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病辨证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症(1)心血虚症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为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定义:指阴液亏虚,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定义: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4)心阳虚证定义: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5)心阳虚脱证定义: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
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定义:指心火内炽,上炎下移,扰神迫血,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7)心脉痹阻证定义: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又称为心血(脉)瘀阻证。
【临床表现】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
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为本虚实标。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痰阻心脉】或以心胸闷痛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寒凝心脉】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气滞心脉】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脏腑辨证及施护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脾虚气陷证
概念:是指脾气虚、主升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 证候。
病因: 脾气虚 久泄久痢 劳倦伤脾
心与小肠病护理
▪ 3.饮食护理
▪ 心系疾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 养;忌肥甘、辛辣、煎炸、咖啡、浓茶等 刺激性食物;禁烟戒酒。饮食应定时定量, 避免过饱过饥。
▪ 3.1心阴或心血不足者,宜补益心脾,如食 山药、红枣、桂圆等,忌食动火劫阴之品。
▪ 3.2心气不足者,宜补益心气,如食人参、 党参、桂圆等。
失于宣降——咳嗽,呼吸气促,鼻翼煽动,
痰热壅肺
痰黄稠 痰热阻滞肺络——胸痛
血败肉腐化脓——咯吐血腥臭痰
热邪内郁 灼伤津液——发热,口渴,
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泻肺热,化痰平喘 方药:千金苇茎汤,麻杏石甘汤
寒痰阻肺证
概念:是指痰湿阻滞于肺而表现的证候。 病因:
久咳伤肺 脾气虚 感受寒邪 证候:咳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胸部满闷,
也可常食用山药,扁豆等健脾之品
肺与大肠病护理
▪ 4.用药护理
▪ 4.1肺病患者服用汤液不宜立即饮水。
▪ 4.2风寒犯肺者汤液宜温热服,服后应加盖 衣被取汗,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汗湿的 衣服。
肺与大肠病护理
▪ 4.情志护理
▪ 保持开朗平和,对病势绵绵,病程长的患 者,可采取安慰,诱导,暗示,转移等方 法加强情志护理
风热犯肺证
概念: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风热之邪侵犯肺卫 证候:咳嗽,咯吐黄稠痰不爽,口渴,
咽喉痛,头痛,恶风发热,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犯肺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
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
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如心悸,心痛,心烦,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
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赤涩灼痛,尿血等。
一、心气虚证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导致。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见心悸、胸闷;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机能活动衰减,故气短、神疲;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足,血失充荣,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辨证要点】以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养心定悸胶囊、生脉饮、芪冬颐心颗粒、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通脉养心丸二、心阳虚证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证候分析】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或由其他脏腑病证波及心阳而成。
心阳虚衰则推运无力,阳失温煦则虚寒内生。
心阳虚衰,鼓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故轻则见心悸,重则为怔忡;心阳虚弱,宗气衰少,胸阳不展,故心胸憋闷,气短;温运血行无力,心脉痹阻不通,则见心胸疼痛;阳虚而阴寒内生,温煦失职,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卫外不固,则可见自汗;温运乏力,血脉失充,寒凝而血行不畅,故见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或结或代而弱;舌质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寒盛,水湿不化之象。
中医辩证理论
虚实
3.阴虚证 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其滋润、濡养、宁静的 功能减退所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 干口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 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由于体内阳气虚衰,其温煦、推动、蒸腾和气
常见症状: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 同,实证的表现亦不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 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实证鉴别表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实证 新病
