中期(乾隆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以 昆剧为代表的传奇走向衰落。
中国戏曲史
目录
第一章 戏曲概说 第二章 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 第三章 杂剧 第四章 南戏和传奇 第五章 地方戏 第六章 对戏曲发展的展望
第一章 戏曲概说
一、什么是戏曲 二、戏曲 戏剧 曲艺 三、戏曲的基本特征 四、戏曲的发展过程 五、戏曲的价值和地位
一、什么是戏曲?
“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
至咸淳(1265-1274),永嘉
《宋元戏曲史》目录
第1章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第3章 宋之小说杂戏 第5章 宋官本杂剧段数 第7章 古剧之结构 第8章 元杂剧之渊源 第10章 元剧之存亡 第11章 元剧之结构 第13章 元院本 第14章 南戏之渊源及时代 第15章 元南戏之文章
第2章 宋之滑稽戏 第4章 宋之乐曲
第6章 金院本名目 第9章 元剧之时地 第12章 元剧之文章
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 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ff47e9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d.png)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1第一章戏曲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戏曲一、什么是戏曲?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XXX《水云村稿·词人XXX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XXX《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XXX《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XXX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XXX《宋元戏曲史》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XXX(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朝秀才,著名学者。
1907年起任XXX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XXX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XXX(1884-1939),字XXX,号XXX,长洲(今姑苏)人。
戏曲作家、表演家、实际家、教育家、收藏家。
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
有名门人有任二北、XXX、XXX、XXX、XXX、XXX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1、戏曲与戏剧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干系:在今世,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干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中国戏剧史导论PPT课件
![中国戏剧史导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b77af87375a417876f8f52.png)
但也有人把它们看作是历史剧中的一个特殊门类。
2021/3/7
CHENLI
16
二、戏剧形态与分类
(2)现代剧 对现代生活基础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国现今流行 的现代剧深刻地表现和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的进 步与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创新时代体现出来的精 神风貌,通过艺术加工后的现代剧人物刻画手法 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地塑造了很多具 有美好形象的戏剧人物。
➢(5)木偶戏
由幕后演员操纵,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
➢(6)皮影戏
一种用皮制(或纸制)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戏剧形式。
2021/3/7
CHENLI
7
二、戏剧形态与分类
2.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分类
❖(1)喜剧 ❖(2)悲剧 ❖(3)正剧
2021/3/7
CHENLI
8
二、戏剧形态与分类
❖(1)喜剧: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 类戏剧。 ❖戏剧类别之一。用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 落后的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和它与健 康事物的冲突,台词风趣,往往引人发笑,结局 大多轻松圆满。 ❖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喜剧将那 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尔托的残酷戏剧、贝克特等人的荒诞派戏剧等等。
狭义的“先锋派戏剧”特指20世纪20年代法国以
贝梯、杜林、日瓦特和比艾夫等为代表的戏剧活
动。
2021/3/7
CHENLI
13
二、戏剧形态与分类
❖4.按照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类 ❖历史剧 ❖现代剧
2021/3/7
CHENLI
14
二、戏剧形态与分类
(1)历史剧
象的忠实再现,按照历史提供的确凿人物关系进行剧作
结构,并以历史事件的自然进程安排剧情进展。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简介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1cefd3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6.png)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简介【余秋雨《中国戏剧史》推荐】余秋雨的戏剧研究学术专著中,最异突起的一本书!著名作家、昆曲研究者白先勇先生诚挚推荐!【余秋雨《中国戏剧史》内容简介】这部《中国戏剧史》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
