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差异浅析
Th e o ry Re s e a rc h学论理作者简介:史文璇(1988-),女,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差异浅析史文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师承于柏拉图,因此两人的学说有相同的内容,但也存在诸多差异:一、关于国家的起源柏拉图认为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物。
这种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其能的原则就是柏拉图立国的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自然生成论”是其国家起源观的核心。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恰恰这一合群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因此“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凡脱离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无论是两性的结合、家庭的出现,还是村坊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自然”的精神,而国家则是这种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本性的完成。
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社团的自然发展。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国民生活的千篇一律、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处处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角度发展、多层次需求、多阶层杂容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应有的特色。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作者:柏雅婷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2期摘要:本文介绍古希腊城邦,然后介绍在城邦中产生的两位伟大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政治哲学理论来介绍古希腊的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与政治生活是同步的,而政治哲学则产生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即古希腊的政治生活。
关键词:古希腊;政治哲学;城邦;社会性;自然生成论引言一个城市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一个城市围绕着它的一小部分组成。
这是政治哲学的摇篮。
古希腊特有的政治社会是一个城邦。
希腊城市国家的外部特征狭窄且独立。
它在领土和人口上实行了小国和寡民的政策。
希腊城邦的内部特征为其赋予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
生于雅典的原始民主国家首先实行贵族制。
在从公元前635年到公元前508年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暴动之后,奴隶民主共和国终于成立。
河马战争后,雅典进入了伯克利时代。
在那个时期,奴隶制经济蓬勃发展,奴隶制和民主变得异常繁荣。
在此期间,雅典的自由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希腊世界的许多知识分子。
民主与科学发展总是密不可分的。
结果,就人口和规模而言,文学,艺术和哲学(包括政治哲学)的繁荣和辉煌成就是极不相称的。
当斯巴达摧毁雅典的希腊霸权时,希腊的城邦体系也衰落了,但思想家们梦想着重建理想的城邦,并进行了艰巨的追求。
因此,随着城市国家的衰落,政治哲学的高峰迅速到来。
一、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当柏拉图描述城市国家的形成时,他直接提到了问题的实质:“我认为,因为没有人能够自给自足,但需要别人的帮助,他才创造了城市国家。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柏拉图强调“国家是合作的产物”。
柏拉图认为,人类利益不是无政府状态,而是政治。
他在《理想国》中写道:“因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仅仅为了某一个阶级的杰出幸福,而是为了所有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相信,争议最有可能“他相信,有五种形式的政府:“贵族,专制,寡头,民主,主要政府。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体系的区别1.政体形式的区别柏拉图的理想政体形式是“贤人政体”,也就是“哲学王”的统治,即知识统治。
这是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则是一种中庸的模式,他认为由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邦,是最优良、最稳定的城邦。
他认为,只有中产阶层才是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更多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2.法律的差异柏拉图崇尚的是哲学王的政体,也就是说,更强调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在国家中所起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甚至是轻视法律的,他更加看重的是道德的力量,是人性中的善对人们行为的无形约束。
相对于法制来说,柏拉图崇尚的是人治。
而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看重法律的。
他的思想大多继承了柏拉图《法律篇》的思想。
他认为,法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具有一种为人治所不能做到的公正性质。
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弊端。
3.后期思想的演变柏拉图后期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其国家起源说承认了人过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政体理论中,已经不提起五个循环政体,而是将政体分为合法和非法的两种,颇类似于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同时,开始逐步的承认并强调法律的作用。
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晚期的作品《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
我们不能不认为,正是其晚期的这些变化,给了亚里士多德某种启示,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政治学说。
4.人治与法治的分野,贤人政治和共和政体的选择贤人政治——柏拉图的理想政体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并获得至高知识的人。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共和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与柏拉图的不同。
他指出,划分政体存在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城邦最高治权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第二是城邦治权的最高执行者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们都对法治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贡献。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法治问题上存在一些区别,本文将比较他们的法治思想。
首先,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法治的定义有所不同。
对于柏拉图来说,法治是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力的制约和约束。
他认为,法律是一种高于个人意志的超越性规范,通过它,人们可以获得公正和正义。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法治理解为合法政治权力的正当行使,认为法律应当为国家和国民民主共同利益服务。
其次,他们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存在差异。
柏拉图主张把法律制定的权力交给哲学家王者中的哲学家统治者,因为他们具有智慧和正义的品质。
