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基本模式

合集下载

实验探究的基本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的基本教学模式
生制作一个摆 , 记录 l 并 内 摆 球 摆 动 的 5秒 次 数 。 生 完 成 实 验 后 , 报 结 果 。 生 发 学 汇 学 现 摆 动 的 次 数 不 一 样 。 师 不 失 时 机 地 提 教
呢 ?
5 教师总结 , 规范的语 言表述其 中 用 的 规 律
综 合学 生 各 小组 的研 究 结 果 , 师 可以 教 提 炼 各 小 组 的 结论 , 用 规 范 的 语 言 表 述 并
景 , 发 学 生 兴 趣 , 发 认 知 冲 突 , 这 样 激 激 在 的 情 景 中提 出问 题 , 或者 让 学 生 发 现 问题 。
“ 设 ” 个 字 表 明 这 一环 节 需 要 教 师 发 挥 创 两 自 己的 想象 力和 创 造 力 , 据教 学 的 目标 , 根
物 理 规 律 涉 及 到 多 个 物 理 量 , 往 有 没 有 必然 的联 系 , 此 可 以 获得 结 论 , 动 往 因 摆
展 和 变 化 的 规 律 , 映 了 物 质 运 动 变 化 的 反
各 个 因 素 之 间 的 本 质 联 系 , 示 一 定 条件 揭
必 须提 前 为 学 生 分 组 实 验 准 备 器 材 。 求 要
6 结语
这 种 实 验 探 究模 式 特 别 适 合于 对 物 理 规律的探究 : 比如 影 响 滑 动 摩 擦 力 的 因 素 ,
教 师 要 求每 个 小组 都 设 计 实 验 方 案 研 究 所 有 的 变量 , 而 导 致 课 堂 的 时 间 明 显 不够 , 从 对 科 学 探 究 的 深 入 讨 论 。 间 不 够 是 困 扰 时 广 大 教 师 最 严 重 的 问题 。 果 我 们 换 一 种 如 的次 数 与摆 球 的 质量 无 关 。 确地 说是 没 有 准 发 现 摆 动 的 次 数 和 质量 有 确 定( 然 ) 关 必 的 必要 时可 以 叙述 实验 方案 和 操作 过 程 , 示 展 实验 数 据 , 以便 于 说 服 其 他 学 生 。

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讨

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讨

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单独开设 , 在修 完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三大基础 课程后 , 进行系统的讲解和上机实验. 单独开设数学 实验 , 内容能够讲深讲透 , 而且更能体现这门课程内 容的多样性. 但作为公共选修课 , 学生受益面小 , 周期 短 、强度 大 , 习难 度较 大 【. 学 4 j
基 础课 程 实验 附 属 于理论 课 , 时少 , 论 教师 还是 学 无
学生都普遍存在重理论 、 轻实验的思想和做法.同时 实验 内容 主要 是对 理论 课教 学 内容 的重复 和验证 , 实 验过程和方法事先规定 , 没有给学生 自我探索 、 我 自 发挥 的空 间 , 于激 发学 生 的创 造性 L; 一类 是 以 不利 3另
数 学方 法 的过 程 , 引导学 生 从 整体 上 把握 问题 , 用 应 所 学知识 解决 实 际问题 , 养学 生 良好 的数学 思维 方 培 式 和科研 思维 习惯 .
门基础课 , 对大学生来讲 , 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 的 同时 , 学习探究知识 、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 将理论知
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 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 , 锻 炼 自主解决问题 的能力 , 开启 自身的创新思维 , 是一
件 非 常重要 的事 情 , 因此 迫切 需要 在我 校开 设数 学实
天津城 市建设学院学报 第 1 卷 第 4 7 期 21 年 1 月 01 2
Jun lo i j ntueo bn C nt c o V 1 7 N . D c 0 1 o ra fTa i Istt fUra o s u t n o. o4 e.2 1 nn i r i 1
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 其与传统数学 的课堂教 学相 辅 相成 .数 学实 验课 程 的开 设 , 以缩 短学 生从 可

常见的实验探究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常见的实验探究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常见的实验探究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提出问题→实验事实→假设及其验证→归纳结论→实际应用。

而常见的实验探究题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物质的鉴定实验,二是物质性质验证实验,三是运用化学原理的实验探究题。

一物质的验证实验例1 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 [Fe(C2O4)3]·3H2O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小组将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

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限选试剂:浓硫酸、1.0 mol L-1HNO3、1.0 mol L-1盐酸、1.0 mol L-1 NaOH、3% H2O2、0.1mol L-1KI、0.1 mol L-1CuSO4、20% 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A)、浓硫酸、灼热氧化铜(B)、澄清石灰水(C),观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气体产物是CO和CO2的混合物(2)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固体产物中,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而盐只有K2CO3。

