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嗜经史。
及长,志存高远,欲以圣贤之道自任。
尝谓:“吾辈读书,非徒求显扬于世,将以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也。
”一日,阳明先生游于山川之间,见百姓疾苦,心有所感。
遂立誓曰:“吾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正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于是,阳明先生乃广交天下豪杰,求师问道,虚心求教。
尝从学者问曰:“子何以为学?”阳明答曰:“学也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地万物之理也。
吾辈学道,须先明理,次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阳明先生又曰:“学者,当以道德为本,以文章为末。
文章虽美,道德不高,终为浮华。
道德既立,文章自生。
”一日,阳明先生与友论道,友问:“子何以立志?”阳明答曰:“立志者,心之所向也。
心之所向,无坚不摧,无高不可。
吾辈立志,当以圣贤为师,以道德为基,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用,以谦逊为行,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
”又曰:“立志不易,守之维艰。
然吾辈志士,当以坚忍不拔之志,砥砺前行,虽千难万险,亦不渝其志。
”阳明先生尝自省曰:“吾虽立志,然性有未善,学有未精,德有未立,业有未成。
故当勤学不辍,修身不息,以俟明时。
”夫立志者,人生之大端也。
阳明先生之立志,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兴。
其立志之坚,守志之坚,实为后世之楷模。
今译其文言,以飨读者。
王阳明立志翻译: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是浙江余姚人。
他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尤其喜爱经史书籍。
长大后,他立志高远,想要以圣贤之道为己任。
他曾说:“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在世间显扬,而是为了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
”有一天,阳明先生在山川之间游玩,看到百姓的困苦,心中有所感触。
于是他发誓说:“我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来端正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王阳明诗篇
王阳明诗篇
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篇主要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以下是几首王阳明的代表诗篇:
1.《登岳阳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寓意着他对于追求进步和超越的追求。
2.《送别》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乱入云月朝复暮,
游魂万里总回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表达了王阳明对于人生离散的思考,以及对于流动和变化的深刻感受。
3.《观瀑》
忽从山顶过,
无迹复无踪。
空碧落悠悠,
随坦立摩空。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大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思考,暗示了他对于万物间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洞察。
以上是王阳明的几首代表性诗篇,他的诗作主题多样,形式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化名人,生于1472年,逝世于1529年。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王阳明,字仲荣,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一个书香世家。
少年时期便显露出天赋异禀、聪明机智的才华,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十七岁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二、思想成长1.学习心学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儒家家庭,年少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开始研究心学,受到了朱熹、陈宏治等先贤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种自然的道德感,这个道德感被称为“良知”。
2.“致良知”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正确思考,指引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提升,人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政治生涯1.地方政治和军事活动王阳明曾在江西和福建等地担任地方官员,他的政绩备受称赞。
同时,他还担任过抗击倭寇的军事指挥官,参加过多次战斗。
2.官场沉浮然而,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政治官僚体制不太相符,几度被贬谪。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对于社会的贡献,继续努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四、思想遗产1.弘扬“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扬光大,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追求真理和秉持正义的旗帜。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撰写过大量的散文、诗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的文化名流和后来人的各种赞誉。
王阳明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于后来的人们依然有着启迪和指引的作用。
他的一生不仅是儒家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闪耀的一页。
王阳明ppt课件
书法传承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但他的 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 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阳明与儒释道的关系
儒家思想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心性本无间,通过内心的修 炼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佛教影响
王阳明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尤其是禅宗思想,主张通过静坐冥想、 参禅悟道等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升华。
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价值
王阳明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 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书法特点
书法价值
王阳明的书法以行草为主,风格独特 ,笔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展现出 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收藏价值,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 产和艺术瑰宝。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真理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需要 向外去寻找。人们只需要通过内省和反思,就可以发现心中的理,从而掌握世界 的真理。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体内在的智慧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
总结词
王阳明主张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 认知。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认知不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付诸实 践。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 ,才能真正达到认知的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了实践对于认知 的重要性,反对空谈理论。
主张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
王阳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
王阳明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他主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王阳明古诗
王阳明古诗王阳明古诗如下:
1、《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2、《喜雨(南赣作)》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贺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欣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3、《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4、《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5、《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6、《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7、《游靖兴寺》
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
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8、《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守仁
病逝归途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 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 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 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 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 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 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 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 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历史评价
•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 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 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 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 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 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 • •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 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11]
•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 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 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 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 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2]
娶妻诸氏
•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 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 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 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3]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 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 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 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 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 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 “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 名的“守仁格竹”。[2]
王阳明诗文
王阳明诗文1、《化城寺》
(归越作)
化城高处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轻阴。
钵龙浮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
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2、《忆龙泉山》
(京师作)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3、《忆诸弟》
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
觉来枕簟凉,诸弟在何许。
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
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
4、《因雨和杜韵》
(赴龙场作)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谁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5、《移居胜果寺》
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
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
富春只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6、《宿萍乡武云观》
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翠色拖云开叠嶂,寒声隔竹隐晴溪。
已闻南去艰舟楫,漫忆东归阻杖藜。
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
7、《夜宿宣风馆》
山石崎岖古辙痕,沙溪马渡水犹浑。
夕阳归鸟投深麓,烟火行人望远村。
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
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
王守仁(王阳明)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 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 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十岁时, 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十一、二岁在京 师念书,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 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 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使他对《大学 》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 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 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 事物者误也。
完,谢谢!