他认为,智慧的统治者可以通过直觉和超验的方式制定公正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把法律制定的权力放在有能力和正直的公民手中。
他认为法律应该由民众参与制定,以确保法律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第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处理犯罪和惩罚问题上也有不同观点。
柏拉图认为,犯罪是人性腐败和道德缺失的结果,应当通过教育和思想的方式来纠正。
他反对对犯罪者进行过度惩罚,而是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追求德行。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犯罪行为破坏了公正和正义,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他主张按照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来惩罚犯罪者,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
最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于司法制度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柏拉图认为,司法制度应该是一个理性和公正管理冲突的机构。
他主张通过行政机构来管理司法,并由哲学家王者担任最高司法审判官。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司法应该是独立的,法官应当是有经验和正直的人。
他主张法院应当是一个对各方公正和平衡的地方,以确保法律公正执行。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法治思想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柏拉图主张哲学家统治者的智慧统治,认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是重要的法治手段,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公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虽然他们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为后世的法治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法治论的比较1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法治论的比较杨智铭(20010248)(山东大学法学院 2001级法律硕士)提要:柏拉图从盛年力主人治到晚年乃倡议法治,但其立场仍旧是半心半意和不彻底的。
在他看来,法治乃是对不完善的现实的让步。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二元论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是向着另一个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则走向了一种彻底的法治学说,法治乃是现实自身的理想,其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两者在法治学说方面的差异有其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及方法论上的深刻根源。
主题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法治柏拉图青年时期亲眼目睹雅典大民主阴暗的一面,加之盛年时期面对雅曲城邦昔日鼎盛之日阳光的渐渐隐退,乃欲重整世风、再现盛况,遂以为救世的灵丹妙药乃哲学王的统治(“人治”)。
至他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挫折和个人的惨痛经历之后,乃认识到现实的治国安邦之道唯在法治。
可惜由于他二元论世界观的局限性,其法治观最终只能是半心半意和不彻底的。
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法律》中的法治学说起步,发展出了一种彻底的法治学说。
这根本上由于其实体论克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理论困难(虽然实体论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认识论、人性论及方法论上的深刻变革。
对这两位思想家的法治学说的同异及其深层原因予以深入的剖析,对于我们现时代建构一种彻底的法治学说尤其是其哲理维度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一、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演变轨迹(一)柏拉图从人治论到法治论的思想历程柏拉图的人治论——“哲学王统治”,直接来源于他对“成文法和习惯皆被败坏,世风急转日下”的雅典城邦现状的激愤。
他的法律学说及其思想基础——绝对理性主义,本质上都产生于伦理的需要,是一种致力于类的伦理的完美的伦理理性主义。
作为其人治学说的深层基础的理念论——伦理理性主义的核心,其形成的直接思想动因则是“对赫拉克利特所持流变学说的消极抵制和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下来的对真实知识的信仰和追求。
”在柏拉图看来,至善就在于认识理念,尤其是认识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管观点上的异同
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个人生活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他指出:“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请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做城邦”。
在这里,柏拉图看到了“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人,或者从别人那里得来一点东西,每个人都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处。
这种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其能的原则就是柏拉图立国的基础。
柏拉图进一步指出,劳动必须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国家必须根据人们的性格、专长安排他们从事一定的工作。
他说:“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使每种东西生产得更多又好。
;因此,分工合作、各尽其能,专司一事就是国家的正义,这种国家“我认为是真正的国家……可以叫做健康的国家。
在柏拉图的后期思想中仍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国家起源于分工。
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人类开始时是作为牧人生活于独居的家庭生活状态中,当时并没有使用多种多样的技艺,这种“自然世纪”是在家长权威的统治之下的;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各种新的技艺的发明,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增长,若干个家庭聚居在一起组成乡村,后来从中出现了政治家,把若干个乡村联合起来组成城邦,这样国家就产生了。
可见,在柏拉图的后期思想中仍可看到共同生活,分工合作的国家状态,不过这里更加接近于“自然生成论”亚里士多德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坚持“自然生成论”。
他指出,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即社会性)。
人类在演化史上,虽然经历了家庭、村落到城邦(即国家)的漫长发展过程,但真正体现人类本性的只能是国家。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最初为了繁衍后代就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这就得先成为配偶……配偶出于生理的自然。
”困因此,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结合方式是自然的,这种自然的结合使人们发生联系以保证个人的生存和种的延续。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柏拉图看来,既然以理念、实在为对象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凭借可感事物的启示,就可以回忆起灵魂中固有的理性认识,它只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或者向着一个黑暗错误的方向观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儿童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他们的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注重优
