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

合集下载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摘 要 本文从物理学发展史,物理教材,物理学科特点等方面来阐述了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注意存在于物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只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归纳,我们就能在物理教学中找到让人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人文精神;教书育人;物理教学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深谙和把握人的主题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创新精神教育。

信息时代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

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应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并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道德意思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学精神需要。

社会责任感教育。

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又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平等观念教育。

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

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

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

浅谈基础化学知识里蕴含的小哲理

浅谈基础化学知识里蕴含的小哲理

浅谈基础化学知识里蕴含的小哲理摘要:只要你细细的品,基础化学中的很多定律亦或小小的名词术语都有它的哲学滋味掺在其中,本文中在我的浅薄的学识和狭窄的眼界下,略举几例。

关键词:化学;哲理各个自然学科比如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和哲学的关系好像很远,七八杆子也打不着;但又很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者为象为形前后相随左右为傍,如果了解科学发展史的就知道很多学者大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下面我就浅薄的简述一下我的略知一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这是19世纪发现的三大定律之一,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无法用数学推理证明但至今没有违背的定律的内容如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会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也会从一种物体转移到另一种物体,在转化转移过程中能量总和不变。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我们不仅仅理解并解决了很多化学中的能量有关的问题,更是延伸了很多哲学上的意义。

人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好运的能量轮不停地转,所以只要你不停歇努力的脚步你总会赶上幸运的列车,但切莫得意忘形,你也会不知在哪个站口又下来了,终其一生不悲不喜,怀着奋斗的意志顺其自然的心境过好每一天。

化学中计算物质质量的最基本的定律即物质不灭定律:反应前的物质总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量。

化学的本质就是有新物质产生,所以物质的存在形式改变了,但总的质量不变。

比如一堆干材燃烧后转变成了一堆灰烬和飘散进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干材的质量等于灰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物质在运动的宇宙里就是不停地转化着“花褪残红青杏小”,我在想我们的青春终会逝去,我们该如何转化我们的青春:是让她挥一挥衣袖,来无声去无息;还是来时一路山花烂漫去时空虚悔恨填满余生;抑或来时尽洒青春汗水和微笑去时繁华似锦悠游卒岁。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可逆的即参加反应的物质不会完全转化成产物,最后反应系统是反应物和产物共存的,这就是所谓的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这种平衡不是静止不动的,只要改变了反应条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向反应物逆增的方向亦或向产物增加的方向移动。

浅谈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

”物理化学课程是各高校化工类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考研及工作至关重要。

物理化学教学中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人文教育,这样,教学中将文、理结合,德育、智育并进,课堂不再完全由枯燥、乏味的符号、概念、公式、定律等构成,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并且能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就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了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恰当运用物理化学理论相关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凸显学科的思想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职业思考习惯。

1.矛盾观讲解物理化学中的某些理想化概念时,“抓大放小”,培养学生的矛盾观。

以理想气体为例,理想气体是指在任意的温度与压力条件下,均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

事实上,理想气体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高温低压的实际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呢?高温低压条件下,实际气体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自身的体积与分子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也可以忽略,故可看作是理想气体。

2.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

以准静态过程为例,它是指由一连串无限邻近且无限接近平衡的状态构成。

热力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准静态过程呢?只有系统达到了平衡态,才能够被描述。

但是要实现能量的相互转化,状态必须发生变化,发生热力过程,如何实现这两个矛盾概念的统一呢,故引入准静态过程。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的辩证思维方法。

克—克方程、范特荷夫方程及阿伦尼乌斯方程,既涉及化学热力学知识又有动力学知识,每个方程均既有微分式、不定积分式和定积分式三种形式,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公式很吃力。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三组公式非常相似,好似兄弟、姐妹。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物理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将物理学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涉及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体现在物理化学领域的理论探索中,更是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

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又源于哲学思考。

科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

而这些特征正是哲学思想中的经验主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体现。

观察是科学方法的起点。

观察要求科学家具有清晰、准确的感知能力,并能从复杂的现象中分离出物理和化学特征。

这种观察的能力和方法,一方面要求科学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化学常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家对现象进行反思和理解,这体现了哲学中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思考。

实验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室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验来检验假设和理论。

实验的设计和执行需要科学家具备实验技巧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科学家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深刻理解。

