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学重点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人体与运动》教案范文模板

《人体与运动》教案范文模板

本文将重点介绍《人体与运动》教案的范文模板,并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教学思路和实践方法。

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1. 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人体结构和功能1. 人体的组成和结构。

2. 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3.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第二章:肌肉运动1.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

2. 肌肉的运动原理和规律。

3. 运动训练对肌肉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章:心血管运动1. 心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2. 心血管的运动原理和规律。

3.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章:呼吸运动1. 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呼吸的运动原理和规律。

3. 运动训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和作用。

第五章:运动的生理效应1. 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2.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六章:运动训练的方法1.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运动训练的计划和安排。

3. 运动技巧的训练和提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 课外拓展: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运动健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锻炼意识。

六、评估方法1. 个人策划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包括训练目标、安排、方法和时长等方面,并撰写个人策划报告。

2. 观察记录表: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运动训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掌握情况。

3. 期中、期末测验:采用客观、主观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人体运动学

人体运动学

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第一节骨运动学1.骨的形态:正常人有206块骨头,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除此外还有含气骨和籽骨)2.骨的作用:①力学功能:支撑功能、杠杆功能、保护功能②生物学功能:钙磷储存功能、物质代谢功能、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3.骨性能:力学功能(支撑功能、保护功能、杠杆功能);生理学功能(钙、磷储存功能与物质代谢功能、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4.长骨的血供:滋养动脉,骨端、骨骺和干骺端血管,骨膜血管。

滋养动脉在骨骼周围的肌肉中,有大量血管。

骨端、骨骺和干骺端血管,是第二套长骨的供血系统,由关节周围的血管丛分支而进入薄层骨皮质供应干骺端区。

骨膜血管,骨膜本身有一套完整的供血系统,是长骨第三套血供系统,在骨膜表面,纤维层和肌肉血管广泛吻合形成血管丛或骨膜血管网。

5.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骨的硬度、骨的刚度,骨的稳定性。

髋关节的外旋肌:共6块,梨状肌、股方肌、上孖肌、下孖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被臀大肌所覆盖4.骨的主要成分?①骨膜(1)骨外膜:富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对骨的营养,新生及感觉有重要作用(2)骨内膜:附于骨髓腔及松质骨表面的薄层,终身生骨潜能②骨质(1)骨密质:规则且排列紧密的骨板构成。

由内到外外环骨板层,骨单位和内环骨板层(2)骨松质:有针状或片状的骨板构成,呈网状结构,形成骨小梁。

③.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富含脂肪组织,不具造血。

紧急情况下可转换成红骨髓④关节面软骨覆盖在骨关节面上的弹性的负重组织,减小关节摩擦5.骨重建分期①休止期:②激活期:前期细胞分化成破骨前细胞,附着骨表面③吸收期:破骨前细胞与暴露表面接触、融合,分化成破骨细胞,进行骨吸收。

在吸收期骨表面形成的陷窝,叫吸收陷窝。

④.转换期:破骨细胞移向其他位置。

⑤形成期:破骨细胞在陷窝表面分化,增殖,形成类骨,随后骨化成骨。

第二节肌肉运动学1.肌肉的运动单位:肌肉的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肌肉的运动单位2.肌的运动状态:①静力性运动:即为等长运动或者等长收缩②动力性运动:包括向心性运动和离心运动3.向心运动:又叫向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相互靠近。

人体运动学重点24002

人体运动学重点24002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

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相关概念】·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

第一讲 人体运动学总论

第一讲 人体运动学总论

一、人体运动中的力(熟悉)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分为内力和外力。 1、外力:外界物体作用于人体的力。重力、支撑
反作用力、摩擦力、流体阻力
经常被用来作为康复训练/治疗的负荷,负荷选择要与肌 群及收缩强度相适应,这是增强肌力训练的方法学基础
2、内力: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内力之间相互作用,维持最佳活动,同时和外力相 抗衡适应人体生活。
1)肌拉力 是人体内力中最重要的主动力。 2)各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力
3、内外力之间关系
二、人体运动动力学理论(牛顿定律)(了解)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力定律)
三、人体运动静力学理论(掌握)
1、 静力学基本概念 2、人体平衡的条件及特点 3、人体重心
二、杠杆分类(掌握)
用杠杆原理对运动进行分析,是运动力学分析重要手段
寰枕 关节
斜方肌
动力点
支点
平衡杠杆
阻力 点
阻力点
动力点
支点
省力杠杆
动力点 支点
阻力点
速度杠杆
三、杠杆的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掌握)
1、省力 用较小力克服较大阻力,使力臂增长或缩短阻力臂
2、获得速度 使阻力点移动幅度和速度增大要增加阻力臂和缩短
力臂
3、防止损伤
人体骨骼与肌组成的杠杆大多属于速度杠杆,阻力过大时, 易引起力点和支点,即肌腱、肌止点以及关节的损伤。
四、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掌握)
大关节最先产生运动,然后依据关节的大小
出现一定的先后顺序。
上下肢各关节的肌肉生理横断面(cm2)
关节
上肢
下肢
性别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运动学重点

