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龙应台的目送的读后感5篇
![龙应台的目送的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06fb8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b.png)
龙应台的目送的读后感5篇龙应台的目送的读后感篇1龙应台的《目送》一书,包含写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兄弟的七十三篇散文,深邃、美丽的文字,吸引我在这个七月盛夏用几个晚上读完该书,共鸣之处颇多,最是印象深刻的还是跟孩子有关的《目送》和《十七岁》。
首篇《目送》,讲述儿子华安上小学第一天目送其消失在门里;十六岁机场送别一寸不移的跟随安检的儿子终没等候到儿子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大学时不搭同路的母亲的车,留下母亲高楼俯视其等公交车的身影。
叙述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变化,透露着作为母亲的落寞无奈与对不必追的选择。
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孩子的成长中要不断顺应孩子的变化呢?十七岁》那篇读到华飞从德国飞到希斯罗机场与剑桥演讲的妈妈相会时那段,华飞拒绝妈妈为他预备的雨伞;笑说妈妈对欧陆早餐与英式早餐的大惊小怪;提醒妈妈只说就可以不要用手指牛顿苹果树后代……让我想起前一日儿子挂掉我没有说完的电话以示对我管束他的抗议,再打过去,直呼神经病随即挂断来对付我的啰嗦,跟十七岁时的华飞不同的是,儿子七岁就开始了跟妈妈意见不一时的应对,就那么不轻不重不咸不淡的应对着,让你爱不来气不起的。
还在为儿子挂我电话的事情耿耿于怀,计较着儿子对我不尊的时候,从《目送》的文字中读出作者在面对孩子时,跟所有的母亲一样有困惑,不同的是她懂得控制,使得她在孩子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自我调整的方法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所应有的自由和尊重,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导致跟个性独立的孩子发生冲突时鲁莽的'给孩子定义为叛逆。
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做一个睿智的家长,把孩子当做一粒种子,给予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爱护他、滋养他、保护他,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被塑造被管制被约束,而是在溢满爱的环境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切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教育的理论学习都是无用的。
好读书,读好书,重在应用,尊重孩子的成长变化,做好孩子的好父母。
龙应台《目送》的读书笔记10篇
![龙应台《目送》的读书笔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7fbe2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d.png)
龙应台《目送》的读书笔记10篇龙应台《目送》的读书笔记1《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
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
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
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
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龙应台《目送》的读书笔记2《目送》这本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
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2023年《目送》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目送》读书笔记(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7346f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b.png)
2023年《目送》读书笔记(15篇)《目送》读书笔记1这个暑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
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
这篇__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
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
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
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
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目送》读书笔记2《目送》这部作品出自龙应台的笔下,是她“至今未毕业的学习”中作业的一本。
谁说女作家的笔下一定是优柔寡断,柔情似水?龙应台女士是个特别好的反例,虽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来却毫不留情。
比如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篇——《狼来了》。
《目送》读书笔记(集合15篇)
![《目送》读书笔记(集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612ed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4.png)
《目送》读书笔记(集合15篇)《目送》读书笔记1龙应台在这本书中说过一段话:“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
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看着孩子小时候的照片,龙应台不禁感叹道:时光飞逝如河;当她希望孩子能在离别前能回头一瞥,但现实中孩子坚决离去的背影令她感到心落。
她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当龙应台目送父亲从大学离开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及悲怜油然而生,当她目送父亲的棺材进入火葬场的炉门前,更多地让她明白生与死的课程。
孩子的成长,对于作者而言,更多带来的是无奈与孤单,犹如一只孤零零的小鹿,迷茫、失望。
当她去机场接孩子回家时,她递给孩子的伞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语拒绝;当她与孩子在英国街头散步时,孩子的“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震撼、刺伤了她,她也感叹道:“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
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视。
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
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面对生死,她感叹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面对寂寞,她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面对友谊,她说:“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面对家庭,她说:“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2023年目送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2023年目送读书笔记摘抄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6af260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3.png)
2023年目送读书笔记摘抄大全【篇一:目送读书笔记】(951字)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觉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归》跟“目送”有些关系,其余都很杂乱,几乎与“目送”没有关系,所以,大致内容我也概括不出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