塞流清涕,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喘,痰液清稀,加风寒表 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汤之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四)风热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黄稠痰而不爽,兼
恶风发热,口渴,咽干而痛,目赤头痛, 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黄,加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方剂】桑菊饮之类。
【临床表现】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 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 脉滑数。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热证 红赤
不温 灼热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 迟
或饮
苔白
不多
润
发热 口渴 秘结 短赤 舌红 数
喜冷
苔黄
饮
心与小肠病辨证-PPT课件
【鉴别诊断】 本证可由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 素引起,但相互兼夹而致病亦很常见,如气 滞血瘀、气郁痰凝以及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气滞血瘀等,尤以痰瘀互结更为多见,故必 须根据不同病因的证候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作出正确诊断。
七、心火亢盛证
【基本概念】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热扰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一、心气虚证
【基本概念】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乏力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 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病因病机】久病体虚 暴病伤正 先天禀赋不足 年老脏气虚衰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鼓动乏力 —— 心悸、怔忡 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胸闷气短 心神失养 —— 神疲乏力 动则气耗 —— 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 汗为心液,心气虚,肌表不固 —— 自汗 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 ——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脉弱。 【辨证要点】 以心悸与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外感病以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以心烦、失眠、 神志狂乱为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 是指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的基础上,将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病因、 病机、病位、病性等,从而为临床诊 治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和病机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 义及运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 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证候分析】 外感热病: 邪热内炽 —— 发热气粗,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痰火扰乱心神 —— 躁狂谵语 邪热灼津,痰阻气道 —— 胸闷,痰黄稠,喉间痰鸣 内伤杂病: 痰火内扰心神,轻则心烦失眠,重则出现神志狂乱 —— 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等痰火蒙闭心神之症 火属阳,阳主动 —— 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火内盛之征
中医护理第六章 辩证施护
辨证要点
(二)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情志护理 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 能进食者或给予鼻饲。
【思考与训练】 1.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阴证和亡阳证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学习目标】
熟悉脏腑辨证各证型的辨证要点与护理措施
。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预习案例】
顾某,女,42岁。
胸胁胀痛,善太息,胸闷,纳呆,腹胀,便溏不
爽,肠鸣矢气,苔白腻,脉弦。
思考
1.试用脏腑辨证分析判断其证型。 2.如何护理该病人?
• 答案: 1.是指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 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属肝脾不调证 。 2. 保持心情舒畅,忌思虑过度,慎防郁怒伤肝,横犯脾胃。
【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2.饮食护理 3.其他:根据具体证候,配合针灸、推拿 等调护方法以增强疗效。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实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护理措施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实证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用药及饮食护理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 (三)胃火炽盛 (四)食滞胃脘 (五)护理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二)脾阳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三)胃火炽盛 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ppt)
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 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 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 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 脉微细欲绝
病例分析
男,68岁,干部。
阵发心悸、气短年余,加重1周。1年前因 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感体力不如以前, 逢劳作后出现短阵心悸、气短、汗出、乏力, 休息后可缓解。近1周因搬家劳累,上述诸证加 重,自感倦怠,精神疲惫,懒言,语声低微, 食少,查:面白、舌淡、脉缓无力。试用脏腑 辨证分析之。