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

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得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功能解剖学: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理动能的学科。

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应力:指人体结构内某一平面对外部负荷的反应,用单位面积上的力表示,(N/cm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他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力矩:是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度,是力和力臂的乘积。

阻力点:阻力杠杆上的作用点,是指运动阶段的重点、运动器械的重力、摩擦力或弹力以及拮抗肌的张力,韧带、筋膜的抗牵张力等造成的阻力。

他们在一个杠杆系统中的阻力作用点只有一个,即全部阻力的合力作用点为唯一的阻力点。

力偶:通常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梅脱:能量代谢当量。

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其运动强度为1MET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又称速度杠杆。

人体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下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心脏的功能能力:指机体在尽力活动时达到的最大MET值。

或者,在有氧范围内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强度活动的最大MET值。

或者,心脏功能容量/体力功能容量,指体力活动的能力。

健康人,心脏的功能能量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相应的MET值。

稳定角:是中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

是影响人体平衡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稳定系数:为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转动惯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大小。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基础与概念)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基础与概念)
化系统; 卧床时,对泌尿系统会产生影响; 制动还可使皮肤及其附件产生萎缩和压疮; 长期卧床往往伴有代谢和内分泌的障碍,出现肌
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
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 意义
呼吸与体液循环 肌骨系统运动 运动的生理效应
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很大; 局部制动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严重; 对呼吸道的影响; 长期制动会产生感觉剥夺和心理的社会剥夺感; 长期卧床及病痛对精神和情绪的影响,可影响消
第一础与概念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第三节 动力学基础 第四节 静力学平衡 第五节 生物力学基础 第六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七节 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1 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意义
2
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3
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

《人体运动学》课程标准

《人体运动学》课程标准

《人体运动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人体运动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72学分:4分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开课学期:第一或二学期一、课程定位该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能用运动学知识,分析运动障碍的原因、探讨康复治疗机制与指导康复运动治疗实践。

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括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基础、功能解剖学、关节运动学、运动控制、运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运动学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体在运动状态下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学科,阐明运动训练原理、方法与疾病康复之间的关系。

它要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临床康复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正常人体形态》、《正常人体机能》(或《人体结构和功能》)、《人体运动学》和《人体发育学》等,后续课程是《运动治疗技术》、《常见疾病康复》(《神经疾病康复治疗》、《骨骼肌肉疾病康复治疗》)等。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在掌握“实用、够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重点掌握人体运动学的相关内容。

1.熟悉运动中的生物力学问题和生物化学问题,了解生理学问题。

2.掌熟悉头、颈、躯干、肩复合体、腕、手、膝、髋、踝、足的运动学特点。

3.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式,有关的反射与反应。

4.掌握运动神经系统病损功能障碍的特点,熟悉其他原因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

5.了解运动对心理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能对运动中能量代谢进行分析2.能对人体运动中生物力学进行分析3.能利用运动处方指导训练4.能准确的分析出运动障碍发生的部位(三)素质目标1.热爱专业,爱岗敬业;有为残疾人童4.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体运动控制的能力。

服务的意识;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2.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有良好的举止、沟通能力和职业情感。

人体运动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人体运动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人体运动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人体运动学是运动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原理和机制。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承受着各种力的作用,因此了解人体运动学的重要知识点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运动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人体运动学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在人体运动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我们了解。

首先是位置和位移,位置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移动。

其次是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最后是力、质量和惯性,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程度。

二、质心和重心质心是指物体的质量均匀分布的中心,重心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所产生的合力的点。

在人体运动学中,质心和重心的位置对于运动员的动作和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跳远中,运动员需要通过控制身体的重心位置来获得较好的起跳姿势和飞行姿势。

