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开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古诗词诵读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中。
背景介绍部分将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初衷旨在深入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探讨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研究建议,以促进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语文教育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有效的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深入研究古诗词诵读教学模式,探索更多适合现代教育环境的教学方法,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的努力,致力于推动中国古诗词文化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学意境,激发情感共鸣,提高审美水平,培养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诵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估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受到质疑。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缺乏鉴赏能力、无法理解诗词内涵、难以融入现代生活等,这就需要对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和成效。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达到以下目的:(1)探究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探索适合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和成效。
(4)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有效性评价等。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4.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提高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效果、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1)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2)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水平,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
5. 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在以下时间节点内完成:阶段一: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期(2021年9月-2021年10月)阶段二: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期(2021年11月-2022年1月)阶段三: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期(2022年2月-2022年4月)阶段四:论文撰写和答辩期(2022年5月-2022年6月)6.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学术论文。
(2)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改进方案和策略。
(3)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效果评价报告。
(4)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和推广。
初中语文朗读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学生朗读能力普遍较弱,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1)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初中学生的朗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2)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优化朗读教学过程。
(3)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 意义(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1)学生朗读兴趣不高,缺乏朗读技巧。
(2)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手段单一。
(3)朗读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2.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朗读教学手段。
3)开展朗读竞赛,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1)加强朗读技巧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2)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朗读表现力。
3)开展朗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朗读应用能力。
(3)优化朗读教学过程的策略1)注重朗读前的准备,提高朗读效果。
2)合理运用朗读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4)完善朗读评价体系的策略1)建立科学的朗读评价标准。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朗读进步。
3)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评价效果。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朗读教学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有关调查与实验的开题报告
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有关调查与实验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古诗词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但现代社会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导致他们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吟咏。
此外,我们发现当前,少数学生能够从课本上过度中国文化的长度和美妙,而大多数学生对其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和死记硬背,这种仅仅靠死记硬背而无法深入学习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古诗词的学习及其应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吟诵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将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 探究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 探究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3. 探究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感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问卷调查和实验的方法,具体流程如下:1. 确定调查对象:在学校中,我们将随机选择200名初中生和200名高中生,分别作为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设计:实验组将在古诗词吟诵教学实施后,进行学习成绩和情感体验的评估;对照组将不接受此项教学,并在评估前进行相同的测试。
3. 数据处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对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文学素养、情感体验、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预计得到以下结论:1. 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2. 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3. 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感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五、研究意义古诗词吟诵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
深入研究古诗词吟诵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探讨如何真正地向学生传递中国文化中的语言和文学内容。
开展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认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受中学教育。
在中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古诗词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层出不穷。
然而,目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教师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对中学古诗词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索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分析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2.探索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和方法,如诗词配画、诗词朗诵会、诗词博物馆等,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和学生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3.通过实践教学,比较分析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4.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为改进中学古诗词教学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实践为基础,调查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诗词配画、诗词朗诵会、诗词博物馆等,比较分析不同策略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探索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新型模式。
3.收集和分析中学古诗词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将探索出一些对中学古诗词教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能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音语调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当前中学生朗读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