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的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
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
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
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
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
父亲对“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这本书的第八篇:《母亲节》里,有一段有趣儿的文字。
是一些对话,我一边看,一边想,貌似我和母亲也有过这类的的对话……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__《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
”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我”和“我”的母亲深深地跪下,眼泪决堤。
《目送》读书笔记范文(通用42篇)
![《目送》读书笔记范文(通用4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45682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1.png)
《目送》读书笔记《目送》读书笔记范文(通用42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送》读书笔记篇1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漫天飞舞,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雨天,好像最适合听着音乐读一本好书,于是我和着轻音乐在网上漫步,不经意间又一次看到了龙应台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初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与女人无关!但是当她的作品引领我细细品味时,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她的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
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是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让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
只一个人听音乐。
”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今天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
目送的阅读心得和感悟(通用10篇)
![目送的阅读心得和感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a81e1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e.png)
目送的阅读心得和感悟(通用10篇)目送的阅读心得和感悟篇1日前读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
其中有的散文还参插了一些图片。
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读《目送》一文,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其实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子女关系。
作为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下来,认为可以多为孩子做一点,孩子就会少吃些辛苦,而作为子女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不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乐健康的成长;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样,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只要儿女在身边多陪陪他们多照顾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开心。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颜老去;作为父母,目送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渐渐远去的背影;作为老师目送一批批的学生走出校门。
其实,就算是让你追,你也追不上!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目送的阅读心得和感悟篇2品读目送时,不知不觉地就会进入到*中,随着作者的脚步感受人间的真情。
她写的*既有女儿般的柔情、细腻,可又不失坚强。
读来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与你徐徐道来生活中细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无时无刻不触动你心弦的故事。
亲情,友情……*第一个故事,是写作者送儿子去上学。
可是如今儿子早已长大,思想也开始成熟。
不再是那个若干年以前拉着妈妈的手,怯生生地用两颗纯洁的眼眸小心地试探着这个陌生世界的孩子了。
而如今儿子也只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柔情,不再如同刚上小学时,一步三回头地不舍得望着母亲。
在儿子过安检时,只给这个为他操劳了一生的母亲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目送读书笔记(15篇)_4
![目送读书笔记(15篇)_4](https://img.taocdn.com/s3/m/7a88313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0.png)
目送读书笔记(15篇)目送读书笔记1“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当我用笔在本子上记下这句话时,无言,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懂,或许,我还太年轻吧。
《目送》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对母亲的爱、对父亲死的不舍……种种的种种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又似乎是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作为儿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龙应台的关于母亲与父亲。
“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对于父亲的死,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而对于痴呆后的母亲,作者是这样写道:“妈妈是那个搭上‘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我也曾想过,当熟悉的父母离开自己时,自己会是怎样,是哭得撕心裂肺,还是淡然地接受呢?说说我的父母吧。
我的母亲是一个虽然有时候脾气不是太好,不过她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欢做蛋糕。
而我的父亲呢,虽然反应好像有点迟钝,不过他却无条件的爱我,不论我想要什么看似合理的东西,他都会尽量地满足我,在我喜欢篮球足球之前,他对这些并不太感冒,之后却为了我经常了解关于这些的事。
到这里我才发现,我对他们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
惭愧,还能说什么呢。
时间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钟,有规律地运转着,不管你开心与否难过与否,它还是会离去。
时间又仿佛一个无情巨人,不论你怎么不舍得,你也停不下他前进的脚步。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丝不苟的去对待时间,把时间装饰成自己喜爱的样子,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对自己的父母好。
风轻轻地吹过,像梦一样温柔,抬头仰望才发现,窗外的夜空是那么的黑,仿佛深不见底的深潭。
眼前滴答响的钟,仿佛是时间运行的脚步,不带走一丝灰尘。
2024年关于目送读书笔记(精选5篇)
![2024年关于目送读书笔记(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40c98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7.png)