三、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力的作用点和方向非常重要。

力的作用点指的是力所作用的物体上的具体位置,力的方向指的是力的作用线的方向。

通过合理地控制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运动员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提高运动表现。

例如在投掷项目中,运动员通过控制手臂和肩膀的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可以增加投掷物体的速度和力度。

四、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人体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合理地运用杠杆原理,运动员可以在运动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杠杆原理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作用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运动中,肢体骨骼和关节构成了人体的杠杆系统,通过改变杠杆的长度和作用点,运动员可以调整杠杆的力臂和力矩,从而实现更大的力量输出。

五、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在人体运动学中,摩擦力和空气阻力是运动员需要克服的两个重要力。

摩擦力是由物体表面接触而产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空气阻力是运动员在高速运动中所受到的阻力,影响着运动员的速度和稳定性。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

第一章总论1.康复治疗是综合的、协调地应用各种专科治疗手段,促进功能的恢复、改善或重建。

(P1)2.人体运动学研究人体活动的运动规律,如人体或人体特定部位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

(P1)3.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意义的总结:人体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人体运动是多系统协调工作机制,需要呼吸运动和血液运动的支持;人体运动时,肌肉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会加速神经信号的传导,提高神经感受器的灵敏度,使神经肌肉间的协调作用得到增强。

(P1)4.制动:至人体局部或者全身保持固定或者活动被限制,常用于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保护性治疗,以减少体力消耗或脏器功能损害,稳定病情,帮助疾病恢复。

(P2)★对身体的影响:①制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很大,②局部制动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很大,③导致呼吸功能下降,④易产生尿路结石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⑤使皮肤产生萎缩和压疮,⑥导致代谢和内分泌障碍。

★对心理的影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或出现感情淡漠、退缩、易怒、攻击行为等,严重者具有异样的触觉、运动觉、幻视与幻听。

认知能力下降,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协调力、精神运动能力、警觉性等均有障碍。

5. 人体重心的位置: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处。

(P12)6.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结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发生的变形,称为应变。

(P13)7. 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向前于躯干两侧。

(P14)8.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①屈曲与伸展,②内收与外展,③内旋与外旋。

(P15)9.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主要起到省力、获得速度、防止损伤的作用。

(P17)10.能量代谢的生物学意义:磷酸原功能系统、糖酵解功能系统、有氧代谢功能系统。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

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相关概念】·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

人体运动学复习重点

人体运动学复习重点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人体运动学基础·人体运动学:在康复医学中用于分析运动障碍的原因,探讨康复机制与指导康复运动治疗实践,是康复治疗学专业一门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一、基本概念1、 人体运动形式:平动、转动、复合运动·平动:指运动过程中,身体上的任意两点的连线始终保持等长和平行,其运动轨迹是直线或曲线。

简化为质点。

e.g.滑雪·转动:指运动过程中,身体上的各点都围绕统一直线(旋转轴)作圆周运动。

简化为刚体。

e.g.掷铁饼·复合运动:人体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分解为平动与转动。

2、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曲、伸展:主要是以冠状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外展: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额状面上的运动。

(3)内旋、外旋: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旋后(前臂和小腿);内翻、外翻(足踝)。

3、 上肢的基本运动形式:推、拉、鞭打下肢的基本运动形式:缓冲、蹬伸、鞭打全身的基本运动形式:摆动、驱赶扭动、相向运动(ps:相向运动:身体两部分相互接近或远离)4、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某一固定点or轴(支点或支轴)转动的坚硬物。

(1)杠杆分类:①平衡杠杆(一级杠杆)②省力杠杆(二级杠杆)③速度杠杆(三级杠杆)·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

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第二类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一根一端支在地上,向上撬动重物的棍棒。

其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故称省力杠杆。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

