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远洋航海
我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有哪些
![我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6973b0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d.png)
我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有哪些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有:
1、(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洋->好望角->南大西洋->西非海岸->北大西洋->(欧洲)。
2、北大西洋航线:西欧(鹿特丹、汉堡、伦敦、哥本哈根、圣彼得堡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等)->北大西洋->北美洲东岸(纽约、魁北克等)、南岸(新奥尔良港,途经佛罗里达海峡)。
3、亚欧航线(苏伊士运河航线):东亚(横滨、上海、香港等港口,途经台湾、巴士海峡等)、东南亚(新加坡、马尼拉等)->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南亚科伦坡、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等)->曼德海峡(亚丁)->红海->苏伊士运河(亚历山大)->地中海(突尼斯、热那亚)->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多佛尔)海峡->西欧各国。
4、好望角航线:西亚(阿巴丹等,途经霍尔木兹海峡)、东亚、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东非(达累斯萨拉姆)->莫桑比克海峡->好望角(开普敦)->大西洋->西非(达咯尔)->西欧,载重量在25万吨以上的巨轮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需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
![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529aaf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a.png)
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组织与影响,跟半个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的航海探险活动不同。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联系;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则是为西欧商品经济开拓市场,以及扩张殖民地获得海外财富。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这是当时欧洲远航船队所无法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虽不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改写了人类历史,但它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谊与交流,这与西方国家在亚、非、美洲的疯狂屠杀和经济掠夺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动机不同郑和下西洋与后来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海探险活动相比,其动机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招徕纳贡国郑和下西洋是朝廷按照儒家朝贡礼仪,以「厚往薄来」的原则招徕各国输诚纳贡,与之建立友好联系,丝毫没有海外殖民和掠夺财富的目的。
西方的掠夺殖民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航海活动是在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而产生的。
其动机是到东方大陆去寻找黄金、开拓市场,以及侵占新领土。
船队规模比较郑和船队无论在船只数目、船员人数和船只大小等,都远比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船队庞大。
详见下表:郑和船队哥伦布船队达·伽马船队麦哲伦船队船只数目200余艘3艘4艘5艘船员数目27,000余人88人160人360人最大船只排水量1,000吨以上100吨120吨130吨郑和与哥伦布所乘主船的比较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航船的尺度比较组织管理水平的比较十五、十六世纪欧洲船队的组织管理水平,远不如郑和船队。
郑和的船队不但物资补给充足,而且还有医生随队,管理组织十分完善。
哥伦布在航行期间,竟有60多名船员病死;麦哲伦航行时,因缺乏蔬菜和食物,归航时生还的仅18人,可见他们在医疗及补给上,都有很大的问题。
成果的差异中国的睦邻外交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彼此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却未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西方的殖民活动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海活动,改变了整个世界。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4f02a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8.png)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方海洋文化进行比较。
一、海洋观念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把大海视为“天池”、“神泉”、“宝藏”,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物质资源。
大海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常被视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象征,代表着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
同时,大海也被视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代表,表达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普遍将海洋视为一种财富和生命的源泉。
在他们的观念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西方海洋文化强调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追求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利用。
因此,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追求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二、海洋民俗的差异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沿海地区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
例如,妈祖崇拜是沿海地区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妈祖被视为海上保护神,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
此外,沿海地区还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如龙王庙会、开海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海洋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航海过程中,船员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即航海术语。
