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内在需求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而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认知冲突的概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认知冲突的概念认知冲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思维系统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需要进行新的认知调节以解决问题的一种心智状态。
认知冲突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二、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1. 引发对立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或观点,例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网络是否对人们的交流产生了负面影响”等。
通过引发对立的观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2. 提出矛盾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故意提出一些看似矛盾的信息,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运动规律”等问题,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矛盾信息,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 设计冲突情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冲突情境,让学生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团队合作的教学活动中,故意设计一些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通过沟通和协作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思维1. 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力。
在认知冲突的激发下,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其思维活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内部观念、信念或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或不一致,这种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其重新审视问题,获取新的认知,并引发深刻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定认知冲突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有效地设定认知冲突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发现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或者相互矛盾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解释,让学生自行分析讨论,从而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又如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虹的形成原理,由此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疑问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主动解决认知冲突。
一旦学生发现矛盾,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主动探寻解决的途径。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论证观点,分析问题,逐步解决认知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篇有关情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里引发的情感矛盾开始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人生、探究情感,从而解决情感认知冲突。
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利用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认知领域。
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研究一些复杂的生命现象,如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细胞分裂的过程等,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好奇心和思考,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材料的绘画作业,让学生通过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打破传统的绘画方式,激发学生对创意和艺术的认知。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
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认知冲突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维。
浅议如何引发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
浅议如何引发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浅议如何引发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宗康内容摘要:物理课堂教学中,影响学⽣学习效果的要素之⼀是“教师能否激起学⽣学习的渴望,使学⽣思维处在积极的思考状态之中”。
要达到这⼀要求,教师就应该做到刺激学⽣引起其认知冲突,从⽽使学⽣产⽣求知欲望,进⽽达到提⾼学⽣学习效率的⽬的。
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先应为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学习活动中,创设合理问题情境,引发学⽣的认知冲突,就能达到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提⾼学⽣的学习效果的⽬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认知冲突问题情境原则和途径引发课堂上的认知冲突可以找到教学和学习的最佳契机。
那么何谓认知冲突呢? 认知冲突是指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盾冲突。
可简单理解为某⼀问题学⽣给予解决,但⽤其所学过知识和技能⽆法解决时的⼀种⼼理状态。
对照新课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常欢迎教师能引发学⽣的认知冲突,以便可以使师⽣都能较为轻松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标。
笔者认为要想在课堂上引发认知冲突应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条件:(⼀)学⽣应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中认知冲突产⽣与学⽣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密切相关,学⽣是否具有积极的态度、较⾼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都对认知冲突的产⽣起很重要的作⽤。
对知识漠不关⼼的学⽣是很难产⽣认知冲突的。
此外,有过多次不成功经历的学⽣由于消极的⾃我印象,过⾼的焦虑或消极的态度,会⾃觉不⾃觉地回避认知冲突。
(⼆)为学⽣创设⼀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实践表明,⼀个⼈在平等和谐的环境⾥,活动效率最⾼,才能引发学⽣的认知冲突。
所以教师须以主动、平和、耐⼼的态度参与到学⽣活动中去,⽽不是以主观、武断、⽣硬的⾏为强迫学⽣为与不为。
怎样才能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呢?教师可以从以下⼏⽅⾯着⼿:(1)允许学⽣打断教师的讲话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随时讲出⾃⼰的探索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法。
(2)容忍那些与众不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
(3)⿎励学⽣指出教师的不⾜,修正教师的错误,超越教师。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学习、思考或解决问题中,面临一种认识上的矛盾或不一致的状态。
这种矛盾或不一致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其进行认知重组和思维深化,从而推动学习和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设计和引入认知冲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动机和成就。
本文将从认知冲突的意义、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机制以及巧设认知冲突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意义认知冲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认知冲突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认知重组。
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学生会产生认知不一致的心理状态,进而通过比较、分类、概括等认知过程,以解决认知不一致的矛盾,从而对新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
这种认知重组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认知冲突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深化。
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思维的深入反思和分析,以找到更加合理的认知解决方案。
这种深化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
在面对认知矛盾时,学生会感到认知压力,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动机,去探索和解决认知矛盾。
通过解决认知矛盾,学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加强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机制涉及到认知不一致的产生、认知重组的进行和思维深化的发生等方面。