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假设2:假设3: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③实验过程根据②中方案进行实验。

按下表的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解析:此类题是一定范围内的物质物质验证实验,考查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考查考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掌握,对物质进行检验的实验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知识对实验提出假设及设计方案的能力。

评析:掌握物质的简单分类并类比物质所属类型的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从而找出物质验证方法,然后整体思考,分析验证过程中干扰因素,最后比较,综合得 出最佳实验步骤。

例2 甲同学上网查得:Na 2O 2与H 2O 的反应,可分两步进行:Na 2O 2+2H 2O=2NaOH+ H 2O 2…………① 2H 2O 2=2H 2O+O 2↑ ………… ② 因而对Na 2O 2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1:H 2O 2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假设2:H 2O 2有酸性,使溶液褪色。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模式-精品教育文档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模式-精品教育文档

中学地理实验教课方案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模式一、地理实验的界定地理实验可分为广义的地理实验和狭义的地理实验。

广义的地理实验指学生经过动口、着手、动脑及各样感观,经过体验、研究、考证和获取知识,剖析和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活动。

包含地理察看、地理检查、地理制作、地理实践等。

狭义的中学地理实验指运用必定的器械和设施,人为地把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取和考证地理知识的实践活动。

地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课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经过控制或模拟地理现象认识地理事物和规律的一种感知活动。

教课目的是使学生获取和考证地理知识,学习地理操作技术和方法,培育地理能力和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其过程要经过实验准备、实行和办理等阶段。

这里的地理实验仅指实验室或教室里的实验观察活动,一般包含地球运动实验系列、地壳改动实验系列、大气实验系列、水的实验系列、生物土壤实验系列等。

二、地理实验教课方案的基本理念1.环绕新课标要乞降学科特色实行实验教课,突出地理实验的科学性。

(1)依据新课标要求确实展开实验教课。

地理教师应真切建立重视实验的教课观点,踊跃研究与实行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教课。

(2)依据地理学科特色科学进行实验教课。

其一,实验要能科学反应地理学科知识,实验自己及反应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模拟情形要尽量靠近真切状况,实验场所和器械要合理,实验步骤要谨慎,实验时间要适合,启迪性设问要科学,等等。

其二,实验要切合地理教课实质状况。

高中地理教课课时少,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教师要擅长依据学科知识特色优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质教课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将实验真切用在教课的“刀刃”上,在具备实验特质的教课重、难点处及学生思想焦点处设置实验。

2.鉴于学生和学校详细状况选编实验,突显地理实验的针对性。

(1)针对教课对象选编地理实验。

只有切合学生实质状况的地理实验才能达到预期成效,不一样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历和兴趣喜好各异,需要的实验不一样,能达成的实验也不一样,教师要针对所教课生特色,精心选择、改正和编制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3篇)

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3篇)

第1篇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形式,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实验课程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

基础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专业实验则针对专业课程进行,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综合实验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开放是指将实验室资源向学生开放,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实验。

实验室开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是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进行的实验,旨在验证论文(设计)的理论假设,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通过参与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

1. 企业实习企业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定时间的实习,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事业单位实习事业单位实习是指学生到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了解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3. 农村基层实习农村基层实习是指学生到农村基层进行实习,了解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农村工作能力和农村情怀。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教学形式。

1. 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志愿者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2.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学生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社会现状,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育实验设计分类

教育实验设计分类

教育实验设计类型(一)单组实验设计单组实验设计是用单一实验组为研究对象,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1.设计1:单组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X O2.设计2:单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01 X 023.设计3: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X101 X002 X103 X0044.设计4: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5.设计5:单组多因子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O1 X1 O2)(O3 X2 O4)(二)组别比较实验设计1.设计6:静态组比较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X 01022.设计7:等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甲: R 01 X 02(实验组) R 03 04(控制组)3.设计8:等组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是:R X 01(实验组)R 02(控制组)4.设计9:所罗门四等组设计其设计模式是:R 01 X O2(实验组) R 03 04(控制组)R X O5(实验组)R 06(控制组)5.设计10:不相等控制组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是:01 X 0203 04(三)循环实验或轮组实验设计1.设计11:循环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甲模式:(01 X1 02)(05 X2 06)(03 X2 O4)(O7 X1 08)上述11种实验设计各有利弊。

