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 知行合一 随遇而安
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
绍兴府余姚县人。字伯安,号阳明 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 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 ,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 祀孔庙东庑第58位。其学术思想在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 响。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
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知行合一: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 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 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 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 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 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理论影响
“姚江学派”亦称“阳明学派 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由于理存在于 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 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 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 认为的那样对立。
至理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 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 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
的心外。”
——《训龙场诸生》
生平
(七)重回官场
- 刘瑾死后深受当时兵部尚书赏识,被连续破格提拔。 - 正德十一年(1516)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 部。 - 江西剿匪记 - 奋战平定宁王叛乱 - 知行合一: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学术贡献
(二)知行合一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 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 ,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 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 ,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 生的。
四句教: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 • 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 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 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 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 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 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 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简介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3
知行问题
相关著作 学术贡献
4
理论影响
当若便山 见人道近 山有此月 高眼山远 月大大觉 更如于月 阔天月小
《蔽月山房》 【王守仁】 十二岁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龙场悟道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王守仁】
介绍目录
生平事迹 政治主张 思想成就 广泛影响 相关遗迹 个人作品 历史评价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 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 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 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 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 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 不图功名,广招门徒 -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平定两广叛乱后,回乡途中辞世。
相关著作
《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传习录》 《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学术贡献
(一)创立心学(阳明学),主张人性解放
-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 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心外无理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 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 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 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1517年,他平定江西,后又平定南昌 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两年后,升任南京 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 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随父赴京,路过金 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 咏金山寺。他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 就是他的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成长之路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 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 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 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 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 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 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 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 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 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学术贡献
(四)唯求其是
-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 。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学术贡献
(五)士农工商
-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 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 等的水平。
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十岁时 ,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十一、二岁在京 师念书,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 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贵州龙场悟道
• 王阳明于明步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
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使他对《大学》 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 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
学术贡献
(三)致良知
-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 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 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 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 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 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 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 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 致知在格物——《大学》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 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 民族的地方武装。两广役后,阳明肺病 加疾,上疏乞归。 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 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 省南安舟中。
其它事迹
平定江西 擒获宁王 总督两广 病逝归途
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
生平事迹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成化十七年辛
丑(1481)其父中了状元随父移居北平。王守仁自幼聪 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 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 解他。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童年生活
•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
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
绍兴府余姚县人。字伯安,号阳明 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 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 ,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 祀孔庙东庑第58位。其学术思想在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 响。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
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知行合一: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 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 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 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 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 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理论影响
“姚江学派”亦称“阳明学派 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由于理存在于 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 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 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 认为的那样对立。
至理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 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 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
的心外。”
——《训龙场诸生》
生平
(七)重回官场
- 刘瑾死后深受当时兵部尚书赏识,被连续破格提拔。 - 正德十一年(1516)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 部。 - 江西剿匪记 - 奋战平定宁王叛乱 - 知行合一: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学术贡献
(二)知行合一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 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 ,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 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 ,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 生的。
四句教: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 • 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 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 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 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 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 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 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简介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3
知行问题
相关著作 学术贡献
4
理论影响
当若便山 见人道近 山有此月 高眼山远 月大大觉 更如于月 阔天月小
《蔽月山房》 【王守仁】 十二岁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龙场悟道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王守仁】
介绍目录
生平事迹 政治主张 思想成就 广泛影响 相关遗迹 个人作品 历史评价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 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 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 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 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 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 不图功名,广招门徒 -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平定两广叛乱后,回乡途中辞世。
相关著作
《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传习录》 《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学术贡献
(一)创立心学(阳明学),主张人性解放
-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 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心外无理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 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 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 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1517年,他平定江西,后又平定南昌 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两年后,升任南京 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
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 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 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 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 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随父赴京,路过金 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 咏金山寺。他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 就是他的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成长之路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 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 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 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 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 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 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 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 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 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学术贡献
(四)唯求其是
-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 。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学术贡献
(五)士农工商
-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 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 等的水平。
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十岁时 ,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十一、二岁在京 师念书,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 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贵州龙场悟道
• 王阳明于明步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
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使他对《大学》 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 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
学术贡献
(三)致良知
-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 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 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 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 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 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 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 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 致知在格物——《大学》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 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 民族的地方武装。两广役后,阳明肺病 加疾,上疏乞归。 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 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 省南安舟中。
其它事迹
平定江西 擒获宁王 总督两广 病逝归途
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
生平事迹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成化十七年辛
丑(1481)其父中了状元随父移居北平。王守仁自幼聪 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 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 解他。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童年生活
•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