生优育,都重视儿童道德教育,都强调儿童身心发展。
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继承性.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亚里士
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
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做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两人又为师生关系,因此,二者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师承关系;但又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
同以及各自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离异,二者的教育思想又更多地表现出分岐.本文主要探讨柏与亚教商思想差异所在.(一)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柏
拉图非常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在其《理想国》一书中,他把教育作为其
恢复奴隶制的稳定的重要手段.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对于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等方面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追求真理,提高灵魂的品质。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核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对真理的认识来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
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他设立了不同的阶段,例如幼童阶段、游戏阶段和青年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幼童阶段,他主张提供愉快的游戏和音乐活动,以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审美能力。
在青年阶段,他注重数学和几何等学科的学习,通过这些学科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品格。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体育锻炼等。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他还着重强调人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目标、方法和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柏拉图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和追求真理,强调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强调实践经验和个体的培养。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在教育对象上,柏拉图的目标是所有人,不论其阶层和社会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则主要关注有公民资格的男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才有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系统中,有关教育的看法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应和实践,又和二者的政治观有着亲密的联系,不单这样,二者各有特点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此剖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剖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故,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二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
剖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由主假如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能够说是实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二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一样。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想,人在出生从前就已经获取了全部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赖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忘记了,人经过感性事物惹起思想,才从头“回想”起已被忘记的知识。
为什么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这样?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好的客观唯物主义看法的哲学家,他以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从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很多东西,以致能够洞察最高理念。
”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牢狱,在灵魂与肉体联合成为人时因为“惊慌和动乱” 就失掉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想”这类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阐述与柏拉图完好不一样,他以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许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想”的过程。
二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直接致使二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一样,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令人答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仔细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经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品。
因为二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需性的剖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在西方政治思想的长河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星。
他们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师徒二人有着密切的学术传承关系,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目睹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和混乱,这对他的政治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的政治困境找到解决方案。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主张哲学家统治。
他认为哲学家具有最高的智慧和美德,能够洞悉真理,从而做出最公正和明智的决策。
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哲学家统治者、武士保卫者和劳动者。
哲学家统治者负责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武士保卫者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从事生产劳动。
这种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是基于柏拉图对人性和能力的判断,他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应该从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
