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模块一 (3)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操作手册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操作规程汇编第一部分 黑色金属材料的分析钢钢铁铁中中碳碳硫硫的的分分析析一.原理CS ——280微机碳硫自动分析仪原理:金属式样中各种状态碳和硫的化合物,在KHD —400高速自动引燃炉中与助溶剂一起,通入纯氧加热产生CO2及SO2气体:C-O2—CO2;S —O2—SO2,这两种气体先经过硫吸收杯除硫(SO2在此处被吸收),剩下的CO2气体在碳吸收器内被KOH 溶液吸收。
分析方法:碳:气体容量法;硫:碘量法。
二.助溶剂与试剂助溶剂:硅钼粉,锡粒(高纯),纯铁助溶剂试剂:氢氧化钾,酸性水,碘酸钾,可溶性淀粉(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三.操作步骤1.清扫KHD —400自动引燃炉。
2.打开“电源”及“控阀”开关。
3.选择标准校正标尺:3.1按“准备/(2)”键,将有助溶剂及标样的坩埚放入炉体,升上炉体。
3.2按“启动”按钮。
3.3待蜂鸣器鸣叫六声,将碳标尺及硫标尺校正到相应标样的含量处。
4试样测试:4.1将盛有助溶剂及式样的坩埚放入炉体,升上炉体。
4.2按“启动”按钮。
4.3待蜂鸣器鸣叫六声后,直读该式样的百分含量。
四.注意事项:1.氧气压力要按照说明书上的压力指标调整。
2.及时除尘。
碳碳钢钢及及一一般般低低合合金金钢钢的的连连续续分分析析试样溶液的制备试剂:1.硝酸:(1+3)2.过硫酸铵:(15%)需当日配置溶样:称取试样1.0克于250毫升锥形瓶中,加硝酸(1+3)50毫升,加热溶解后,加过硫酸铵15毫升,煮沸2分钟,流水冷却至室温,于100毫升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分液。
硅硅的的测测定定((硅硅钼钼蓝蓝光光度度法法))一.方法提要:试样用酸溶解后,硅变成正硅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正硅酸与钼酸铵作用生成可溶性硅钼黄杂多酸,在草酸存在下,用硫酸亚铁铵还原成硅钼蓝借以进行光度测定。
二.试剂:1.钼酸铵:(5%)2.草酸:(0.625%)3.硫酸亚铁铵:(6%),每100毫升溶液中加入硫酸(1+1)6滴。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的几种方法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的几种方法
化学成分是决定金属材料性能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因此,标准中对绝大多数金属材料规定了必须保证的化学成分,有的甚至作为主要的质量、品种指标。
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的、物理的多种方法来分析鉴定,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化学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此外,设备简单、鉴定速度快的火花鉴定法,也是对钢铁成分鉴定的一种实用的简易方法。
一.化学分析法
根据化学反应来确定金属的组成成分,这种方法统称为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通过定性分析,可以鉴定出材料含有哪些元素,但不能确定它们的含量;定量分析,是用来准确测定各种元素的含量。
实际生产中主要采用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方法为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采用适当的分离手段,使金属中被测定元素与其它成分分离,然后用称重法来测元素含量。
容量分析法:用标准溶液(已知浓度的溶液)与金属中被测元素完全反应,然后根据所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出被测定元素的含量。
二.光谱分析法
各种元素在高温、高能量的激发下都能产生自己特有的光谱,根据元素被激发后所产生的特征光谱来确定金属的化学成分及大致含
量的方法,称光谱分析法。
通常借助于电弧,电火花,激光等外界能源激发试样,使被测元素发出特征光谱。
经分光后与化学元素光谱表对照,做出分析。
三.火花鉴别法
主要用于钢铁,在砂轮磨削下由于摩擦,高温作用,各种元素、微粒氧化时产生的火花数量、形状、分叉、颜色等不同,来鉴别材料化学成分(组成元素)及大致含量的一种方法。
黑色金属及其合金分析
的相对变化(%)。
金属力学性能的高低表征金属抵抗各种损害作用的能力大小,它 是评定金属材料质量的主要判据,也是金属构件设计时选材和进行 强度计算的主要依据。金属力学性能主要有:强度、刚度、塑性、 硬度、韧性和疲劳强度等。
第六单元 黑色金属及其合金分析
模块一 金属材料的性能 模块二 钢铁分析 模块三 锰及锰合金分析 模块四 铬及铬合金分析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课件制作 李江华
司卫华
第六单元 黑色金属及其合金
模块一 金属材料的性能
一、金属材料的分类 二、金属的力学性能 三、金属单质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 四、金属工艺性能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课件制作 李江华
司卫华
第六单元 黑色金属及其合金
一、金属材料的分类
金属是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有一定的强度和塑性,并具有光 泽的物质,如铁、铝和铜等。金属材料是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要 材料构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工程材料。它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 纯金属由于强度、硬度一般都较低,而且冶炼技术复杂,价格较高, 因此,在使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材 料。 金属材料,尤其是钢铁材料,在国发经济及其他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它 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等,能够适应生产 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金属(或金属材料)通常还可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两大类 如图6-1所示。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课件制作 李江华司卫华第六单元 黑色金属及其合金