这些术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捕鱼、贸易等领域,成为西方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方海洋民俗还包含了许多与探险、捕鲸、海盗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西方海洋文化中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海洋开发的差异中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中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日益繁荣。
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技术条件和政治因素的限制,中国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
虽然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在远洋航海和深海开发方面相对较为落后。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https://img.taocdn.com/s3/m/890d2ab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6.png)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贸易规模的国家之一,海运业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与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也由此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并对其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是中国海运业最为重要的航线之一。
这条航线为中国的出口产品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中国的进口货物提供了便利。
主要经由上海、宁波、厦门等中国港口,通过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等水道,最终抵达地中海的里斯本、马赛、提格利港等欧洲港口。
这条航线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连接了中国和欧洲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且在全球经济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其次,中国到东南亚的海运航线也非常重要。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因此这条航线呈现出非常频繁和密集的特点。
中国的港口如深圳、广州、海口等与东南亚国家的港口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之间,形成了一条繁忙的海上贸易走廊。
通过这条航线,中国的商品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到达东南亚市场,同时中国也能够从东南亚进口资源和原材料。
此外,中国到北美的海运航线也十分重要。
北美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北美市场非常受欢迎。
因此,中国与北美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海运航线也非常繁忙。
主要港口包括上海、宁波、青岛等中国港口,与洛杉矶、长滩、西雅图等北美港口之间形成了密集的航线网络。
通过这条航线,中国的商品能够迅速抵达北美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中国到拉丁美洲的海运航线也具有重要性。
拉丁美洲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
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海运航线也在逐渐扩大和完善。
中国的港口如上海、宁波、深圳等与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丁美洲国家的港口之间,形成了连接两个地区的重要航线。
通过这条航线,中国能够从拉丁美洲进口能源和农产品,同时也能够将中国的商品出口到拉丁美洲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涉及到欧洲、东南亚、北美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这些航线连接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9933be2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3.png)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航海时代是欧洲的专利,是哥伦布、麦哲伦等西方航海家的专业领域。
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曾经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大航海时代,尽管规模和影响力不及欧洲,但也绝对不能被忽视。
大约在公元1405年,明朝永乐皇帝派遣了一支庞大的船队,由郑和率领,出航到印度洋、东非、中东等地,完成了七次大规模航海。
这些船队通常由数百艘帆船组成,人数众多,装载着各种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等。
在远洋航行中,船队还搭载了大量的水手、士兵、官员等人员,组成了庞大的船队。
郑和的船队从中国东海口出发,经过琉球、菲律宾、爪哇、占城等地的海域,在扬子江河口的大海关集结,继而航行到暹罗、占城、湄洲湾、钟南山、孟加拉、斯里兰卡、瓜达卢佩、阿拉伯、非洲等地。
在这些地方,中国船队进行了交易、赠礼、讲解宣传和外交使命。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具有其特有的背景和影响。
首先,它是反对海盗的措施。
当时,中国南海海盗肆虐,对中原地区的海上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郑和率领的船队派往南洋,就是为了剿灭海盗,维护南海安宁。
其次,它是中国对外贸易宣传的一种方式。
中国历来注重对外贸易,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海外贸易的国家之一。
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航海活动,中国向海外辐射自己的文化、技术和商品,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威力和魅力,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再次,它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途径。
郑和的船队中,除了产品和人员,还有大量的文化信息。
中国在海上活动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了交流。
中国的技术、制度、习俗等因素也被海外吸收和借鉴。
然而,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并不像欧洲大航海时代那样具有强烈的野心和征服欲。
中国的航海活动更注重的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传播,而不是对于新大陆的占领和殖民。
在欧洲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的经济、技术、文化已经非常发达,而欧洲则正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相对而言较为落后。
因此,中国在海上活动中有着强大的自信和圆润的态度。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ba6107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7.png)
从大航海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郑和与哥伦布的大航海为例在中外大航海史上,有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是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另一位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
