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高隔离度射频SPDT开关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大功率高隔离度射频SPDT开关的设计
摘要PIN二极管(以下简称PIN管)被广泛地应用于RF、UHF和Microwave circuits中。在半双工射频通信系统中,PIN管的特殊阻抗特性,使其成为单刀双掷(缩写SPDT)开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越来越多地用于接收和发射的切换系统中。本文首先介绍了PIN管的组成,在正偏和反偏两种状态下的等效模型;并通过对比其在SPST(缩写SPST)开关中三种组合的性能,以及分析分离元件型SPDT开关在目前收发系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SPDT开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半双工;偏置;SPDT;大功率;高隔离度
前言
PIN管的本征层的总电荷主要由偏置电流产生。在射频通信中,PIN管会呈现出一个线性电阻,此阻值由直流偏置决定,正向偏置时阻值小,接近于短路;反向偏置时阻值大,接近于开路。这种可变阻抗的特性使其很适合在射频电路中做开关控制器件。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大功率高隔离度射频SPDT开关电路,工作频段为100MHz-200MHz,承受载波功率100W以上,发射到接收端口的隔离度在70dB 以上[1]。
1 基本原理
普通的二极管由PN结组成,在P和N半导体材料之间加入一薄层低掺杂的本征(Intrinsic)半导体层,组成的这种P-I-N结构的二极管就是PIN 二极管,如图1。
PIN管对射频信号的开关控制是通过改变其偏置电压来实现的。当正向偏置时,PIN管处于导通状态,如图2所示,等效为电感L和电阻RS的串联。其中RS 是导通电阻,阻抗小于1Ω,该值决定其插损;L是PIN管的等效电感,电感值小于10nH。
当反向偏置时,PIN管处于截止状态,如图3所示,等效为电容Cτ和电阻RP并联后,再和电感L串联。其中Cτ是结电容,容值小于10pF,该值决定其隔离度;Rp是PIN管的截止电阻,阻值趋近于无穷大。
我们常见的三种二极管使用连接方式如下:图4为串联型,图5为并联型,图6混合型。其隔离度和插损指标如表1所示,我们可得出,串联型的插损最小,混合型的隔离度最大[2]。
在半双工线通信系统的应用中,典型的SPDT电路如图7所示,其中:Tx
为发射机,Rx为接收机,Ant为天线下同。在话音进来时,偏压Bias Vcc 使二极管D1和D2正偏、导通,信号通过C1-D1经Ant发射出去,接收链路近似短路;由于发射链路和接收链路属于并联的形式,为了使发射链路的交流阻抗不受D2短路的影响,通过分立器件C2-L2-C3组成的匹配电路进行阻抗变换,将其射频阻抗变换到无穷大;即从Ant向Rx方向看去,交流阻抗达到无穷大,直流阻抗不会发生改变,从而保证信号从Tx流向Ant时,不会到达Rx。反之,偏压为非正压,即二极管D1和D2截止,Ant接收的信号只能通过L2-C4到达Rx。
上述阻抗变换电路,对于小信号,不会出现失配;在通过大功率信号时,会出现负载失配,驻波过大,隔离特性也会恶化[3]。
2 一种新型射频SPDT开关设计
基于以上发现,现将电路做如下改进,如图8所示。
大功率高隔离度射频SPDT开关的原理如下:发射时,偏压Vcc1,不仅保证D1导通,使发射链路接通,而且使D3也导通,使接收通路对地电阻近似为0欧姆;偏压Vcc2远高于Vcc3,使D2截止。接收时,偏压Vcc1为0V,D1截止使发射通路断开,D3也截止;偏压Vcc2为0V,Vcc3保证D2正偏导通,Ant接收到的信号经D2后到达Rx。采用本电路时,不仅隔离度可以增大20dB 左右,而且电路有更宽的频率响应范围。Vcc2的高压可以根据功率作适当调整,功率越大,电压应越高。本设计和上述的阻抗变换电路相比,接收通道插损会恶化0.1~0.2 dB。
为了保证其性能,电路中应选用大功率、低插损和高隔离度等性能的二极管,高Q值的射频电感和高耐压值的射频电容;在几处偏压附近增加滤波处理。如果电磁环境恶劣的环境下,应添加屏蔽来增加其EMC特性[4]。
3 结束语
本文详细分析了PIN管在射频中开关方面的应用,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分离元件组成的大功率高隔离度射频SPDT开关。通过电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承受功率和隔离度等性能有明顯提高,能够满足无线收发系统对SPDT开关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顾颖言.PIN管控制电路功率容量的确定[J].现代雷达,2005,(3):60-64.
[2] 章敏,蔡德林,任凤.基于PIN管的开关限幅器仿真与设计[J].电子技术,2013,(3):71-72.
[3] 刘恩科,朱秉升,罗晋生.半导体物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11-112.
[4] 薛正辉,杨仕明.微波固态电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83-86,27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