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青少年活动中心——xxxx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及班级建筑学0902班

姓名xx

学号**********

指导教师xxx

日期2013年3月10日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青少年活动中心——漂浮大陆选题类型设计型

选题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 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拓展和延伸。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做学校教学的“延伸中心”,做社区体育活动的“阵地中心”以及社会体育锻炼的“创新中心”。[1] 本次设计以“地景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为设计原型。地景建筑有以下几个概念与之接近:毯式建筑、大地建筑、地形建筑、漫步建筑等。之所以选择“地景建筑”这个命名,是因为这一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建筑的地景化倾向,表明了建筑与大地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明了地景建筑本身作为景观、营造场所的特征。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当代中国城市的景观空间不断被实体空间破坏和侵占,高密度的建设使得大地开始不堪重负,逼迫人们远离地面栖居。对于这一状况的反思导致建筑与大地一体化的观念在中国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关注。其中,地景化建筑以其水平延展的形体与大地形态走向融合,甚至创造性地重塑了地表,将其自身的完备性整合和统一于城市系统与景观系统之中。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地景建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现代建筑时期“毯式建筑”的出现。“毯式建筑”,形象像地毯一样水平铺展,具有大尺度水平延展和特殊肌理组织的形态特征。是由“小组十”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之间的相互影响发展而来的一种建筑类型,可以看做是当代地景建筑的雏形。197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兴起,“毯式建筑”逐渐趋向沉寂。直到上世纪90年代,埃森曼、FOA等诸多建筑师都开始了一些呈水平方向延展形态的建筑设计尝试。其中FOA设计的横滨客运站(图1),在毯式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了屋顶形成活动场所的“庭院式港口”概念,是“地景建筑”早期发展的主要代表。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随之提出了Landform Architecture,即“地景建筑”的概念。

图1横滨客运站图2保罗·克利美术馆

(图片来源:《交通建筑设计》) (图片来源:世界建筑,2006/09)

以此为开端,地景建筑的设计日益盛行。比如卡洛斯·菲拉特设计的假日健身中心,伦佐·皮亚诺设计的保罗·克里美术馆(图2)等。其中,斯蒂文·霍尔不仅在理论上结合了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精祌和知觉理论,也提出了“锚固”理论,同时结合了自身的设计,是地景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时进行的建筑师之一。同时,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等大部分建筑案例都是从利用屋顶创造活动场所为出发点,是地景建筑的典型案例。另外,扎哈·哈迪德也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基地的环境特点,例如,德国LFone园艺展廊等,实现基地和建筑的地景化和公共化,使建筑融入地表中。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与大地形态结合的建筑类型是中国陕北地区的窑洞建筑、石窟建筑。真正关于地景建筑的理论,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着作出现,只是在国内的建筑刊物上出现了一些论述此类建筑的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南京大学的华晓宁老师,发表学术论文论述了大地建筑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并加入景观都市主义的研究,从城市的角度研究地景建筑。东南大学的陈洁萍老师,发表过两篇论述後式建筑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越式建筑的产生发展到衰落的过程。东南大学2008届蒋翕的硕士学位论文《建筑形态地景化倾向初探》,主要从建筑的地景化策略的角度分析了地景建筑的空间和表皮等。华南理工大学2010届陈

煜彬的硕士论文《当代地景建筑的形态生成研宄》,主要从综述的角度,论述了地景建筑的发展脉络,并且分析了一些建筑实例。另外,还有东南大学硕士生刘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生张帆,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边策,长安大学硕士生韩文帅,湖南大学硕士生段安安等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中以“地形建筑”或“大地建筑”命名,实际讲的就是地景建筑。这几篇论文,作者都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地景建筑的特点、意义等。

2004年5月,南京大学建筑研宄所举办了题为“结构、肌理和地形学”的国际会议,参会的建筑理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就建筑的结构、表皮和形式三个元素为出发点,讨论到当今建筑、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进而讨论到建构哲学、景观的都市化和地景策略。

国内一些建筑师在建筑实践中也做过地景建筑实例’比如:何镜堂院士带领的设计团队设计的汶川映秀镇地震纪念馆设计(图3),在自然环境中对地拟态,保留自然原貌;建筑师刘家琨的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图4),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将建筑场所化、地景化;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从城市的角度,做了深圳罗湖区公共艺术广场(图5),同样在城市环境中,将广场建筑化。[2]

图3汶川地震纪念馆图4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图片来源:建筑学报2010/09) (图片来源:时代建筑2011/05)

图5深圳罗湖区公共艺术广场

(图片来源:筑龙网)

2.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作用及功能需求

规模性青少年活动中心日接待能力一般为6 000人以上。目前,国内省会以上城市基本都建有青少年活动中心,部分城市拥有多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从事专业性教育培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体验性教育应运而生。社会体验性教育提高强化了青少年认识社会的能力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因此,新建或扩建的规模性青少年活动中心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2.1专业教育培训功能

按专业可分为:

1.艺术培训类:民族舞、芭蕾舞、合唱、钢琴、电子琴、小提琴、古筝、葫芦丝、琵琶、少儿美术、书法、摄影等。

2.文化培训类:少儿快乐英语、速算、奥数、国学中的古诗词等。

3.科技培训类:机器人、少儿电脑、航模(包括航空、航海、车辆、建筑模型制作)、电子制作等。

4.体育培训类: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跆拳道、溜冰、游泳等。

5.智力培训类: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

专业教育培训功能就是将目前学校和社会专业团开设的一些基本专业课程和技能加以归类,形成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