二、金属的力学性能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经典题(答案解析)(3)
一、选择题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 .Al NaOH 溶液−−−−−−→H 2B .CuO 2H O −−−→Cu(OH)2C .Cl 2−−−−−→Fe 点燃FeCl 2 D .NaCl 溶液电解−−−−→单质Na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 .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HCO 3-+OH ﹣=CO 23-+H 2OB .用醋酸除去水垢:2H ++CaCO 3=Ca 2++CO 2↑+H 2OC .硫化钡加入稀硫酸:BaS+2H +=H 2S↑+Ba 2+D .新制的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 2O 3+2OH ﹣=2AlO 2-+H 2O3.在a LAlCl 3和NH 4Cl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2b mol AgNO 3,恰好使溶液中的Cl ﹣完全沉淀;如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可得到c molNH 3,则原溶液中的Al 3+物质的量浓度(mol•L ﹣1)为 A .2b-c 2a B .2b-c a C .2b-c 3a D .2b-c 6a4.下列各组物质中,X 是主体物质,Y 是少量杂质,Z 是为除去杂质所要加入的试剂,其中所加试剂正确的一组是A .AB .BC .CD .D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 .Fe 3+能水解生成Fe(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B .CaO 2能缓慢与水反应产生O 2,可用作水产养殖中的供氧剂C .FeCl 3溶液具有氧化性,可用作铜制线路板的蚀刻剂D .铝具有良好导热性,可用铝罐贮运浓硝酸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SiO 2和CO 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是共价化合物B .为防止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可在包装袋中放入硅胶C .NaHCO 3溶液中含有Na 2SiO 3杂质,可通入少量CO 2后过滤D .SiO 2中含Al 2O 3杂质,可加入足量NaOH 溶液然后过滤除去7.氯氧化铜(3CuO·CuCl 2•4H 2O)在农业上可用作杀菌剂。
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单元解读)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03 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2.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视角构建铁元素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型 铁元素是典型的变价金属元素,且涉及物质种类较多,学生学习过程 中会感觉知识零乱,不系统。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再依次列出 铁、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氢氧化铁、氯化铁、硫酸亚铁等价
一、铁及 态物质,再从物质类别和铁元素化合价两个维度形成建构化的物质框架。 其化合物 借助学习钠及其化合物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
01 教材解读
【单元解读】
本单元第二节介绍了铁合金、铝合金和新型合金材料,最后介绍了物质的量在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铁合金是重要的金属材料,教材编排金属材料内容是鉴 于金属材料在国计民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反映化学在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通过了解金属材料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 感。课程标准没有把铝作为本单元典型的金属元素介绍铝及其化合物,但在“原子 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中提到了铝元素,本单元只是基于铝和铝合金也是常用的金属 材料与铁合金一起编排进行学习,从金属材料的腐蚀与保护的视角,介绍了铝与酸、 碱的反应,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以及两性氧化物的概念等。教材最后编排“物 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内容,主要是为了分散教学的难点。
教材首先介绍了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合金的优良性能,从微观上分析了合金 性能不同于金属的原因,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铁合金介绍了生铁和钢、碳素钢、合金钢的组成、性能等。引导学生阅读 资料卡片内容,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铝和铝合金由于课程标准中没有要 求系统介绍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因此,教材只从材料的角度介绍了铝、氧化
3.通过探究铝、氧化铝的性质及转化,认识两性氧化物,丰富对金
金属材料成分分析