实验的结果往往不是单一的实验现象,而是对实验结果的反思思考,通过修改实验设计,从多个角度找出正确的实验方法并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这也是哲学中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和演绎的思考体现。

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想路线在物理化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需要具备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开放的创造性思维,这能帮助他们在研究中找到新的思路、解决因循守旧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并且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和难点。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主题,并尝试利用已知理论或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来建立更深入的物理化学理论。

在此过程中,科学家关注自变量如何改变因变量,并从中找出自然界的特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这同样凸显了哲学思想中的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和推断的过程。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在物理化学研究中,如果一个科学家想要证明他的研究结果正确,他怎样做。

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结果和观察结果得到相同的结果进而确定自己的结果,这一过程同样反映了哲学中证明过程的思考。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中学物理教学新课标指出要“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呢?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体现在:1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和贯穿爱国主义精神教育1.1 在物理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组织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如电荷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因表面上与中介物无关,被称为超距作用;法拉第提出电荷,磁体周围存在着电场,磁场;赫兹用实验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从而得出“场”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引力与斥力”“波粒二象形”等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

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等体现了自然界中的量变引起质变……这些丰富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作用不可忽视。

1.2 我国在科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一卷爱国主义教育的诗篇。

《庄子》中对运动即时性的认识;《墨经》中对杠杆平衡与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我国古代对地磁场,磁偏角的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以及“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的成功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

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在像钱学森、邓稼先、居里夫人等科学家身上,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完美结合,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而科技落后必遭外来侵略者欺凌的道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这些物理化学规律中的人生哲理你知道么?

这些物理化学规律中的人生哲理你知道么?

这些物理化学规律中的人生哲理你知道么?1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以抗衡该改变。

(平衡倾向削弱改变)【人生哲理】人在顺境时要收敛,要谦虚谨慎,以防止走向成功的反面,人在逆境时要冷静,首先要采取断然措施进行止损,以阻碍平衡继续逆向移动,更要忍耐,找准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生哲理】人单靠自己是无法成才的,人的成长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它可以是老师的严格要求,朋友的规劝,小人的监督,同事的竞争。

3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人生哲理】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金刚石价值连城,而石墨却价值平平,这是因为它们内部结构不一样,而让石墨变成金刚石,需要经过极高的温度、极大压强的历炼,所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4许多反应理论上计算可以发生,但是到如今一直没有实现,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催化剂。

【人生哲理】许多学生聪明却又没有成才,就是没有找到刺激他心灵的催化剂,因此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评估,而后给与必要的刺激或者是创造一定的条件助其成才,而不是改变学生本身。

5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成正比。

【人生哲理】在复习过程中要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最好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不是贪多求快,八面出击,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6能量越低越稳定。

【人生哲理】物体放在地面上比放在高处稳定,吃饱了饭,精力充沛了就想运动,而在精力不足的时候就喜欢静静的躺着,因此一个人要想平平安安的渡过一生,就要殚精竭虑,努力奋斗,整天不学习贪玩的学生违纪的几率远远高于认真学习的同学。

人文思想在理论力学中的运用

人文思想在理论力学中的运用

人文思想在理论力学中的运用
人文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种基于人文思想的理论。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牛顿力学有所不同,后者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

通过理解人文思想对物理学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人文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物理学中的伦理问题。

例如,核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能量来源,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如果我们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忽略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因此,我们需要将人文思想引入到这个问题中来,以确保我们的决策不仅符合物理学的要求,也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人文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物理学中的美感。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它也可以是美的。

例如,黑洞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天体现象。

通过对黑洞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美丽之处,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人文思想在理论力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解决物理学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发现物理学中的美感。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人文思想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推
动物理学的发展。

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课堂上的体现

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课堂上的体现

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课堂上的体现物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探讨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是许多学科的基础。

与此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包括思维、存在、本质和现实等范畴。

看似与物理化学毫不相关的哲学,实际上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有着重要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课堂上的体现,以期提高人们对物理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物理化学领域,哲学思想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物质的本质、世界的本原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物理化学家们不断探索的焦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也深受哲学影响。

例如,假说和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这也正是哲学中理论和实践关系的体现。

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哲学思想。

例如,物理化学的发展往往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物理化学的发展也为哲学思想提供了实证的依据。