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机制在于认知不一致的产生。
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在思维活动中产生的认知不一致或认知矛盾。
这种认知不一致可以是来自于外部信息的冲突,也可以是来自于内部认知结构的冲突。
当学生在学习或思考过程中面对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压力和认知困扰,从而激发其思维活动。
巧设认知冲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和引入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认知重组和思维深化。
以下是一些巧设认知冲突的教学方法。
引发认知冲突,点亮思维火花
引发认知冲突,点亮思维火花作者:李伟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5期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诱因。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是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情境。
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点亮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在这样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发和捕捉认知冲突。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中,力求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建立问题与新学内容的链接,在问题的情境中诱发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片段。
砸金蛋(动画):5个金蛋中有3个幸运奖,每次砸1个金蛋,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那就看你的运气了!师:第一个同学得到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师:谁愿意来砸第一个金蛋?你准备选几号蛋?生:我选5号蛋。
(砸开后有奖,奖品是:“我班是最棒的!”学生特别高兴)师:下一位中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师:谁来碰碰运气?你准备选几号蛋?生:我选2号蛋。
(结果没中奖,学生有些失望)这时老师继续追问:下一位同学中奖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是多少呢?(大了,)师:可能性大了,你觉得你一定能成为今天的幸运之星吗?(不一定)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生:我选3号蛋。
师:咱们一起来看3号蛋有没有奖。
(砸开后有奖,奖品是:“你是最棒的!”学生特别高兴)师:在剩下的1号和4号金蛋中,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谁来试试?()生:我选4号蛋。
(这时,学生都瞪大眼睛盯着4号蛋,好像屏住了呼吸,教室里特别静。
当老师砸开后,结果没有奖。
)师:(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还剩一个1号蛋,大家说现在产生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不是幸运奖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0)师:(追问)现在你发现可能性最大是多少呢?最小呢?(最大是1,最小是0)师:咱们共同砸开期待已久的1号蛋吧!结果是“你们都是最棒的!”(整个教室都沸腾起来了,学生兴趣已达到极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一环节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情境中先猜想而后通过活动验证,探究新知。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思维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素质。
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巧设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在接触知识时,个体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矛盾、对立或者不一致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状态。
有效地巧设认知冲突,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设认知冲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利用对立观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或现象提出对立的观点。
比如在一些有争议性较大的话题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提出对立的观点,然后让他们进行辩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也可以通过对立的观点判断选出更加合理的观点,使得自己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主动追问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地追问。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并提出疑问,不断追问直至理解为止。
当学生在认知上出现矛盾时,就会激发他们的思维。
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比较难的题目,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过程来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对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找寻不足。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检验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
通过自我反思,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性,从而寻求突破和提高。
比如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接受他人的批评,也能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全面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知识探索和研究。
这样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知识边界,激发他们的思维。
比如在开放式的实验课上,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那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此教师应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刻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动机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到挖掘教材,巧设疑问,引发认知冲突,是激发学习动机最有力手段。
关键词:认知冲突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创造性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那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
为此教师应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刻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动机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到挖掘教材,巧设疑问,引发认知冲突,是激发学习动机最有力手段。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过程1、引发认知冲突能更快地激发学生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
教师抛出“疑线”,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数学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的策略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认知的过程。
由于学生数学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欠缺,当学生把教材知识结构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时,会发生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1、创设情境,透发认知冲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地学习。
如在“垂径定理的推广及应用”的教学中,先创设如下情境:一位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的玻璃台板敲破了,还剩下如图1所示的一大块,她很想配一块与原来同样大小的玻璃台板。
你能否设法帮她画出一个与原来台板一样大的圆吗?画圆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剩下的这块玻璃找到原台板的圆心。
找圆心的方法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会产生暂时的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的不完整性,从而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的讲授做了很好的情感和心理铺垫,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找“结合点”,激发认知冲突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发掘“结合点”,有针对地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差异,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开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新概念的出现往往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如在“实数”教学中,教师先举例: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cm ,则它的对角线是多少?学生很快得出cm 的结果。
巧设认知冲突__激发学生思维
|文|陆加美所谓认知冲突,指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