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 苔黄,脉数,迫血妄行、吐血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口 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辨证要点] 心烦、口舌生疮、尿赤+实热证
病例分析
王某,女,51岁,干部。反复发作性舌疮 伴心烦、便秘10余年,加重1周。近10年来, 每逢工作紧张、或加班睡眠不足时,即发舌疮, 少时1~2个,多则5~6处,疮面可达1cm2大小, 舌红,舌疼,影响吃饭和说话,伴心烦,手足 心热,便秘,尿赤,喜冷饮。查:舌尖红,舌 尖、舌边有3处烂疮面,苔薄微黄,脉数稍弦。 试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特征性表现(定位):
心居胸中---胸闷、胸痛 手少阴心经循上臂内侧---痛引肩臂内侧 心主血脉---心悸、怔仲、心痛 心主神志---失眠、多梦、健忘、神昏
谵语、神乱(癫、狂、痫)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七福饮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
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失濡养
心与小肠功能及辨证(包括脏腑间关系)
目录
•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 心与小肠的病理变化 • 脏腑间关系 • 心与小肠辨证论治
01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总结词
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详细描述
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气的作用,心气充沛则血脉运行通畅,血液才能 在脉管中循环往复,营养全身。心主血脉的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心主神志,脾主思虑。二者共 同调节人体的情志活动。
相互影响
心脾病变可相互影响,如心血 不足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 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心血
充盈。
04
心与小肠辨证论治
实证治疗
实证治疗原则
实证治疗注意事项
针对实证,治疗原则为疏导气血、通 泻实热。
实证治疗时需注意控制药量,避免过 度攻伐导致正气受损。
心主神志
总结词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
详细描述
心主神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心气充沛则精神饱满 、思维清晰、意识敏锐。心主神志的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小肠主液
总结词
小肠主液是指小肠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和分泌清浊液的功能。
实证治疗方法
采用泻心汤、导赤散等方剂,以清热 解毒、利尿通淋,达到疏导气血、通 泻实热的目的。
虚证治疗
虚证治疗原则
针对虚证,治疗原则为补益心气、 养心安神。
虚证治疗方法
采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方 剂,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达到 补益心气、养心安神的目的。
虚证治疗注意事项
虚证治疗时需注意药量适中,避免 过度滋补导致邪气滞留。
【中医护理】第六章 辩证施护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 (三)胃火炽盛 (四)食滞胃脘 (五)护理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二)脾阳虚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一)阴证 (二)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情志护理 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 能进食者或给予鼻饲。
【思考与训练】 1.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阴证和亡阳证的辨证要点。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用药和饮食护理
3.情志护理
4.其他:根据具体情况,配合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
第一节 八纲辨证与护理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第一节 八纲辨证与护理
二、寒热辨证与护理
(一)寒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护理措施
第一节 八纲辨证与护理
(一)寒证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其他:腹痛、吐泻较甚者,配合针灸、热敷、 推拿等方法以驱除寒邪。
(三)风寒犯肺
临床表现
(四)风热犯肺
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与护理
(五)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六)痰湿阻肺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与护理
(七)大肠湿热 临床表现
(八)护理
辨证要点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情志护理 4.饮食护理 5.用药护理
【精品】中医辨证2(精)(1)完整版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
3、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 致的证候。 证候 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清涕, 或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 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以咳嗽气喘、痰白而稀 与风寒表证见
表现·分析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而上逆——咳嗽,气喘 津液不布,聚为痰饮,且寒为阴邪——咯痰色白而稀 寒邪外侵,损伤卫阳,肌表失于温煦——恶寒 邪正交争——发热 腠理闭塞——无汗 肺气失宣,鼻窍不利——鼻塞流清涕 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头身疼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外感风寒
1、肺气虚
肺气虚:是指肺气不足,肺主气的功能衰弱,宣降 无力的病理变化。
病因 多见于久病久咳,禀赋不足或他脏影响及肺。
证候 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体 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自汗,畏风,易感冒, 舌淡,脉虚弱。
【辨证要点】久病咳喘、体弱病史,咳喘无力、痰 清稀 + 气虚见症