郑和28 年7 次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贸易和往来,创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更向亚非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表达了中国睦邻友好、不会恃强凌弱的优良传统。
哥伦布的航海主要是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马可·波罗讲述了他在神秘东方大陆中国的见闻,因此他的游记不仅使欧洲人对东方大陆充满了向往,还让欧洲人对“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实践和证明,开始了地理大航海。
哥伦布历经4 次航行发现了美洲,他的航海成就在科学史、航海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是西班牙血腥残暴的殖民主义侵略,印第安文化从此销声匿迹,西方的殖民统治从此变本加厉。
郑和与哥伦布两位航海家的大航海,在很多方面类似,但仔细分析却有所不同。
他们都是为君主效力,都经历过多次的远洋航海,都创造了很多奇迹,他们为世界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他们航海的背景、目的、结果,以及他们航海成就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这些异同直接反映了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
1 郑和与哥伦布大航海的比较分析众所周知,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 年,比哥伦布和他的船队远洋早了87 年。
从船队的规模、随船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所携带的物品来看,郑和航海时期的造船业、航运业和商业较之欧洲是非常发达的。
郑和的7 次下西洋为中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友好贸易往来。
哥伦布的4 次远航虽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发现了北美新大陆,他为西班牙帝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为西班牙完成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始积累。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哥伦布与其他冒险家有所不同,他除了探险之外,更明白殖民的重要性,他的目的是要让那些新大陆上生存的人种臣服在西班牙人脚下,残酷地剥夺他们的财富和劳动力。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https://img.taocdn.com/s3/m/d5ccb00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f.png)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友好贸易关系经历了很多年,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和欧洲发展贸易往来。
随着先进的船舶、技术和设施的发展,这种贸易会议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今天,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运航线图已经完善,充分发挥其优势。
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包括多条航线,主要有沿南海、东海、北海等海域进入欧洲的航线,以及从中国海岸向欧洲的港口的航线。
对于南海航线,从中国到欧洲的主要港口一般分别是近洋港口(上海、宁波)、中国东部港口(厦门、宁德)和南部港口(珠海、香港),其中上海是中贸港,宁波和厦门是欧洲东部港口;而东海航线上,中国较大的港口主要有青岛、烟台和天津,其中天津是欧洲西部港口,青岛和烟台则是欧洲中部港口;在北海航线上,常用港口主要有深圳、香港和珠海,其中深圳和珠海是欧洲中部港口,而香港是欧洲南部港口。
此外,跨太平洋的航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中国西部和欧洲之间海上贸易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中国西部到欧洲的主要港口一般有重庆、上海、宁波、深圳、广州和珠海,其中上海和宁波是欧洲东部港口,重庆是欧洲中部港口,深圳和广州则是欧洲西部港口,而珠海则是欧洲南部港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穿越海洋的船只也越来越多,中国大大提升了欧洲市场的货物供应能力。
海运航线图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由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图涉及到多条航线,所以必须以科学、系统的方式确定海运航线,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航线作为运输货物的路线。
此外,海运公司还要与船舶制造厂家、船舶修理厂、海事机构、港口管理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确保船只的安全运行。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运航线图充分体现了当前贸易联系的发展变化。
未来,这种贸易联系不断加强,这种海运航线图将变得越来越完善,更有利于中欧经济合作的发展。
东西方航海史比较
![东西方航海史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d6cce3167ec102de2bd8930.png)
东西方航海史比较公元15—16世纪是人类社会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这段扑朔迷离的发现史中,东西方社会都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
在这些变革后,东西方采取了不一样的针对策略。
对东西方的航海来说,在这之后,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一统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建立起了又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然后到了1405年的永乐皇帝时代,在拥有强大实力的基础下,郑和率领其庞大船队在永乐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为数其次的远洋航行。
这大大的展示了大明王朝的泱泱大国形象。
而与此同时,在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大陆,人们的思想已经逐渐开始启蒙,渐渐的摆脱封建的侵蚀和压迫,思想上开始渐渐的以人自身为中心,强调人权天赋。
在15世纪的中国,还是处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自然经济一直支撑着这种意识形态下的统治阶级,因此小农经济成为了这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存在形式。
统治者也把重心放在农民身上,因此有“以民为本”的说法。
这种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比较封闭,与外界不需要有任何的来往。
因此在明中期以后,新的经济模式产生,动摇了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统治阶层的地位,因此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杜绝一切的外来交往,就连海外航海也取消了。
在郑和远航之后便再无后人了。
在此时的欧洲,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对黄金的欲望无限膨胀,黄金热成为了当时的时代主题。
当时的时代主题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都被鼓励着去发现和认识世界。
并且当时,远洋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达迦马,麦哲伦,哥伦布等一批勇敢的探索者。
他们的大发现不仅促进了当时的世界联系,也使原来零碎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整体。