柏拉图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城邦的整体利益。
为了实现这种整体的和谐,他主张对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公民的品格。
在他看来,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而正义意味着各个阶层各司其职,不越界、不混乱。
亚里士多德则出生于一个御医家庭,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更为细致和深入。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一书中,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从现实的城邦政治出发,探讨可行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哲学家统治论,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中产阶级掌握。
他认为中产阶级具有温和、稳定的特点,能够平衡贫富两个极端阶层的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亚里士多德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也与柏拉图不同,他更注重财富和职业的差异,将社会分为富人、穷人和平民三个阶层。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
他强调城邦的目的是实现公民的幸福,而公民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包括道德和精神的追求。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并谈谈二者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启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教育就是要使人的心灵纯化、指向理念、复现理念,而不是把知识装进人的心灵。
(2)教育目的:就是要复归人的自然本性,甄别、培养、训练出能够管理国家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军人和工农商之类的劳动者。
因此教育应当分流施教。
(3)教育的作用可以使个人的人性得到改造,同时教育是保证国家统一和强大的重要方法,也是建立理想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有着巨大的社会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①从社会角度看,教育是最高的政治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良好的公民。
②从个人角度看,教育是一个依靠内在发展的自我认识的过程,是将个人固有的人性、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过程;③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人的灵魂的最高部分——理智。
他主张“文雅教育”;“自然”的教育。
(2)伦理学与教育:亚里斯多德将品德区分为“理智的品德”和“伦理的品德”,前者以真和假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后者以善与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①赞成柏拉图对理性、情感和欲望的区分,认为只有使情感和欲望服从理性才是好的。
他主张“中道(中庸之道)”,认为任何行为的过度和不足都是有害的。
②认为理论和教育不一定对所有人都起作用,主要应该通过习惯训练培育人们高尚的品质。
因此,他十分重视实践经验以及具有强制力量的法律手段。
(3)政治学与教育: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人是政治动物”的著名命题。
良好的城邦必须建立在每个公民都具有良好品德的基础上,整体的善是从每个个人的善而来的,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问题。
柏拉图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启示:①他主张的教育由国家管理和女子应与男子受到同样的教育对后世影响巨大,对推动男女平等有很大作用,促进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的发展,②在教育史上他首先提出“四艺”作为教育内容,规定了广阔的学科范围。
③创始了大学,第一次阐述了公共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措施。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假设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董玉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两位哲学家在政治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目的与理想国不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他的理想国是一个由智者组成的精英统治体制,通过有教育优势的统治者来管理国家。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描述了一个由哲人统治的国家,智者将根据真理和道德来统治,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政治的目的归结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他认为政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的社会,追求人的完善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着重于个人的发展和全面的幸福,他强调公民的参与和责任感,支持在良好政府的领导下实现共同利益。
二、对民主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对民主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民主政体易导致个人利益和自由主义的滥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民主容易由于对自由的过度追求而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智者手中,以实现公正和和谐。
而亚里士多德则对民主持支持态度,他认为民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将民主视为中等的政治制度,既不偏向上层精英的统治,也不偏向下层劳动阶级的专制。
他认为民主政治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并强调公民的参与和平等。
三、对教育和社会等级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政治治理中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选拔和培养统治者,以确保国家的良好管理。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塑造公民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青年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可以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也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但他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美德和智慧,使他们成为具备实践能力和判断力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等级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完善,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逻辑差异
浅谈桕 固和 里士多德的政 粤想的逻辑差异
白 雷 周 健
摘 要 古 希腊 时期 是政 治学作 为独 立 学科 的形成 和发展 时期 , 而作 为其 中的代 表— —柏拉 图和 亚里士 多德 , 是研 究政 治 学理 论及 其 以后发 展 具有 历程碑 的人 物 本 文指 出作 为古希腊政 治 思想 史上 的两位 巨人 , 究二者 政治 思想 逻辑 的 差异 , 探
三 种 东 西 : 性 、 情 和 欲 望 。 正义 的 人 不 许 可 自己 灵 魂 的各 个 部 分 理 激
了能够认识“ 知识” 把握“ 理念” 的哲学王 。 而亚里士多德则不然, 其认
为 由 于人 类 的私 欲 使 得 人 在 认识 和 改造 世 界 上 存 在 着 偏 差 。 人 类 这
一
个受任的人的才得和功绩~ , 由于人先天和后 天所具备的条件和成
就的不同, 正义便不具有柏拉图所言的唯一 的标准 。 正是在这样的前
提下, 亚里士多德认为, 正义本身也就不是某种绝对 的普遍观念, 它必
然应该根据 政体的不 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 简言之 , 其正义 的标准是