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2)杠杆的特点:·平衡杠杆:①支点位于中间②传递力/平衡力③可省力/可增速④少见(寰枕关节)肌力×d=阻力×d w·省力杠杆①阻力点位于中间②主要省力③少见肌力×d<阻力×d w·速度杠杆①动力点位于中间②主要增加速度/增加运动幅度③大肌力克服小阻力(费力杠杆)④常见肌力×d>阻力×d w·试述杠杆原理在康复治疗学中的应用:①省力②获得速度③防止损伤5、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①大关节最先产生运动。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运动学、动力学基础)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运动学、动力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
内容
第一节 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第三节 动力学基础 第四节 静力学平衡 第五节 生物力学基础 第六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七节 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1
运动学基本概念
2
运动学描写的基本知识
运动学基本概念
(一)物理量 标量、矢量、张量
(二)运动学描写常见的物理量 时刻、时间 位置、位移、路程、轨迹
体阻力 2.内力:肌肉拉力、各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
力、各内脏器官的摩擦力、内脏器官和固定装置 间的阻力等。 (二)牛顿定律
1.牛一 2.牛二 3.牛三
(三)功与能 1.功:作用力与受力点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的乘积。 2.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力在单位时间内对物体所做的功。 3.动能 动能物定体理所:做末的态功的Ek动 12能mv与2 初态动能的差等于
t0 t
3.角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角速度的变化量。
a lim
t0 t
4.转动惯量:转动惯量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质
量有关,还与质量的分布及转轴的位置有关。 (1)对于质量为m的质点,如果它离转轴的
垂直距离为r,那么,这个质点对该转轴的转动 惯量为I=mr2
在研究人体转动问题时,转动惯量是一个必测的基本参数。
4.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重力、弹性力、万
5.势能
重力势E能pG mgh
E pk
弹性势能

1 2
kx2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
7.功能原理:系统的外力做功与系统内部非保 守力做功的总和等于系统总的机械能的改变。
8.机械能守恒定律:
如果系统的外力做功等于零,并且系统内 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则系统的总机械能将不 随系统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

1.人体平衡的条件- -除外受力1).支撑面:接触面积加包围面积。

2).重心:整个人体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人体的重心垂直投影线越远离支撑面的边缘,则稳定性越大。

3).稳定角:是重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

4).平衡角:等于某方位平面上稳定角的总和。

它可以说明物体在某方位上总的稳定程度。

27.人体平衡的条件一个物体是否失去平衡,取决于该物体重心垂直投影线是否落在支撑面内。

物体开始倾斜时,随着物体的倾斜,重力产生-一个使物体恢复到原来平衡位置的恢复力矩,倾倒力产生使物体倾倒的倾倒力矩。

倾倒过程中,如重力作用线在支撑面内,则恢复力矩使物体恢复到原位置;如倾倒使得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时, .则恢复力矩为0,重力矩起着加剧倾倒的作用。

稳定系数: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当稳定系数大于1时,物体本身重力产生的恢复力矩足以对抗倾倒,当稳定系数小于1时,物体恢复力矩对抗不了倾倒力矩,物体倾倒,平衡破坏。

所以,物体越重,其稳定力矩越大,抗倾倒的能力越强。

1.肩胛骨的运动有以下几种形式:上提下降:肩胛骨在冠状面内向上运动为上提,向下运动为下降。

如耸肩一下放。

前伸后缩:肩胛骨在水平面内向前运动为前伸,向后运动为后缩。

如含胸一扩胸。

上、下回旋:肩胛骨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旋转,肩胛下角朝外上方运动为上回旋,朝内下方运动为下回旋。

2.肩肱关节的运动:肩肱关节是一个典型的球窝关节,能绕三个基本轴运动: 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旋、外旋水平屈伸和环转运动3.运动肩胛骨的主要肌群上提:斜方肌上部、菱形肌和肩胛提肌下降:斜方肌下部、前锯肌下部、胸小肌前伸:前锯肌和胸小肌后缩:斜方肌中部和菱形肌上回旋:前锯肌和斜方肌上部下回旋:菱形肌、胸小肌和肩胛提肌4. (1)斜方肌起点:枕外隆凸,上颈线,颈韧带,第7颈椎至第12节胸椎的棘突,其肌束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止点:锁骨外侧1/3、肩峰及肩胛冈。

作用:.上束纤维-. 上提及上回旋肩胛骨,中束纤维-内收肩胛骨,“下束纤维-下降肩胛骨(2)菱形肌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人体运动学教案大学

人体运动学教案大学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运动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 掌握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和运动生物力学知识;3. 学会运用人体运动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人体运动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2. 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3. 人体运动学在运动训练、运动康复和运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人体运动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高中阶段对人体运动的基本认识,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学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人体运动是如何产生的?运动过程中有哪些力学原理在起作用?二、讲授新课1. 人体运动学的概念:介绍人体运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讲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学原理和力学模型。