并且,他们的举动也促使了欧洲各个国家踊跃拓展海外市场,为建立世界市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中国,儒家思想一直是其正统的主流思想。
尤其是在经历了南宋朱熹的理论扩充后,它完全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用来禁锢人们思想,巩固其封建统治的工具。
汉朝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
![汉朝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https://img.taocdn.com/s3/m/4c5bc7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7.png)
汉朝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不仅在内部实现了疆域的扩张,还通过海外探险开拓了海外市场。
在汉朝时期,郑和作为中国著名的航海家开启了下西洋的远洋航行,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郑和的背景和任务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伟大航海家,他在1405年至1433年间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远洋航行。
他的任务是展示中国的实力,拓展贸易市场,以及巩固海上权益。
郑和率领的船队覆盖范围广泛,曾经抵达的地方包括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海岸等。
二、远航的船队规模和构成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由许多船只组成。
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据说可以容纳一万人。
此外,船队中还有严密组织的舰队,包括战舰、运输船、粮食船以及驱逐舰等,以保证远航的安全与顺利。
三、远洋航行的意义1. 拓展贸易市场:通过远洋航行,中国与其他国家实现了经济贸易上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2. 巩固外交关系:郑和的远航活动巩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增进了互信与理解,推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3. 促进文化交流:随着中国航海活动的深入,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得以促进,这对于不同文明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四、郑和远航的意义与影响1. 拓展了中国对外贸易:郑和远航时期,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通过出口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2. 提高了中国的声望:郑和远航展示了中国的海洋实力和航海技术,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3. 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的航海活动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4. 弘扬中华文化:郑和远航期间,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在其他国家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传承。
五、总结汉朝时期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对中国的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航海的发展历程
![航海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64fc70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e.png)
航海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海洋就是连接各个文明之间的纽带。
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人类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障海洋安全的伟大事业。
本篇文章将从几个主要阶段阐述航海的发展历程,以飨读者。
一、航海技术的萌芽时期早期的航海活动可追溯到古代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
他们通过航行在地中海、爱琴海等地,从事商业贸易和殖民活动,初步了解了海洋的特点和规律。
在技术方面,早期的航海主要依赖于天然的工具,如罗盘、简易的帆船等。
这个时期的航海技术尚未形成系统,但却为后续的航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远洋航行的兴起随着欧洲的崛起,远洋航行逐渐兴起。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远洋航行的国家之一。
他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掌握了新的航海技术,如磁罗经、六分仪等,这些技术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此外,他们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将欧洲的影响力扩展到了美洲和亚洲等地。
这一时期的航海活动不仅推动了欧洲的崛起,也为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现代航海技术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航海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蒸汽船的出现,使得远洋航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随后,无线电通讯、导航卫星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航海更加精准和安全。
此外,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成立,也为航海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这一时期的航海技术不仅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也为人类探索海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现代航海技术的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航海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无人驾驶船只、自动化导航系统等新型技术不断涌现。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航行的效率,也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风险。
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节能减排、绿色航行等环保技术也在不断推广和应用。
这些创新为现代航海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的航海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航海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重要历程。
从早期的天然工具到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航海家们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为人类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
![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https://img.taocdn.com/s3/m/a3cef0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2.png)