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
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
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虽是旧作修订,但今日看来,仍有新意。
他改变了戏剧史的惯常写法,力图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资料之上浮悬起一副现代人的目光。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评论】“我要大力推荐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戏剧史》。
这是研究戏剧方面最异突起的一本书,用文化人类学来检视中国的戏剧文化,犹如通史,看完之后,就会对中国的戏剧文化有整体了解。
” ——白先勇【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精彩书摘】一最初的踪影戏剧的最初踪影,远不是戏剧本身。
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
一切向着文明进发的原始民族都不会与戏剧美的因素决然无缘。
但是,使戏剧美的因素凝聚、提纯的条件却出现得有多有寡,有早有迟,因此各民族戏剧形成的时间也有先有后。
有的民族,戏剧美由发端到凝聚成体,竟会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
也有某些民族,戏剧美始终没有真正凝聚起来。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戏剧,在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上它必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甚至是最晚才出现的。
它是艺术发展的一种结果,这可能是文化高度进步的产物,因此它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
中国戏剧史精讲
![中国戏剧史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268662d889eb172ded63b7c9.png)
第一章戏曲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戏曲一、什么是戏曲?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朝秀才,著名学者。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长洲(今苏州)人。
戏曲作家、表演家、理论家、教育家、收藏家。
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
著名门人有任二北、卢前、唐圭璋、王季思、钱南扬、万云骏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1、戏曲与戏剧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关系: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中国戏剧史期末复习
![中国戏剧史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859b100e2bd960590c677e6.png)
中国话剧的发端是春柳社。
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是: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1907年,春柳社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
1907年6月,春柳社又正式公演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也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
1912年,陆镜若、马绛士在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陆续加入。
新剧同志会在国内从事职业演剧,这是东京的前期春柳在国内的延续,这一时期的春柳又被称作是后期春柳。
所谓幕表剧,就是指只有故事大纲,依据故事大纲排定一个演员表和分幕分场表,有的附上重要的对话,而其余部分则依靠演员的临场发挥。
进化团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1912年解散。
进化团的主要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
《迦茵小传》是中国本土第一次演出真正的话剧。
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相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
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
多用明场,少用暗场。
使用开放式的结构,受章回体小说影响,分场极多。
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
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
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是画在幕布上的。
1918年6月的《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全民公敌》)、《小爱友夫》。
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同时创办《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由汪优游发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
这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戏剧团体。
戏剧协社1921年12月成立于上海。
由马振基发起,主要成员有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
这个团体公演了16次,活动了12年,是成绩最大,时间最长的剧社。
新中国戏剧史读书笔记300
![新中国戏剧史读书笔记300](https://img.taocdn.com/s3/m/98aba5a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b.png)