表现·分析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8、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 出来的证候。
病因 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灼津成痰, 内扰心神。
证候 发热,面红气粗,口苦咽干,痰黄,喉中痰 鸣,狂躁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心烦失 眠,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 【辨证要点】 外感病以高热、痰盛、神昏; 内伤病以痰热表现+心烦、失眠或神志狂乱为辨证要点。
胀痛,与情志有关,胁胀,善太息,脉弦 --- 气(郁)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7、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是指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痰浊蒙闭心 神所致的以神志失常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 多因外感热病或其它疾病恶化,或情志所伤。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
小儿推拿医学之脏腑病辨证要点辨证,就是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明确病变部位,确定病证的病机,判断邪正的消长、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加以归纳概括。
儿科辨证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疾病的特点,某些辨证方法在儿科更为常用,其证的临床表现也与成人有所差异。
本节仅介绍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以此来分析、归纳疾病的部位、性质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通过八纲辨证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
一般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分清病变性质;再进一步辨别虚实,了解人体正气的盈亏与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介绍。
(一)阴阳阴阳,即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用阴阳二纲加以概括,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
一般来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1.阴证是机体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病证,以虚寒证为代表。
阴证的产生,有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者,更多的则是因先天不足、后天虚损而出现的证候。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晦黯,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形寒肢冷,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迟无力或细弱,指纹沉而淡红。
2.阳证是机体阳气亢盛,脏腑功能亢进,导致阳亢热盛的证候,以实热证为代表。
阳证的产生,有外感热邪或风寒化热,有伤于热食、热药,或各类疾病脏腑阳气偏亢者。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红目赤,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语声粗浊,喜冷恶热,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或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有力或洪大,指纹紫滞(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轻重深浅的两个纲领。
在人体,凡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凡五脏六腑、髓海为内属里。
第七章病位辨证
8、风水相搏证 (1)定义: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特征:骤起眼睑头面先肿,随及遍及全身,兼表卫症状。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思考题: 1.肺病常见病机与临床症状是什么 2 . 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风寒表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 3.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分热表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4.如何从病机和证状上鉴别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
主神志——心不主神志— 轻——失眠、多梦、健忘、心烦
重——神昏、神识错乱 开窍于舌——舌体病变:舌疮、舌痛、舌尖红
心与小肠相表里——尿短赤、尿频、尿浊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
注意: 1.不是所有心证患者都必须具备以上症状; 2.症状因影响的环节不同,表现不同; 3.临床最常见的是——心悸、失眠(考虑心证的存在) “烦”——无热时,心烦不要随便用
(1)定义: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2)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入里
肺失清肃,气逆于上——咳、喘
热壅于肺 肺热上蒸咽喉,气血壅滞——咽喉红肿、疼痛
风寒入里化热
肺窍不利——鼻煽气灼
里热蒸腾——发热
伤津——口渴便秘溲短赤
舌红苔黄,脉数
属温病气分证和上焦病证
(3)证候特点:肺系症状(咳喘、鼻煽、胸痛、咽红肿疼痛) +里实热证(面红、身热、便秘、尿赤)
时发时
止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
行
症状区别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气滞),体胖 痰多,苔白腻,脉沉滑或 沉涩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
心阳 不振
心与小肠关系与辩证
心与小肠关系与辩证张延丞 151037K 中医基础理论 1班【摘要】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为心主之宫城。
手少阴心经循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其主要功能为受盛化物。
分清秘浊,主液。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另则是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
所以,临床以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
此外,某些舌体病变,如舌痛、舌疮等症,亦常归属于心。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阳暴脱;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及痰火扰神证。