在选择运用时,每种设计还可以根据实验情况而加以改进。

在这些设计中,其中,第三种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第四种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第十种不相等控制组设计、第11种循环实验设计这四种又被叫做“准实验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准实。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一、小组合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常见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个科学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作。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组合作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验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师应该把握好小组成员的搭配,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相互协作,并通过合作完成实验。

教师也需要对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一的总结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够领会到科学实验所要传达的知识和技能。

二、探究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和任务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模式具有很高的适用性。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任务,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发现与探究。

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最终总结实验中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实验中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触摸、感知、思考的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中的知识。

在体验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注重实验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全方位地体验和感知知识。

教师也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并认识到实验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能够在体验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四、预习复习式学习模式预习复习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实验前需要有所准备,并在实验后进行复习与总结。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作者:樊金銮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05期我们知道,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范型,依据实验教学的目标和策略来划分,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讲授模式、实验归纳模式、实验演绎模式和实验探究模式。

一、实验讲授模式这是将演示实验与教师的启发讲授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范型,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是供我们老师示范操作的,为全班学生呈现现象明显、生动直观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适时穿插启发式讲解,是向学生指明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和试剂、实验条件、应该重点观察的部位和现象、想一想发生了什么反应、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等等。

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讲授应该和演示实验紧密相随,既要防止演示离开教师的启发引导,成为“哑巴实验”,又要防止教师讲解超前,过多过细,干扰学生仔细观察产生现象的过程。

二、实验归纳模式这是让学生做实验,实验的结果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并让学生理解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范型。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所选择的实验应该是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内容应该与化学事实或概念直接相关。

例如,要使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就要组织他们系统地做氧气跟氢气反应、跟金属反应、跟非金属反应、跟某些化合物反应等实验,最后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结论。

又如,为了使学生形成酸类的概念,我们在让学生分别认识(实验)了盐酸、硫酸等具体性质以后,才能归纳概括出酸的通性,形成酸类的概念。

我们通常采用的随堂实验(或称“边讲边实验”)从教学的全过程看,它就属于实验归纳模式。

当然,这是就传授新知识的教学过程而言的。

如果随堂实验在复习、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就可能是实验演绎模式了。

要注意在实验归纳模式的教学中,不能由老师匆忙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是通过学生实验再概括出结论,否则就丧失了它的教学功能。

三、实验演绎模式这是基于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行扩展、推理或论证、加深的一种教学模式。

数学交流学习的基本模式与实验

数学交流学习的基本模式与实验
数 的定 义域 , 觉选 ( 直 A) ( )直 觉 发 现 A、 2 丑两 点 关 于 Y= z对 称 , 圆 心 则 是 直 线 Y = 与 +Y一2 = 0的 交 点 , 知 选 ( . 即 C) 2 4 通 过 展 示 师 生 对 定 义 、 理 、 式 等 的 逆 用 及 . 定 公 从 反 面 入 手 解 决 问 题 的过 程 来 培 养 学 生 的 逆 向 思 维
cs) o 0 ]・ 是 纯 虚 数 , i
r ( 0 1一c s o 0)一a i0 = 0 sn
【 i0 + 口( 一 c s ) ≠ 0 口 sn 1 o0
() 1
( 2)
( ( +1) + ( D) Y+1) = 4 .
析 解 ( )观 察 题 目 , 反 函 数 的 值 域 是 原 函 1 由
新能 力 发 展 的外 部 条 件 , 后 通 过 学 习 的 主体 ( 然 学 生 )的 积 极 活 动 来 逐 步 发 展 . 以 在 高 中 数 学 教 学 所 中 , 重 展 示 师 生 对 定 义 、 理 、 式 、 则 的 教 学 及 注 定 公 法 解 决 问 题 的 发 散 思 维 、 中 思 维 、 觉 思 维 和 逆 向 思 集 直 维 的 思 维 过 程 , 养 学 生 勤 于 思 维 和 勇 于 创 新 的 优 培 良学 风 , 学 生 尝 到 学 习 的 甜 头 , 新 的 荣 耀 . 生 使 创 学 的创 新精 神 与实 践能 力就 会 逐步 养成 并得 以提高.
能 力

