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1.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互相竞进的时候,我国正经历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C.夏、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2.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3.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是A.彩陶文化B.黑陶文化C.白陶文化D玉器文化4.传奇“神农耕而作陶”,反映了当时A.产生了原始农业B.显现了贫富分化现象C.原始农业进展促使原始手工业显现D.制陶业的兴盛5.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奇不正确的是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C.尧、舜、禹时实行“禅让制”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6.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要紧缘故是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7.按时刻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①武王伐纣②盘庚迁殷③平王东迁④国人暴动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③②①8.下列国都不在今河南省的是A.阳城B.殷C.镐京D.洛邑9.商代文明对后世阻碍最大的是A.宽敞的疆域B.精美的青铜制造艺术C.天文和历法D.比较成熟的文字10.第一提出“地理”名称的著作是A.《诗经》B.《尚书》C.《周易》D.《春秋》11.商朝和西周农业有较大进展,要紧依靠A.耕作方式的变化B.农业工具的变化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D.肥料品种的增加12.下列诸侯国中哪一个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A.齐B.楚C.晋D.秦13.我国是最早使用丝织品的国家,养蚕缫丝能够上溯到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C.商朝D.西周14.记载“匹马束丝”的青铜器,其制作年代应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15.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形A.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显现斜纹提花织物B.西周铸造的“毛公鼎”上,有近五百字的铭文C.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D.河北藁城出土的西周时的石砭镰是医疗用具16.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是A.《诗经》B.《周易》C.《尚书》D.《夏小正》17.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进展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进展18.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A.令民为什伍B.燔诗书而明法令C.尽地力之教D.为田开阡陌封疆19.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本质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进展的趋势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C.公田转化为私田D.诸侯争霸战争20.战国时,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先姜氏而为诸侯,这一事件的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权益的斗争B.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益的斗争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贵族之间争夺权益的斗争D.卿大夫与国君之间争夺权益的斗争21.战国时,各诸侯国开展变法的经济根源是A.为富国强兵各国君主支持变法B.法家思想的阻碍C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势力越来越大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不断进展22.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要紧目的是A.拥护周天子的领导B.抗击少数民族的入侵C.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D.巩固西周的等级制度23.春秋战国时,居住在中原华夏族西边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东胡C.越D.戎24.战国时,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争是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25.春秋战国时,我国农业技术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是A.铁制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C.用桔棒灌溉农田D.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26.战国时,水利灌溉事业有专门大进展,闻名的水利工程有①楚相孙叔敖修的芍坡②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C.①②都正确D.①②都不正确27.战国时,有一位哲学家说天不因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地不因人厌恶遥远就缩小了面积,这位哲学家属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四)板块四 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
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 )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C.推动政务统一D.规范行政流程解析:C 本题考查宋代三省制的演变和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以“三省互相兼”的方式,可以减少相互间的制约与扯皮,在尚书令协调下推动政务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
A、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这种方式与原来三省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比,决策的科学性应该有所下降,故B项错误。
2.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
“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解析: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特点,A项正确。
B、D两项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不符,排除。
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项错误。
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他强调科举取士的主要作用是(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C.促成了官民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程序解析:B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从属于B 项,C、D两项中的“读书风尚”“选拔程序”材料未体现。
01-06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先秦)
01-06高考题分章节第一章:先秦1.(01全国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2.(01上海1)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商朝的是A.周公东征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平王东迁3.(01广东1)夏朝农业生产使用的主要工具不包括()A.蚌制工具B.木制工具C.石制工具D.铜制工具4.(01江浙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5.(01全国春季2)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C.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6.(02上海历史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 盘庚迁殷B 牧野之战C 周公东征D 共和行政7.(02上海历史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8.(02苏粤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9. (02天津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0.(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11.(03江苏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2.(03江苏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13.(04江苏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商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周14.(04全国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5.(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5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测)(解析版)
第05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能力提升检测卷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70一、单选题(含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22·湖南·衡阳市一中模拟预测)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
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
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答案】D【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宋代的财政拮据、君臣离心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初期过度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D项正确;A项描述过于笼统,排除A项;宋代有冗兵问题,因此兵力并不弱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费用紧张,而非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
宋朝经筵逐步走向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
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时说:“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