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原因:1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对货币\贵重商品,尤其是贵金属的狂热追求(主要)2 《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欧洲人把东方看成是黄金边地的人间天堂3商路不畅,奥斯曼帝国对东地中海的控制,使商路受阻碍奥斯曼土耳其妨碍东西方通商(社会根源)4 客观条件具备,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根源)。
传播基督教的动机同时,那时侯的欧洲已经具备远洋航行的能力:航海技术的进步;能建造多桅大帆船;罗盘针已传入欧洲,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了星盘,以确定船的位置,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其他仪器。
14世纪欧洲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和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地圆说开始被人们所认同;最后就是有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国王支持外加那几位伟大的航海家的能力了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一,引起商业革命。
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
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第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
第四,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六,导致亚非拉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第七,导致贩卖黑奴的兴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亿的精壮人口。
世纪中西航海的背景差异浅析
![世纪中西航海的背景差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7ecab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3.png)
世纪中西航海的背景差异浅析在世纪,中西航海存在着显著的背景差异。
这些差异涵盖了起因、触发因素、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对当时航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差异的成因及其对航海的影响。
起因:西欧航海的起因主要源于对东方奢侈品的渴望。
由于陆上贸易路线的关闭,海上贸易成为了获取这些奢侈品的主要途径。
而中国航海的起因则主要在于扩大对外贸易和传播文化,以增加国家影响力。
触发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航海的触发因素。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原有的贸易路线被阻断,促使欧洲国家寻求新的海上贸易路线。
而中国航海的触发因素则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由于国内经济繁荣,对外贸易需求不断增加。
历史背景:西欧航海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文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航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而中国航海则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当时虽然航海技术发达,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航海发展受到了限制。
船舶设计:西欧航海的船舶设计以三桅帆船为主,这种船只既能够适应远洋航行,又能满足货物运输的需求。
而中国航海的船舶则以大型帆船为主,虽然稳定性好,但航程有限。
导航技术:西欧航海在世纪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通过星象观察、仪器测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海洋的精确导航。
而中国航海的导航技术则主要依靠经验丰富的船员和罗盘等简单工具。
通讯设备:世纪的西欧已经具备了通过信鸽、信号旗等方式进行远距离通讯的能力。
而中国航海的通讯方式则较为简单,主要依靠近海通讯和驿站传递信息。
贸易路线:西欧航海的贸易路线以跨大西洋和印度洋为主,远至美洲和东非。
而中国航海的贸易路线则主要集中在亚洲和东南亚地区,远距离贸易相对较少。
港口运作:西欧航海的港口运作较为成熟,包括船舶维修、补给、交易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机制。
而中国航海的港口则主要以货物装卸和船只停靠为主,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海关管理:世纪的西欧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海关管理制度,通过对进出口货物的严格监管,保障国家利益和贸易秩序。
世界主要远洋航线
![世界主要远洋航线](https://img.taocdn.com/s3/m/3b0ffdb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3.png)
谷物海上运输线主要有
美国、加拿大—一远东, 美国、加拿大——欧洲, 阿根廷——欧洲, 澳大利亚——远东等。
集装箱航线
太平洋航线组
① 远东--北美西海岸各港航线 ② 远东--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各港航线 ③ 远东--南美西海岸各港航线 ④ 远东--澳、新及西南太平洋岛国各港航线 ⑤ 东亚--东南亚各港航线 ⑥ 远东--北印度洋、地中海、西北欧航线 ⑦ 东亚--东南非、西非、南美东海岸航线 ⑧ 澳、新--北美西、东海岸航线 ⑨ 澳、新--南美西海岸国家各港航线 ⑩ 北美东、西海岸--南美西海岸航线
北冰洋航线
由于北冰洋系欧、亚、北美三洲的顶点,为联系 三大洲的捷径。
鉴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目前,北冰洋已开辟有 从摩尔曼斯克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 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白令海峡至俄国远东 港口的季节性航海线;以及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 瓦尔巴群岛、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和英国的伦敦等 航线。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北冰洋地区经济的 开发,北冰洋航线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世界煤炭运输主要航线是:
北美——远东; 澳大利亚——日本源自 北美——西欧; 南非——西欧; 澳大利亚——西欧
谷物
谷物运输为海上最大宗货物之一,约占世
界海运总量的6%左右。 世界谷物市场的五个出口大国年谷物占世
界谷物市场出口量的90%。这五国是:美 国 、加拿大 、阿根廷 、澳大利亚 、法 国。
石油
石油是世界海运中最大宗的货物,包括成品油 在内,其约占外贸海运量的50%以上。现被大 规模开采的储产区有10个:
1、东海湾地区 2、中国东部平原和近海大陆架是新掘起的油区
1、东海湾地区 2、中国东部平原和近海大陆架是新掘起的油区 3.墨西哥湾石油储产区 4.独联体的西伯利亚——伏尔加储产区 5.北海油田产储区 6.北非撒哈拉石油储产区 7.西非的几内亚湾储产区 8.马来群岛石油储产区 9.加勒比海储产区 10.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储产区
航海事业从帆船到海航的历史过程
![航海事业从帆船到海航的历史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bdb446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0.png)