认知冲突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不平衡—平衡”的过程,面对新知识或者新问题,当学习者发现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或者与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经验不一致时,认知冲突就随之自然产生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内容理解、文本表达、情感体悟等方面来营造认知冲突,以使学生在同化或者顺应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重构,以促进学生新的知识经验的生成,促进学生向高层次的思维发展方向迈进。
一、从理解内容层面营造认知冲突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文本的认知点不相符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依据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差异,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并随之产生新问题,引起学生新一轮的阅读、思考、辨析等,重新完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建构,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时,教师从老剃头师傅、小沙、“我”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特点,体会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
第一层次让学生阅读老剃头师傅对小沙剃头的相关描写,“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差了点……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等等,用老剃头师傅的剃头来衬托“我”剃头的高超。
第二层次让学生找出“我”给小沙剃头的相关描写,可让学生抓住“围上”睡衣、“摆出”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许多头发等,感受“我”这个剃头大师的做派,“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姿势可谓是潇洒至极。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找出小沙在让“我”给他剪发时表现的句子,从“有些慌”到“高兴”到“无所谓”再到“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教师做足了这三步,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内容,说说课文中谁是“剃头大师”,谁是“害人精”,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肇庆鼎湖中学梁美玉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提高,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上,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种认知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激发他们的这种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巧设认知冲突,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认知冲突,激发、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关键词: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历史教学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
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则学生的思维太顺利,结果来得太容易反而降低了思维的活跃程度,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太小,使得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
这样,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不能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那么,什么是认知冲突呢?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简单的说,认知冲突就是新知识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碰撞。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中都强调,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心理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冲突,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
认知冲突是连结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造成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可以引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思维能力。
可见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学会引发、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在教育过程中,认知冲突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评估方法。
认知冲突是指将学生涉及到一些不同的信息或观点,这些信息或观点相互矛盾,或不协调,存在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认知冲突策略是如何实施的呢?首先,需要找到两种或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概念或观点;然后,设计一个问题或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思考和解决矛盾,并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和权衡不同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
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可以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主旨、含义、情感和作用等多样的文学元素,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释和评估,从而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运算方式,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数学规律和思维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当然,认知冲突策略也需要特别的注意。
首先,认知冲突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比较强烈的焦虑或压力。
其次,认知冲突应具有意义和实用性,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或毫无价值,从而对学习课程失去兴趣。
最后,认知冲突策略需要与学生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程度,提供适合的挑战和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总之,认知冲突教学策略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课程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信息和观点,以及培养对学生的情感和关注。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自主学习能力。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并探索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考。
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巧设认知冲突,通过引发学生对冲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具体解释一下什么是认知冲突,以及巧设认知冲突的原理和方法。
认知冲突是指来自各种形式的信息输入对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产生不一致、冲突和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认知变化。
认知冲突的本质是产生认知不一致性,即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情境下形成的认知内容不同,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是认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促进认知发展和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巧设认知冲突的原理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体系上,它既要有足够的挑战性,又不能过分超出学生的认知范畴。
同时,认知冲突也要有足够的真实性,即要基于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或情境,而不是过于抽象的模型或理论。
巧设认知冲突的方法有多种,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方法。
1、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或做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教学中的Debate活动、讨论课或辩论赛等。
通过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或做法,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考中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异同、优劣和适应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2、制造问题或矛盾。
这种方法常用于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驱动式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课程等。
通过提出一个有待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或矛盾,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反其道而行之。