“经筵”制度的形成A.使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B.得益于宰相地位的提高C.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D.扩大了古代教育的对象【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可知,经筵制度的形成有利于督促皇帝对品德和功绩的重视,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C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宰相地位的提高与经筵制度的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经筵制度是对古代皇帝的教育,无法扩大古代教育的对象,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3·湖北·模拟预测)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
最新 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历史基础训练1《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先秦史单元检测 精品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先秦史单元检测一、选择题6. 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7.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 B.商朝前线兵力弱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8. 下列符合西周井田制规定的是A.奴隶分散耕作B.奴隶交纳田租C.诸侯交纳贡赋D.土地可以买卖9.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 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10.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11. 下列哪些符合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 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④以贝作为货币⑤用漆工艺装饰车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⑤ D.①③⑤15.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落的表现有①王畿之地大大缩小②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③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④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17.公元前7世纪,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18.下面叙述与战国历史相符的是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D.南方楚王率军到洛阳问鼎1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 D.曲辕犁的发明20.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出现了精巧漆器②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③已能用曲造酒④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其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22.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2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2.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哪个朝代的事件?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3. “文景之治”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局面?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4.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5. “百家争鸣”是哪个时期的学术氛围?A. 先秦时期B. 秦朝时期C. 汉朝时期D. 唐朝时期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答: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几个阶段:首先,他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削弱了六国的实力;其次,他组织了大规模的军队,进行了多次战争,最终击败了六国,实现了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在于,它结束了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请简要描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答: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推行了重农政策,文化上则出现了儒学、道家、法家等学派并存的局面。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推行了丝绸之路的开拓,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20分)请论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使得出身贫寒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此外,科举制度还推动了官僚体系的完善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使得政府机构更加高效。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考试内容过于死板,无法完全考察一个人的实际能力,而且容易导致官场腐败。
中国古代史——先秦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先秦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
据此回答1-7题。
1.考古发掘一座先秦墓葬时发现了用九个鼎随葬的情况。
根据周礼,只有天子可用九鼎,但是根据出土的其他文物断定它决非周天子墓葬。
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B.社会剩余劳动产品更加丰富C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2.春秋末年,齐鲁等国农业税征收的主要标准是A按公田的实有数目征收 B按土地的实有数目征收C按户籍征收 D按家庭人口的实有数目征收3.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姐。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人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 幽王荒淫无道 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 分封制下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4.某地发掘一座占墓,出土有一枚距今约 5000 年的玉面人,一尊内壁刻有小篆的扁足青铜方鼎。
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 .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父系氏族时期B .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C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商周时期D .根据文字判断,墓主估计是商周以后的人5、春秋时期,齐、鲁等国分别实行“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的实质是A.推广铁器和普及牛耕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建立新的封建制度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是我国史书有确切纪年最早的史事②商朝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③商周遗址已出现了原始瓷器;④商周时已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发展和诸侯国的数目减少等多种现象交织在一起。
高中历史 宋元部分练习题
宋元部分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
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3.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 C .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4.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6.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
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
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C.字形严谨。
笔画密集繁复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7.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A.8世纪中期B.11世纪中期C.14世纪中期D.15世纪中期8.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9.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A. 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B. 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C. 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D. 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10.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
知能专练(一)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李雪山先生全面梳理了甲骨文中有关方国、封国名称,用青铜器铭文等材料与甲骨文对勘,以及卜辞同版或关联的记载推定方国、封国的具体地方;通过对甲骨文中所见的侯、伯、公、男、田、卫、亚、子、妇等诸称是否为爵称的缜密分析,判断封国应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时期2.王国维评价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动;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
”该材料反映了()A.官吏选择和任命的出现B.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C.嫡长子继承制结束D.王位世袭制出现3.(2014·威海一模)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已经非常完善。
当时中国的文明不仅在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上领先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在制度层面走在世界前列B.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C.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D.小农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4.(2014·常德质检)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5.(2014·保定模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
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D.“仁”的思想、郡县制6.(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一.高考真题枚举全国卷II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4.(2013)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5.(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6.(2015)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6)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