航海事业从帆船到海航的历史过程公元15世纪是东西方航海事业大发展时期。
1405~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航至非洲东岸的现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
1420年葡萄牙创办了航海学校;船长迪亚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该地为好望角;1497年伽马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绕好望角到印度。
此后葡萄牙人又到达中国、日本。
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证实这片陆地是一片新发现的陆地,而不是哥伦布当年认为的印度岛屿,故命名新大陆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16世纪始,航海技术迅速发展。
1569年地理学家墨卡托发明的投影成为现代海图绘制的基础。
进入20世纪后,现代航海技术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现奥米加导航系统,随后又出现和应用了卫星导航系统、自动标绘雷达等。
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驶,在现代条件下,需采用现代导航设备,了解国际水运法规,世界各国海上交通管理制度。
为保证人身、船舶、货物和海洋环境的安全,船舶上还需设置救生、防火、防污染设备和航海仪表及通信设备等。
全球远洋运输航线大全
![全球远洋运输航线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3d16bebddccda38366baf78.png)
全球远洋运输航线大全一、世界主要海运航线1.xx航线(1)xx--xx西海岸航线该航线包括从中国,朝鲜,日本苏联远东海港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北美西海岸各港的贸易运输线。
从我国的沿海地各港出发,偏南的经大隅海峡出东海;偏北的经对马海峡穿日本海后,或经清津海峡进入太平洋,或经宗谷海峡,穿过鄂霍茨克海进入北太平洋。
(2)xx--加勒比,xx东海岸航线该航线常经夏威夷群岛南北至巴拿马运河后到达。
从我国北方沿海港口出发的船只多半经大隅海峡或经琉球庵美大岛出东海。
(3)xx--xx西海岸航线从我国北方沿海各港出发的船只多经琉球庵美大岛。
硫黄列岛,威克岛,夏威夷群岛之南的莱恩群岛穿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至南美西海岸各港。
(4)xx--xx航线该航线是中,朝,日货船去东南亚各港,以及经马六甲海峡去印度洋,大西洋沿岸各港的主要航线。
东海,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是该航线船只的必经之路,航线繁忙。
(5)xx--xx,xx航线远东至澳大利亚东南海岸分两条航线。
中国北方沿海港口几朝,日到澳大利亚东海岸和新西兰港口的船只,需走琉球久米岛,加罗林群岛的雅浦岛进入所罗门海,珊瑚湖;中澳之间的集装箱船需在香港加载或转船后经南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阿拉弗拉海,后经托雷斯海峡进入珊瑚海。
中,日去澳大利亚西海岸航线去菲律宾的居民都洛海峡,望加锡海峡以及龙目海峡进入印度洋。
(6)xx,新--xxxx海岸航线由澳新至北美海岸多经苏瓦,火奴鲁鲁等太平洋上重要航站到达。
至北美东海岸则取道社会群岛中的帕皮提,过巴拿马运河而至。
2.xx航线(1)xx--xx东海岸航线该航线是西欧,北美两个世界工业最发达地区之间的原燃料和产品交换的运输线,两岸拥有世界杯赛/5的重要港口,运输极为繁忙,船舶大多走偏北大圆航线。
该航区冬季风浪大,并有浓雾,冰山,对航行安全有威胁。
(2)xx,xx东海岸--加勒比航线西北欧--加勒比航线多半出英吉利海峡后横渡北大西洋。
大航海时代对中国的影响
![大航海时代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a28d32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c.png)
大航海时代对中国的影响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海外探险和殖民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探讨大航海时代对中国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欧洲国家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寻找新的贸易路线。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繁荣的国家,也成为了欧洲贸易者的目标。
通过与中国进行贸易,欧洲国家带来了许多新的商品和技术,丰富了中国的市场。
例如,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作物从欧洲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同时,欧洲的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商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的工艺和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大航海时代也加强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向欧洲输出了大量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二、文化交流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带来了欧洲的文化和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接受。
例如,基督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欧洲艺术的风格和技巧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产生了影响,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大航海时代也促进了中西方的语言交流。
欧洲的语言,特别是英语、葡萄牙语等成为了中国人学习的对象。
这种语言交流使得中国人更加了解欧洲的文化和思想,也为后来的中西方交流打下了基础。
三、科技进步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在航海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航海知识和技术。
这些知识和技术也传入了中国,推动了中国的航海和科技进步。
欧洲的航海技术和船舶制造技术对中国的航海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航海家郑和就是在大航海时代的影响下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扩大了中国的海外影响力。
此外,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中国。
欧洲的天文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科学家借鉴了欧洲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https://img.taocdn.com/s3/m/cb3d35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4.png)
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海运货物出口国之一,与全球各地有着广泛的海运航线。
以下是中国到全球的主要海运航线之一:
1. 中国-北美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中国主要港口(如上海、宁波等)与北美地区的主要港口(如洛杉矶、纽约等)。
这条航线作为中国与北美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每年有大量的货物通过这条航线运输。
2. 中国-欧洲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中国主要港口与欧洲地区的主要港口(如鹿特丹、汉堡等)。
经由这条航线,中国的货物可以通过地中海或苏伊士运河进入欧洲市场。