2024年关于目送读书笔记(精选5篇)目送读书笔记1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很多对爸爸,妈妈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鸣。
尤其是在她爸爸病后,妈妈老后,那种对父母的依念与关爱。
这在龙应台的作品里是比较少见的,完全不同于她以前的写作风格。
都说老人会返老还童,上了年纪的老人逐渐变得像孩子一样偏执,简单,丧失独立性,需要依靠,害怕孤单,害怕年轻时的创伤和阴影。
每看到她和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是我的雨儿吗”。
这边应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儿。
”、“雨儿你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不停地问,不停地问。
啊,我想起爸爸走后,妈妈是怎样地急切地等待着每一个周末,等待着我们回去吃饭,让她看看我们,让我们看看她。
每次总要做大桌菜,囊括每个她爱的人的喜好。
有时有事不能去,妈妈就好失望地在电话那端“哦,那你们忙吧。
”妈妈活着时都不曾好好留意妈妈的等待,现在想到泪流满面,现在想到肝肠寸断,现在想到一切都已成烟。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
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
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
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
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走在山路上,听到风声,看到叶飘零的样子,也会无由来地想起我再也没有可以肆意撒娇的怀抱,可以容纳我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绝长大的空间,我就忍不住哭得很伤心。
朋友看着我,“你哭得真难看。
而且是相当难看!”那又怎样?那又怎样呢,又怎样呢?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
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目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想
![《目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06eb2d2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d.png)
《⽬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想《⽬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想 好句摘抄 1. 我喜欢⾛路。
读书写作累了,就出门⾛路。
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两个⼈⼀起⾛,但是两个⼈⼀起⾛时,⼀般的⼼在那⼈⾝上,只有⼀半的⼼,在看风景。
(P2) 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时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
”(P3) 3. 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我的⼈⽣对你们不重要。
(P20) 4. 才⼦当然⼼⾥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个⼈做。
有些关,只能⼀个⼈过。
有些路啊,只能⼀个⼈⾛。
(P22) 5. 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就⼀定⽐⼀个⼈不寂寞吗?”(P24) 6. 崇祯五年⼗⼆⽉,余住西湖。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独往湖⼼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P24) 7. 我明⽩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的最后的⼿书:“君⼦之交,其淡如⽔,执象⽽求,咫尺千⾥。
问余何适,廓⽽亡⾔,华枝春满,天⼼⽉圆。
”(P28) 8. 所有其他的⼈,会经历结婚、⽣育、⼯作、退休,⼈⽣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的期待、偶尔的幸福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天,然后带着⼀种想说却⼜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离开。
(P32) 9. 所谓兄弟,就是家常⽇⼦平淡过,各⾃有各⾃的⼯作和⽣活,各⾃做各⾃的抉择和承受。
我们聚⾸,通常不是为了彼此,⽽是为了⽗亲或母亲。
聚⾸时及时促膝⽽坐,也不必然会谈⼼。
即使谈⼼,也不必然有所企求——⾃⼰的抉择,只有⾃⼰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
(P42) 10. 你轻轻放下听筒,才觉得,这其实是个“相见亦⽆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什么事都没有,扯东扯西,只不过想确认⼀下你还好,但是⼀句思念的话,都没有。
2022《目送》读书笔记(集锦15篇)
![2022《目送》读书笔记(集锦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bd740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c.png)
2022《目送》读书笔记(集锦15篇)《目送》读书笔记1当我翻开《目送》,其中的《跌倒》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龙应台通过报纸上一个中学生因为受不了考试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的报道,得到了很多感慨。
“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树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胜利的典范。
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望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这段话明确的指出现在的教化的漏洞所在:告知了孩子如何成为卓越的人,却不曾告知他们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知了他们卓越的人胜利的经验,却不曾告知孩子怎样去面对挫折;告知了孩子表面的美妙,却不曾告知他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
而这样的孩子,遇到挫折便退缩,从来不去努力,总认为不用努力,成功的果实就会获得。
于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怨天尤人,却不是通过努力去自己获得,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我觉得家庭、学校、社会,应当更多的教化我们如何去跌倒的有尊严、如何面对挫折,而不只告知我们这些太过美妙的事物。
《目送》读书笔记2《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
在这本书中,她用美丽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受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性温顺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松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
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溢了共鸣的激烈。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全部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
《目送》读书笔记范文(3篇)
![《目送》读书笔记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f058e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1.png)
《目送》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目送》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搜集的《目送》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最近,我阅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宜情感细腻的人阅读的一本好书。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美,却总是,如此的动人。