金属材料成分分析金属材料是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成分分析是对金属材料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金属材料的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成分分析两个方面。
化学成分分析是指对金属材料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而物理成分分析则是对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缺陷等进行分析。
本文将重点介绍金属材料成分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一、化学成分分析。
1.1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它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金属材料中各种元素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发射或荧光情况,来确定元素的含量。
光谱分析法具有快速、准确、无损伤等优点,适用于广泛的金属材料成分分析。
1.2 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定量或半定量地分析金属材料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滴定法、显色滴定法、络合滴定法等。
这些方法需要进行样品的前处理,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但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析精度。
二、物理成分分析。
2.1 电子显微镜分析。
电子显微镜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成分分析方法,它可以对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缺陷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材料的晶格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晶粒大小。
电子显微镜分析可以为金属材料的性能提供重要的微观结构信息。
2.2 X射线衍射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是一种利用X射线对金属材料进行晶体结构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量材料对X射线的衍射图样,可以确定材料的晶格常数、晶体结构类型等信息。
X射线衍射分析对于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成分分析的意义。
金属材料的成分分析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成分分析,可以了解材料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为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成分分析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为材料的改性和优化提供依据。
四、结语。
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是对金属材料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成分分析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金属材料元素化学分析方法及注意事项
金属材料元素化学分析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本文介绍了金属材料元素化学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其中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和位移电容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常用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样品采集和处理、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和质量控制、实验室环境和操作措施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多个方面。
正确且优化的样品采集和处理过程、适当的分析仪器和试剂、实验室环境和操作措施、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是保证金属元素化学分析精度和准确性的关键。
关键词: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方法;注意事项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
对于金属材料的元素组成和含量的分析,则是保证材料制备和应用质量的重要前提。
目前,常用的金属元素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耗时短等优点,已成为金属材料元素化学分析的重要手段。
然而,金属材料样品的特殊性质和分析方法的复杂性,也对分析人员提出了严苛要求,需要在实验室环境、样品采集处理、试剂和仪器的选择与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各个方面严格把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金属材料元素化学分析方法1.1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元素定量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将样品原子化,使其过渡到基态,通过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谱线进而计算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含量。
AAS有火焰法、石墨炉法和氢化物生成原子法等。
1.1.1火焰法火焰法是AAS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基于吸收特定元素对应的波长,需要将样品中的金属化合物转化为其对应的原子。