陆广晓发 初日曈曈似晓霞, 雨痕新霁渡头沙。 溪深几曲云藏峡, 树老千年雪作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 青崖缺处见人家。 遍行奇胜才经此, 江上无劳羡九华。
历史评价
对后来者的影响 阳明先生是蒋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由此可 见阳明先生之过人。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 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 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 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 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罗旧驿 客行日日万峰头, 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 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 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 五云天北是神州。
王阳明的名词解释
王阳明的名词解释王阳明,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阳明先生”或“阳明子”。
他以他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角度对王阳明及其思想进行解释。
一、王阳明的生平王阳明于1472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新建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自小聪明过人,渴望知识,饱览众家之说。
后来,他成为一位杰出的考试状元,并获得了官职。
然而,王阳明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书本来获得知识,他深入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亲自体验百姓的生活,以此寻求自己的真我。
他对于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观察完善了他的思想体系。
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知识与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行动的知识是无用的,而没有知识的行动是盲目的。
他主张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个人完善和社会和谐。
知行合一理论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的统一。
这个理论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王阳明的良知理论王阳明的良知理论是他哲学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良知,它是天赋的,与众不同,是指引人正确行为的根本。
他主张要通过内省,发掘和培养内心的良知,以寻求道德的指引。
他认为良知是普世的,超越了个人善恶的边界,是人与众不同的灵性。
四、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他整合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独特体系。
他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相结合,强调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道德行为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他主张要实践仁爱、勇敢和正直的行为,以达到结果与方法的一致。
他开创了一种以心灵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对于后世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王阳明的教育思想王阳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以学生的内心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良知和道德观念。
他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王阳明以他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传奇人物王阳明介绍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纵览山川
这一个月里,他纵览山川地形,学习骑马射箭。还与同伴一 起,探询鞑靼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入侵的计策, 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的爱国之心。
讨平鞑靼
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 严肃地对他爹说: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 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胡子长到肚脐时,你 就圣果圆满了。”道 士的话进一步坚定了 他做圣贤的志向。王 阳明从小与佛家、道 家结缘,所以后来他 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 向佛道寻求灵感就顺 理成章了。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梦 想 , 去 考 察 边 关 要 塞 了 。
京 城 。 原 来 , 他 为 了 实 现
他 才 一 身 侠 客 打 扮 地 返 回
传 奇 人 生
,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文来人也和还仅“这
章的通许探有是阳就
,吧过圣索着一明是 随!“贤。一个格中
传
俗 就 世 罢 了 。
我 还 是 去 写 诗 、 做
格 物 ” 都 可 以 做 得
各 有 定 分 , 不 是 人
格 竹 的 打 击 使 他 想 :
个 人 对 未 知 的 执 著
故 事 , 在 故 事 背 后 ,
圣 人 所 说 的 那 些 对 他 似 乎 并
是 对 的 吗 ? 他 逐 渐 感 到 , 朱
次 产 生 了 疑 问 : 朱 圣 人 的 话
得 了 感 冒 。 在 病 中 , 他 第 一
七 夜 , 没 有 得 到 “ 理 ” , 却
王 阳 明 在 竹 子 面 前 守 了 七 天
怀 着 成 为 圣 贤 的 热 诚 和 疑 惑
这就是: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已经日渐失去了生命力,造 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一些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沉迷 于朱熹所谓格物穷理、问学致知的为学方法,以此来掩盖道德上 的虚伪,全然不与个人的身心修养发生联系。
王阳明最霸气十句话