多元而非一元。
最 糟 的 城 邦 里 最 有 可 能 找 到 不 正 义 。。 此 , 认 为 正 义 的 国 家 里存 在此基础上改造世 界。柏拉 图的回答似 乎是肯定的。对此, 从“ ”对 他 他 理 在 三 种 人 , 有 智 慧 的 哲 学 家 执 政 、 有 勇气 的武 士 保 卫 国 家 和 具 有 念 ” 手 , 图证 明在 个 体 差 异之 中总 是 有着 一 般 规 律 性 的永 恒 的 “ 具 具 入 试 理 节 制 品 德 的 劳 动 者 。而 “ 家 的 正 义 在 于三 种 人 在 国家 里 各 做 各 的 念” 天赋好 的人能够通过后天的教育把握这种永恒的理念, 国 , 成为哲学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理论异同: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提起古希腊文明,人们无疑会想起这两位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首先,关于城邦的思想。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当然,从西方近代以来,这种对政治构建的最初观念对今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
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
(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
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提起古希腊文明,人们无疑会想起这两位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
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首先,关于城邦的思想。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当然,从西方近代以来,这种对政治构建的最初观念对今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
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
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
(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
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
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
(3) 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
(4) 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
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其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念于柏拉图有明显的不同,他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个人于城邦的关系,好比一只手,只有当它与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实现它的目的(如拿取物品)一样,个人没有独立的意志,必须成为城邦的一部分,通过城邦发挥个人价值,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个人同样没有独立性,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完全是为城邦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上二人的观点很相似。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是由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自由公民组成
的政治团体较之柏拉图硬性划分的三阶层集带有一定程度专制色彩的哲学王,更具有民主的成分。
关于自由城邦的思想是二人各自政治思想的基础,由此引申,会发现双方在政体、财产家庭、平等观念、法律地位、教育目的等方面的异同。
柏拉图把哲学家当国王的政体视为唯一正确的、正义的政体,并以此为标准,认为凡是违背这一形式的则为非正义政体。
柏拉图把执政者的心灵和品质作为区分政体的标准。
认为贤人政体是正义的政体,因为统治者的心灵和品质合于智慧与美德。
而作为非不义政体的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的统治者,他们的心灵和品质均有悖于智慧和美德。
到后期日益感到“哲学王”思想的难以实现性,因此在其后的《政治家篇》中,他的政体形式变为:一人统治(王制和僭主制),少数人统治(贵族制和寡头制),多数人统治(共和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政体观点,划分为正宗政体(王制、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二人关于政体的观点差别甚小。
柏拉图认为为了防止第一、第二等级可能出现的任何纷争,他认为应在这两个等级中实行共产并取消家庭,任何人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不得占有任何私有财产,废除一夫一妻制,妇女儿童也要公有,婚姻应优化结合以培育出更好的后代。
国家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在政治上,各种职务所有公民都可参加,以此维护第一、第二等级的内部团结。
这种财产和家庭制度无疑是极端的,是一种集体剥削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则很温和,他坚决反对妇女儿童公有,并提倡有限制的私有制。
在平等观念在上,双方分歧同样明显。
柏拉图虽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阶层,但这与其说是私有制,到更不如说是为城邦的政体发展而作的专业化划分,他提倡男女有平等的接受教育和严格训练的机会(这多半与他羡慕斯巴达政体有关),奴隶制在《理想国》中的反映相对弱化。
亚里士多德提倡政治的民主决策性,但他的自由公民概念却极狭隘,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没有政治权利,奴隶更是“会说话的工具”。
如果说柏拉图由平等观念表现出的政体形式是早期的乌托邦,那么亚里士多德则还是翻版的奴隶制。
法律在《理想国》中几乎没有地位,因为哲人王的一切决策都是明智的,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不过柏拉图后来在《法律篇》中重新审视了法律治理城邦的作用。
突出法治的重要性。
认为若要挽救国家,必须使法律高于统治者。
但柏拉图仍把一个由哲学家执政即哲学王的统治看作头等的理想国,而法治国家则只是“第二等好的国家”。
《法律篇》重新对社会等级作了划分。
认为国家应分为公民、工匠和商人以及奴隶三个等级。
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工匠和商人享有人身自由,
但不具有政治权利;奴隶没有人格,从事农业生产。
《法律篇》对共产共妻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
主张每个公民都享有一份土地,但是土地份额应该尽量限制,尽量平均。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的政治思想虽有所改变,但他的奴隶大贵族阶级的立场仍然未变。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城邦既然以正义为基础,正义的衍生物就是法律,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这是他的法律正义论的基本观点。
“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一个优良的立法家在创制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个要素,怎样才能适合于其所构成的政体……三者之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
行政功能部分……;其三为审判(司法)功能。
”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法治观点。
因此,柏拉图偏向于人治,而亚里士多德则重法治。
因了整体主义和等级制,柏拉图强调教育也应严格按阶层而进行不同的专业教育,以便更好地为城邦政治服务,教育内容要严格审查,“无用”或不道德地内容要予以删除,因为它们不适合塑造“公民——战士”式的人,这开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
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自由教育,反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恰恰不是为职业作准备,并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政治不是教育的必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