3. 中国-东南亚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中国主要港口与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港口(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这条航线为双方之间的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物流支持。
4. 中国-中东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中国主要港口与中东地区的主要港口(例如迪拜、多哈等)。
中国对中东地区的能源需求很大,而中东地区则是中国的重要原油供应地之一,这条航线为原油和其他货物的进出口提供了便利。
5. 中国-非洲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中国主要港口与非洲地区的主要港口(如达累斯萨拉姆、开普敦等)。
中国与非洲国家之
间的贸易逐年增长,这条航线为双方之间的贸易提供了重要的运输通道。
以上是中国到全球的一些主要海运航线,除了这些航线外,中国还与其他地区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许多其他海运航线。
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的相遇与碰撞
![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的相遇与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4a36c5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4.png)
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的相遇与碰撞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的相遇与碰撞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至18世纪期间,欧洲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远洋航海探险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东西方之间产生了大规模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这导致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与碰撞。
本文将探讨大航海时代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以及它们对于东西方社会的影响。
一、经济交流大航海时代的贸易网络覆盖了包括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在内的多个大陆。
其中,最负盛名的贸易网络即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行动。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的成功航行绕过了非洲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从而改变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此后,欧洲国家纷纷加入到大航海时代的行动中,形成了一条连接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贸易航线。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国家纷纷派遣船队进行贸易活动,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财富。
他们从亚洲、非洲和美洲带回了丝绸、茶叶、香料、黄金、银矿等珍贵物品,这些商品对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交流随着贸易的开展,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加深。
欧洲人通过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贸易接触,了解到了此前未曾涉及的新事物。
同时,欧洲人的文化和技术也被带到了这些地方。
首先,欧洲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对亚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著名的「明器」是受到葡萄牙航海家的影响而兴起的一种融合了中国和葡萄牙传统工艺的瓷器。
这种瓷器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吸收了欧洲元素,更在技术上实现了双向的文化交流。
其次,大航海时代也使得东方的文化和知识在欧洲传播得更加广泛。
亚洲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等都被欧洲学者广泛学习和研究。
举例来说,葡萄牙航海家们在与阿拉伯商人进行贸易的同时,也将阿拉伯的科学和医学知识带回欧洲,对欧洲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东西方社会的影响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对东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贸易带来了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欧洲国家通过对新大陆和亚洲的贸易,带回了丰厚的利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浅析14―15世纪中西方航海道路差异[权威资料]
![浅析14―15世纪中西方航海道路差异[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6a724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b.png)
浅析14―15世纪中西方航海道路差异摘要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在海洋航行与航海技术上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但是,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后来新大陆的陆续发现却没有国人影子,什么造成了中西方航海差异,怎么看待这不同的道路,我们将探索这一道路的不同。
关键词新航路航海差异14-15世纪是世界历史上远洋航行探险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
在这个世纪中,首先是由中国的航海家郑和七次出航,突破了东亚与西亚东非之间的重洋阻隔,开辟了从中国经印度洋直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的远航记录。
但从此之后销声匿迹。
该世纪中叶,葡萄牙组织了深入大洋和南下非洲海岸的连续探险,西班牙哥伦布4 次横渡大西洋的探险,达・伽马率领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绕道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西方航海强国开始了探索殖民道路。
造成中西方航海道路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地域文化差异欧洲文明很早就具有面向海洋的半岛特征,农业与商业结合的特征,畜牧航海文明的特征。
地中海是整个西方重商主义海洋文明的汇合处。
林立的小国与城邦的竞争,海陆贸易的繁荣,战争的频繁,都对欧洲的动乱、反复动荡女生了重大影响,使欧洲历史很早就具有外向的品格。
中国则是一个具有相对短的海岸线的大陆国家。
起源于黄土高原的华夏农耕文明,拥有广大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以牛耕为特色的水利农业文明构成自足发展的体系。
具有大陆河川文明的特征以及农业文明的特征,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西方要高得多。
二、经济基础差别地中海意大利诸城市所推动的商业资本主义繁荣,到15 世纪扩大到大西洋岸,随着葡萄牙等国向君主国的过渡,西欧的商人也愈来愈强烈地想挣脱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对东方贸易的重重限制,设法与印度、香料群岛、中国发生直接贸易联系,因此,西欧航海家深入大洋的探险活动具有不同于封建阶级的新兴社会力量的创新活力。
支持和鼓励哥伦布们航行的西欧封建君主奉行重商主义,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商人出海,如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造船,保护海外商业利益,支持海外殖民,以达到增加王室金库收入和壮大国力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题:
中国也有远洋活动,为什么没有取得西方人那样的成就?原因何在?中国远洋活动的历史及成就中国的远洋活动历史悠久,灿烂辉煌。
早在秦始皇时就派徐巿率众东渡瀛岛,求取仙药,可知中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有大规模出海远航的记录。
汉晋以降,中国对外的海上交流并不显著,中原区域的人多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盛则北击,衰则南迁,并未将目光投向大海。
但东汉光武帝曾赐倭国金印一尊,足证那时华倭交流,另有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丹阳太守沈荣及“甲士万人”,从浃口入海经甬东(舟山)、闽海至夷洲。
时至唐宋,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已成规模,并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通道。
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更是远扬了国威,发展了朝贡贸易,使中国远洋活动达到鼎盛。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远洋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中国远洋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海上丝绸之路,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转型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
长期以来海上商路是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因此,不能说中国的远洋活动没有成就。
这里跟西方人进行比较,说没有取得西方人那样的成就,主要是指中国远洋活动跟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作比较,没有后者对世界的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
古代远洋航行的动力是海风和海流,我相信船帆用得再巧妙,也不能逆风疾行于洋面之上。
这首先应该比较一下中西方的自然条件。
中国远洋的自然条件及西方15世纪远洋的自然条件中国东临太平洋,洋面广阔,为全世界最大,且被两条岛弧链包围着。
西北太平洋的大渔场多分布于近岸海域,且江南河网密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吃鱼的需求,因此,客观上没有使中国人养成远洋捕鱼的习惯。
要知道,古代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止步于生物资源(鱼类、藻类)和产盐。
而且更巧的是,西南巴蜀地区的盐湖是重要的产盐区,分担了海盐的市场。
故此浩渺的大海对中国的古人像是块“鸡肋”,即使这么说不妥,但至少不像婴儿离不开奶那样亲密相关。
在南方,沿岸常年存在一股自北向南的沿岸寒流(闽浙沿岸流),而海上航行大多不会远离海岸,所以方向上大体是顺流向南的。
沿岸流北齐长江口,南到台湾海峡南部,远洋的船队顺流南下就一头扎进南中国海的天然“大口袋”,更加失去东进太平洋的机会。
中国人不存在从海上航行到美洲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在冰期走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远航的方向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的客观性确定。
此外,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面是全球有名的台风高发区,对远洋活动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冬季的西北季风也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动力。
此时由蒙古西伯利亚吹来的季风,经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几乎变为正北风,加速了船队的南行,经马六甲海峡,随着复杂的北印度洋洋流而行,继而扑向印度半岛、阿拉伯、和东北非,那里正是郑和船队曾多次到达的地方。
而在西方,伊比利亚半岛多山脉高原,且与欧洲大陆中部有比利
牛斯山脉相隔。
陆上交通的不便使他们对海上商路的探索热情高涨。
该地区全年风向较为恒定,北风偏东或偏西,离港的船只也应向南航行。
而就在不远处西北非的近海(摩洛哥西撒哈拉)的西侧分布着大小适宜的马德拉群岛和加纳利群岛。
说它们大小适宜是因为它们大到足以提供淡水和食物以资船队航行,小到岛上并无强大的土著居民,便于征服、占领。
此二群岛至今分别仍属葡萄牙和西班牙。
有理由相信他们是两国早期远洋探索的前沿阵地和补给站。
综上所述,经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自然条件的不同,给西方带来了开辟新航路、取得地理大发现的契机。
而中国在自然原因上就不具备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除自然原因外,还有许多注入政治思想经济技术上的原因。
这些前人之述备矣!我在此且简单地把它们一一列举,略加以比较说明:
1.思想:中国古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中国人在思想
上缺乏开辟海外疆土的激情。
自古文献中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记载,这就给中国人的地理范围有所限制。
且中国人从心理上对海洋就有畏惧情结,妈祖这位女神的供奉就可体现对海的敬畏。
中国人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自身优越感极强,从不认为从海外能寻求什么资源,缺乏探险精神。
而西方有很多探险精神的文化元素,如我们都听闻过的亨利四世、笛福作品里的鲁宾逊等。
2.经济:中国自古是以农业也即种植业为主的。
政策从来都是重农
抑私商,自给自足的世隶耕作经济封闭性强。
人地矛盾的缓和方
法多样,土地后备资源充足,人们通过围湖造田、开垦荒地的方式获得耕地。
从想不到向海外寻求土地、寻找资源。
而西方人有重商传统,陆上交通的受阻只是加速他们开辟新航线的催化剂,就算奥斯曼土耳其不破坏,他们总有一天会选择海洋,商人会考虑到运费和运量。
那关乎他们的成本。
3.政治:中国古代官方长期并不反感海上对外交往,尤以宋元时期
规模空前。
但在明朝就因东南沿海倭寇问题而实行海禁,在清朝则更为闭关锁国政策,这就彻底浇灭了民间有可能远洋从商的星星之火。
当政的官员们大都是科举产生的知识分子,本该有远识的他们,却整日忙于案牍刑狱的劳心,功名利禄的追逐,高级点的有精妙绝伦的学问研究,也有经纶济世的,就是没有人关心大海另一侧的事物。
而西方王室热衷于支持航海家进行远洋商路开拓,并成为他们强有力的后盾。
4.科技:虽然中西方都很早就在地理学上有所建树,但“天圆地方”
长期阻碍中国地理观念的革新。
而西方随着地理学的发展,地圆学说逐渐逐渐萌芽、成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为航海大发现提供了智力支持。
并且该观念在西方新航路开辟的实践中得到验证。
中国与西方都早已在造船技术上成熟起来。
航海技术也各有千秋,虽然中国率先在航海上使用了罗盘针,但罗盘针一经传往西方,就普及开来,并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
5.宗教: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国家,宗教思想对
大多数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而西方的宗教热情强烈,尤以西班牙、
葡萄牙两国最为狂热,他们有着坚定的宏扬基督教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求东方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6.文明:从近年来盛行的文明史观看来,中国属大河文明,文明起
源于大河,依托大河,对海洋依赖小,而西方文明起源于蓝色的海洋文明,他们对海洋情有独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是,对于东西方古代的远洋航行,中国和西方扮演的角色不同,分工不同,不必非得排个高低。
这是所处自然环境决定的。
自然环境孕育下的文明和其他方方面面也可以解释,但终其根本仍是拜自然所赐。
(聂佳旭)118313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