由 ( )知 a≠ 0, ‘ 0 < 0 < 2 2 又 . ‘ 霄,



1 一 c 0 ≠ 0 os .
则 由 ( ) 口 = - 1 得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实验教学基本模式探讨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实验教学基本模式探讨
i mi at t i o n o f l a b o r d i s p u t e n e g o t i a t i o n, me d i a t i o n , rb a i t r a t i o n nd a l e g a l p r o c e e d i n g . E x p e i r me n t t e a c h i n gwi l l b r i n g he t h u g e
现 代型 知识 生产方 式 , 只 有通 过实 践教学 ,从事 障等专业 的一 门专业基础课程 , 在人才培养体系 劳动与 社会保 障法 学 习与研 究 的师 生 的知识结 中处于 重要地位 , 且 其地位 和作 用 随着 社会 的发 构 才是 完整 的和有 价值 的 。 具 体而 言 , 劳动 和社 展特 别 是我 国劳动 与社会 保 障法制 建设和 依法 会 保 障法 的实践教 学具有 以下几个 方面 的重要 治 国进 程 的推 进而 愈显 重要 。 法 学是 一 门实践 性 意义 。 很 强 的科学 。 劳动 与社会保 障法 的教 学不 仅需要 ( 一) 实验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 传授 基 本 的理论 知识和法 律法 规 , 还 需要通 过 实 习的积极 性 和主动 性 践教学 来训 练 、 提 高学 生运用 理论解 决 实务 问题 实验教 学所 选实验 素材 源于现 实社 会 中的 的能力 。 生活 原型 ,一般 具有较 高 的关注度 , 容 易引起人 教” 劳 动与社 会保 障法 实验教 学 的重 要意 义 们 的兴趣 ;并 且实践 教学 是将传 统教 学的“

c h ng a e t o e d u c a t i o n a l i d e a s a n d t h e ma na g e me n t me c h a n i s m.

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应该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所有特点,同时又要体现化学的实验科学的特征,为此,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发展构建其原则,在实施中围绕问题及其解决设计学生的学习程序,并以此规定教师的教学组织程序。

最后,教学的完成在表观上以完成设计为标志,但在本质上应该以学生全程体验学习过程和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标志。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由于探究性实验设计模式的组织实施除了遵循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如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等原则以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实验设计关注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要彻底摒弃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授式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面对设计任务与原有知识和方法技能产生联想,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方案进行验证。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关注,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发展热情,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教师要关注学生体验和发展,放手学生自主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体验和发展。

2.探究性原则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给学生提供隐藏有学习目标、学习信息的背景资料,为学生创设将实验设计任务与原有认知水平)联系起来的学习情景,将学生置于一种问题(包括问题的解决)状态,让学生接触解决未知教学内容的一切材料,在开放的情景中体验、决断和操作。

3.实践性原则要贯彻“学中用,用中学,学用一体”的思想,教师必须停止说教和唱独角戏,将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外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现实事物之中,如鼓励学生将想法表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认识,并且通过外化的实践活动,降低实验设计的抽象性,同时降低学习难度。

4.和谐性原则实验设计的探究任务应该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所有引发探究和促进探究的课堂情景应该既与学习任务的解决相一致,又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相和谐,该情景既相对于原有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或矛盾,又保证学生通过探究有解决的可能性。

常见的实验探究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常见的实验探究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常见的实验‎探究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提出问题→实验事实→假设及其验‎证→归纳结论→实际应用。

而常见的实‎验探究题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物质的‎鉴定实验,二是物质性‎质验证实验‎,三是运用化‎学原理的实‎验探究题。

一物质的验证‎实验例1 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 [Fe(C2O4 )3]·3H2O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小组将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

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限选试剂:浓硫酸、1.0 mol L-1HNO3‎、1.0 mol L-1盐酸、1.0 mol L-1 NaOH、3% H2O2、0.1mol L-1KI、0.1 mol L-1CuSO‎4、20% 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A)、浓硫酸、灼热氧化铜‎(B)、澄清石灰水‎(C),观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气体产物‎是CO和C‎O2的混合‎物(2)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固体产物中‎,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而盐只有K‎2CO3。

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假设2:假设3: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③实验过程根据②中方案进行‎实验。

按下表的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解析:此类题是一‎定范围内的‎物质物质验‎证实验,考查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考查考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掌握,对物质进行‎检验的实验‎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知识‎对实验提出‎假设及设计‎方案的能力‎。

评析:掌握物质的‎简单分类并‎类比物质所‎属类型的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从而找出物‎质验证方法‎,然后整体思‎考,分析验证过‎程中干扰因‎素,最后比较,综合得出最佳实验‎步骤。

DOE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DOE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②随机区组设计。