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将样品加入火焰,使其化学反应并将其气化。
二是将样品气化后产生的原子通过光经过样品后被检测,通过测量吸收光的光强进行计算。
1.1.2石墨炉法石墨炉法是AAS另一个常用的方法。
该方法由于其灵敏度高,可用样品更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痕量金属元素。
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将样品中的金属化合物加入到纯石墨炉的石墨管中,并将其振动。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第三版 模块一 金属的力学性能
金属的物理性能
5.热膨胀性 ✓ 热膨胀性是指固态金属在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的能力,在工程上常用线膨胀系数来
表示,符号为α1
式中 α1 ——线膨胀系数(1/K); L0 ——材料的原始长度(mm); L1 ——材料从T0温度加热到T1温度后的长度(mm); T0——原始温度(K); T1 ——加热后的温度(K)。
感性、回火脆性、氧化脱碳倾向等。
强度与塑性
强度与塑性
低碳退火钢拉伸曲线分析 ✓ 第1阶段:弹性变形阶段(oa) 在
此阶段中应力-延伸率成直线关系, 加力时产生变形,卸力后变形能完 全恢复拉伸曲线oa阶段的斜率(R/e) 为试验材料的弹性模量(E)。弹 性模量表示金属材料对弹性变形的 抵抗能力,也叫材料的刚度。 ✓ 第2阶段:滞弹性变形阶段(ab) 这阶段中应力-延伸率出现了非直 线关系,当力加到b点时卸除力, 变形仍可回到原点
金属的工艺性能
所谓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适应各种加工工艺的能力。金属的工艺性能包括 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热处理工艺性等。
1.铸造性能 ✓ 材料适于铸造加工的性能称为铸造性能。衡量铸造性能的指标有流动性、收缩
性和偏析倾向等。 ✓ 凡是流动性好、收缩性小以及偏析倾向小的金属材料,其铸造性能良好,容易
别是对焊接的工艺性和焊接质量有较大影响。 1.密度 ✓ 密度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单位为kg/m3。计算公式
为
金属的物理性能
✓ 密度是金属材料的特性之一。不同金属的密度不同。按密度的大小, 将金属分为轻金属与重金属两类。密度小于5×103 kg/m3 的金属称为 轻金属,如铝、镁、钛等及其合金;密度大于5×103 kg/m3的金属称为 重金属,如铁、铜、锡、铅等及其合金。
干法分解法
2FeCr2 O4 7 Na 2 O2 2 NaFeO2 4 NaCrO4 2 Na 2 O
( 铬铁矿 )
Na2O2对于稀有元素,如铀、钍、稀土、钨、钼、钒等的分析都是常用的熔剂。 Na2O2氧化能力强,分解效能高,可被分解的矿物多。同时,熔融体用水或络 合剂(如三乙醇胺、水杨酸钠、EDTA、乙二胺、H2O2等)溶液提取时,可分离 许多干扰离子。尽管如此,Na2O2分解在全分析中即很少应用。这是因为试剂不 易提纯,一般含硅、铝、钙、铜、锡等杂质。若采用Na2O2+Na2CO3(或NaOH) 混合熔剂,既可保持Na2O2的长处,又可避免Na2O2对坩埚的侵蚀及Na2O2不纯 而造成的影响。 用Na2O2分解含大量有机物、硫化物或砷化物的试样时,应先经灼烧再行熔 融,以防因反应激烈而引起飞溅,甚至突然燃烧。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课件制作 李江华
司卫华 第四单元 固体试样的分解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二.苛性碱熔融分解法
NaOH、KOH对样品熔融分解的作用与Na2CO3类似,只是苛性碱的碱性 强,熔点低。 NaOH为强碱,它可以使样品中硅酸盐和铝、铬、钡、铌、钽等两性氧化 物转变为易溶的钠盐。例如:
CaAl2 Si6 O16 14NaOH 熔融 6 Na 2 SiO3 2 NaAiO2 CaO 7 H 2 O
( 斜长石 )
FeCr2 O4 2 NaOH 熔融 2 NaCrO2 Fe(OH ) 2
( 铬铁矿 )
KOH性质与NaOH相似,易吸湿,使用不如NaOH普遍。但许多钾盐溶 解度较钠盐大,而氟硅酸盐却相反,基此,氟硅酸钾沉淀分离-酸碱滴定法测 硅时得到应用。另外,铝土矿、铌(钽)酸盐矿物宜用KOH,不用NaOH。 苛性碱熔融分解试样时,只能在铁、镍、银、金、刚玉坩埚中进行,不 能使用铂坩埚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操作规程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操作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化学分析的操作规程。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223.11、69、GB 223.16、26、59、68、6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223.5—1997 草酸一硫酸亚铁铵硅钼蓝光度法测定硅含量3.操作规程3.1 试样制取3.1.1 将钢材先去除氧化皮、脏物、脱碳层,在中心到边缘1/2处对称钻取3点。
3.1.2 从横载面上沿轧制方向钻取或从钢材侧面的中间部位垂直于轧制方向用钻通的方法钻取3个孔。
3.1.3 从代表一批产品的样品上钻取3份等量试样将它们合并成一个试样,并充分混匀。
对于锻造曲柄、连杆应取件分别钻取等量试样,合并成一个试样,并充分混匀。
3.1.4 取样应大于倍分析需要的量。
3.2 试样称量(在分析天平上操作):首先将天平对好零位,按照所化验元素的标准要求,准确称取不同重量的试样放入烧杯中,碳、硫测定放入瓷舟中。
4 各元素化学分析操作方法4.1 碳、硫测定在CS71型碳硫联合测定仪上进行。
执行国标GB/T223.69—1997和GB223.68—97的要求。
4.2 铬的含量,按国标GB 223.11—91过硫酸铵容量法测定。
4.3 钛的含量,按国标GB/T223.16—91变色光度法测定。
4.4 钼的含量,按国标GB/T223.26—89硫氰酸盐直接光度法测定。
4.5 硅的含量,按国标GB 223.5—97草酸一硫酸亚铁铵钼蓝光度法测定。
4.6 锰的含量,按国标GB223.63—88高碳酸钠(钾)光度法测定。
4.7 磷的含量,按国标GB223.59—87锑磷钼蓝光度法测定。
4.试验完毕将所有玻璃仪器冲洗干净,摆放整齐。
5.写出试验报告单,保存好试样及试验报告单。
3-宏观组织检验及断口分析