王阳明最霸气十句话摘要:1.王阳明的背景介绍2.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知行合一3.王阳明的霸气十句话a.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光明b.做事要有担当,有责任c.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干扰d.修心养性,成就非凡人生e.学问之道无捷径,唯有勤奋f.谦虚为美德,骄傲为大忌g.做事要有原则,有底线h.成功需要付出努力,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i.人人都可成圣贤,关键在于努力修炼j.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改正错误k.团结一致,共同进步正文: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创立了“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它。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王阳明的十句霸气名言:1.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光明,它能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2.做事要有担当,有责任。
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成就大事。
3.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干扰。
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4.修心养性,成就非凡人生。
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和性格,才能过上不平凡的人生。
5.学问之道无捷径,唯有勤奋。
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真知。
6.谦虚为美德,骄傲为大忌。
谦虚是成功的前提,骄傲会导致失败。
7.做事要有原则,有底线。
在处理事情时,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原则。
8.成功需要付出努力,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成功并非偶然,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抓住机遇。
9.人人都可成圣贤,关键在于努力修炼。
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努力修炼自己。
10.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改正错误。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勇于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王阳明的这些名言,不仅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导原则。
王阳明心光明全文及译文
王阳明(Wang Yangming)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可以通过修炼心灵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心光明”一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一书,意指心灵清澈明亮,没有杂念和迷惑,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以下是“心光明”一段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
“心之光明,虽毛发而可以见;心之暗昧,虽三尺非所见也。
昔人谓‘一念不生即如如不动’,盖谓此也。
念之所生,与之倏聚忽散,而纷扰杂陈于前,非超然于物外而能断之也。
念起即觉,觉即不昧,故虽处烦恼痛苦之中,而能廓然大公,无入而不自得也。
惟有是念不起,则本体寂然不动,而感通无方。
”
译文:
“心灵的光明,即使只有微小的毛发也可以被看见;心灵的暗昧,即使有三尺的距离也无法被看见。
古人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不动’,就是指这个。
念头的产生,与之倏忽聚散,纷扰杂乱地出现在面前,不是超越物欲之外就能断除的。
念头一起就要觉察,觉察就不会暗昧,所以即使处在烦恼痛苦之中,也能廓然大公,没有不能自我满足的地方。
只有念头不起,本体才会寂然不动,而感应通达没有边际。
”
这段文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心灵修养的理解和实践方法。
他认为,只有保持心灵的清澈明亮,才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因此,他主张通过修炼心灵,消除杂念和
迷惑,使心灵回归本体的寂然不动状态,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平静和超越。
同时,他也强调了觉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及时觉察念头的产生,才能够避免心灵的暗昧和纷扰,保持心灵的清澈明亮。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
五百年来王阳明梗概王阳明(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精通儒、道、佛三家学说,创立了王学,又称阳明心学,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王阳明少年时期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成年后考取进士,进入仕途。
他曾任监察御史、右通政、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推行新政,改革弊政。
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任上,他因上书直谏皇帝而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历经磨难。
在那里,他开始了心学的探索,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
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1.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将知识付诸实践。
他提倡“事上磨练”,强调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
2.良知说:王阳明提出,人皆有良知,只是被物欲、私欲所蒙蔽。
通过反省、克己、致良知,人可以恢复道德本源,达到圣人的境地。
3.身心性命之学:王阳明主张,儒家学说应以身心性命为核心,关注人的精神修养。
他提倡在现实生活中寻求道德真理,实现人生价值。
三、王阳明的心学影响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朝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流派。
他的学说不仅在我国广泛传播,还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道德哲学的现代化,为后世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四、王阳明的著作及后世评价王阳明的著作主要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全书》等。
他的学说后世评价极高,被誉为“五百年来儒家第一人”。
近现代许多学者如梁漱溟、钱穆、冯友兰等,都对王阳明的心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
总之,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阳明心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王阳明明代心学的创始人