此外,由于脑为神明之府,且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将瘀阻脑络证、小肠实热证也一并归于心病证候中讨论。
【关键词】心小肠表里辩证表里者,内外也。
表里者,内外也。
中医讲脏在内,腑在外,相表里即此意。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居人体的上部,在五行中属火,心阳的温煦作用,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使水谷精微转化成气血输布全身,将重浊之糟粕"水液下输大肠和膀胱,维持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的正常。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
所以心与小肠在生理上是有联系的。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灵枢·经脉》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踩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蠕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脚,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
脏腑辨证与护理
3、饮食护理
(1)肺气虚者可补脾气,注意培土生金
(2)痰热者,可食梨、西瓜等清热化痰生津之 品;痰湿者,可食苡仁、陈皮等燥湿化痰之品; 寒痰者,可食橘皮、生姜等。
(3)阴虚肺热者可食百合、银耳等养阴清热食 物;肺热壅盛,可予果汁及清凉饮料 (4)少量咯血者,可给予流质饮食,频繁大量 咯血应禁食 (5)大肠湿热者,可多食生大蒜、马齿苋 、绿 豆等解毒之品;大肠津亏者,可多食生津润肠通 便之品。
2、生活起居护理
(1)脾气虚、脾虚气陷者应注意休息,避 免劳累 (2)脾阳虚者病室宜向阳温暖 (3)寒滞胃脘者,应注意胃部的保暖
3、饮食调护
(1)脾胃虚弱者宜食益气健脾食物 (2)湿热蕴脾者宜选食清热除湿之品 (3)寒湿困脾者宜选用健脾化湿之品 (4)脾血虚者宜选食生血养血之品
(5)胃阴亏虚者宜食滋阴生津润燥的食物
四、肝与胆病辨证施护
(一)肝与胆病辨证
肝的病变主要反映在疏泄失常,气机逆乱,精 神情志变化,消化功能障碍;肝不藏血,全身 失养,筋膜失濡,以及肝经循行部位经气受阻 等多方面的异常。 胆的病证主要表现在由于胆汁疏泄失常而引起 的黄疸、口苦等
(3)观察有无胸痛、鼻衄、发热等情况的发生 (4)观察咯血的先兆及色、质、量 (5)观察大便的色、质、量及气味,及时送检
2、生活起居护理
(1)慎起居,避风寒 (2)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 (3)肺痨有传染性者,做好呼吸道隔离措施
(4)平时宜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御邪能力
(5)大肠湿热者,保持病室环境,作好隔离措施
心烦、发热、吐衄、口舌生疮等
护治原则:清心泻火
6.心血痹阻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 臂,时作时止。痛如针刺,并见舌紫黯有紫斑、紫 点,脉细涩或结代。
(中医)心与小肠病辨证
(中医)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血脉以及神志上的异常,如心悸、失眠、神昏、发狂等。
小肠的功能是分别清浊,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小便的异常。
1.心气虚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面色白,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或代。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体弱、久病、先天不足、年高气衰所致。
辨证要点:以心悸、神疲伴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2.心血虚证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可因脾虚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营血或肾精亏损,化血不足,或气郁化火,暗耗阴血所致。
辨证要点:以心悸,失眠,健忘伴血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3.心脉痹阻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见痛如针刺,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或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疼痛而胀,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病因病机:本证多先因心气、心阳亏虚,又得劳倦、感寒、情志、痰浊所伤诱发或加重。
病性多为本虚标实。
辨证要点: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为辨证要点。
本症分别由血瘀、痰阻、寒凝、气滞所致,且相互兼夹为病较为常见,故应根据不同病机的证候特点,对四证做出鉴别诊断。
4.小肠实热证临床表现:心烦口渴,面目红赤,口舌生疮,夜寐不安,尿赤灼痛,或排尿灼热,甚则尿血。
舌红苔黄,脉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心热循经下移小肠,或火热客阻下焦所致。
辨证要点:以小便涩痛与心火炽盛见症为辨证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 气滞血瘀
若:
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 瘀 闷痛,体倦肢重,舌苔白腻,脉沉滑 --- 痰 剧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 寒 胀痛,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 气(郁)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闷痛,痛引肩背时作
实热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痰喘 + 实热见症
30
7、燥邪犯肺证
概念 燥邪犯肺证是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证
机制
外感燥邪
肺
津伤失润
31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燥伤肺津, 清肃失职 或痰中带血 -- 燥伤肺络
燥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口鼻咽干 + 表证见症
32
8、大肠湿热证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 肺气虚卫外不固
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痰清稀 + 气虚见症
20
2、肺阴虚证
概念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机理
久 咳
温病后期 情志化火
伤 肺
21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肺阴亏,清肃不利 或痰中带血 --- 虚火灼伤肺络
音哑 --- 肺阴虚咽喉失养
15
7、小肠实热证
概 念
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
机 制 心火下移小肠
16
表现·分析