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
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
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
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
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
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
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
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
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
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
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宋元时期自测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宋元时期自测题(附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对立的示意图,正确演变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 ③④①②D. ④②③①2.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特点是()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3.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
①赵匡胤建立北宋②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③元昊建立西夏国④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上述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②①③④D. ②①④③4.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A.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B. 政权并立和民族融合C. 繁荣开放的社会D. 盛世与危机并存5.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政权中没有实现对国家统一的是()A. 秦朝和汉朝B. 隋朝和唐朝C. 北宋和元朝D. 北宋和南宋6.下列史实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①契丹仿照中原制度进行改革②北宋和西夏交往频繁③宋辽边境设置市场互相贸易④许多女真人改用汉姓A. 文化昌盛B. 民族交融C. 商业繁荣D. 政权并立7.“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A.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B. 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C. 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D. 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8.《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这则记载说明当时()A.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B.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 成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D.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9.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B. 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C. 设宣政院管辖台湾地区D. 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10.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一
《中国古代史》课后练习第一编先秦部分一,名词解释1,巫山人直立人,于1984年发现于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是目前所知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巫山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制品,其中多数石器都带有早期制造石器的特点---人工打击的痕迹,生存年代距今约为204—201万年。
2,蓝田人直立人,于1963年和1964年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村,公王岭蓝田人距今为98万年—67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65—53万年,对原料的利用率较低,表明其制作技术仍有相当的原始性。
3,元谋人直立人,元谋人于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包括削器,尖状器和石片还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大量的炭屑和烧骨,元谋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4,北京人直立人,北京人化石首先发现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第一地点,北京人在体质特征上存在头骨原始而四肢进步的现象,推知男性平均身高1.62米,女性1.52米。
5,金牛山人金牛山人于1974---1975年发现于辽宁省营口市金牛山,其体质特征较北京人进步,被认为是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度的类型,其生存年代距今约28万年。
6,许家窑人许家窑人于1974—1977年间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属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阶段,其生存年代距今约10万年以上。
7,马坝人早期智人,于1985年发现于广东曲江马坝乡,马坝人的头骨与北京人相比已有很大进步,其形态明显区别于直立人而进步为早期智人。
8,丁村人早期智人,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体质特征与现代黄种人已经很接近。
9,山顶洞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1933—1934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脑容量为1300-1500毫升,已在现代人脑容量的变异之内,总体特征代表了原始蒙古人种,其生存年代距今18000年。
10、柳江人晚期智人,柳江人于1985年发现于广西柳江县,柳江人的体质特征比较矮小,与现代华南和东南亚人比较接近,其总体特征应属于蒙古人种中的一种较早类型。
高三上学期历史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先秦————隋唐
阅后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3 分) (2)从材料三和材料四,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对外交往有哪些重要的类型?(4 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张骞通西域有哪些世界意义?(5 分)
() 2
A.50 岁以上
B.50 岁以下
C.40 岁以下
D.60 岁以下
11.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以下对这一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们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制约和监督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的产物 ③它的实行,加强封建君主的中央专制统治权 ④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发
展影响深远
A.①②③
/
高三上学期历史单元测试(1) —《中国古代史》先秦—隋唐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7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5 小题 75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D.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矛盾尖锐
19.隋唐采取“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其实施的主要结果是
()
A.使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扩大了封建社会统治的阶级基础
C.缓和了庶族和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D.大大加强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
瓷器是中华民族古代伟大文明的标志性成就之一,是中国的代名词。据此回答 20~22
3.隋朝兴修的大运河与黄河相连接的河段是
()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25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一从先秦到宋元时期的中华文明
阶段检测(一)从先秦到宋元时期的中华文明(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尚书·汤誓》中载,成汤伐夏桀时,对不愿在农忙季节去征讨夏桀的士兵们说:“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据此可知,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商取代夏是历史必定C.社会转型速度加快D.农业是重要经济部门2.[2024·浙江省衢州市考试]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觉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
这些发觉表明,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遍运用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2024·青岛黄岛区期中]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
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行厌也;诸夏亲昵,不行弃也。
”于是齐桓公救济燕国,攻打山戎。
这说明( )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B.霸主有“尊王”的义务C.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4.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瞿同祖意在说明,官僚制度( )A.亲密了君臣之间的关系B.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C.加强了社会治理的力气D.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5.[2024·江苏省徐州市期中考试]秦末形成了众多的反秦势力,其中有陈胜号为“张楚”,葛婴立襄强为楚王,秦嘉立景驹为楚王,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武臣独立为赵王,韩广独立为燕王,田儋独立为齐王,陈胜立魏国旧王族咎为魏王。
据此可知( ) A.战国纷立局面复现B.秦朝统治土崩瓦解C.分封之制得以复原D.反秦力气趋向联合6.西汉初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姓名:_____
一、选择题(50分)