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细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
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亮堂,照进心房。
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
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表达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guo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
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
所以她说:“我渐渐地、渐渐地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
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
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决然分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龙应台是一位优秀并且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阅读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感同身受,当阅读《雨儿》一文时,我不禁被作者所记录的一点一滴所感动,每天,作者都给妈妈打一通,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得意的孩子,思维不够明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赏析集合5篇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赏析集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0be91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1.png)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赏析集合5篇目送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1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
——题记连妈妈也不知道是何时,她和朝夕相处的飞飞不再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了。
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取代,他不再是那个依偎在妈妈怀中殷勤探问的孩子了。
面对这样的情景,妈妈只能苦涩一笑,鬓角已经斑白的她,又如何能忆起眼前少年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呢涉过浓密的江离,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着的白天鹅,让妈妈泫然欲泣地跪在丛中拍摄。
妈妈难以想象的是,长成少年的飞飞竟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小孩!”妈妈的心颤抖了一下,原来,时间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妈妈送他到机场。
告别时的拥抱,妈妈才察觉自己的头只能贴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长颈鹿的腿。
安安在长长的列队里,等候护照检查,妈妈就像小时候一样,泛着微黄的眸子跟着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从前一样,把他完整地装到瞳中。
这时,妈妈想起了一段让她难以忘却的故事:在金盏菊畔,安安把背对着妈妈的身子转了过来,紧紧抱着妈妈,呕心沥血地哭喊着:“妈妈——安安,也要和妈妈在一起!”故事在妈妈的脑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
妈妈微笑着,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过了很久,安安没有,一次也没有。
妈妈顿时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经逃走了,她所痴恋的,不过是那些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的美好。
妈妈默默地站着,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罢了。
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句话是这样简单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
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不在绵长,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亲。
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缘,他们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来一斤母爱”是现代子女共同的误区,也许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经成为生生的两端,彼此,永远站成了岸。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读书笔记感受(通用6篇)
![目送读书笔记感受(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f980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7.png)
目送读书笔记感受(通用6篇)目送读书笔记感受篇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
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
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
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
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
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
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
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
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
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读书笔记感受篇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
《目送》初中生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五篇
![《目送》初中生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f04af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9.png)
《目送》初中生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五篇所谓摘抄就是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其中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下来,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
摘抄的内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
可以抄录领袖导师的教导,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人民群众、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和格言谚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初中生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目送》初中生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五篇(一)1.人生本来就是旅程。