许多学生不仅朗读速度较慢,朗读声音也不够清晰、生动。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不仅有利于改善中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针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展开深入研究,探究如何提高中学生朗读质量。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探究。
3.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重点关注如何调控语音语调、提高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策略。
4.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实践和实验研究。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1. 分析中学生朗读现状,找出大众朗读存在的问题。
2. 探究中学生朗读教学目标及要求,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朗读能力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
3. 发掘中学生朗读教学策略和方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4. 验证中学朗读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验证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实验研究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中学生朗读现状,包括速度、准确度、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
2.文献资料收集:调研相关学术文献,查找相关朗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究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3.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发掘、总结和完善朗读教学法。
4.比较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朗读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中学生朗读教学提供指导意见。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学生朗读教学现状、教学要求和教学策略等具体情况,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实践质量。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方式。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
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素养。
然而,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存在一些
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文化理解有限等问题,需
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改进。
因此,本研究选择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构建有
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于中华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和
文化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推动中学古典诗歌教
学的改进和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分析、中学古典诗
歌教学模式构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最终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揭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的改进提供参考。
2.构建有效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和兴趣。
3.通过实验验证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有效性,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改进提供实践依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学语文是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诵读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环。
而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逐渐被忽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普遍存在欠缺。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研究有效的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操作性研究,提高中学语文教育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推动中学语文教育进一步提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国内外关于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国内外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访谈相关教育专家和实际从事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教师,了解他们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操作性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验证诵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内容本文将研究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概念、目的、方法、策略、易错点和实现途径等方面。
本研究将通过分析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基本问题和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案。
同时,本文还将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诵读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地道的诵读文本。
五、研究价值本研究旨在提高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效率和实效性,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强化语文诵读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塑造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开题
开题报告课题题目:古诗文激情诵读与学生文化品质培养研究课题主持:毕京京申报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纪家镇春华中心学校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承,积累了一大批辉煌灿烂的文化经典,同时也形成了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传统。
诵读法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古代语文教育最重要、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古代圣贤总结的最佳认知诗书的真理,它蕴含着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散发着民族传统教育的经久魅力。
在语文教学不断变革的今天,各种新潮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埋首诵读这一古老方法,似乎跟不上“潮流”,诵读这种学习方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诵读教学之所以能经历几千年而不衰,其本身必定存在合理、科学的内核,有其独特的价值,继承和发扬、创新和发展这一教学方式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因此,笔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问题。
既希望通过研究这一问题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也试图反思并回归传统的语文教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本民族语文教育传统的尊重和重视。
(二)研究现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诵读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课程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对诵读诗文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部分,都强调了让学生多诵读古代诗文,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重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诵读教学再次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近十年来,各类专著、期刊、网站上对诵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诵读”概念及内涵的研究“诵读”本来是有特定含义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都应该是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的。
在实践中,各种“阅读教学”方法都被冠之以“诵读”,而对真正的“诵读”,则大都语焉不详,或不得要领。
这也是现在诵读教学研究和实践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
关于“诵读”这一概念的明确,许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的研究——以彭世强老师的教学实践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的研究——以彭世强老师的教学实践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诗词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化素养、提高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中学生对于古诗词朗诵和吟唱存在厌倦、不感兴趣等问题,导致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针对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的研究,可以认识更全面地分析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感需求,掌握更科学地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本研究以彭世强老师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其在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以彭世强老师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本研究的目标是:1、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感需求,从教学设计上更加贴近学生需求;2、掌握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中学生的诗词吟唱水平;3、评估彭世强老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文献综述:对于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了解目前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2、教学实践:通过彭世强老师的课堂观摩和交流,了解其在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记录和整理。