在物理化学课堂上,哲学思想的体现也十分显著。

教师需要将辩证唯物主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物理化学课堂上的体现。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哲学思想在促进学生思考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化学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物质本质的思考,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哲学思想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物理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更好地理解能源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化学中的“人人”平等
• 所有反应都不能无限进行,平衡是所有化 学反应最终要达到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建立是以可逆反应为前提的。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正 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反应。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都可在不同 程度上达到平衡。化学平衡则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可用 ΔrGm = ΣνΑμΑ= 0判断,μA是反应中A物质的化学势。根据吉布斯自 由能判据,当ΔrGm=0时,反应达最大限度,处于平衡状态。
•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 头是宗教。 ———杨振宁
谢谢!
反应物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发生一次碰 撞,直接生成产物微粒。这种反应称为基元反 应。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一个个基元反应组 合而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目前未发现超过四个同时反应的基元反应
量变是质变的初级阶段,当量变发展到一定时候就 会跃迁即发生质变,这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普遍 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 就是吃馒头,吃到第七个饱了,前六个是量 变,第七个是质变,没有前六个只吃第七个是不 行的,只吃六个也饱不了。所以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低温时 △H(焓变)<0 △S(熵变)<0 自发 进行 (量变) • 温度升高 △G (吉布斯自由能)变大 自发 性降低 • 温度达到一定后, △G变为正。反应不自 发。(质变)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
• 自由与必然的辨证关系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 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 性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民主,自由,人人 有工作,人人有好的生活. 是追求人自身价值 全面发展的过程。

对物理理论的一些人文思考

对物理理论的一些人文思考

对物理理论的一些人文思考一. 自然法则的客观存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有这样一段:“我对社会正义和和社会责任的热切关注,与我疏离人群,避免与人接触的行为,形成强烈对比。

我自成一路,从不全心归属于我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妻儿;面对这些羁绊,我从不放弃疏离的执念,一种对于独处需求的执念,而且这种感觉与日俱增。

这样的人才能独立于他人的意见,兴趣和判断,避免让自己立足于这种不稳妥的基础之上。

叔本华有句名言:人能为所欲为,但不能驭其所欲。

这句话在我年轻的时候就启发了我,并且不断地在人生艰难时刻成为我和许多人的慰籍及忍耐的源泉。

”爱因斯坦为《爱因斯坦传》作序时说过这样的话:“被作者所忽视的,也是我性格中非理性的、自相矛盾的、可笑的、近于疯狂的那些方面。

这些东西似乎是那个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的大自然为了它自己的取乐而埋藏在人的性格里面。

”这些话可以这样理解,人作为生物学上的一种高级动物,个体的人出于生存需要,会为为皮囊所累,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以完全保持理性和公正。

,爱因斯坦曾说:“从系统的认识论看,科学家不过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机会主义者。

”这句话对他同样适用。

原子弹的爆炸极大地震撼了世人,似乎把人类的逻辑和理性也唬住了。

我们来看质能公式:E=mc2,它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用来解释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和计算高能物理中粒子的质量。

原子弹爆炸只是损失了很小的一部分质量,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并不等价于所有的质量都可以转化为能量。

况且,原子弹爆炸后损失的质量和转化出的能量是无法准确测量的。

只有铀,钚等几种重原子核的元素才有可能制造原子弹。

无论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还是原子弹,氢弹的爆炸,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质量转化为了能量。

质能方程,依据高等数学中的数理逻辑,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

2.人类历史上对自然法则的探究活动中有重要的一项就是炼丹,中国的炼丹活动(炼制长生不老药和将铜、铁转变为黄金、白银)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汉时,炼丹的风气开始深入民间。

物理化学的哲学问题

物理化学的哲学问题

物理化学的哲学问题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融合了物理学和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方法,探索物质世界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然而,在物理化学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对于物质、实验和理论的本质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结合物理化学的研究过程,探讨其中的哲学问题。

一、物质的本质和存在物质是物理化学研究的核心对象,然而对于物质的本质和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然哲学中的重要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中,雅典学派认为物质是永恒不灭的实体,而赫拉克利特学派则认为物质是一种不断流动变化的实体。

这种关于物质本质的争论在物理化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原子学说的提出与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是由离散不可分割的微粒组成的。