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意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
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
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赏析:人生本来就像是在旅行,夫妻,父子,父女一场,相伴走一段旅程,然而情再深,意再厚,也只是像电光石火那样短暂,像青草叶子上的露水那样很快消失。
就像古人说的,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像是小白马跨国一道地缝一样忽然一下就跳过去了,跟这山川河流大地相比,我们的生命真的是短若蝼蚁。
只是,我们的心中,却有万分不舍,舍不得父母亲人,那撑伞的人,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
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心中怅然若失。
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燃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就像一个人的肉体泯灭了,但是精神仍然能够激励他人向往光明。
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赏析: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是将你和他的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那么一丝痛楚。
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3.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
《目送》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目送》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145b2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6.png)
《目送》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目送》读书笔记1《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对亲情和作者周边人物的感悟,写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老去,各种真实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来读《目送》,颇有共鸣感,经历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
我最喜欢《目送》中的一句话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让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级时那大大的书包几乎能把孩子带到,到现在,孩子却不愿依赖你了,独立,她成了少年。
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多少次这样目送孩子的离去。
父母的日渐老去,我对父母的'依恋依旧继续着。
岁月的流逝匆匆,心里更加深深地体会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这世世代代的轮回,上苍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没有人能改变上苍的决定。
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目送》读书笔记2有时候,父母莫名地会打个电话过来,却没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
有时候,他们会突然想到我几天前说过的一句话,继续深究一下。
有时候,我会觉得背井离乡很苦,希望回家发展,他们却鼓励我不要放弃。
我知道他们在想念我,却无法定义出他们想念的形状。
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说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很感动,就与妈妈分享。
妈妈对我说,她去年也在网上看到过这篇__。
我说我很感动。
妈妈说,一代传一代,都是这样的,没什么应该特别感动的。
妈妈的淡定和从容出乎我的意料。
大概,亲身目睹了孩子的长大和离开,才能真正体会“目送”中的深意。
当我还陷在目送的伤情中时,妈妈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
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
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
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
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这老太婆在帽子和带子底下爆发出了一阵笑声。
随后取出一个短短的烟筒,点上烟,
开始抽了起来。
她在这份镇静剂里沉迷了一会儿后,便直起了弯着的腰,从嘴里取下烟筒,一面呆呆地盯着炉火,一面不慌不忙地说:“你很冷;你有病;你很傻。
”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
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那些无论我做什么去讨他们的欢心都始终厌恶我的人,我也应该厌恶他们;对那些不
公平的惩罚我的人,我就应该反抗。
她不久就要超脱于尘世风雨之外了,精神已挣扎着要
脱离它物质的居所,而当它终于解脱出来之后,将会飞到哪里去呢?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
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
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将儿子第一次带入校园,作者不知道
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看着儿子对这个陌生的地方的些许畏惧,她只能默默站在门口,在
众多的“彩色书包”中找出她的华安,然后以目光为儿子“践行”。
一句“我看着他瘦小
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结束了对第一次送别的描述,却唤起了我脑海中似曾相识的画面。
那时的我同样是被目送者,但是不同的是母亲早早就告诉了我小学的故事。
当时我带着憧憬、期待以及对这素未谋面的小学的一丝畏惧,走进了那扇现在看起来是那么亲切的校门。
我也曾无数次得回头,但是迎接我的是母亲的微笑。
母亲早早就告诉我说,“她会一直站
在门口等我进教室的。
”所以那天,记忆中没有眼泪,有的是和小朋友愉快的相处,老师
温柔的嘱咐……
随着第一次送别的结束,时间也来到了华安16岁的时候,这次的送别场地变为了机场。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
往前挪。
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
同样是离别,同样是目送,不过这一次没有当年的“无数次回头”,就连最后消失前的一
瞥也没有。
不知是华安长大了还是他已习惯了离别,但知道的是作者心中充斥着无尽的失落。
离别可怕吗?或许有人觉得习惯离别才可怕。
身居寄宿制学校已久的我早就习惯了与母亲的离别,再加上当年的叛逆。
每当我要走上校车再次与母亲离别时,都只是淡淡得留下一句“再见”然后就毫不犹疑地走上车。
坐在窗边看着窗外发呆,却总能看到母亲依旧站在路边,她依旧笑着看着我,和当年一模一样的笑容。
微笑消融了心中的冷漠而冷漠却融化成了愧疚,满满得被装入心中。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
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习惯了离别的华安已经把自己关在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听着“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就这样把他的母亲关在了那扇紧闭的“门”外。
我也不知道何时也在自己心中建起了这样一扇门,只是总听着母亲抱怨,“当年的儿子跑到哪里去了呢?”我只能苦笑:“我也不知道,说不定迷路了。
”叛逆的棱角也随着时间的消磨已经慢慢褪去了,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母亲的微笑。
每天早晨下车关上门时,透过窗看到的仍然是那样的微笑,十几年依旧不变的微笑,直到我走进校门,汽车才扬长而去。
的确,长大的我早就不需像当初一样被母亲牵着手走,所以母亲看到更多的是我离去的背影,虽然我并没有用背影告诉母亲“不必追”。
不置可否的是母亲也追不上这个背影了,因此母亲从一开始便选择微笑看着我离开,就像当年她笑着承诺:“进去吧,妈妈会一直在门口等着你进教室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