又称被试内设计。

它先把被试按某些特质分到不同区组,使各区组内的被试更接近同质,而区组间的被试更加不同。

然后将各区组内的被试随机分派接受不同的处理,或按不同顺序接受所有的处理。

这样,对于一个区组来说是接受所有处理的。

这一点与完全随机化设计不同。

完全随机化设计中各组只分别接受各自所应该接受的处理。

Ⅴ是随机区组设计的基本模式。

它与完全随机化设计的不同还表现在把"区组'这一变量也纳入了实验设计。

这样,总变异就可以分成"处理间'、"区组间'及"误差'。

与完全随机化设计相比,它能把由个别差异造成的变异估计出来。

划分区组的依据与要考察的反应变量密切相关,即当同一区组的被试在第1个实验处理中得分高于其他区组时,在第2个处理中的得分也同样高。

因此,随机区组设计的统计方法一般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

另外,如果随机区组设计中的每一区组都进行所有的处理,便称为完全区组设计;如果每区组所进行的处理数小于总的处理数,则称为不完全区组设计。

后者虽然每一区组不进行所有的处理,但每一处理所在的区组数须相同。

大部分心理学家在实验中的处理数都不太多,基本上是用完全区组设计。

若处理数很多(农业实验中常遇到这种情况),由于实验的总实施次数很大,限于人力、财力及时间,则须采用不完全区组设计。

单因素设计与多因素设计这两种设计是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①单因素设计。

它的自变量只有一个,其他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均作为无关变量而加以控制。

这种设计简明易行,但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常不止一个,所以当情况比较复杂时,最好使用多因素实验设计。

②多因素设计。

自变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设计。

常用的多因素设计有完全随机化、随机区组和拉丁方等。

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根据自变量及每个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处理)的多少进行随机分组。

在22因素设计中,有两个自变量因素A、B,每个因素又有两种水平,共有 4种可能的处理,即A1B1、A1B2、A2B1、A2B2。

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实施

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实施
性 和 多样 性 ,将 一些 活泼 的教学 形 式运 用 于课 堂 , 增 添学 习 的趣 味性 , 鼓 励 自主 、 合 作 的学 习方 式 。 在 教学

化学 实验 教学 模式 的 问题分 析
新课 改 于 2 0 0 6年在 浙 江省 推 行 , 其 中《 基础 教 育
课 程改革纲要》 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的两套新 教材( 人 教版 和苏 教版 ) 正 式投 入使 用 。 新课 改 实施 的
实验 , 调 动学生 学 习化 学知 识 的 自主 性 。
生 的 学 习兴 趣 , 培 养 学 生 的 自主探 究 意识 ,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主动 性 , 发展 学生 的实 验探 究能 力 。

2 . 丰 富教 学方 式 , 激发 学 生的 学 习兴趣
按照新课改的 目标要求 , 课堂教学应该兼具生动
随着 新课 改 的推 进 , 社会 各 界对 于 以培 养 学 生 的
教 学理 念是 建 构教 学模 式 的思 想 基 础 .因此 , 深
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 面素质教育 已经达 成普遍共识。化学课程与生产、 生活 、 科技 、 环境息息 相关 , 是~ 门以 实验 为基 础 , 具有 很 强实 用性 的学 科 , 高 中化学课程 的改革 目标在于 , 培养全体学生 的化学 知识和实验技能 , 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化学教学过程
程 如下 :
1 . 实验 主题
化 学实 验教 学 应该 具有 明确 的实 验 主题 , 这 个 主 题可 以 由教 师提 出 , 也 可 以 由学生 提 出 , 而且进 行 化学 实验 时 , 教 师应 当就实 验相关 的注 意事项 、 操作技 巧 以

“实验”作为一种模式——谈唐鸣岳先生主编的实验教学丛书

“实验”作为一种模式——谈唐鸣岳先生主编的实验教学丛书

学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善。
想 与观念 为核心 的 艺术 ,这 与原 有以媒 介形
让 我 们 考 察 一 下今 天 中 国 艺 术 教 育 的 式语 言及 其技 术为核心 的教学 有 着较大 的 不 现状 。 自2 0 世纪 七八十 年代N 2 1 世纪前 1 0 年 同 ,因此 ,在 教学 上将 死板 的语 言教学 形式 间,我们 基本沿 着一种 对形 式语 言及其 技术 转 化为具 有 当代意 义的实验 教学 肜式 是 艺术
¨ 实验 ”作 为一种模 式
趺唐鸣岳先生主编的实验教学丛 书
文 - 孙 磊
附记
炎 术 实验 教学 污 主编 麻鸣 《 移花技 术—— 油埘实验教学》
在长时 间以 来的艺 术教学 中,我们 往往 的 教授 为主的道路 往前 行 。随 蕾 西方 当代艺 沿着 以艺术 语言 为基准 的教学 模式 发展 , 当 术理 念的 介入和 延展 ,在实验 教学 领域 ,我
验 教学 教 程 。美术 教学 不仅是 美 育的 有 充分针 对性 的教 材式 教程 ,为学生 参与 各 尤 其在 当下中 国 ,实验实 际上 已经承 担 了艺 更 多的是将 艺术理念 转 化为 方式去 进 类 实验 艺术学 习和 创作 实践 提供 了 良好的 台 术 中有关 当代性 、前卫性 、探索性 甚 至先 锋 实践 。实 验教学 是一 种解 决 问题的 方 阶 和 通 道 。
展 奠定 了基 础 。
强 。那么也 就意 味 着实验 不是 某种漫 无 1 1 1 的
本 套书 依然 沿 用 已 有 的 艺 术 分 科 的理 地乱撞 ,而 是 前瞻性 的探索 ,这 种前 瞻性 基
念 ,这 不仅仪 有益 于我 们进 行 与之 相 对应 的 于长 期艺 术实践 的积 累 ,并将 这些 经验 积 累