3、实验研究:通过将其策略和方法运用于教学实验中,评估其对于中学生诗词吟唱水平和兴趣的影响效果。
四、预期成果与价值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1、探究彭世强老师的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今后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2、开展实验研究,评估策略和方法的效果,为今后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提供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为深入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可以为今后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对于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具有积极的意义。
初中生古诗词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价值。
在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普遍存在对古诗词鉴赏能力不足的问题,表现为:对古诗词的背景、意境、情感理解不深,鉴赏方法运用不当,鉴赏过程缺乏创新等。
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生古诗词鉴赏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课题研究目标1. 了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探索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3. 构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4. 提高初中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初中生古诗词鉴赏现状的调查,分析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2.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梳理国内外关于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鉴赏意识。
(2)优化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加强古诗词鉴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古诗词鉴赏评价,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4.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结合初中古诗词教学实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模式。
5.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以某一初中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3. 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构建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导致古诗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二、课题研究目的1. 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探讨有效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
(2)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缺乏互动和探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培养。
(4)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审美需求不符。
2. 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2)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自评与互评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优化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审美需求,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5)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6)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古诗词教学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古诗词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和教师、学生的需求。
诵读古诗文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诵读古诗文,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
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
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
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中学阶段诵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阶段诵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来达到特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阶段,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调、声音和节奏感等语言基础能力,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诵读表现参差不齐、诵读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少的提升,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阶段诵读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提升。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学生诵读表现的困境和背后原因的深入分析;(2)探讨如何制定更科学、更丰富的诵读教学方案;(3)如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积极性。
2.研究目标本研究将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深入了解学生诵读表现困境和背后原因,为后续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2)制定更为全面、科学的诵读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诵读技能;(3)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基础能力。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中学阶段诵读教学策略问题。
2.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界定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2)文献搜集和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的诵读教学策略进行梳理和总结。
(3)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在诵读中的真实表现和看法,确定当前存在的问题。
(4)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诵读教学方案并开展实验研究。
(5)根据方案的试验结果,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不断完善。
(6)最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四、研究预期成果及创新点本研究预期的成果有三个方面:(1)深入了解学生诵读表现困境和背后原因,为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精确、针对性强的课堂教学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2)根据实验结果,制定全面、科学的诵读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诵读技能;(3)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构建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
初中语文古诗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古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题研究目的1. 分析初中古诗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 探索适合初中学生的古诗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构建初中古诗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反思。
4.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传承文化的情感。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古诗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对古诗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清,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
(2)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4)学生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古诗学习缺乏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 初中古诗教学策略研究(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古诗教学目标。
(2)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提高学生参与度。
(3)创新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初中古诗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特长培养。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古诗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古诗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
3. 实验研究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和验证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
初中古诗文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古诗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能力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通过古诗文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为古诗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创新。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分析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包括:(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提高学生古诗文理解能力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方法。