二、断口试样的清洗
除掉断口表面上的灰尘,污垢及腐蚀产物,以 便观察到真实的断口形貌特征。 1.清洗前的检查 2. 清洗方法 有气球吹洗法、毛刷刷洗法、物理复型法、化学 试剂清洗法、超声波清洗法及电解清洗法等。
三、断口试样的保养
1.断口试样保存方法简介 1)涂抹一层极易溶去且不腐蚀的保护材料。 2)将试样浸泡在无水酒精中、机油中或放入干 燥器。 3)用三氯乙烯溶液能清洗掉的透明胶做断口表 面的保护材料。 2.断口试样保存时应注意的事项 1)断口要保持干燥 2)断口表面严防机械擦伤 3)断口表面不能用酸性溶液清洗
(3)电解酸蚀法
适用于钢材厂的大批量检验。
(4)常见的宏观组织和缺陷 在经过酸蚀的试样上,对所观察到的宏观(低 倍)组织进行辨认和评定,可根据GB/T 1979— 2001《标准评级图片》进行。
二、印痕法检验
印痕法是用涂有试剂的相纸紧贴在试样表面 上,使试剂和钢中的某一成分在相纸上发生反应 并形成具有一定色彩斑点的检验方法。 常用的印痕法有硫印法和磷印法。
模块三 宏观断口分析
断口上忠实地记录着与裂纹有关的各种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找出断裂的原因及 影响因素。可以说断口分析是断裂失效分析的核 心,同时又是断裂失效分析的向导,指引失效分 析少走弯路。 宏观断口分析 显微断口分析
一、断裂分类
1.按断裂性质分类 (1)延性断裂 :指材料或构件断裂时发生较 大的塑性变形而形成的断裂。 延性断裂的断口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 纤维状断口 ② 剪切断口(剪切唇)
(2)冷酸蚀检验 (室温) 可直接在现场进行,应用场合: ① 工件过大,难于进行热酸蚀。 ② 工件已加工好,若进行热酸蚀将有损于工 件表面粗粗糙度。 ③ 工件经热处理硬化,具有较大内应力,若 进行热酸蚀易产生开裂。 ④ 有的组织和缺陷用热酸蚀不易显示。 检验目的:同热酸蚀检验。 检验方法:浸蚀和擦蚀。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2篇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2篇金属材料化学分析第一篇: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概述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指的是对金属材料样品进行化学测试和分析,以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和检测。
化学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制造、质量控制、环境污染监测、材料研究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金属材料化学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金属分析的重要方法。
它利用样品溶液中金属离子吸收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线,从而测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因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选择性强、样品消耗小、适用于不同金属元素的分析等优点,已成为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一种分析方法。
2. X-射线衍射法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分析方法,用来确定材料的结构。
XRD基于材料内部原子的排列模式而工作,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所有化学物质以及它们的结晶状态。
XRD可以用于分析任何晶体材料,如金属、陶瓷、聚合物等。
此外,与其他化学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的基础设施要求较低,使用成本较低。
3. 扫描电镜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可以通过扫描样品表面以获取用电子束激发后反射、散射、发射出的原子来获得有关样品形态、结构和拓扑的信息。
使用SEM,可以观察到金属样品中的表面微观结构,发现金属样品中的任何异常,此外,还可以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波谱分析。
4. S/T 曲线分析S/T曲线分析(Sigmoidal/Thresholding Curve Analysis,S/T)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中的化学反应表现为S曲线或阈值曲线(Threshold curve)。
S/T曲线分析已广泛用于分析生命科学中复杂样品的反应动力学,材料科学中纳米材料的尺寸分布,以及对化学反应与样品制备的质量控制的应用。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3章 铁 金属材料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第一课时铁的单质铁的氧化物本节是教材高一(必修一)第三章,在这一章学习的过程中,在初中阶段比较肤浅地了解一些铁的知识,本节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习铁的有关性质。
从本质上了解铁是一种变价金属。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
学习相关内容时应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应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些理论的过程。
例如,本节很多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能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以巩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铁以及氧化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学目标1、掌握铁的单质氧化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和知识的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核心素养1、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整理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学习物质的性质。