新中国戏剧史读书笔记300
中国的戏剧史是一部戏曲史,更确切地说是一部昆曲史。
从元杂曲到明代昆曲的崛起,是一个有文人走进社会里层,用戏剧的形式揭露、抨击当时的社会恶疾与弊端的过程,展现出戏剧的人文关怀和政治意义,出现了最著名的四大名剧《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
明代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恢复,文人弃文从官,以及政治强势的压迫,中国戏剧走向衰败,人文主义被扣杀在了摇篮。
到了清代,戏剧的表现形式,已从戏剧冲突转变为注重表演的形式,唱腔、身段之婉转妩媚成为娱众之物,其文学性和社会意义已不复存在。
直到“五四”新文化的出现,文人们受欧洲和东洋文化的影响,开始力图对中国戏剧加以改革,出现了话剧的形式,如“春柳社”。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各年代中的戏剧表现形式加以梳理,没有展开戏剧理论的探讨。
最后作者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原始的戏剧形态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
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出现在原始歌舞之中(与当时人们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对实际生活的粗陋概括,因而具备了象征性和拟态性)装神弄鬼的巫觋表演巫------舞每当祭祀时,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娱神,也娱人。
原始的歌舞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是不可分割的《九歌》中戏剧美的因素九歌是《楚辞》篇名。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
《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九歌》一共分十一章,可分三类:1.祭歌:《东皇太一》、《礼魂》。
2.恋歌:《东君》与《云中君》,《大司命》与《少司命》,《湘君》与《湘夫人》,《河伯》与《山鬼》。
3.挽歌《国殇》。
屈原被放逐后,在乡间见人们行祭祀之礼,歌舞之乐,感觉其中的歌词在粗陋,便作了《九歌》。
《九歌》中有的歌是以祭祀者的口气写的,描述了祭神礼仪载歌载舞的盛况。
有的则是以各种神的口气写的,在祭祀时需要巫觋分别扮演,以被扮演的神的身分唱出来。
《九歌》第一章《东皇太一》东皇太一即伏羲,伏羲是苗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也是最尊贵的天神。
第二章《云中君》从本篇开始,八章恋歌,表演的是四对自然神悲欢离合的故事。
《云中君》与《东君》是一对,《东君》写的是太阳神,《云中君》写的就是月神。
第三章《湘君》本篇和《湘夫人》写的是湘水配偶神。
这篇是巫扮女神湘夫人的独唱。
唱辞中表达湘夫人盼望湘君到来的复杂感情。
第四章《湘夫人》这是写湘水女神的诗。
本篇由巫扮男神湘君独唱。
辞中表达湘君思念湘夫人,望而不见,遇而无因的心情。
第五章《大司命》大司命是主宰整个人类生命的神。
本篇由男巫扮演,女巫扮唱。
第六章《少司命》少司命是主持人间生儿育女的女神,与大司命是一对。
本篇是巫的独唱。
第七章《东君》本篇是歌颂太阳神的诗。
东君就是太阳神。
篇中由男巫扮太阳神领唱,众巫扮观者伴唱第八章《河伯》河伯是黄河之神。
本篇是歌唱黄河之神的诗,男巫扮河伯与女巫对唱。
第九章《山鬼》山鬼,即山中的女神。
可能不是正神,所以称鬼。
山鬼与河伯是一对。
本篇歌辞全由女巫扮山鬼独唱。
诗歌把女神起伏不定的感情变化、千回百折的内心世界,刻画碍非常细致、真实和动人。
第十章《国殇》本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挽诗。
殇,古代指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
《小尔雅》说:“无主之鬼谓之殇”。
这里指出征阵亡的青壮年。
因为为国牺牲,所以称为国殇。
这篇诗中描写的战争场面,不是一两次战役的写照,而是楚国多年争霸的历史的典型概括。
第十一章《礼魂》这是《九歌》的送神曲,送的神还是东皇太一。
这首诗节奏轻快,洋溢着欢乐之情。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戏剧产生的影响1中国社会生活的“泛戏剧化”。
2生活等同于戏剧中国戏剧的美学特征温柔敦厚中和之美这些美学特征可以用温柔敦厚来概括。
同时,也正是温柔敦厚的美学基调,延缓了戏剧因素的凝集。
第二节秦、汉、六朝优戏倡优与优戏倡优是从巫演化而来的,是女乐与优人结合起来的一类表演型人物。
【优能歌善舞,说他们是歌舞演员可以,但要说他们是最早的戏剧演员则有些不妥。
只有优孟扮演孙叔敖的故事,具备了戏剧美的因素。
】百戏杂陈【“百对杂陈”这一说法,生动地概括了汉代艺术世界的丰富,也体现了中国人在跨越一道重要的历史门槛之后所产生的松快感。
“百戏”之“戏”,意义很宽泛。
凡是在当时能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动态技艺表演,大多包括在内。
音乐、演唱、舞蹈、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片断。
交相呈现,熙熙攘攘。
】角抵戏【就在汉代这种热气腾腾、融会贯通的百戏演出中,我们可以找到戏剧美存身的新地位、新形态。
在百戏中,包含戏剧美成分较多的,是角抵戏。
角抵戏原是一种竞技项目,可能始源于早年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
】《东海黄公》是角抵,却沿着预先设定好的情节线进行。
是扮演,却不再有巫觋式的盲目衍伸成分出现了个人情节化的假定性。
具有里程碑意义。
《踏摇娘》中中国戏曲的美学端倪第一,《踏摇娘》的简约格局,对应着寓言化、类型化的美学风致。
第二,《踏摇娘》演出时的当场应和,开始了中国戏剧家善于承接、反射舞台情绪的传统。
第三,《踏摇娘》已初步体现了中国戏剧“情感满足型”的审美基调。
《兰陵王》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
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又称《代面》、《大面》。
第二章成熟戏剧形态的出现第一节宋金杂剧的准备(图见笔记)【宋代以前,中国以优戏和歌舞戏为主,宋时吸收了说唱,熔铸成新型戏剧样式:戏曲。
北宋杂剧后来在北方形成辽金杂剧;南方形成南宋杂剧。
南宋杂剧只是北宋杂剧的遗传物;辽金杂剧到元代方转化为元杂剧。
而南戏,系在唐宋歌舞戏、优戏和民间曲子基础上形成。
】瓦舍与勾栏宋金杂剧的体制特征一. 结构体制北宋杂剧发展出两段结构,第一段称作“艳段”,第二段是“正杂剧”。
南宋发展为三段结构,又增加一段“杂扮”表演。
作为一场杂剧演出最后的“散段”。
所谓“杂扮”,就是各色人等的意思。
所谓“散段”,就是在正式演出之后留一个余头来满足观众的余兴。