随后,物理化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了物质内部结构与组成的更加细微的细节。

然而,对于物质的最基本原子结构和组成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未解之谜。

例如,目前对于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质子、中子和电子,然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即夸克。

此外,对于夸克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也尚不完全清楚。

因此,对于物质本质和存在的探讨仍然是物理化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哲学问题。

二、实验的本质和意义实验是物理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观测和测量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然而,实验的本质和意义在哲学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在早期的实验科学中,实验被认为是直接观察自然现象和收集实证事实的手段。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实验不仅是收集数据的手段,而且也是一个操控和干预自然现象的过程。

实验者的选择和操作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了实验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讨论。

因此,实验的本质是否真正反映了自然现象,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实验中的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如何等问题都是实验哲学中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实验条件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往往是难以排除的,如温度、压力、浓度等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共34页PPT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共34页PPT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从物理发现看人文精神

从物理发现看人文精神

从物理发现看人文精神当人们在研究物质运动的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时,物理学便诞生了,最初人们对物理的认识只停留在经验层面上。

物理学作为一门发展最早、基础性最强、影响最大的学科,在物理思想、方法、理论等方面都闪烁着人文内涵的光芒。

人文内涵作为相对感性的认知是对物理学这样的理性科学的有力补充,人文内涵在时代条件下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强调物理学中的人文内涵,实际上是寄希望于求得二者交相融合的双赢结果、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进步。

这既是对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做贡献。

以前人们认为“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而且这种观念持续了1900年,富有实验精神的伽利略发现了问题所在,并用实验说明了一切,这就是1590年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它很好地说明了自由落体时物体速度与其质量无关的客观事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并告诉我们不要被所谓的“经验”所蒙蔽,一切真理都要出自实践,只有经过了实践,才能使真理成为真理,才能让人信服,我们不得不佩服伽利略的实验精神,正因为他的实验精神,才有了这一辉煌的发现,他才能为牛顿运动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成为“近代科学之父”。

即使是真理,也有其局限性,牛顿建立的运动体系深入人心,经历了实验的考验,无疑它是真理,但人们对高速运动和微粒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无法用牛顿的经典理论来解释一些现象,一度引发了物理学上的危机。

这时爱因斯坦站了出来,他指出了牛顿运动体系的局限性,打破了原有的时空观,颠覆了人们的想象,提出了“光速不变”,并认为时间并不是绝对的,这使人们在物理学上的认识更近了一步,爱因斯坦能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能够摆脱“惯性思维”,以全新的角度认识问题。

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可以说,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有发展,才能发现真理的局限性,甚至发掘出另一个真理。

如果拘泥于现有思维习惯,肯可能一事无成。

要善于吸取教训,有时是别人的教训,当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此结构的不合理性,但始终没有人站出来,这时,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汲取了老师的教训,设计并实施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核式结构,为人们对原子的认识进行了重要补充,卢瑟福很好地认识到猜想要以实验为基础,要符合实际,不能只是天马行空地想象一番,正是这种精神,才成就了卢瑟福,才使人们向真实的原子结构又迈进了一步。

物理学中的人生哲理

物理学中的人生哲理

物理学中的人生哲理
导语:只要认真思考,我们可以从物理学中感悟出人生哲理。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物理学中的人生哲理,欢迎各位参考。

物理学中的人生哲理
一、热学
物理原理:热传递能量的方向是由高温传向低温。

物理现象:一滴热水滴入一盆冷水,热量由热水传向冷水。

人生哲理:热水哪怕只有一滴,也要把自己的热量传给周围。

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也要尽力伸出双手,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二、光学
物理原理:物体在平面镜上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汇聚,因此称为虚像。

人生哲理:人无法真正看清自己,即使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

因此,人人都要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与意见,不断改进自己。

三、力学
物理原理: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物理现象:为了使用方便,菜刀的刀刃做得锋利,使得压强较大;刀柄做得光滑粗大,使得压强较小。

人生哲理:刀锋无需讥笑刀柄的钝挫。

物尽所长,人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

附:关于人生感悟的哲理句子
1、有时候你并不是不努力,只是太迷信人际关系的力量,若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或许早有建树。

许多人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就是靠一己之力、一技之长、自给自足,如果有朋友提携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会太糟。