学会学习和认识新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铁的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铁的单质、氧化物性质难点:铁的单质、氧化物性质查阅铁单质氧化物相关内容,预习课本。
【引入】三千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金属铁,直到现在,铁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最有用、最廉价、最丰富、最重要的金属了。
【图片展示】【设问】在地壳中含量排名第几?铁在自然界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为什么?【生】化合态。
铁的性质很活泼。
【投影】铁的物理性质【学生活动】单质铁的常见化学性质【讨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学生活动】画装置图:【演示实验视频】通过观察现象讨论结论【教师小结】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不仅接触到了铁单质,而且还有很多的含铁的化合物。
金属材料失效分析基础与应用第一单元 概论 PPT课件
图1-13 以失效抗力指标为线索的失效分析思路示意图
失效残骸分析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判断系统各构件断裂的先后顺序,从而找出最先断裂( 失效)件。可从各构件断裂断口表面花样上判断,并将最先 断裂(失效)件断口进行分析。
如“压力容器爆炸”等众多碎片飞裂失效残骸分析中: ① 在移动残片前,应绘草图、测量列表记录每一残片位置 ; ② 要确保现场的残片都被找到,往往较难,但非常有用; ③ 要确定事故发生时,装置各控制系统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如飞机的“黑匣子”、设备控制仪表等)。
应特别强调的是失效与以下几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必须加以区别:
(1)失效和事故
(2)失效和可靠
(3)失效况:
(1) 零件由于断裂、腐蚀、磨损、变形等,从而完全 失去原有功能;
(2)零件在外部环境作用下,部分的失去其原有功能 ,虽然能够工作,但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和制定任务。
二、失效分析的任务
①失效性质的判定; ②失效原因的分析; ③采取措施,提高材料或产品的失效抗力。
模块三 失效分析的思路方法和基本程序
一、失效分析的思路方法
1、失效分析思路的内涵
失效分析思路不仅是失效分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失效分析的灵魂。
模块三 失效分析的思路方法和基本程序
2、失效分析的主要思路方法
(3) 金属装备整体功能并无任何变化,但其中某个构 件部分或全部失去功能,虽然装备还能正常工作,但在某 些特殊情况下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这种失去安全工作能 力的情况也属于失效;
2、失效的分类
(1)按材料损伤机理分类 根据机械失效过程中材料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的本
质机理不同和过程特征差异,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变形、 断裂、磨损和腐蚀,如图1-1和1-2所示。
金属材料分析
金属材料分析
金属材料分析
金属材料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重要工程材料。
分析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可以为材料使用和设计提供帮助。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分析方法是金属组织观察。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可以对材料的晶粒尺寸、形态、分布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
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对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组织观察能够评估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等性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钢纯化学分析来了解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
钢纯化学分析通常使用光电火花光谱仪或电子探针等设备,可以定量地分析金属材料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进行不同的化学分析方法,如碳分析、硬质合金中钨和钴等元素的分析等。
了解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对于控制材料的性能、合金设计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来对材料进行分析。
常见的力学性能测试包括拉伸实验、硬度测试、冲击试验等。
这些测试可以评估材料的强度、韧性、可塑性等性能,并为材料的应用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分析是了解材料性能、应用和设计的重要手段。
通过金属组织观察、钢纯化学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等
