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暨南大学科技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脊柱推拿手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要完
成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我院(暨南大
学附属第一医
院)
完成人情况
王华军,第5完成人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 李义凯(职称:主任医师;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负责项目整体研究思路、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中具体任务分工的统筹和安排,以及相关论文的撰写、修改与投稿。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所有的科学研究发现,并参与了所有代表性论文的撰写与投稿,同时也撰写出版相关书籍3本(《软组织痛的基础与临床》、《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
2. 杨先文(职称:主治医师;工作单位: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进行了骶髂关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此部分研究论文的撰写,主要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的第四部分——“骶髂关节推拿研究”。个人主要对骶髂关节的放射解剖学进行了观测研究;另外,也与第8完成人一起研究了骶髂关节的注射操作的解剖学和影像学基础。在此部分合作中主要独立完成的是影像学资料的分析。)
3. 邬黎平(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江门市中心医院;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的“颈部推拿研究”和“骶髂关节推拿研究”。主要研究:①颈椎在屈曲、伸展和侧弯时的椎管形态学变化;②颈部推拿过程中颈椎所处体位,旋转时间以及颈椎节段对颈椎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③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对C3/4~C6/7节段的颈椎进行模拟重建,并对此节段的颈椎施加颈部推拿手法,研究颈部推拿手法过程颈椎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应力及位移情况;④对203个中国成人骶骨进行解剖学观测。)
4. 黄宇琦(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的“颈部推拿研究”,主要采用三维有限元重建技术建立出胸锁乳突
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和分析颈部体位姿势对本模型各组成部分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的影响;同时还研究胸锁乳突肌乳突部扳机点疼痛分布特征及其性别因素。)
5. 王华军(职称: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对脊柱畸形的在体分类和影像学跟踪随访研究。主要对450例中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整个脊柱弯曲度进行分类,同时应用数码脊柱分节角测定系统(Spinal-Mouse System)测量脊柱的活动度和活动曲率,并探讨中国人脊柱弯曲度与脊柱平衡失调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对295例完整的中国人干燥成人肩胛骨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测量,并根据肩胛切迹的形态特征对肩胛骨切迹进行分型。)
6. 焦培峰(职称:讲师;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的“颈部推拿研究”。主要研究观察并统计了成人寰椎解剖学变异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了解剖形态学基础。)
7. 樊继宏(职称:讲师;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的“颈部推拿研究”。主要研究观察并统计了成人枢椎的解剖形态学观测,为临床诊治提供了解剖形态学基础;另外,也协助第6完成人进行了成人寰椎解剖学变异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在其中本人主要独立进行的是数据的录入和图片的处理。)
8. 邹宇聪(职称:医师;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的“骶髂关节推拿研究”。主要对骶髂关节及强直性脊柱炎的解剖学和
影像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只要对骶髂关节解剖结构熟悉,且熟练掌握骶髂关节注射操作,通过简单的X线定位后,在无荧光透射的指引下进行骶髂关节注射也是简便可行的,这为一些无荧光透射设备的医疗环境进行骶髂关节注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9.徐海涛(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8医院;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主要参与了《重要科学发现》中的“腰部推拿研究”。主要对腰椎斜扳手法所致咔哒声响时推扳力
的大小进行了研究, 为手法提供定量化依据;另外,还建立了腰4-5 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 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 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项目简介
此项科研成果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 颈部旋转手法的数学
模型和可视化研究; (2) 颈椎旋转手法对脊柱运动节段结构的影响及其亚生理区的研究; (3) 颈部旋转手法所致咔哒声响量效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 (4) 颈椎旋转手法对不稳定型脑动脉粥样斑块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5) 胸椎掌压法的生物力学和声学研究;(6) 腰椎旋转手法对腰椎内外结构位移和内在应力影响的实时监测研究; (7) 骶髂关节复位手法对骶髂关节应力-应变的影响及骶髂关节稳定性的解剖学研究等。
此项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在于:应用非接触式光学
应变测量技术(PRO-GOM /3D)、三维有限元模型、声学传感器、压力感应器等,并结合多学科(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声学等)对脊柱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为提高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疗效和阐明其作用机制以及手法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实验依据和解剖形态学基础。
此项成果共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 10篇,中文文章12篇。10篇代表性文章被他人引用总次数为45次(其中SCI他引次数为41次)。此成果省内外数十家医院推广应用,对脊柱推拿的治疗起到了指导作用。
代表性论文专
著目录1.Morphological asymmetry of the atlas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2.Variable morphology of the axis vertebrae in 100 specimen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alpation and diagnostic imaging.
3.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 vitro ceverical vertebral canal and its cast form during flexion, 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gding.
4.A Modified Sagittal Spine Postural Classific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eformities and Spinal Mobility in a Chinese Osteoporotic Population
5.Variable morphology of the sacrum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6.Serum Functional Dickkopf-1 Levels Ar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Radiographic Severity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7.A cadaveric study on sacroiliac joint injection.
8.Variable Morphology of the Suprascapular Notch: An Investigation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in Chinese Population
9.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的建立
10.腰椎斜扳手法所致“咔哒”声时推扳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