3. 人体运动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分析运动训练中如何运用人体运动学原理提高运动成绩。

4. 人体运动学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介绍运动康复中如何运用人体运动学原理进行康复训练。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分析人体运动学在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人体运动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和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人体运动学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运动生物力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人体运动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

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相关概念】·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

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

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
速率指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速度指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是矢量。 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运动轨迹上某 一点的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的时间变化率的物理量。它是 一个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可以为正值、负值和0。 加速度也有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可以合成和分解,遵循平 行四边形法则。
二、人体运动的相对性、坐标系和始发姿势
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从哲学的观点看,运动是 绝对的。 机械运动是物体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要描述某物体的运动 情况,一般需要选定一个或多个物体作参考,观察要描述 的物体与这些参考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情况。如果相对位 置变化了,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称物体是静 止的。 可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而言的。从这 个角度观察运动,运动又是相对的。 物体的运动取决于参考物体选取的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
拉格朗日和汉密尔顿分别引入了广义坐标、广义 速度和广义动量等概念,为在多维空间中用几何 方法描述多自由度质点系统的运动开辟了新途径, 促进了分析动力学的发展。
19世纪末以来,为了适应不同生产需要、各种机 器广泛使用,机构学应运而生。
机构学的任务是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根据需要 实现的运动设计新的机构和进行机构的综合。现 代仪器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又促进机构学的进一 步发展,提出了各种平面和空间机构运动分析和 综合的问题。
随后,阿基米德和盖伦在有关重力、杠杆原理及 肌收缩领域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就。
达·芬奇对与动作有关的人体结构,重心与平衡的 关系及阻力中心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身体在站立、 上下坡、从坐位起立、以及跳跃时的力学原理。 是第一个记载人体步态的科学数据的人。
伽利略建立了加速度的概念,运动/速度合成的平 行四边形法则,为质点的运动学奠定了基础。

【讲义】第三章 人体运动学

【讲义】第三章 人体运动学

第三章 人体运动学人体运动学是从几何学的角度来观察人体的运动规律与特征,即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不考虑导致人体或器械位置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人体运动模型可分为质点模型、刚体模型和多刚体模型三类质点模型:即把人体看成一个具有一定质量,而忽略其大小形态的几何点。

刚体模型:即把人体看作一个不可变形的直杆刚体结构多刚体模型:根据人体的自然环节的组合,把人体看作各环节不可变形的多刚体系统 一、人体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一)定标 1.参考系与坐标系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为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群坐标系:在参考系上标定的尺度,可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 2. 时间参考系:以时间为单位的一维数轴瞬时(t):某个特定的时刻,为时间参考系上的一个点时间间隔(∆t):两个瞬时之间的一段时间,为时间参考系上的一个区间 (二)点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学 1.矢量法描述点的位置2.点的运动的直角坐标法Or M(1)点的运动方程(2)点的速度O rMM'r '∆r(3)点的加速度OMM(1)点的运动方程 ()()()t z z t y y t x x ===i,j,k 分别为沿三个坐标轴单位常矢量3.点做匀变速运动的基本运动方程4. 点的特殊运动形式(1)自由落体运动:如悬崖跳水运动 (2)竖直下抛 (3)竖直上抛(4)抛射体运动用一定的初速度使物体与水平方向成一角度斜向上方或下方抛出的运动叫做斜抛物体的运动,又称抛射体运动(2)点的速度(3)点的加速度(5)点的圆周运动(二)体运动的描述——刚体运动学1.刚体的定义: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运动过程中,刚体内任意两点距离始终保持不变)2.刚体的运动(平动、转动、复合运动)3.基本力学参量(1)角位移:力学计算中常用弧度(rad )作为角位移单位 1弧度角=长度与半径相等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57 ° 18') 1周(360°)对应的弧度为2π( 2π R/R= 2π ) (2)角速度和线速度线速度:质点绕一点转动或一物体绕某轴转动时,质点或物体上各点的速度(3)角加速度二、人体运动的描述1.人体的多刚体模型及人体棍图的绘制v 1v 2 θv1v 2∆v角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角速度的单位:弧度/秒角加速度 切向加速度向心加速度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2.人体关节中心的确定3.人体重心运动描述:参照人体平衡章节中人体重心定位部分4.人体运动的运动学特征空间特征:仅反映运动在空间上面的一些特点,与时间的具体数值没有直接关系时间特征:仅反映运动同时间的关系,并不涉及空间的概念时空特征:人体(包括人体的某一部分)在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快慢三、人体运动实验测量方法(一)直接测定技术1.角度计2.加速度计(二)图像测量技术1.光学基本原理2.摄影测量(录像)1882年,布里奇(MuyBridge)使用按顺序排列的24台照相机拍摄了马奔跑状态的连续照片,开创了用摄影法测量运动学数据的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