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材料的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和性能特点,为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考点大全笔记(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考点大全笔记单选题1、下列物质中,不能由金属跟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A.Fe3O4B.CuSC.FeCl3D.Na2O2答案:BA.Fe3O4可以通过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A不符合;B.铜在硫中燃烧生成Cu2S,得不到CuS,B符合;C.FeCl3可以通过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不符合;D.Na2O2可以通过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D不符合;答案选B。
2、在人类文明中,金属铁的重要性独一无二:人类用铁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现在每年生产和使用的铁超过10亿吨。
铁元素具有多种可变价态,有0 .+2 .+3 .+6等,不同价态的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2FeCl3+Fe=3FeCl2,2FeCl3+Cu=2FeCl2+CuCl2,Fe+CuCl2=FeCl2+Cu。
某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中含有FeCl3.CuCl2.BaCl2三种物质,现设计下列方案对废液进行处理,以回收金属并制备氯化钡、氯化铁晶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沉淀1中的单质为铁和铜B.试剂X应为NaOHC.“过滤3”到“氧化”是为了充分回收铁元素D.氧化方程式为:2FeCl2+H2O2+2HCl=2FeCl3+2H2O答案:B分析:加入铁与CuCl2反应生成Cu和氯化亚铁,Fe与FeCl3反应生成FeCl2,沉淀1为Fe、Cu,加入盐酸与Fe反应生成FeCl2,过滤金属得Cu,滤液为FeCl2.BaCl2,加入H2O2发生氧化反应,将FeCl2氧化为FeCl3,为了不引入其他杂质离子,试剂X为Ba(OH)2,得到滤液2是BaCl2和沉淀2是Fe(OH)3,加入稀盐酸得到FeCl3,经系列操作得到FeCl3∙6H2O;A .加入铁与CuCl2反应生成Cu和氯化亚铁,由于加入过量铁,则沉淀1中的单质为铁和铜,A正确;B.加入试剂X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以沉淀Fe3+,为了不引入其他杂质离子,试剂X为Ba(OH)2,B错误;C.沉淀1为Fe、Cu,加入盐酸与Fe反应生成FeCl2,“过滤3”到“氧化”是为了充分回收铁元素,C正确;D.加入H2O2发生氧化反应,将FeCl2氧化为FeCl3,氧化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2FeCl2+H2O2+2HCl=2FeCl3+2H2O,D正确;故选:B。
部编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向a L Na 2SO 4和(NH 4)2SO 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 mol BaCl 2溶液中的SO 42-恰好完全沉淀,再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使氨气完全逸出,收集到c mol NH 3,则原溶液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单位:mol ⋅L -1) A .2b -c aB .b -2c aC .b -2c 2aD .2b -c 2a答案:A向a L Na 2SO 4和(NH 4)2SO 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 mol BaCl 2溶液中的SO 42-恰好完全沉淀,则原溶液中有bmol SO 42-,再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使氨气完全逸出,收集到c mol NH 3,说明原溶液中有cmol NH 4+,根据电荷守恒,Na +的物质的量为(2b-c)mol ,原溶液中则原溶液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b -c )mol aL=2b -camol ⋅L -1,故选A 。
2、下列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 溶液反应且都有气体生成的是 A .AlB .Al 2O 3C .Al(OH)3D .NaHCO 3 答案:AA .Al 能和稀盐酸、NaOH 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故A 选;B .Al 2O 3与盐酸、氢氧化钠都能反应,但均无气体产生,故B 不选;C .Al(OH)3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能和稀盐酸、NaOH 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均无气体产生,故C 不选;D .NaHCO 3属于弱酸酸式盐,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气体产生,故D 不选; 故选A 。
3、部分含铁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可与e反应生成bB.c在空气中可转化为dC.可用KSCN溶液鉴别b、eD.可存在a→e→d→c→b→a的循环转化关系答案:D分析:图示为铁0 .+2 .+3三种价态的价类二维图,其中单质a为Fe,+2价的盐b为亚铁盐,碱c为氢氧化亚铁,+3价的盐e为铁盐,碱d为氢氧化铁,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Q——最小样品质量(或称为样品最低可靠质量),以㎏计;
D——最大颗粒直径,以mm计;
K——与试样密度等有关的矿石特性系数。
捷蒙德和哈尔费尔达里在进行一系列研究之后,提出了较理查-切乔特公
式较为完善的计算公式:
Q Kd a
(3-6)
式中 Q、K、d——含义与理查-切乔待公式相同;
A——随矿石类型和粒度而变化的一个系数,并且a<3。
但是,他们认为用数学方法难以解决试样质量问题,而必须用实验方法
来确定。而且,为了简化计算,长期以来,国内外工业分析工作者仍广泛采
用理查-切乔待公式。
课件制作 李江华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司卫华 第三单元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三、取样量