这种方法常用于教学中的颠覆性教育、教学设计和创新思维训练等。
通过颠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挑战和重新认识,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创新。
综上所述,巧设认知冲突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巧设认知冲突的方法,构建有趣、生动、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认知冲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已有知识、观念、信念、态度与新的信息相冲突,导致个体产生认知不一致的心理状态。
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设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思维。
巧妙设立问题。
问题是激发认知冲突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老师可以提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信息到底应该多少?”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保护与社交媒体的利弊,会引发学生对不同观点的思考和冲突。
利用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观点、不同事物的异同之处,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文学课上,老师可以分析并比较不同的诗歌风格,让学生思考每种风格的特点和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理解。
引入新的观点或信息。
通过引入新的观点或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历史课上,老师可以提出不同于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可以运用悖论和矛盾思维。
悖论是一种矛盾的观点或情境,可以迫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数学或逻辑课上,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悖论,如“我说谎。
”这种悖论会让学生陷入思维上的困惑和矛盾,激发他们对逻辑和推理的思考。
鼓励学生质疑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记忆,很少给学生提供质疑和挑战的机会。
质疑和挑战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挑战,提出疑问并寻找解答,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深度学习。
巧设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立问题、对比分析、引入新的观点或信息、运用悖论和矛盾思维,以及鼓励学生质疑和挑战的方式来创造认知冲突的机会。
这样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有效设置认知冲突,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是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数学学习情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围绕知识点设置认知冲突,引发思维,强化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冲突课堂教学知识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
而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获得体验,产生数学学习情感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精心设置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呢?一、形成悬念,引发思维数学课堂教学本来就没有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设计些新型的教学形式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妨设计课堂认知冲突,形成知识悬念,唤醒学生原本惰性的大脑皮层,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循环小数3.141414…,然后组织学生猜一猜活动,猜小数后第7,第10,第13位数分别是什么数字,同学们纷纷拿笔往后写数,并找出对应位数的数字分别为1,4和1,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找到答案后学生都开心地笑着,教师顺势让学生接着找出第100位是几?第1000位是几?学生一看就傻眼了,按原来的方法的话要写到什么时候,数都数不清,这样挑战学生的固有思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面对学生的迷茫,教师却一下子报出了答案,令学生们分外好奇,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慢慢地有学生发现了教师的找数秘密和其中的规律,随后教师选任何位数他们都能马上报出对应的数来,如第1009位是1,教师适时地让学生上台作总结式讲解,有学生说道:先确定循环节是2,然后用位数除以2,若余1就是循环节的第一位数1,若没有余数就是循环节的第二位数4。
让学生自主引入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
让学生自主引入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阳江市第一中学曾令存摘要: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
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
这一误区,往往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其感知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甚至把没有问题等同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让学生带着属于自己的问题去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问题的新奇、兴奋与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是使学生遇到问题的“机缘”创造者,而不是问题的呈送者,而学生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关键词:思维展示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在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中,刚刚获取若干知识点与整个系统的联系往往只处于松散状态,在这些新知识点(群)之间并未形成有效联通。
这就必然引起学生的某些认知迷惘和混乱,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发现了问题,而只能说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要成功跨越这一认知迷惘阶段,就必须由学生自我准确地诊断出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要实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知识点(群)互相碰撞。
通过知识碰撞,引发出能暴露问题本质的各种信息数据,再由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把问题的本质反映出来,进而实现知识点(群)之间联通。
这就是一个认知冲突的自主引入过程,其主体是学生。
研究发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认知冲突自主引入的过程中,“数”与“形”、思维方式方法、“点”与“面”的相互碰撞起着关键作用。
一、“数形”碰撞“数形”碰撞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的知识碰撞的重要教学技巧。
研究表明,基于“形”的具体形象特征,“形”的碰撞往往发生在“数”(隐藏在“形”后的规律)的碰撞之前,而“形”的碰撞往往能诱发出“数”的碰撞。
因此对学生而言,“数形”碰撞是实现知识有效碰撞的一种重要的探究问题的手段。
在实践中,可以分为“形”碰撞和“数”碰撞两个环节。
【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的探索
【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的探索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因为在真实的学习背景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
如果教师过多地为学生铺设台阶,使学习道路过于平缓,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学生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更难形成学习能力。
一、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1.构成悬念引起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加强特别注意汇聚思维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强化学生注意,促使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方向,凝聚思维焦点。
认知冲突能够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迅速的选择和接受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3.唤起内需发展思维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
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努力求知,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
在学生努力求知,变“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活动得到了有效体现,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生产曲折活跃思维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就象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气氛平淡,没有教学高潮,学生的思维松弛,大脑皮层出于惰性状态,认知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教学。
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创新能力