心烦 --- 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 --- 心火上炎,灼伤舌体
口渴 --- 热盛津伤 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灼伤肠络 舌红苔黄,脉数 --- 里热
辨证要点
小便赤涩灼痛 + 心火内盛见症
1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阴虚证: 症、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 阴虚见症
22
3、风寒束肺证
概念 风寒束肺证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机制
外感风寒
肺 失宣
23
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
--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表寒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寒见症
24
4、风热犯肺证
概念 机制
风热犯肺证是风热袭肺,清肃不利之证
下痢脓血或暴泻 + 湿热见症
34
9、大肠液亏证
概念 大肠液亏证是大肠津液不足,传导迟滞之证
机制 温病后期 产后失血 素体阴亏
35
表现·分析
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 --- 肠道液亏,
传导不利
口燥咽干 --- 津亏口腔失润
或口臭,头晕 --- 腑气不通,浊气上犯 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 燥热津亏
脾胃
肾 化源 心血 耗血
机 制
失血 久病
忧思
8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 --- 心神失养
血虚证:头晕,面色淡白无华,
或萎黄,口唇色淡,
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 血虚见症
9
4、心阴虚证
概 念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证
心血亏 机 制 心阴虚证
忧 思
外感热病后期
10
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 热津伤盛
或口舌生疮,舌尖碎痛 --- 热灼舌体 或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伤络 或狂躁谵妄 --- 热盛扰心,神不守舍 舌尖红苔黄脉数 --- 心 火
辨证要点
神志症状 + 舌、脉象
13
6、心脉痹阻证
概 念 机 制
情志不遂 久病体弱
饮食不节 感受外邪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概念 大肠湿热证是湿热蕴结大肠,传导不利之证
机制
外感 饮食 不洁 湿热 大肠 传导失常
33
表现·分析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 湿热蕴结大肠,气滞
血瘀,肉腐成脓
或暴注下泻,色深黄如糜,肛门灼热 -- 湿热下迫
兼: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 湿热内结,气化不利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湿热
辨证要点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神失养
心烦,失眠多梦 --- 虚热内扰
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 阴虚见症
11
5、心火亢盛证
概 念 心火内炽,扰心、炎上之证
机制
情志失调 心火亢盛证 外感热邪 饮食不节 Nhomakorabea12
表现·分析
心烦失眠 --- 热扰心神
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生理病理
心 --- 血脉 神明 心痛,脉结代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健忘,心烦,狂躁,昏谵
汗液
面 舌
汗出异常
面色异常 口舌生疮 尿短赤涩痛,尿血
4
小肠 --- 泌别清浊
1、心气虚证
概 念
机 制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先天禀赋
年高体弱
久病或暴病
5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气虚鼓动无力
生 理
肺 -- 宣发、肃降,调水道;鼻;主音
大肠 -- 吸收水分,传导糟粕
病 理
肺 -- 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大肠
---
便秘,泄泻,里急后重等
18
1、肺气虚证
概念 肺气虚证是肺气不足,功能减退之证 机制 久咳伤肺 或 脾胃虚弱
19
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 动则尤甚 -- 劳则耗气 痰液清稀 --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 肺气虚主气、宣降不利
风热
肺
失于清肃
25
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
-- 风热犯肺,清肃失职
表热证: 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热见症
26
5、痰湿阻肺证
概念 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于肺,肺失宣降之证 机制
外感寒邪
痰湿
脾气不足
肺
失宣
27
表现·分析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 – 痰湿阻肺而失宣
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 痰阻气逆,呼吸不利
舌淡苔白腻,脉滑 -- 痰湿
辨证要点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
28
6、热邪壅肺证
概念 热邪壅肺证是邪热内壅于肺,肺失清肃之证
机制
外感热邪
风寒入里化热
29
表现·分析
咳嗽息粗,痰黄稠 --- 邪热犯肺,肺失清肃 甚则鼻煽 --- 热壅于肺,宣降不利
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 肺热壅盛,灼伤
胸络,血败肉腐
气短胸闷 --- 宗气不振 气 虚 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 自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弱 --- 气虚 辨证要点 心悸 + 气虚症状
6
2、心阳虚证 概 念 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参“心气虚证”
机 制
表现
心气虚证 + 虚寒证
7
3、心血虚证
概 念 心血不足,濡养失职之证
1
目的要求
1、 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 熟悉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课
时
8 学时
2
概 念
运用脏腑学说理论,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 行辨别、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所在脏腑,病因、 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的一种辨证方法。
适用范围 内伤杂病
分 类
① 脏病辨证 ② 腑病辨证 ③ 脏腑兼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