王阳明明代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仲弘,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与教育家。
他被誉为中国心学的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王阳明的背景与思想起源王阳明出生于浙江宁波,家境富裕,但在幼年时就失去了双亲,由叔父抚养成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并向朱熹的理学学派学习。
然而,他在后来经历了一次内心的剧变,转而发展出独特的心学思想。
二、心学的核心理念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内心心性(心即是理),认为人的本性即善,但由于外界的干扰和迷惑,使得人们产生了违背本心的行为。
他主张要通过"知行合一"来实现心性与行为之间的统一。
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根据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是通过相互依赖的三个要素来实现的:意识、知识和实践。
他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时,他主张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强化自己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完善自己的行为。
四、心学在王阳明的实践中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将心学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他曾担任过军事统帅,通过实际的指挥与斗争经验,他将心学的智慧与哲学应用于战争之中。
他强调要养成正确的内心态度与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五、心学的影响与传承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思想流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的学派——日本的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
同时,在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也对后来的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与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结: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创立了心学思想,强调了心性与行为的统一。
通过知行合一的理念,他提出了人应通过意识、知识和实践相互依存的方式来实现人的完善与进步。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及日本的教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最霸气十句话
王阳明最霸气十句话摘要:1.王阳明简介2.十句话概述3.详细解读十句话a.第一句b.第二句c.第三句d.第四句e.第五句f.第六句g.第七句h.第八句i.第九句j.第十句4.总结王阳明霸气十句话的意义正文: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创立了阳明心学,影响了后世无数人。
今天,我们来一起领略王阳明最霸气的十句话。
1.“知行合一。
”2.“心即理。
”3.“良知是天理之昭明。
”4.“致良知。
”5.“诚意正心。
”6.“敬慎独。
”7.“格物致知。
”8.“明德自修。
”9.“知行并进。
”10.“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详细解读这十句话:1.“知行合一。
”这句话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事物的道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
2.“心即理。
”这句话说明心与理是统一的,心即理,理即心。
认为人心是认识世界的本源,是一切知识的发源地。
3.“良知是天理之昭明。
”这句话强调人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理的体现。
每个人都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只要遵循良知,就能达到道德上的自觉。
4.“致良知。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根本方法,要求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实践、反思等方式,唤醒内心的良知,使之成为行动的指导。
5.“诚意正心。
”这句话强调做人的根本在于诚意,只有诚意才能正心,心正则行为正。
6.“敬慎独。
”这句话要求人们在独处时也要保持敬畏之心,自我约束,不放纵私欲。
7.“格物致知。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8.“明德自修。
”这句话要求人们要自觉修养自己的品德,只有自我修炼,才能达到道德上的自觉。
9.“知行并进。
”这句话强调知识和实践要相辅相成,只有知行并进,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10.“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这句话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以一种和谐共生的态度来对待自然。
总结王阳明霸气十句话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他关注人的内心修养、道德自觉,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王阳明最著名十首诗
王阳明最著名十首诗
1.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哇,这不就像是我们看问题一样吗,有时候会因为眼前的一点就片面判断,要是我们能有像天一样广阔的视野,那看到的肯定不一样啊!
2.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诗多豪迈啊,就好像我们面对困难,也应该有这种把困难当作浮云的气魄呀!
3. :天涯立春无春处,不似吾园物物华。
哎呀,这多让人感慨呀,在不同的地方感受春天就是不一样呢!
4.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可不是嘛,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有时候就是最深的道理,很多人却总是向外去寻找,真奇怪呀!
5.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多直接啊,就是告诉我们要豁达呀,别总是愁眉苦脸的!
6.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这不就是让我们相信自己,别总去依赖别人嘛!
7.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多形象呀,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个智慧的自己,却常常被外界迷惑!
8. :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
这不就像我们突然醒悟的那
一刻吗,之前好像都在迷糊中!
9.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哇,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呀,就像我们心中也应该有那永恒的美好!