(4)古诗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5)古诗文教学评价方法。
3. 案例分析,总结经验。
4. 制定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实施方案。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古诗文教学研究文献,了解古诗文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和教师、学生的需求。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4. 实验研究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步骤,组建课题研究团队。
2. 调查阶段: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和需求。
古诗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古诗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古诗课题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够启迪现代人的思维和审美观念。
然而,目前关于古诗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学术发展的需求。
因此,开展对古诗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地研究古诗,揭示古诗的艺术特点、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探讨古诗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古诗的形式和结构研究:对古诗的韵律、格律、辞章等进行分析,探讨古诗的形式特点和结构规律。
2. 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通过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表达等艺术手法,揭示古诗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
3. 古诗的文化内涵研究:通过对古诗中的文化符号、历史背景等元素的解读,探讨古诗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4. 古诗的批评研究:对古诗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古诗的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
首先,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梳理和整理,建立起古诗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其次,选取代表性的古诗作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并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剖析。
最后,将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古诗作品,探讨其异同之处,寻找其共通之处。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课题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1. 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预计耗时1个月。
2. 建立古诗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
预计耗时2个月。
3. 选择代表性的古诗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撰写研究论文。
预计耗时6个月。
4. 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古诗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研究报告。
预计耗时2个月。
五、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 建立起古诗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为古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概念界定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中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而且诵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
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有力,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中学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策略,寻求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二、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诵读。
各学段关于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而对诵读的评价,则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也是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对于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三、课题提出的意义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语言精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研究生姓名税红学号2013114415类别(硕或博)硕士导师姓名崔四行院系所文学院专业学科教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入学时间2013年9月开题时间2015年8月毕业时间2016年6月一、立论依据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意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承,积累了一大批辉煌灿烂的文化经典,同时也形成了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传统。
诵读法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古代语文教育最重要、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古代圣贤总结的最佳认知诗书的真理,它蕴含着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散发着民族传统教育的经久魅力。
在语文教学不断变革的今天,各种新潮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埋首诵读这一古老方法,似乎跟不上“潮流”,诵读这种学习方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诵读教学之所以能经历几千年而不衰,其本身必定存在合理、科学的内核,有其独特的价值,继承和发扬、创新和发展这一教学方式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因此,笔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问题。
既希望通过研究这一问题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也试图反思并回归传统的语文教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本民族语文教育传统的尊重和重视。
同时,对于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古诗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古诗文距离现在年代比较久远,与白话文的文法特点截然不同,具有比白话文更高的难度。
而古诗文又是中考必考内容,以山西省中考试题为例,古诗文在中考中所含分值较大(包括古诗词默写15分,古诗词理解2分,文言文阅读14分左右)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初中阶段是学习古诗文的起步阶段和关键阶段,许多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陷入迷茫,效果不佳,因此,找到古诗文学习的突破口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古诗文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研究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2011 年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诵读”一词共出现了9 次,和以往的课程标准比较,能明显看出新课标的理念更加重视诵读教学,高度认同诵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此外,新课标中“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中还对诵读教学有了新的表述,这更意味着新课标在高度认同诵读教学的价值之外,在诵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实践上有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操作规范。
用这些全新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诵读教学的价值才能得到更优质的发挥,诵读教学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
第三,诵读古诗文在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规范学生语言、提高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初中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但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存在着对于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还存在着认识不够、教学和检测方法单一等现状,学生没有掌握诵读方法、效果不明显、兴趣不高等诸多问题,诵读教学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研究现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诵读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课程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对诵读诗文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部分,都强调了让学生多诵读古代诗文,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重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诵读教学再次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近十年来,各类专著、期刊、网站上对诵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诵读”概念及内涵的研究“诵读”本来是有特定含义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都应该是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的。
在实践中,各种“阅读教学”方法都被冠之以“诵读”,而对真正的“诵读”,则大都语焉不详,或不得要领。