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相关概念】·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

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第二类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一根一端支在地上,向上撬动重物的棍棒。

其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故称省力杠杆。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

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1、第三类杠杆属于()A、平衡杠杆B、省力杠杆C、速度杠杆D、一般杠杆E、省时杠杆2、第一类杠杆属于()A、平衡杠杆B、省力杠杆C、速度杠杆D、一般杠杆E、省时杠杆3、康复医学治疗的主要办法()A、理疗B、运动疗法C、针灸、按摩D、疗养、保健E、作业治疗答案:1、C 2、A 3、B三、多选题1、杠杆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A、省力B、获得速度C、防止损伤D、保持平衡E、省时2、运动学研究的领域包括()A、生物力学B、生物化学C、生理学D、人体机能解剖学E、体育医学答案:1、ABC 2、ABCDE四、简答题1、试述人体运动的面和轴。

(1)面:①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②额状面(与身体前后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③矢状面(与身体侧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2)轴:①横轴(与地面平行且与额状面平行的轴)②纵轴(额状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的、上下贯穿人体正中的轴)③矢状轴(与地面平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方向上前后贯穿人体)2、试述杠杆原理在康复治疗学中的应用。

(1)省力:在人体杠杆中肌拉力的力臂一般都短,可以通过籽骨、肌肉在骨上附着点的隆起等来延长力臂。

如股骨大转子就增大了臀中肌、臀小肌的力臂。

提重物时,使重物靠近身体也可以缩短阻力臂而省力。

(2)获得速度:人体杠杆中大多数是速度杠杆,在运动中为了获得更大速度,经常使几个关节组成一个长的阻力臂,如掷铁饼就要伸长手臂。

有时还要附加延长的阻力臂。

(3)防止损伤:人体肌杠杆多属于速度杠杆,一般不能省力。

所以阻力过大时,容易引起运动杠杆各环节,特别是力点和支点(肌腱、肌止点以及关节)的损伤。

应加强肌力训练,并适当控制阻力及阻力矩,以保护肌杠杆。

五、其他概念1、运动治疗的英文:kinesiotherapy2、人体运动学与康复治疗的关系:人体运动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以恢复患者功能为己任的康复治疗师,必须熟练掌握人体运动学各个领域的知识。

3、力的三要素:①大小②方向③作用点。

4、粘弹性材料的特点:①蠕变②应力松弛③滞后第二章骨运动学一、名词解释1、成骨细胞:排列在骨表面或紧紧包靠在邻近成骨细胞上,当成骨细胞被骨基质包埋、细胞质突伸进骨基质时,他们就在骨基质中形成骨细胞;当成骨细胞一旦被激活,则会从钙化骨基质的缝隙中游离出来。

2、破骨细胞:破骨细胞由多核巨细胞组成,直径100μm,含有2-50个核,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骨内血管通道周围。

破骨细胞数量较少,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包质嗜碱性随细胞的老化,渐变为嗜酸性。