2、快乐带来的智慧存在于清晰的心灵感觉中,不因困扰担心而困惑,不因绝望、厌烦而迟钝,不因惶恐而出现盲点。

跃动的快乐——那不仅是满足或惬意——会突然到来,就像四月的春雨或是花蕾的绽放。

3、当我们接受人的不完美时,当我们能为生命的继续运转而心存感激时,我们就能成就完整,而别的人却渴求完整,他们为完美而困惑的时 ......。

关于物理现象中人生哲理

关于物理现象中人生哲理

关于物理现象中人生哲理关于物理现象中人生哲理导语:人生哲理是指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

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

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

相比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而言,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也可以泛指一切人生价值观。

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液体是一种“中庸”状态,可攻可守,能进能退。

这样的人生必然是平和安宁的,决不会“大起大落”。

犹如一种“原生态”歌舞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多么平和的俗境,表里一体,形神和谐,淡朴,宁静,隽永。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变形,平和是原形。

”平和就是一种液态人生,我们需要好好保持。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速度有快有慢,这是相辅相成的。

“快刀斩乱麻”,比喻的是做事要果敢、决断;“慢工出细活”,则用来说明做事要细致、持恒。

如果只把“快速”视为现代人的思想特征,那就是偏见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那种动荡与浮浅的生存状态了,可叹的是,他们总是以“忙”为借口,拒绝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闲”。

他们哪里知道,所谓“一闲对百忙”,其实是一种生命哲学,或者说是一项人生艺术。

中国的文人把“慢”视为一种功夫、一种文化、一种境界。

时间是相对的`,即使长命百岁,也是转瞬即逝。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同空间一样看待的话,生命就会变得很静、很慢,以至永恒不衰。

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不妨“闹中取静”、“忙里偷闲”,自我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人生不仅要做加法、乘法,也要善于做减法、除法。

昆德拉赞美《缓慢》,他指明:“在慢速和记忆之间,快速与忘却之间,潜藏着一种有机联系,而慢速与记忆的强度必然成正比。

”星云大师提倡《宽心》,他强调“慢工”与“细活”,以为可以养艺、养生、养量、养寿,总之受用无穷。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

当你为生活所迫而来去匆匆时,渐渐地忘却了历史,忘却了闲情逸致,忘却了生命中本应属于自己的好东西。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刍议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刍议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刍议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刍议[摘要] 文章从自然科学专业授课教师研究和把握课程中哲学思想的必要性切入,论述了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认为物理化学蕴含和表达着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为总特征的唯物辩证法,同时也蕴含和表达着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关键词] 物理化学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认真研究和把握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专业授课教师从事教学的必然要求。

这一方面是因为哲学是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类科学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关于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学问,自然科学各专业课不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是相关哲学思想在专业学科的具体外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科学所内涵的哲学思想为其各学科的开展、从而也为各门专业课的研究和教学,提供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不言而喻,各门自然科学专业课都是寓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是引领各门自然科学专业课教学的思想旗帜。

各门专业课的成功教学,无一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

谁准确地把握了自然科学课程中的哲学思想,谁就获得了从事相关教学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也就掌握了教授学生领会和运用该课程科学原理、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钥匙。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高校物理化学课程内涵的哲学思想,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

物理化学蕴涵和表达着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为总特征的唯物辩证法物理学和化学本来是自然科学领域本质各异、区别明显的两大分支学科。

但是,随着人类实践的进步和这两大分支学科的深入开展,物理化学这门全新面貌的学科竟然脱颖而出。

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根本特征,从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

物理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索化学变化根本规律的科学,不仅蕴涵着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为总特征的唯物辩证法,而且它的形成和开展是唯物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实践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议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摘要:将理工科教学与人文哲理进行融合,让学生能够运用理工科的知识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纷杂的社会现象,并学会对社会问题作出决策,是自然学科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该文通过物理化学中的开尔文公式、精馏原理、可逆过程、熵增原理等基本理论诠释了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哲理,如新鲜事物产生的阻力、人才选拔机制、国家GDP增长速度与环境保护之矛盾、社会发展多元化等现象。

关键词:物理化学、熵、可逆过程、精馏原理目前世界各国的理科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素质的交叉,素质教育也是我国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又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热点问题。

著名的《耶鲁报告》肯定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

然后无论人文教育家们如何呼吁,科学教育仍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并逐步取代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而如何在各自学科中,尤其是在理工科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就要求理工科教师从本学科理论知识中充分挖掘存在的人文资源,为在理工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素材。