10. :一自移家入紫烟,深林住久遂忘年。
这不就像是我们找到一个喜欢的地方,就会沉浸其中,忘记时间嘛!我觉得王阳明的诗真的很有魅力,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和力量啊!。
王阳明古文观止的名篇
王阳明古文观止的名篇摘要:一、王阳明及其古文观止1.王阳明简介2.古文观止的背景及意义二、王阳明的古文观止名篇1.《答顾东桥书》2.《象祠记》3.《瘗旅文》4.《教条示龙场诸生》三、王阳明古文观止的特点1.思想内容丰富2.文辞优美3.独特的写作风格四、王阳明古文观止的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启示2.对文学研究的贡献正文: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文观止是王阳明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的一些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答顾东桥书》是王阳明的一部书信体散文,以回答友人顾东桥的疑问为主线,阐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哲理,成为古文观止中的佳作。
《象祠记》是王阳明为纪念其师象山先生而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象山先生的回忆和评价,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王阳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儒学的忠诚。
《瘗旅文》是王阳明在母亲去世后所写的一篇祭文。
文章以深厚的感情,描绘了母亲生前的贤良淑德,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文辞,被誉为古文观止中的名篇。
《教条示龙场诸生》是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时为学生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
这篇文章以其严谨的逻辑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王阳明古文观止的名篇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思想内容丰富,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各个方面;其次,文辞优美,展示了王阳明独特的文学才华;最后,独特的写作风格,使这些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王阳明古文观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作品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使他们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
同时,王阳明古文观止的研究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文学研究的繁荣。
王阳明最经典的诗句
王阳明经典的诗句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诗句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以下是他经典的十句诗句:
1.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
2.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
3.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
4. “克己功夫须是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
5.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蜜。
”
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
7.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
8.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9.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
10. “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
这些诗句涵盖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军事策略、政治主张和人生智慧等方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阳明全集原文与解析
王阳明全集原文与解析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文希,号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秉承“知行合一”之学说,提出了“心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理论,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阳明心学大全》中,这本书集结了他的全部思想和教诲,被誉为“王阳明全集”。
一、原文解读《阳明心学大全》是王阳明心学的总汇,由多个篇章组成,这些篇章涉及到伦理道德、人性修养、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深远的篇章有以下几个:1. 性善篇: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备了解真理和实践真理的能力。
他主张通过思考和实践,让人的善性得以完善和实践。
2. 致良知篇:本篇着重探讨了“良知”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与众不同的特征,它是人与上天沟通的桥梁,是人行善和追求真理的指导。
3. 心学篇:这一篇章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心学是通过探索内心的世界,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的学问。
他把心学的核心概念定为“知行合一”、“心即理”等。
以上只是《阳明心学大全》中的一部分文章,每一篇章都充满了王阳明的独特思想和智慧,对于了解和学习他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解析王阳明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人性的正面评价,不仅在当时极具革命意义,也为后来的学者指引了道路。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观念在推动实践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观念对于当代的教育和个人发展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人性的善良,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规范和制度。
他主张通过自我觉醒和实践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
这种主体意识和行动力的强调,使阳明心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自觉追求真理和改造现实的重要动力。
阳明心学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中国,它还在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日本学者将阳明心学传入日本,并在当地发展出独特的学派。
阳明心学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随父赴京,路过金 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 咏金山寺。他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 就是他的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成长之路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 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 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 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 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 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 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 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 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 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 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 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 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1517年,他平定江西,后又平定南昌 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两年后,升任南京 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
生平事迹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成化十七年辛
丑(1481)其父中了状元随父移居北平。王守仁自幼聪 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 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 解他。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童年生活
•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
- 不图功名,广招门徒 -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平定两广叛乱后,回乡途中辞世。
相关著作
《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传习录》 《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学术贡献
(一)创立心学(阳明学),主张人性解放
-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 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心外无理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 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王守仁】
理论影响
“姚江学派”亦称“阳明学派 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由于理存在于 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 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 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 认为的那样对立。
至理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 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 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
的心外。”
——《训龙场诸生》
生平
(七)重回官场
- 刘瑾死后深受当时兵部尚书赏识,被连续破格提拔。 - 正德十一年(1516)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 部。 - 江西剿匪记 - 奋战平定宁王叛乱 - 知行合一: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 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 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 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 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 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简介
1
2 3
知行问题
相关著作 学术贡献
4
理论影响
当若便山 见人道近 山有此月 高眼山远 月大大觉 更如于月 阔天月小
《蔽月山房》 【王守仁】 十二岁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龙场悟道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
介绍目录
生平事迹 政治主张 思想成就 广泛影响 相关遗迹 个人作品 历史评价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 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 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 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 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 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
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知行合一: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 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 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 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 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 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 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 民族的地方武装。两广役后,阳明肺病 加疾,上疏乞归。 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 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 省南安舟中。
其它事迹
平定江西 擒获宁王 总督两广 病逝归途
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
学术贡献
(三)致良知
-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 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 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 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 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 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 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 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 致知在格物——《大学》
四句教: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 • 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 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十岁时 ,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十一、二岁在京 师念书,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 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贵州龙场悟道
• 王阳明于明步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
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使他对《大学》 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 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
学术贡献
(二)知行合一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 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 ,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 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 ,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 。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学术贡献
(五)士农工商
-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 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 等的水平。
王阳明 知行合一 随遇而安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