二、单选题【相关概念】·长骨:四肢短骨:踝部和腕部扁骨:头部、胸部及四肢带部不规则骨:脊椎、头颅。

·拉伸载荷:是指在骨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力的作用。

·压缩载荷:是施加于骨组织表面的两个沿轴线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对的载荷。

·弯曲载荷:是使骨沿其轴线发生弯曲形变的载荷。

·剪切载荷:表现为在骨的表面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相距很近的力的作用。

·扭转载荷:加在骨上并使其沿轴线发生扭转的载荷。

·复合载荷:使骨处于两种或多种载荷的状态。

1、位于四肢的骨多为()A、扁骨B、长骨C、短骨D、不规则骨E、含气骨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方向作用于骨的两端的载荷是()A、剪切载荷B、压缩载荷C、拉伸载荷D、复合载荷E、弯曲载荷3、施加于两个骨组织表面的两个沿轴线的大小相等、方向想对的载荷是()A、剪切载荷B、弯曲载荷C、拉伸载荷D、复合载荷E、压缩载荷4、当一对相距很短、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骨时可能会产生()A、剪切骨折B、扭转骨折C、压缩骨折D、粉碎性骨折E、拉伸骨折答案:1、A 2、C 3、E 4、A三、多选题1、对长骨的正确描述是()A、呈长管状B、两端膨大部为骨骺C、主要分布于四肢D、骺软骨终身不骨化E、骨干的主要结构是骨密质2、对短骨的正确描述是()A、呈立方形,仅表面为骨密质,内部则为松质骨B、有多个关节面,可与相邻的数块骨构成多个关节C、多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运动形式较复杂而运动又灵活的部位D、常以多个短骨集群存在,当承受压力时,各骨紧密聚集,形成拱桥结构E、多分布于躯干答案:1、ABCE 2、ABCD四、其他概念1、骨的力学功能:①支撑功能②杠杆功能③保护功能2、骨的生物学功能:①钙、磷储存与物质代谢②造血和免疫功能第三章肌运动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他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成为运动单位。

2、肌力: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体现肌主动收缩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反映肌最大收缩水平。

3、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的横断面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面。

4、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6、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6、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

7、主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

8、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

二、单选题【相关概念】·静力性运动:亦被称为等长运动或等长收缩。

等长运动时,肌的张力或应力作用在附着点上,起止点无位移;此时肌收缩力与阻力相等,肌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因此等长运动不产生运动动作,也不做功,但肌收缩仍需消耗能量。

等长运动时,外力与肌本身所产生的最大张力即内力相等,大小则视主观用力程度、对抗重力或固定阻力而定。

等长运动是固定体位和维持姿势时主要的肌运动形式。

·动力性运动:可分为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

·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相互靠近。

肌的向心运动作用是促发主动肌收缩。

·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肌的离心运动作用是促发拮抗肌收缩,以稳定关节、控制肢体动作或肢体坠落的速度。

·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协助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的某一阶段起作用者成为副动肌。

·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

当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应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及增加动作的精确性,并能防止关节损伤。

·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肌相对固定的一端所附着的骨或更近的一连串骨充分固定。

·中和肌:其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

1、等长运动中,()除外。

A、固定体位和维持姿势B、力的大小不变C、起止点无位移D、不做功E、维持姿势2、下列哪种肌运动不做功()A、向心运动B、离心运动C、等长运动D、等张运动E、减速运动3、牵拉-缩短周期,肌先()A、等长运动B、向心运动C、等张运动D、离心运动E、以上都是4、肌实现向心运动或离心运动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A、肌纤维B、肌原纤维C、肌小节D、肌动蛋白E、肌丝5、最易引起肌痛的运动形式()A、向心运动B、等张运动C、离心运动D、等长运动E、等速运动6、产生最大张力的运动形式()A、A、向心运动B、等张运动C、离心运动D、等长运动E、等速运动7、与拮抗肌互为拮抗肌的是()A、原动肌B、副动肌C、固定肌D、中和肌E、协同肌8、关于等张收缩不正确的是()A、肌力大于阻力B、运动时肌张力大致恒定C、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D、肌长度不变E、也称动力性收缩9、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A、痉挛步态B、画圈步态C、剪刀步态D、前冲步态E、垂足步态10、慌张步态见于()A、脊髓灰质炎B、小脑功能障碍C、帕金森病D、痉挛型脑性瘫痪E、脑血管病11、帕金森步态表现,错误的是()A、肌张力异常增高B、肌张力异常降低C、步行启动困难D、止步困难E、行走时躯干前倾12、()不是胫前肌麻痹时的步态表现。

A、足下垂B、跨越步C、髋关节屈曲度增大D、膝关节屈曲度减小E、踝关节在摆动相呈跖屈13、()抵消原动肌不需要的动作。

A、主动肌B、副动肌C、拮抗肌D、固定肌E、中和肌14、帕金森病的步态是()A、痉挛步态B、慌张步态C、剪刀步态D、画圈步态E、垂足步态15、偏瘫的步态是()A、痉挛步态B、慌张步态C、剪刀步态D、画圈步态E、垂足步态16、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步态是()A、痉挛步态B、慌张步态C、剪刀步态D、画圈步态E、垂足步态答案:1、B 2、C 3、D 4、C 5、C 6、C 7、A 8、D 9、B 10、C 11、B12、D 13、E 14、B 15、D 16、C三、简答题1、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