作为理工科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去了解社会和关注社会,并能运用理工科的知识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纷杂的社会现象,并学会对社会问题作出决策,这是高校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1-3]。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大学中化学或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堪称化学中的哲学,虽然教科书中没有直接出现哲学术语,但是其自身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从哲学角度来分析和认识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并从哲学观点来渗透和融合到日常生活或者社会发展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树立科学方法运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物理化学的哲学内涵,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然科学最终与人文哲学融为一体。

本文就教学中的体会谈谈物理化学中蕴涵的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哲理。

1 开尔文公式诠释社会进步中新事物的完美蜕变需要借助外界力量ργr 2P r P ln RT M = 公式1 开尔文公式(公式1)描述了在一定温度T 下:某物质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Pr 与其表面张力γ、曲率半径r 、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汽压P 、分子量M 、密度ρ之间的定量关系,Pr 特指小液滴或小气泡的蒸汽压。

对于小液滴,r >0,则Pr >P ,即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要大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而且液滴半径越小,其饱和蒸气压增大得越多。

将此理论应用到大雨来临之前的大气中,此时大量气体中将要产生新的相态-小液滴,当小液滴从无限小开始形成的过程中,其蒸汽压要远远大于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汽压,人们的直观感受就是在大雨来临之前闷热难耐,要想缩短小液体的形成时间,就需要借助新的固体微粒作为新的相态-小液滴的附着点,进而加快小液滴从无到有的形成进程。

开尔文公式也可应用于沸腾前液体中将要产生的小气泡的情景,此时对小气泡而言r <0,则Pr <P 。

即小气泡的饱和蒸气压要小于同温度下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而且气泡半径越小,其蒸气压越小。

要想使得小气泡的蒸汽压达到外界大气压强而气化,势必需要升高温度,这就是产生过热液体的原因,要想缩短过热液体存在时间以尽快达到蒸发状态,同样需要借助新的微粒作为新的相态-小气泡的附着点,以加快气泡从无到有的进程,这正是沸石的作用。

加热前沸石中大量孔隙中潜伏着大量气体,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沸石中的气体进入液相,成为新气泡的附着点,进而缩短了气泡形成的过程。

这一科学原理可以上升到哲学范畴,即人类社会每一次制度的进步、新鲜事物的诞生都要面临具大的社会阻力,要想冲破层层障碍,只有借助外力才能实现完美蜕变。

2 精馏原理诠释中国人才选拔体制精馏塔的分离原理是借助混合物中各组分相对挥发度的差异,经过多次气化和多次冷凝达到分离的目的,在精馏塔的进料位置,不同蒸发能力的混合物一同进入塔的进料板,其中较轻组分以气体形式沿着塔板上行、较重组分以液体形式下行。

在塔内的每块塔板上均伴随着冷的下行液体和热的上升气体的换热,并进行传质。

塔板中下行液体中部分轻组分遇热蒸发可能进入上行气体中,反之,上升气体中的重组分遇冷的液体可能被冷凝而进入下行液体中。

每个塔板都进行以上的变化。

最后最轻组分、次轻组分、...、次重组分、最重组分依次从塔的上部到下部分流出。

如果以原油为原料进入精馏塔中,则从塔顶到塔底依次得到了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我们可以将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蒸发能力比喻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精馏塔相当于中国的人才选拔体制。

由于家庭教育背景、天赋,学习能力的差异,进料板相当于人生遇到的第一次选拔-中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入上行期,学习能力差的进入下行期。

每块塔板相当于每次小的选拔赛,下行的部分学生有机会进入上行,反之上行的学生中也同样有被甩下来进入下行期。

最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历经每块塔板的考验最终进入塔顶,相当于高考位于前列的学生,而下行的学生由于没有抓住每次机会,最终被从塔底甩出。

笔者在课堂上讲授精馏原理时用以上案例做比喻,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 可逆体积功诠释国家GDP 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可逆过程是指热力学系统在状态变化时经历的一种理想过程。

热力学系统由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到达另一状态后,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即能使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又能完全消除过程对外界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则该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反之,如果无论采用何种办法都不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则该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