1.商朝的灭亡,确切地说是亡于
A.民族战争 B.属国征伐 C.兼并战争 D.权臣篡夺
2.“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对这一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是墨家的任贤的主张
C.是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D.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谋求发展秦国势力4.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5.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含义是
A.了解情况 B.开通道路 C.填补空白 D.开拓空间
6.秦汉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适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基础 B.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了多民族国家
7.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
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 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
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 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8.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9.隋大运河的四段水道中,全在江苏境内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0.“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
该句中的“制”是指
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1.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问世时,不.可能写在
A.竹简上 B.木简上 C.纸张上 D.绢帛上
12.下列关于唐至元明时期我国居民迁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②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③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④许多中原人民迁往边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C.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D.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4.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
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辽国(契丹)能够维持与北宋政权长期对峙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取得了澶州之战的胜利 B.迫使北宋政府签订丧权和议
C.基本完成了封建化 D.培养了一批亲辽的北宋官员
16.中国的水利技术西传,欧洲的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分别是在
A.秦朝、元朝 B.唐朝、清朝 C.宋朝、元朝D.汉朝、明朝
17.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进一步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发展的是
A.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B.科目变化,以进士、明法科为主
C.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D.为防止考生作弊,考试实行糊名法
1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19.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为议和而存,不议和而亡。
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
他否认了:①宋朝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②军民抗金才使南宋偏安一隅③宋朝投降派排挤、迫害主战派而占上风④宋朝军队曾取得澶州和郾城等大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王安石变法中不是解决北宋中期“积贫”问题的措施是
A.青苗法和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和将兵法
21.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为了
A.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B.推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C.适应不同生产生活方式 D.笼络汉族地主和官僚
22.耶律阿保机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其活动不包括
A.提倡农业
B.建立契丹国
C.创制契丹文字
D.夺得幽云十六州
23.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局势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地方军阀割据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24.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讲,实际上是少数民族
A.封建化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内迁过程
25.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保持统一的经济基础是
A.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物资的需求
B.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C.互相依存、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
D.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需要
二、材料题(2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宋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肖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材料二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
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
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三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六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
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才算了事。
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字,……
——以上均摘自《简明宋史》回答:
(1)据材料一,盟约内容有何特点?指出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3分)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3分)(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4)你认为宋与辽、西夏的议和有积极意义吗?请稍加说明。
(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材料二
禁军官印——“拱圣下千都虞侯朱记”铜印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情况?带来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加强禁军的目的是什么?是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所采取的措施?
⑶假如北宋初年契丹突然来犯,边境告急,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前往救援?为什么?
⑷宋神宗年间,将领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三、问答题
28.(16分)自秦汉至隋唐,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黄河中游,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自五代以后,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等成为著名的都城,有的甚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请回答:
(1)综合分析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后1世纪初,统一王朝定都关中地区的有利因素。
(2)五代以后,长安、洛阳失去都城地位的诸种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26.(13分)(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
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3分)
(2)不同:政治上夏国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内容相近而名称不同。
其说明当时地夏国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分)
(3)第二次宋进一步退让,使双方政治上出现了不平等关系。
(2分)原因:与当时形势及其造成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但主要是宋妥助造成。
(2分)
(4)有。
在战争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牺牲一点眼前利益,能避免更大的伤亡和更大的破坏,有利于双方的经济的发展。
(3分)
27. (1)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
军队的不断膨胀,使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下降。
⑵目的: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验教训:唐宋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统领禁军的宋太祖曾凭军权发动“陈桥兵变”,废周建宋。
⑶不能。
原因:禁军将领无调兵之权,禁军的调动权归属枢密院,而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
⑷变化:王安石变法,实行将兵法,将领可以训练一定辖区的禁军。
意义:加强了军队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8.(1)地理条件:关中地区三面环山,东近黄河,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地势平坦,土地
肥沃、水原充足。
历史条件:关中地区经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社会经济、文化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条件:关中地区土地平坦,水利灌溉系统发达,农业发展水平高,为定都提供了物质基础。
军事条件: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西退可守,东进可以争夺天下。
(8分,每点2分)(2)长期开发破坏了生态,阻碍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经济中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政治、军事斗争重心由西向东的转移;(2分)五代以后,边患主要由西北转移到北方和东北地区。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