简述前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特征与评价

简述前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特征与评价

简述前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特征与评价在科学实验中,通过实验设计来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以获得可靠和可重复的结果。

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包括单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和控制实验设计。

这些基本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评价方法。

单因素设计是实验设计的最基本形式,它只考虑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在单因素设计中,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自变量的水平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例如,研究人员想要研究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那么他们可以设置几个不同的温度水平,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单因素设计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实验结果易解释,但它不能考虑多个因素交互的影响。

多因素设计是对单因素设计的扩展,它考虑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多因素设计中,研究人员需要同时改变两个或多个自变量的水平,并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例如,研究人员想要研究不同温度和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那么他们需要同时改变温度和湿度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多因素设计的特点是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它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和更复杂的分析方法。

控制实验设计是实验设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实验过程中引入了对照组或对照变量来比较实验组的结果。

在控制实验设计中,研究人员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想要研究其中一种新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那么他们可以将一部分患者分为实验组,接受新药物的治疗,将另一部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控制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并且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自变量的效果。

对于实验设计的评价,可以从可靠性、效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考虑。

可靠性是指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它可以通过实验的重复进行评估。

如果实验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实验人员间得到相似的结果,则可以认为实验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效度是指实验结果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它可以通过与其他已有的理论或观察结果的对比来评估。

科学教育的实验模式

科学教育的实验模式

科学教育的实验模式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技能的重要途径,而实验是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培养创新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文将就科学教育的实验模式展开讨论。

一、实验模式的意义实验模式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诸多意义。

首先,实验模式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科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此外,实验模式还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实验模式的基本要素实验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实验记录。

实验设备是实验的基础,不同的实验需要使用不同的设备。

实验方法是指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它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记录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模式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确保实验进行顺利。

其次,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操作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预备性实验或模拟实验,为正式实验做好铺垫。

四、实验模式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进行实验模式学习时,应该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首先,学生应该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并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以便巩固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实验模式的拓展应用实验模式在科学教育中还有着广泛的拓展应用。

除了在实验课上进行基础实验外,还可以将实验模式应用于科学创新和科学探究活动中。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式来解决科学问题、设计并改进实验方案,培养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作者:李静来源:《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年第04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

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

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基本流程: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谈收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

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的基本模式

实验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实验的基本模式一、实验模式设计的基本要素在实验模式设计时经常需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一)变量实验设计中包括三类变量:实验变量,即自变量。

它是由实验者设计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情境或条件因素。

反应变量,即因变量。

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实验者需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因素。

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

它是除实验者操纵控制而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变量之外,另外一些影响反应变量变化的其他干扰因素。

它使实验者无法对所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实验的基本操作就是研究实验变量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

实验对象产生怎样的反应变化,从而了解实验因素的作用。

通常使用如下符号表示:O——实验对象,X——实验变量,Y——反应变量的测量结果,XO——实验因素X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C——整个实验结果。

(二)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在实验因素未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前,事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即事前测验,其结果通常用Y0表示。

在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所进行测量,即事后测验,其结果用Y表示。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利用随机取样或测量配对选择而形成的两个条件相等的样本组,其中一组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即实验组,用O实表示。

另外一组将不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只作为比较标准,即控制组,用O控表示。

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不同,教育传播实验最常用的模式有三种,即单组实验模式、等组实验模式和循环实验(或称轮组实验)模式。

二、单组实验单组实验,是指同一实验因素X,只对同一组(或一个)实验对象O施加作用,然后测定对象所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如何。

单组实验通常采用前测与后测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实验因素的效果。

在未进行实验处理之前,先进行一次测量(称为前测),其结果为(Y0),在进行实验处理(X O)之后,再进行一次测量(称为后测),其结果为(Y),则整个实验结果C=Y-Y0,其操作过程可用表4-1表示。