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创新能力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而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也常常会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激发他们的那种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无法预测的思维行为,如时而合乎逻辑和时而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与旧知识也经常会产生问题和矛盾,从而形成认知冲突。
教师不必要掩盖问题和矛盾,更不要把问题结果过早地展示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冲突的根源,探求解决冲突的办法。
这样可使学生思维遭遇挫折,经受锻炼,在冲突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
一、已有认知和现实现象的矛盾形成冲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大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矛盾和冲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教学中,学生知道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教材在这一章节没有提到温度的问题,教师在这里也不宜告诉学生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这之后教材又安排了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活动,通过测量小灯光泡的电阻,学生会发现灯泡的电阻值几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时,测得的结果不相等这一事实就与学生己有的知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这一知识点相冲突。
灯丝的电阻不是决定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吗?这三个都没变,电阻应该每次测得的都一样才对啊?实验结果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就会在此产生碰撞,引发矛盾和冲突,这会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欲望。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现象呢?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是可以发现这些数据都是有规律的,当电压高时测得的电阻就大,这绝对不是测量误差所造成的,那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通过进一步分析学生会发现实验中灯泡的亮度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电阻的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灯泡越亮电阻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内在需求
摘要: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思考促操作,又以操作促探究,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积极参与。
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也逐步深入,操作不再是指令,而是他们的一种自身需求。
我认为,像这样能激起学生内在需求的探究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认知冲突内在需求自身需求有效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主动投入到知识生成、发展、运用的过程,进而完善已有的知识建构,更好地发展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呢?下面是我两次教学《圆柱的认识》的片段。
以往的执教片断: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
(学生思考后猜想)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贴有商标纸的圆柱形罐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
(学生操作后交流)
生1: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生2: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应该说它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师: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自己先思考一下,再相互讨论。
(学生汇报,师逐一板书)
师: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师完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课后反思:该教学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验证,得出“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的结论,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预设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感兴趣。
学得主动、开心,但实际上,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够积极。
反思原因,学生看似经历“猜想——操作——交流”的探究过程,但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未调动起来,探究动机不强烈。
教师虽未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但也是把知识“嚼碎”后,再让学生“咀嚼”,学生当然“食之无味”了。
课后还了解到,学生对于“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结论的发现并不难,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探究呢?带着问题,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对这个内容的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
本学期的执教片断:
(课前,让学生按照课本提供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
师:同学们昨天都做了一个圆柱,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圆柱?
生1:需要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生2:应该是两个等圆。
师:做一个圆柱需要两个等圆和一个长方形,这两个等圆叫做圆柱的底面,长方形叫做圆柱的侧面。
可长方形是平面图形,而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应该怎么做?(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生3:卷起来。
(师随手拿起一张长方形纸进行演示)
师(拿起两张等圆的纸片):这两个等圆和这个长方形能围成一个圆柱吗?(很明显不能,学生很疑惑)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引发第二次认知冲突)
生4:究竟什么样的长方形和两个等圆才能围成一个圆柱呢? 师:同学们可以试着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后,展开来研究。
(学生操作探究)
生5: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要和圆的周长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略)
师:圆的周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如果要给这两个等圆配一个长方形,使它们能围成一个圆柱,你打算怎么办?(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等圆,小组合作,动手做一做。
(生汇报交流方法,展示作品)
生6:量出圆片的直径,算出周长,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
生7:量出圆片的半径,算出周长,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都一样,围成的圆柱怎么不一样高呢?(引发第三次认知冲突)
生8:因为长方形的宽不一样,所以圆柱的高也就不一样。
生9: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如果长方形的宽一样,圆柱的高也就一样。
师:如果你是老师,布置大家做圆柱,而且要让每个人做的都一样,你会给出什么条件?
生10:统一规定底面周长和高。
生11:统一规定底面半径和高。
生12:统一规定底面直径和高。
师:为什么要告诉这两个条件,做成的圆柱才一样?
师(出示圆柱体罐头):如果要给它贴一圈商标纸,你打算怎样求出商标纸的面积?
(学生回答后,教师逐步完成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板书)
课后反思:上述教学围绕“怎样做一圆柱”这一个问题展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课始谈话引入问题“怎样做一个圆柱”,学生因为有了课前做圆柱的经验。
不难回答:两个等圆和一个长方形。
而教师接下来的演示打破了这种“平衡”,使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长方形和两个等圆能围成一个圆柱”的问题,很自然地将学生的研究重点集中到了长方形与圆的关系上。
学生在个性化的探究中终
于发现:长方形的长要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发现围一个圆柱,这一环节既是验证,也是进一步探究。
交流展示时,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不完全一样,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这样。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做出的圆柱一模一样?”学生从实验中感悟到圆柱的形状与大小受底面和侧面这两个因素所决定,这为后面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最后解决“怎样求商标纸的面积”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上述教学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思考促操作,又以操作促探究,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积极参与。
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也逐步深入,操作不再是指令,而是他们的一种自身需求。
我认为,像这样能激起学生内在需求的探究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必须让他们面对认知冲突,为他们创设一个个探究阶梯,引领他们对旧知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深化和发展,促进新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