以上的可逆过程可以借助气体的恒温压缩和恒温膨胀完成循环过程以实现系统与环境功的交换进行解释。

参看图1,系统从始态D (V 1,P 1)恒温膨胀到终态C (V 2,P 2),再恒温压缩至始态D (V 1,P 1),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如果循环是由一步膨胀和一步压缩构成,则膨胀阶段系统对环境做的功等于矩形ABCD 的面积,将终态C (V 2,P 2)再经历一步压缩至始态D (V 1,P 1),压缩阶段需要消耗环境的功等于矩形面积ABC'D',以上的循环过程,当系统恢复原状(V 1,P 1)时,消耗环境的功与系统对环境做的功差值等于矩形CDD'C'的面积。

图1 一步膨胀一步压缩完成循环过程系统与环境功的交换示意图VP (V 1,P 1) (V 2,P 2) A D B C'D' C图2 两步膨胀两步压缩完成循环过程系统与环境功的交换示意图 如果完成的循环过程是由两步膨胀和两步压缩构成,参看图2。

则消耗环境的功与系统对环境做的功的差值等于两个白色矩形区域的面积之和,以此类推,当完成循环过程由无限次膨胀和无限次压缩构成,则膨胀过程和压缩过程与环境交换功均是曲线CD 下的面积,说明完成循环,系统恢复原状时,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功正好抵消,系统循环过程没有对环境留下任何痕迹,这种无限次的压缩和无限次的膨胀循环就叫可逆过程。

容易想象,循环速度与压缩或膨胀的次数有直接关系,循环由一次膨胀和一次压缩组成,速度最快,但是透支环境功最大,反之循环由无限次膨胀和无限压缩组成,速度最慢,甚至实际过程是无法实现的,但是系统与环境交换功正好抵消。

由此说明,对一个循环过程,追求速度势必以消耗环境功为代价的,而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人是什么? 人就是环境,所作的各项工作可看成是系统,我们都希望在人生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从系统中得到最大的功。

笔者在讲授该部分内容中,将环境比喻成贪婪的人类。

当系统膨胀对环境做功时,人类想获得最大功;当系统压缩消耗环境能量时,人类又想付出最小功。

想实现以上梦想,需要无限缓慢的膨胀或无限缓慢的压缩速度,这当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态。

而现实中人类要追求发展速度时,必将会以损失能量为代价的,这种功的透支直接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将这一理论应用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当追求高的GDP 时,势必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

学生通过抽象的物理化学中的可逆体积功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国家控制GDP 的原因,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VP(V 1,P 1) (V 2,P 2) A D B D C4 熵增加原理诠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熵的提出来源于人对时间,对宇宙的思考,熵是用来衡量一个实际发生过程中产生无用功的一种状态函数。

熵增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热力学系统从一个平衡态经过绝热过程达到另一平衡态,它的熵永不减少。

如果过程是可逆的,则熵不变,如果过程是不可逆的,则熵值增加。

热力学第一定律诠释的能量守恒,即能量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诠释了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熵增加的方向进行,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

在整个宇宙当中,当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时,不仅不可逆转物质形态,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变得不可利用。

即大量人类制造的化工产品、能源产品一经使用,不可能再变成有利的东西,宇宙本身在物质的增殖中走向“热寂”,走向一种缓慢的熵值不断增加的死亡。

按照一些后现代的西方社会学家观点,熵的概念被其移植到社会学中。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熵”,即社会生存状态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程度将不断增加,现代社会中恐怖主义肆虐,疾病疫病流行,社会革命,经济危机爆发周期缩短,人性物化都是社会“熵”增加的表征。

由此熵进入到了哲学领域,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世界从秩序到混乱、从生机勃勃到最终消亡的发展规律[4,5]。

结论:在当前呼吁大学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的背景下,把学生培养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才是我们每个大学老师的责任。

如何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理科教学来挖掘传递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关于在理科教学中融入并传递人文精神的新思考以物理化学的教学为例,曾义,高等教育研究,2011,28(2):25-272、案例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李学峰,赵艳茹,大学化学,2012,27(5)15-173、物理化学课程对人生的启示,杨菊香,刘振,朱蕾,广州化工,2013,41(12):231-2324、从熵、熵变谈辩证思维与科学发现,赵刚,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9(4):102-1035、熵的泛化及应用,吴瓶,姜黎霞,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19(4)28-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