这也是现在诵读教学研究和实践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
关于“诵读”这一概念的明确,许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有的学者通过相邻概念的辨析阐述诵读,如董志斌《对诵读法的新认识》一文中,通过对“诵读”和“朗读”这一组概念的分析,认为“诵读特指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王愧松在《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将“诵读”和“背诵”这组概念作比较,得出“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观点类似的还有张芳《浅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非核心概念——诵读》、高晶《正解诵读法》等。
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角度阐释诵读,如郑飞艺在《诵读的教学原理》中提出“通过诵读把看不见的情气、意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
这个物质形式就是由诵读者所表现出来的文本声音形态。
这个声音形态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因素、音节读音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能实现文本情言语味的整合体”,探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有的从词源学的角度阐释诵读,如周庆元的《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和刘庭松的《刍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都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从词本身的含义出发探究诵读本义,明确表示“诵”是一种情态,是一种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它还特别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于是给诵读下定义为“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
”二、对“诵读”功能的强调诵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诵读的重要性也一直深受肯定。
许多学者也深入挖掘了诵读的功能。
如丘学道在《让语文课“响亮”起来》中强调“诵读,是我们打开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
多读,能培养我们的良好语感。
往往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领悟文字内在的思想感情。
”任泽在《加强诵读教学,打好语文基础》中说道“要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熟读成诵,消化领悟,多积累一些典范的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这才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
这都体现了诵读在加强积累、加深理解、增进语感方面的作用。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胡亦儒《诵读教学与语感培养探究》,葛洪波《让学生感受经典古诗文的魅力——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李辉、杨宏艳《强化古文诵读教学的原因分析》等。
颜宏胜一阵见血地指出“诵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之根”,她认为诵读教学的首要功能就是“培植母语情结,陶冶思想情操”;张芳在《浅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非核心概念——诵读》一文中发现新课程中在对“诵读”内容和目标进行规定时,都比较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陈敏在《古诗文诵读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中也强调了诵读对青少年精神培养、人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诵读的重要性一直深受肯定。
新课标中诵读的功能之争集中在“语感积累”和“感受体验”两个方面。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多重价值。
诵读的语感积累,是对语文工具性的追求,而感受体验,更侧重于人文性的追求。
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与祖国语言文字有关的基础知识,学会正确运用语言交际;另一方面,也追求“情”的陶冶,即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诵读教学策略探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朱自清先生曾说:“加速‘文学的国语’的成长,就得注重诵读教学,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
”鉴于诵读教学的尴尬现状,我们应该把提高诵读教学提上日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在语文课堂实施诵读教学,切实提高阅读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了我们要抓的一件大事。
许多学者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实施意见。
陈辉来在《初中古诗文诵读训练策略》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训练模式,即“初读正音,初通文意”、“正确停顿,把握节奏”、“读出重音,把握基调”、“巧读语调,体味诗文”、“背诵课文,感悟诗文”、“运用体态,陶醉诗蕴”,通过处理以上六个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完成古诗文学习目标。
顾伶俐在《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中尝试建立课堂诵读教学七步法,即“学生初读—教师范读—讲读—美读—赏读—创读—延伸拓展”;高丽丽在《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中创建了“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写读”的诵读教学五步法。
类似的大胆尝试的研究者还有谢玲娟《初中诵读教学三步走》、眭文英《初中诵读教学的现状及创新举措》、谢小娟《初中文言文“六步诵读法”探索》、李春玲《诵读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等。
纵观近十年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无论是理论的探讨和摸索,还是教学方法的革新与建构,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是也存在明显不足:第一,“诵读”的概念不清晰,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新课标》,都没有深入挖掘其原有意思。
这个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
现在的课标既然重新使用这个概念,既然想要将这种古代的学习方法引入到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那么是不是完全沿袭原有意思?因此,现代教育需要给它重新一个定义。
第二,缺乏理论依据。
古人使用了几千年的诵读,只是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说法,因此现代人总认为它是一种腐朽僵化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脑科学是比较发达的,却没有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致使我们的课标在对诵读进行规定时没有科学的论据作坚实的后盾。
第三,诵读评价的可测性不强。
新课标中提到的诵读目标用了“体验、感受、领悟、体味、感悟”等侧重于个体内在情感变化的词汇,使得课标的操作性不强,“积累语感”中的“语感”怎么测评?“体验”到什么程度?……教师在使用“诵读”进行教学的时候,看不出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太理想的。
关于诵读教学,还有许多有待挖掘的东西,比如诵读内容的合理性、诵读实施的具体规定、诵读目标的量化、诵读方式的创新、诵读评价的可测性……主要参考文献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 河南教育出版社2007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张颂朗读学[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王尚文语感论[M]. 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韩雪萍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 北京出版社1983王宇红朗读技巧[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童蕾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D]. 苏州大学2011.9李慧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6付云初中古诗文教材选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5袁芳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4.5庄丰石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思考[D]. 华东师范大学2009.9顾伶俐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13.5郭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诵读教学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5张芳浅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非核心概念——诵读[J]. 现代语文,2013.11邱道学让语文课“响亮”起来[J]. 中学语文教学2007.8王木森诵读——让语文课如此美丽[J]. 中学语文教学2012.12童志斌对诵读法的新认识——朗读[J]. 语文教学通讯2007.1蒲加丽加强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之浅见[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任泽加强诵读教学打好语文基础[J]. 中学语文教学1997.10张冬秀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差异分析[J]. 语文建设2012.4潘中南试谈中学语文诵读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郑飞艺诵读的教学原理[J]. 语文学习2002.6陈树元、王桂宏引领教师提升诵读与诵读教学水平[J]. 中学语文教学2007.2陈观海、范迎难语文教材的模式属性与诵读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7徐树忠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忽视诵读[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7刘天成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3谢娟萍语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首先在于帮助语文教师在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正确认识诵读的概念及其本质;其次,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中关于诵读的定位,使语文教师真正认识到诵读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新观念,自觉实践并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第三,结合本校诵读教学实际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供一些改进策略,有助于对诵读教学法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