金代杂剧继承两段式表演结构,但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宋金杂剧处于中国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前期,它的体制已经略显后世成熟戏剧的雏形,尽管它对戏剧效果的追求仍然是纯粹喜剧式的,以制造滑稽气氛为主要目的,因而沿停留在表演短小生活场景的阶段,还没有表现完整人生故事的剧目出现,但是在其舞台组成中,综合表演的成分已经占有很大比重。
它的结构已经有所发展,角色行当正式形成,出现逐渐吸收歌舞成分的趋势,这些都体现了它在表演形态上的进步。
宋杂剧的前身五代优戏还谈不上结构,它只是片断的即兴表演而已。
多段连续演出的方式显示出一种结构张力,是社会对于戏剧扩大容量要求的反映。
它导致戏剧从独场戏向多场戏的跨越。
】二. 角色体制戏剧角色的行当制是中国戏曲的特征之一。
末泥:安排整场演出,念诵诗词歌赋并歌唱。
引戏:上场表演舞蹈,引出其它角色。
副净:特长是“发乔”,即装呆卖傻。
滑稽角色。
副末:亦滑稽角色,用语言调侃副净,与副净相互配合,营构滑稽场景,引人发笑。
装孤:扮演官员的人。
三. 音乐体制北宋杂剧在登场时有器乐为之伴奏,称为“断送”。
南宋杂剧已将音乐成分大量引入自己的体制。
金代杂剧在演唱形态上较北宋杂剧有很大进步。
出现乐队,体制上开始向歌唱为主过渡。
并吸收民间曲调格式,在音乐结构上突破原有框架,向北曲杂剧的道路发展四. 表演体制宋杂剧仍以滑稽调笑式的短剧为主。
并开始吸收歌舞说唱杂技等表演手段。
金代杂剧广泛运用综合表演手段的迹象更为明显。
仍以滑稽科诨表演为主要特征之一,更加重视:念诵、筋斗、科范三类演技。
(“科范”指表演技巧,包括趋跄、做嘴脸、打哨子等。
)杂剧内容的社会化1。
政治讽刺【五代之后的辽、宋、金三百余年中,杂剧演出繁盛之极,积累了大量的剧目,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与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之宽、包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戏曲即将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杂剧由其追求临场插科打诨效果的特征所决定,具有的现实性,它总是关注人们最为注意的现实题材,即使是选择历史题材作为内容,也总是去尽量挖掘其现实意义。
从而起到警醒现实的作用。
因而,杂剧内容的首要特色就是它的政治讽刺性】2。
广泛的社会内容大量的演出建立在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化之上。
内容包括众多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故事、神话故事、文人仕女的爱情传奇以及世俗生活故事。
尤以爱情故事。
杂剧表演的美学追求1,喜剧性2,讽喻性3,突发性第二节南戏的成熟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兴起的时间(约在北宋末期)2、南戏兴起的地点温州说,福建、潮州说。
多点说二、南戏的内容负心戏:《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张协状元》爱情磨难传奇:《王焕》、《乐昌分镜》三、南戏的体制1、演出体制①场次不限,长短自由。
②副末开场,引出正戏。
③无论悲喜,团圆结局。
④“集唐”下场,预示内容。
⑤轮番而唱,形式自由。
2、角色体制生: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
旦: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
在南戏中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
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
副末与副净相对,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贴:旦角的延伸,扮剧中次于女主角的正剧角色。
3、音乐体制①以南方乐曲为主,不限宫调,同一曲牌可多遍联唱。
②调式上采用五音阶(宫、商、角、徵、羽)。
③演唱方式灵活多样(可独唱、联唱、接唱、帮腔)。
④伴奏乐器有鼓、笙、萧、笛。
【从结构来看,南戏以“出”为单位,剧本可长可短,根据所需要表现的内容来安排戏剧结构,不求千篇一律。
音乐上以南方乐曲为主。
曲调婉转,节奏缓和。
(音乐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民歌的基础上,并吸取了宋代流行的词体歌曲而形成的,杂剧的音乐则主要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
出戏不限同一宫调,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曲调分成引子、过曲、尾声三类,调式上采用五音阶(宫、商、角、徵、羽)。
不同于北曲的七音阶。
并且曲中唱词要用“入”声字。
(普通话已基本消灭入声,南方方言还有)。
从乐器上看,杂剧以北方乐曲为主,伴奏用琵琶等弦乐,曲调高亢,悲壮沉雄;南戏以南方乐曲为主,伴奏用笙、箫、笛等管乐,曲调婉转,清柔曲折。
】四、南戏的舞台特征1、自由时空转移手法2、假定性手段3、程式化的雏形4、表演手段的综合运用5、化装与装扮【早期南戏在它成型的时候,已经奠定了中国戏曲美学特征的基本范畴,诸如表演上时间与空间过渡的随意性,表现手法的虚拟性,对唱、白、科手段的综合运用等,表演的程式性也已经开始孕育成形。
】五、南戏标志着中国成熟戏曲样式的诞生宋代南戏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诗、歌、舞等综合舞台形式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复杂的场景,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由角色装扮成剧中人物,模仿人物的生活场景,运用歌唱和对白的发声手段,利用舞蹈、身段、模拟动作、科诨等表演方式,在舞台上建立起一定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情境,制造戏剧冲突,从而展现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故事。
可以看出,它已经具备了中国戏曲的最一般特征,它遵循的基本原则规律成为后世不变之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从此走向成熟。
第三章繁花竞开的元代杂剧第一节元杂剧的兴起与传播一、元杂剧形成的条件1、政治条件2、两种聚合A演员的聚合B演员和剧作家的聚合3、北曲的成型第二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音乐结构音乐调式为七声音阶。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四大套音乐体制(四折一楔子)二、演出结构四大版块,穿插过场。
开场随意,无固定形式。
开头“定场”,结束“打散”。
三、一人歌唱体制元杂剧中演出中歌唱比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