三、等组实验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对象(O1和O2,O1=O2),使之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的作用(X1和X2),然后将各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以测量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实验的基本模式一、实验模式设计的基本要素在实验模式设计时经常需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一)变量实验设计中包括三类变量:实验变量,即自变量。

它是由实验者设计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情境或条件因素。

反应变量,即因变量。

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实验者需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因素。

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

它是除实验者操纵控制而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变量之外,另外一些影响反应变量变化的其他干扰因素。

它使实验者无法对所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实验的基本操作就是研究实验变量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

实验对象产生怎样的反应变化,从而了解实验因素的作用。

通常使用如下符号表示:O——实验对象,X——实验变量,Y——反应变量的测量结果,XO——实验因素X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C——整个实验结果。

(二)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在实验因素未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前,事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即事前测验,其结果通常用Y0表示。

在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所进行测量,即事后测验,其结果用Y表示。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利用随机取样或测量配对选择而形成的两个条件相等的样本组,其中一组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即实验组,用O实表示。

另外一组将不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只作为比较标准,即控制组,用O控表示。

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不同,教育传播实验最常用的模式有三种,即单组实验模式、等组实验模式和循环实验(或称轮组实验)模式。

二、单组实验单组实验,是指同一实验因素X,只对同一组(或一个)实验对象O施加作用,然后测定对象所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如何。

单组实验通常采用前测与后测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实验因素的效果。

在未进行实验处理之前,先进行一次测量(称为前测),其结果为(Y0),在进行实验处理(X O)之后,再进行一次测量(称为后测),其结果为(Y),则整个实验结果C=Y-Y0,其操作过程可用表4-1表示。

三、等组实验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对象(O1和O2,O1=O2),使之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的作用(X1和X2),然后将各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以测量和比较。

实验操作过程可用表4-2表示。

等组实验操作也可用公式表示为:等组实验最重要的条件是各组必须尽量相等,即要符合O1=O2的条件。

相等的含义是指除实验因素外,所有能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实验对象的原有水平必须基本相同或相等。

为了选择等组,通常采用两种办法:1.随机取样法这是利用随机取样方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两组数目相同的样本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2.测量配对法这是在进行实验前,先把实验对象进行一次测量,并把测量结果按分数多少的顺序排列好,然后再按顺序位置,以如下方法把对象分派到两组去。

这样的分组,不会使某一组占有特别的优势。

这类设计模式的特点是:⑴克服了对象选择的干扰;⑵两组都有前测和后测,有(Y1-Y10)和(Y2-Y20)之间的对照,这样,由于时间、对象的成长和测量工具等干扰因素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这类设计的内在效度有了显著提高。

四、轮组实验有时候因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抽样处理,也无法进行测量选择分派。

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采用轮组实验法,即把各个实验因素轮换作用于各个实验组,而各实验组条件并不均等;然后,根据各个实验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变化总和来决定实验结果。

如表4-3所示:实验结果为分别比较X1、X2、X3各因素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差异情况,即比较C1-C2或C2-C3或C3-C1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这种轮组实验,不仅使每个实验因素在各组中循环作用了一遍,而且在实验次序的每一个地位上也都循环了一遍,这就不至于使某一个实验因素由于总是排列在最先、最后或中间而受到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

通常在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中,实验对象常是两个条件不同的班,而实验因素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运用不同的媒体),则可以采用如下表4-4所示的简化模型:实验结果C=C1-C2。

这种实验法具有如下优点:1.不要求各组均等,因而省去了均等组别的麻烦;2.在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的作用次数增多,平均效果正确性可增长;3.无关因素的影响机会与次数相同,可以减少无关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实验变量的操纵控制和测量一、实验变量控制和测量的基本内容实验操作中包括对实验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和干扰变量三类变量的控制和测量。

实验者应有效的操纵实验变量,努力控制和排除无关变量,尽量降低对反应变量测量的误差,以提高实验的效度。

实验者对三类变量的控制关系可用图4-3表示:在实验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实验变量的有效操纵对实验变量有效操纵的原则是要有系统的变化,而且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

因此,通常在实验设计时选择两个极端值,或取其最佳值,或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值作为实验刺激的条件。

例如,以教学方法作为实验变量时,则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应有显著的不同,实验才能取得成效。

又如,若以媒体的刺激量或刺激持续时间作为实验变量时,则要把刺激量或刺激持续时间分成几个等级,每个等级之间应有显著的不同,并且最好是包括有极端值的情况,即完全没有刺激或刺激时间为零的情况。

(二)对无关变量干扰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有许多无关因素干扰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的结果,这些干扰因素,根据其显现的状态可分为两大类:外扰变量。