理查-切乔待公式的应用,K值的确定一般都是用实验的方法。常用求取K值的方法有 两种:一是连续缩分法,另一是预定不同K值法。
(1)连续缩分法:设有需要确定K值的铀矿石480㎏,破碎至d≤10mm,混匀。然后将 此样品连续缩分8次,得到质量不同的8组,即每组质量分别为240㎏、120㎏、60㎏、30 ㎏、15㎏、7.5㎏、3.75㎏、1.875㎏。将每组样品等分成5~8份,分别粉碎至分析方法
所需的粒度,用相同的或等精度的分析方法,测定每组各份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某一元素或几个元素
显然,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工业分析工作的一部分,是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的前提与基础。经前人研究得知,分析结果总的标准偏差S0是与取样(含制
样)的标准偏差Ss和分析操作(含分析方法本身)的标准偏差Sa有关,并且
符合下述关系式:
S02 = Ss2 + Sa2
(3-1)
课件制作 李江华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司卫华 第三单元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一、采制样的重要性
工业分析的具体对象是大宗物料(千克级、吨级、甚至万吨级),而实际 用于分析测定的物料却又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克甚至毫克量)。显然, 这很小的一部分物料必须能代表大宗物料,即和大宗物料有极为相近的平均组 成。否则,即使分析工作十分精密、准确,其分析结果因不能代表原始的大宗 物料而没有意义,甚至可能把生产引入歧途,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这很小一 部分用于分析测试中的物料称为分析试样。在规定的采样点采集的规定量物料 称为“子样”(或小样、分样)。合并所有的子样得到“原始平均试样”或称 为“送检样”。应采取一个原始平均试样的物料总量,称为“分析化验单位” (或称基本批量)。由送检样制备成分析试样的过程,称为样品制备(或称样 品加工)。
(3-2)
式中 Ss ——取样的标准偏差;
——混合物的矿石含量;
Q1————矿矿石石中的的密金度属;含量;
2——矿渣的密度;
M——样品质量;
——混合物的密度;
A——颗粒的边长或直径。
从式(3-2)可见,矿石特性、样品粒度与质量及待测组分含量对取样误差
有明显的影响。
课件制作 李江华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司卫华 第三单元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二、取样误差
从式(3-3)可以看出,取样误差与样品的颗粒数及组分的含量密切关。
W.E.Harrs等在1974年发表文章指出,在由A和B所组成的二元总体的情
况下,当纯组分颗粒A的分数很小时,若要相对取样标准偏差小至可以
忽略,则样品的颗粒数就要非常多。Beneditti-Pichler进一步证明,在一
个颗粒数为n,待测组分为A的试样中,取样误差△n与组分质量分数的
取样误差△有以下关系:
Pav
n A B n 2
A
B
(3-4)
式中 A 、 B ——分别为A和B的密度;
A
、— B——平—均分密别度为。A和B组分的质量分数;
从式(3-4)可见,样品中颗粒数n愈小,颗粒A和B中被测组分的质 量分数之差愈大,取样误差也愈大。
一、采制样的重要性
显然,样本变异的方差分量与测量变异的方差分 量具有同等重要性。然而,过去许多分析工作者主要 着力于降低分析测量的不确定度,而忽视样本质量问 题。W.J.Youden曾指出,一旦分析的不确定度降低到 样本不确定度的三分之一或更低时,再进一步降低分 析的不确定度就没有意义了。对于样品中待测组分呈 不均匀分布的固体试样,这一点尤其突出。另外,样 品中待测组分含量愈低,所采用的分析测定方法的灵 敏度愈高,样本变异对分析结果影响愈大。
课件制作 李江华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司卫华 第三单元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三、取样量
早在1908年理查德 ( Richards R. ) 就提出了根据试样质量确定试样颗粒
极限度的“理查表”。之后,前苏联学者P. O. 切乔特根据理查表中的数据,
于1932年提出适合最小样品质量与颗粒大小关系的理查一切乔特公式:
课件制作 李江华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司卫华 第三单元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三、取样量
在充分保证样品代表性的前提下,取样量愈小,取制样的工作量 也愈少。但取样量太少则不能保证其代表性。能代表研究对象整体的 样品最小量,称为样品最低可靠质量。在满足取样误差要求前提下, 确定最小取样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某一特定测定对象,样品的特性和其中待测组分的含量是客 观存在的,只是样品的粒度和取样量的多少可由采制者所控制。因此, 根据试样粒度的大小确定采集试样的最小质量,以及确定制样程序和 最后粒度,就成为取样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二、取样误差
N. H.普拉克辛根据误差理论,在把各项偏差代入平 均偏差的基本公式之后,得出取样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y 0.6745 x(1 x) n 1
(3-3)
式中 y——取样体积误差; n——样品的颗粒数; x——物料中所测组分的体积含量的近似值。
课件制作 李江华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司卫华 第三单元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课件制作 李江华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主编 司卫华 第三单元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二、取样误差
取样误差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注意,从不同对象和不同角度 进行了各种研究。
早在1928年,B.Baule等就对固体样品的取样误差提出式(3-2)进行估计:
Ss
2q 100 m
a31001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