这是指除了预定的实验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可以明确辨认的外在因素,如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机能(视力、听力)等。

中介变量。

这是指除了预定的实验变量之外,可能对实验结果发生作用的内在因素。

它不能直接被观察辨认,只能凭个体外显行为的线索去推知这种干扰的存在,如受试者的动机、性格、态度等。

控制这些干扰因素的原则是使干扰因索保持不变,或使其达到最小的变化,或者将其排除出外。

(三)减低测量误差实验因变量的变化情况是通过测量工具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包括有心理测验、问卷、量表、测验试题、各种反应仪器等。

但是,任何工具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因此设计时就需要合理选择、设计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测验试题设计、评分标准的掌握,反应仪器灵敏度的调整等等,都应尽量使误差降到最低限度,以减少测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二、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实验效度是指实验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实验效度是影响着实验设计、实施、解析、推广、评价等工作的重要因素,它是衡量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的质量指标。

实验效度是由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两部分构成。

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外在效度则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

(一)实验的内在效度这是指实验方面的准确度问题,即实验设计能否有效地控制变量,以使研究者能够清楚地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

如果一个实验设计,除了研究者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外,还有其它变量也影响反应变量的变化,使研究者无法正确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则该项实验设计的内在效度就很差。

在进行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中,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1.时间由于实验周期较长,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在较长的实验过程中介入,从而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

2.对象成长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可能会产生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变化,如成熟、自信心的增强等,从而使实验结果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并非是由实验变量所导致的。

3.测验动机当学生知道自己是在参加实验,是被研究的对象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他对实验变量的刺激就有了一种准备性的动机。

另外,进行多次重复性的量度时,受试者也就有了心理的准备,即使对同一个问题,往往第二次的口答反应“自动”地与第一次不同,而这种差别不是来自实验变量的刺激,而是由测验动机所引起的。

4.对象的损耗由于某种原因,受试者没有“合作”,例如问而不答,试卷没有交,中途缺席等现象都可能影响统计的结果。

5.测量的误差进行测验时,试题设计不当,评卷者对评分标准掌握的程度,评卷人的心理状态与动机等,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

(二)实验的外在效度这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即代表性问题,表示实验结果是否适合于推广应用,能否做到对同类事物现象作解析、预测和控制。

如果实验结果只适用于某一范围(如年级、学科、性别等)而不能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现象,则表明其外在效度比较差。

通常影响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实验情境的过分人工化受试对象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选择的特殊性在进行教育技术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要使实验设计达到两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能有效地控制实验情境,安排好实验变量,控制其他可能发生影响的干扰因素,保证反应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于实验变量变化所产生的。

第二,要考虑到实验研究的结果能推广应用,能对同类事物现象进行解析、预测和控制。

因此,在实验设计时,都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实验效度的问题。

为了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在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如下的一些方法来控制干扰因素。

1.恒定法即在设计实验时,为了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实验条件之外,可使之保持恒定。

例如,实验者考虑到某一实验结果,会受学生年龄的影响,因而可采用在单一年龄区间(如19—20岁)内进行实验,以排除年龄因素的影响。

但是,从实验研究的价值来看,使用恒定法后所得的研究结果缺乏普遍的推论性,因而其外在效度是较低的,故在实验设计时,恒定法并不常用。

2.纳入法这是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种干扰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同样安排它作系统的变化,并且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行为反应与这一因素的关系。

例如,研究某种教学媒体对学生理解知识所产生的影响时,如果考虑学生的年龄对于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的感知能力有所影响,则在实验设计时,把受试者的年龄因素包括在内,当作自变量处理。

把学生按一定的年龄区间分组受试,这样所得的研究结果其外在效度便可提高。

3.平衡法即利用数学概率原理,将参加实验的受试者用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进行分组,通常的办法是先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可用编号抽签决定,或使用乱数表决定),在总体中先抽取受试样本,然后再用随机分派的方式,把样本编入实验组与控制组内,或分派到各个不同的实验组内,使各组受试者所具备的各种干扰因素机会均等,互相平衡而抵消,这就不致产生系统性的偏差。

在理论上,这种方法是唯一能有效地控制所有无关变量干扰的方法。

4.循环法考虑到受试组个人条件因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在设计时,可把同一受试组接受几种实验处理,每个受试者都重复接受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

在各种实验条件之下,受试者个人条件因素基本不变。

这样可以认为受试者个人条件因素对各个实验处理结果的影响机会均等,从而排除了干扰。

上述轮组实验就是循环法的体现。

三、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总是要涉及到许多反应变量的测量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